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内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19222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内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
【背景技术】
[0002]诸如电饭锅、电饭煲和电压力锅等电热烹饪器具,其用于盛装食物的内锅通常都是直桶形的,这种内锅底部受热良好,但上层受热效果差,存在加热性能不佳、食物口感差的情况。
[0003]为了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相关技术公开了一种近似球形的内锅(内胆),球形内锅能够在烹饪流体食物时改善锅内食物的流动性,但对内锅中上下层受热不均的缺点改善效果有待提尚。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0005]相关技术中的内锅存在上下层受热不均的问题。发明人经过研宄和大量的实验发现,内锅的形状对内锅的受热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人们受市场上销售的烹饪器具产品外形的影响及思维惯性的约束,人们对内锅形状的认知仍局限于直桶的形状。球形内锅的出现是人们打破传统设计思维的一次有益尝试,本申请的发明人也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做法,并经多次实验证实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该内锅能够有效解决上下层加热不均的问题。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壁,所述侧壁的上沿设有锅口部,所述侧壁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内锅高度的2/3,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所述侧壁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提高了侧部加热效果,避免了锅内食物上下受热不均的现象,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实用性。而且方便用户翻炒食物,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另外,内锅的加工制造工艺简单,易于成型,生产成本低。
[0008]具体地,所述锅口部的内径与所述内锅的高度比值为1.5-2。由此,内锅的开口较大,更加方便用户翻炒食物,从而提高了内锅的实用性。
[0009]具体地,所述底壁的直径与所述内锅的高度比值为0.8-1。由此,可保证锅内上层食物加热效果良好。
[0010]优选地,所述底壁的直径为110mm-150mm。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的纵截面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多个圆弧段构成,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所述多个圆弧段的半径逐渐减小。由此,侧壁上集中应力少,结构强度大,且容易加工成型。
[0012]具体地,所述侧壁的纵截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150mm-200mm,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100mm-150mm,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20mm-30mm。由此,内锅获得的加热性能佳,锅内上下层加热较均匀。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口部包括:竖直段,所述竖直段沿所述侧壁的上沿竖直向上延伸;翻沿,所述翻沿从所述竖直段的上沿向外一体延伸形成。由此,竖直段和翻沿的设置可便于与烹饪器具的锅盖上的密封圈进行配合,这样,锅盖、密封圈和内锅构成密封的压力烹饪空间,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性。
[0014]优选地,所述竖直段的高度为15_-30_。由此,可便于锅口部的加工成型。
[0015]优选地,所述竖直段与所述翻沿通过圆角相连,所述圆角的半径为5mm-10mm。由此,便于加工,方便清洗。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壁包括:沿所述侧壁的下沿向上且朝向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延伸的环形的拱板;中心板,所述中心板的外周壁与所述拱板的内周壁贴合。从而便于与烹饪器具的加热部件配合。
[00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内锅100、内锅的高度H1、
[0024]底壁1、拱板11、中心板12、中心板的下表面与拱板的下表面的高度差h5、底壁的直径D6、中心板的直径d7、
[0025]侧壁2、侧壁的高度h2、圆弧段20、第一圆弧段21、第二圆弧段22、第三圆弧段23、第一圆弧段的内壁半径R1、第二圆弧段的内壁半径R2、第三圆弧段的内壁半径R3、
[0026]锅口部3、竖直段31、翻沿32、竖直段的高度h3、圆角33、圆角的半径r4、锅口部的内径D5、
[0027]凹槽4、凹槽到内锅的底部的距离h4。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厚度”、“高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方便描述,在下文的描述中,上下方向为图中箭头A所示方向。
[00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3]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该内锅100用于饭锅、电饭煲和电压力锅等烹饪器具。
[003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如图1-图3所示,包括底壁I和与底壁I相连的侧壁2,侧壁2的上沿设有锅口部3,侧壁2的高度h2大于等于内锅100的高度Hl的2/3,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侧壁2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0035]当内锅100的厚度均匀时,上述特征也可以描述为,侧壁2的各个横截面的内轮廓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或者在侧壁2为回转体形的示例中,上述特征还可以描述为,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侧壁2的各个横截面的直径尺寸逐渐减小。也说是说,内锅100形成为底小、口大的形状,这种设计非常方便用户翻炒食物,提高了烹饪器具使用的便利性。
[0036]在图1-图3的示例中,内锅100为大体回转体形,内锅100的中心轴线为00’,侧壁2的横截面积指的是侧壁2在垂直于00’的平面上的截面面积。
[0037]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公开的材料中,烹饪器具的加热器件如加热盘、电磁线圈等主要设在内锅100的底部,也有一些烹饪器具采用立体加热的方式,即烹饪器具在内锅100的底部及侧部均设置了加热器件。由于人们日常烹饪食物时不可能将内锅100盛满,食物通常集中在内锅100的底部,因此在烹饪器具的设计中,加热器件的加热热量仍集中于内锅100的底部。
[0038]因此,与现有的饭煲、压力锅的内锅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100由于侧壁2的横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加,该内锅100更加便于锅底热量向侧部传导。
[0039]具体而言,由于烹饪器具的加热热量集中于内锅100的底部,锅底加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在对底壁I加热的同时,热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底壁I向侧壁2传导,加热器件产生的热量还可以通过空气向侧壁2传导。当烹饪器具采用底部和侧部同时加热的方式时,内锅100的侧壁2的加热传导更均匀。而且内锅100的侧壁2的面积大大增加,锅内上层食物的受热面加大。这样,避免了内锅100内上层食物受热效果差的现象,改善了内锅100的加热性能,提高了烹饪效果。
[0040]另外,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提出的球形锅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100的加工制造工艺简单,易于成型,生产成本低。
[004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00,通过将内锅100的侧壁2设置成其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提高了内锅100的侧部加热效果,避免了内锅100内食物上下受热不均的现象,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实用性。而且方便用户翻炒食物,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另外,内锅100的加工制造工艺简单,易于成型,生产成本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