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工具放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3864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工具放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工具放置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带防盗结构的手工具放置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传统盒装型态无法完整展现手工具的全貌与质感,不利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清楚了解,相关业界研发出一些采用吊卡结构来包装手工具的型态,此种型态因为手工具的多数部位呈外露状态,所以展示效果与亲和力极佳,对于产业界而言也能够达到节省包装材料而具有环保与节省成本等好处。

早期的习知手工具吊卡虽可使手工具达到储置、展示等效果,但其结构设计上并不能对手工具产生锁扣功能,以致于当手工具放置在卖场展售时,手工具可轻易地自吊卡上取下,如此造成了手工具容易遭盗窃而遗失的问题。

由于所述问题,后续又有相关业界陆续研发出一些具有防盗效果的手工具吊卡结构;但手工具吊卡结构仍存在下述问题:有些习知防盗置放结构的锁扣型态是特别针对套筒工具型态所设,如扳手、起子等手工具即无法适用;另外,也往往无法用来锁扣起子工具,起子工具会从一端掉出;再者,有些习知防盗置放结构的锁扣型态还存在封锁效果不良的问题,窃盗者还是能够轻易取出手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防盗性更佳的工具放置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工具放置装置,包括下述构成部件:一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包括一容置面以及一背面,所述容置面设有一手工具容置部,所述手工具容置部设有间隔配置的复数个第一侧限位墙,且各相临的第一侧限位墙之间各设有一贯穿至所述背面的穿透口;

一可滑动第二主体,所述可滑动第二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的背面,所述可滑动第二主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系呈可限位滑动状态,所述可滑动第二主体还设有间隔配置的复数个第二侧限位墙,各所述第二侧限位墙从各相对应的所述穿透口穿过并与各所述第一侧限位墙彼此相对位;所述可滑动第二主体沿手工具的杆身部位延伸方向轴向进行位移,用以供选择性地切换各所述第一侧限位墙与所述第二侧限位墙之间呈彼此相对位、彼此相错开的状态,当所述第一侧限位墙与第二侧限位墙之间呈相互错开状态时,其相互错开位置处形成一取出导口,使置放定位于所述工具定位部上的手工具杆身可以通过取出导口被取出;

设于所述第一侧限位墙或第二侧限位墙至少其中一者上的定位卡勾;

至少一防盗构件,所述防盗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可滑动第二主体相对位置处的二防盗锁设穿孔,以及插设于所述二防盗锁设穿孔上并使所述第一主体与可滑动第二主体相对位置固定的一 锁定组件;

复数个工具定位部,所述工具定位部由相对位的各所述第一侧限位墙与第二侧限位墙之间形成的间隔限位空间所构成,所述工具定位部两端为开放状,用以手工具的杆身部位置放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的手工具容置部的一端还设有一工具抵挡限位缘,供手工具的一端抵靠达成限位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的手工具容置部与各所述第一侧限位墙之间还设有间隔补强壁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与可滑动第二主体之间还对应设有复数个扣勾以及供所述扣勾卡扣组合且呈可限位滑移的长形导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限位墙还设有一间隙消除块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还设有一吊挂部。

进一步地,所述手工具为扳手或起子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由所述第一主体、第一侧限位墙、可滑动第二主体、定位卡勾、工具定位部组成,由于可滑动第二主体的限位滑动为沿着杆身部位延伸轴向进行位移的状态,当第一、第二侧限位墙之间呈相互错开状态时,手工具可从相互错开位置处形成的取出导口取出,工具锁定效果佳、释放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滑动第二主体轴向位移状态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手工具置放定位状态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平面图。

图6是图5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第二侧限位墙相互错开形成取出导口,使手工具得以被取出的状态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图。

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结合图1-4所示,所述防盗置放结构A起到定位与展示具有杆身部位06的手工具05的作用,包括下述构成:一第一主体10(较佳塑料材质所构成),包括一容置面11以及一背面12,容置面11设有一手工具容置部13,手工具容置部13设有间隔配置的复数个第一侧限位墙14,且各相临的第一侧限位墙14之间设有一贯穿至背面12的穿透口15;一可滑动第二主体20(较佳塑料材质所构成),设置于第一主体10的背面12,可滑动第二主体20相对于第一主体10为呈可限位滑动状态,且可滑动第二主体20设有间隔配置的复数个第二侧限位墙21,各第二侧限位墙21穿过穿透口15并与各第一侧限位墙 14彼此相对位;

设于第一侧限位墙14、第二侧限位墙21至少其中一者的定位卡勾31、32(本实施例为第一侧限位墙14、第二侧限位墙21均设有定位卡勾31、32,详如图6所示);至少一防盗构件40,包括设于第一主体10与可滑动第二主体20相对位置处的二防盗锁设穿孔41、42,以及插设于二防盗锁设穿孔41、42并使第一主体10与可滑动第二主体20相对位置固定的一锁定组件43(可采用插销、铆钉等);

复数个工具定位部50由相对位的各第一侧限位墙14与第二侧限位墙21之间形成的间隔限位空间所构成,工具定位部50两端为开放状,用以供手工具05的杆身部位06置放定位;

且其中,可滑动第二主体20沿着手工具05的杆身部位06延伸轴向进行位移(如图3下方的空心箭号所示),用以供选择性地切换各第一侧限位墙14与第二侧限位墙21之间呈彼此相对位(如图2所示)、彼此相错开(如图3所示)其中一种状态;

且其中,当第一侧限位墙14与第二侧限位墙21之间呈相互错开状态时,相互错开位置处形成一取出导口60(如图7所示),置放定位于工具定位部50的手工具05的杆身部位06可以通过取出导口60被取出。

结合图4和图5所示,此状态中,第一主体10之第一侧限位墙14与可滑动第二主体20的第二侧限位墙21之间为呈彼此相对位状态,手工具05的杆身部位06会被置放于第一侧限位墙14与第二侧限位墙21之间所形成的工具定位部50,并被定位卡勾31、32加以 刚性锁定,令手工具05达到牢固定位无法取出的状态;若消费者将防盗置放结构A买回欲取出工具使用时,首先须将防盗构件40的锁定组件43拆离防盗锁设穿孔41、42,令可滑动第二主体20呈可滑动状态,即可将可滑动第二主体20沿手工具05的轴向拉开(如图3右下方的空心箭号所示),构成第一侧限位墙14与第二侧限位墙21之间呈相互错开状态,相互错开位置处形成一取出导口60(如图7所示),定位于工具定位部50的手工具05可以通过取出导口60被取出(如图7中朝上的空心箭号所示);此部份须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取出导口60形成之后,定位卡勾31、32或许对手工具05仍旧有些许遮挡作用,但使用者仅须稍加使力,因防盗置放结构A通常为塑料材质一体成型,定位卡勾31、32具一定弹韧性,使手工具05的杆身部位06可强制越过取出。(注:但当第一侧限位墙14与第二侧限位墙21之间彼此相对位时,因第一侧限位墙14与第二侧限位墙21之间、定位卡勾31、32之间均彼此相抵靠,故可刚性锁定手工具05)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第一主体10的手工具容置部13至少一端可设有一工具抵挡限位缘16,供供手工具05的一端抵靠达成限位作用。

考虑到手工具05的型态各有不同,如扳手通常两端较中间杆身部位06粗大,但起子则是握柄端较起子杆端粗大的型态,基于此,手工具容置部13至少一端设有工具抵挡限位缘16,即可用以抵靠于手工具05的一端或者二端,以排除其轴向位移滑动或滑脱的可能性。

结合图8和图9所示,第一侧限位墙14的一侧还可设有间隔补 强壁缘17,主要是了补强第一侧限位墙14的强度,特别是当第一侧限位墙14与临侧的第二侧限位墙21距离太远时,因第一侧限位墙14欠缺支撑而可能有受外力扳开的可能性,故设置所述间隔补强壁缘17即可有效解决此问题。

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主体10与可滑动第二主体20为可对应设有复数个扣勾71以及供扣勾71卡扣组合且呈可限位滑移的长形导孔72。

如图9所示,其中第二侧限位墙21还可设有一间隙消除块体215,目的是为针对所置放的手工具05存在悬殊外径落差型态而设计,例如起子的握柄端与起子杆端之间通常具有一外径差,故其起子杆端插组于工具定位部50时,底侧就会产生间隙,而透过间隙消除块体215的设置,便可有效解决此一问题点。

如图1所示,其中防盗置放结构A为一吊卡型态,使第一主体10的一处设有至少一吊挂部18。

其中,手工具05为扳手或起子中的任意一种。

再如图10或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图2的差别仅在于第一主体10B与可滑动第二主体20B的设置长度明显缩短。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