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方舱电站内受限空间的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5671发布日期:2019-06-15 00:23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方舱电站内受限空间的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方舱电站内受限空间的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实际工作时,对于垫圈的放置,一般采用手动方式,螺母也一般是手动旋拧,然后使用扳手拧紧,这种情况适合于大多数的安装或者维修工作,但是一旦上述紧固件的安装空间过于狭窄,例如在方舱电站内,手无法通过简单的操作将垫圈和螺母套入螺栓端部的时候,现有的手动方式实施起来就十分麻烦,甚至无法安装。

设计一种能够将螺母和垫圈等紧固件置入并安装在受限空间内的夹持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重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将螺母和垫圈等紧固件置入受限空间及在受限空间内安装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方舱电站内受限空间的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能够将螺母和垫圈置入受限空间内与螺栓等紧固件连接。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方舱电站内受限空间的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臂,前端固定有第一夹持片、后端固定有第一握持部,所述第一夹持片和所述第一握持部之间通过第一连杆连接;第二夹持臂,前端固定有与所述第一夹持片相对应的第二夹持片,所述第二夹持臂的后端固定有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二夹持片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之间通过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通过销轴连接;以及夹持件,与所述第一夹持片连接,所述夹持件上设有容纳第一被夹持零件的容纳空间。

上述的夹持装置中,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均呈片状,操作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时,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能够夹持第二被夹持零件(例如垫片),适用于受限空间内第二被夹持零件的安装;容纳空间能够为第一被夹持零件(例如螺母)提供轴向的支撑,特别是将第一被夹持零件向上侧安装时,第一被夹持零件置于容纳空间中,起到支撑第一被夹持零件的作用;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便于操作者握持并操作夹持装置。

优选地,所述容纳空间的内轮廓与所述第一被夹持零件的外轮廓相匹配,能够为第一被夹持零件的旋合提供扭矩。

优选地,所述容纳空间为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夹持片,第二夹持片能够为第一被夹持零件提供轴向的支撑,特别是将第一被夹持零件向上侧安装时,第二夹持片形成容纳空间的底面,起到支撑第一被夹持零件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片上设置有孔状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夹持件的外轮廓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形状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能够根据不同规格的第一被夹持零件更换不同的夹持件,增大了夹持装置的适用范围。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凹陷部,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凹陷部相对设置,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球状体和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球状体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底连接,所述球状体与所述凹陷部卡合连接。一方面夹持件与第一夹持片连接时,第二连接部的内壁挤压球状体,球状体压缩弹性元件并退入安装孔内;而当球状体与凹陷部相对接时,弹性元件将球状体推出,球状体的一部分卡入凹陷部内,实现了夹持件与第一夹持片的连接;更换夹持件时,按压夹持件,当按压的作用力达到一定值时,球状体在凹陷部的作用下压缩弹性元件并退回安装孔内,使得夹持件与第一夹持片分离,实现了夹持件的快速更换;另一方面夹持件与第一夹持片连接时,能够防止夹持件从第一夹持片上轻易脱落。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销轴的轴向方向错开设置,所述第一夹持片的内侧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连杆的内侧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夹持片的内侧具有第三表面,所述第二连杆的内侧具有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凸出于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第二夹持臂并拢时,一方面,所述第一夹持片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夹持片的内侧表面之间具有较小的间距,便于夹持薄片状的第二被夹持零件,并使得第一夹持片与第二夹持片合并时具有较小的总厚度,便于置入狭窄的受限空间内进行操作;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第二夹持臂在所述第一夹持片的延伸方向上产生重叠,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重叠能够增大夹持装置的承载能力,从而能够为第一被夹持零件旋合连接时提供更大的扭矩;又一方面,第一夹持片与第二连杆的端部相接触,第二夹持片与第一连杆的端部相接触,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相互咬合,形成整体性较强的扳手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夹持装置的承载能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夹持片的厚度;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夹持片的厚度;所述第一夹持片的厚度为所述第一连杆厚度的一半,所述第二夹持片的厚度为所述第二连杆的厚度的一半,夹持装置并拢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完全重叠,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贴合,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合并后两者的厚度与第一、第二连杆的宽度相同,结构紧凑、外型美观。

优选地,所述夹持件的一侧设有多个弹性卡片和与所述弹性卡片一一对应的多个触发柱,多个所述弹性卡片关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弹性卡片的固定端与所述夹持件连接,所述弹性卡片的自由端向所述容纳空间的中心轴线方向自然弯曲,用于夹持第二被夹持零件;所述触发柱贯穿所述夹持件,且与所述夹持件可轴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片与所述第二夹持片相互靠近时,所述触发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片相抵,所述触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弹性卡片的内侧相抵,用于支撑所述弹性卡片的自由端向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移动从而释放所述第二被夹持零件;将第一被夹持零件置于夹持件内的容纳空间处,并保持第一夹持片与第二夹持片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然后将第二被夹持零件置于弹性卡片的自由端内侧,安装时,操作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使得第一夹持片与第二夹持片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第二夹持片挤压触发柱使其朝向弹性卡片的方向移动,触发柱挤压弹性卡片的内侧,使其张开从而释放第二被夹持零件;完成第二被夹持零件的安装后还可以继续安装第一被夹持零件,从而夹持装置置入受限空间内一次即可完成第二被夹持零件和第一被夹持零件的安装。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片上设有第一阻挡部,所述夹持件外轮廓设有与所述第一阻挡部相配合的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夹持片与所述第二夹持片相互靠近时,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用于阻挡所述夹持件穿过所述第一夹持片。

优选地,所述触发柱的一端设有第一突出部,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弹性卡片相匹配的抵触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抵触部之间设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分别位于所述夹持件的两侧,所述触发柱上还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突出部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夹持件连接。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能够限制触发柱,避免触发柱从夹持件脱落,复位弹簧能够将触发柱推出复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夹持装置能够将第一被夹持零件和垫圈等被夹持零件置入受限空间内与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并且提供第一被夹持零件与螺栓等紧固件旋合连接时的扭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夹持装置处于张开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夹持装置处于闭合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夹持装置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夹持装置的第二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夹持装置处于张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夹持装置处于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图4的俯视图;

图8为图7的A-A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夹持装置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Ⅰ;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示例性夹持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局部放大图Ⅱ,其中,弹性卡片处于卡合状态;

图13为图11的局部放大图Ⅱ,其中,弹性卡片处于张开状态。

图中,

1、夹持装置,11、第一夹持臂,111、第一夹持片,112、第一握持部, 113、第一连接部,1131、安装孔,114、第一阻挡部,115、第一连杆,116、弹性元件,117、球状体,118、第一表面,119、第二表面,D1、第一距离, 12、第二夹持臂,121、第二夹持片,122、第二握持部,123、第二连杆,124、第三表面,125、第四表面,D2、第二距离,13、销轴,2、第二被夹持零件, 3、夹持件,31、容纳空间,32、第二连接部,321-凹陷部,33、弹性卡片, 331、固定端,332、自由端,34、触发柱,341、第一突出部,342、第二突出部,343、抵触部,35、沉孔,36、复位弹簧,37、第二阻挡部,4、第一被夹持零件,5、螺栓,6、受限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实施例1

参考图1所示,一种用于方舱电站内受限空间的夹持装置1,包括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和夹持件3,其中,第一夹持臂11的前端固定有第一夹持片111、后端固定有第一握持部112,第一夹持片111和第一握持部 112之间通过第一连杆115连接;第二夹持臂12的前端固定有与第一夹持片 111相对应的第二夹持片121、后端固定有第二握持部122,第二夹持片121 和第二握持部122之间通过第二连杆123连接;第一连杆115和第二连杆123 通过销轴13可转动连接;夹持件3与第一夹持片111连接,夹持件3的中部设有容纳第一被夹持零件4(以下以螺母为例进行说明)的容纳空间31。

参考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夹持片111和第二夹持片121均呈片状,操作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时,第一夹持片111和第二夹持片121 能够夹持第二被夹持零件2(以下以垫片为例进行说明),适用于受限空间6 内垫片的安装;容纳空间31能够为螺母提供轴向的支撑,特别是将螺母向上侧安装时,螺母置于容纳空间31中,夹持装置1可以起到支撑螺母的作用;第一握持部112和第二握持部122便于操作者握持并操作夹持装置1。

参考图2、图3、图5至图7所示,第一连杆115和第二连杆123的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等,也可以为其他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形状。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15和第二连杆123的截面为矩形且沿着销轴13的轴向方向的边较长,这种结构承载扭矩的能力更强。第一连杆115与第二连杆123在销轴13 的轴向方向错开设置,第一夹持片111的内侧(即朝向第二夹持片121的方向)具有第一表面118,第一连杆115的内侧(即朝向第二连杆123的方向) 具有第二表面119,第二表面119凸出于第一表面118;第二夹持片121的内侧(即朝向第一夹持片111的方向)具有第三表面124,第二连杆123的内侧(即朝向第一连杆115的方向)具有第四表面125,第四表面125凸出于第三表面124。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12并拢时,一方面,第一夹持片 111的内侧表面与第二夹持片121的内侧表面之间具有较小的间距,便于夹持薄片状的垫片,并使得第一夹持片111与第二夹持片121合并时具有较小的总厚度,便于置入狭窄的受限空间6内进行操作;另一方面,第一夹持臂11 与第二夹持臂12在第一夹持片111的延伸方向上产生重叠,第一夹持臂11 和第二夹持臂12重叠能够增大夹持装置1的承载能力,从而能够为螺母旋合连接时提供更大的扭矩。又一方面,第一夹持片111与第二连杆123的端部相接触,第二夹持片121与第一连杆115的端部相接触,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相互咬合,进一步提高了夹持装置1的承载能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8与第二表面119之间的距离(即第一距离D1)等于第二夹持片121的厚度;第三表面124与第四表面125之间的距离(即第二距离 D2)等于第一夹持片111的厚度;第一夹持片111的厚度为第一连杆115厚度的一半,第二夹持片121的厚度为第二连杆123的厚度的一半。

参考图6所示,第一握持部112和第二握持部122优选为环状,便于操作者握持并操作夹持装置1。此外,第一握持部112和第二握持部122还可以为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的壳体,套合在第一连杆115和第二连杆123的端部。

参考图1所示,销轴13可以与第一连杆115固定连接,销轴13的一端与第一连杆115固定连接或者形成于第一连杆115上,销轴13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杆123上的孔且与第二连杆123绞合连接。此外,销轴13也可以分体设置,并穿过第一连杆115和第二连杆123上孔,实现可以第一连杆115和第二连杆123的绞合连接。

夹持件3与第一夹持片111可拆卸或者不可拆卸连接。参考图1所示,优选地,夹持件3与第一夹持片111可拆卸连接,第一夹持片111上设置有孔状的第一连接部113,夹持件3的外轮廓设有与第一连接部113的形状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32,第一连接部113与第二连接部32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3呈矩形孔状,第二连接部32也呈矩形状,此时第一连接部113和第二连接部32之间还能够传递扭矩。此处,第一连接部113和第二连接部32呈矩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设置其他能够相互匹配的形状。

具体地,参考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连接部113包括安装孔1131,第二连接部32包括凹陷部321,安装孔1131与凹陷部321相对设置,安装孔 1131内设有弹性元件116和球状体117,弹性元件116的一端与球状体117 连接,弹性元件116的另一端与安装孔1131的孔底连接,球状体117与凹陷部321卡合连接。夹持件3与第一夹持片111连接时,球状体117压缩弹性元件116并退入安装孔1131内,当球状体117与凹陷部321相对接时,弹性元件116将球状体117推出;更换夹持件3时,按压夹持件3,当按压的作用力达到一定值时,球状体117压缩弹性元件116并退回安装孔1131内,使得夹持件3与第一夹持片111分离,实现了夹持件3的快速更换。另外,夹持件3与第一夹持片111连接时,能够防止夹持件3从第一夹持片111上轻易脱落。

此外,夹持件3与第一夹持片111还可以采用不可拆卸连接,例如,将夹持件3与第一夹持片111一体成型或者焊接、铆接等。

参考图1、图3和图4所示,夹持件3上设置有容纳空间31,该容纳空间31优选为通孔,使得夹持件3具有较小的厚度,容纳空间31能够容纳第一被夹持零件4,第一夹持片111和第二夹持片121相互靠近或者贴合时,第二夹持片121能够为螺母提供轴向的支撑。特别是将螺母向上侧安装时(参考图8所示),螺母置于容纳空间31中,第二夹持片121形成容纳空间31的底面,起到支撑螺母的作用,便于将螺母送到预设位置。容纳空间31的内轮廓与第一被夹持零件4的外轮廓相匹配,能够为螺母的旋合提供扭矩。例如,当第一被夹持零件4为六角螺母时,容纳空间31为六方孔;当第一被夹持零件4为其他形状时,容纳空间31也相应为与之相匹配的形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参考图11至图13 所示,夹持件3的一侧设有两个弹性卡片33和与弹性卡片33一一对应的多个触发柱34,两个弹性卡片33关于容纳空间31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弹性卡片33的固定端331与夹持件3连接,弹性卡片33的自由端332向容纳空间31的中心轴线方向自然弯曲,用于夹持垫片;触发柱34贯穿夹持件3,且与夹持件3可轴向滑动连接;第一夹持片111与第二夹持片121相互靠近时,触发柱34的一端与第二夹持片121相抵,触发柱34的另一端与弹性卡片33的内侧相抵,用于支撑弹性卡片33的自由端332向远离中心轴线的方向移动从而释放第二被夹持零件2,将螺母置于夹持件3内的容纳空间31处,并保持第一夹持片111与第二夹持片121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然后将垫片置于弹性卡片33的自由端332内侧。安装时,操作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使得第一夹持片111与第二夹持片121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第二夹持片121挤压触发柱34使其朝向弹性卡片33的方向移动,触发柱34再进一步挤压弹性卡片33的内侧,使其张开释放垫片,完成垫片的安装,之后还可以继续安装、旋合螺母,夹持装置1置入受限空间6内一次即可完成第二被夹持零件2和螺母的安装。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弹性卡片33和触发柱34 的数量不作特别地限定,还可以为三组、四组甚至更多。

第一夹持片111上设有第一阻挡部114,夹持件3外轮廓设有与第一阻挡部114相配合的第二阻挡部37,第一夹持片111与第二夹持片121相互靠近时,第一阻挡部114和第二阻挡部37用于阻挡夹持件3穿过第一夹持片111。

触发柱34的一端设有第一突出部341,另一端设有与弹性卡片33相匹配的抵触部343,第一突出部341与抵触部343之间设有第二突出部342,第一突出部341和第二突出部342分别位于夹持件3的两侧,触发柱34上还套设有复位弹簧36,复位弹簧36的一端与第一突出部341连接,复位弹簧36 的另一端与夹持件3连接。第一突出部341和第二突出部342能够限制触发柱34,避免触发柱34从夹持件3脱落,复位弹簧36能够将触发柱34推出复位。优选地,夹持件3上设有容纳复位弹簧36的沉孔35,第一凸出部341 也能够进入沉孔35中,使夹持装置1的结构紧凑。

安装时,首先将螺母置于夹持件3内的容纳空间31处,并保持第一夹持片111与第二夹持片121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然后将垫片置于弹性卡片33的自由端内侧。操作第一握持部112和第二握持部122使得第一夹持片111与第二夹持片121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第二夹持片121挤压触发柱34使其朝向弹性卡片33的方向移动,触发柱34挤压弹性卡片33的内侧,使其张开释放垫片;完成垫片的安装后继续安装螺母,从而夹持装置1置入受限空间内一次即可完成第二被夹持零件和螺母的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上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简单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