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收纳的随行式加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5498发布日期:2020-12-25 08:08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收纳的随行式加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锅。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个人使用的器具逐渐增多,现有的随行加热器具,特别像随行式火锅包括底座、锅体和锅盖,在使用时,锅体搭接在底座上,锅盖盖合在锅体上。当需要收纳携带时,各部件间会因相互晃动而发生碰撞,既会导致各部件间发生磕碰损坏,还会产生噪音,影响携带体验,又会为了减小收纳体积而减小各部件尺寸,影响烹饪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收纳的随行式加热器具,将底座部分插置隐藏在锅体内并被锅盖限位,既确保各部件相对位置固定,防止磕碰损坏,还有效减小收纳体积,方便携带。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方便收纳的随行式加热器具,包括底座、锅体和锅盖,所述锅体内设有顶部开设敞口的烹饪腔,收纳时,底座自上而下插入烹饪腔并被扣接在锅体顶部的锅盖下压限位,以使底座至少部分插置隐藏在所述烹饪腔内。将底座部分插置隐藏在锅体内并被锅盖扣接限位,底座被夹持固定在锅体和锅盖间,既确保各部件相对位置固定,防止各部件因相对运动而发生磕碰损坏的情况,还有效利用烹饪腔来容纳至少部分底座,在不增大收纳体积的前提下增大各部件尺寸,方便携带,提升烹饪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外侧壁中部设有朝上设置的台阶环,底座以倒置姿态插入烹饪腔并通过所述台阶环搭接在所述敞口的周缘上,以使底座被敞口周缘竖向承托。底座以倒置姿态插入锅体,对位于底座顶部的加热部和外露的装饰部起到包裹保护的作用,防止加热部和装饰部因与外界物体撞击而发生损坏的情况。底座位于台阶环以上部分插入锅体,位于台阶环以下部分外露于锅体,台阶环对底座插置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底座因过度插置而发生其顶面与锅体底面发生碰撞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锅体和底座的横截面轮廓均呈圆形。方便底座以任意周向姿态插入烹饪腔,方便操作。底座的顶部直径小于敞口直径,底座的底部直径大于敞口直径,确保台阶环稳定承托底座。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穿越敞口并整体插置隐藏在烹饪腔内,以使底座被烹饪腔底面承托。底座各区段的直径均小于敞口直径,且底座的高度小于烹饪腔的高度,使得底座能被整体隐藏在烹饪腔内,有效减小随行式加热器具被收纳后的体积,提升携带便利性,还利用锅体和锅盖对底座起到包裹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外侧壁上设有柔性件,安装到位后,底座的外侧壁通过柔性件抵触在烹饪腔的内侧壁上,以使底座被水平向限位。柔性件被夹持在底座外侧壁和烹饪腔内侧壁件,防止底座水平向撞击烹饪腔壁面,对底座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锅体和锅盖通过扣接组件固接并竖向夹持定位所述底座。锅盖自上而下朝向敞口盖合至底座的底面上,并通过扣接组件与锅体固接,进而对底座起到夹持定位作用,防止底座在锅体和锅盖间发生晃动。

作为优选,所述扣接组件包括设置在锅体外侧壁上的扣环以及设置在锅盖周缘上的扣件,锅体和锅盖竖向夹紧底座后,扣环向上翻转并与扣件扣接,以使底座被竖向限位。扣环与扣件扣接,使得锅体和锅盖同时实现竖向定位和水平向定位,进而确保底座与锅体间、底座与锅盖间相对位置固定,防止底座发生晃动并撞击锅体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锅体外侧壁上设有把手座,所述扣环内端可摆动地连接在把手座上,外端向上摆动并与所述扣件配合扣接。把手座固接在锅体的外侧壁上,以使扣环通过把手座可转动地连接在锅体的外侧壁上,扣环既能用于扣接扣件,还为使用者抓握取放锅体提供着力点,有效阻隔锅体热量向扣环传递,防止发生烫伤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锅盖周缘水平向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扣件,扣件水平向外露于底座外侧壁,方便扣环翻转扣接,提升操作便利性。

作为优选,所述扣环与扣件逐一对应,所述扣件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锅盖的周缘周向等距分置。通过增加扣件数量来提升扣接稳定性,确保随行式加热器具在携带时不会因扣接组件松脱而发生各部件散落和遗失的情况,提升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底面和锅盖的底面分别设有定位槽和定位凸起,收纳到位后,底座底面与锅盖底面贴合并使得定位凸起竖向嵌入定位槽内,以使底座被水平限位。定位凸起竖向插入定位槽后,定位凸起侧壁与定位槽侧壁抵触,使得锅盖和底座互为水平向限位,既防止锅盖因水平向偏移而发生扣接组件松脱的情况,还确保扣接组件稳定扣接来保证底座被竖向稳定夹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底座部分插置隐藏在锅体内并被锅盖扣接限位,底座被夹持固定在锅体和锅盖间,既确保各部件相对位置固定,防止各部件因相对运动而发生磕碰损坏的情况,还有效利用烹饪腔来容纳至少部分底座,通过减小随行式火锅收纳后的体积,方便携带,提升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随行式加热器具收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所述随行式加热器具收纳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所述随行式加热器具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所述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三所述随行式加热器具收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台阶环,12、柔性件,13、定位槽,2、锅体,21、敞口,22、扣环,23、把手座,3、锅盖,31、扣件,32、定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方便收纳的随行式加热器具。

如图1所示的随行式加热器具,由底座1、锅体2和锅盖3组成,所述锅体2内设有顶部开设敞口21的烹饪腔,收纳时,底座1自上而下插入烹饪腔并被扣接在锅体2顶部的锅盖3下压限位,以使底座1至少部分插置隐藏在所述烹饪腔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顶部设有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的顶面敞露于底座1顶面并形成承托锅体2的加热面。

在使用时,首先,将底座1平稳地放置在预设工位上,使得加热面朝上敞露;之后,将锅体2自上而下搭接在底座1上,此时,锅体2和底座1竖向对齐,使得锅体2底面与加热面匹配贴合;最后,将水和食材放入烹饪腔内,开启加热组件并盖合锅盖3,以煮制烹饪腔内食材。

在使用过程中,加热组件持续向外散发热量,热量通过加热面传递至锅体2底面,进而被锅体2内的水和食材吸收,以使食材被煮制成熟。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叠置的加热部和反射板,所述加热部的竖向投影落入所述反射板内,所述反射板的周缘向上延伸形成高于加热部设置的围板,便于聚集加热部产生的热量。在使用时,加热部产生的热量会向各个方向扩散,反射板对朝下扩散的热量起到反射作用,围板对朝外扩散的热量起到反射作用,防止热量因向下向外扩散,既能起到保护底座1外壳以及内部电器元件的作用,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发生损坏的情况,还起到向加热面汇聚热量的作用,通过提升热量利用效率来加快烹饪效率并节省能耗,提升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随行式加热器具可以随身携带并在户外使用,具体体积小巧和方便携带的特点。为了方便随行式加热器具在户外使用,所述加热部可以为电加热部,并在底座1内设置可与外界市电连接的电池,既确保能在户外无市电环境中使用,还能通过与市电连接实现电池充电和维持加热部产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随行式加热器具虽然能在拆分成底座1、锅体2和锅盖3后被分别运输,各部件尺寸会因携带便利性因素而被缩减,且被整体打包运输时会因各部件间互不固定而发生撞击,影响运输体验。为此,在收纳时,将底座1自上而下插入烹饪腔并被扣接在锅体2顶部的锅盖3下压限位,以使底座1至少部分插置隐藏在所述烹饪腔内,既能利用烹饪腔来隐藏至少部分底座1,减小了收纳后体积,可在收纳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各部件尺寸,进而增加单次烹饪的食材数量,提升烹饪体验,还能利用与锅体2扣接的锅盖3来限制底座1位移,通过消除各部件间的装配间隙来避免发生互相撞击的情况,起到了保护部件和降低噪音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底座1插置隐藏在烹饪腔内,底座1插入烹饪腔的部分越多则收纳后的体积越小。

可以理解地,所述加热部还可以为通过燃烧化石燃料获得热能的锅炉,亦能实现随性式加热器具在户外无市电环境中获得热量。

实施例二:

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随行式加热器具结构。

如图2和3所示,底座1的外侧壁中部设有朝上设置的台阶环11,在收纳时,所述底座1以倒置姿态插入烹饪腔并通过所述台阶环11搭接在所述敞口21的周缘上,以使底座1局部插置隐藏在烹饪腔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的横截面轮廓呈圆形。所述底座1呈变径圆柱状,包括上置的小径段以及下置的大径段,大径段和小径段间通过台阶环11过度,以使台阶环11的内缘和外缘直径分别与小径段和大径段的直径对应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体2的横截面轮廓呈圆形,使得所述烹饪腔呈圆柱状,所述敞口21直径与烹饪腔直径匹配。具体地,所述小径段的直径小于敞口21直径,小径段的高度不大于烹饪腔底面与敞口21间距离,所述大径段的直径大于敞口21直径。

在安装时,首先,将底座1翻转并移动至敞口21上方,此时,加热面朝下设置;之后,将底座1向下降落,底座1的小径段自上而下穿越敞口21并插入烹饪腔,此时,台阶环11搭接在敞口21周缘上,以使底座1被敞口21周缘竖向承托;再后,将锅盖3自上而下盖合至底座1上方,以使定位凸起32竖向插入对应的定位槽13内,此时,扣件31与扣环22逐一竖向对齐;最后,扣环22以内端为中线向上翻转并通过外端扣接在对应的扣件31上。

完成装配后,锅体2和锅盖3间通过扣接组件固接,确保所述底座1被牢固地夹持在锅体2和锅盖3之间,既通过减小底座1的晃动幅度来避免各部件间发生撞击损坏的情况,还通烹饪腔收纳部分底座1来减小收纳体积,方便携带。具体地,所述台阶环11抵触在敞口21的周缘上,对底座1起到竖向承托作用,锅盖3对底座1起到下压作用,防止底座1向上脱离锅体2,此时,底座1与烹饪腔底面间相对位置固定,有效防止加热面因与烹饪腔底面撞击而发生损坏;所述定位凸起32竖向插入定位槽13内,利用互为抵触的定位凸起32外侧壁和定位槽13内侧壁来限制底座1发生水平向偏移,进而确保小径段外侧壁与烹饪腔内侧壁间相对位置固定且互不接触,起到保护小径段外侧壁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体2和锅盖3通过扣接组件固接并竖向夹持定位所述底座1。所述扣接组件包括设置在锅体2外侧壁上的扣环22以及设置在锅盖3周缘上的扣件31,锅体2和锅盖3竖向夹紧底座1后,扣环22向上翻转并与扣件31扣接,以使底座1被竖向限位。收纳时,锅盖3搭接在底座1上方并通过扣件31与扣环22牢固扣接,扣接组件起到防止锅盖3向上脱离底座1的作用,进而对锅盖3施加竖向下压作用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体2外侧壁上设有把手座23,所述扣环22内端可摆动地连接在把手座23上,外端向上摆动并与所述扣件31配合扣接。所述把手座23为两个且分置在锅体2两侧,以使锅体2与锅盖3间通过两组扣接组件实现扣接,既有效提升扣接稳定性,还通过简化结构来方便拆装。所述把手座23通过紧固件固接在锅体2的外侧壁上,所述扣环22内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把手座23上,所述扣环22的外端上设有扣孔,安装时,扣环22的外端以内端为中心向上摆动,以使扣环22外端通过扣孔套接在对应的扣件31上,扣接到位后,扣孔水平向套置在扣件31上,以使扣件31外侧壁与扣孔内侧壁贴合,对锅盖3起到竖向限位和周向限位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盖3周缘水平向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扣件31(如图4所示),扣件31与锅盖3为一体式结构,通过提升两者间的结构强度来确保锅盖3能通过扣件31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扣环22与扣件31逐一对应,所述扣件31为两个且沿所述锅盖3的周缘周向等距分置。所述扣件31以中心对称方式设置在锅盖3两侧,确保锅盖3能以水平姿态固接,进而确保锅盖3底面各区域均能向底座1施加稳定且均衡的下压作用力,提升对底座1的夹持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的底面和锅盖3的底面分别设有定位槽13和定位凸起32,收纳到位后,底座1底面与锅盖3底面贴合并使得定位凸起32竖向嵌入定位槽13内,以使底座1被水平限位。收纳完成后,所述定位槽13和定位凸起32的竖向投影互为重合,确保定位槽13和定位凸起32的侧壁互为抵触,具体地,所述定位凸起32的竖向投影呈环状,当锅盖3与底座1互为同轴叠置时,定位凸起32就能顺利插入环形的定位槽13内,方便收纳。

可以理解地,所述扣接组件还可以为三组、四组,也应视为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可以理解地,所述定位凸起32还可以为分置的块状,以对底座1和锅盖3起到周向限位作用,也应视为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所述随行式加热器具的其它结构和效果均与实施例一一致,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相较于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具体的随行式加热器具结构。

如图5所示,所述底座1穿越敞口21并整体插置隐藏在烹饪腔内,以使底座1被烹饪腔底面承托。所述底座1的高度小于烹饪腔深度,所述底座1各区段的竖向投影均落入敞口21范围内,使得底座1能整体穿越敞口21并隐藏在烹饪腔内。具体地,所述底座1呈等径的圆柱状,所述底座1的横截面直径小于敞口21直径。收纳完成后,底座1抵触在烹饪腔的底面上,锅盖3与锅体2扣接并搭接在底座1上方,烹饪腔底面和锅盖3底面竖向夹紧底座1,对底座1起到竖向限位作用,底座1外侧壁和烹饪腔内侧壁间夹设柔性件12,对底座1起到水平向限位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的外侧壁上设有柔性件12,安装到位后,底座1的外侧壁通过柔性件12抵触在烹饪腔的内侧壁上,以使底座1被水平向限位。柔性件12为三个且等距分置在底座1的外侧壁上,安装时,柔性件12随底座1同步穿越敞口21并插入烹饪腔。

可以理解地,柔性件12的数量还可以为四个、五个等,也应视为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所述随行式加热器具的其它结构和效果均与实施例二一致,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