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闩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4260发布日期:2019-04-20 06:01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闩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进行使车辆开口部开闭的锁止部件的锁定、解锁、及全闭保持、锁止部件释放的车辆用闩锁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车门等锁止部件关闭车辆开口部时,以往为了保持关闭的状态而使用闩锁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闩锁装置具有配置于车身侧的门锁碰头、配置于车门侧的闩锁及棘轮。

闩锁呈大致u字状,设置为能够在释放位置和闭锁位置之间摆动,棘轮以与闩锁卡合脱离自如的方式配置。

并且,通过门锁碰头容纳在闩锁的u字槽内且棘轮与闩锁卡合,从而保持由锁止部件闭锁车辆开口部的状态。另外,通过解除棘轮与闩锁的卡合,门锁碰头被从闩锁释放,车门将车辆开口部打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444318号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车门闭锁车辆开口部的状态下,闩锁在被夹持于车辆开口部周缘与锁止部件周缘之间的密封部件的挠曲反力等的作用下被向释放方向施力。并且,通过按照这种方式施力,抑制闭锁状态下的车门的松动。

但是,由于闩锁受到挠曲反力等车门打开方向上的力,因此相应地朝向闩锁的释放位置方向的反作用力增大,在解除棘轮与闩锁的卡合时,闩锁会强有力地朝向释放方向旋转。因此,闩锁可能会与门锁碰头或周围的部件接触或分离,产生撞击声或异响。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将锁止部件从闭锁位置打开时发出的撞击声及异响的车辆用闩锁装置。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闩锁装置包括:门锁碰头,其配置在锁止部件与车身中的某一方;约束部件,其配置在所述锁止部件与所述车身中的另一方,以能够在约束所述门锁碰头的约束位置与使所述门锁碰头释放的释放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以及棘轮,其以能够在与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约束部件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从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约束部件分离的卡合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被支承,该车辆用闩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构成为,在位于所述约束位置的所述约束部件与位于所述卡合位置的所述棘轮卡合而约束所述门锁碰头的状态下,在进行了将所述门锁碰头释放的操作时,在针对所述约束部件朝向从所述释放位置朝向所述约束位置的方向即约束方向输入了驱动力后,使所述棘轮向所述卡合解除位置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使锁止部件从闭锁位置打开时发出的撞击声及异响的车辆用闩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闩锁装置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闩锁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车门打开状态及门锁碰头释放状态的约束部件和棘轮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抵抗密封件的反弹力而将车门完全关闭的状态、及门锁碰头被约束的状态的约束部件与棘轮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车门在密封件的反弹力的作用下被从图4的状态朝向打开的方向推回的状态且为车门关闭的通常状态下的约束部件与棘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闩锁装置

11门锁碰头

31约束部件

41棘轮

51驱动机构

52操作机构

53约束驱动机构

54棘轮驱动机构

55控制机构

s车身

s2车门(锁止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适当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对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在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闩锁装置1的车身s的侧面,开设车门开口部s1(车辆开口部),车门s2(锁止部件)使车门开口部s1开闭。

车门s2(锁止部件)以设置在其前端的铰链s4为旋转中心,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身s上。并且,车门s2嵌入于在车身s上开设的车门开口部s1中,将车门开口部s1闭锁。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闩锁装置1如图1、图2所示,由设置于车身s的门柱s3的门锁碰头11、设置于车门s2后端部的闩锁主体21和驱动机构51构成。并且,通过由闩锁主体21约束门锁碰头11而保持车门s2关闭的状态(车门s2嵌入在车门开口部s1中的状态)。

门锁碰头11由以コ字状弯曲的圆杆状的钢材构成,突出设置在门柱s3的前表面。并且,门锁碰头11以从车身上方观察时呈コ字状的方向配置在形成车门开口部s1的门柱s3(车身侧纵壁面)。

接下来,对闩锁主体21进行说明。

闩锁主体21如图2所示,具有约束部件31和棘轮41,并且,约束部件31和棘轮41利用外壳22而被单元化。并且,闩锁主体21在单元化的状态下,被收容于与门锁碰头11对置的位于车门s2的后端面32a的部位的内部。

外壳22具有一对薄板状的托架23,以板面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

另外,外壳22具有进入部24、约束窗25及释放抵接部26。

进入部24是在将门锁碰头11约束在闩锁主体21上时,成为用于将门锁碰头11向外壳22内引入的导入口的部位。

约束窗25由与进入部24连续且在一对托架23对置开设的通孔构成,与约束部件31协同动作,对门锁碰头11进行约束。

释放抵接部26由在一方的托架23上朝向另一方托架23直立设置的突起构成。并且,被朝向释放方向施力的约束部件31与释放抵接部26碰触,约束部件31被保持在释放位置。

下面对约束部件31进行说明。

约束部件31如图3、图4所示由板状的部件构成,对置配置的碰触臂部32与约束臂部33的基端侧之间连结,呈大致u字状。并且,碰触臂部32与约束臂部33之间的大致u字状的凹部设定为约束槽34。

另外,约束部件31以使约束臂部33与碰触臂部32相比位于进入部24侧的方式配置在外壳22上。并且,约束部件31配置在外壳22的一对托架23之间,并利用约束轴35以能够沿托架23的板面在释放位置和约束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被支承。

进而,约束部件31在作为释放施力机构的释放弹簧(未图示)的施力的作用下被向释放方向施力。

约束轴35以贯穿碰触臂部32的基端部分的板面的状态,将两端部支承于托架23。

并且,释放位置是约束部件31释放门锁碰头11的位置,车门s2成为打开的状态(参照图3)。

约束位置是约束部件31约束门锁碰头11的位置。并且,通过约束门锁碰头11,车门s2成为关闭状态(参照图4)。

另外,在释放位置与约束位置之间设定半约束位置。

半约束位置是临时由约束部件31约束门锁碰头11的位置。并且,通过临时约束门锁碰头11,车门s2成为所谓的半开门状态(参照图2)。

另外,将从约束位置侧朝向释放位置侧的方向称为释放方向,将从释放位置侧朝向约束位置侧的方向称为约束方向。

碰触臂部32将其约束槽34侧的与门锁碰头11碰触的部位设定为内侧缓冲部32a,并配置有缓冲材料。通过在内侧缓冲部32a设置缓冲材料,能够抑制与门锁碰头11碰触时的撞击声的产生。

另外,碰触臂部32在其约束槽34侧的顶端部形成有半约束卡合部32b。

半约束卡合部32b具有满足两个条件的形状。

第1个条件是在约束部件31位于半约束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与位于卡合位置的棘轮41的棘轮卡合部43卡合的形状。

第2个条件是在约束部件31位于半约束位置的状态下,与位于卡合解除位置的棘轮41的棘轮卡合部43分离的形状。

约束臂部33具有释放卡合部33a和全约束卡合部33b。

释放卡合部33a在约束臂部33的与约束槽34相反侧的部位,以在约束部件31位于释放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与直立设置于外壳22的释放抵接部26抵接的方式构成。并且,释放卡合部33a上配置有缓冲材料。通过配置缓冲材料,抑制在约束部件31与释放抵接部26碰触时的撞击声的产生。

全约束卡合部33b构成为,在约束臂部33的与约束槽34相反侧的顶端部,在约束部件31位于约束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在释放方向与位于卡合位置的棘轮41的棘轮卡合部43卡合。

并且,能够在全约束卡合部33b配置缓冲材料。通过在全约束卡合部33b配置缓冲材料,能够抑制与棘轮41碰触时的撞击声的产生。

全约束卡合部33b具有满足两个条件的形状。

第1个条件是在约束部件31位于约束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与位于卡合位置的棘轮41的棘轮卡合部43卡合的形状。

第2个条件是在约束部件31位于约束位置的状态下,与位于卡合解除位置的棘轮41的棘轮卡合部43分离的形状。

按照前述方式构成的约束部件31,在位于释放位置的状态下,在释放弹簧的施力的作用下,被以与释放抵接部26碰触的状态保持。

另外,约束部件31在位于释放位置的状态下,门锁碰头11沿着从进入部24进入约束窗25内的移动轨迹使约束槽34打开。也就是说,约束部件31在位于释放位置的状态下释放门锁碰头11。

另外,在约束部件31位于约束位置的状态下,约束臂部33横穿托架23的约束窗25。

由此,门锁碰头11被约束在约束窗25内,阻止其从闩锁主体21脱离,使车门s2处于关闭的状态。

下面对棘轮41进行说明。

棘轮41由板状部件构成,从各图的观察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棘轮41与约束部件31沿上下方向夹着外壳22上的约束窗25,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约束部件31的相反侧的部位,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下侧。另外,棘轮41借助棘轮轴42支承,具有棘轮卡合部43。

另外,棘轮41配置在外壳22的一对托架23之间,且利用棘轮轴42以能够沿着托架23的板面在卡合位置与卡合解除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被支承。

进而,棘轮41在作为棘轮施力机构的棘轮弹簧(未图示)的施力的作用下被向卡合方向施力。

棘轮轴42以贯穿棘轮41的板面的状态将两端部支承于托架23。

棘轮卡合部43配置在约束部件31侧的端部,在位于卡合位置的状态下与约束部件31卡合,对约束部件31朝向释放方向的位移进行约束。

并且,卡合位置是棘轮41与位于约束位置或半约束位置的约束部件31卡合的位置(图4的实线)。

卡合解除位置是棘轮41与约束部件31分离的位置(图4的虚线)。

另外,将从卡合位置侧朝向卡合解除位置侧的方向称为解除方向,将从卡合解除位置侧朝向卡合位置侧的方向称为卡合方向。

按照前述方式构成的棘轮41在位于卡合位置的状态下,使棘轮卡合部43与位于约束位置的约束部件31的全约束卡合部33b卡合。

由此,棘轮41约束由释放弹簧向释放方向施力的约束部件31朝向释放方向的移动,将约束部件31保持在约束位置。

另外,棘轮41在位于卡合位置的状态下,与位于半约束位置的约束部件31的半约束卡合部32b卡合(参照图2)。

由此,棘轮41将由释放弹簧朝向释放方向施力的约束部件31保持在半约束位置,使车门s2处于半开门状态。

此外,棘轮41在位于卡合解除位置的状态下与约束部件31分离。

由此,约束部件31能够在约束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自如地移动,并且在释放弹簧的施力下被施力保持在释放位置。

下面对驱动机构51进行说明(参照图2)。

驱动机构51用于在由乘员进行打开车门s2的操作时,将被约束的门锁碰头11释放,以将车门s2打开。

驱动机构51包括操作机构52、约束驱动机构53、棘轮驱动机构54及控制机构55。

操作机构52由车门把手52a和操作检测传感器52b构成,该车门把手52a作为由乘员操作驱动机构51的部位,该操作检测传感器52b设置在车门把手52a上。

操作检测传感器52b能够采用多种方式的传感器,包括检测乘员接触了车门把手52a的方式、检测乘员操作了车门把手52a的方式、检测乘员向车辆接近的方式等。

约束驱动机构53是用于使约束部件31朝向约束方向及释放方向位移的构造。约束驱动机构53由电动马达及减速器等构成。

棘轮驱动机构54是用于使棘轮41朝向解除方向位移的构造。棘轮驱动机构54由电动马达及减速器构成。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闩锁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棘轮41朝向卡合方向的移动由棘轮弹簧的施力实现,并在棘轮驱动机构54的作用下移动。

控制机构55是基于操作机构52的操作检测来驱动、控制约束驱动机构53和棘轮驱动机构54的构造。控制机构55由cpu、ecu等电路基板构成。

接下来,对上述构造的车辆用闩锁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车门s2已打开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约束部件31在释放弹簧的施力下,以约束臂部33的外侧与释放抵接部26碰触的状态被施力保持而位于释放位置。

对于位于释放位置的约束部件31来说,约束臂部33相对于门锁碰头11自进入部24进入约束窗25内时的移动轨迹,朝向与该移动轨迹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侧)远离,约束槽34朝向进入到进入部24中的门锁碰头11开口,并且,内侧缓冲部32a位于门锁碰头11的正面。

另外,棘轮41在棘轮弹簧的施力的作用下被施力保持于卡合位置,并与约束部件31抵接。

然后,在要将打开状态的车门s2关闭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由于使车门s2关闭的趋势的作用,门锁碰头11进入到约束窗25内,碰撞到内侧缓冲部32a,并使约束部件31朝向约束方向旋转。也就是说,门锁碰头11抵抗释放弹簧的朝向释放方向的施力,使约束部件31从释放位置朝向约束位置移动。

另外,棘轮41在卡合位置被朝向卡合方向施力保持。因此,约束部件31在从释放位置向约束位置移动时,一边利用碰触臂部32的顶端部和约束臂部33的顶端部将棘轮41推回一边进行旋转。

若约束部件31旋转到约束位置,则全约束卡合部33b与棘轮卡合部43卡合,约束部件31被保持在约束位置。由此,门锁碰头11被约束在约束窗25内,成为车门s2关闭的状态。

在将门锁碰头11约束住的状态(车门s2关闭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在夹持于车门s2的周缘部与车身s的车门开口部s1之间的密封件(未图示)的反弹力的作用下,车门s2被向释放方向施力。因此,在门锁碰头11被约束臂部33约束住的状态下,车门s2不会松动。

并且,在要关闭车门s2的情况下,驱动机构51不会伴随约束部件31及棘轮41的旋转而成为关闭车门s2时的妨碍。

另外,作为驱动机构的另一方式,也可以设置离合器等连接/断开构造,使约束部件31或棘轮41的转动不向约束驱动机构53或棘轮驱动机构54的马达传递。

接下来,在将车门s2从关闭状态打开的情况下,首先由乘员进行车门把手52a的打开操作。由此,操作检测传感器52b检测把手操作。

控制机构55以接收到来自操作检测传感器52b的检测信号为契机,使约束驱动机构53产生朝向约束方向的驱动力。并且,缓和或解除约束部件31的全约束卡合部33b与棘轮41的棘轮卡合部43的卡合。

然后,控制机构55使棘轮驱动机构54产生朝向解除方向的驱动力,使棘轮41朝向卡合解除位置移动,使棘轮41从约束部件31的移动轨迹脱离。

然后,控制机构55将约束驱动机构53的驱动力从约束方向切换为释放方向,使约束部件31朝向释放位置移动。

并且,控制机构55在刚驱动了约束驱动机构53之后,随即在约束驱动机构53驱动的期间内驱动棘轮驱动机构54。

也就是说,在来自约束驱动机构53的驱动力朝向约束方向作用于约束部件31的期间,控制机构55驱动棘轮驱动机构54。

另外,控制机构55在棘轮41向卡合解除位置移动后,使向约束部件31输入的力的方向从约束方向逐渐向释放方向变化,一边使约束部件31与门锁碰头11抵接,一边使其从约束位置侧朝向释放位置侧移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闩锁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用于使约束部件31与棘轮41连动的驱动机构51。并且,驱动机构51在由乘员进行了车门打开操作(将门锁碰头11释放的操作)时,首先向约束部件31输入朝向约束方向位移的驱动力。然后,驱动机构51在向约束部件31输入了约束方向的驱动力后,使棘轮41朝向卡合解除位置移动。

通过按照这种方式使约束部件31与棘轮41连动,从而在车门s2关闭的状态下,缓和经由约束部件31施加于棘轮41的密封件的反弹力。

并且,缓和棘轮41从约束部件31分离时的约束部件31针对棘轮41的按压力(卡合力)。该按压力(卡合力)由约束部件31朝向释放方向的转动力产生。该转动力由密封件的反弹力和释放弹簧的施力产生。通常,密封件的反弹力所起的作用较大。

由于该按压力(卡合力)的缓和,能够抑制由于约束部件31与棘轮41迅猛远离而因约束部件31与释放抵接部26碰撞等产生撞击声及异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由电动马达构成的约束驱动机构53和棘轮驱动机构54驱动约束部件31和棘轮41。

由此,能够在简化闩锁主体21周边的构造的同时,使约束部件31与棘轮41连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55以在刚将约束驱动机构53向约束方向驱动之后随即驱动棘轮驱动机构54的方式进行控制。

由此,由于密封件的反弹力不会经由约束部件31输入至棘轮41,因此在棘轮41从约束部件31脱离时,约束部件31和棘轮41不会剧烈碰撞。

因此,能够减轻约束部件31及棘轮41对周边部件的碰撞,抑制撞击声及异响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55以在约束驱动机构53将约束部件31向约束方向驱动的期间内,驱动棘轮驱动机构54的方式进行控制。

因此,在对约束部件31施加朝向约束方向的驱动力而使约束部件31与棘轮41相互分离的期间内,棘轮41从卡合位置朝向卡合解除位置移动。

也就是说,在为了解除棘轮41进行的约束而使约束部件31朝向释放位置移动时,抑制剧烈碰撞。

由此,能够能够减轻由约束部件31及棘轮41引起的与周边部件的碰撞,进一步抑制撞击声及异响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55按照下述方式进行控制,即,在棘轮41朝向卡合解除位置移动后,使约束部件31在与门锁碰头11抵接的同时从约束位置侧朝向释放位置侧移动。

与此相对,在约束部件31被驱动而与门锁碰头11分离的情况下,在约束部件31再次与门锁碰头11接触时,可能会产生撞击声。

但是,通过使约束部件31在与门锁碰头11抵接的同时从约束位置侧朝向释放位置侧移动,从而能够抑制这种撞击声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55按照下述方式进行控制,即,在棘轮41向卡合解除位置移动后,使输入到约束部件31的力(驱动力和施力的合力)的方向从约束方向逐渐向释放方向变化,使约束部件31从约束位置侧向释放位置侧移动。

由此,由于约束部件31在与门锁碰头11抵接的同时从约束位置侧朝向释放位置侧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约束部件31与门锁碰头11之间的撞击声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51由传感器或电动马达等所谓的电子设备构成,但不限定于这种构造。

例如,也可以是使导线、齿轮、凸轮及阻尼器等机械要素与车门把手52a的动作配合的构造。

并且,即使使这些机械要素配合,并在使约束部件31朝向约束方向移动后,使棘轮41朝向解除方向移动、再使约束部件31朝向释放方向移动,也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施加于约束部件31的驱动力从约束方向逐渐向释放方向变化的方式驱动约束驱动机构53,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控制方法。

例如,也可以采用将施加于约束部件31的约束方向的驱动力逐渐撤除,利用密封部件的反弹力及释放弹簧的施力将车门s2打开的控制方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闩锁装置1具有相对于约束驱动机构53独立设置的释放弹簧。并且,利用释放弹簧将约束部件31朝向释放方向施力保持,但不限定于这种构造。

例如,也可以省略释放弹簧,采用利用约束驱动机构53将处于车门s2打开状态的约束部件31保持在释放位置的构造。

同样地,可以省略棘轮弹簧,采用利用棘轮驱动机构54将棘轮41保持在卡合位置的构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闩锁装置1用于将利用设置于车门s2前端的铰链s4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的车门52保持为关闭状态,但不限定于这种用途。

例如,在前座车门和后座车门处采用对开门的情况下,可以是前座车门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后座车门采用在后座车门的后端设置铰链而在后座车门的前端设置车辆用闩锁装置1的构造。

另外,也可以应用于将滑动车门、行李箱盖作为锁止部件的构造,将其保持为关闭的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