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帘片角度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9120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的帘片角度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门窗翼扇的调节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改良的帘片角度调整装置。
传统百叶窗用于调节帘片角度的调整装置10,如


图1、2所示,座体11内部空间供驱动元件12垂直穿过底部并通出在下方,同时在内部两侧配合盖体14枢设有两侧传动元件13,传动元件13上段为涡轮15,下段为正齿轮16,使下段的正齿轮16与驱动元件12上端的正齿轮17相齿合,座体11侧面所设横向通孔18供一个断面呈齿轮状的中棒19穿过组合,另在驱动元件12下端通过扣环20连接调整棒组合而成,该帘片调整装置用于带动中棒19转动的传动元件13上段为涡轮15,中棒19与传动元件13产生传动关系,将其断面设成正齿轮状,才能使传动元件13上段的涡轮15与中棒19表面齿状齿合,这种设计,虽然可以达到预期由传动元件13带动中棒19转动而调整帘片的目的,但是因为整个结构本身的限制,使帘片角度调整装置10只能与单一种齿轮状中棒19搭配使用,使用上受到较大的限制,特别是齿轮状中棒19是一体成型,使成本较高,其次,传动元件13是由涡轮15和正齿轮16连接组合而成,而且正齿轮16与涡轮15是栓插套接组合,两者之间在涡轮15定位不转时,正齿轮16仍可以在驱动元件12的驱动下空转,这样的设计虽可以在帘片角度调整到极限时,使调整用的转棒达到可以空转的目的,但是,因为用于控制空转的传动元件13(包括涡轮15和正齿轮16),完全隐藏在座体11内部,一旦有故障或损毁,使用者不易发现,也就不能及时进行维修,再者,两个传动元件13都是由一个涡轮15和一个正齿轮16组成,致使元件多不易制作,而且增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帘片角度调整装置,使组装元件数量减少,从而减少加工成本,尤其是降低中棒的加工成本,同时其能适于多种不同形状的多边形中棒搭配使用,而且容易发现故障,及时进行维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帘片角度调整装置,由驱动元件穿过座体底部后与连接件插接组合,其左右分别枢设的传动元件与校正元件相对,传动元件上段为涡轮,下段为正齿轮,该正齿轮与驱动元件上端所设有的正齿轮齿合,并配合有一个盖体,座体内横向枢设一个正齿轮,该正齿轮位于传动元件和校正元件之间,并与传动元件和校正元件所设的涡轮相齿合,该正齿轮设有断面呈正齿轮状的中孔,驱动元件中段设有六角形插接段,末段为一个略为凸大的卡结体,连接件上段设有供驱动元件卡结体、插接段插入的六角形插接孔,连接件上端设有与插接孔相连通的缺口。
本实用新型由于设有正齿轮状中孔的正齿轮,因此可以搭配不同多边形的中棒组合使用,由于传动元件直接成型有涡轮和正齿轮,驱动元件穿过座体底部后设有六角形插接段,与连接件上段的插接孔插接,并且连接件上段设有与插接孔相通的缺口,使插接孔具有弹性扩张功能,这样利于帘片定位后连接件与驱动元件间达到空转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叙述实施例
图1为传统产品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传统产品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4的5-5面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结构呈扩张状态的示意图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帘片角度调整装置30,其由驱动元件32穿过座体31底部后与连接件33插接组合,并横向枢设有一个正齿轮34,其位于驱动元件32的上方,左右分别枢设的传动元件35与校正元件36相对,且位于正齿轮34的侧面,并配合设有一个盖体37,其中驱动元件32的上端设有正齿轮W1,与传动元件35、校正元件36下端所设有的正齿轮W2、W3相齿合,使驱动元件32、传动元件35和校正元件36等可以同动旋转,驱动元件32中段设一段六角形插接段38,末段为一个略为凸大的卡结体39,连接件33上段设有供驱动元件32卡结体39、插接段38插入的六角形插接孔40,连接件33上端设有与插接孔40相连通的缺口41,使插接孔40具有弹性扩张的功能,下端设有一个通孔42可以供转棒连接组合,传动元件35与校正元件36是一体成型,且直接成型设有正齿轮W2、W3以及涡轮43,使涡轮43与正齿轮34齿合,可带动正齿轮34同动旋转,正齿轮34用于供中棒插接的中孔44呈正齿轮状。
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帘片角度调整装置30,可以通过连接件33与转棒组合,再用正齿轮34的中孔44与中棒拴接组合,以带动帘片角度调节,该调整装置30在百叶窗上使用时,使用者可通过转棒的旋转,带动连接件33与驱动元件32一起转动,再由驱动元件32带动传动元件35与校正元件36一起转动,进而由传动元件35带动正齿轮34转动,因中棒拴套在正齿轮34的中孔44内,所以能与正齿轮34同动旋转,再通过中棒带动帘片旋转,达到帘片角度调节的目的。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其一,传动元件35与校正元件36间枢设有正齿轮34与之齿合,且正齿轮34设有呈正齿轮形状的中孔44,其设有数个间隔的凸齿,使中孔44内径形成数个齿间,因此,除了正圆形或正圆形具有弦切边形状外的任何形状的多边形中棒,都可以与正齿轮34拴接组合搭配使用,也就是,只要是横断面呈多边形的中棒,都可以用来搭配使用,使调整装置30的适用范围更大,使用更为方便;其二,传动元件35与校正元件36为单一元件,直接成型有正齿轮W2、W3和涡轮43,因此简化了元件结构;其三,驱动元件32和连动件33的相互插接组合段位于座体31底部下方处,也就是穿出在座体31外,而且呈透空状,其插接段38与插接孔40都呈六角形,但是连接件33上段设有一个缺口41与插接孔40相连通,使插接孔40具有扩张功能,当帘片角度到达极限定位后,若继续转动转棒时,会因帘片定位,使中棒不动,正齿轮34、传动元件35、驱动元件32也不动,这时插接孔40会与驱动元件32产生相对旋转运动,由插接段38推挤插接孔40,使插接孔40扩张变形,参阅图5和图6所示,进而达到连接件33产生空转运动,这样,用于达到空转运动的驱动元件32与连接件33一旦发生故障,使用者能很快发现,便于早期发现问题,早期进行维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帘片角度调整装置在正齿轮、驱动元件、连接件和传动元件的设计上进行了改进,使其结构简单,适用范围较大,操作方便,易于发现故障,及时进行维修,且降低了加工成本,克服传统产品的缺陷,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帘片角度调整装置,由驱动元件穿过座体底部后与连接件插接组合,其左右分别枢设的传动元件与校正元件相对,传动元件上段为蜗轮,下段为正齿轮,该正齿轮与驱动元件上端所设有的正齿轮齿合,并配合有一个盖体,其特征在于,座体内横向枢设一个正齿轮,该正齿轮位于传动元件和校正元件之间,并与传动元件和校正元件所设的涡轮相齿合,该正齿轮设有断面呈正齿轮状的中孔,驱动元件中段设六角形插接段,末段为一个略为凸大的卡结体,连接件上段设有供驱动元件卡结体、插接段插入的六角形插接孔,连接件上端设有与插接孔相连通的缺口。
专利摘要改良的帘片角度调整装置,由驱动元件穿过座体底部后与连接件插接组合,其左右分别枢设的传动元件与校正元件相对,驱动元件上设有六角形插接段,连接件上设有六角形插接孔,供插接段插入结合并通出在座体下方,连接件上端设有缺口,使插接孔具有适当弹性扩张功能,以利于连接件与驱动元件具有空转功能,带动转棒用的正齿轮中孔呈正齿轮状,可适于多种不同形状的多边形中棒安装使用,且利于维修。
文档编号E06B9/26GK2309413SQ9722595
公开日1999年3月3日 申请日期1997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1997年9月19日
发明者许秀美 申请人:许秀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