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防撞墙成对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4921发布日期:2020-08-07 17:07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防撞墙成对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防撞墙成对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水泥防撞墙能有效地隔离出车行道、人行道、便道以及消防通道等等,其结构简单,当汽车与防撞墙发生碰撞时,防撞墙能有效地减小车辆与防撞墙之间的冲击力,降低车与人员损伤。防撞墙在加贴反光膜后夜间指示更清晰,对驾驶者有明显的警示作用,有效地减少了车辆的交通事故及损失。然而,由于防撞墙直接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受酸、碱、特别是盐融雪剂等有害物质的侵蚀、中性化以及冻融破坏,普遍存在的碱骨料反应,往往几年间就发生裂纹、混凝土剥落露筋等病害,削弱防撞墙的安全性能,形成安全隐患。现有防撞墙的修补施工中,浇筑模板的支撑往往采用斜支撑,支撑机构占用大幅的路面,影响交通;对于两两相对放置的中央隔离防撞墙,其修复过程只能通过安装多套浇筑模板的方式来修复,工作效率低,进一步影响了交通,再加上是道路现场施工,施工时间越长,施工人员越多,危险性越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防撞墙成对支撑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撞墙支撑装置占地面积大且防撞墙修复效率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双防撞墙成对支撑装置,其包括第一浇筑机构、第二浇筑机构以及多根浇筑机构连杆;

所述第一浇筑机构与所述第二浇筑机构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浇筑机构用于限定第一防撞墙的形状,所述第二浇筑机构用于限定所述第二防撞墙的形状,所述第一防撞墙和所述第二防撞墙的迎撞面相互背对布置;

所述第一浇筑机构与所述第二浇筑机构通过多根所述浇筑机构连杆连接;

所述第一浇筑机构和所述第二浇筑机构均包括模板组件以及多个支撑组件,所述模板组件用于限定防撞墙的形状,所述支撑组件垂直于地面并支撑所述模板组件,多个所述支撑组件之间相互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浇筑机构与所述第二浇筑机构的下端均与地面贴合并固定,所述第一浇筑机构与所述第二浇筑机构的上端通过多根所述浇筑机构连杆连接,多根所述浇筑机构连杆的长度均大于第一防撞墙与第二防撞墙之间的最大距离。

优选地,所述模板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迎撞面模板和背面模板以及连接所述迎撞面模板与所述背面模板的模板连杆,所述迎撞面模板与所述背面模板之间形成有容置槽,所述迎撞面模板的下端固定于地面,所述背面模板的下端固定于防撞墙的背面,所述迎撞面模板的上端与所述背面模板的上端通过所述模板连杆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模板组件的靠所述迎撞面模板的一侧,用于支撑所述迎撞面模板。

优选地,所述迎撞面模板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座,所述背面模板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座,所述模板连杆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第二安装座。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架、旋转支撑单元以及拉紧单元;

所述支撑架包括底座和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底座垂直连接,所述底座平行固定于地面;

所述旋转支撑单元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支撑梁,所述旋转支撑单元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模板组件;

所述拉紧单元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梁的上端连接,所述拉紧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模板组件的上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旋转支撑单元包括内旋转杆、外旋转杆、撑块以及把手;所述内旋转杆与所述外旋转杆的一端相互嵌套,所述内旋转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撑块连接并通过所述撑块抵接于所述模板组件,所述外旋转杆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支撑梁上;所述把手设置于所述外旋转杆上。

优选地,所述拉紧单元包括拉钩、旋转臂以及拉环;所述拉环与所述支撑梁的上端连接,所述拉钩与所述模板组件的上端连接,所述拉钩和所述拉环上均设置有螺纹杆,所述旋转臂的两端均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以调整所述拉紧单元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模板组件。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括第一浇筑机构、第二浇筑机构以及多根浇筑机构连杆的双防撞墙成对支撑装置,非常适用于成对排列的两面防撞墙的维修加固施工,双防撞墙同时施工不仅可以缩短工期降低对道路通行的影响,还能够有效地保证支撑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升混凝土维修加固施工的施工质量,而且采用拼装式的模板支撑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节省了施工时间,进而降低了现场施工人员的危险性;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垂直设置的支撑组件,减少了支撑装置的路面占用空间,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防撞墙成对支撑装置的安装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双防撞墙成对支撑装置的安装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防撞墙;200:第二防撞墙;

11:迎撞面模板;12:背面模板;13:模板连杆;111:第一安装座;112:第二安装座;

21:支撑架;211:支撑梁;212:底座;22:旋转支撑单元;23:拉紧单元;24:支撑杆;

3:浇筑机构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防撞墙成对支撑装置,双防撞墙成对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浇筑机构、第二浇筑机构以及多根浇筑机构连杆3。公路中央隔离带的防撞墙通常使用相互背对的两面防撞墙,且第一防撞墙100和第二防撞墙200的迎撞面相互背对布置;第一浇筑机构与第二浇筑机构设置于相互背对的两面防撞墙上,从而使第一浇筑机构和第二浇筑机构相对设置;其中,第一浇筑机构用于限定第一防撞墙100的形状,第二浇筑机构用于限定第二防撞墙200的形状。

第一浇筑机构与第二浇筑机构通过多根浇筑机构连杆3连接,从而使第一浇筑机构和第二浇筑机构相互受力牵制,其结构更加稳定,从而提升混凝土维修加固施工的施工质量,由于使用了成对支撑的装置且采用拼装式的模板支撑结构,施工效率更高,进而降低了现场施工人员的危险性;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垂直设置的支撑组件,减少了支撑装置的路面占用空间,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浇筑机构和第二浇筑机构均包括模板组件以及多个支撑组件,模板组件用于限定防撞墙的形状;模板组件架设好后夹持原有的破损的防撞墙,预留浇筑水泥的空间,水泥浇筑完成后形成防撞墙的最终形状,支撑组件垂直固定于地面,通过支撑组件与模板组件间的多根连接杆支撑模板组件,避免在浇筑水泥的过程中模板移动而使浇筑完成的防撞墙变形,以防止出现降低防撞墙的性能的情况;支撑组件垂直固定在地面上,相比于斜杆支撑,垂直设置的支撑组件在功能上与斜杆支撑相同,而垂直设置的支撑组件在施工期间的路面占用空间更小,降低了车辆拥堵情况的发生;另外,支撑组件均垂直于地面固定,使得多个支撑组件之间相互平行,受力更加的均匀,结构更加的稳定。

而且,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第一浇筑机构和第二浇筑机构更加稳固,第一浇筑机构与第二浇筑机构的下端均与地面贴合并固定,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浇筑机构与第二浇筑机构的下端与地面贴合并固定是通过螺栓或膨胀螺钉将固定,第一浇筑机构与第二浇筑机构的上端通过多根浇筑机构连杆3相互牵制固定,为了使第一浇筑机构和第二浇筑机构能够被浇筑机构拉杆连接,优选地,多根浇筑机构连杆3的长度均大于第一防撞墙100与第二防撞墙200之间的最大距离。

如图2所示,模板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迎撞面模板11和背面模板12以及连接迎撞面模板11与背面模板12的模板连杆13,迎撞面模板11与背面模板12之间形成有容置槽,有容置槽内用于浇筑水泥;在安装施工时,在确定有容置槽的形状后,将迎撞面模板11的下端与地面贴合固定,而背面模板12的下端固定于待修补的防撞墙的背面,模板连杆13穿过迎撞面模板11的上端与背面模板12的上端,将迎撞面模板11和背面模板12的上端串接,迎撞面模板11的上端和背面模板12的上端之间的距离用于限制防撞墙上端的厚度。

更进一步地,为了支撑迎撞面模板11,使迎撞面模板11更加稳固,避免浇筑过程中的迎撞面模板11移位而导致防撞墙的防撞面变形,浇筑机构还设置有支撑机构,如图2所示,支撑组件设置于模板组件的靠迎撞面模板11的一侧。具体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架21、旋转支撑单元22以及拉紧单元23,支撑架21垂直固定在地面,迎撞面模板11与固定的支撑架21之间通过旋转支撑单元22和拉紧单元23连接,从而保证迎撞面模板11组件也能固定;支撑架21包括底座212和支撑梁211,支撑梁211与底座212垂直固定连接,其中,底座212优选为具有安装孔的平面钢板,底座212安装后与地面贴合更加紧密,稳定性更好,支撑梁211优选为工字钢,一端与底座212垂直焊接,当底座212平行固定于地面后,能有效地保证支撑梁211与地面垂直;旋转支撑单元22的一端抵接于支撑梁211,旋转支撑单元22的另一端抵接于迎撞面模板11;拉紧单元23的一端与支撑梁211的上端连接,拉紧单元23的另一端与迎撞面模板11的上端连接。

进一步地,旋转支撑单元22包括内旋转杆、外旋转杆、撑块以及把手;内旋转杆与外旋转杆的一端相互嵌套螺纹连接,内旋转杆的另一端与撑块连接并通过撑块抵接于迎撞面模板11,撑块增大了内旋转杆与迎撞面模板11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因受力面积过小,而使压力变大,过大的压力使迎撞面模板11变形,影响防撞墙的形状。外旋转杆的另一端抵接于支撑梁211上,把手设置于外旋转杆上,通过旋转把手可以带动外旋转杆旋转运动,内旋转杆和外旋转杆之间是嵌套的螺纹连接,当外旋转杆旋转运动时,能改变旋转支撑单元22的长度,进而改变对迎撞面模板11的支撑力度,使迎撞面模板11更加稳固。拉紧单元23包括拉钩、旋转臂以及拉环;拉环与支撑梁211的上端连接,拉钩与迎撞面模板11的上端连接,拉钩和拉环上均设置有螺纹杆,旋转臂的两端均与螺纹杆螺纹连接以调整拉紧单元23的长度。优选地,拉紧单元23为花兰螺栓,在旋转臂旋转运动时,能改变拉紧单元23的长度,进而拉紧迎撞面模板11,使迎撞面模板11更加稳固。

优选地,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杆24,支撑杆24的一端与支撑组件连接且另一端抵接于模板组件。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杆24设置于支撑梁211的下端,对迎撞面模板11组件的下端做进一步的支撑加固。

优选地,迎撞面模板1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座111,背面模板12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座112,模板连杆13连接第一安装座111与第二安装座112。其中,第一安装座111和第二安装座112的结构相同,两者之间相背设置;第一安装座111和第二安装座112均为u型钢条,在u型钢条的槽底开设有条状长槽,安装时模板连接杆卡接于条状长槽内,通过螺栓和垫片定位,而拆除时,只需将螺栓和垫片松动便能快速的取出模板连接杆。第一浇筑机构和第二浇筑机构采用了相同模板结构,浇筑机构连接的杆的安装和拆除方法和模板连接杆相同,从而提高了施工的效率,节省了施工时间。

需要理解的是,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路线和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的各种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