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5657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饭煲烹饪低GI米饭的方法,是设置一个水箱,将水箱中的水泵入饭煲内胆中,内胆底部设置排水孔,在洗米时,将水在内胆上方向下喷出,对米进行冲洗,喷入内胆中的水通过内胆底部的排水孔流入到下方的排水槽,同时将大米的部分淀粉和糖分排出。洗米、浸泡完成后,内胆底部的排水孔关闭,此时注入一定量的水到内胆中,接着进行烹饪大米。

现有技术电饭煲烹饪米饭的方法,需要设置水箱、排水孔、排水槽等结构,非常复杂,相应带来密封、清洗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装置,其采用更为简单的结构,实现低糖米饭的烹饪。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装置,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加热装置、设置在内胆内的蒸笼和水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分别与内胆和蒸笼连通以将内胆中的水引导至蒸笼内,加热装置用于对内胆加热。

进一步地,水循环系统包括导流管路,导流管路的一端位于内胆内,导流管路的另一端延伸至蒸笼内,蒸笼外侧壁与内胆密封配合。

进一步地,导流管路包括:蒸笼吸管,与蒸笼连接;出水管,与蒸笼吸管和蒸笼均连通。

进一步地,蒸笼吸管与蒸笼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烹饪装置还包括:外壳,内胆和加热装置均位于外壳内;上盖,盖设在外壳上,出水管位于上盖内。

进一步地,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导流管路上的抽水泵,抽水泵用于将内胆中的水引导至蒸笼内。

进一步地,蒸笼吸管的内径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0mm。

进一步地,蒸笼吸管的内径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12mm。

进一步地,蒸笼的透水孔设置在蒸笼的底壁和/或侧壁上。

进一步地,蒸笼的底壁中部向上凸出以使蒸笼的底壁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

进一步地,导流管路的伸入蒸笼的一端设置有喷嘴。

进一步地,导流管路的伸入蒸笼的一端设置有喷嘴。

进一步地,内胆的底壁的最低点与蒸笼的底壁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为H1,H1大于等于0.1H且小于等于0.8H,其中,H为内胆的高度尺寸。

进一步地,蒸笼的底壁的最低点与内胆的口部之间的距离为H2,H2大于等于0.1H且小于等于0.8H,其中,H为内胆的高度尺寸。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加热装置、设置在内胆内的蒸笼以及分别与内胆和蒸笼连通的水循环系统,加热装置对内胆进行加热。这样,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无需排水孔和排水槽等结构,结构简单,而且利用蒸笼实现了米饭煮与蒸的分离,在蒸米饭的过程中,米中的淀粉或糖分等进入内胆中的米汤中,降低了米饭中的含糖量,从而使电炊具烹饪出低GI的米饭;进一步地,利用冲洗米后的水产生的蒸汽蒸米饭,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蒸笼与内胆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时内胆中未注入水;

图3示出了图1中的内胆、蒸笼、导流管路以及抽水泵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时水与米未接触;

图4示出了图1中的内胆、蒸笼、导流管路以及抽水泵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时进行洗米步骤;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内胆、蒸笼以及导流管路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时水与米未接触,还未进行洗米步骤;

图7示出了图5中的内胆、蒸笼以及导流管路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时进行洗米步骤;

图8示出了采用图1的烹饪装置烹饪米饭的流程图;以及

图9示出了采用图5的烹饪装置烹饪米饭的流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内胆;20、蒸笼;21、透水孔;22、承载腔;23、凸出部;30、导流管路;31、蒸笼吸管;32、出水管;33、喷嘴;40、抽水泵;50、外壳;60、上盖;70、第一密封圈;80、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装置采用更为简单的结构实现了降低米饭中GI值的目的。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烹饪装置包括内胆10、加热装置80、分别与内胆10和蒸笼20连通的水循环系统和设置在内胆10内的蒸笼20。加热装置80对内胆10进行加热。

这样,相对于现有技术的烹饪装置需设置水箱、排水孔、排水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装置设置水循环系统后可以实现水在内胆10和蒸笼20内的循环流动,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装置未设置水箱和排水槽,所以烹饪装置的结构简单,体积较小,相应地使用和清洗烹饪装置也比较方便;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装置避免了现有技术的烹饪装置带来的难以确保排水孔的密封性、难以清洗内胆、使用过程中难以放置内胆的问题。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蒸笼20的底壁具有朝向蒸笼20的内侧凸出的凸出部23。具体地,蒸笼20的底壁中部向上凸出以使蒸笼20的底壁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结构,这样,在蒸米过程中,可以避免内胆10中的水上升与米接触,另外利用水蒸汽蒸熟米饭,可以使烹饪出的米饭口感更好。

可选地,蒸笼20可以为圆柱体或者椎体或者六面体等形状。

如图2所示,为确保蒸米饭过程中,内胆10中的米浆泡沫上升后不会与米接触,内胆10的底壁的最低点与蒸笼20的底壁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为H1,H1大于等于0.1H且小于等于0.8H,其中,H为内胆10的高度尺寸,即内胆10的底壁与内胆10的口部之间的距离。

如图2所示,蒸笼20的底壁的最低点与内胆10的口部之间的距离为H2,H2大于等于0.1H且小于等于0.8H,其中,H为内胆10的高度尺寸。

如图1和图2所示,蒸笼20具有透水孔21和承载腔22。对米进行冲洗后的水通过透水孔21流入内胆10中。

具体地,透水孔21为多个。该多个透水孔21设置在蒸笼20的底壁上。

优选地,多个透水孔21均设置在凸出部23上。当然,在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透水孔21设置在蒸笼20的侧壁上。

可选地,在保证蒸笼20内的米不会通过透水孔21漏出的前提下,透水孔21的截面可以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矩形或者多边形。

当透水孔21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时,透水孔21的最长尺寸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30mm。

可选地,不规则的多边形的透水孔21的最长尺寸大于等于0.8mm且小于等于20mm。

如图1至图4所示,水循环系统包括导流管路30和设置在导流管路30上的抽水泵40。在该实施例一的烹饪装置中,利用抽水泵40的动力可以将内胆10中的水顺利压入蒸笼20(即承载腔22内),从而实现冲洗蒸笼20内的米以及米吸水的过程。

如图2至图4所示,蒸笼20的外侧壁与内胆10的口部密封连接。当然,在该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密封结构而直接将蒸笼20与内胆10连接。

其中,导流管路30的一端位于内胆10内且位于蒸笼20外,导流管路30的另一端延伸至蒸笼20内。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导流管路30包括蒸笼吸管31和与蒸笼吸管31连通的出水管32。

为方便装配,导流管路30的蒸笼吸管31与蒸笼20一体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出水管32的朝向蒸笼20的一端设置有喷嘴33,这样,可以将水更均匀地喷洒在蒸笼20中的米上,以确保米粒充分吸收水分。

如图1所示,烹饪装置还包括外壳50和上盖60,内胆10设置在外壳50内;上盖60盖设在外壳50上。出水管32和抽水泵40均设置在上盖60内。

上述的烹饪装置是电饭煲,当然,还可以是微波炉、电炖锅或电压力锅。

可选地,加热装置80为发热盘、发热管、IH电磁加热装置或发热膜加热装置中的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装置之前,需要将米添加到蒸笼20的承载腔22内,水添加到内胆10中。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即实施例二)的烹饪装置中,水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导流管路30上没有设置抽水泵40。

另外,蒸笼20的外侧壁与内胆10的口部密封连接。具体地,蒸笼20的外侧壁与内胆10的口部通过第一密封圈70连接。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内胆10与蒸笼20之间的隔腔内压力上升后,蒸汽能够将水顺利通过导流管路30压入蒸笼20内,有效避免蒸笼20的上部与内胆10的口部处泄压。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内胆10与蒸笼20之间的隔腔内的压力上升后,蒸汽能够将水顺利通过蒸笼吸管31和出水管32压入蒸笼20内,蒸笼吸管31的内径D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0mm。

进一步可选地,蒸笼吸管31的内径D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12mm。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种烹饪装置烹饪米饭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利用上述实施例一的烹饪装置进行控制,烹饪装置烹饪米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洗米步骤,利用水循环系统将内胆10中的水引至蒸笼20内,以对蒸笼20内的米进行冲洗,冲洗米后的水进入至内胆10中;蒸米步骤,加热装置80对内胆10加热。

这样,利用冲洗米后的水产生的蒸汽蒸米饭,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利用蒸笼20实现了煮与蒸的分离,在蒸米饭的过程中,米中的淀粉或糖分等进入内胆10中的米汤中,降低了米饭中的含糖量,从而使烹饪装置烹饪出低GI的米饭。

在进行洗米步骤之前,要先在蒸笼20内放入一定量的米,同时在内胆10中放入一定量的水。此时烹饪装置开始工作,抽水泵40开启,将内胆10中的水抽动,在烹饪装置内形成一个循环。循环中的水在内胆10顶部从喷嘴33喷出,水散落在蒸笼20中的米上,从而实现了水由上而下对米的冲洗,同时,米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吸水。

可选地,在洗米步骤中,冲洗米的过程持续第二预设时间t2,第二预设时间t2大于等于180s且小于等于2400s。

进一步地可选地,在洗米步骤中,第二预设时间t2大于等于300s且小于等于1800s。

需要说明的是,在洗米步骤和蒸米步骤之间还包括:预加热步骤,预加热步骤包括将内胆10中的水加热至第一预设温度T1并持续第一预设时间t1后,水循环系统停止工作。

可选地,在预加热步骤中,第一预设温度T1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100℃,第一预设时间t1大于等于20s且小于等于600s。

进一步可选地,第一预设温度T1大于等于50℃且小于等于95℃,第一预设时间t1大于等于30s且小于等于400s。

为了更好地改善米饭的口感、提高烹饪装置的功能性,整个蒸米步骤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分为初级蒸米阶段和最终蒸米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在初级蒸米阶段中,利用加热装置80对内胆10加热第三预设时间t3后,加热装置80停止工作并持续第四预设时间t4,上述初级蒸米阶段重复N1次。这样,利用加热时间间断性控制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确保烹饪装置内产生足够的蒸汽和维持烹饪装置内米饭处在高温蒸的状态下,且沸腾的水不会混有米浆的泡沫上升与米接触,因此对第三预设时间t3要求较高;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水过度加热而产生过多蒸汽使水外泄,从而起到防溢和节能的作用。

可选地,t3大于等于3秒且小于等于130秒,t4大于等于3秒且小于等于130秒,N1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100。

进一步地可选地,N1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8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最终蒸米阶段中,随着蒸米过程的不断进行,水不断地蒸发,内胆10中米浆的浓度越来越高,更容易在加热状态下向蒸笼20的承载腔22内冒出并接触到米饭,从而影响米饭的湿度和降GI值的效果,因此利用加热装置80对内胆10加热第五预设时间t5后,需控制加热装置80停止工作并持续第六预设时间t6,这样,可以确保不会产生过多蒸汽使水外泄或米浆泡沫上升与米接触。

可选地,t5大于等于3秒且小于等于130秒,t6大于等于3秒且小于等于130秒,N2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100。

进一步可选地,N2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80。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在烹饪装置处于蒸米过程时,其加热装置80的工作和停止时间不一定是完全有规律性的。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烹饪的进度,对加热装置80的加热时间长度和停止时间长度进行优化,使得每一次循环时,加热装置80的加热时间长度和停止时间长度与上一次循环时不一致。

具体而言,下表1给出了图1的烹饪装置在蒸米步骤中的方法:

表1

通过上述的控制方法去控制烹饪装置的工作过程,能够使烹饪装置采用比现有技术更为简单的结构实现低糖米饭的烹饪,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第二种烹饪装置烹饪米饭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基于预加热步骤和洗米步骤在时间顺序上的不同,提供了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方式为:在洗米步骤之前进行预加热步骤,预加热步骤包括将内胆10内的水加热至第二预设温度T2后,启动洗米步骤的水循环系统,并持续第二预设时间t2。

第二种方式为:在洗米步骤启动的同时,加热装置80对内胆10内的水加热,至第二预设温度T2后,洗米步骤继续循环第二预设时间t2。

这样,利用具有一定温度的水冲洗米和完成米吸水的过程,能够带走米中的较多淀粉和糖分,从而顺利地烹饪出低GI(糖)的米饭。

上述两种方式中,可选地,在预加热步骤中,T2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95℃,第二预设时间t2大于等于180s且小于等于2400s。

进一步地可选地,T2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80℃,第二预设时间t2大于等于300s且小于等于1800s。

在洗米步骤之后,即可进行蒸米步骤。该蒸米步骤与第一种烹饪装置烹饪米饭的方法中的蒸米步骤的描述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