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347670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击钻【技术领域】,特指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它包括有齿轮箱前壳、输出轴、扭力调节机构、冲击机构、减速机构、跳档机构,齿轮箱前壳顶部凸设有螺纹柱,跳档机构包括有功能切换圈、环形调整螺丝、跳档垫片、止动柱,调整螺丝螺纹连接在螺纹柱上,止动柱连接在齿轮箱前壳上,止动柱的下端与减速机构连接,跳档垫片沿竖向滑动连接在齿轮箱前壳上,跳档垫片的上端面上凸设有限位凸台,调整螺丝的底部与限位凸台对应的位置向下凸设有限位凸柱,本实用新型采用螺纹调节方式达到功能切换效果,跳档垫片与功能切换圈之间没有直接连接,跳档垫片不会摩擦到功能切换圈,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方便,功能切换效果好。
【专利说明】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击钻【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冲击钻通常具有几种工作模式,这几种工作模式分别是电钻、电动螺丝批、冲击钻。使用螺丝档时,必须将控制档位调整在螺丝档;此时,冲击钻会依据螺丝档扭力设定决定何时跳档,而跳档时冲击钻旋转马达持续转动,但螺丝起子保持静止状态,冲击钻无法输出最大扭力。当使用电钻档时,旋转马达和前端钻头一直保持相同动作,输出最大扭力,维持不跳档。使用冲击档时,除了保有原有电钻档功能外,将同时启动冲击机构提供冲击作用,能更有效率地对水泥墙或其它坚硬对象实施钻孔作业。为了可依不同需要进行运作与调整,通常会在旋转马达与前端配件之间设计冲击切换装置,以实现机械上运作调整的需要,并提供使用者设定冲击钻的控制接口。
[0003]现有的双杯式冲击切换装置包括有齿轮箱前壳、穿设在齿轮箱前壳中的输出轴、设置在齿轮箱前壳顶部的扭力调节机构、套设于输出轴上的冲击机构、设置在齿轮箱前壳底部的减速机构、连接在扭力调节机构与减速机构之间的跳档机构,输出轴的底部与减速机构连接,齿轮箱前壳顶部凸设有螺纹柱,跳档机构一般采用切换跳档垫片来实现螺丝、电钻、冲击功能的切换,但是现有的跳档机构结构不合理,跳档垫片在螺丝档时上、下跳动会摩擦到功能调节环,影响功能调节环的使用,功能切换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采用螺纹调节方式达到功能切换效果、结构简单、功能切换效果好的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它包括有齿轮箱前壳、穿设在齿轮箱前壳中的输出轴、设置在齿轮箱前壳顶部的扭力调节机构、套设于输出轴上的冲击机构、设置在齿轮箱前壳底部的减速机构、连接在扭力调节机构与减速机构之间的跳档机构,输出轴的底部与减速机构连接,齿轮箱前壳顶部凸设有螺纹柱,跳档机构包括有转动套设在齿轮箱前壳外部的功能切换圈、由功能切换圈带动转动的环形调整螺丝、位于调整螺丝下方的跳档垫片、由功能切换圈带动竖向滑动的止动柱,调整螺丝的内侧表面设有内螺纹,调整螺丝通过内螺纹螺纹连接在螺纹柱上,止动柱沿竖向滑动连接在齿轮箱前壳上,止动柱的下端与减速机构连接,跳档垫片沿竖向滑动连接在齿轮箱前壳上,跳档垫片的上端面上凸设有限位凸台,调整螺丝的底部与限位凸台对应的位置向下凸设有限位凸柱。
[0006]所述限位凸台的一侧开设有可供限位凸柱伸入的限位凹槽。
[0007]所述跳档垫片的上端面上沿周向均匀凸设有多个限位凸台。
[0008]所述功能切换圈内侧表面开设有沿竖向设置的导向槽,调整螺丝的周向外表面凸设有导向柱,导向柱滑动连接在导向槽中。[0009]所述功能切换圈内侧表面设有导向斜面,止动柱抵顶在导向斜面上。
[0010]所述止动柱顶部的一侧凸设有导向凸部,导向凸部的底部为弧形面结构,导向凸部的底部抵顶在导向斜面上。
[0011]所述止动柱顶部与扭力调节机构之间设有压缩弹簧。
[0012]所述减速机构包括有用于与止动柱连接的第三层内齿轮,第三层内齿轮顶部与跳档垫片底部之间设有多个滚珠,第三层内齿轮周向外表面凸设有多个止动卡块,止动柱的底部延伸至第三层内齿轮周向外表面外侧且位于止动卡块之间。
[0013]所述第三层内齿轮上端面开设有弧形轨迹槽,滚珠底部顶压在弧形轨迹槽中,第三层内齿轮上端面沿周向均匀向上凸起有多个可将滚珠向上顶起的斜面顶推部。
[0014]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它包括有齿轮箱前壳、输出轴、扭力调节机构、冲击机构、减速机构、跳档机构,输出轴的底部与减速机构连接,齿轮箱前壳顶部凸设有螺纹柱,跳档机构包括有功能切换圈、环形调整螺丝、跳档垫片、止动柱,调整螺丝螺纹连接在螺纹柱上,止动柱沿竖向滑动连接在齿轮箱前壳上,止动柱的下端与减速机构连接,跳档垫片沿竖向滑动连接在齿轮箱前壳上,跳档垫片的上端面上凸设有限位凸台,调整螺丝的底部与限位凸台对应的位置向下凸设有限位凸柱,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功能切换圈可带动调整螺丝沿螺纹柱螺旋升降,从而调节限位凸柱与限位凸台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不同功能的切换,同时通过止动柱防止冲击切换装置在电钻档和冲击档位跳档,而在螺丝档时会自动跳档,本实用新型采用螺纹调节方式达到功能切换效果,跳档垫片与功能切换圈之间没有直接连接,跳档垫片不会摩擦到功能切换圈,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方便,功能切换效果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示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跳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跳档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跳档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0020]图6是本实用新型切换到螺丝档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是本实用新型切换到电钻档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是本实用新型切换到冲击钻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见图广8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齿轮箱前壳1、穿设在齿轮箱前壳I中的输出轴2、设置在齿轮箱前壳I顶部的扭力调节机构3、套设于输出轴2上的冲击机构4、设置在齿轮箱前壳I底部的减速机构5、连接在扭力调节机构3与减速机构5之间的跳档机构6,输出轴2的底部与减速机构5连接,齿轮箱前壳I顶部凸设有螺纹柱11,跳档机构6包括有转动套设在齿轮箱前壳I外部的功能切换圈61、由功能切换圈61带动转动的环形调整螺丝62、位于调整螺丝62下方的跳档垫片63、由功能切换圈61带动竖向滑动的止动柱64,调整螺丝62的内侧表面设有内螺纹621,调整螺丝62通过内螺纹621螺纹连接在螺纹柱11上,止动柱64沿竖向滑动连接在齿轮箱前壳I上,止动柱64的下端与减速机构5连接,跳档垫片63沿竖向滑动连接在齿轮箱前壳I上,跳档垫片63的上端面上凸设有限位凸台631,调整螺丝62的底部与限位凸台631对应的位置向下凸设有限位凸柱622,限位凸台631及其两侧分别对应不同的档位位置。
[0024]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功能切换圈61可带动调整螺丝62沿螺纹柱11螺旋升降,从而调节限位凸柱622与限位凸台631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不同功能的切换,同时通过止动柱64防止冲击切换装置在电钻档和冲击档位跳档,而在螺丝档时会自动跳档,本实用新型采用螺纹调节方式达到功能切换效果,旋转功能切换圈61时可切换螺丝批、电钻、冲击钻三个档,跳档垫片63与功能切换圈61之间没有直接连接,跳档垫片63不会摩擦到功能切换圈61,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方便,功能切换效果好。
[0025]限位凸台631的一侧开设有可供限位凸柱622伸入的限位凹槽632,调整螺丝62的限位凸柱622转动到限位凹槽632对应的位置时,限位凸柱622与限位凹槽632之间具有供跳档垫片63轴向上下移动的空间,限位凹槽632的位置对应螺丝档的位置,限位凸台631的位置对应电钻档的位置,限位凸台631另一侧的位置形成限位平面633,限位平面633对应冲击钻档的位置。跳档垫片63的上端面上沿周向均匀凸设有多个限位凸台631。
[0026]功能切换圈61内侧表面开设有沿竖向设置的导向槽611,调整螺丝62的周向外表面凸设有导向柱623,导向柱623滑动连接在导向槽611中,使得功能切换圈61转动时会同时带动调整螺丝62转动和上下移动,结构简单。
[0027]功能切换圈61内侧表面设有导向斜面612,止动柱64抵顶在导向斜面612上,转动功能切换圈61时,通过导向斜面612对止动柱64的顶推作用能够带动止动柱64上下移动,结构简单。止动柱64顶部的一侧凸设有导向凸部641,导向凸部641的底部为弧形面结构,导向凸部641的底部抵顶在导向斜面612上,减小导向凸部641与导向斜面612之间的摩擦力。止动柱64顶部与扭力调节机构3之间设有压缩弹簧65,能够对止动柱64持续放回向下的力,使止动柱64能够自动向下复位。
[0028]减速机构5包括有用于与止动柱64连接的第三层内齿轮51,第三层内齿轮51顶部与跳档垫片63底部之间设有多个滚珠66,第三层内齿轮51周向外表面凸设有多个止动卡块511,当冲击切换装置切换到电钻档和冲击档时,止动柱64的底部延伸至第三层内齿轮51周向外表面外侧且位于止动卡块511之间,将第三层内齿轮51卡住,防止第三层内齿轮51转动实现不跳档功能,当冲击切换装置处于螺丝档时,止动卡块511与第三层内齿轮51相分离。
[0029]第三层内齿轮51上端面开设有弧形轨迹槽512,滚珠66底部顶压在弧形轨迹槽512中,弧形轨迹槽512对滚珠66起到导向作用,防止滚珠66移位,第三层内齿轮51上端面沿周向均匀向上凸起有多个可将滚珠66向上顶起的斜面顶推部513,当第三层内齿轮51转动到斜面顶推部513与滚珠66相抵的位置时,第三层内齿轮51克服滚珠66的压力后可转动,实现跳档功能。
[0030]一.螺丝批功能
[0031]见图6所示,功能切换圈61调整在螺丝档位置时,调整螺丝62的限位凸柱622与跳档垫片63的限位凹槽632对应,使跳档垫片63在受到滚珠66的压力时可以沿轴线上下移动,同时止动柱64受功能切换圈61内部导向斜面612形状影响,被迫向上移动,保持与第三层内齿轮51分离,使第三层内齿轮51在克服滚珠66的压力后可转动,实现螺丝档位所需求的跳档功能。
[0032]二.电钻功能
[0033]见图6所示,功能切换圈61调整在电钻档位置时,调整螺丝62的限位凸柱622压在跳档垫片63的限位凸台631上面,调整螺丝62受螺纹限制不能上下移动,使跳档垫片63也不能沿轴向上下移动,跳档垫片63通过滚珠66防止第三层内齿轮51转动,实现电钻档不能跳档的功能,同时止动柱64受功能切换圈61内部导向斜面612形状和压缩弹簧65影响被迫向下移动与第三层内齿轮51结合,防止第三层内齿轮51转动实现电钻档不能跳档功能。
[0034]三.冲击钻功能
[0035]见图6所示,功能切换圈61调整在冲击档位置时,调整螺丝62的限位凸柱622压在跳档垫片63上位于限位凸台631另一侧的限位平面633上,调整螺丝62受螺纹限制不能上下移动,使跳档垫片63也不能沿轴向上下移动,跳档垫片63通过滚珠66防止第三层内齿轮51转动,实现电钻档不能跳档的功能,同时止动柱64受功能切换圈61内部导向斜面612形状和压缩弹簧65影响被迫向下移动与第三层内齿轮51结合,防止第三层内齿轮51转动实现冲击钻档不能跳档功能。
[0036]当然,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
1.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它包括有齿轮箱前壳(I)、穿设在齿轮箱前壳(I)中的输出轴(2)、设置在齿轮箱前壳(I)顶部的扭力调节机构(3)、套设于输出轴(2)上的冲击机构(4 )、设置在齿轮箱前壳(I)底部的减速机构(5 )、连接在扭力调节机构(3 )与减速机构(5)之间的跳档机构(6),输出轴(2)的底部与减速机构(5)连接,齿轮箱前壳(I)顶部凸设有螺纹柱(11),其特征在于:所述跳档机构(6)包括有转动套设在齿轮箱前壳(I)外部的功能切换圈(61)、由功能切换圈(61)带动转动的环形调整螺丝(62)、位于调整螺丝(62)下方的跳档垫片(63)、由功能切换圈(61)带动竖向滑动的止动柱(64),调整螺丝(62)的内侧表面设有内螺纹(621),调整螺丝(62)通过内螺纹(621)螺纹连接在螺纹柱(11)上,止动柱(64)沿竖向滑动连接在齿轮箱前壳(I)上,止动柱(64)的下端与减速机构(5)连接,跳档垫片(63)沿竖向滑动连接在齿轮箱前壳(I)上,跳档垫片(63)的上端面上凸设有限位凸台(631),调整螺丝(62)的底部与限位凸台(631)对应的位置向下凸设有限位凸柱(6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台(631)的一侧开设有可供限位凸柱(622)伸入的限位凹槽(6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跳档垫片(63)的上端面上沿周向均匀凸设有多个限位凸台(6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切换圈(61)内侧表面开设有沿竖向设置的导向槽(611),调整螺丝(62)的周向外表面凸设有导向柱(623),导向柱(623)滑动连接在导向槽(611)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切换圈(61)内侧表面设有导向 斜面(612),止动柱(64)抵顶在导向斜面(6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柱(64)顶部的一侧凸设有导向凸部(641),导向凸部(641)的底部为弧形面结构,导向凸部(641)的底部抵顶在导向斜面(6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柱(64)顶部与扭力调节机构(3)之间设有压缩弹簧(65)。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构(5 )包括有用于与止动柱(64 )连接的第三层内齿轮(51 ),第三层内齿轮(51)顶部与跳档垫片(63)底部之间设有多个滚珠(66),第三层内齿轮(51)周向外表面凸设有多个止动卡块(511 ),止动柱(64)的底部延伸至第三层内齿轮(51)周向外表面外侧且位于止动卡块(51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钻齿轮箱的冲击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层内齿轮(51)上端面开设有弧形轨迹槽(512),滚珠(66)底部顶压在弧形轨迹槽(512)中,第三层内齿轮(51)上端面沿周向均匀向上凸起有多个可将滚珠(66)向上顶起的斜面顶推部(513)。
【文档编号】B25F5/00GK203611221SQ201320718999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5日
【发明者】王强, 邱奕栋 申请人:东莞百事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