连接元件和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0829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元件和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家具组装的可拆卸的支架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元件和 一种支架系统以及一种用于加工连接元件的铸型。
背景技术
例如由EP 0400345B1和在其中引用的文献已知这种连接元件和以其为基础的支 架系统。在此在管状支杆中装进楔或楔形套。它们通过一个夹紧螺栓相互拉紧,与支杆楔 紧并由此产生与一个拐角连接元件的传力配合连接。所述连接元件通常复杂地制成,具有 大量可拆散的独立部件并经常需要专用的装配工具。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形式的连接元件和一个上述形式的支架系统, 所述形式能够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加工一个连接元件的铸型。

发明内容
这个目的通过一种连接元件和一种支架系统得以实现。本发明提供一连接元件, 其用于连接一家具形支架的支杆,该连接元件具有多个从一中心元件伸出的耦联元件用于 与管状的第一支杆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元件具有两个旋转圆柱形的凹槽以容纳第 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以相同的内径并且相互平齐地以及垂直于耦联元件地设置。所述支架系统具有按照本发明所述的连接元件和管形的第一支杆,其中所述连接 元件具有两个至四个耦联元件,其相应的纵轴线位于一个公共的平面或台架平面上,其中 设有用于与耦联元件连接的第一支杆,并且管形的第二支杆为了与台架平面连接垂直于台 架平面设置,第二支杆的外径对应于连接元件的中心元件的旋转圆柱形的凹槽的内径。—个连接元件具有耦联元件,它们具有一个包括至少一个耦联空隙的旋转圆柱形 的基本形状。一个耦联空隙通过一个基本上垂直于圆柱体的一个轴线延伸的横槽并通过一 个平行于圆柱体轴线的从耦联元件的端面通向横槽的纵向槽构成。按照本发明的连接元件能够以简单的方式与一个对应构成的支架的支杆建立连 接,而无需任何附加部件如楔、螺栓等。也无需在连接元件中切削螺纹。同样无需用于建立 或分离一个连接的工具。为了建立连接一个支杆在耦联元件上滑移,其中至少一个指向内部的支杆的止锁 元件通向耦联元件的槽里面。在耦联元件达到横槽位置后,使耦联元件通过支杆围绕其轴 线旋转旋进横槽。在此所述横槽和/或耦联元件这样成形,使得它们在旋转时相互夹紧。在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止锁元件定位在横槽的一个构成定位部件的形状后面。所述夹紧例如由此实现,在支杆旋转时该支杆的一个端面顶压横槽的第一表面并且该止锁元件的一个接触面顶压横槽的第二表面,其中横槽的第一和第二表面相互对置。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槽和横槽在圆周方向、或者在耦联元件的 轴向看去相互对称地设置,即,所述支杆在沿着纵向槽滑移后可以在两个旋转方向上旋入 横槽中。由此能够在支杆的两个端部上分别将一个相同形式的耦联元件推进支杆然后通过 旋转使支杆同时止锁在两个端部上。在此不必使两个连接元件相互旋转,当它们已经与其 它支架部件组合的时候,这是有利的。一个连接元件通常具有两个至四个耦联元件,其相应的纵轴线位于一个公共的平 面或台架平面上。如果这个耦联元件相互间的角度是一个直角的数倍,则能够与相应的支 杆一起组成一个直角台架的一个平面。为了实现不同台架平面之间的垂直连接以有利的方式同样可以使用按照本发明 的耦联元件。由此只需一个唯一类型的连接支杆,这使加工合理化。一个相应的连接元件 也具有至少三个耦联元件,其中两个耦联元件确定一个平面而第三个耦联元件与这个平面 成直角地设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耦联元件通过一个中心元件相互连接。该中心 元件具有一个管,其内径对应于一个垂直支杆的外径。基本在该管的中心这个管具有一个 孔板或隔板,它垂直于管轴线延伸并在中心具有一个孔。第二支杆或垂直支杆为了连接台 架平面垂直于台架平面设置。它们在一个端部上具有一个适配于孔的外螺纹,而在另一端 部上具有一个对应的内螺纹。也可以选择所述垂直支杆在两个端部上具有内螺纹,在其中 可以旋进一个螺纹件。为了装配多个支架平面将一个第一垂直支杆插进中心元件的管里面 并通过外螺纹或者一个旋进的螺纹件插进孔里面并与一个第二垂直支杆的内螺纹旋紧。所述中心元件也可以不同于管形地构成但是也利用旋转圆柱形的凹槽用于容纳 垂直支杆。这些旋转圆柱形凹槽以有利的方式以相同的内径且相互对中地设置,并且通过 一个孔相互连接。出于解释的原因,本发明以一个水平的或垂直的支架部件取向进行描述。但是单 个垂直的支架平面也可以通过耦联元件相互连接,并且这些支架平面仍然通过水平延伸的 “垂直支杆”连接。按照本发明的支架系统具有上述的连接元件和支杆。所述支杆为了与一个耦联元 件连接或者透穿地或者至少在端部上管形地构成。这个管形区段的内径对应于耦联元件的 外径。所述支杆在至少一个端部上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止锁元件,它从管壁开始径向伸进中 腔、即管的空腔中。在一个支杆的两个端部上的止锁元件相互对中,即,它们在圆周方向上 相同取向。在与一个支杆的两个端部的对称连接元件连接时连接元件也相同取向。一个用于加工按照本发明的连接元件的铸型具有两个基本上镜像对称的铸型半 体。该铸型半体之间的分离面在此对应于一个平面,它通过至少两个耦联元件的轴线定义。 由于连接元件的有利结构、尤其是槽的结构和中心元件的形状无需其它的成形部件用于通 过槽制成侧凹。本发明还给出了其它的优选实施例。


下面借助于优选的在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附图中
图1和2以俯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示出一个具有两个耦联元件的连接元件,图3和4以俯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示出一个具有三个耦联元件的连接元件,图5以俯视图示出一个连接元件和一个支杆,图6以俯视图示出一个支架,它具有垂直支杆连接的细节图,图7以一个俯视图示出一个支架,它由使用具有四个耦联元件的连接元件构成。在附图中使用的附图标记和其意义在附图标记列表中概括地列出。原则上在附图 中相同的部件配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和2以一个俯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示出一个具有两个耦联元件3的连接元件1。 所述连接元件是一个具有一个中心元件2和两个耦联元件3的拐角连接体1。一个耦联元 件3具有至少一个耦联空隙,它通过一个横槽5和一个例如矩形的纵向槽6构成。一个耦 联元件3以有利的方式具有两个对置的耦联空隙,它们在圆周方向上相互对称地设置。一个耦联元件3以有利的方式具有一个全圆柱形的部分,即一个没有空隙的部 分。这个部分在横截面上具有一个对应于支杆横截面的外边界。对于旋转圆柱形支杆10, 全圆柱形的部分同样是旋转圆柱形的并且具有一个对应于一个支杆10外径的外径。在向 外指向的、即面对支杆10的侧面上所述全圆柱形的部分构成横槽5的一个边界。该全圆柱 形部分实现一个第一支杆与中心元件2和与其它可能装配在中心元件2上且与第一支杆成 角度安装的其它支杆的间隔。因此在装配时当旋转支杆10时所述中心元件2或其它支杆 10不会被刮伤。对于在附图中所示的相对薄壁的中心元件2,通过全圆柱形的部分提高连 接元件1的稳定性。从中心元件2伸出设置在耦联元件3之间的支承臂8用于固定例如板状的家具结 构元件、尤其是桌面(Tablaren)。这些支承臂例如用于螺栓连接或者用于安装固定玻璃板 的吸盘。所述支承臂8用于平放家具结构元件。它们支承家具结构部件,因此可以使家具 结构部件没有其它固定机构地镶嵌在一个已装配的管系统里面。所述支承臂8安装在全圆 柱形部分之间的拐角上,由此可以实现稳定的支承臂8固定。图3和4以一个俯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示出一个具有三个耦联元件3的连接体1。 一个耦联元件3的全圆柱形部分从横槽5延伸到中心元件2。这个全圆柱形部分的直径rl 例如为19mm,最好至少相应地接近于一个支杆10的外径。一个全圆柱形部分的长度例如为 一个支杆直径的四分之一,或者2mm至10mm。所述耦联元件3在横槽5与耦联元件3的端 面之间处的直径r2例如为16. 5mm,对应于一个支杆10的内径。所述中心元件2通过一个 用于容纳一个垂直支杆14的管构成。该管在轴向大约在中间具有一个垂直于管轴线设置 的孔板或隔板9。这个隔板在中间具有一个孔。一个垂直支杆14或者在整个长度上具有一 个对应于中心元件2内径的外径,或者一个与中心元件2外径相同的外径和一个适配在中 心元件2里面的销轴。图5以一个俯视图示出一个拐角连接体1和一个支杆10。通过箭头表示用于使支 杆10插接到一个耦联元件3上的直线运动和接着的用于止锁的旋转。两个止锁元件11设 置在支杆10的最外端上。所述止锁元件11的一个边界面也至少近似地与支杆10的一个 端部边界面重合。所述止锁元件11从管圆周在径向上延伸到支杆10的管轴线。在插接时所述止锁元件11通过耦联元件3的横槽5导引,直到管撞到耦联元件3的全圆柱形部分。 在接着旋转时所述止锁元件11向着横槽5的一个壁夹紧。为此该横槽的宽度,从纵向槽的 过渡区域在垂直于圆柱体轴线的两个方向上出发在轴向上、即平行于圆柱体轴线的方向上 比在一个离纵向槽更远的位置上的宽度更宽。在一个对置的、面对中心元件2的侧面上所 述横槽具有一个基本上平面的表面,至少在周边上,所述支杆10顶压该周边。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横槽5的宽度从纵向槽6开始减小然后增加, 然后再减小。由此产生一个定位元件,它在旋转时起到使止锁元件11定位的作用并防止支 杆10无意地松开。图6以俯视图示出一个具有垂直支杆连接细节图的支架。在以A表示的位置上使 用两臂的拐角连接体,在以B表示的位置上使用三臂的拐角连接体。所述支架的位于上下 的水平面通过垂直支杆14连接。所述垂直支杆14在两个端部上分别具有一个对中的伸进 支杆里面的内螺纹。一个适配进内螺纹的螺纹件15可以穿过一个中心元件的孔板9的开 孔导引并且连接两个上下设置的垂直支杆14。在支架的一个顶面上将例如由塑料制成的盖 板12装进中心元件2里面。在支架的一个底面上具有与垂直支杆14相同螺纹的地脚13 旋进相应的中心元件2或者位于其上的垂直支杆14中。图7示出一个支架的俯视图,它由使用具有两个、三个或四个耦联元件的连接元 件构成。所述拐角连接体1能够通过铸造工艺整体地加工,其中由于有利的形状仅需两个 基本上一致的铸型半体。所有由于槽产生的侧凹都可以毫无问题地制成。所述止锁元件11 例如是基本上矩形的或者半圆形的榫舌,它们焊接或钎焊在支杆里面。也可以选择使它们 通过弯曲支杆的一个突出的部分制成。附图标记列表1 拐角连接体2 中心元件3 耦联元件4 端面5 横槽6 纵向槽8 支承臂9 孔板10 支杆11 止锁元件12 盖板13 地脚14 垂直支杆15 螺纹件A 两臂的拐角连接体B 三臂的拐角连接体。
权利要求
连接元件(1),其用于连接一家具形支架的支杆(10),该连接元件具有多个从一中心元件(2)伸出的耦联元件(3)用于与管状的第一支杆(10)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元件(2)具有两个旋转圆柱形的凹槽以容纳第二支杆(14),所述第二支杆以相同的内径并且相互平齐地以及垂直于耦联元件(3)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旋转圆柱形的凹槽通过孔 (9)相互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元 件(2)通过具有垂直于 管的轴线设置的打孔的板(9)的管构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1) 具有两个到四个耦联元件,其相应的纵轴线位于一公共的平面或台架平面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耦联元件(3)具有 一全圆柱形的部分,该部分在横截面上具有一对应于一支杆横截面的外边界并且使一已装 配的支杆(10)与中心元件(2)间隔开来。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1) 关于通过耦联元件(3)的轴线限定的平面镜面对称地成形。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元件(2) 具有支承臂(8)用于固定家具结构部件,尤其用于支承地固定。
8.支架系统,其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元件(1)和管形的第一支 杆(10),其中所述连接元件(1)具有两个至四个耦联元件,其相应的纵轴线位于一个公共 的平面或台架平面上,其中设有用于与耦联元件(3)连接的第一支杆(10),并且管形的第 二支杆(14)为了与台架平面连接垂直于台架平面设置,第二支杆(14)的外径对应于连接 元件(1)的中心元件(2)的旋转圆柱形的凹槽的内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元件(2)的旋转圆柱形的凹槽 通过孔(9)相互连接,并且第二支杆(14)通过螺纹件相互可螺纹连接,所述螺纹件相应地 穿过孔(9)引导。
10.如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耦联元件(3)具有旋转圆 柱形的基本形状,并且为了将第一支杆(10)与耦联元件(3)连接,所述第一支杆(10)能插 入到耦联元件(3)上。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杆(10)在 至少一个端部上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止锁元件(11),它从管壁开始在径向上伸进管的中腔里 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0)在两个端部上在最外 边具有至少一个止锁元件(11),并且所述止锁元件(11)在圆周方向上取向相同。
13.如权利要求8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杆(14) 分别在一个端部上具有一个内螺纹而在另一端部上同样具有一个内螺纹或一个对应的外 螺纹用于与另一个第二支杆(14)连接。
14.如权利要求8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系统具有地 脚(13),所述地脚具有与第二支架(14)相同的螺纹,并且所述地脚(13)由此旋入中心元件 (2)中或者位于其上的第二支架(14)中。
15.用于加工一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元件(1)的铸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型具有两个基本上镜像对称的铸型半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元件(1),其用于连接一家具形支架的支杆(10),该连接元件具有多个从一中心元件(2)伸出的耦联元件(3)用于与管状的第一支杆(10)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元件(2)具有两个旋转圆柱形的凹槽以容纳第二支杆(14),所述第二支杆以相同的内径并且相互平齐地以及垂直于耦联元件(3)地设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所述连接元件(1)和管形的第一支杆(10)的支架系统以及用于加工一按照本发明所述的连接元件(1)的铸型。
文档编号A47B47/00GK101816491SQ20091024617
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22日
发明者C·C·王, R·埃利 申请人:杜科瑞士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