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锁舌缓冲机构及其锁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4092发布日期:2018-07-07 21:2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锁舌缓冲机构及其锁具。



背景技术:

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离开的物品,人类自古以来一直使用锁来保存物品以致不会被他人窃取。现有的一些锁具的锁舌一般通过弹簧的伸缩作用来完成关门、开门操作。这样的结构中通过释放对锁舌的锁定机构,至少在锁出或锁入的一个运动方向上能够实现自动完成。但由于弹簧的偏压力作用,这样使得锁舌在释放后始终处于加速状态,这样在锁舌移动到运动终点遇到限位部件时,会产生剧烈的碰撞,如开关门时锁舌会碰击到锁壳面板内侧面而发出较大的响声。因此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锁具在应用过程中发出较大的响声而影响到周边的环境进而影响人们的休息,且锁具不能经久耐用。

因此为了解决锁具在开锁和闭锁发出噪音的问题,中国专利文献 CN103899145B公开了一种带阻尼的静音锁体,其主要结构在于:在锁舌与锁体间安装有阻尼器,此阻尼器起到阻尼缓冲作用,使得锁舌在开锁和关锁时缓慢前进直至锁舌到位。从而避免了传统技术中在使用时弹簧快速复位锁舌造成其与锁体及其他部件快速撞击发出噪音。此外,该专利文献还公开了所述阻尼器为线性径向阻尼器,锁舌在退回到底盒组件时无阻力,锁舌回复起止位置时受到阻尼力作用缓慢回位,但是,上述专利文献中仅给出了其具有慢出快入的功能,但并未公开如何实现上述快入的技术方案。很显然,中国专利文献CN103899145B公开的是一个并不完整的技术方案,其中阻尼器的功能任何实现在没有达到所述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程度,也就是说,其“慢出快入的功能”仍然是人们长久以来期望实现的愿望。从目前所得到的现有技术来看,安装有阻尼器的锁具,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3175201U、CN203640410U、CN204126384U、CN204386266U、 CN204677015U、CN205857942U等,都是在锁入和锁出时都起到减缓速度的作用,由此使得在人工操作时,比如用钥匙开锁时,感到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带阻尼器的锁在锁舌锁入和锁出都缓慢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实现缓慢锁出快速锁入的锁舌缓冲机构及其锁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锁舌缓冲机构,包括:

壳端部件,与锁壳连接或成为一体;

舌端部件,与锁舌构件连接或成为一体,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在所述锁舌构件锁出锁入过程中产生相对运动;

阻尼单元,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

还包括单向离合机构,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与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之间,具有关联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一侧的第一结合部,及关联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一侧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在锁出时相互结合,作用相向的作用力以使所述阻尼单元动作来消耗所述舌端部件的动能,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在锁入时相互脱离;所述第二结合部所处的部件受到趋于朝向锁入位置移动的偏压力的复位偏压件的作用。

所述阻尼单元具有随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的相对运动而相对运动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至少构成容置空间的部分壁面,所述容置空间内填充有阻尼介质;所述第一结合部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上,所述第二结合部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上。

所述第一壳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往复直线移动。

所述容置空间为直筒型,在所述筒形结构的直管腔中设有所述第一结合部的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为伸缩设置在所述筒形结构的管腔中的杆状结构,其一端为固定连接部,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一结合部。

所述第一壳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往复转动。

在所述阻尼单元与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之间设有过渡件;所述过渡件与相邻的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之间设有换向机构。

所述第一壳与所述第二壳体为同轴套设的管型,在内管的直管腔中设有所述第一结合部的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为伸缩设置在所述管腔中的杆状结构,其一端为固定连接部,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一结合部;所述过渡件套设在所述杆状结构上,其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相对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结合部;所述换向机构为成型在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之中内侧管的内侧壁与所述过渡件之间的螺旋槽销结构。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为轴向布置,具有轴向通孔的圆盘部件,设有所述第一结合部的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为伸缩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通孔的杆状结构,其一端为固定连接部,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结合部的一个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相对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结合部;所述换向机构为成型在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另一个的外侧壁与该侧筒形的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的内壁之间的螺旋槽销结构。

在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之间成型有适于相互啮合及分离的离合齿。

所述第一结合部或所述第二结合部之一为凸锥面,两者的另一个为凹锥面。

一种锁具,其包括锁壳和设置在所述锁壳上适于锁入和锁出的锁舌,所述锁舌上设置有朝向锁出方向的锁出偏压力件,其还包括上述任一所述锁舌缓冲机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锁入状态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锁出状态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中活动套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轴向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单向限流胶圈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中阻尼单元和单向离合机构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图8的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锁出状态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中间状态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锁入状态剖视图;

图13.是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为锥面配合的示意图;

图14.是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阻尼面轴向相对的轴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锁舌构件,2-阻尼介质,3-锁出偏压力件,10-锁舌缓冲机构,11- 阻尼座,12-连接杆,122-固定连接部,123-贯穿部,124-径向凸出部,125- 自由端,13-容置空间,14-阻尼面,15-单向离合机构,151-第一结合部, 152-第二结合部,16-换向机构,161-螺纹槽,162-螺纹销,17-过渡件, 18-复位偏压件,19-阻尼套,25-限流通道,261-活动套,2611-导孔,28- 流体通道,29-单向限流胶圈,291-开口端,292-闭口端,30-密封座;A- 锁出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一种锁具,其包括锁壳和设置在所述锁壳上适于锁入和锁出的锁舌构件1,所述锁舌构件1上设置有朝向锁出方向A的锁出偏压力件3,其还包括锁舌缓冲机构10,所述锁舌缓冲机构10,包括:

壳端部件,与锁壳连接或成为一体,本实施例中所述壳端部件为杆状的连接杆12,其一端为固定连接部122,另一端设有第一结合部151;

舌端部件,与锁舌构件1连接或成为一体,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在所述锁舌构件1锁出锁入过程中产生相对运动,本实施例中所述舌端部件为筒状的阻尼套19,连接杆12在所述阻尼套19内轴向往复直线移动;

阻尼单元,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所述阻尼单元具有随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的相对运动而相对运动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至少构成容置空间13的部分壁面,所述容置空间13内填充有阻尼介质2;所述第一结合部151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上,所述第二结合部152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壳体上,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套19的内侧壁与所述连接杆12的外侧壁构成所述容置空间13为直筒型容置空间13的部分壁面;

还包括单向离合机构15,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与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之间,具有关联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一侧的第一结合部151,及关联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一侧第二结合部152;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52在锁出时相互结合,作用相向的作用力以使所述阻尼单元动作来消耗所述舌端部件的动能,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52 在锁入时相互脱离;所述第二结合部152所处的部件受到趋于朝向锁入位置移动的偏压力的复位偏压件18的作用。

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10的分解图,包括:壳端部件、舌端部件、阻尼单元和单向离合机构15,本实施例中所述壳端部件为连接杆12,舌端部件为阻尼套19,所述阻尼套19为直筒结构,连接杆12 与锁壳连接;所述阻尼套19与所述锁舌构件1连接;所述阻尼单元设置在所述连接杆12与所述阻尼套19之间,阻尼套19内充有阻尼介质2,阻尼套19内具有一个在所述锁舌构件1锁出锁入过程中产生容积变化并充有阻尼介质2的容置空间13,及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13上限制所述阻尼介质2 进出所述容置空间13的限流通道;所述单向离合机构15设置在所述阻尼套19与所述连接杆12之间,在锁入方向上,使所述阻尼单元在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的阻尼作用失效。

所述容置空间13至少由作用到所述壳端部件的第一壳体,及作用到舌端部件第二壳体围合组成。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13为图1所示的阻尼套19内侧壁、连接杆12及活动套261右侧壁所围成的右边的筒形结构,所述容置空间13为筒形结构;所述第一壳体限定所述筒形结构的端部,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在所述筒形结构中相对所述端部往复移动的活动套261。图 4所示的活动套261在所述阻尼套19内往复移动。

所述限流通道至少为成型在所述容置空间13上连通所述容置空间13内外的流体通道28的一部分。本实施例中所述流体通道28整体为所述限流通道。

在锁出移动时,所述连接杆12直接结合挤压所述活动套261,且在锁入时脱离所述活动套261,以形成所述单向离合机构15;所述活动套261受到趋向于与所述连接杆12的第一结合部151结合的方向的偏压力,该偏压力由设置在阻尼套19内的复位偏压件18来施加,其一端作用在阻尼套19 一端,另一端作用在活动套261上,如图1和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套261中心成型有轴向的导孔2611,如图4和图5 所示;所述连接杆12具有轴向穿过所述导孔2611的贯穿部123,所述贯穿部123的固定连接部122固定到所述壳体上;所述活动套261滑动地连接在所述贯穿部123上,且所述贯穿部123的自由端125上成型有径向凸出部124,径向凸出部124在锁出方向A上与所述活动套261结合,锁入时脱离所述活动套261。所述贯穿部123的所述径向凸起上朝向所述活动套261 的一侧成型有第一结合部151,所述活动套261上朝向所述径向凸起的一侧成型有与所述第一结合部151相配合的第二结合部15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部151和第二结合部152为斜面配合,当然也可以是齿轮或其他形式的配合;所述活动套261上对应所述第二结合部152处成型有所述流体通道28,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52轴向相对移动打开或关闭所述流体通道28,如图2和3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介质2为气体,根据图2和图3具体说明本实施例所述锁舌缓冲机构10的使用过程如下:

当从锁入位置向锁出位置变化时,阻尼套19在锁舌构件1的锁出作用下向左移动,活动套261右边的容置空间13变小,在复位偏压件18压缩,对其施加趋向于与所述活动套261结合的方向的偏压力,活动套261向左移动,与连接杆12左端的径向凸出部124上的第一结合部151与活动套261 的第二结合部152相抵关闭了活动套261内的流体通道28,即通过单向离合机构15接入阻尼单元,此时,气体被压缩,锁舌构件1锁出的速度因而变慢。

当从锁出位置向锁入位置变化时,阻尼套19在锁舌构件1的锁入作用下向右移动,活动套261右边的容置空间13变大,在复位偏压件18恢复至原状,活动套261因与第一壳体摩擦作用下速度相对连接杆12变慢,连接杆12左端的径向凸出部124脱离与活动套261的配合,从而打开流体通道28,阻尼介质2从打开的流体通道28中流过,即通过单向离合机构15 使阻尼单元失效,锁舌构件1锁入的速度不受阻尼单元影响,快速锁入。

当然,所述阻尼套19和所述连接杆12与所述锁壳和锁舌构件1的连接也可以对调,即阻尼套19与锁壳连接或成为本体,所述连接杆12与所述锁舌构件1连接或成为一体,此时,所述阻尼套19为壳端部件,所述连接杆12为舌端部件。

此外,所述阻尼介质2为气体时,连接杆12靠近固定连接部122一端与阻尼套19可以通过单向限流胶圈29密封也可以采用普通的密封圈并可用密封座30固定,单向限流胶圈29一端具有内外双层且具有弹性的开口端291,一端为闭口端292,阻尼介质2可自闭口端292向开口端291通过,但不可以从开口端291向闭口端292通过或通过很少,所述开口端291朝向所述变容腔室24,如图6所示。当阻尼介质2为液体时,连接杆12靠近固定连接部122一端与阻尼套19不可以通过单向限流胶圈29密封,只能采用普通的密封圈密封。

实施例2

一种锁具,其包括锁壳和设置在所述锁壳上适于锁入和锁出的锁舌构件1,所述锁舌构件1上设置有朝向锁出方向A的锁出偏压力件3,其还包括锁舌缓冲机构10,所述锁舌缓冲机构10,包括:

壳端部件,与锁壳连接或成为一体,本实施例中所述壳端部件为阻尼座11;

舌端部件,与锁舌构件1连接或成为一体,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在所述锁舌构件1锁出锁入过程中产生相对运动,本实施例中所述舌端部件为阻尼套19;

阻尼单元,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

还包括单向离合机构15,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与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之间,具有关联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一侧的第一结合部151,及关联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一侧第二结合部152;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52在锁出时相互结合,作用相向的作用力以使所述阻尼单元动作来消耗所述舌端部件的动能,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52在锁入时相互脱离;所述第二结合部152所处的部件受到趋于朝向锁入位置移动的偏压力的复位偏压件18的作用。

所述第一壳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往复转动。

在所述阻尼单元与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之间设有过渡件17;所述过渡件17与相邻的所述舌端部件之间设有换向机构16,所述换向机构 16为过渡件17上的齿轮和舌端部件上的齿条。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设有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同轴且可相对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设置的过渡件 17;所述单向离合机构15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过渡件17之间;所述换向机构16设置在所述过渡件17与相邻的所述壳端部件之间。所述单向离合机构15为包括关联设置在所述舌端部件一侧的第一结合部151,及关联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一侧第二结合部152;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52在锁出时相互结合,作用相向的作用力以驱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相对运动,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 152在锁入时相互脱离,所述第二结合部152所处的部件受到趋于朝向锁入位置移动的偏压力的复位偏压件18的作用。

实施例3

一种锁具,其包括锁壳和设置在所述锁壳上适于锁入和锁出的锁舌构件1,所述锁舌构件1上设置有朝向锁出方向A的锁出偏压力件3,其还包括锁舌缓冲机构10。图8和图9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10,其包括:

壳端部件,与锁壳连接或成为一体,本实施例中所述壳端部件为阻尼座11;

舌端部件,与锁舌构件1连接或成为一体,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在所述锁舌构件1锁出锁入过程中产生相对运动;本实施例中所述舌端部件为连接杆12,所述连接杆12为杆状结构,其一端为固定连接部122;

阻尼单元,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具有随所述阻尼座11与所述连接杆12的相对运动而相对运动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至少构成容置空间13的部分壁面,所述阻尼座11构成第一壳体,即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阻尼座11一体成型,所述阻尼座11和连接杆12之间同轴套设有阻尼套19,所述阻尼套19构成所述第二壳体,所述阻尼套19为套设在所述阻尼座11内的管型件,所述阻尼座 11内侧壁与所述阻尼套19外侧壁构成筒形结构的所述容置空间13,所述容置空间13内填充有阻尼介质2,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上构成所述容置空间13的壁面部分为阻尼面14;所述第一壳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往复转动;

还包括单向离合机构15,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在锁入方向上,使所述阻尼单元在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的阻尼作用失效。

换向机构16将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在锁出锁入方向的相对直线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绕所述筒形结构轴线的相对转动,所述单向离合机构15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13为管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阻尼面14径向相对;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连接杆12之间设有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轴线平行或同轴且可相对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设置的过渡件17;所述单向离合机构15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过渡件 17之间;所述换向机构16设置在所述过渡件17与相邻的所述阻尼座11之间。

所述单向离合机构15包括关联设置在所述舌端部件一侧的第一结合部 151,及关联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一侧第二结合部152;所述第一结合部151 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52在锁出时相互结合,作用相向的作用力以驱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相对运动,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52在锁入时相互脱离,所述第二结合部152所处的部件受到趋于朝向锁入位置移动的偏压力的复位偏压件18的作用。所述过渡件17套设在所述连接杆12上;所述换向机构16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所述换向机构16为成型在所述第二壳体内侧壁与所述过渡件17 之间的螺旋槽销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件17上设置有螺旋销,所述阻尼套19内侧面上开设有螺纹槽161,所述螺旋销与所述螺纹槽161配合。当然,所述螺纹槽161和螺纹销162可以对调设置,即螺旋销设置在阻尼套19内侧面上,螺旋槽设置在过渡件17上。

所述第一结合部151设置在相对所述阻尼单元与所述第二壳体同侧的所述连接杆12上,即第二壳体外侧为阻尼单元,所述第二壳体内侧为连接杆12,所述第一结合部151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侧,所述第二结合部152 设置在过渡件17上,所述过渡件17处于所述第二壳体与同侧的所述连接杆12之间,即所述过渡件17处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侧和所述连接杆12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部151和所述第二结合部152为相互啮合及分离的离合齿。

本实施例中所述锁舌缓冲机构10的使用过程根据图10至图12所示说明如下:

(1)当从锁入位置(图12)向锁出位置(图10)变化时,锁舌构件1 触发锁出,在锁舌构件1的带动下,连接杆12上的第一结合部151与过渡件17上的第二结合部152相互啮合,即单向离合机构15接入阻尼单元,连接杆12继续向锁出方向A移动,过渡件17上的螺纹销162与第二壳体内的螺纹槽161内配合带动第二壳体旋转,但由于容置空间13内填充有阻尼介质2,在阻尼介质2的作用下第二壳体旋转缓慢,从而实现缓慢锁出的目的;

(2)当从锁出位置(图10)向锁入位置(图12)变化时,在锁舌构件 1触发锁入,在锁舌构件1的带动下,连接杆12上的第一结合部151与过渡件17上的第二结合部152快速脱离,如图11所示,也就是说,单向离合机构15不接入阻尼单元,锁舌构件1快速锁入,所述过渡件17在复位偏压件18的作用下复位至与所述连接杆12啮合的位置为下次锁出作准备。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例,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为凸锥面,所述第二结合部152为凹锥面,如图13所示。当然,也可以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为凹锥面,所述第二结合部152为凸锥面。

实施例4

一种锁具,其包括锁壳和设置在所述锁壳上适于锁入和锁出的锁舌构件1,所述锁舌构件1上设置有朝向锁出方向A的锁出偏压力件3,其还包括锁舌缓冲机构10,所述锁舌缓冲机构10,包括:

壳端部件,与锁壳连接或成为一体;

舌端部件,与锁舌构件1连接或成为一体,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在所述锁舌构件1锁出锁入过程中产生相对运动;

阻尼单元,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与所述舌端部件之间;

还包括单向离合机构15,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与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之间,具有关联设置在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一侧的第一结合部151,及关联设置在所述阻尼单元一侧第二结合部152;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52在锁出时相互结合,作用相向的作用力以使所述阻尼单元动作来消耗所述舌端部件的动能,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52在锁入时相互脱离;所述第二结合部152所处的部件受到趋于朝向锁入位置移动的偏压力的复位偏压件18的作用。

所述第一壳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往复转动。

设有所述第一结合部151的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为伸缩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通孔的杆状结构,其一端为固定连接部122,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一结合部151;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结合部151的一个与所述第一结合部151相对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结合部152;所述换向机构16为成型在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另一个的外侧壁与该侧筒形的所述壳端部件或所述舌端部件的内壁之间的螺旋槽销结构。

在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52之间成型有适于相互啮合及分离的离合齿。

所述容置空间13为圆盘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为轴向布置,具有轴向通孔的圆盘部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阻尼面14 轴向相对,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件17上设置有螺旋销,螺纹槽161为开设在所述阻尼座11内侧面上,所述螺旋销与所述螺纹槽161 配合。所述第一结合部151设置在相对所述阻尼单元与所述第二壳体同侧的所述连接杆12上,即第二壳体左侧为阻尼单元,所述第二壳体右侧为连接杆12,所述第一结合部151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右侧,所述第二结合部 152设置在过渡件17上,所述过渡件17处于所述第二壳体与同侧的所述连接杆12之间,即所述过渡件17处于所述第二壳体左侧和所述连接杆12之间。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例,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为凸锥面,所述第二结合部152为凹锥面。当然,也可以所述第一结合部151为凹锥面,所述第二结合部152为凸锥面。

当然,所述阻尼座11和所述连接杆12与所述锁壳和锁舌构件1的连接也可以对调,即阻尼座11与锁舌构件1连接或成为本体,所述连接杆12 与所述锁壳连接或成为一体,此时,所述阻尼座11为舌端部件,所述连接杆12为壳端部件。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