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3051发布日期:2020-12-15 08:32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水分离式油炸锅。



背景技术:

油炸锅是指通过使用食用油为主要原料,对食品进行炸制烹饪工艺的厨房设备,具有结构合理、操作简单、升温速度快、易于清洁等特点,是快餐店、酒店、餐饮长做广泛应用的厨房设备。

现有技术中的油炸锅在炸制食品时,产生的食物残渣无法与油分离,这些残渣在高温中长期、连续泡炸,就会发黑、变焦,粘接在油炸锅底,产生强致癌物质和其它有害健康的物质,食用油与食物残渣混合后会导致食用油变色、变质,不利于食用油的长期使用,并且一次性加入的食用油量较多,最终造成食用油的浪费,增加了食用油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水分离式油炸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油炸锅不利于食用油的长时间使用,使用一次消耗的食用油量较大,使用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油水分离式油炸锅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

锅胆,固定在壳体内,包括锅体和连接在锅体底部的筒体,锅体的内表面为圆弧面或者圆锥面,且自上向下呈收口状,锅体的顶部设有沿锅体的径向外伸的翻沿,锅体的底部设有开口,筒体连接在所述开口处并与壳体同轴布置;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为电加热组件或者液化气加热组件,当加热组件为电加热组件时,电加热组件设置在锅体内以用于对食用油加热;当加热组件为液化气加热组件时,液化气加热组件设置在锅体底部,以通过对锅体加热实现对食用油的加热;

过滤网,设置在锅体内,用于过滤食物残渣;

使用时,向所述锅胆中先加入水,然后加入食用油,使油水分离面处于所述开口以下。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在使用时,在锅胆中先加水后加食用油,使油水分离面处于筒体内,对电加热组件通电或者对液化气加热组件通入液化气时,在油温达到一定温度时即可进行食品的炸制;炸制食品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残渣能够从过滤网处落下而进入筒体内,积存于底部温度较低的水层中,同时食物残渣中所含的油经过水层分离后又返回油层,使一次倒入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食用油能够重复使用较长时间。另外,由于锅体的内表面采用圆弧面或圆锥面,且呈收口状,这样一来能够减小锅体的尺寸,炸制同样量的食品,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更省油,对于同样容积的食用油,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比现有技术中的油炸锅使用时间更长,使用次数更多,食用油达到设定温度时加热的时间更短,达到省油、降低成本、节能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组件为电加热组件,电加热组件包括能够导热的导热管和设置在导热管内的电阻丝,导热管呈螺旋盘绕状以与锅体的圆弧面适配,所述过滤网设置在导热管的上方。

有益效果:导热管呈螺旋盘状状布置时能够节省空间,并且对食用油的加热更均匀,也能避免与锅体之间发生干涉,过滤网处于电加热组件上方也能避免与电加热组件进行碰撞干涉。

进一步的,所述油水分离式炸锅还包括与所述导热管连接的支撑管,支撑管固定在所述筒体内,支撑管内设有与所述电阻丝电连接的导线,筒体上设有与导线导电连接的连接端子。

有益效果:支撑管和导热管相互独立,这样能够避免电阻丝处于水层中而将水加热沸腾,从而避免食物残渣重新进入到油层中。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管与所述支撑管一体成型。

有益效果:通过一根管子既能实现导热管的功能,又能实现穿射导线的功能,并且安装时更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油水分离式炸锅还包括出水管和出油管,出水管和出油管均与筒体的内孔连通且两者均伸出壳体外,出水管连接在筒体的靠近筒底的位置处,出油管设置在出水管的上方,出水管上设有出水阀门,出油管上设有出油阀门。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出水管和出油管,一方面能够控制加入油水分离式油炸锅中的水和食用油的用量,另一方面,当需要排出油水分离式油炸锅内的食用油、水和食物残渣时,可先打开出油阀门将使用过的食用油排出,然后关闭出油阀门,打开出水阀门,将水连通食物残渣排出,这样能够避免通过人工将油水分离式油炸锅倾倒或翻转,操作更为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和出油管设置在筒体的径向同一侧。

有益效果: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加入的食用油量和水量;减少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径向尺寸,放置时能够减少空间的占用。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的外表面与壳体之间铺设有保温棉,保温棉通过套设在筒体上压紧件固定在壳体内。

有益效果:保温棉能够对食用油进行保温,这样再重新使用食用油时,能够节省食用油的加热时间,更节能。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支撑梁,支撑梁上固定有行走轮。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行走轮便于人工推动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移动以使其处于合适的位置,节省人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从顶部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未显示电加热组件);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从底部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仰视示意图;

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未显示行走轮和支撑梁);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中电加热组件与支撑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中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其他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灶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2-锅胆,3-筒体,4-锅体,5-导热管,6-翻沿,7-出水管,8-出油管,9-过滤网,10-条形过滤孔,11-开口,12-连接端子,13-支撑梁,14-行走轮,15-竖梁,16-安装板,17-支撑管,201-筒体,202-锅体,203-灶盘,204-出火口,205-壳体,206-进气管,207-进气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由不锈钢材质制成,包括呈中空结构的圆柱状的壳体1,壳体1的内侧壁的周向上均匀焊接有沿壳体1的轴向延伸的竖梁15(参考图2和图5),竖梁15为矩形管件。

壳体1内设有锅胆2,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锅胆2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锅体4和连接在锅体4底部的筒体3。其中,锅体4的内表面为圆弧面,自上至下呈收口结构,其顶部的口径最大,最底处的内径最小。从图中看,锅体4的顶部口沿处一体成型有沿锅体4的径向外伸的一圈翻沿6,翻沿6与壳体1的内壁接触。锅体4通过其外表面周向上焊接的加强板件(图中未显示)对应与壳体1内侧壁上的竖梁15焊接,从而实现锅体4在壳体1中的固定。锅体1的底部设有开口11。

筒体3焊接在开口11处,并且筒体3的内径与开口11的口径吻合,筒体3与壳体1同轴布置。筒体3的外侧壁上连接有上下平行且间隔布置的出水管7和出油管8,出水管7和出油管8连接在筒体3的同一侧,以便工作人员从同一侧观察出水和出油情况;减少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径向尺寸,节省放置时的空间占用。出水管7和出油管8均与筒体3的内孔连通,并且出水管7和出油管8均伸出壳体1外。出水管7焊接在筒体3的靠近筒底的位置,出油管8设置在出水管7的上方且位于开口11的下方。出油管8上设有出油阀门,用于控制食用油的排出。出水管7上设有出水阀门,用于控制水和食物残渣的排出。

油水分离式油炸锅还包括用于对食用油加热的加热组件。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为电加热组件,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电加热组件包括导热管5和设置在导热管中的电阻丝(位于导热管内,图中不显示)。导热管5呈螺旋盘绕状布置在锅体4内,以适应锅体4的圆弧面,避免与锅体4发生干涉,同时也节省了布置空间,能够有效对食用油进行均匀加热。电阻丝整体处于开口11的上方,导热管5的螺旋盘绕部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管5的螺旋盘绕部分也可以自下至上逐渐向上螺旋盘绕。

筒体中焊接有与导热管5连接的支撑管17,支撑管17与筒体3的轴线平行。本实施例中,支撑管17与导热管5一体成型,以便整体在锅胆中的安装。支撑管17中设有与电阻丝导电连接的导线,筒体的筒底壁上对应支撑管17的两管口位置处设有用于与导线导电连接的连接端子12。

锅体4的外表面与壳体1之间设有保温层(图中未显示),本实施例中,保温层采用常见的保温棉,保温棉能够对食用油进行保温,这样再重新使用食用油时,能够节省食用油的加热时间,节省电能。为便于保温棉的固定,在壳体1内设有用于压紧保温棉的压紧件,压紧件为环形的压片,套设在筒体3外,并与壳体1内壁的竖梁15焊接。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泡沫板等用于保温的物件。

油水分离式油炸锅还包括过滤网9,如图7所示,过滤网9呈圆盘状,其上设有多个条形过滤孔10,条形过滤孔10的孔径能够满足被油炸的食品产生的食物残渣通过。过滤网9与锅体4的内表面适配,放置时,与锅体4的内表面接触固定,且与开口11在壳体1的轴向上有一定的垂直距离,此时过滤网9处于导热管的上方(如图5所示)。

壳体1的底部设有支撑梁13,支撑梁13采用角钢,共设有三根,三根支撑梁13呈三角形状焊接在壳体1上。相邻两根支撑梁13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安装板16(参考图4),安装板16上安装有行走轮14,这样一来使用的人员能够自身推动整个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移动,以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无需专用设备吊装,节省了人力。保温层和压片需要在支撑梁13与壳体1焊接之前安装。

壳体1上还设有用于控制电加热组件通断电的开关按钮、显示食用油油温状态的状态指示灯以及用于调节食用油油温的温度调节器,开关按钮、状态指示灯和温度调节器均为现有技术,且三者之间的电连接关系也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在使用时,先向锅胆2中加入清水,此时关闭出水阀门,打开出油阀门,直至清水从出油阀门处流出,停止加入清水;然后关闭出油阀门,往锅胆2中加入食用油,直至食用油的液面没过过滤网9以上设定距离,此时,油水分离界面处于筒体3内。按下开关按钮,调节温度调节器,待食用油的油温达到设定值即可进行食品的炸制。

食品炸制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残渣通过条形过滤孔而进入到筒体中,积存于底部温度较低的水层中,同时食物残渣中所含的油经过水层分离后又返回油层,使一次倒入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食用油能够重复使用较长时间。另外,由于锅体的内表面采用圆弧面,且呈收口状,这样一来能够减小锅体的尺寸,炸制同样量的食品,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更省油,对于同样容积的食用油,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比现有技术中的油炸锅使用时间更长、使用次数更多,食用油达到设定温度时加热的时间更短,达到省油、降低成本、节能的效果。由于加热丝处于水面以上,炸制食品过程中,水温不会达到其沸点,因此水不会沸腾,所以下沉到水中的食物残渣在水中比较稳定,不会因为水沸腾而重新进入到油层中。当食用油用到一定时间需要倒掉时,打开出油阀门即可将食用油排出,待食用油排出后打开出水阀门,即可将水连同积存在水中的食物残渣排出,无需将整个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翻转倾倒,便于对锅胆内进行清洁,非常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实施例2:

如图8和图9所示,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为液化气加热组件,液化气加热组件为灶盘203,灶盘203呈圆盘状,其中心设有用于避让筒体的避让孔,筒体穿过避让孔而使灶盘203套设在筒体201的外部,且位于锅体202的下方,灶盘203上设有与液化气气源连通的进气管206,进气管206上设有控制液化气通断的进气阀门207,阀门207处于壳体205外。灶盘203的上部设有呈圆周分布的出火口204,壳体205上设有控制灶盘203开关的点火开关(图中未显示),旋拧点火开关能够控制出火口204喷出的火焰大小。

本实施例中,出火口204在灶盘203的径向上自外向内间隔设有多级。沿灶盘203的径向自外向内,每一级出火口204的高度逐渐降低,以适应锅体的表面形状,达到对锅体均匀加热的效果。与上述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中无需设置保温棉等保温物件,并且无需采用电能。

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实施例3:

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锅体的内表面为圆锥面。

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实施例4:

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不设置出水管、出油管、出水阀门和出油阀门等结构,此时,当对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锅胆进行清理时,可以将整个油水分离式油炸锅倾倒,以将食用油、清水以及食物残渣倒出。本实施例中的情况适用于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可人为搬动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

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实施例5:

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电加热组件也可以直接从上至下悬伸在开口的上方,此时电加热组件与锅胆两者分体不接触,并且此时可以不设置支撑管。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管和导热管也可以分体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实施例6:

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出水管和出油管分别设置在筒体的径向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式油炸锅的实施例7:

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不设置保温棉,此时食用油在短时间内不使用时,自然冷却,重新使用时再次加热即可。

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