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往复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往复动力工具给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人们可以方便的使用其加工木材以及其他器材,由于其具有切割效率高,省时省力的特点,受到了使用者的欢迎。
往复动力工具常常需根据工作环境的实际需要,调整锯片的工作角度,例如横切或竖切,目前现有的往复动力工具若需要调整锯片的切割角度,需要使往复动力工具具有双孔夹头,这两个孔分别对应锯片的横切角度与竖切角度,将原有安装在往复动力工具其中一个夹头上的锯片拆卸下来,再安装到往复动力工具具有对应切割角度的夹头中,以达到调整锯片的切割角度的目的,但这样操作相对复杂,无法达到快速切换切割角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无法简便、快速地切换往复动力工具的锯片的切割角度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旋转锯片以达到快速切换往复动力工具的锯片的切割角度的往复动力工具。
一种往复动力工具,包括:壳体;收容于所述壳体中驱动机构;往复杆,所述往复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往复杆往复运动;所述往复杆一端设置有夹头,所述夹头用于与锯片可拆卸连接;旋转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往复杆围绕自身轴线转动,并使往复杆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实现往复杆转动方向的自锁。
上述往复动力工具通过旋转机构的滑动部件相对于壳体进行滑动,便可使往复杆围绕自身轴线旋转,进而带动连接在往复杆的另一端的锯片进行旋转,以达到切换锯片的切割角度的目的,而且,上述旋转机构能够实现转动自锁, 使旋转机构将固定在往复杆上的锯片不会因工作振动等原因,锯片的转动角度发生变化,这样便简化了调整锯片的切割角度的造作程序,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简便的切换往复动力工具的锯片切割角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转动部件,所述第一转动部件周向固定于所述往复杆上;第二转动部件,与壳体转动连接,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所述第二转动部件可因相对所述壳体转动而带动所述第一转动部件转动;当所述往复杆位于所述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转动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件接触点的公法线方向经过所述往复杆的旋转轴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转动部件,所述第一转动部件周向固定于所述往复杆上;第二转动部件,与壳体转动连接,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所述第二转动部件可因相对所述壳体转动而带动所述第一转动部件转动;当所述往复杆位于所述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转动部件对所述第二转动部件的作用力沿周向的分力不大于驱动所述往复杆旋转所要克服的摩擦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位置为两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第一滑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件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动槽,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件两者之一的一侧;第一滑动块,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件两者之另一个的一侧,所述第一滑动块位于所述第一滑动槽内,并由第二转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带动第一转动部件的转动,并使第一滑动块在所述第一滑动槽内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滑动块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或第二转动部件中心位置连线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滑动槽的长度方向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滑动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并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部件,所述滑动部件通过滑动使所述第二转动部件带动第一转动部件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第二滑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滑 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件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包括:第二滑动槽,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部件与所述滑动部件两者之一的一侧;第二滑动块,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部件与所述滑动块两者之另一个的一侧,所述滑动部件通过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滑动,使第二滑动组件带动第二转动部件转动,并使所述第二滑动块在所述第二滑动槽内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动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后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往复动力工具还包括用于固定工件的夹具,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前端部,包括:固定件,具有至少一个压板,连接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压板包括第一支撑边与第二支撑边,其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面呈夹角设置;活动件,设置于所述压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压板转动连接,包括第三支撑边,用于与所述压板的第一支撑边与第二支撑边配合固定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边具有不同尺寸的锯齿结构,用以与所述第一支撑边与所述第二支撑边配合,固定对应尺寸的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具还包括扭簧,设置于所述活动部件与压板之间,用于使活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压板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具还包括限位块,设置于所述活动部件或所述压板上,用于限制所述活动部件的转动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往复动力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往复动力工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往复动力工具的旋转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旋转机构的第一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旋转机构的第二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夹具结构分解示意图。
其中:100.往复动力工具 110.壳体
120.往复杆 121.夹头
122.限位端 123.定位稍
140.旋转机构 111.前端部
112.后端部 141.滑动部件
142.第二转动部件 143.第一转动部件
1431.限位孔 1432.第一滑动槽
1422.第一滑动块 1421.第二滑动块
1411.第二滑动槽 1412.操作块
200.夹具 210.固定件
211.压板 212.连接板
2111.第一支撑边 2112.第二支撑边
230.扭簧 220.活动件
221.第三支撑边 240.限位块
130.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往复动力工具100,用于使锯片进行往复运动,对工件进行切割。其中,该往复动力工具100包括壳体110、往复杆120、驱动机构130及旋转机构140,其中该壳体110具有前端部111与后端部112,上述往复杆120设置在壳体110的前端部111与后端部112之间,且往复杆120贯穿壳体110的前端部111,贯穿前端部111的一端的往复杆120与锯片可拆卸的连接,上述驱动机构130驱动往复杆带动锯片往复运动,进而对工件进行加工。
详细地说,上述往复杆120包括夹头121、限位端122及定位稍123,上述夹头121用于与锯片固定连接,定位稍123用于对往复杆120的本体进行定位,限制其左右或上下移动。上述往复动力工具100还包括旋转机构140,用于控制 往复杆120带动锯片围绕自身轴线翻转,进而达到调整往复动力工具100切割角度的目的。
具体地,如图3所示,上述旋转机构140包括滑动部件141、第二转动部件142及第一转动部件143,滑动部件141与壳体110滑动连接,通过相对于壳体110上下滑动,带动第二转动部件142及第一转动部件143围绕自身轴线转动,进而使一端固定在第一转动部件143上的往复杆120围绕自身轴线转动。
更详细地说,上述第一转动部件143具有一限位孔1431,用于收容往复杆120的限位端122,且位于限位孔1431内的往复杆120的限位端122的形状与限位孔1431的形状相匹配,使第一转动部件143能够带动往复杆120转动,上述第二转动部件142与第一转动部件143动连接,第一转动部件143因第二转动部件142的转动而转动。进一步地,第一转动部件143过第一滑动组件与第二转动部件142连接,该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动槽1432第一滑动块1421,分别位于第一转动部件143与第二转动部件142的一侧,并且上述第一滑动块1422一端位于第一滑动槽1432内,该第一滑动块1422可随第二转动部件142相对于第一转动部件143的转动而在第一滑动槽1432内滑动,以克服第二转动部件142相对于第一转动部件143相对转动而产生的应力。这样既可使第一转动部件143与第二转动部件142相互连接,并带动第一转动部件143转动,也克服了第一转动部件143与第二转动部件142之间因转动而产生的垂直于转动方向的应力。
上述滑动部件141与第二转动部件142滑动连接,第二转动部件142可因滑动部件141的滑动而在一定角度内转动,滑动部件141通过第二滑动组件与第二转动部件142进行连接,进一步说,该第二滑动组件包括第二滑动槽1411与第二滑动块1421,分别设置于上述滑动部件141与第二转动部件142的一侧,并且上述第二滑动块1421位于第二滑动槽1411内,第二滑动块1421可随滑动部件141的滑动在第二滑动槽1411内滑动,以克服滑动部件141驱动第二转动部件141转动所产生的应力。这样滑动部件141既可与第二转动部件142连接并驱动第二转动部件142转动,也克服了滑动部件141与第二转动部件142之间因转动而产生的垂直于转动方向的应力。
如图4所示,旋转机构140的滑动部件141、第二转动部件142及第一转动部件141处于第一状态。此时,与第一转动部件141相连的往复杆120带动锯片处于例如为竖切状态,若工作人员需要将锯片调整为横切状态,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滑动上述滑动部件141的操作块1412,使滑动部件141沿壳体110向上滑动,滑动部件141通过第二滑动组件带动第二转动部件142转动,由于第一转动部件143也与第二转动部件142通过第一滑动组件滑动连接,第二转动部件142进而带动第一转动部件143转动,由于往复杆120的限位端122位于上述第一转动部件143的限位孔1431内,第一转动部件143带动往复杆120转动,是连接在往复杆120的另一端的锯片随往复杆120的转动而转动,进而使锯片处于横切状态,如图5所示。
上述旋转机构140可使往复杆120旋转至预设位置后实现往复杆转动方向的自锁,换言之,在往复杆转动至预设位置上时,将不能通过对往复杆施力而使其转动,因而,固定在往复杆120上的锯片不会因工作振动等原因而改变切割角度。具体的,上述第二转动部件142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预设位置,当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42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42不能因第一转动部件143施加的作用力而转动。更详细地说,上述第二转动部件142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一滑动槽1432的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滑动块1422与第二转动部件的中心位置连线的所在方向垂直,也就是第一转动部件143与第二转动部件142接触点的公法线方向经过往复杆120的旋转轴线,此时,第一转动部件143对第二转动部件142的作用力沿周向的分力不会大于驱动往复杆120旋转所要克服的摩擦力,即使固定在往复杆120上的锯片因工作振动等原因,带动往复杆120及第一转动部件143转动,因第一滑动槽1432的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滑动块1422与第二转动部件的中心位置连线的所在方向垂直,第一转动部件143无法给予第二转动部件142旋转的驱动力,这样第二转动部件142便可限制第一转动部件143转动,进而限制锯片的旋转,实现旋转机构的自锁。
为了使上述锯片的刀口位置始终位于上述壳体110前端部111对称X轴的位置,如图6所示,上述往复杆120偏置于壳体的一侧,换言之,上述往复杆120不处于上述壳体110的中心位置,而使固定在往复杆120一端的锯片不管处 于横切状态还是处于竖切状态,其锯片的锯齿始终位于壳体的中心轴X轴上。
上述滑动部件141设置于壳体后端部接近手柄的部位,这样更利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上述滑动部件141可以沿壳体上下移动、也可以沿壳体左右等滑动,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
除了上述公开的第一滑动组件或第二滑动组件之外,上述滑动部件141与第二转动部件142之间或第二转动部件142与第一转动部件143之间还可以通过齿轮等形式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定。
上述往复动力工具100通过旋转机构140的滑动部件141相对于壳体110进行滑动,便可使往复杆120围绕自身轴线旋转,进而带动连接在往复杆120的另一端的锯片进行旋转,已达到切换锯片的切割角度的目的,这样便简化了调整锯片的切割角度的造作程序,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简便的切换往复动力工具100的锯片切割角度。
为了使上述往复动力工具100更好的对工件进行加工,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第二优选实施例,如图6所示,除上述所公开的内容之外,还包括用于固定工件的夹具200,该夹具200一般连接于壳体110的前端部,包括固定件210,包括至少一个压板211与连接板212,一般压板21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连接板212的两侧,固定件210通过压板211与壳体的前端部进行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其中,每一个压板211包括第一支撑边2111及第二支撑边2112,该第一支撑边2111及第二支撑边2112呈一定角度设置。上述夹具200还包括活动件220,设置在压板211的一侧,并与压板211转动连接,该活动件220具有第三支撑边221,该第三支撑边221通过相对于压板211的转动与第一支撑边2111及第二支撑边2112相配合,对工件进行固定。
详细地说,上述活动件220与压板211之间具有一扭簧230,活动件220通过扭簧230的弹力,使活动件220相对于压板211进行转动。上述夹具200还包括一限位块240,设置在活动件220的转动范围内的压板211上,用于限制活动件220的转动角度,当没有工件固定在夹具200上时,上述活动部件220抵在限位块240上,当夹具200需要对工件进行固定时,工作人员操作活动部件220,使活动部件220相对于压板210转动,进而使第一支撑边2111、第二支撑 边2112及第三支撑边221三者之间具有容纳工件的空间,并利用扭簧230的弹力使工件固定在第一支撑边2111、第二支撑边2112及第三支撑边221三者之间。
为了使上述夹具200更好的固定工件,上述第三支撑边230对应不同尺寸的工件对应设置有不同尺寸的锯齿结构,该锯齿结构与工件的形状相匹配,可与第一支撑边与第二支撑边配合,更好地固定不同尺寸的工件。
上述限位块240也可设置在活动部件上,只要能达到上述限位块240的相应功能即可,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限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