闩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91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闩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从基准位置展开地与主体组合的转动体在从展开位置朝向该基准 位置转动操作到规定位置时进行工作而发挥作用以将该转动体引入基准位置的闩锁装置 的改良。
背景技术
作为门的引入机构,具有具备捕捉器而成的机构,该捕捉器配备在门框上,并 且在关闭门之前捕捉配备在门上的撞击体(参照专利文献1)。该捕捉器具有撞击体的钩 槽,并且经该钩槽的导入口在朝向跟前侧的待机位置,从该导入口将撞击体接入到该钩 槽内而将其捕捉。该捕捉器配备成可在待机位置和转入位置之间转动,并且在处于比两 位置的中间位置靠待机位置侧时,受到朝向该待机位置的加力,在处于比该中间位置靠 转入位置侧时,受到朝向该转入位置的加力。因此,通过门的关闭操作,捕捉器从捕捉 了撞击体的状态转动到超过中间位置的位置时,捕捉器从此首先强制性地转动到转入位 置,然后门被引入到关闭位置并定位于该关闭位置。这里,在该机构中,由主零件和副零件构成捕捉器,并且在两者之间形成上述 钩槽,以便即使设置机构后有时撞击体的移动轨迹产生若干偏移或误差,捕捉器也能够 捕捉撞击体,并且,伴随捕捉器向待机位置的返回转动,该副零件向扩大钩槽的导入口 的方向移动。然而,在该机构中,在副零件上具备捕捉器的转动轴通过的长孔、和被形成于 该转动轴的侧方的追踪槽所引导的滑动件,由于通过该追踪槽的引导,使副零件如上述 那样移动,因此在该移动中容易产生阻力,从确保捕捉器的顺利转动的观点出发,希望 对其进行改良。另外,在该机构中,在未关闭门的状态下,也就是在未捕捉撞击体的状态下, 捕捉器出乎意料地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使其恢复到希望的状态,将该撞 击体设置成抵抗加力而可引入到撞击体基座,在发生了这种状态时,若关闭门则撞击体 碰撞在捕捉器上,暂时被引入撞击体基座内的同时,在关闭门的位置进入到上述钩槽, 使出乎意料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捕捉撞击体。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55204号小册子(参照第0108 0112段、图21 图23)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在这种闩锁机构(专利文献1的引入机 构)中,确保捕捉器的顺利转动的同时,在其待机位置扩大接入并捕捉撞击体的捕捉器 的容纳部(专利文献1的钩槽),在其转入位置使该容纳部变得狭窄。并且,第二,在这种闩锁机构(专利文献1的引入机构)中,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提供一种结构,该结构在未捕捉撞击体的状态下,捕捉器出乎意料地转动到转入位置的 情况下,能够使其恢复到所希望的状态。为了实现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根据第一方案,将闩锁装置做成具备以下 ⑴ ⑶的结构。(1) 一种闩锁机构,具备撞击体,其配备在转动体及可转动地组合有该转动 体的主体的任一方侧;以及捕捉器,其配备在上述转动体及主体的另一方侧,并且在 从展开位置向基准位置对转动体进行转动操作时捕捉从跟前侧移动或相对移动来的撞击 体,通过在待机位置捕捉撞击体并去程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而将转动体定位于基准 位置,(2)具备加力单元,该加力单元在捕捉器处于比待机位置和转入位置之间的中间 位置靠待机位置侧时,对捕捉器作用朝向该待机位置侧的作用力,而且,在捕捉器处于 比待机位置和转入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靠转入位置侧时,对捕捉器作用朝向该转入位置 侧的作用力,(3)捕捉器将主零件和副零件组合成在两者之间形成在待机位置从前方接入撞击 体的容纳部,并且在捕捉器的转动方向隔开间隔地在两个部位配备两零件的对接部,在 捕捉器处于待机位置侧时,一方的对接部通过上述作用力而对接,容纳部扩大,在捕捉 器处于转入位置侧时,另一方的对接部通过上述作用力而对接,容纳部变得狭窄。伴随着处于转入位置的捕捉器向待机位置的回程转动能够使副零件向扩大容纳 部的方向移动,由此,在捕捉器的转入位置,可将容纳部的宽度设定为无松动地容纳撞 击体的尺寸,并且,在捕捉器的待机位置,即使在撞击体的移动轨迹产生若干偏移或误 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撞击体适当地进入容纳部内。该容纳部的调整通过伴随捕捉器转 动的上述对接部的对接来实现,因而无损捕捉器的转动地顺利进行,而且不会产生构造 的复杂化。为了实现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根据第二方案,将闩锁装置做成具备以下 ⑴ ⑶的结构。(1) 一种闩锁机构,具备撞击体,其配备在转动体及可转动地组合有该转动 体的主体的任一方侧;以及捕捉器,其配备在上述转动体及主体的另一方侧,并且在 从展开位置向基准位置对转动体进行转动操作时捕捉从跟前侧移动或相对移动来的撞击 体,通过在待机位置捕捉撞击体并去程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而将转动体定位于基准 位置,(2)捕捉器具备在待机位置从前方接入撞击体的容纳部,并且,(3)在容纳部的前方具备卡合单元,该卡合单元通过向转动体的基准位置的转动 操作将撞击体卡合在未捕捉撞击体的状态下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上。捕捉器在未捕捉撞击体的状态下,出乎意料地转动到转入位置时,向基准位置 转动操作转动体而使撞击体与捕捉器的卡合单元卡合后,能够通过向展开位置转动操作 该转动体,从而将该捕捉器定位于待机位置来改正。特别是,由于卡合单元设置在容 纳部的前方,因此进行该捕捉器的向待机位置的恢复操作时不必使转动体转动到基准位 置,即使由于在主体及转动体的双方或任一方产生的时效变化等,在设置闩锁机构之后 不能使转动体完全转动到基准位置等的场合,也能够使在未捕捉撞击体的状态下出乎意料地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恢复到待机位置。本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根据上述第一方案,确保构成这种闩锁机构的捕捉器的顺利的转 动同时,能够在其待机位置接入撞击体并使进行捕捉的捕捉器的容纳部扩大,在其转入 位置使该容纳部变得狭窄。另外,根据上述第二方案,即使不使转动体转动到基准位置,也能够使撞击体 与在未捕捉撞击体的状态下出乎意料地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卡合,其后通过进行向 转动体的展开位置的转动操作,能够使捕捉器恢复到所希望的状态。


图1是表示闩锁机构的使用状态的仰视结构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结构图。图3是表示闩锁机构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仰视结构图(捕捉器待机位置)。图4是表示闩锁机构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仰视结构图(捕捉器待机位置)。图5是表示闩锁机构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仰视结构图(捕捉器转入位置)。图6是捕捉器的局部截断仰视结构图。图7是捕捉器的局部截断仰视结构图。图8是捕捉器的立体结构图。图9是撞击体及撞击体基座的侧视图。图10是图9的A-A线剖视图。图11是闩锁机构的主要部分立体结构图。图12是闩锁机构的主要部分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图1 图12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而且,这里,图1表示从下方观察在作为主体的门框Ha上配备构成实施方式的 闩锁机构R的捕捉器2侧、在作为转动体D的门Da上配备撞击体1的例子的状态。图 2 图5分别放大表示图1的主要部分,图2以及图3表示捕捉器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 图4表示捕捉器2处于中间位置的状态,图5表示捕捉器2处于转入位置的状态。若关 闭门Da,也就是若使转动体D向基准位置转动,则撞击体1碰撞处于待机位置的捕捉器 2,(图3)捕捉器2将其捕捉的同时向中间位置转动,(图4)若超过中间位置,则由于加 力单元4的加力使容纳部21变得狭窄的同时转动到转入位置,并通过撞击体1将转动体 D引入基准位置。(图5)图6是截断构成捕捉器2的主零件22的一部分来表示处于待机 位置的捕捉器2的样子的图,图7与图6同样,是截断构成捕捉器2的主零件22的一部 分来表示处于转入位置的捕捉器2的样子的图。另外,图8是表示从与图1 图7相反 的上方观察处于该转入位置的捕捉器2的状态的图。另外,图9以及图10分别表示撞击体1以及支撑该撞击体1的撞击体基座10。再有,图11表示相对于以未捕捉撞击体1的状态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2, 通过使转动体D向基准位置转动,从而使撞击体1与该卡合单元24卡合的样子,图12表示使转动体D从图11的状态向展开位置转动操作而使捕捉器2定位于待机位置之后的样子。本实施方式的闩锁机构R是从基准位置可展开地与主体H组合的转动体D在从 展开位置向该基准位置转动操作到规定位置时进行工作而发挥作用,以将该转动体D引 入基准位置的机构。该闩锁机构R能够用于住宅的门或汽车的门、各种机器或日常用品的门或盖等 各种转动体D的上述引入。具体地说,该闩锁机构R所起的作用是,这种门等从展开 位置、典型地是从打开位置向基准位置、典型地是向关闭位置转动到规定位置时进行工 作,以将这种门等引入到基准位置。该闩锁机构R具备撞击体1和捕捉器2而成。撞击体1配备在转动体D以及可转动地与该转动体D组合的主体H的任意一方 侧。在图示例中,撞击体1配备在作为转动体D的门Da上。另外,该撞击体1可出 没地组合在撞击体基座10上,并且通过加力而从该撞击体基座10突出。撞击体基座10 具备安装用板部10a、和从该安装用板部10a的一面向前方突出的臂10b。撞击体1作为 在下端具备凸缘11a并封闭了上端的筒状轴体11而构成,以通过加力使比凸缘11a靠上 方的部位从形成于臂10b的前端上部的贯通孔10c突出的方式可上下运动地与该臂10b组 合。(图10)在臂10b的内部容纳有使弹簧一端与臂10b的前端下部相接、而且使弹簧另 一端与撞击体1的上端侧的内部相接的压缩螺旋弹簧12,该撞击体1如上所述地通过该弹 簧12的加力从臂10b的前端上部向上方突出。撞击体基座10具有其安装用板部10a并 配备在与门Da的门挡Hd碰撞的面侧的上部。使门Da位于基准位置时,也就是位于关 闭位置时,臂10b位于后述的捕捉器2的支撑基座3的下方,从该臂10b突出的撞击体1 进入支撑基座3内。捕捉器2配备在转动体D以及主体H的另一方侧,并且在从展开位置向基准位 置转动操作转动体D时,捕捉从跟前侧移动或相对地移动来的撞击体1。该捕捉器2在 待机位置捕捉撞击体1并去程转动到转入位置,在转入位置使转动体D定位于基准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捕捉器2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基座3上。在支撑基座3上配 置有该捕捉器2的加力单元4、和对该捕捉器2向转入位置的转动作用制动力的制动单元 6。在图示的例子中,捕捉器2通过支撑基座3配备在相对于作为转动体D的门Da 的作为主体H的门框Ha上。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撑框架3构成为以顶面为安装到门框 Ha的上框部Hb的安装部30并形成细长的箱状。并且,支撑基座3以使其长度方向沿着 上框部Hb的长度方向的方式,配备在门框Ha的设置铰链He的一侧。捕捉器2配置在 比该支撑基座3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更偏靠其一端部3’侧的位置上,在这样配置的捕捉 器2和支撑基座3的另一端部3”之间配置有上述加力单元4和制动单元6。图中用符 号31表示的是与支撑基座3的顶板34连续的安装用耳部,用符号32表示的是遍及沿支 撑基座3的顶板34的长度方向的一方边缘部并从该一方边缘部向下方垂下的前板,用符 号33表示的是遍及沿支撑基座3的顶板3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边缘部并从该另一方边缘 部向下方垂下的后板。支撑基座3配置成使其另一端部3”朝向铰链He侧。支撑基座3安装在门框Ha上,使得其前板32与门Da的门挡Hd连续。该前板32未配备在捕捉 器2的前方,若将门Da朝向基准位置,也就是从前方向碰撞该门挡Hd的关闭位置进行 转动操作,则配备在该门Da上的撞击体1从跟前侧移动而被支撑在支撑基座3上的捕捉 器2捕捉。该支撑基座3的下部由未图示的罩封闭,该罩具备遍及前板32和后板33之 间的宽度,并且具备容许撞击体1进入的切口部。捕捉器2以在待机位置和转入位置之间可转动的方式配备在上述基座3上。该 捕捉器2使上端部与支撑基座3的顶板34 —体地接合并以向下方突出的轴35为中心转 动。捕捉器2具备当捕捉器2位于转入位置时从该轴体35的转动组装位置20朝向支 撑基座3的一端部3’突出的前臂部23a ;以及在与该前臂部23a之间形成作为后述的容 纳部21的间隙并在该臂部23a的后方与该前臂部23a大致平行地突出的后臂部22d,在待 机位置,使该前臂部23a和后臂部22d从支撑基座3的未配备前板32的部位,以使两者 的臂端22e、23b相比通过上述转动组装位置20的假想线L1接近支撑基座3的一端部3, 的状态向斜前方突出。在(图2、图3)图示例中,捕捉器2处于待机位置时,其前臂部 23a的臂端23b和末端部23d之间的部位从后方抵接的止转部36形成于支撑基座3上。在图示例中,捕捉器2处于待机位置时,其容纳部21的入口(前臂部23a的臂 端23b与后臂部22d的臂端22e之间)位于配备在作为转动体D的门Da上的撞击体1的 移动轨迹s上。更具体地说,在该待机位置,前臂部23a的臂端23b位于相比该移动轨 迹s靠支撑基座3的另一端3”侧,不会妨碍撞击体1进入容纳部21,后臂部22d的臂端 22e位于该移动轨迹s上,在转动体D转动到规定位置时与该撞击体1相碰撞。(图1、 图2)并且,该捕捉器2通过后述的加力单元4,在处于比上述待机位置和转入位置之 间的中间位置靠待机位置侧时,作用朝向该待机位置侧的作用力,而且,在处于比待机 位置和转入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靠转入位置侧时,作用朝向该转入位置侧的作用力。由此,直到使转动体D朝向基准位置转动操作到规定位置,稳定地维持捕捉器2 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若使转动体D朝向基准位置转动操作到规定位置,则由此能够通 过处于待机位置的捕捉器2捕捉从跟前侧F移动来的撞击体1,并且,若通过该转动体D 的转动操作捕捉体2超过中间位置继续转动,则捕捉器2通过加力朝向转入位置转动,由 此能够通过撞击体1将转动体D引入到基准位置。直到使转动体D朝向展开位置再次转 动操作,稳定地维持捕捉器2处于转入位置的状态,转动体D定位于基准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捕捉器2将主零件22和副零件23组合成在两者之间形成在 待机位置从前方接入撞击体1的容纳部21。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该主零件22上配备上述 后臂部22d,而且在该副零件23上配备上述前臂部23a。与此同时,在捕捉器2的转动 方向y隔开间隔地在两个部位配备两零件22、23的对接部25、26,在捕捉器2处于待机 位置时,一方的对接部25通过上述作用力而对接,容纳部21扩大,捕捉器2处于转入位 置时,则另一方的对接部26通过上述作用力而对接,容纳部21变得狭窄(图6、图7)。在图示的例子中,主零件22具备轴承板部22a和上述后臂部22d而成。轴承板 部22a在中央具备轴孔22b,并且在面对支撑基座3的顶板34的一侧具有使筒内空间与该 轴孔22b连通并向上方突出的套筒22c。轴承板部22a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后臂部22d的 上下方向的厚度薄,后臂部22d和轴承板部22a—体地连接,使得后臂部22d的下表面和轴承板部22a的下表面位于同一面上。后臂部22d具备具有前臂端22e的撞击部22f; 以及与该撞击部22d连续并向环绕上述轴孔22b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22h,轴承板部22a 从弯曲部22h的末端部22i遍及至撞击部22f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的位置而与后臂部22d 连接。副零件23在前臂部23a的上述臂端23b和与之相反的末端部23d之间具备以主 零件22的套筒22c为轴将其接入的轴孔23g。副零件23做成将上下方向的厚度容纳于主 零件22的轴承板部22a的上表面和后臂部22d的上表面之间的尺寸。并且,副零件23 以使主零件22的套筒22c进入上述轴孔23g并以该套筒22c为中心可转动的状态,与主 零件22组合。在该组合状态下,主零件22的弯曲部22h的末端部22i和副零件23的前臂部23a 的末端部23d在捕捉器2的转动方向y相面对。(图6)另外,副零件23在其轴孔23g的后方侧在主零件22的撞击部22f的与弯曲部22h 的连接侧的基部22g,具备在捕捉器2的转动方向y从前方相面对的面部23h。(图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捕捉器2的转动方向y,副零件23的末端部23d和面 部23h之间的尺寸x’稍微大于主零件22的末端部22i和基部22g之间的尺寸x。(图 8)在本实施方式中,捕捉器2处于待机位置时,通过上述作用力,副零件23的末 端部23d从前方接触主零件22的末端部22i,由此,捕捉器2不会向引入位置移动,并 且在副零件23的面部23h和主零件22的基部22g之间隔开上述尺寸x和x’的差分的间 隔,由此使容纳部21的入口侧扩大。(图6)另一方面,在捕捉器2处于引入位置时,通 过上述作用力,副零件23的面部23h从前方接触主零件22的基部22g,由此捕捉器2不 会向待机位置移动,并且在副零件23的末端部23d和主零件22的末端部22i之间隔开上 述尺寸x和x’的差分的间隔,由此使容纳部21的入口侧变得狭窄。(图7)在图示的例子中,若门Da被关闭,则撞击体1抵接处于待机位置的捕捉器2的 主零件22的后臂部22d的臂端22e,通过两末端部22i、23d彼此的对接,捕捉器2向图3 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去程转动。若捕捉器2转动到超过中间位置,则副零件23的前臂部 23a通过上述作用力从前方被撞击体1推压,并且在上述末端部22i、23d之间隔开上述尺 寸x和x’的差分的间隔,与之相反地,上述基部22g和面部23h被推压在一起并在将撞 击体1保持在狭窄的容纳部21的里侧的状态下,捕捉器2转动到转入位置,门Da被强制 性地关闭。若对关闭了的门Da进行打开操作,并且使处于转入位置的捕捉器2进行回程 转动并超过中间位置,则捕捉器2通过上述作用力被强制性地进行回程动作,容纳部21 扩大,撞击体1被释放,门Da变得自由。g卩、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主零件22的末端部22i和副零件23的末端部23d作为 上述一方的对接部25起作用,该主零件22的基部22g和副零件23的面部23h作为上述 另一方的对接部26起作用。(图6)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伴随着处于转入位置的捕捉器2向待机位置的回程转 动能够使副零件23向扩大容纳部21的方向移动,由此,在捕捉器2的转入位置,可将容 纳部21的宽度设定为无松动地容纳撞击体1的尺寸,并且,在捕捉器2的待机位置,即 使撞击体1的移动轨迹产生若干偏移或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撞击体1适当地进入容纳部21内。该容纳部21的调整通过伴随捕捉器2转动的上述对接部25、26的对接来实 现,因而无损捕捉器2的转动地顺利进行,而且不会产生构造的复杂化。具体地说,在将该闩锁机构R应用于门Da的场合,即使由于门Da或门框Ha上 所产生的时效变化等,在设置闩锁机构R后,撞击体1的移动轨迹s产生了若干偏移或误 差的场合,通过使捕捉器2的容纳部21的入口 37d在待机位置扩大,从而能够伴随着使 作为转动体D的门Da向基准位置转动而使撞击体1进入该容纳部2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力单元4配备在捕捉器2的副零件23和该捕捉器2 的支撑基座3之间,在捕捉器2处于中间位置时,在该加力部件上积蓄最大作用力。因 此,在捕捉器2处于比中间位置靠待机位置侧时,通过该作用力在扩大容纳部21的状态 下借助于副零件23将捕捉器2整体定位于待机位置,而且,在捕捉器2处于比中间位置 靠转入位置侧时,通过该作用力在使容纳部21变得狭窄的状态下借助于副零件23将捕捉 器2整体定位于转入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闩锁机构R具有联杆部件5,该联杆部件5的一端侧枢轴支撑 在捕捉器2的副零件23上,而且,用另一端侧支撑在该捕捉器2的支撑基座3上。并 且,加力单元4对联杆部件5向加大该联杆部件5与副零件23的枢轴支撑部50与支撑基 座3的支撑部37b之间的尺寸的方向加力。与此同时,在捕捉器2处于中间位置时,成 为该捕捉器2的转动轴的上述轴体35与枢轴支撑部50和支撑部b位于同一直线上,上述 尺寸为最小。(图4)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联杆部件5使加力单元4的作用力作 用于捕捉器2上,使捕捉器2如上述那样动作。在图示的例子中,将该加力单元4由压缩螺旋弹簧40构成。而且,在图示的例 子中,在支撑基座3的捕捉器2和支撑基座3的另一端部3”之间组装内部零件37。该 内部零件37隔着将支撑基座3分为前后的假想的左右方向的直线L2在后方侧具备呈筒状 的制动单元6的保持部37a,并且在隔着该直线的前方侧具备联杆部件5的支撑部37b。 (图2)在图示的例子中,联杆部件5呈棒状,并且将其一端侧以转动轴50a枢轴支撑在 副零件23的末端部23d侧,该转动轴50a与成为捕捉器2的转动轴的上述轴体35平行。 联杆部件5的支撑部37b将形成于内部零件37上的该联杆部件5的另一端侧由配备在可 向左右方向移动地容纳的凹部37c的入口 37d上的球面轴承部件51a构成。球面轴承部 件51a呈半球状,将其凸球面51b侧嵌入形成于凹部37c的入口 37d的与其形状互补的凹 球面部37e并可摆动地支撑在凹部37c的入口 37d。(图3、图4)在球面轴承部件51a的 凸球面51b的中央和与该凸球面51b相反的座面51c之间形成有通过联杆部件5的另一端 侧而导向上述凹部37c内的贯通孔51d。在联杆部件5的一端侧形成有鼓出部52。压缩 螺旋弹簧40在球面轴承部件51a的座面51c与该鼓出部52之间以卷绕状配备在联杆部件 5上。并且,在捕捉器2处于中间位置时,上述枢轴支撑部50与支撑部37b之间的间隔 变得最小,联杆部件5的另一端侧的向上述凹部37c的进入尺寸变得最大,并且压缩弹簧 40最大地弹性变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闩锁机构R具备制动单元6,该制动单元6对捕捉器2 的朝向转入位置的转动给与制动力。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借助于捕捉器2向转动 体D的基准位置的转动给与制动力并使转动体D在到达基准位置之前降低转动速度,从而使作为例如该转动体D的门Da缓慢地关闭。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制动单元6具备可动部60,并且对该制动部60的动作作用 制动力。并且,捕捉器2和该制动单元6通过联动部件7联动,该联动部件7在捕捉器 2向转入位置转动时使制动单元6的可动部60动作。在图示的例子中,该制动单元6由气缸61和未图示的活塞构成,作为对该活塞 向气缸61的里侧移动或相对的移动作用制动力的活塞式缓冲器而构成。该制动力典型地 能够通过在气缸61内封入硅油等粘性流体,在活塞向气缸61的里侧移动时,粘性流体通 过形成于活塞侧的孔口向其移动后方侧移动来发生。在图示的例子中,活塞式缓冲器以 使与该活塞连接的活塞杆62向支撑基座3的一端部3’侧突出的方式容纳在上述内部零 件37的保持部37a,活塞式缓冲器的气缸61侧固定在支撑基座3上。S卩、在图示的例子 中,活塞作为上述可动部60起作用。在活塞式缓冲器内容纳有未图示的螺旋弹簧,若消 除通过活塞杆62的活塞的按压力,则活塞通过该螺旋弹簧的作用恢复到移动前的位置。联动部件7包括处于比活塞杆62靠支撑基座3的一端部3’侧并可向左右方 向滑动地容纳在内部零件37的保持部37a内的滑块70 ;以及将一端枢轴支撑在该滑块70 上并且将另一端枢轴支撑在主零件22上的连结杆71。该连结杆71的另一端在主零件22 的弯曲部22h的外侧即与撞击部22f的连接侧,枢轴支撑在该主零件22上。并且,在捕 捉器2处于待机位置时,滑块70移动到最靠支撑基座3的一端部3’侧,活塞杆62最大 地从气缸61内突出。若捕捉器2从待机位置向转入位置进行去程动作,则滑块70通过 连结杆71而向支撑基座3的另一端部3”侧移动,活塞杆62被按压,因此对捕捉器2的 转动作用制动力。若处于转入位置的捕捉器2向基准位置进行回程动作,则滑块70向支 撑基座3的一端部3’侧移动,活塞杆62通过未图示的上述螺旋弹簧的作用恢复到按压 前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捕捉器2在上述容纳部21的前方具备卡合单元24,该 卡合单元24通过向转动体D的基准位置的转动操作,可将撞击体1卡合在未捕捉撞击体 的状态下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上。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捕捉器2在未捕捉撞击体1的状态下,出乎意料地转动 到转入位置时,在向基准位置转动操作转动体D而使撞击体1与捕捉器2的卡合单元24 卡合后,能够通过向展开位置转动操作该转动体D,从而将该捕捉器2定位于待机位置来 改正。特别是,由于卡合单元24设置在容纳部21的前方,因此进行捕捉器2的向待机位 置的恢复操作时不必使转动体D转动到基准位置,即使由于在主体H及转动体D的双方 或任一方产生的时效变化等,在设置闩锁机构R之后不能使转动体D完全转动到基准位 置等的场合,也能够使在未捕捉撞击体1的状态下出乎意料地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2 恢复到待机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卡合单元24设置在构成捕捉器2的副零件23上。另外, 该卡合单元24作为设置在构成捕捉器2的副零件23上的凹状部24a而构成。另外,在 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副零件23上,与该凹状部24a连续地设有引导部24c,该引导部24c 用于,在从使撞击体1与该凹状部24a卡合的状态向展开位置转动操作转动体D时,从向 待机位置转动的捕捉器2的该凹状部24a拔出撞击体1。在图示的例 子中,该凹状部24a为副零件23的下部,构成为从其前臂部23a的臂端23b朝向轴孔23g侧形成的槽状。该凹状部24a在前臂部23a的臂端23b向外方敞 开。并且,若从捕捉器2以未捕捉撞击体1的状态出乎意料地转动到转入位置的状态使 转动体D向基准位置转动,则撞击体1碰撞在前臂部23a的前边缘部23e并抵抗上述加力 而被引入撞击体基座10内,在跨越该前边缘部23e和凹状部24a之间,并且可与该凹状 部24a卡合的位置利用该加力再次突出,进入到该凹状部24a的轴孔23g侧的端部24b而 卡合。在(图11)图示的例子中,在副零件23的前臂部23a上形成有容易进行该撞击体 1的跨越的倾斜引导面23f。并且,若从该卡合状态使转动体D向展开位置转动,则使捕 捉器2向待机位置转动的同时,从到达待机位置的捕捉器2的副零件23的臂端23b拔出 进入到凹状部24a的撞击体1,之后转动体D处于自由状态。(图12) S卩、在本实施方式 中,由该凹状部24a形成上述 引导部24c。与该图示的例子不同,也可以将凹状部24a构 成为孔状,并且将该引导部24c作为倾斜面而构成,该倾斜面遍及这样构成的凹状部和前 臂部23a的臂端23b之间,而且随着朝向该臂端23b而逐渐向下方突出。另外,与图示的例子不同,也可以由突部构成凹状部24a的位于捕捉器2的前侧 的壁,该突部可出没地组合在捕捉器基座、在图示的例子中与副零件23上,并且通过加 力而从该副零件23突出,通过抵抗该加力的引入而容许撞击体1向凹状部24进入。具 体地说,在副零件23的下部即在其前臂部23a的前边缘部23e和凹状部24a之间设置这 种突部,由该突部构成凹状部24a。这种情况下,不必如上述那样可抵抗加力的引入地构 成撞击体1。此外,这里引用2008年4月24日申请的日本国特愿第2008-113600号以及2008 年4月24日申请的日本国特愿第2008-113601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的范围、附图以及 摘要的全部内容,并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而录入。
权利要求
1.一种闩锁机构,具备撞击体,其配备在转动体及可转动地组合有该转动体的主 体的任一方侧;以及捕捉器,其配备在上述转动体及主体的另一方<侧,并且在从展开位 置向基准位置对转动体进行转动操作时捕捉从跟前侧移动或相对移动来的撞击体,通过 在待机位置捕捉撞击体并去程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而将转动体定位于基准位置,该 闩锁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加力单元,该加力单元在捕捉器处于比待机位置和转入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靠 待机位置侧时,对捕捉器作用朝向该待机位置侧的作用力,而且,在捕捉器处于比待机 位置和转入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靠转入位置侧时,对捕捉器作用朝向该转入位置侧的作 用力,捕捉器将主零件和副零件组合成在两者之间形成在待机位置从前方接入撞击体的容 纳部,并且在捕捉器的转动方向隔开间隔地在两个部位配备两零件的对接部,在捕捉器 处于待机位置侧时,一方的对接部通过上述作用力而对接,容纳部扩大,在捕捉器处于 转入位置侧时,另一方的对接部通过上述作用力而对接,容纳部变得狭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加力单元配备在捕捉器的副零件和该捕捉器的支撑基座之间,在捕捉器处于中间位置时,在该加力部件上积蓄最大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联杆部件,该联杆部件的一端侧枢轴支撑在捕捉器的副零件上,而且,用另一 端侧支撑在该捕捉器的支撑基座上,加力单元对联杆部件向加大该联杆部件的与副零件的枢轴支撑部、与支撑基座的构 成上述支撑的支撑部之间的尺寸的方向加力,在捕捉器处于中间位置时,该捕捉器的转动轴与枢轴支撑部和支撑部位于同一直线 上,上述尺寸为最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闩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加力单元由螺旋弹簧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闩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对该捕捉器向转入位置的转动作用制动力的制动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闩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制动单元构成为具备可动部,并且对该可动部的动作作用制动力,捕捉器和该制动单元通过联动部件联动,该联动部件在捕捉器向转入位置转动时使 制动单元的可动部动作。
7.—种闩锁机构,具备撞击体,其配备在转动体及可转动地组合有该转动体的主 体的任一方侧;以及捕捉器,其配备在上述转动体及主体的另一方侧,并且在从展开位 置向基准位置对转动体进行转动操作时捕捉从跟前侧移动或相对移动来的撞击体,通过 在待机位置捕捉撞击体并去程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而将转动体定位于基准位置,该 闩锁机构的特征在于,捕捉器具备在待机位置从前方接入撞击体的容纳部,并且,在容纳部的前方具备卡合单元,该卡合单元通过向转动体的基准位置的转动操作将 撞击体卡合在未捕捉撞击体的状态下转动到转入位置的捕捉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闩锁机构,其特征在于, 卡合单元是设置在捕捉器上的凹状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闩锁机构,其特征在于,与该凹状部连续地设有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在从使撞击体与凹状部卡合的状态 向展开位置转动操作了转动体时,从向待机位置转动的捕捉器的该凹状部拔出撞击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闩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撞击体可出没地组合在撞击体基座上,并且通过加力而从该撞击体基座突出,通过 抵抗该加力的撞击体的弓I入而容许撞击体向凹状部进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闩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凹状部中位于捕捉器的前侧的壁由突部构成,该突部可出没地组合在捕捉器基座 上,并且通过加力而从该捕捉器基座突出,通过抵抗该加力的引入而容许撞击体向凹状 部进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闩锁装置。捕捉器将主零件和副零件组合成在两者之间形成在待机位置从前方接入撞击体的容纳部。在捕捉器的转动方向隔开间隔地在两个部位配备两零件的对接部,在捕捉器处于待机位置侧时,一方的对接部通过上述作用力而对接,容纳部扩大,在捕捉器处于转入位置侧时,另一方的对接部通过上述作用力而对接,容纳部变得狭窄。
文档编号E05F1/14GK102016213SQ200980114640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4日
发明者富冈和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