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9204阅读:16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及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发动机盖锁通常有一级锁止机构和二级锁止机构,二级锁止机构设有开启手柄,二级锁止机构的开启手柄是目前二级锁集成在锁体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机构,在一级锁止机构打开后,需要手动扳动二级锁止机构的开启手柄,从而完成发动机盖的解锁。

目前广泛应用的车辆发动机盖锁是在一级解锁后,通过拨动开启手柄绕着车轮轴线方向旋转实现二级解锁,从而完成发动机盖解锁,这种方式需要车辆在车底和车顶方向上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才能满足人机操作要求。

但是由于发动机盖、前保格栅造型局限,现有技术中绕着车辆轴线方向拨动开启手柄的二级解锁方式在布置时存在操作空间不足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该结构的二级解锁机构能够有效解决开启手柄操作空间不足导致的操作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盖锁能有效避免开启手柄操作空间不足和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用于开启或闭合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盖,包括:

底座;

一级锁止机构,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一侧,通过所述一级锁止机构对所述车辆发动机盖进行一级解锁或锁止;

二级锁止机构,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另一侧,通过所述二级锁止机构对所述车辆发动机盖进行二级解锁或锁止,其中,所述二级锁止机构包括垂直固定在所述底座处的转轴,以及与所述转轴形成转动连接的开启手柄;和

锁扣,通过装配在一级锁止机构和二级锁止机构处,使所述发动机盖闭合;通过操作所述一级锁止机构,使所述锁扣脱离所述一级锁止机构实现一级解锁,通过拨动所述开启手柄绕着X轴旋转使所述锁扣脱离二级锁止机构实现二级解锁,其中,X轴是指车辆的车头至车尾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盖锁结构通过所述底座正装于所述车辆的水箱横梁处。

进一步地,所述开启手柄呈V型,其一端向内弯曲形成锁止所述锁扣的锁止槽,另一端为手柄部,所述开启手柄的中部安装在所述转轴处。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锁止机构还包括用于所述开启手柄复位的开启手柄弹簧,所述开启手柄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开启手柄中设有所述锁止槽的一侧,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底座处。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锁止机构包括通过对应的转轴与所述底座形成转动连接的止动爪和卡板,所述锁扣装配在所述止动爪及所述卡板处并与它们共同形成一级锁止。

进一步地,所述止动爪中对应所述卡板的一侧设置有凹部。

进一步地,所述卡板处设置有用于锁止所述锁扣的锁钩以及与所述止动爪的凹部相匹配的凸部。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锁止机构还包括用于所述止动爪复位的止动爪弹簧,所述止动爪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止动爪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底座处。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锁止机构还包括用于所述卡板复位的卡板弹簧,所述卡板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卡板,另一端连接所述底座。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安装于所述车身处的发动机、发动机盖及上述的发动机盖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锁结构及车辆,通过将二级锁止机构的开启方式由原来的拨动开启手柄绕车轮轴线方向旋转改为拨动开启手柄绕X轴方向旋转,使得发动机盖锁的开启不受发动机盖、前保格栅造型的布局限制,能够有效解决开启手柄操作空间不足导致的操作不便的问题。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卡板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开启手柄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锁紧时开启手柄侧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锁紧时卡板侧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卡板侧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开启手柄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发动机盖闭合状态时的开启手柄侧的正视图。图4为发动机盖闭合状态时的止动爪侧的正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定义车辆的车头至车尾方向为X轴,车轮轴线方向为Y轴,车辆的车底至车顶方向为Z轴,现有技术中通过拨动开启手柄32绕着所述Y轴旋转来实现二级解锁,本实用新型通过拨动开启手柄32绕着所述X轴旋转来实现二级解锁。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正装于车辆水箱横梁(图中未示出)处,用于开启或闭合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盖,其一般性地可以包括底座10、一级锁止机构20、二级锁止机构30和锁扣40(参见图3,还可以参加图4)。

所述一级锁止机构20安装于所述底座10的一侧,通过所述一级锁止机构20对所述车辆发动机盖进行一级解锁或锁止。具体地,所述一级锁止机构20包括通过对应的转轴与所述底座10形成转动连接的止动爪21和卡板22,所述锁扣40装配在所述止动爪21及所述卡板22处并与它们共同形成一级锁止。所述止动爪21中对应所述卡板22的一侧设置有凹部201,所述卡板22处设置有用于锁止所述锁扣40的锁钩202以及与所述止动爪21的凹部201相匹配的凸部203。

优选地,所述一级锁止机构20还包括用于所述止动爪21复位的止动爪弹簧23和用于所述卡板22复位的卡板弹簧24。所述止动爪弹簧2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止动爪21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底座10处;所述卡板弹簧24的一端连接所述卡板22,另一端连接所述底座10。

所述二级锁止机构30安装于所述底座10的另一侧,通过所述二级锁止机构30对所述车辆发动机盖进行二级解锁或锁止,其中,所述二级锁止机构30包括垂直固定在所述底座10处的转轴31(参见图2),以及与所述转轴31形成转动连接的开启手柄32。

具体地,所述开启手柄32呈V型,其一端向内弯曲形成锁止所述锁扣40的锁止槽301,另一端为手柄部302,所述开启手柄32的中部安装在所述转轴31处。

优选地,所述二级锁止机构30还包括用于所述开启手柄32复位的开启手柄弹簧33(参加图2),所述开启手柄弹簧3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开启手柄32中设有所述锁止槽301的一侧,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底座10处。

所述锁扣40通过装配在一级锁止机构20和二级锁止机构30处,使所述发动机盖闭合;通过操作所述一级锁止机构20,使所述锁扣40脱离所述一级锁止机构20实现一级解锁,通过拨动所述开启手柄32绕着X轴旋转使所述锁扣40脱离二级锁止机构30实现二级解锁。

如图3所示,所述锁扣40固定于所述发动机盖上,发动机盖闭合时,所述锁扣40锁止于所述卡板22的锁钩202处。当发动机盖需要打开时,操作者操作发动机盖拉线使得止动爪21绕着止动爪21的转轴在图3纸面内顺时针旋转,止动爪弹簧23拉伸,所述止动爪21的凹部201与卡板22的凸部203脱离,卡板22在卡板弹簧24作用下绕着卡板22的转轴顺时针旋转,发动机盖锁扣40脱离卡板22约束向上运动,完成一级解锁。如图4所示,完成一级解锁后,操作者施加给手柄部302一个在图4纸面内向左的力,开启手柄32在图4纸面内逆时针绕着转轴31旋转,即拨动所述开启手柄32绕着X轴旋转,开启手柄32弹簧压缩,锁扣40脱离所述开启手柄32的锁止槽301的约束向上运动,发动机盖打开,完成二级解锁。发动机盖打开后,操作者松开手柄部302,在开启手柄弹簧33回复力作用下,所述开启手柄32沿着图4纸面内顺时针方向旋转复位。当发动机盖需要闭合时,向下按压发动机盖,所述锁扣40给开启手柄32的锁止槽301一个向下的力,开启手柄32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绕着转轴在图4纸面内逆时针旋转,开启手柄弹簧33压缩,所述锁扣40继续向下运动按压卡板22,卡板22在图3纸面内顺时针旋转,卡板弹簧24被拉伸,卡板22的凸部203与止动爪21的凹部201结合,卡板22在卡板弹簧24的回复力作用下沿图3纸面内逆时针旋转,锁钩202锁住所述锁扣40,开启手柄32也在开启手柄弹簧33回复力作用下复位,至此完成发动机盖的闭合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锁结构,通过将所述一级锁止机构20布置在底座10的一侧,二级锁止机构30布置在所述底座10的另一侧,并将整个发动机盖锁结构通过所述底座10正装于水箱横梁处,通过将二级锁止机构30的开启方式由原来的拨动开启手柄32绕Y轴旋转改为拨动开启手柄32绕X轴旋转,使得发动机盖锁的开启不受发动机盖、前保格栅造型的布局限制,能够有效解决开启手柄操作空间不足导致的操作不便的问题。

实施例2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安装于所述车身处的发动机、发动机盖及上述的发动机盖锁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盖锁结构与实施例1中所述的发动机盖锁结构完全相同,针对发动机盖锁结构部分,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由于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结构,因此通过将所述一级锁止机构20在底座10的一侧,二级锁止机构30布置在底座10的另一侧,并将整个发动机盖锁结构正装于水箱横梁处,通过将二级锁止机构30的开启方式由原来的拨动开启手柄32绕Y轴旋转改为拨动开启手柄32绕X轴旋转,使得发动机盖锁的开启不受发动机盖、前保格栅造型的布局限制,能够有效解决开启手柄操作空间不足导致的操作不便的问题。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