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开门角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3778阅读:18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门开门角度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门开门角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驾驶员和乘客进出车身,需要开启和关闭车门。然而要实现车门的开启和关闭,就必须有铰链。汽车研发时,车门的开门角度大小是很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乘客的上下车方便性。

传统的车门铰链无限位紧固调节机构和开门角度刻度尺,导致每次打开车门时不清楚车门打开多大角度才能使乘客进出车比较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开门角度调节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门开门角度调节装置,包括车门铰链板和驾驶室本体铰链板,所述车门铰链板和驾驶室本体铰链板上均开设有螺栓孔,所述车门铰链板通过螺栓贯穿螺栓孔固定在车门板上,所述车门铰链板的一侧的上下端分别设有第二铰链衬套,所述车门铰链板一侧上端的第二铰链衬套上设有角度刻度尺指针,所述第二铰链衬套套接在铰链轴上,所述铰链轴的上端设有角度刻度尺,所述第一铰链衬套的背面固定有第一限位板,所述驾驶室本体铰链板的一侧设有第一铰链衬套,所述第一铰链衬套套接在铰链轴上,所述铰链轴的下端安装有调节手柄,所述调节手柄上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限位板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限位板上,所述第二限位板紧贴在车门铰链板和第二铰链衬套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铰链衬套位于第二铰链衬套之间。

优选的,所述角度刻度尺的刻度范围为0°~90°。

优选的,所述调节手柄设计为“T”型,且调节手柄的四周设有螺纹。

优选的,所述弹簧位于铰链轴的底端和调节手柄尺寸较大一端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此车门开门角度调节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弹簧、手柄以及限位板的共同工作,当调整车门开门角度比较合适位置时,这时把通过手柄的旋转使得弹簧弹性性能最大时,对其进行固定,从而使得限位板的位置进行固定,以后每次开门时都能打开到合适的角度位置,车门开门角度重复性高,保证乘客上下车时的方便性,可以快速了解车门开门角度大小是否会影响乘客上车的方便性,而且设置有调节手柄能够手动直接调节,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门铰链板;2-驾驶室本体铰链板;3-螺栓孔;4-螺栓;5-车门板;6-第一铰链衬套;7-第二铰链衬套;8-铰链轴;9-角度刻度尺指针;10-角度刻度尺;11-调节手柄;12-弹簧;13-第一限位板;14-第二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车门开门角度调节装置,包括车门铰链板1和驾驶室本体铰链板2,所述车门铰链板1和驾驶室本体铰链板2上均开设有螺栓孔3,所述车门铰链板1通过螺栓4贯穿螺栓孔3固定在车门板5上,所述车门铰链板1的一侧的上下端分别设有第二铰链衬套7,所述车门铰链板1一侧上端的第二铰链衬套7上设有角度刻度尺指针9,所述第二铰链衬套7套接在铰链轴8上,所述铰链轴8的上端设有角度刻度尺10,所述第一铰链衬套2的背面固定有第一限位板13,所述驾驶室本体铰链板2的一侧设有第一铰链衬套6,所述第一铰链衬套6套接在铰链轴8上,所述铰链轴8的下端安装有调节手柄11,所述调节手柄11上套接有弹簧12,所述弹簧1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限位板13上,所述弹簧12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限位板14上,所述第二限位板14紧贴在车门铰链板1和第二铰链衬套7上。

所述第一铰链衬套6位于第二铰链衬套7之间,所述角度刻度尺10的刻度范围为0°~90°,避免角度过大对汽车本体造成损伤,所述调节手柄11设计为“T”型,且调节手柄11的四周设有螺纹,方便调节手柄11进行固定,所述弹簧12位于铰链轴8的底端和调节手柄11尺寸较大一端之间。

工作原理:使用时,车门铰链板1和驾驶室本体铰链板2分别通过螺栓4贯穿螺栓孔3固定在车门板5和汽车本体上,车门铰链板1一侧的第一铰链衬套6和驾驶室本体铰链板2一侧的第二铰链衬套7分别套接在铰链轴8上,当乘客打开车门时,做出方便下车的动作,这时通过调节手柄11的旋转,压缩弹簧12,使得弹簧12处于相应的弹性形变,调节手柄11对其进行压缩,固定了弹簧12的形态,这时第二限位板14原理车门铰链板1,处于悬空状态,当需要调整开门角度时,旋转调节手柄11,使得弹簧12改变状态,再次达到适宜的角度为止。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