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承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5493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支承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夹装在下部构造和上部构造之间的支承构造。
本申请基于2007年9月6日向日本提交的特愿2007 — 231548号以及2008年3月14曰向曰本提交的特愿2008 — 66240号,要求优先权,并在本申请中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高架道路等的桥梁中,支承构造被夹装在桥 墩和主梁之间。以往,作为这样的支承构造,存在由层叠有钢 板和橡胶层的结构组成的层叠橡胶支承构造。该层叠橡胶支承 构造利用主梁等上部构造的载荷,使橡胶层向侧方鼓出的同时, 在铅直方向被压塌,橡胶层的厚度降低。由此,层叠橡胶支承 构造允许向上方位移已降低的橡胶层的厚度量。因此,由于大 型车辆的通行等,主梁弯曲,主梁端部产生浮起,即使支承构 造朝上拉伸,橡胶层也不从钢板剥离,可追随向上方位移。
另一方面,作为支承构造的其他例子,存在封闭橡胶支承
板支承构造。封闭橡胶支承板支承构造为在被固定在桥墩的上 端面的下瓦形块的凹部内设有弹性体(橡胶),从弹性体之上盖 上中间板,而弹性体被封闭的结构。在中间板上载置有被固定 在主梁上的上瓦形块。在该封闭橡胶支承板支承构造中,弹性 体(橡胶)被封闭,没有弹性体鼓出的场所,因此利用橡胶的 非压缩性,即使在支承构造上施加铅直载荷,弹性体也不会被 压塌,即使主梁弯曲时,也可以追随位移。即,主梁弯曲时,
在支承构造的一方侧的部分(主梁的端面侧的部分)上作用有 向上的拉力的同时,在支承构造的另 一方侧的部分(主梁的中 央侧的部分)上作用有向下的压缩力。此时,利用上述向下的 压縮力,弹性体向一方侧的部分逃逸,因此一方侧的部分可追 随向上的位移。
近年来,提供了 一种由弹性体被夹装在下瓦形块和上瓦形 块之间的结构组成的支承构造。该支承构造在下瓦形块的上表 面和上瓦形块的下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凹凸,下瓦形块和上瓦形 块组合成使下瓦形块的凹凸与上瓦形块的凹凸相嵌合。在该支 承构造中,下瓦形块的圆筒部上形成有用于使弹性体鼓出的贯 穿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7—23582号公报
不过,在上述以往的层叠橡胶支承构造中,为了提高位移 随动性,而增加橡胶层厚度时,支承构造的高度就增加。因此, 例如,即使想设置层叠橡胶支承构造,来替代上述封闭橡胶支 承板支承构造,也产生不能将其收容在桥墩和主梁之间这样的 问题。
在上述以往的封闭橡胶支承板支承中,如上所述那样弹性 体未被压塌,也可进行主梁弯曲时的位移随动,此时的弹性体 的位移大,因此存在无法将弹性体与下瓦形块、中间板粘接这 样的问题。因此,上述以往的封闭橡胶支承板支承构造构成为 在下瓦形块上以非粘接状态载置有弹性体,还在弹性体上以非 粘接状态载置有中间板,上下方向未被限制。
在上述专利文献l所述的支承构造中,在下瓦形块上形成 有贯穿口,由于铅直载荷,弹性体的一部分鼓出到贯穿口内而 弹性体被压塌,因此可按该压塌位移量追随于向上的位移,但 是压塌位移量很小,无法应对大的位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了上述以往的问题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支承构造,其可较低地抑制支承构造的高度,可分别将弹性 体与下瓦形块和上瓦形块粘接,还可充分地追随上部构造向上 方的位移。
本发明的支承构造,包括被配置在下部构造上的下瓦形 块、配置在该下瓦形块的上方的对上部构造进行支承的上瓦形 块、以及被夹装在上述下瓦形块和上述上瓦形块之间的弹性体,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弹性体上形成有中空部。
根据这样的特征,利用中空部来确保施加铅直载荷时的弹 性体逃逸的空间,因此在支承构造上施加铅直载荷时,弹性体 的一部分鼓出到中空部内。由此,弹性体压塌变形。即,弹性 体被加压时,就不改变体积地变形,因此弹性体的厚度(高度) 被降低了其鼓出到中空部内的大小。因此,允许向上方位移被 降低的弹性体的厚度量。
优选本发明的支承构造在上述下瓦形块的上表面和上述上 瓦形块的下表面上突出设置有筒部,在该筒部的内侧收容着上 述弹性体,或,上述下瓦形块的上表面或上述上瓦形块的下表 面上突出设置有筒部,在该筒部的内侧收容着上述弹性体。
由此,下瓦形块的上表面、上瓦形块的下表面和筒部的内 周侧围成的空间(被围成的小室)之中设有弹性体,因此该弹 性体的外周面被筒部限制。因此,在支承构造上施加有铅直载 荷时,弹性体鼓出到中空部内而弹性体某种程度地压塌变形, 但在弹性体占满中空部的时刻没有弹性体逃逸的地方,因此弹 性体不会压塌超过这种程度。
本发明的支承构造优选在上述下瓦形块的上表面以及上述
上瓦形块的下表面中的任一方上突出设置有筒部,在上述下瓦 形块的上表面和上述上瓦形块的下表面中的任一另 一方上突出 设置有配置在该筒部外侧或内侧的突出部。
由此,下瓦形块和上瓦形块进行相对水平位移时,筒部和 突出部卡合而起到限制器的作用。由此,下瓦形块和上瓦形块 之间的相对的水平位移被限制。
本发明的支承构造优选上述突出部的外径小于上述筒部的 内径,形成嵌合于上述筒部的内侧的纵剖视中呈凸出的形状。 至少上述下瓦形块的上表面和上述上瓦形块的下表面中任一方 与上述突出部的顶端面之间夹装有上述弹性体。
由此,起到上述限制器的作用的同时,具有突出部的下瓦 形块或上瓦形块的形状为简单的形状。
本发明的支承构造优选上述筒部和上述突出部之间夹装有 弹性体。
由此,下瓦形块和上瓦形块进行相对水平位移时,筒部和 突出部之间的弹性体起到緩冲作用,筒部和突出部卡合时的冲 击被緩和。由于筒部和突出部之间的弹性体压塌变形而起到水 平位移追随作用。
本发明的支承构造优选在上述下瓦形块的下表面以及上述 上瓦形块的上表面上设有滑动构件,该滑动构件用于使上述下 瓦形块和上述下部构造以及上述上瓦形块和上述上部构造向水 平方向进行相对位移,或者,在上述下瓦形块的下表面或上述 上瓦形块的上表面上设有滑动构件,该滑动构件用于使上述下 瓦形块和上述下部构造,或上述上瓦形块和上述上部构造向水 平方向进行相对位移。
由此,下部构造和上部构造进4亍相对地水平位移时,该水 平位移被滑动构件允许。例如,下部构造和下瓦形块之间设有 滑动构件时,下部构造和上部构造已相对水平位移时,支承构 造相对于下部构造进行相对的水平位移。上部构造和上瓦形块 之间设有滑动构件时,下部构造和上部构造已进4亍相对的水平 位移时,支承构造相对于上部构造进行相对的水平位移。
本发明的支承构造优选上述中空部沿上下方向贯通上述弹 性体。
由此,施加有铅直载荷时,弹性体逃逸的空间变得更大。 由此,弹性体更易于被压塌变形,更降低弹性体的厚度(高度), 向上方的容许位移量变大。
本发明的支承构造的上述中空部也可以是非贯通的有底孔。
由此,通过调整中空部的深度,不变更中空部的直径(平 面形状)、数量,就可调整中空部的容积,可调整弹性体的压塌 位移量。
本发明的支承构造优选在上述下瓦形块和上述上瓦形块上 形成有与上述中空部连通的贯穿孔,或,在上述下瓦形块或上 述上瓦形块上形成有与上述中空部连通的贯穿孔。
由此,可从贯穿孔拔出用于形成中空部的芯子等模具,容 易形成具有中空部的弹性体。
即,作为上述结构的支承构造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下瓦形块与上瓦形块隔开间隔相对配置的同时,通过从形成在 下瓦形块和上瓦形块上的贯穿孔插入棒状的芯子而将芯子配置 在下瓦形块和上瓦形块之间的工序、或通过从形成在下瓦形块 或上瓦形块上的贯穿孔插入棒状的芯子而将芯子配置在下瓦形 块和上瓦形块之间的工序、使熔融橡胶材料流入下瓦形块和上 瓦形块之间而成形弹性体的工序、从上述贯穿孔拔出上述芯子 而在弹性体上形成中空部的工序。
本发明的支承构造优选用栓体封闭上述贯穿孔。
由此,从贯穿孔拔出芯子的工序之后,进行用栓体封闭贯 穿孔的工序,从而抑制因贯穿孔所导致的下瓦形块、上瓦形块 的强度降低。即,下瓦形块和上瓦形块上形成有贯穿孔时,其 强度降低,但通过在贯通孔内配设有栓体,因此下瓦形块和上 瓦形块的强度被增强。
本发明的支承构造优选上述弹性体分别与上述下瓦形块的 上表面和上述上瓦形块的下表面粘接。
由此,上下方向的位移被限制。即,作用有将下瓦形块、 上瓦形块拉开的上下方向的拉力时,由于弹性体与下瓦形块、 上瓦形块粘接,因此粘接力与上述拉力相对抗,下瓦形块和上 瓦形块难以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支承构造,在支承构造上施加有铅直载荷时, 弹性体的一部分鼓出到中空部内,弹性体压塌变形,弹性体的 厚度被降低,因此可追随上部构造向上方的位移。如上所述那 样由于铅直载荷而使弹性体压塌变形,可追随向上方位移,因 此将弹性体分别与下瓦形块、上瓦形块粘接。而且,通过变更 中空部的数量和大小,可调整弹性体的压塌变形量,使弹性体 不变厚,可充分地追随上部构造向上方位移,能将支承构造的 高度抑制得较低。


图l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l实施方式的固定式支承构造 的俯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l实施方式的固定式支承构造 的半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l实施方式的上瓦形块的局部
放大图。
图4的(a)是示意性表示施加铅直载荷前的支承构造的剖
视图,图4的(b)是示意性表示施加铅直载荷后的支承构造的
剖碎见图。
图5是示意性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活动 式支承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活动式支承构造
的俯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活动式支承构造
的半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支承
构造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支承 构造的剖视图。
图l()是图9所示的A- A间的俯^L剖3见图。
图ll是示意性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支 承构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支承构造的第1 第4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
第l实施方式
图l是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 的支承构造的半剖视图。
如图l、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造是被夹装在桥梁 的桥墩4的上端面和主梁5的下表面之间的固定式支承构造。该 支承构造包括固定在桥墩4 (下部构造)上的下瓦形块l、固
定在主梁5 (上部构造)上的上瓦形块2、被夹装在下瓦形块l 和上瓦形块2之间的弹性体3。
下瓦形块l是由多个(在图1中为4个)地脚螺栓6固定在桥 墩4的上端面上的平板状的钢制构件。具体来说,下瓦形块l俯 视呈矩形,在其四个角落分别形成有用于供地脚螺栓6贯穿用 的螺孔IO。在下瓦形块l的上表面上突出设置有内筒部ll (突 出部)。该内筒部ll是圆筒形状的壁部,与下瓦形块l形成为一 体。内筒部11的外径小于后述的外筒部20(筒部)的内径。
上瓦形块2被配置在下瓦形块1的上方,用于支承主梁5, 是通过螺栓7固定在主梁5的下表面上的平板状的钢制构件。具 体来说,上瓦形块2俯视呈圆形,在其下表面垂直设置有外筒 部20。该外筒部20是沿着上瓦形块2的外缘延伸设置在整个上 瓦形块2的全周的圆筒形状的壁部,与上瓦形块2形成为 一体。 换句话说,上瓦形块2为在其下表面上形成有俯视呈圆形的凹 部的结构。外筒部20和内筒部11大致同轴地形成,内筒部ll配 设在外筒部20的内侧。另外,外筒部20的内周面和内筒部11的 外周面之间隔开有间隔。
在上瓦形块2上形成有多个圆孔状的贯穿孔21。这些贯穿 孔21在平面上看来均匀地配设在上述内筒部ll的内侧的位置, 分别与后述的中空部30连通。另外,如图3所示,优选上述贯 穿孔21内嵌合有内六角螺栓等栓体23,贯穿孔21被封闭。具体 来说,上瓦形块2上形成有内螺紋状的贯穿孔21,该贯穿孔21 与外螺紋状的栓体23螺紋配合。栓体23具有与贯穿孔21相同的 长度或比贯穿孔21长,栓体23被螺紋配合成不从贯穿孔21的两 端突出。
在由螺栓7固定的上瓦形块2和主梁5之间夹装有底板 (soleplate)8,该底板8具有使螺栓7通过的未图示的螺孔。
弹性体3由棉J交或热塑性弹性体(elastomer)组成,可采用 公知的各种材料。该弹性体3分别与下瓦形块1的上表面和上瓦 形块2的下表面硫化粘接。弹性体3被收容在外筒部2 0的内侧, 也被夹装在上述内筒部11和外筒部20之间。因此,内筒部ll的 顶端部处于埋设在弹性体3内的状态。
在弹性体3上形成有多个沿上下方向贯穿弹性体3的圆孔 状的中空部30。中空部30是与上述贯穿孔21大致相同直径的 孔,形成在与贯穿孔21相对应的位置。具体来说,中空部30在 弹性体3的中央形成1个,在其周围形成4个。另外,中空部30 的位置、数量、直径等可进行适当地变更。
图4的(a)是示意性表示未施加铅直载荷(初始载荷)的 状态的支承构造的剖视图,图4的(b )是示意性表示施加了铅 直载荷的状态的支承构造的剖视图。
如图4(a)所示,在支承构造上未设置主梁5,支承构造 未施加铅直载荷时,下瓦形块1的上表面和外和筒部20的下端 面之间至少隔开有大于设置主梁5后的弹性体3的压塌变形量d 的间隙。此时,中空部30的内侧是空的。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主梁5设置在支承构造上, 在支承构造上施加有铅直载荷时,通过中空部30确保弹性体3 逃逸的空间,因此弹性体3压塌变形。也就是说,在支承构造 上施加铅直载荷时,弹性体3的一部分鼓出到中空部30内。然 后,弹性体3的厚度被降低了鼓出到中空部30内的部分那样的 大小,上瓦形块2的位置下沉,外筒部20的下端面与下瓦形块1 的上表面接近或抵接于下瓦形块l的上表面。此时,形成在弹 性体3上的中空部30沿上下方向贯穿弹性体3,因此施加有铅直 载荷时,弹性体3的一部分逃逸的空间变大,弹性体3压塌变形 量d也足够大。
弹性体3设置在由下瓦形块1的上表面、上瓦形块2的下表 面和外筒部20的内周面所围成的空间之中,因此该弹性体3的 外周侧被外筒部20限制。因此,如上所述,在支承构造上施加 有铅直载荷时,弹性体3鼓出到中空部30内而弹性体3发生一定 程度的压塌变形,但在中空部30被弹性体3占满的时刻,弹性 体3没有逃逸的地方,因此弹性体3不能被压塌超过这种程度。 另外,调整中空部30的数量和直径,以便使主梁5配置在规定 的高度等级。
由上述结构组成的支承构造夹装在桥梁的桥墩4的上端面 和主梁5的下表面之间时,桥墩4和主梁5之间产生相对水平位 移,弹性体3就在内筒部11和外筒部20之间压塌变形,下瓦形 块1和上瓦形块2进行相对水平位移。然后,位移到一定程度时, 筒部11和外筒部20就相互卡合,起到限制器的作用,限制上述 水平位移。此时,利用内筒部11和外筒部20之间的弹性体3, 内筒部ll与外筒部20之间卡合时的沖击被緩和。
主梁5弯曲而在主梁5的端部产生浮起,上下方向的拉力作 用在支承构造上时,上瓦形块2相对于下瓦形块1向上方移动。 此时,如上所述那样弹性体3由于铅直载荷而预先被压塌变形, 因此允许向上方变形该压塌变形量d的大小。弹性体3与下瓦形 块1的上表面和上瓦形块2的下表面硫化粘接,因此其粘接力与 上述拉力相对抗。
根据由上述结构组成的支承构造,允许弹性体3向上方位 移压塌变形量d的大小,因此即使因大型车辆的通行等使主梁5 弯曲,主梁5的端部产生浮起,也可充分地追随于主梁5的端部 向上方位移。由于允许如上所述向上方位移,因此能将弹性体 3分别与下瓦形块1的上表面和上瓦形块2的下表面粘接。并且, 弹性体3分别与下瓦形块l的上表面以及上瓦形块2的下表面粘
接时,也能期待该粘接力对铅直位移的限制。
而且,根据由上述结构组成的支承构造,通过变更上述中
空部30的数量和大小,可实现弹性体3的低刚性化,可调整弹 性体3的压塌变形量d。因此,无需增厚弹性体3,就可充分地 追随于主梁5端部向上方的位移,能将支承构造的高度抑制得 较低。因此,也可以减小支承构造的截面刚性,可做成紧凑形 状的支承构造,例如置换为已有的钢制支承的情况等,即使设 置空间的高度低时也可设置该支承构造。
在上瓦形块2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外筒部20,该外筒部20 的内侧收容有弹性体3,在支承构造上施加有铅直载荷时,在 中空部30被弹性体3占满的时刻,弹性体3没有逃逸的地方,弹 性体3被压塌不会超过这种程度,因此可使弹性体3以规定的压 塌变形状态保持。
下瓦形块l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内筒部ll,在上瓦形块2的 下表面突出设置有外筒部20,因此下瓦形块1和上瓦形块2进行 相对地水平位移时,由于内筒部11和外筒部20起到了限制器的 作用,因此水平位移被限制。因此,不需要另行设置限制水平 位移的侧块(side block)等构件。因此能使支承构造小型化, 也能将其设置在狭小的空间里。
弹性体3也夹装在内筒部11与外筒部20之间,因此该内筒 部11与外筒部20之间的弹性体3对水平位移发挥緩冲作用。由 此,能吸收水平力,能良好地限制水平位移。通过内筒部ll和 外筒部2 0之间的弹性体3压塌变形,因此可追随于水平位移。 由此,可应对主梁5的伸缩等。
形成在弹性体3上的中空部30沿上下方向贯通弹性体3,因 此在施加铅直载荷时,弹性体3的一部分逃逸的空间变得更大。 由此,弹性体3更容易压塌变形,更降低弹性体3的厚度,容许
向上方的位移量变大。由此,支承构造也能追随于大的铅直位 移。
在上瓦形块2上形成有与中空部30连通的贯穿孔21,可从 贯穿孔21拔出用于形成中空部30的未图示的芯子,容易形成具 有中空部30的弹性体3。具体来说,制作上述支承构造时,首 先,将下瓦形块l、上瓦形块2相对配置。在下瓦形块l和上瓦 形块2之间,将用于形成中空部30的未图示的芯子设置在规定 位置。例如,从贯穿孔21插入圆柱形状的芯子,而将其设置在 下瓦形块1和上瓦形块2之间。作为上述芯子例如可使用螺栓。 接着,在下瓦形块l和上瓦形块2之间填充已熔融的橡胶材料等 而形成弹性体3。然后,弹性体3固化后,从贯穿孔21拔出上述 芯子。由此,弹性体3上形成有中空部30。这样,容易形成具 有中空部30的弹性体3,因此能容易地制作支承构造。
通过使栓体23嵌合于上述贯穿孔21内,从而能抑制由贯穿 孔21所导致的上瓦形块2的强度降低,能防止贯穿孔21周围的 裂紋等。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l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固定式支承构造,如图5所 示,本发明也可以为活动式支承构造。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上 述活动式支承构造。另外,对与上述第l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标上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活动式支承构造为在上瓦形块2的上表面上设 有用于使上瓦形块2、主梁5等上部构造向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 滑动构件22而成的结构,或者为在下瓦形块l的下表面上设有 用于使下瓦形块l、桥墩4等下部构造向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滑 动构件22而成的结构。
在此,根据图6、图7,对上述活动式支承构造进行详细地
说明。另外,以主梁5的延伸方向(图6的纵向)为梁的跨度方 向,以与该梁的跨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6的横向)为梁宽度 方向。
如图6、图7所示,活动式支承构造中,中间板9载置在上 瓦形块2的上表面上。该中间板9是向梁的跨度方向延伸的矩形 钢板,由螺栓7固定在主梁5上。中间板9和主梁5之间夹装有底 板8。在中间板9的下表面上固定有不锈钢板90。在上瓦形块2 的上表面设有与不锈钢板90可滑动地抵接的滑动板22 (滑动构 件)。此时,上瓦形块2未固定在主梁5上,上瓦形块2和主梁5 可相对水平移动。另外,作为滑动板22,可使用聚四氟乙烯、 分子量为100万以上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在中间板9的梁宽 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向梁的跨度方向延伸的台阶部91。该 台阶部91形成为规定的长度,形成为俯视呈凹状。
另一方面,在下瓦形块l的上表面立设有沿梁宽度方向隔 开间隔地配设的一对侧块12。 一对侧块12分别配设在中间板9 的两侧,在侧块12的上端突出设置有卡定部12a,该卡定部12a 与配置在上述中间板9的台阶部91的内侧的台阶部91的端部卡 定。
根据由上述结构组成的活动式支承构造,由于为在滑动板 22和不锈钢板90之间可自由滑动的结构,因此允许向梁的跨度 方向位移台阶部91的长度大小的距离。另一方面,向梁宽度方 向的位移被两侧的侧块12限制。由此,即使受到气温等影响, 主梁5伸缩了时,支承构造也可追随于向梁的跨度方向的水平 位移。
另外,上述活动式支承构造在上瓦形块2上配设有滑动板 22和不锈钢板90,下瓦形块1固定于桥墩4。但本发明也可以在 下瓦形块1之下配设有滑动板22以及不锈钢板90,下瓦形块l
相对于桥墩4水平移动。具体来说,在桥墩4的上端面上设置有 由地脚螺栓6固定的基板,将下瓦形块l配置在该基板上。并且, 在基板的上表面上固定有不锈钢板90,在下瓦形块l的下表面 上固定有滑动板22。此时,下瓦形块1未固定在桥墩4上,下瓦 形块1和桥墩4可相对水平移动。由此,能与上述活动式支承构 造同样地追随于水平位移。 第3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l、第2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圆筒形状的内筒部ll 作为突出部,如图8所示,本发明也可为被突出设置在下瓦形 块l上的圓盘形状的凸部lll作为突出部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 中,对上述凸部lll突出设置在下瓦形块l上的支承构造进行说 明。另外,与上述第l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上相同的附图标 记,省略其i^明。
如图8所示,上述凸部lll纵剖视中呈凸出的形状,其外径 小于外筒部20的内径,嵌入外筒部20的内侧。凸部lll的外周 面沿着外筒部20的内周面形成,凸部lll的外周面和外筒部20 的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隔而夹装有弹性体3。凸部lll的顶端面与 上瓦形块2的下表面隔开间隔地相对,凸部111的顶端面和上瓦 形块2的下表面之间夹装有弹性体3。
在由上述结构组成的支承构造中,桥墩4和主梁5之间产生 相对的水平位移,弹性体3在凸部111和外筒部2 0之间压塌变 形,下瓦形块1和上瓦形块2进行相对水平位移。并且,位移到 某种程度,凸部111与外筒部20互相卡合,起到限制器的作用, 上述水平位移被限制。
与第l实施方式中的具有内筒部ll的下瓦形块l相比,具有 凸部111的下瓦形块1的形状简单。
根据由上述结构组成的支承构造,能限制水平位移的同时,
部111的下瓦形块1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中央部分切削内周 孔,因此能相应抑制制作成本。 第4实施方式
如图9、图l()所示,本发明也可以是限制构件31被内置在 弹性体3内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上述限制构件31 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另外,与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 构成标上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9、图l()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3中只在其中心 部分形成有中空部3(),而且,在该弹性体3内内置有纵弹性模 量高于弹性体3的纵弹性模量的限制构件31 。该限制构件31是 围着中空部30的圓环状的钢板,被配设在弹性体3的上下方向 (弹性体3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
根据具有上述限制构件31的支承构造,通过在弹性体3内 内置有限制构件31,从而使弹性体3的压塌变形量d'变小,因 此与只用中空部30设定弹性体3压塌变形量d,的情况相比,能 增加设计的自由度。
另夕卜,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圆环状的限制构件31的中心部 分的孔形成中空部3(),但本发明也可以是由限制构件封闭中空 部30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中心部分没有孔的圓盘状的限 制构件。而且,也可以在同一平面上配设有多个限制构件。例 如,也能以将圆环状的钢板分为多个的状态配设成同 一 平面状。 此时,优选钢板分成2块。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支承构造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 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可进行适当地变 更。
例如,在上述第1 第3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下瓦形块l和
上瓦形块2之间填充被熔化了的橡胶材料等来形成弹性体3,弹 性体3分别与下瓦形块1的上表面、上瓦形块2的下表面硫化粘 接,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预先成形的弹性体 3夹持在下瓦形块1和上瓦形块2之间,利用粘接剂将该弹性体3 与下瓦形块1的上表面和上瓦形块2的下表面粘接。并且,弹性 体3也可以不与下瓦形块1的上表面和上瓦形块2的下表面粘 接。另外,预先成形弹性体3的情况下,也可以预先将弹性体3 分为多个部分,将多个弹性体部分组合,形成弹性体3。由此, 能适当地调整中空部30的量。
在上述第1 ~第3实施方式中,内筒部ll与凸部lll的外周 面和外筒部20的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隔,内筒部11和外筒部20之 间或凸部lll和外筒部20之间夹装有弹性体3,本发明也可以构 成为内筒部ll、凸部lll的外周面和外筒部20的内周面抵接, 内筒部ll和外筒部20之间、或凸部lll和外筒部20之间未夹装 有弹性体3。由此,通过使内筒部ll、凸部111和外筒部20卡合, 下瓦形块1和上瓦形块2的相对的水平位移被限制,提高了水平 方向的限制性。
在上述第1 ~第3实施方式中,下瓦形块l的上表面突出设 置有内筒部ll,在上瓦形块2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外筒部20,
但本发明也可以在下瓦形块l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外筒部(筒 部),在上瓦形块2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内筒部(突出部)。
在上述第l、第2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圆筒形状的内筒部ll 作为突出部,在第3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圆盘形状的凸部lll作 为突出部,但本发明的突出部不限于上述内筒部ll、凸部lll, 例如,也可以是被分出的壁状的突出部,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 突出部。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内筒部ll、凸 部lll)配设在筒部(外筒部20)的内侧,但本发明的突出部
也可以配"i史在筒部的外侧。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圆筒形状的外筒部20 作为筒部,但本发明不限于圆筒形状的筒部。例如,也可以是 方筒形状的筒部,或者,外周形状俯视呈矩形且内周形状俯视 呈圆形的筒部,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筒部。
并且,本发明也可以是在下瓦形块1的上表面或上瓦形块2 的下表面中的任一方上设有筒部,且没有突出部的结构。并且, 本发明也可以是在下瓦形块1的上表面和上瓦形块2的下表面
上筒部未形成的结构。
在上述第1 ~第3实施方式中,沿上下方向贯通弹性体3的 贯穿孔状的中空部30形成在弹性体3上,但是本发明可适当地 变更形成在弹性体3上的中空部的形状。例如,如图ll所示, 也可以是有底孔(非贯通孔)状的中空部130形成在弹性体3上。 在该有底孔状的中空部130中,通过调整其深度,不变更其直 径(平面形状)、数量,就可以调整中空部130的容积,可调整 弹性体3的压塌位移量,因此能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本发明也 可以是狭缝状的中空部形成在弹性体3上,也可以其他形状的 中空部形成在弹性体3上。
在上述第1 ~第3实施方式中,下瓦形块l俯视呈矩形,上 瓦形块2俯一见呈圆形,^旦本发明可适当地变更下瓦形块1、上瓦 形块2的形状。例如,下瓦形块1也可以俯S见呈圆形,上瓦形块 2俯视呈矩形,或者,也可以下瓦形块1和上瓦形块2分别俯一见 呈圆形或矩形,或者,下瓦形块1和上瓦形块2也可以为其他形 状。
在上述第1 ~第3实施方式中,与中空部30连通的贯穿孔21 形成在上瓦形块2上,但是本发明也可以是贯穿孔21形成在下 瓦形块l上,或者,贯穿孔21分别形成在下瓦形块1、上瓦形块 2上。并且,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在下瓦形块1和上瓦形块2上 未形成有贯穿孔21。
在上述第1 ~第3实施方式中,对夹装在桥墩4和主梁5之间 的支承构造进4亍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适当地 变更支承构造的设置场所。例如,也可以用作支承建筑物用的 支承构造,或者,也可以用作支承机械用的支承构造。
在上述第1 ~第3实施方式中,下瓦形块1直接配置在桥墩4 上,主梁5隔着底板8被支承在上瓦形块2上,但本发明也可以 将下瓦形块l隔着板等中间构件配置在桥墩4上,也可以是上瓦 形块2直接支承主梁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瓦形块2上形成有内螺紋状的贯 穿孔21,该贯穿孔21通过与螺栓状的栓体23螺紋配合而被封 闭,本发明也可以使冷却的栓体嵌入到形成在上瓦形块2上的 贯穿孔的内侧,通过使温度上升而使该栓体膨胀,从而用与贯 穿孔的内周面紧密接触的方法(冷紧固)来封闭贯穿孔。由此, 能防止水分从贯穿孔进入的同时,可省略螺紋紧固作业,能减 轻封闭贯穿孔的作业的时间和劳力。此时,优选贯穿孔在内周 面未形成螺紋牙等凹凸,内周面形成为平滑的圆孔形状,优选 栓体也未在外周面形成螺紋牙等凹凸,而为与贯穿孔的形状相 对应的圆柱形状。由此,能提高栓体对贯穿孔的密封性,能可 靠地防止水分的进入。
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适当地将 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也可以适当 地组合上述变形例。
权利要求
1. 一种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被配置在下部构造上的下瓦形块、配置在该下瓦形块的上方的对上部构造进行支承的上瓦形块、被夹装在上述下瓦形块和上述上瓦形块之间的弹性体,该支承构造在上述弹性体上形成有中空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瓦形块的上表面和上述上瓦形块的下表面,或在上述下瓦形块的上表面或上述上瓦形块的下表面上突出设置有 筒部,在该筒部的内侧收容着上述弹性体。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瓦形块的上表面以及上述上瓦形块的下表面中的任一方上突出设置有筒部,在上述下瓦形块的上表面和上述上瓦形块的下表面中的任 一另 一方上突出设置有配置在该筒部外侧或内侧的突出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出部的外径小于上述筒部的内径,该突出部形成为嵌入上述筒部的内侧的纵剖视中呈凸出的形状。至少在上述下瓦形块的上表面和上述上瓦形块的下表面中 任一方与上述突出部的顶端面之间夹装有上述弹性体。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部和上述突出部之间夹装有弹性体。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部和上述突出部之间夹装有弹性体。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有滑动构件,该滑动构件用于使上述下瓦形块和上述下部构造、 上述上瓦形块和上述上部构造向水平方向相对位移,或在上述 下瓦形块的下表面或上述上瓦形块的上表面上设有滑动构件, 该滑动构件用于使上述下瓦形块和上述下部构造,或上述上瓦 形块和上述上部构造向水平方向相对位移。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空部沿上下方向贯通上述弹性体。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空部是非贯通的有底孔。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瓦形块和上述上瓦形块上形成有与上述中空部连通的贯穿孔,或在上述下瓦形块或上述上瓦形块上形成有与上 述中空部连通的贯穿孔。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用栓体封闭上述贯穿孔。
1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体分别与上述下瓦形块的上表面和上述上瓦形块的下表面粘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承构造,其包括被配置在下部构造(4)上的下瓦形块(1)、配置在下瓦形块(1)的上方的对上部构造(5)进行支承的上瓦形块(2)、被夹装在下瓦形块(1)和上瓦形块(2)之间的弹性体(3),该支承构造在上述弹性体(3)上形成有中空部(30)。根据本发明,在可将支承构造的高度抑制得较低的同时,可充分追随上部构造向上方的位移。
文档编号E01D19/04GK101387101SQ20081021552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6日
发明者近藤诚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