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轮导轨电车的防护导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4948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轮导轨电车的防护导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胶轮导轨电车的防护导轨。



背景技术:

胶轮导轨电车是一种地面公共交通工具,依靠轨道导向和电力推动列车。具有运能较大、噪音小、节约能源、乘坐舒适、爬坡能力强优点,在大城市可以作为地铁、轻轨的加密网络,在中小城市可作为交通骨干。由于胶轮导轨电车较钢轮钢轨电车爬坡能力强,在我国西南地区等以山区为主的城市,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胶轮导轨电车用采用的是小型普通钢轨,为了不妨碍其它交通工具通行,将钢轨埋在地下,钢轨轨头与地面齐平,钢轨底部通过扣件固定在地基上,胶轮导轨电车导向轮卡在钢轨上起导向作用,导向轮与电车联接。当大型车辆从钢轨通过时,车辆直接压在钢轨上,对钢轨造成损毁,从而增加钢轨更换和维护成本,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性;由于采用常规平滑轨头,导轨电车导向轮直接卡在轨头两侧,由于轨头与导向轮接触间隙大,导向轮摆动造成导向不稳定、车身晃动,容易造成车辆脱轨和降低乘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胶轮导轨电车的防护导轨,可以防止导轨轨头不直接被其它车辆碾压,导轨轨头与导向轮连接紧密,防止车身晃动及导向不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胶轮导轨电车的防护导轨,包括轨头、轨座和中间立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轨头两侧设有防护侧翼,所述防护侧翼顶端高于轨头顶端设定距离,轨头顶部中心开有导槽,所述导槽与胶轮导轨电车的导轮相配置。

按上述方案,所述防护侧翼为弧形结构,防护侧翼与所述轨头侧壁圆弧过渡相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设定距离为10mm~15mm。

按上述方案,所述防护侧翼的内壁与所述轨头侧壁的最大距离为20mm~25mm。

按上述方案,所述导槽为圆弧凹槽,导槽两侧与所述轨头圆弧过渡处理。

按上述方案,所述导槽的半径为5mm~8mm,导槽两侧与所述轨头的过渡圆弧半径为3mm。

按上述方案,所述轨头、轨座和中间立轨的连接转弯处均圆弧过渡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提供一种胶轮导轨电车的防护导轨,轨头两侧设置防护护翼,避免轨头遭受外界物质的破坏,提高车辆运行安全性,降低导轨因损伤而需要更换和维护的成本;2、轨头顶部中心设置导槽,与胶轮导轨电车的导轮紧密接触,增加导向的稳定性,保障车辆不脱轨,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护导轨与导轮的配合示意图。

其中:1.轨头,2.轨座,3.中间立轨,4.防护侧翼,5.导槽,6.导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胶轮导轨电车的防护导轨,包括轨头1、轨座2和中间立轨3,轨头、轨座和中间立轨的连接转弯处均圆弧过渡处理,消除导轨中的应力集中,轨头两侧设有防护侧翼4,防护侧翼顶端高于轨头顶端设定距离,轨头顶部中心开有导槽5,导槽与胶轮导轨电车的导轮相配置。

防护侧翼为弧形结构,其与轨头侧壁圆弧过渡相连,防护侧翼顶端高于轨头顶端10mm~15mm,保护轨头不遭受外来物体损伤;如高出部分距离太高,造成开挖地基过深,增加施工成本,高出部分太低,容易造成其它车辆等车轮直接碾压轨头,造成轨头损伤。

防护侧翼的内壁与轨头侧壁的最大距离为20mm~25mm,可保证导轮与轨头配合安装的空间,并且满足小曲线半径转弯要求。

导槽为圆弧凹槽,导槽两侧与轨头圆弧过渡处理,保证导槽与导轮突出部分圆滑接触,导槽的半径为5mm~8mm,导槽两侧与轨头的过渡圆弧半径为3mm。

为了保障胶轮导轨电车与其它交通工具能够混合通行,道轨铺设采用低地板模式,将防护导轨埋在地下。通过开挖地基,将防护导轨的轨座固定在地基上,两侧防护侧翼与地面齐平,将轨头保护起来。胶轮导轨电车的导轮的底部中央凸缘与导槽啮合,间隙为0.2mm~0.5mm,起到平稳导向作用。导轮与胶轮导轨电车相连,从而保护胶轮导轨电车平稳安全运行。

本防护导轨实用性强,利于推广,节省导轨维护成本,提高导轨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