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18095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的振动及噪声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方便地改变隔振形式的板式轨道道床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轨道交通已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轨道交通在给我们提供快捷、安全的出行的同时,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问题也严重的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危及周边建筑的安全,同时,对轨道交通自身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等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设法降低轨道振动和噪声,完善其与自然和生活环境的协调关系,成为轨道交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中发现,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规划变更等原因造成轨道交通原有振动控制措施无法达到预期环评目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现有各种道床减振产品的安装条件、外形尺寸等差异很大,无法方便地通过更换减振产品实现减振措施升级,各种不同减振级别的道床结构之间不能根据需要转变减振级别,重新修建不仅成本巨大,而且施工周期很长,严重影响营运,因为这些困难的存在,常常造成出现扰民问题后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因此引发了许多环保投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适用于多种类型减振产品,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方便地实现不同减振级别的道床结构相互转换的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

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是这样实现的,包括轨道板,钢轨及扣件系统设置在轨道板上,轨道板与基底之间设置独立的空间补偿垫,轨道板上还设有板体抬升结构。

其中,所述“独立的”含义是指空间补偿垫与基底和轨道板都不固连在一起。

当轨道板为现场浇筑制造时,轨道板与减振垫之间设置隔离层。可以用于构成隔离层的材料包括塑料膜、纤维织物、纸或脱模剂等。

所述板体抬升结构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包括轨道板上设置的抬升锚固件、或抬升让位槽、或/和联结套筒等。

另外,为了限制轨道板与基底之间发生的水平相对位置移动,轨道板与基底之间还可以设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限位装置可以是固定设置在基底上的限位件,限位件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两侧,限位件与轨道板之间设置缓冲垫;限位装置也可以是轨道板下部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相应的基底上设置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配合;限位装置还可以是基底上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其中,当限位凸台与基底一体化设置时,所述限位凸台可以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两侧;或者所述限位凸台设置在轨道板下方,相应的轨道板上设置限位凹槽与其配合;或者限位凸台设置在相邻轨道板之间,相应的相邻轨道板上分别设置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配合,限位凸台与轨道板之间设置缓冲垫。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变为弹性垫浮置道床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工具通过板体抬升结构将轨道板抬起;

(2)根据设计要求,抽出适当厚度的空间补偿垫,装入弹性垫;

(3)重新将轨道板落下放置在弹性垫上,并较正轨道板的位置;

(4)按照上述方法在所有轨道板下方均设置弹性垫后,重新固定钢轨并调整轨顶高度,即构成所述弹性垫浮置道床。

需要指出的是,当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中限位装置为安装固定在基底上的限位件,限位件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两侧时,包括如下步骤:

(1)拆除轨道板两侧的限位件;

(2)利用工具通过板体抬升结构将轨道板抬起;

(3)根据设计要求,抽出适当厚度的空间补偿垫,装入弹性垫;

(4)重新将轨道板落下放置在弹性垫上,校正轨道板的位置,然后重新将限位件安装固定在轨道板的两侧;

(5)按照上述方法在所有轨道板下方均设置弹性垫后,重新固定钢轨并调整轨顶高度,即构成所述弹性垫浮置道床。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变为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工具通过板体抬升结构将轨道板抬起;

(2)根据设计要求,抽出适当厚度的空间补偿垫,然后将轨道板落下并校正位置;

(3)轨道板板体中设置的联结套筒内放置弹性隔振器及调高垫板,依据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的顶升调平方法完成对轨道板的顶升调平,实现弹性隔振器对轨道板的弹性支承;

(4)按照上述方法在所有轨道板中安装弹性隔振器及调高垫板,完成对轨道板的顶升调平,然后将相邻轨道板利用剪力铰连接在一起,最后重新固定钢轨并调整轨顶高度,即构成所述弹性垫浮置道床。

需要说明的是,当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中限位装置为安装固定在基底上的限位件,限位件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两侧时,在步骤(1)抬升轨道板之前,应先将限位件拆除,在步骤(3)完成顶升调平后,根据弹性隔振器的横向刚度选择是否重新固定安装限位件。当弹性隔振器的横向刚度较大,能够很好地限制轨道板沿钢轨横向相对基底的位移时,就可以不必再安装限位件。

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通过在轨道板与基底之间增设空间补偿垫,实现在道床结构中为设置其他减振产品预留空间。又通过在轨道板上设置不同形式的板体抬升装置,方便在原有道床结构中加入或换上其他减振产品,构成其他减振等级的道床结构,进而通过更换减振产品实现不同减振级别的道床结构转换,以满足不同的减振降噪需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可以方便地加入或更换不同类型的减振产品,解决了当前各种道床减振形式单一,无法方便地实现减振级别转换,难以适应减振需求变化的难题,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安全可靠,施工操作简单,性价比更高,有利于提高道床结构的适用性和环保性,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抬升原理图。

图4为图1所示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而成的弹性垫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图1所示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而成的弹性垫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图1所示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而成的弹性垫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图7的b-b剖视图。

图9为图7所示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而成的弹性垫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图9的c-c剖视图。

图11为图7所示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而成的弹性垫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2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3为图12的d-d剖视图。

图14为图12所示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而成的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e-e剖视图。

图16为图12所示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而成的弹性垫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8为图17的f-f剖视图。

图19为图17所示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而成的弹性垫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7所示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而成的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22为图21所示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而成的弹性垫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24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25为图24所示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而成的弹性垫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27为图26的g-g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包括预制式的轨道板,由于图幅有限,图1中仅示出依次连续布置的轨道板1、轨道板2和轨道板3,钢轨5及扣件系统6设置在轨道板的承轨台上,轨道板与基底之间设置独立的空间补偿垫7,轨道板上还设有板体抬升结构。下面以轨道板2为例具体说明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空间补偿垫7放置于基底4上,轨道板2放置于空间补偿垫7上方,钢轨5通过扣件系统6设置在轨道板2表面的承轨台上,其中,为方便理解工作原理图2中省略了扣件系统。如图1和图3所示,轨道板2上设置的板体抬升结构具体为轨道板板体端部上表面设置的抬升锚固件30,抬升锚固件30上设有螺纹孔。本例中,空间补偿垫7采用表面摩擦系数较高的防滑垫板构成,例如专利号为200920021001.9的中国专利所记载的防滑垫板,利用空间补偿垫7自身较高的表面摩擦系数,当与轨道板或基底发生相对移动时会产生很大的摩擦阻力,进而实现限制各轨道板与基底4之间的水平相对移动,确保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使用过程中始终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当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减振性能达不到环保要求,需要转换成弹性垫浮置道床时,仍以轨道板2为例,可以按如下步骤操作:

(1)利用工具通过板体抬升结构将轨道板抬起,具体如图3所示,利用螺纹紧固件将卷扬机13固定在轨道板1板端的抬升锚固件30上,再利用螺纹紧固件将吊环装置11固定在轨道板2板端的抬升锚固件30上,将卷扬机13的吊索12固定在吊环装置11上。同样的,在轨道板3与轨道板2之间也同时装配好卷扬机和吊环装置,不再另附图,同时驱动轨道板1和轨道板3上的卷扬机,通过吊索和吊环装置将轨道板2抬升脱离基底4表面;

(2)根据设计要求,从轨道板2下方抽出适当厚度的空间补偿垫7,装入弹性垫8;

(3)如图4所示,重新将轨道板2落下放置在弹性垫8上,取下卷扬机和吊环装置,并较正轨道板2的位置;

(4)按照上述方法在所有轨道板下方均设置弹性垫8后,重新固定钢轨并调整轨顶高度,即构成所述弹性垫浮置道床。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所采用的弹性垫的厚度不同,步骤(2)中所述“从轨道板2下方抽出适当厚度的空间补偿垫7”也包括将轨道板2下方全部空间补偿垫7都抽出的情况,如图5所示,在抽出空间补偿垫7后装入弹性垫8,然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当然,根据设计的要求,如图6所示,弹性垫8的厚度也可以大于空间补偿垫7的厚度,这时应注意最终弹性垫浮置道床结构与固定道床的连接段应设置顺坡,使钢轨的轨顶高度由固定道床处的原始高度逐渐过渡到弹性垫浮置道床结构的设计高度,鉴于顺坡结构是轨道交通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另外附图给予。为适应不同类型弹性垫的不同厚度,出于方便进行高度调整的考虑,空间补偿垫7采用了多层叠合的结构。另外,步骤(1)中可以用于抬升轨道板的工具多种多样,除已经提到的卷扬机外,还可以是吊车或其他设备,只要能实现抬升轨道板的目的,都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再有,为了方便装入弹性垫,弹性垫也可以由多块子弹性垫拼接而成,都可以实现很好的效果,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例以每块轨道板端部上表面设置四个抬升锚固件30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轨道板的不同,抬升锚固件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当轨道板长度较长,重量较大时,也可以设置六个、八个甚至更多个抬升锚固件;此外,抬升锚固件的具体结构也可以有所不同,例如抬升锚固件可以如本例中所述,由设有螺纹结构连接法兰构成,也可以由钢筋等材料制成的吊钩或吊耳构成,还可以是预埋在轨道板板体内的带有螺纹结构的套管等等,其结构多种多样,只要强度足够,能够作为抬升轨道板的连接节点,都能实现同样的效果;另外,抬升锚固件即可以设置在轨道板的上表面,也可以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的两侧。上述技术方案都是基于本发明技术原理的简单变化,都能实现将轨道板抬升的作用,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中,在此以文字进行说明,不再另外附图,该说明同样适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

综上所述,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可以从普通道床方便地转变成弹性垫浮置道床,从而大大提高道床结构的减振效果,利用列车运营的天窗时间就可以完成弹性垫的添加或更换,其解决了当前各种道床结构形式单一,无法方便地实现减振级别转换,难以适应减振需求变化的难题,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安全可靠,施工操作简单,性价比更高,有利于提高道床结构的适用性和环保性,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实施例二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为了限制轨道板与基底之间的水平相对位置移动,轨道板与基底之间设有限位装置,仍以轨道板2为例对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限位装置为基底4上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15,所述限位凸台15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2两侧,限位凸台15与轨道板2之间设置缓冲垫14。

由于轨道板延钢轨纵向的长度较大,板体依次拼接相互也可以起到辅助限位的作用,因此在轨道板两侧增设了限位凸台15后,就可以有效限制轨道板与基底之间的水平相对位置移动。所以,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对空间补偿垫7的表面摩擦系数没有严格的要求,空间补偿垫7的选材范围更大,有利于降低成本。本例中,空间补偿垫7由多层塑料板叠合构成。当然,空间补偿垫7除了采用已经提到的防滑垫板和塑料材料外,还可以由玻璃钢材料、尼龙材料、或面刚度较大的聚氨酯材料、或面刚度较大的橡胶材料等制成,或者是由上述提到材料的复合材料制成,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选用。

本例所述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成弹性垫浮置道床的过程与实施例一中的描述基本相同,在此不再重复。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弹性垫浮置道床结构中的弹性垫布置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9和图10所示,可以采用条状的弹性垫8对应布置在钢轨的下方,构成所述弹性垫浮置道床;此外,如图11所示,还可以采用块状的弹性垫8对应布置在钢轨的下方,构成所述弹性垫浮置道床。

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由于限位凸台15设置在轨道板两侧,因此轨道板上无需设置限位凹槽,轨道板的结构更加简单,又由于限位凸台15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因此对轨道板的限位也更加可靠。限位凸台与轨道板之间设置缓冲垫14可以由橡胶或弹性聚氨酯等弹性材料制成,其可以适当变形,一方面可以缓冲轨道板的冲击及振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补偿轨道板因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引起的尺寸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所述的板体抬升结构除了在不同减振形式的道床转换过程中用于抬升轨道板,还可以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在更换减振元件时用于抬升轨道板。例如对图10所示的弹性垫浮置道床,当需要更换弹性垫时,也可以利用抬升锚固件30抬升轨道板。这一用途也同样适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此一并给予说明,后面不再重复。

实施例三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仍以轨道板2为例对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轨道板与基底之间设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为固定设置在基底4上的限位件18,限位件18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2两侧,限位件18通过紧固件19固定在基底4上,限位件18与轨道板2之间设置缓冲垫14。此外,轨道板的板体中还预设有联结套筒81。另外,轨道板2采用现场浇筑的方式制成,为防止轨道板2与空间补偿垫7粘连,在轨道板2与空间补偿垫7之间设置隔离层80,其中,隔离层80由塑料膜构成,与空间补偿垫7为单层塑料板。特别要强调的是本例中,抬升锚固件30与联结套筒81作为板体抬升结构同时设置在轨道板上。

与实施例二相比,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限位件18可以从基底4上方便地进行拆装,因此更容易调整限位件18与轨道板之间的相对位置,另一方面,一旦限位件18发生损坏,更换也十分方便。另外,隔离层的选材范围极广,可选材料包括塑料膜、纤维织物、纸或脱模剂等,都能实现很好的效果,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图12和图13所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减振性能达不到环保要求,需要转换成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时,仍以轨道板2为例,可以按如下步骤操作:

(1)拆去限位件18,然后利用工具通过板体抬升结构将轨道板2抬起,所述板体抬升结构为抬升锚固件30或联结套筒81;

(2)根据设计要求,抽出空间补偿垫7,然后将轨道板2落下并校正位置;

(3)在轨道板2板体中设置的联结套筒81内放入弹性隔振器83及调高垫板82,在基底4上固定设置定位销84对弹性隔振器83构成横向限位,弹性隔振器83中采用钢弹簧作为弹性元件,依据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的顶升调平方法完成轨道板的顶升调平,实现弹性隔振器83对轨道板2的弹性支承,此外,由于钢弹簧制成的弹性隔振器83具有足够的横向刚度,因此不必再重新固定安装限位件18,为防止异物进入轨道板2与基底4之间,在轨道板2两侧固定设置密封裙板85;

(4)按照上述方法在所有轨道板中安装弹性隔振器及调高垫板,完成对轨道板的顶升调平,然后将相邻轨道板利用剪力铰90连接在一起,最后重新固定钢轨并调整轨顶高度,即构成所述弹性垫浮置道床,具体如图14和图15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联结套筒的具体结构不同,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的顶升调平方法有所不同,例如专利号为200710013713.1和200910013964.9及200910019752.1等中国专利中,对采用不同结构联结套筒的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的顶升调平方法都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已经为行业所了解掌握,在此不再展开叙述。要强调一点,在顶升调平过程中,利用联结套筒81作为板体抬升结构将浮置板抬离基底,因此抬升锚固件30与联结套筒81都作为板体抬升结构使用。本发明中所述弹性隔振器中弹性元件的种类可以多种多样,除了已经提到的钢弹簧作为弹性元件,还可以是橡胶弹簧或弹性聚氨酯弹簧,也可以是橡胶金属复合弹簧或空气弹簧。当然,如果弹性隔振器的横向刚度不足时,在完成步骤(3)的顶升安装后,也可以重新在基底4上重新固定安装限位件18,利用限位件18对轨道板的相对位移提供可靠限位。

另外要说明的是,图12和图13所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除了可以方便地转换成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以外,还可以方便地转换为弹性垫浮置道床,仍以轨道板2为例,可以按如下步骤操作:

(1)拆除轨道板2两侧的限位件18;

(2)与实施例一中的描述相同,利用工具通过板体抬升结构将轨道板2抬起,使轨道板2抬升脱离基底4表面,所述板体抬升结构为抬升锚固件30;

(3)根据设计要求,抽出空间补偿垫7,装入弹性垫8;

(4)重新将轨道板2落下放置在弹性垫8上,在限位件18和轨道板2之间设有弹性间距调整垫块20来校正轨道板2的位置,然后重新利用紧固件19将限位件18安装固定在轨道板2的两侧,具体如图16所示;

(5)按照上述方法在所有轨道板下方均设置弹性垫后,重新固定钢轨并调整轨顶高度,即构成所述弹性垫浮置道床。

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限位件18可以方便地拆下,也更方便抽取空间补偿垫,以及装入弹性垫。

由上述说明可以看出,本例所述的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可以方便地由普通道床结构改为弹性垫浮置道床结构或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结构,可以满足各种减振级别的要求。与现有普通道床相比,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并不会明显增加成本,但对于减振要求的变更或变化,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可以迅速作出相应的转换,无论是改为弹性垫浮置道床或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都可以利用列车运营的天窗时间快速的完成转换,达到满意的减振效果,其适用性极强,性价比更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实施例四

如图17、图18所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仍以轨道板2为例,与实施例三所述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区别在于,轨道板2与基底4之间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为轨道板2下部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23,相应的基底4上设置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23配合。此外,轨道板2上还设有板体抬升结构,板体抬升结构为轨道板两侧设置的抬升让位槽22。空间补偿板7采用专利号为200920021001.9的中国专利所记载的防滑垫板制成。

与实施例三相比,本例所述的技术方案中,利用轨道板下部设置的限位凸台与基底上设置的限位凹槽配合,限制轨道板与基底之间沿钢轨横向的水平相对移动,道床结构外部无附加结构,涉及零件更少,也更加便于日常养护。此外,本例所述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变为弹性垫浮置道床时,由于轨道板两侧下部设置了抬升让位槽22,利用弹性垫替换空间补偿垫时,可以利用吊装设备通过抬升让位槽22将轨道板吊起,也可以利用千斤顶等工具,以基底为依托直接将轨道板抬起,其他过程与实施例三中的描述基本相同,在此不再重复,得到的弹性垫道床结构具体如图19所示。这样的好处在于,对于吊装设备无法到达的地段,或者没有足够吨位的吊装设备等情况时,可以利用千斤项等其他设备实现抬升轨道板,进而对减振垫进行更换,实用性和适用性都更好。另外,如图20所示,本例所述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变而成弹性隔振器浮置道床,除本例中未设置限位件和轨道板的抬升方法有所差异以外,其他过程基本相同,在此也不再重复。

实施例五

如图21所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轨道板2与基底4之间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为基底4上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24,所述限位凸台24设置在轨道板2下方,相应的轨道板2上设置限位凹槽与其配合。此外,抬升让位槽22设置在轨道板2侧面的中部。

与实施例四相比,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由于轨道板下方基底上设有限位凸台,因此减振垫下不容易存水,减振效果更稳定。基于本例的技术原理,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也可以采用图23所示的结构,确保减振垫下不会存水,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例所述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为弹性垫浮置道床时,仍以轨道板2为例,可以按如下步骤操作:

(1)利用工具通过板体抬升结构将轨道板2抬起,使轨道板2抬升脱离基底4表面,所述板体抬升结构为抬升让位槽22;

(2)根据设计要求,抽出部分空间补偿垫7,装入弹性垫8,弹性垫8置于空间补偿垫7与基底4之间;

(3)重新将轨道板2落下放置在空间补偿垫7及弹性垫8上,校正轨道板2的位置,具体如图22所示;

(4)按照上述方法在所有轨道板下方均设置弹性垫后,重新固定钢轨并调整轨顶高度,即构成所述弹性垫浮置道床。

实施例六

如图24所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与实施例四所述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的区别在于,轨道板2下部对称设置两个沿钢轨纵向的限位凸台25,限位凸台25距轨道板两侧保持一定距离,相应的基底4上设置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配合。此外,抬升让位槽22设置在轨道板2侧面的中部。另外,轨道板两侧的基底4表面设置引水坡。

本例所述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换为弹性垫浮置道床时,其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五中的描述基本相同,在此不再重复。所得弹性垫浮置道床的结构如图25所示。

与实施例四相比,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轨道板下部对称设置设置两个限位凸台25,因此限位更加可靠。此外,由于轨道板两侧的基底4表面设置了引水坡,可以有效向轨道板外侧引导水流,防止空间补偿垫7或弹性垫8下浸水。另外要说明的是,基于本例所述的技术原理,除了可以在轨道板下部设置沿钢轨纵向的限位凸台以外,也可以设置沿钢轨横向的限位凸台,相应的基底上设置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配合,以防止使用过程中轨道板在钢轨横向与基底4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当然,还可以同时设置沿钢轨纵向及沿钢轨横向的限位凸台,相应的基底上设置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配合,全面限制轨道板与基底之间的相对移动,这些技术方案都是基于本发明技术原理的简单变化,在此仅以文字给予说明,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基于前述实施例中记录的技术方案,板体抬升结构可以是轨道板上设置的抬升锚固件、或抬升让位槽、或/和联结套筒,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七

如图26和图27所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空间补偿垫7使用硬橡胶垫,为了限制轨道板与基底4之间的水平相对位置移动,轨道板与基底4之间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为基底4上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9,限位凸台9设置在相邻轨道板之间,相应的相邻轨道板上分别设置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配合,限位凸台与轨道板之间设置缓冲垫10。

一般来说,为方便抬升,轨道板的长度以不超过25m为宜,轨道板与轨道板之间利用模板隔开,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此一并给予说明。另外,缓冲垫10可以由橡胶或弹性聚氨酯等弹性材料制成,其可以适当变形,一方面可以缓冲轨道板的冲击及振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补偿轨道板因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引起的尺寸变化。

本例所述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转变为弹性垫浮置道床的方法与实施例一的描述相同,在此不再重复描述,也不再另外附图给予说明。由于基底上设置了限位凸台9对轨道板进行限位,因此本例中空间补偿垫也不需要很高的表面摩擦系数,其选材范围更广。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减振级别可变式道床可以方便地加入或更换不同类型的减振产品,解决了当前各种道床减振形式单一,无法方便地实现减振级别转换,难以适应减振需求变化的难题,其结构简单,施工操作更加简单,经济性和实用性更好,安全可靠,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此外,上述实施例主要是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记载的内容,上述实施例记载的技术内容也可以进行交叉使用,基于本发明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重新进行组合或利用同类技术对其中某些元件进行简单替换,只要基于本发明的技术原理,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