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可过滤空气型站台门及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9678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轨道交通可过滤空气型站台门及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可过滤空气型站台门及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在地铁中普遍使用,站台门的作用是将地铁行车道与站台分隔。站台门包括站台固定门,可开启的对应地铁车厢门的站台活动门及站台两端的端头门。站台门将地铁站台与地铁行车道基本隔断开,使得站台成为一个较小的空间,为站台提供一个比较安静和清洁的环境。在空调季节,封闭的较小空间需要较少的冷负荷,可节约能源。但在非空调季节,站台内常需要靠风机进行通风换气以排出站台内的热量及为乘客提供新鲜空气。

通常,站台门外侧的行车道内地铁运行带来的活塞风的风压大于站台内的空气的压力,因此,现有技术常在站台门上方或下方开设通风口,通风口内安装风阀,通过风阀将活塞风引入站台,可有效地加强站台的通风换气效果,从而降低风机运行能耗。然而,活塞风通常携带粉尘和细颗粒等杂质,不符合站台空气的要求,直接通过风阀进入站台,将会降低站台内的空气质量。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轨道交通站台门的风阀进行技术改进,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可过滤空气型站台门,能够有效过滤从地铁轨道内经过风阀进入站台的空气中的粉尘和细颗粒杂质,保证站台空气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轨道交通可过滤空气型站台门,所述站台门的上方和/或下方设有通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内安装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包括风阀本体、风阀百叶窗、空气过滤器和风阀支架,所述风阀本体安装在所述风阀支架一侧的第一固定件上,所述空气过滤器安装在所述风阀本体的出风口侧或进风口侧,并紧邻所述风阀本体的出风口或进风口,所述风阀百叶窗安装在所述风阀支架另一侧的第二固定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过滤器为无动力型空气过滤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过滤器为动力型空气过滤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阀本体为长条形,相应地,所述空气过滤器和风阀百叶窗为长条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阀本体为圆形,相应地,所述空气过滤器和风阀百叶窗为圆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阀本体为电动阀,包含:驱动电机、驱动曲柄、连杆、多个传动曲柄、多个叶片轴和多个风阀叶片,每个叶片轴对应一片风阀叶片,其中:

所述驱动曲柄与所述驱动电机传动相连,多个传动曲柄沿所述连杆间隔分布,分别与所述连杆传动相连,每个叶片轴与一个传动曲柄传动相连,各风阀叶片分别安装在各叶片轴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阀叶片在0度到180度的范围内调节定位,所述风阀叶片调节至接近0度时,各风阀叶片之间相互重叠,封闭该风阀对应的通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站台门至少包含:用于分隔行车轨道与站台的固定门和可开启的对应地铁车厢门的活动门;

所述固定门和活动门的上端和所述固定门的下端分别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内安装所述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站台门还包含设置于站台两端的端头门;

所述端头门的上方设置通风口,在所述通风口内安装所述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设置在轨道交通站台门的通风口内,包括风阀本体、风阀百叶窗、空气过滤器和风阀支架,所述风阀本体安装在所述风阀支架一侧的第一固定件上,所述空气过滤器安装在所述风阀本体的出风口侧或进风口侧,并紧邻所述风阀本体的出风口或进风口,所述风阀百叶窗安装在所述风阀支架另一侧的第二固定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轨道交通可过滤空气型站台门,在其通风口内安装含过滤器的风阀,能够有效过滤从地铁轨道内经过风阀进入站台的空气中的粉尘和细颗粒杂质,保证站台空气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通过在风阀本体的出风口侧或进风口侧安装空气过滤器,可有效地对经过风阀的空气进行过滤,除去空气中的粉尘及细颗粒杂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轨道交通可过滤空气型站台门的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站台门(固定门和活动门)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站台门(端头门)主视图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主视图。

图6是图4的左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站台门(固定门和活动门)安装圆形风阀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站台门(端头门)安装圆形风阀的主视图示意图。

图9为电动风阀本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站台门、2-通风口、3-风阀、11-固定门、12-活动门、13-端头门、31-风阀本体、32-风阀百叶窗、33-空气过滤器、34-风阀支架、341-第一固定件、342-第二固定件、301-驱动电机、302-驱动曲柄、303-连杆、304-传动曲柄、305-叶片轴、306-风阀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交通可过滤空气型站台门,所述站台门1 的上方和/或下方设有通风口2,所述通风口2内安装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3。

通过在轨道交通站台门的通风口内安装含过滤器的风阀,地铁行车轨道内的空气经过过滤后再进入站台,能够在非空调季节未站台内补充新鲜的空气,不仅可减少通风机的运行,降低能耗,还可保障站内空气的质量。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站台门1包含:用于分隔行车轨道与站台的固定门11,可开启的对应地铁车厢门的活动门12以及设置于站台两端的端头门13。

所述固定门11和活动门12的上端和所述固定门11的下端分别设有通风口2,所述通风口2内安装所述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3。

所述端头门13的上方设置通风口2,在所述通风口2内安装所述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3。

如图4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含过滤器的风阀3包括风阀本体31、风阀百叶窗32、空气过滤器33和风阀支架34,所述风阀本体31安装在所述风阀支架 34一侧的第一固定件341上,所述空气过滤器33安装在所述风阀本体31的出风口侧,并紧邻所述风阀本体31的出风口,所述风阀百叶窗32安装在所述风阀支架34另一侧的第二固定件342上。

所述的空气过滤器33也可安装在所述风阀本体31的进风口侧。同样能够实现对经过风阀本体31的空气的过滤作用。

通过在风阀本体31的出风口侧安装空气过滤器33,可有效地对经过风阀本体31 的空气进行过滤,除去空气中的粉尘及细颗粒杂质。所述空气过滤器33应能够覆盖住风阀本体31的全部出风口或进风口,使得从出风口侧出来的风或从进风口侧进入风阀 31的风均能通过空气过滤器33实现过滤。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过滤器33为无动力型空气过滤器。即无需采用动力,例如内部过滤结构为化学纤维膜或分子膜的空气过滤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过滤器33为动力型空气过滤器。即需要电作动力,例如采用电除尘法来去除空气中杂质的电除尘过滤器。

如图4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阀本体31为长条形,相应地,所述空气过滤器33和所述风阀百叶窗32为长条形。

如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阀本体31为圆形,相应地,所述空气过滤器33和风阀百叶窗32为圆形。相对于条形的风阀,圆形风阀的风阀百叶的叶片结构受力更加合理,叶片强度、刚度更好,在锋利很大的情况下,不容易产生萧叫,且能更好地过滤空气中的灰尘。

进一步地,当所述风阀本体31为圆形时,所述圆形的风阀百叶窗32的叶片的截面呈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含过空气滤器的风阀可启闭。在空调季,可以关闭风阀以达到节能效果。在非空调季,可以根据站台的温度,或站台与轨道间的温度差,自动控制调节风阀动作:开启进行自然通风、或旋转进行强制通风,从而在节能的同时,更好地改善轨道交通站台的换风效果。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风阀3为电动阀,包含:驱动电机 301、驱动曲柄302、连杆303、多个传动曲柄304、多个叶片轴305和多个风阀叶片 306,每个叶片轴305对应一片风阀叶片306,其中:

所述驱动曲柄302与所述驱动电机301传动相连,多个传动曲柄304沿所述连杆 303间隔分布,分别与所述连杆303传动相连,每个叶片轴305与一个传动曲柄304 传动相连,各风阀叶片306分别安装在各叶片轴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阀叶片306在0度到180度的范围内调节定位,所述风阀叶片调节至接近0度时,风阀的各叶片之间相互重叠,封闭该风阀对应的通风口。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含空气过滤器的风阀,设置在站台门1的通风口2内,所述含过滤器的风阀3包括风阀本体31、风阀百叶窗32、空气过滤器33 和风阀支架34,所述风阀本体31安装在所述风阀支架34的第一固定件341上,所述空气过滤器33安装在所述风阀本体31的出风口侧,并紧邻所述风阀本体31的出风口,所述风阀百叶窗32安装在所述风阀支架34的第二固定件342上。

所述的空气过滤器33也可安装在所述风阀本体31的进风口侧。同样能够实现对经过风阀本体31的空气的过滤。

通过在风阀本体31的出风口侧或进风口侧安装空气过滤器33,可有效地对经过风阀本体31的空气进行过滤,除去空气中的粉尘及细颗粒杂质。所述空气过滤器33应能够覆盖住风阀本体31的全部出风口或进风口,使得从出风口侧出来的风或从进风口侧进入风阀的风均能通过空气过滤器33实现过滤。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