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饮设备及其限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6567发布日期:2019-03-13 23:5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净饮设备及其限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净饮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饮设备及其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门板在与门框配合使用的过程中,门板会被频繁的打开或关闭。传统的门板在关闭之后,门板易相对门框凸出,从而使得门板与门框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极大的影响了门板与门框的平整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门板关闭后易相对门框凸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净饮设备及其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能够在门板关闭后防止门板凸出门框;如此,采用该限位结构的净饮设备的门板关闭后不会相对门框凸出,保证门板与门框之间不会出现较大的缝隙,保证门板与门框的平整性。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门板上;及门框,所述门框上设有限位部;当所述第一限位件相对所述门板转动至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的侧壁与所述限位部限位配合。

上述限位结构,使用时,将门板转动至封闭门框的位置,再转动第一限位件,使得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限位部接触,此时,第一限位件处于锁止位置,利用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限位部的限位配合,使得门板不会相对门框凸出,使得门板与门框之间不会出现较大的缝隙,也使得门板与门框之间的缝隙能够保持均匀,保证门板与门框的平整性和外观质量。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门框上还设有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移动至与所述限位部限位配合。如此,能够使得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顺畅的与限位部进行限位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门框包括相对设置的侧板和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设有所述限位部,所述限位板与所述侧板间隔设置并形成能够供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伸入的容置腔。如此,能够对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进行容置,防止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凸出门框外壁,提升外观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还设有限位体,当所述第一限位件相对所述门板转动至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限位体与所述门框的侧壁限位配合,其中,所述门框的侧壁靠近所述限位部设置。如此,利用限位体与门框的侧壁的限位配合能够进一步对门板进行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体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连接面,所述限位部设置为限位槽;当所述第一限位件相对所述门板转动至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门框的侧壁的第一侧面限位配合,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门框的侧壁的第二侧面限位配合,所述连接面与所述限位槽的底壁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间隔设置。如此,利用第一限位面与门框的侧壁的第一侧面之间的限位配合以及利用第二限位面与门框的侧壁的第二侧面之间的限位配合,能够限制门板相对门框的侧壁发生移动,保证门板与门框的侧壁之间的缝隙的均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面设置,且所述第二限位面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方向倾斜设置。如此,能够使得第一限位件顺畅的转动至限位体与门框的侧壁发生配合而不会发生配合不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面上设有第一卡齿,所述限位槽的底壁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卡齿卡接配合的第二卡齿。如此,对门板的限位效果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净饮设备,包括:门板、箱体及如上述的限位结构,其中,所述门框设置于所述箱体上。

上述净饮设备,使用时,将门板转动至封闭门框的位置,再转动第一限位件,使得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门框上的限位部接触,此时,第一限位件处于锁止位置,利用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限位部的限位配合,使得门板不会相对门框凸出,使得门板与门框之间不会出现较大的缝隙,也使得门板与门框之间的缝隙能够保持均匀,保证门板与门框的平整性,提升净饮设备的外观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门板上还设有用于排水的排水结构。如此,能够及时、顺畅的将从门缝渗入的水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结构设置为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设置于所述门板的上部,且所述排水槽的开口端距控制单元的距离为200mm~250mm。如此,能够进一步保证水不会流入控制单元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净饮设备还包括第二限位件,当所述门板封闭所述门框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门板的内侧壁抵接。如此,利用第二限位件能够进一步限制门板朝向箱体的内腔凹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门板包括承压面及相对所述承压面倾斜设置的避让面,且所述避让面靠近门框设置。如此,减小了门板与门框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摩擦力,降低了门板的变形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净饮设备还包括排污装置,所述排污装置与储水罐连通。如此,能够及时的将储水罐内的陈水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净饮设备还包括杀菌装置,所述杀菌装置与管路相连通。如此,能够对管路进行杀菌,保证管路内的水不会受到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净饮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净饮设备的门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净饮设备的门框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净饮设备的第一限位件处于锁止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净饮设备的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净饮设备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净饮设备的门板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净饮设备的门板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限位件,110、第一限位面,120、第二限位面,130、连接面,200、门板,210、排水槽,211、开口端,220、承压面,230、避让面,300、门框,310、限位部,311、限位槽,3111、底壁,3112、内侧壁,320、导向部,321、导向槽,330、侧板,340、限位板,350、容置腔,360、侧壁,361、第一侧面,362、第二侧面,400、箱体,410、内腔,500、第二限位件,600、控制单元,700、储水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转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约束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用语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至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100,第一限位件100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门板200上;及门框300,门框300上设有限位部310;当第一限位件100相对门板200转动至锁止位置时,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限位部310限位配合。

上述实施例的限位结构,使用时,将门板200转动至封闭门框300的位置,再转动第一限位件100,使得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限位部310接触,此时,第一限位件100处于锁止位置,利用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限位部310的限位配合,使得门板200不会相对门框300凸出,使得门板200与门框300之间不会出现较大的缝隙,也使得门板200与门框300之间的缝隙能够保持均匀,保证门板200与门框300的平整性和外观质量。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考虑到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限位部310之间允许存在一定的间隙,即门板200在误差范围内允许相对门框300移动一定的距离,都应认为门板200没有相对门框300凸出;例如,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限位部310之间留有0.2mm的装配间隙,如此,不仅便于第一限位件100的转动,也不会使得门板200相对门框300凸出太多,保证外观质量。上述第一限位件100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门板200上,可以通过转轴配合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铰链连接或联动机构连接的形式实现,只需满足第一限位件100能够相对门板200转动,使得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限位部310限位配合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门板200上设有门锁,第一限位件100的一端与门锁联动,当钥匙插入门锁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限位件100绕锁孔的轴线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转动至与限位部310限位配合或与限位部310分离。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门框300上还设有与限位部310相配合的导向部320,导向部320用于引导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移动至与限位部310限位配合。如此,当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朝向靠近限位部310方向转动时,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在导向部320的导向作用下能够顺畅的转动至与限位部310进行配合,防止第一限位件100在转动的过程中发生抵触。上述导向部320可以设置为喇叭口形或v形的导向槽321,使得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有充足的转动空间直至与限位部310配合,即使第一限位件100转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窜动或偏差,也能很好的保证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能够准确的与限位部310配合。例如,限位部310设置为限位槽311,导向部320设置为与限位槽311连通的导向槽321,可以将导向槽321的槽口宽度设置为比限位槽311的槽口宽度大1mm,保证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在导向槽321的导向作用下顺畅的进入限位槽311内,从而通过限位槽311的内侧壁3112与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侧壁之间的抵接实现限位配合,限制门板200朝向凸出门框300方向移动。

如图2或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门框300包括相对设置的侧板330和限位板340,限位板340上设有限位部310,限位板340与侧板330间隔设置并形成能够供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伸入的容置腔350。如此,第一限位件100与限位部310限位配合时,即使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穿过限位部310,也能利用容置腔350对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进行容置,防止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凸出门框300外,从而影响门框300的外观质量。上述限位板340上的限位部310设置为限位槽311时,可以将限位槽311开设于限位板340朝向门框300的内设置的边缘上,如此,利用限位槽311的内侧壁3112与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侧壁的限位抵触,防止门板200相对门框300凸出;也可以将限位槽311设置于限位板340的非边缘位置,如此,限位槽31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内侧壁3112均能对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侧壁进行抵触,能够防止门板200相对门框300凸出或凹进,进一步提升了门框300与门板200的外观质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还设有限位体,当第一限位件100相对门板200转动至锁止位置时,限位体与门框300的侧壁360限位配合,其中,门框300的侧壁360靠近限位部310设置。如此,利用限位体与门框300的侧壁360的限位配合,使得门板20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使得门板200不会相对门框300发生左、右方向的移动,保证门板20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之间不会出现较大的缝隙,使得门板200与门框300之间保持平整。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限位体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面110和第二限位面120以及设置于第一限位面110与第二限位面120之间的连接面130,限位部310设置为限位槽311;当第一限位件100相对门板200转动至锁止位置时,第一限位面11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的第一侧面361限位配合,第二限位面12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的第二侧面362限位配合,连接面130与限位槽311的底壁3111相对设置,其中,第一侧面361与第二侧面362相对间隔设置。如此,当第一限位件100相对门板200转动至锁止位置时,限位体的一部分伸出限位槽311,再利用第一限位面11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的第一侧面361之间的限位配合,从而能够避免第一限位件100相对门框300沿第一侧面361至第二侧面362方向移动,利用第二限位面12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的第二侧面362之间的限位配合,从而能够避免第一限位件100相对门框300沿第二侧面362至第一侧面361方向移动,进而能够限制门板200相对门框300的侧壁360发生移动,保证门板20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之间的缝隙的均匀性,提升了门板200与门框300的外观质量。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考虑到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第一限位面11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的第一侧面361之间的限位配合以及第二限位面12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的第二侧面362之间的限位配合,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也允许存在一定的间隙。

可选地,当第一限位件100相对门板200转动至锁止位置时,第一限位面11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的第一侧面361贴合,第二限位面12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的第二侧面362贴合。如此,进一步提升了对门板200的限位效果。

如图4所示,更进一步地,第一限位件100的一端靠近第二限位面120设置,且第二限位面120相对第一限位面110朝向远离第一限位面110方向倾斜设置。如此,当第一限位件100相对门板200朝向靠近限位槽311方向发生转动时,倾斜设置的第二限位面120能够引导限位体能够顺畅的卡接于门框300的侧壁360上,保证第一限位件100的转动能够顺畅的进行,不会受到抵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面130上设有第一卡齿(未示出),限位槽311的底壁3111上设有能够与第一卡齿卡接配合的第二卡齿(未示出)。如此,当第一限位件100相对门板200转动至锁止位置时,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一部分穿过限位槽311,利用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的卡接配合,使得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与限位槽311的底壁3111配合的更加稳定,使得第一限位件100更不易相对门框300的侧壁360发生移动,从而进一步保证门板200与门框300的侧壁360之间的缝隙能够均匀分布。

如图1及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净饮设备,包括:门板200、箱体40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限位结构,其中,门框300设置于箱体400上。

上述实施例的净饮设备,使用时,将门板200转动至封闭门框300的位置(沿图1的a方向转动),再转动第一限位件100,使得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门框300上的限位部310接触,此时,第一限位件100处于锁止位置,利用第一限位件100的另一端的侧壁与限位部310的限位配合,使得门板200不会相对门框300凸出,使得门板200与门框300之间不会出现较大的缝隙,也使得门板200与门框300之间的缝隙能够保持均匀,保证门板200与门框300的平整性,提升净饮设备的外观质量。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门框300与箱体400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单独加工之后将门框300安装在箱体40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门板200上还设有用于排水的排水结构。如此,利用排水结构能够将从门板200与门框300的缝隙渗入的水及时、顺畅的排出,避免对箱体400的内腔410内的设备造成损伤而出现安全隐患。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水结构设置为排水槽210,排水槽210设置于门板200的上部,且排水槽210的开口端211距控制单元600的距离为200mm~250mm(如图所示的t1)。如此,利用排水槽210能够及时、顺畅的将从缝隙渗入的水排出;同时,考虑到净饮设备在户外使用时,在外界风力的作用下会使得水极易流入内腔410内的控制单元600上,需要使得排水槽210的开口端211与控制单元600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即使在风力的作用下,也能保证水也不会流入内腔410内的控制单元600上。上述排水槽210在加工门板200时可以通过一次折弯成型加工而成,简单、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上述控制单元600可以是净饮设备的主板盒。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净饮设备还包括第二限位件500,当门板200封闭门框300时,第二限位件500与门板200的内侧壁抵接。如此,门板200封闭门框300后,利用第二限位件500与门板200的内侧壁的抵接,从而限制门板200朝向门框300的内腔410移动,进而防止门板200过渡凹进内腔410内,保证门板200与门框300之间的缝隙的均匀性。上述门板200的内侧壁是指门板200靠近箱体400的内腔410设置的侧壁。上述第二限位件500可以是片状或柱状,可以设置于内腔410的内壁上。

如图7及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门板200包括承压面220及相对承压面220倾斜设置的避让面230,且避让面230靠近门框300设置。如此,减小了门板200与门框300的接触面积,降低了门板200与门框30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小了门板200因摩擦导致的变形量,也使得门板200能够顺畅的相对门框300打开或封闭门框300。同时,也改善了门板200的应力过于集中于门板200的四角处,也一并提升了门板200的外观质量和可装配性能。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净饮设备还包括排污装置(未示出),排污装置与储水罐700连通。如此,利用排污装置能够将储水罐700内的陈水及时的排出而更换成新鲜水。上述排污装置可以设置成自动、定时的工作模式,例如,一周或一天进行一次。排污装置可以包括排污泵以及排污阀,排污泵的进水端与储水腔连通。如此,只需打开排污阀使得排污泵的进水端与储水腔导通即可将储水腔内的陈水抽出,关闭排污阀即可将排污泵的进水端与储水腔截止,从而能够对储水腔重新注入新鲜水。上述排污阀可以是电磁阀、气动阀或液压阀,只需能够对管道的导通或截止进行控制即可。也使得净饮设备能够集成多种功能,有多种用途。

在一个实施例中,净饮设备还包括杀菌装置(未示出),杀菌装置与管路(未示出)相连通。如此,利用杀菌装置能够对管路进行杀菌,保证从管路流过的水不会受到污染。上述杀菌装置可以设置成自动、定时的工作模式,例如,在夜晚的特定时段对整个管路进行杀菌,保证净饮设备的空闲时段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杀菌装置可以包括高温加热器和开关阀,高温加热器的出水管与管路导通,开关阀用于截止或导通高温加热器的出水管与管路的连接,利用高温加热器将水加热后,打开开关阀,使得高温水在管路中流通,从而对管路进行高温杀菌,还可以将高温水持续封闭于管路内,达到彻底杀菌的目的。也使得净饮设备能够集成多种功能,有多种用途。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约束。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