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串料切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7391发布日期:2020-05-20 02:39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串料切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式串料切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食品穿串机械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将待穿串的食品(串料)通过人工摆放在模具上,模具通过传送带传送到穿串工位后,穿串机构将签子推入模具中,从而使签子穿过食品,完成穿串工作。

虽然这种也实现了穿串功能,但需要提前将食品切割成符合穿串标准大小的块状或条状,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需要精准地控制切块大小,因此操作较为繁琐,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串料切穿装置,包括刀座、刀架、切刀、第一模具本体、签座以及推签架,所述刀架滑动设置在所述刀座上,所述刀座上沿所述切刀的运动方向设置有切刀滑道,所述切刀设置在所述切刀滑道中;所述切刀的后端与所述刀架连接,在所述刀架的作用下,所述切刀可在所述切刀滑道中前后往复移动;所述签座与所述刀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具本体的前后两端,所述推签架滑动设置在所述签座上,所述签座上沿所述推签架的运动方向设置有签槽,所述推签架可沿所述签槽前后往复移动;所述第一模具本体设置在所述刀座与所述签座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刀座下方设置有第一杆件以及刀架驱动块,所述第一杆件两端分别与所述刀座的前后两端连接,所述刀架驱动块与所述第一杆件滑动连接,所述刀架驱动块与所述刀架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切刀后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上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部通过第一销轴、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刀架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的下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部通过第二销轴、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刀架驱动块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签架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签槽相配合的推签块,所述推签块可在所述签槽内前后往复移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签座下方设置有第二杆件以及推签架驱动块,所述第二杆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签座的前后两端连接,所述推签架驱动块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杆件上,所述推签架驱动块与所述推签架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相邻所述签槽之间设置有凸棱,所述凸棱中设有贯穿所述签座上下两侧的滑槽,所述滑槽中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推签架和所述推签架驱动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板上端设置有第三连接孔,所述连接板通过第三销轴、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推签架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板下端设置有第四连接孔,所述连接板通过第四销轴、所述第四连接孔与所述推签架驱动块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模具本体上沿横向间隔设置有第一串料槽和第一签槽凸棱,所述第一签槽凸棱上设置有第一签槽;所述第一模具本体上沿纵向设置有第一进刀槽,所述第一进刀槽贯穿所述第一模具本体的前后两端,将所述第一串料槽、所述第一签槽凸棱分割;所述第一签槽与所述第一进刀槽间隔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模具本体的前端设置有第一进签口,所述第一进签口与所述第一签槽的位置相对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模具本体,所述第二模具本体扣合在所述第一模具本体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模具本体上沿横向间隔设置有第二串料槽和第二签槽凸棱,所述第二签槽凸棱上设置有第二签槽;所述第一串料槽与所述第二签槽凸棱相互扣合,所述第一签槽凸棱与所述第二串料槽相互扣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模具本体上沿纵向设置有第二进刀槽,所述第二进刀槽贯穿所述第二模具本体的前后两端,将所述第二串料槽、所述第二签槽凸棱分割,所述第二签槽与所述第二进刀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进刀槽与所述第二进刀槽的位置相对应,二者在所述第一模具本体和第二模具本体的后端形成进刀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模具本体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进签口,所述第二进签口与所述第二签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进签口与所述第二进签口的位置相对应,二者组成进签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模具本体前端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二模具本体前端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定位凸块;所述第一定位凸块与所述第一定位凹槽相互扣合,用于所述第一模具本体和第二模具本体的准确定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模具本体后端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二模具本体后端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定位凸块;所述第二定位凸块与所述第二定位凹槽相互扣合,用于所述第一模具本体和第二模具本体的准确定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切刀前端设置有刀头,所述刀头通过刀体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刀头端部设置有一倾斜的刀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刀架上设置有刀架推拉杆,所述刀架推拉杆设置在所述刀架的后端或上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签架上设置有推签架推拉杆,所述推签架推拉杆设置在所述推签架的上部或后端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杆件上位于所述刀架驱动块的前方滑动设置有第一定位滑块,所述第一定位滑块前端设置有第一定位杆,所述第一定位杆穿过所述刀座的前端;所述第一模具本体后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杆相对应的第一定位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杆件上位于所述推签架驱动块的前方滑动设置有第二定位滑块,所述第二定位滑块前端设置有第二定位杆,所述第二定位杆穿过所述签座的前端;所述第二模具本体后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杆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刀座、切刀与签座等机构的相互配合,一次动作即可实现食品(串料)的切割与穿串,减小了前期的准备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刀座的上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刀座的下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刀座与刀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切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签座的上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签座的下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签座与推签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模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模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刀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签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刀座;11-切刀滑道;12-签子滑槽;

20-刀架;21-切刀滑槽;22-签子推块;

30-切刀;31-连接部;311-第一连接孔;312-第二连接孔;313-第一销轴;314-第二销轴;32-刀头;321-刀刃;33-刀体;

40-第一模具本体;41-第一串料槽;42-第一签槽凸棱;43-第一签槽;44-第一进刀槽;45-第一进签口;46-第一定位凹槽;47-第二定位凹槽;

50-第一模具本体;51-第二串料槽;52-第二签槽凸棱;53-第二签槽;54-第二进刀槽;55-第二进签口;56-第一定位凸块;57-第二定位凸块;

60-签座;61-签槽;62-凸棱;63-滑槽;64-连接板;641-第三连接孔;642-第四连接孔;643-第三销轴;644-第四销轴;

70-推签架;71-推签块;

80-第一杆件;90-刀架驱动块;100-第一定位滑块;110-第一定位杆;120-第一定位孔;130-第二杆件;140-推签架驱动块;150-第二定位滑块;160-第二定位杆;170-第二定位孔;180-进刀口;190-进签口;200(200’)-刀架推拉杆;210(210’)-推签架推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介媒体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组合式串料切穿装置,包括刀座10、刀架20、切刀30、第一模具本体40、第一模具本体50、签座60以及推签架70。

刀架20滑动设置在刀座10上,刀架20可在刀座10上前后往复移动;切刀30的后端与刀架20连接;签座60与刀座10分别设置在第一模具本体40的前后两端,第一模具本体50扣合在第一模具本体40上;推签架70滑动设置在签座60上,推签架70可在签座60上前后往复移动。

如图2-3所示,刀座10上沿切刀30的运动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切刀滑道11,切刀30设置在切刀滑道11中;在刀架20的作用下,切刀30可在切刀滑道11中往复移动;相邻切刀滑道11之间设置有签子滑槽12,刀架20可同时沿切刀滑道11和签子滑槽12往复移动。

刀座10下方设置有第一杆件80以及刀架驱动块90,第一杆件80两端分别与刀座10的前后两端连接,刀架驱动块90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杆件80上,刀架驱动块90从刀座10底部与刀架20连接。

刀架驱动块90能够沿第一杆件80往复移动,进而带动刀架20沿刀座10往复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杆件80和刀架驱动块90可采用多种结构,例如:当第一杆件80为滑杆时,刀架驱动块90为滑块;当第一杆件80为丝杆时,刀架驱动块90为丝母;当第一杆件80为导轨时,刀架驱动块90为滑块。

第一杆件80上位于刀架驱动块90的前方滑动设置有第一定位滑块100,第一定位滑块100前端设置有第一定位杆110,第一定位杆110穿过刀座10的前端;第一模具本体40后端设置有与第一定位杆110相对应的第一定位孔120,第一定位滑块100能够带动第一定位杆110的前端伸入第一定位孔120内,从而保证刀座10与第一模具本体40的精准定位。

如图4-5所示,刀架20底部设置有多个与切刀滑道11相配合的切刀滑槽21,相邻切刀滑槽21之间设置有与签子滑槽12相配合的签子推块22;切刀滑道11位于切刀滑槽21内,签子推块22位于签子滑槽12内,从而使刀架20可沿刀座10稳定地滑动。

切刀30后端设置有连接部31,连接部31的上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1,第一连接孔311通过第一销轴313与刀架20连接;连接部31的下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孔312,第二连接孔312通过第二销轴314与刀架驱动块90连接;这样就实现了刀架20与刀架驱动块90的连接,从而通过刀架驱动块90带动刀架20运动。

切刀30前端设置有刀头32,刀头32通过刀体33与连接部31连接;刀头32端部设置有一倾斜的刀刃321,用于切割串料。

如图6-7所示,推签架70滑动设置在签座60上,推签架可在签座60上前后往复移动;签座60上沿推签架70的运动方向设置有签槽61,推签架70可沿签槽61往复移动;推签架70底部设置有与签槽61相配合的推签块71,推签块71可在签槽11内往复移动。

签座60下方设置有第二杆件130以及推签架驱动块140,第二杆件130两端分别与签座60两端连接,推签架驱动块140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杆件130上,推签架驱动块140与推签架70连接。

推签架驱动块140能够沿第二杆件130往复移动,进而带动推签架70沿签座60往复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杆件130和推签架驱动块140可采用多种结构,例如:当第二杆件130为滑杆时,推签架驱动块140为滑块;当第二杆件130为丝杆时,推签架驱动块140为丝母;当第二杆件130为导轨时,推签架驱动块140为滑块。

第二杆件130上位于推签架驱动块140的前方滑动设置有第二定位滑块150,第二定位滑块150前端设置有第二定位杆160,第二定位杆160穿过签座60的前端;第一模具本体40前端设置有与第二定位杆160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孔170,第二定位滑块150能够带动第二定位杆160的前端伸入第二定位孔170内,从而保证签座60与第一模具本体40的精准定位。

如图8所示,相邻签槽61之间设置有凸棱62,凸棱62中设有贯穿签座60上下两侧的滑槽63;滑槽63中设有连接板64,连接板64的上端设置有第三连接孔641,第三连接孔641通过第三销轴643与推签架70连接;连接板64的下端设置有第四连接孔642,第四连接孔642通过第四销轴644与推签架驱动块110连接。

如图9所示,第一模具本体40上沿横向间隔设置有第一串料槽41和第一签槽凸棱42,第一签槽凸棱42上设置有第一签槽43;第一模具本体40上沿纵向设置有第一进刀槽44,第一进刀槽44贯穿第一模具本体40的前后两端,将第一串料槽41、第一签槽凸棱42分割;第一签槽43与第一进刀槽44间隔设置。

第一模具本体40的前端设置有第一进签口45,第一进签口45与第一签槽43的位置相对应。

如图10所示,第二模具本体50上沿横向间隔设置有第二串料槽51和第二签槽凸棱52,第二签槽凸棱52上设置有第二签槽53;第一串料槽41与第二签槽凸棱52相互扣合,第一签槽凸棱42与第二串料槽51相互扣合。

第二模具本体50上沿纵向设置有第二进刀槽54,第二进刀槽54贯穿第二模具本体50的前后两端,将第二串料槽51、第二签槽凸棱52分割;第二签槽53与第二进刀槽54间隔设置。

第一进刀槽44与第二进刀槽54的位置相对应,二者在第一模具本体40和第二模具本体50的后端形成进刀口180。

第二模具本体50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进签口55,第二进签口55与第二签槽53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进签口45与第二进签口55的位置相对应,二者组成进签口190。

第一模具本体40前端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定位凹槽46,第二模具本体50前端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定位凸块56;第一定位凸块56与第一定位凹槽46相互扣合,用于第一模具本体40和第二模具本体50的准确定位。

第一模具本体40后端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定位凹槽47,第二模具本体50后端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定位凸块57;第二定位凸块57与第二定位凹槽47相互扣合,用于第一模具本体40和第二模具本体50的准确定位。

本装置工作时,首先(通过机械或人工)将大块串料摆放在第一模具本体40上,并将第二模具本体50扣合在第一模具本体40上;然后通过穿串机的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带动刀架驱动块90沿第一杆件80移动,从而带动刀架20沿刀座10移动,将切刀30沿进刀口180推入模具中,完成切割动作;同时穿串机的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带动推签架驱动块140沿第二杆件130移动,从而带动推签架70沿签座60移动,将签槽61内的签子推入模具中,完成穿串动作。

本装置通过刀座10、刀架20、切刀30、签座60以及推签架70等机构的相互配合,一次动作即可实现串料的切割与穿串,减小了前期的准备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一中的刀座10、第一模具本体40以及签座60为分体式结构,即三者相互独立,由不同的驱动机构进行驱动。

实施例二中,如图11所示,刀座10与第一模具本体40为一体式结构,签座60与第一模具本体40为分体式结构,也可以实现同样的串料切穿功能。

实施例二中的其他结构可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如图12所示,刀座10与第一模具本体40为分体式结构,签座60与第一模具本体40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实现同样的串料切穿功能。

实施例三中的其他结构可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中,如图13所示,刀座10、第一模具本体40以及签座60三者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实现同样的串料切穿功能。

实施例四中的其他结构可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刀架20滑动设置在刀座10上,刀架20上设置有刀架推拉杆200(200’),刀架推拉杆200(200’)与刀架20可采取但不仅限于以下两种连接方式:

①刀架推拉杆200设置在刀架20的后端,从后端实现刀架20的推拉;

②刀架推拉杆200’设置在刀架20的顶端,从顶端实现刀架20的推拉。

上述两种连接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实施例五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二者的刀架20驱动方式不同,实施例一是通过刀座10下方的刀架驱动块90进行驱动,而实施例五是通过设置在刀架20上的刀架推拉杆200(200’)进行驱动;其他结构可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推签架70滑动设置在签座60上,推签架70上设置有推签架推拉杆210(210’),推签架推拉杆210(210’)与推签架70可采取但不仅限于以下两种连接方式:

①推签架推拉杆210设置在推签架70的后端,从后端实现推签架70的推拉;

②推签架推拉杆210’设置在推签架70的顶端,从顶端实现推签架70的推拉。

上述两种连接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实施例六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二者的推签架70驱动方式不同,实施例一是通过签座60下方的推签架驱动块140进行驱动,而实施例六是通过设置在推签架70上的推签架推拉杆210(210’)进行驱动;其他结构可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