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饮水机换热管接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5498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饮水机换热管接头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饮水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直饮水机换热管接头组件。



背景技术:

直饮水机是能够制备或给付温水、热水和冷水的器具,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饮水、泡茶、冲咖啡、即食食品以及调制冷饮等各种需要。尤其在学校、车站等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地方,直饮水机的应用十分广泛。

现有的直饮水机给付的温水通常是由加热后的开水与待加热的冷水通过热交换得到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冷却开水,使其能够直接被饮用者饮用,也能够对待加热的冷水进行预热,节约能源。专利公告号为CN104433798A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饮水机用的换热机构,从其公开的技术方案中不难看出,其通过同轴芯设置热水管与冷水管,使得冷热水的热量能够进行有效交换。而对于换热管的接头组件,与现有技术中其它直饮水机的换热接头类似,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同轴芯设置的内层管与接头零部件之间容易产生缝隙,从而导致接头组件处出现漏水现象,给直饮水机的运转带来安全隐患,而出现缝隙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内层管与接头组件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换热管的受力全部或部分转移到接头组件上,给接头组件造成冲击,产生缝隙;其次,由于接头组件的整体性高,往往是通过焊接成型,这样就使得一个接头组件只能应用于一个换热管,适应性差,拆装也不方便;最后,由于现有的饮用水导管中的接头组件通常是焊接而成的,在焊接处会出现许多焊点与微小的细缝,焊点中的重金属极易渗透到饮用水中污染水体,而细缝的存在也使得接头组件容易出现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实际运用中直饮水机换热管接头组件连接处容易出现松动、缝隙,安装不方便、焊点金属容易污染水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直饮水机换热管接头组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直饮水机换热管接头组件,包括同轴芯套设于内层管上的多通管,所述内层管内形成第一流体腔,所述多通管的内侧壁与内层管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二流体腔,所述多通管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用以套接外层管的第一连接套以及用于密封所述第二流体腔的第二连接套,所述多通管靠近第二连接套一端的开口内径大小与内层管的外径大小相适应,且所述多通管与内层管之间设有用于密封并缓冲二者之间相对运动的缓冲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连接换热管与外部的冷水管或热水管时,只需要利用第一连接套及第二连接套套接即可,连接十分方便。此外,由于内层管与多通管相接触的部位之间设置有缓冲件,能够缓冲内层管与多通管之间的相对运动,避免内层管与多通管之间出现缝隙。此外,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内层管与多通管而不是焊接,也就避免了焊点的出现,避免了焊点中的重金属离子进入到水体中。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为硅胶圈。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圈靠近第二连接套的一端一体设置有锲型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防止硅胶圈沿内层管的长度方向运动,并且锲型块受到来自多通管与内层管的沿内层管径向的压力,以及来自多通管与第二连接套之间的沿内层管长度方向的压力,使得多通管与第二连接套密封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多通管靠近第一连接套与第二连接套的两端部的外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外螺纹与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一连接套与第二连接套均与多通管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与多通管的连接更为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多通管两端部与第一连接套及第二连接套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

通过设置密封圈,可以避免第二流体腔中的液体流出到所述接头组件之外。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管位于第二密封圈处或多通管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以防止内层管滑动的缩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防止内层管滑出到多通管的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多通管的外径大小恒定,且靠近第二连接套一端的内侧壁向内凸起使得开口内径大小与内层管的外径大小相适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连接套与第二连接套相互之间可以更换,使得接头组件更加的拆装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多通管靠近第二连接套的一端的管体向内收缩且管体内壁通过缓冲件与内层管的外侧壁密封贴合设置,其外径大小小于靠近第一连接套的一端,且内径大小与内层管的外径大小相适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内层管外侧壁与多通管内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使得多通管与内层管之间的整体连接性更好更稳定,同时,内层管外侧壁与多通管内侧壁之间不存在水流死区,不易滋生细菌。

进一步的,所述多通管为三通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套与第二连接套的外侧壁上均设有连接外螺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与外界连接扩展。

进一步的,所述多通管、第一连接套以及第二连接套均由铜或食品级不锈钢或食品级耐高温塑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将现有的整体式的接头组件模块化,使得接头组件组装都十分方便;其次,通过在多通管与内层管的连接处设置缓冲件,缓冲二者的相对运动,避免接头组件连接处出现缝隙;最后,整个接头组件未用到焊接工艺,减少了多通管内部的焊点,避免水体污染,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志:1、第一流体腔;2、第二连接套;3、第一密封圈;4、硅胶圈;5、进水口;6、第一连接套;7、第一外螺纹;8、第二密封圈;9、内层管;10、多通管;11、第二流体腔;12、第二外螺纹;13、连接外螺纹;14、锲型块;15、缩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连接处出现缝隙,安装方便,适应性强,安全健康的直饮水机换热管接头组件。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直饮水机换热管接头组件,包括同轴芯套设于内层管9上的多通管10,内层管9内形成第一流体腔1,多通管10的内侧壁与内层管9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二流体腔11,多通管10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用以套接外层管的第一连接套6以及用于密封第二流体腔11的第二连接套2,多通管10靠近第二连接套2一端的开口内径大小与内层管9的外径大小相适应,且多通管10与内层管9之间设有用于密封并缓冲二者之间相对运动的缓冲件。

在本实施例中,多通管10优选为三通管,缓冲件优选为硅胶圈4或者橡胶圈。

为了避免硅胶圈4沿着内层管9的长度方向运动,硅胶圈4靠近第二连接套的一端一体设置有锲型块14。

为了使得第一连接套6、第二连接套2与三通管的连接更为稳固,三通管靠近第一连接套6与第二连接套2的两端部的外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外螺纹7与第二外螺纹12,第一连接套6与第二连接套2均与三通管螺纹连接。

为了避免第二流体腔11中的液体流出到接头组件之外,三通管两端部与第一连接套6及第二连接套2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圈3与第二密封圈8。

为了避免内层管滑出到多通管的外部,在内层管位于第二密封圈处或多通管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以防止内层管滑动的缩口15,如图1所示,优选的,缩口15设置于内层管上。当然,对于利用金属快接密封件箍紧内层管,则可以直接卡住锁紧内层管,防止其脱落,此时,便不再使用缩口15及其类似的卡位结构。

优化的,三通管的外径大小恒定,且靠近第二连接套2一端的内侧壁向内凸起使得开口内径大小与内层管9的外径大小相适应。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连接套6与第二连接套2相互之间可以相互更换,使得接头组件拆装更加的方便。

进一步详述的,三通管、第一连接套6以及第二连接套2均由铜或食品级不锈钢或食品级耐高温塑料制成。由于接头组件整体上采用可拆卸设置,没有用到传统工艺中的焊接技术,也就保证了多通管内壁中不会出现焊点,从而减少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可能性。

对于第一连接套6,其与外部的波纹管接头一体成型设置。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一种直饮水机换热管的接头组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三通管靠近第二连接套2一端的管体向内收缩,其外径大小小于靠近第一连接套6的一端,且内径大小与内层管9的外径大小相适应。

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内层管9外侧壁与三通管内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使得三通管与内层管9之间的整体连接性更好更稳定。并且,由于三通管的内壁与内层管9的外壁之间不存在水流死区,可以避免细菌的滋生。

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一种直饮水机换热管的接头组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连接套6与第二连接套2均独立设置,使得第一连接套6可以直接与外部的直管相接。

实施例四,如图4和图5所示,一种直饮水机换热管的接头组件,与前述各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连接套6与第二连接套2的外侧壁上均设有连接外螺纹13。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与外界连接扩展。

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有益效果在于,当需要连接换热管与外部的冷水管或热水管时,只需要利用第一连接套6及第二连接套2套接即可,连接十分方便。连接好的接头组件,热水从三通管的进水口5进入到第二流体腔11中,并与第一流体腔1中的冷水进行热交换。此外,由于内层管9与多通管10相接触的部位之间设置有缓冲件,能够缓冲内层管9与多通管10之间的相对运动,避免内层管9与多通管10之间出现缝隙。并且,本实用新型中的接头组件,均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而不是传统的焊接,避免了多通管与内层管连接时产生的焊点,从而有效降低了多通管中的重金属离子渗透到水体中的可能性,有助于提升饮用水的品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