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内锅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19222阅读:来源:国知局
r>[00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锅口部3的内径D5与内锅100的高度Hl优选比值为1.5-2O这样,内锅100的开口较大,更加方便用户翻炒食物,从而提高了内锅100的实用性。
[0043]优选地,底壁I的直径D6与内锅100的高度Hl比值为0.8_1,这样,限制了内锅100的高度Hl,保证侧壁2各处与底壁I的距离较近,侧壁2上部通过空气传导或底壁I传导获得的热量较多,保证锅内上层食物加热效果良好。
[0044]在一些优选示例中,底壁I的直径D6为110mm-150mm,内锅100的高度Hl约为110mm-180mm,内锅100的高度Hl尺寸较低,便于减小烹饪器具的高度尺寸。
[0045]在一个优选示例中,内锅100的高度Hl为130mm,锅口部3的内径D5为240mm,该尺寸大于现有的电饭煲、电压力锅的内锅直径,即该内锅100的创新在于锅的高度低了,口径大了,而且采用自底部到锅口直径渐变增大结构,该结构便于在进行炒菜等烹饪操作时进行翻炒,克服了现有饭煲、压力锅的内锅不便翻炒操作等缺点。
[00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侧壁2的外周壁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的凹槽4,凹槽4到内锅100的底部的距离h4与内锅100的高度Hl的比值为0.3-0.5,内锅100的外表面上设有保温层(图未示出),保温层位于凹槽4的下方。其中,周向指的是环绕00’的方向。
[0047]这里,凹槽4相当于内锅100设置保温层部分与未设置保温层部分的分界线,凹槽4的高度设置相当于对保温层的高度进行了限定。
[0048]锅底加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在对底壁I加热后,热量通过底壁I向侧壁2传导。当热量传导到凹槽4处后,由于凹槽4上方未设保温层,热量向上传递量减少。
[0049]由此,凹槽4的高度限定后,可以减少锅底的热量进一步沿侧壁2向锅口部3传递,使得热量集中在内锅100中部偏下部分内,既可以满足加热均匀的需要,又能防止热量过度分散导致的能耗较高的问题。
[0050]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示例中,当内锅100的高度Hl约为110mm-180mm时,凹槽4到内锅100的底部的距离h4约为30-90mmo
[0051]在一个优选示例中,内锅100的高度Hl为130mm,凹槽4到内锅100的底部的距离h4 为 51 mm η
[005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侧壁2的纵截面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多个圆弧段20构成,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多个圆弧段20的半径逐渐减小。由此,侧壁2上集中应力少,结构强度大,且容易加工成型。其中,侧壁2的纵截面指的是侧壁2在经过00’的平面上形成的截面,各个圆弧段20的中心可以不在内锅100的中心轴线00’上。
[0053]具体地,发明人经实验测试发现,当侧壁2的纵截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21、第二圆弧段22和第三圆弧段23,第一圆弧段21的内壁半径Rl为150mm-200mm,第二圆弧段22的内壁半径R2为100mm-150mm,第三圆弧段23的内壁半径R3为20mm-30mm时,内锅100获得的加热性能佳,内锅100内上下层加热较均匀。
[0054]在上述一组参数中,当第一圆弧段21的内壁半径Rl为172.51mm,第二圆弧段22的内壁半径R2为125.25mm,第三圆弧段23的内壁半径R3为26.70mm时,内锅100获得的加热性能最佳,尤其在采用立体加热方式的电磁烹饪器具中,上述参数设置便利内锅100的电磁加热效果最均匀。
[005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锅口部3包括:竖直段31和翻沿32,竖直段31沿侧壁2的上沿竖直向上延伸,翻沿32从竖直段31的上沿向外一体延伸形成。竖直段31和翻沿32的设置可便于与烹饪器具的锅盖(图未示出)上的密封圈进行配合,这样,锅盖、密封圈和内锅100构成密封的压力烹饪空间,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性。
[0056]优选地,竖直段31的高度h3为15mm-30mm,该尺寸范围可便于锅口部3的加工成型。
[0057]可选地,竖直段31与翻沿32通过圆角33相连,圆角33的半径r4为5mm-10mm。该尺寸便于加工,方便清洗。另外,当烹饪器具的锅盖上设有密封圈时,圆角33的半径r4为5mm-10mm可使内锅100与密封圈的配合更加贴合,密封效果好。
[0058]优选地,圆角33的半径r4尺寸为7mm,从而内锅100的外观视觉上显得圆润、流畅。
[0059]可选地,翻沿32为多个,多个翻沿32沿内锅100的外周间隔设置,这样内锅100的外沿形成了花瓣的形状,提升了内锅100的美观度,增加了用户多样化选择。
[0060]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当锅盖上未设置密封圈时,锅口部3也可仅包括翻沿32,翻沿32从侧壁2的上沿向外一体延伸形成。
[0061]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I包括拱板11和中心板12,拱板11沿侧壁2的下沿向上且朝向内锅100的中心轴线00’延伸,中心板12的外周壁与拱板11的内周壁贴合。也就是说,底壁I的中心部分为中心板12,底壁I的外围部分为拱板11,即底壁I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形状,从而便于与烹饪器具的加热部件配合。
[0062]需要说明的是,饭煲、压力锅等烹饪器具的底部的加热元件中通常设有检测锅底温度的温度检测部件,底壁I向上凸起可便于与温度检测部件配合。
[0063]可选地,中心板12形成为大体平板,这里,中心板12位于加热部件上,中心板12为大体平板可进一步保证内锅100放置的平稳性。
[0064]可选地,中心板12的高度为3-6_,即中心板12的下表面与拱板11的下表面的高度差h5为3-6mm,从而保证底壁I变形量较小,便于加工。
[0065]优选地,中心板12的下表面与拱板11的下表面的高度差h5为4_。
[0066]可选地,中心板12为圆形板,且中心板12的直径d7为30_50mm,优选地,中心板12的直径d7为35mm,由此,内锅100的外形较美观。
[0067]有利地,中心板12形成为向上凸出的弧形,且中心板12的弯曲弧度较小,从而增加中心板12的结构强度。
[006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6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权项】
1.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壁,所述侧壁的上沿设有锅口部,所述侧壁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内锅高度的2/3,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所述侧壁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口部的内径与所述内锅的高度比值为1.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直径与所述内锅的高度比值为0.8-1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直径为110mm-150mmo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纵截面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多个圆弧段构成,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所述多个圆弧段的半径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纵截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150mm-200mm,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100mm-150mm,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内壁半径为20mm-30mmo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口部包括: 竖直段,所述竖直段沿所述侧壁的上沿竖直向上延伸; 翻沿,所述翻沿从所述竖直段的上沿向外一体延伸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段的高度为15mm-30mmo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段与所述翻沿通过圆角相连,所述圆角的半径为5mm-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包括: 沿所述侧壁的下沿向上且朝向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延伸的环形的拱板; 中心板,所述中心板的外周壁与所述拱板的内周壁贴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底壁和与底壁相连的侧壁,侧壁的上沿设有锅口部,侧壁的高度大于等于内锅高度的2/3,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侧壁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提高了侧部加热效果,避免了锅内食物上下受热不均的现象,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实用性。而且方便用户翻炒食物,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另外,内锅加工制造工艺简单,易于成型,生产成本低。
【IPC分类】A47J36-00
【公开号】CN204427743
【申请号】CN201520079851
【发明人】许颖华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日
【申请日】2015年2月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