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移动式箱梁模板。
背景技术:
箱梁模板滑移施工技术在国内外的桥梁施工中应用较多,但多数是单幅或箱体较窄桥梁,例如移动模架法施工,移动模架设备较大,对操作空间的要求高,成本高,不适用于小间隙双幅现浇箱梁和梁面较宽的桥梁施工。另外,整体支架拆除多采用小行程落架后,先撤出模板,再歪拉斜吊卸除支架,严重违反安全起重吊装规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小间隙双幅现浇箱梁或受空间限制的现浇箱梁施工,尚无经济可靠的模板及支架拆除方法可供借鉴。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箱梁模板,其中横向移动装置采用将夹板上面焊接钢板钻孔穿销子的形式,施工过程中不断需要调节横向移动装置,现有的连接方式操作较为麻烦;现有的箱梁模板中桁架的结构稳固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固,操作灵活,移动方便,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的可移动式箱梁模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可移动式箱梁模板,包括桁架和面板系统,桁架由支撑筋、纵筋和横筋组成,面板系统连接固定于支撑筋的顶端,横筋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调节丝杆和纵向移动装置,调节丝杆和纵向移动装置均垂直连接于横筋的底部,横筋的侧面固定有起降固定板,桁架上通过起降固定板固定连接有横向移动装置,起降固定板上设有两个第三孔,横向移动装置包括夹板、加强板和移动轮组成,夹板上设有两个第一孔,加强板上设有两个第二孔,第一孔和第二孔处于相对应的位置,夹板上端的第一孔与相对应的第二孔之间设有第一固定插销,夹板下端的第一孔与相对应的第二孔之间设有第二固定插销,夹板的底端设有移动轮,第三孔与第一孔、第二孔相对应,横向移动装置和起降固定板之间通过第一固定插销和第二固定插销相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固定插销上夹板和加强板之间设有无缝管。
进一步的,支撑筋的一端设有第二加强槽钢,面板系统和第二加强槽钢之间设有底部纵筋板。
进一步的,底部纵筋板在第二加强槽钢上均匀排布,且底部纵筋板两两之间间距为300mm。
进一步的,横筋上设有至少两根第一加强槽钢。
进一步的,第一加强槽钢位于横筋和纵筋相交接处。
进一步的,桁架还包括加强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结构简单、稳固,调节丝杆实现整体的上下移动,横向移动装置和纵向移动装置实现整体的移动,操作灵活,移动方便,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横向移动装置将槽钢上面焊接钢板钻孔穿销子的形式改为直接在槽钢两边的加强板上面设置两个第二孔,下面的第二孔用于固定,上方的第二孔同于调节,并且在横向移动装置收起时第一固定插销只穿过加强板的孔,从而操作更加方便,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横筋上设有至少两根第一加强槽钢,第一加强槽钢位于横筋和纵筋相交接处,有效提高桁架的结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的右视图;
图3为横向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桁架,2-面板系统,3-起降固定板,4-横向移动装置,5-纵向移动装置,6-调节丝杆,7-第一加强槽钢,8-第二加强槽钢,9-底部纵筋板,10-加强板,11-夹板,12-第一孔,13-第二孔,14-第一固定插销,15-第二固定插销,16-无缝管,17-移动轮,18-第三孔,19-纵筋、20-横筋、21-支撑筋、22-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式箱梁模板,包括桁架1和面板系统2,桁架1由支撑筋21、纵筋19和横筋20组成,面板系统2连接固定于支撑筋21的顶端,横筋2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调节丝杆6和纵向移动装置5,调节丝杆6和纵向移动装置5均垂直连接于横筋20的底部,横筋20的侧面固定有起降固定板3,桁架1上通过起降固定板3固定连接有横向移动装置4,起降固定板3上设有两个第三孔18,横向移动装置4包括夹板11、加强板10和移动轮17组成,夹板11上设有两个第一孔12,加强板10上设有两个第二孔13,第一孔12和第二孔13处于相对应的位置,夹板11上端的第一孔12与相对应的第二孔13之间设有第一固定插销14,夹板11下端的第一孔12与相对应的第二孔13之间设有第二固定插销15,夹板11的底端设有移动轮17,第三孔18与第一孔12、第二孔13相对应,横向移动装置4和起降固定板3之间通过第一固定插销14和第二固定插销15相连接,第二固定插销15上夹板11和加强板10之间设有无缝管16,支撑筋21的一端设有第二加强槽钢8,面板系统2和第二加强槽钢8之间设有底部纵筋板9,底部纵筋板9在第二加强槽钢8上均匀排布,且底部纵筋板9两两之间间距为300mm,横筋20上设有至少两根第一加强槽钢7,第一加强槽钢7位于横筋20和纵筋19相交接处,桁架1还包括加强筋2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调节丝杆6与桁架1连接在一起,并且随整体侧移动和前进。横向移动装置4通过销轴的方式将它与桁架1底端的横筋20连接,通过绕轴的转动实现横向移动装置4高度方向的调节,当调节到位时用直径为10mm的销子将其与桁架1锁死,混凝土浇筑好后,先将整个支撑系统与模板下降300mm,然后用调节丝杆6将模板向上顶起40mm,先将横向移动装置4扶正然后将调节丝杆6向上收起,此时保证调节丝杆6总长高度小于280mm即可,最后通过横向移动装置4在轨道上移动将整个模板系统向右侧移动300mm,用调节丝杆6把模板顶起来,把横向移动装置4收起,然后收拢调节丝杆6,将模板下移使纵向移动装置5与相应的轨道接触,继续收拢调节丝杆6,使调节丝杆6底部离开轨道,然后将整体向待浇筑方向拉动,最后拉指定位置后再按上述步骤反向进行模板的移动安装。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固,调节丝杆6实现整体的上下移动,横向移动装置4和纵向移动装置5实现整体的移动,操作灵活,移动方便,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横向移动装置4将槽钢上面焊接钢板钻孔穿销子的形式改为直接在槽钢两边的加强板10上面设置两个第二孔13,下面的第二孔13用于固定,上方的第二孔13同于调节,并且在横向移动装置4收起时第一固定插销14只穿过加强板10的孔,从而操作更加方便,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横筋20上设有至少两根第一加强槽钢7,第一加强槽钢7位于横筋20和纵筋19相交接处,有效提高桁架1的结构稳固性;面板系统2和第二加强槽钢8之间设有底部纵筋板9,底部纵筋板9在第二加强槽钢8上均匀排布,且底部纵筋板9两两之间间距为300mm,有效提高整体的稳固性,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