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9350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领域的溢水管,特别是涉及ー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卫浴领域中,溢水管的水源通常来自进水阀的补水管和/或水箱。如图
I、图2所示,其中,图I中的溢水管I '是配合排水阀进行使用的,它安装在排水阀2'上,图2中的溢水管11'为另ー种形式,其可以不经过排水阀,而是直接安装于水箱内;当发生溢流现象,水箱内的水从溢水管的管ロ流入吋,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水流会在溢水管I ; >11 ;的管口上方产生漩涡,该漩涡带入大量气体,阻碍了水的正常流动,从而降低了 水的流速,导致溢水管的溢流能力较差。另外,由于水流在溢水管I ^ >11 ;的管口上方产生的漩涡每次带入的气体量不尽一致,导致溢水管的溢流能力不稳定,即其盈溢水位会产生波动。如图3-图5所示,现有技术有的在溢水管I ’或溢水管11 ’的顶端加装ー个溢流帽3',该溢流帽3'包括底端连接体31'和设于连接体顶端偏心位置用于连接进水阀补水管的小圆管32',该小圆管32'与连接体31'之间具有缝隙,将该溢流帽套装于溢水管I ^的管ロ处,则水箱内的水可从连接体31 '与小圆管32'之间的缝隙形成的通ロ33'流入溢水管I'内。由于现有技术的溢流帽3',其小圆管32'以及该小圆管32'与连接体31'之间连接的部位不能对溢水管P的管口上方形成有效阻挡,导致在溢水管I ; >11 ;的管ロ处安装此溢流帽3'后,仍会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产生上述漩涡问题,从而使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机构,其能够避免水箱内的水流入溢水管时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产生漩涡现象,使水箱内的水流入溢水管时具有稳定的流动状态,从中大大提高了溢水管的溢流能力。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该溢流帽具有一位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的阻挡块,以阻止漩涡的形成,该阻挡块的侧壁和/或该阻挡块与溢水管的管ロ之间具有供水进入溢水管的第一通ロ。所述阻挡块的阻挡范围至少包括大致溢水管的管口中心位置上方占据溢水管管ロ截面面积大致15%或15%以上的范围。所述阻挡块的有效阻挡部位的底端沿与溢水管的管ロ之间的距离为0_20mm。所述溢流帽还包括ー连接件,所述阻挡块通过该连接件一体成型于溢水管,或者,所述阻挡块通过该连接件固定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所述阻挡块的有效阻挡部位呈片状体。所述阻挡块的有效阻挡部位呈片状体;所述连接件为侧壁结构、连接筋、连接扣和连接片的其中ー种。[0010]所述阻挡块设有用于连接进水阀补水管并与溢水管的管内腔相连通的第二通ロ。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机构,包括溢水管,还包括上述溢流帽,该溢流帽的阻挡块设置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以阻止漩涡的形成。当发生溢流现象,水箱内的水通过上述第一通ロ进入溢水管时,由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受阻挡块的阻挡,使得水箱内的水流入溢水管时,不会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产生漩涡,而是较为稳定地流入溢水管,并在溢水管内形成满管流。因此,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一通ロ流入溢水管时不会带入大量的空气或仅仅只带入少量的空气,使水的流动趋近于稳定,从中提高了水的流速,使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得到提高,且溢水管的溢流能力较为稳定,使溢水管的盈溢水位基本上不会发生波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设置ー阻挡块,用于对溢水 管的管口上方进行阻挡,使得发生溢流现象,水箱内的水进入溢水管时,水箱内的水只能从 第一通ロ进入溢水管,故不会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产生漩涡,因而水箱内的水流入溢水管时不会带入大量的空气或仅仅只带入少量的空气,不仅使水的流动趋近于稳定,还提高了水的流速,从而提高了溢水管的溢流能力,使溢水管的溢流能力较为稳定,其盈溢水位基本上不会发生波动。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ー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机构不局限于实施例。

图I是现有技术的ー种溢水管(包括排水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另ー种溢水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ー种溢流机构(包括排水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的另ー种溢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现有技术的溢流帽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帽的剖面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溢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ニ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实施例ニ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帽的剖面示意图;图11是实施例三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实施例三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帽的剖面示意图;图13是实施例四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实施例四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实施例五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实施例五本实用新型的溢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请參见图6、图7所示,该溢流帽3具有一阻挡块和用于使阻挡块位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以对溢水管的管口上方进行阻挡的连接件;具体,阻挡块包括一圓形的片状体32,且该片状体32的外径与溢水管的管ロ内径相等或相接近(当然,片状体32的外径也可以稍小于溢水管的管ロ内径),其能够对溢水管的管口上方进行完全阻挡;连接件具体包括可与溢水管相套接配合的环形侧壁31和直侧壁33,直侧壁33 —体相接于片状体32和环形侧壁31的顶端端沿之间,片状体32通过环形侧壁31和直侧壁33位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该片状体32与溢水管的管ロ之间,确切地说是该片状体32与环形侧壁31的顶端之间具有供水进入溢水管的第一通ロ 33。当片状体32的厚度较大时,当然也可以直接在片状体32的侧壁开设第一通ロ。作为ー较佳实施例,上述片状体32对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的阻挡范围至少包括大致溢水管的管口中心位置上方占据溢水管管ロ截面面积大致15%或15%以上的范围。这里,两个“大致”分别表示第一个“大致”是说主要对溢水管的管口中心位置正上方,同时包含了偏离管口中心位置一定距离(例如0-5mm)的情况;第二个“大致”是说允许在15%这个数值的上下进行一定数值(例如±0. 5%)范围内的波动。作为ー较佳实施例,上述片状体32的有效阻挡部位的底端沿与溢水管的管ロ之间的距离为0-20mm,优选采用8mm。这里,有效阻挡部位是指阻挡块能够对溢水管的管口上方实际起到阻挡作用的部位,即指片状体32本身。这是因为阻挡块的厚度和结构可以是任意的,其可以在有效阻挡部位的基础上向下延伸,甚至使延伸部分进入溢水管内,使整个阻挡块的最底端与溢水管的管ロ之间的距离呈负值;其也可以在有效阻挡部位的基础上向上延伸,使整个阻挡块的最顶端与溢水管的管ロ之间的距离远远超过20mm。作为ー较佳实施例,上述片状体32的底端向下设有一延伸块321,该延伸块321的侧壁设有用于连接进水阀补水管的第二通ロ 34,该第二通ロ 34通过延伸块321的底端设置的一通槽322与溢水管的管内腔相连通。为了便于连接,本实用新型还在该第二通ロ 34上设置了ー个管接头36。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帽,显然其与溢水管呈分立部件,当然,该溢流帽也可以一体成型于溢水管。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机构,请參见图8所示,其包括溢水管I和上述溢流帽3,溢水管I装于排水阀2 (当然,溢水管I也可以不通过排水阀,而是直接安装于水箱内,如图16所示),上述溢流帽3利用其环形侧壁31套接于溢水管I的管ロ处,使其片状体32能够对溢水管I的管口上方进行阻挡。这里,溢流帽3除了可以采用套接的方式固定于溢水管Iタト,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使溢流帽的连接件采用连接扣来实现,则溢流帽可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固定于溢水管。当发生溢流现象,水箱内的水通过溢流帽的第一通ロ 33流入溢水管I吋,由于溢水管I的管口上方产生漩涡的部位受溢流帽片状体32的阻挡,使得水箱内的水流入溢水管I时,不会在溢水管I的管口上方产生漩涡,而是稳定地流入溢水管1,并在溢水管I内形成满管流。因此,水箱内的水通过溢流帽的第一通ロ 33流入溢水管I时不会带入大量的空气或仅仅只带入少量的空气,使水的流动趋近于稳定,从中提高了水的流速,使溢水管I的溢流能力得到提高,且溢水管I的溢流能力较为稳定,使溢水管I的盈溢水位基本上不会发生波动。实施例ニ [0040]请參见图9、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与实施例一的溢流帽的区别在于其片状体32底端的延伸块321呈倒锥状,其连接件包括环形侧壁31和两连接筋312,该两连接筋312分别一体相接于片状体32和环形侧壁31之间。在溢水管上安装此溢流帽,同样可以利用溢流帽的片状体32对溢水管的管口上方进行有效阻挡,从而消除水箱的水流入溢水管时产生漩涡现象,以此提高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实施例三请參见图11、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与实施例一的溢流帽的区别在于该溢流帽的连接件包括环形侧壁31和沿片状体32的底端径向分布并与环形侧壁的顶端端沿一体相接的连接片313,该连接片313的数量为两个,片状体32正是通过各连接片313与环形侧壁31 —体相接的。此外,溢流帽的片状体32也同样设有用于连接进水阀补水管的第二通ロ 34,但其 第二通ロ 34具体是设于片状体32的顶面;该片状体32的底端同样向下设有一延伸块321,该延伸块321设有ー上下通透的过水通道323,第二通ロ 34正是通过该过水通道323与溢水管的管内腔相连通。在该实施例三中,第二通ロ 34的外缘未设置管接头,当然该第二通ロ 34的外缘也可以设置管接头。将该实施例三的溢流帽安装于溢水管的管ロ处,并将其第二通ロ 34与进水阀的补水管相连接,或者采用一封堵件堵住该第二通ロ 34,则当水箱内的水从该溢流帽的第一通ロ 33流入吋,水流同样不会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产生漩涡现象,而是稳定地流入溢水管内,从而可以提高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并使溢水管的溢流能力较为稳定。在该实施例三中,若溢水管的水源完全来自水箱,则可以取消其溢流帽上第二通ロ 34的设置,因为若该第二通ロ 34未连接进水阀补水管或未进行封堵,则水箱中的水会通过第二通ロ 34流入溢流帽,同样会产生漩涡现象,从而影响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实施例四请參见图13、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与实施例三的溢流帽的区别在于其片状体32底端的延伸块321呈倒锥状,其连接件包括环形侧壁31和两连接筋312,该两连接筋312分别一体相接于片状体31和环形侧壁32之间。在溢水管上安装此溢流帽,当将其第二通ロ 34与进水阀的补水管相连接,或者采用一封堵件堵住该第二通ロ 34吋,同样可以利用溢流帽的片状体32对溢水管的管口上方进行有效阻挡,从而消除水箱的水流入溢水管时产生漩涡现象,以此提高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实施例五请參见图1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与实施例一的溢流帽的区别在于其采用倒U字形的连接扣37代替实施例一中连接件的环形侧壁31。如图16所示,当将该实施例五的溢流帽3安装于溢水管11 (此溢水管未安装于排水阀,而是直接安装于水箱内,当然,该溢水管也可以采用安装于排水阀的形式)上时,只需将其连接扣37卡在溢水管11的管壁上,即可使其阻挡块32位于溢水管11的管口上方,用于阻止漩涡的形成,以提高溢水管I的溢流能力。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ー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机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该溢流帽具有一位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的阻挡块,以阻止漩涡的形成,该阻挡块的侧壁和/或该阻挡块与溢水管的管口之间具有供水进入溢水管的第一通口。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块的阻挡范围至少包括大致溢水管的管口中心位置上方占据溢水管管口截面面积大致15%或15%以上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块的有效阻挡部位的底端沿与溢水管的管口之间的距离为0-20mm。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帽还包括一连接件,所述阻挡块通过该连接件一体成型于溢水管,或者,所述阻挡块通过该连接件固定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块的有效阻挡部位呈片状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块的有效阻挡部位呈片状体;所述连接件为侧壁结构、连接筋、连接扣和连接片中的其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块设有用于连接进水阀补水管并与溢水管的管内腔相连通的第二通口。
8.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机构,包括溢水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溢流帽,该溢流帽的阻挡块设置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以阻止漩涡的形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机构,其溢流帽具有用于对溢水管的管口上方进行阻挡的阻挡块,以阻止漩涡的形成,阻挡块的侧壁和/或该阻挡块与溢水管的管口之间具有供水进入溢水管的第一通口;溢流机构包括溢水管和上述溢流帽。水箱内的水流入溢水管时,受阻挡块的阻挡,不会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产生漩涡,而是直接流入溢水管,且水的流动趋近于稳定,并具有较高的流速,从中提高了溢水管的溢流能力,使其溢流能力较稳定。
文档编号E03C1/24GK202644677SQ20122034146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3日
发明者谢文清, 黄葆佳 申请人:李飞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