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1026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阻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气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软性显示器的阻气结构。
背景技术
以光学级软性塑料基材取代现有玻璃基板材料制作软性塑料显示器,可达到轻巧、携带方便、可穿戴、曲面显示、不易破碎、耐冲击与可卷绕等特性,已成为未来显示器发展主流。然而,显示器本身对水汽与氧气甚为敏感,其因水汽会影响显示组件的讯号传输特性,严重将造成短路而无法操作,而氧气会加速显示材料的氧化与裂解而减短使用寿命。现有软性塑料基板材料对于水汽和氧气的阻绝性并不如玻璃基板,因此,当软性塑料基板材料用于显示器面板时,其表层常常需再作适当的阻隔气体处理,以达到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并延长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目前,多将无机材料如氧化硅、氧化钛或氮氧化硅等以溅射(sputter)或气相沉积(vapor deposition)方式镀在光学级软性塑料基材上,以达到阻隔水汽与氧气的目的,此种方式可维持良好的透明度。然而由于无机材料与塑料基材间的粘着力差,还需涂布缓冲层或进行特殊的表面处理来增加粘着力,且无机层材料经数次弯曲后,易产生龟裂而剥落,大大影响阻气效果。此外,以真空溅射或气相沉积方式溅射无机层材料,应用于大面积化时其设备昂贵且均匀度控制困难。
已知与本发明类似的材料与结构发明包括美国专利4,684,573、2004/0033379A1、2004/0209126A1及2003/0203210A1。其皆以多层沉积的方式达到阻气功能。然而,对纯无机材料而言,虽然其是不错的阻气层材料,但其与塑料基板材料的粘着力差,弯曲过程易产生龟裂现象。且干法工艺设备与制造成本均比湿法工艺高。而对纯有机材料PVDC与Topas而言,其粘着力不佳。
下表列出已知技术的技术重点及其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气结构,包括塑料基板以及聚氯乙烯共聚物膜,该聚氯乙烯共聚物膜形成于该塑料基板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阻气结构,包括塑料基板、形成于该塑料基板上的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以及形成于该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上的由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组成的复合膜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上述阻气结构均适用于软性显示器。


图1~7为本发明的阻气结构。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20~阻气结构;12、22~塑料基板;14、14’、14”、18、28、32、32’~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6、24、26~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0、30~聚氯乙烯共聚物膜与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形成的复合膜。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考图1,说明本发明的阻气结构。阻气结构10可包括塑料基板12,以及形成于塑料基板12上的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塑料基板12的材质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2,6-naphthalene dicarboxylate,PEN)、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PC)、环烯烃共聚物(cyclo olefin copolymer,m-COC)、聚醚砜(polyether sulfones,PES)或聚酰亚胺(polyimide,PI)。
上述聚氯乙烯共聚物可包括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oly(vinylidene chloride-co-acrylonitrile-co-methyl methacrylate,PVCA)或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oly(vinylidene chloride-co-methyl methacrylate,PVCM)。
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可为单层(如图1所示)、双层14、14’(如图2所示)或三层14、14’、14”(如图3所示),其单层厚度为2~20微米,优选5~10微米。此单或多层聚氯乙烯共聚物膜中,至少有一层包含例如硅酸盐、氧化硅或氧化铝的无机粉体,其重量百分比为0.5~20%,优选1~10%。
请参考图4,本发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上,还可包括由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16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8组成的复合膜20,使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16可位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18之间。聚乙烯醇共聚物可包括乙烯/乙烯醇共聚物(polyethylene-vinyl alcohol,EVOH)。
上述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16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18中,至少有一层包含例如硅酸盐、氧化硅或氧化铝的无机粉体,其重量百分比为0.5~20%,优选1~10%。且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16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14、18的单层厚度为2~20微米,优选5~10微米。
如图4所示的阻气结构10,其总透光率(total light transmittance,TT)大于90%,水汽透过率(water vapor transmittance rate,WVTR)低于0.1g/m2·天,氧气透过率(oxygen transmittance rate,OTR)低于0.1cc/m2·天,铅笔硬度高于3H,且各层间的粘着性高于5B。
本发明主要利用有机/无机纳米混成(organic/inorganic nano-hybrid)技术开发一种可有效阻隔氧气与水汽的阻气结构。由于添加无机纳米粉体,因此阻气结构除了可提升气体阻隔效果外,还具有高铅笔硬度(3H以上)以及与透明导电膜(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间的高粘着性,且外观可保持良好的透明度。
请参考图5,说明本发明的阻气结构。阻气结构20可包括塑料基板22,形成于塑料基板22上的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以及形成于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上的由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6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28组成的复合膜30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32(如图6所示)。塑料基板22的材质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PC)、环烯烃共聚物(m-COC)、聚醚砜(PES)或聚酰亚胺(PI)。
上述聚氯乙烯共聚物可包括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或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M),聚乙烯醇共聚物可包括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
在图5所示的阻气结构20中,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26可位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28与塑料基板22之间。上述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26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28中,至少有一层包含例如硅酸盐、氧化硅或氧化铝的无机粉体,其重量百分比为0.5~20%,优选1~10%。且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26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28的单层厚度为2~20微米,优选5~10微米。
再参考图6,聚氯乙烯共聚物膜32可包括单层或双层32、32’(如图7所示)。相同地,上述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32、32’中,至少有一层包含例如硅酸盐、氧化硅或氧化铝的无机粉体,其重量百分比为0.5~20%,优选1~10%。且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24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32、32’的单层厚度为2~20微米,优选5~10微米。
本发明利用湿法工艺(wet process)制备高阻气、高透明及具有高铅笔硬度的多功能复合型阻气结构。由于无机纳米粉体具有高阻气性与高刚性,因此可用来提升有机高分子的阻气性与铅笔硬度,且又不会影响有机高分子的透明度。
例如先以特定溶剂分别溶解对氧气具有高阻绝性且会吸收水汽的聚乙烯醇(PVA)分子与对水汽具有高度阻绝能力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分子,之后,以刮刀涂布于软性塑料基材上(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醚砜(PES)等)。过程中先以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或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硅酸盐当作底层涂布于软性塑料基材上,待其干燥后,涂布一层聚乙烯醇,之后,涂布一层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或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硅酸盐。如此,即完成单层或三层结构可达到高阻气及高铅笔硬度且又能维持高透明的有机/无机纳米混成阻气结构。
实施例1首先,将20克的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M)溶于100克的环戊酮(cyclopentanone,CPN)中。待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完全溶解后,筛网过滤。之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实施例2首先,将20克的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M)溶于100克的环戊酮(CPN)中。待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完全溶解后,筛网过滤。之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之后,再次以刮刀将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溶液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两层透明无色的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实施例3首先,将20克的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M)溶于100克的环戊酮(CPN)中。待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完全溶解后,筛网过滤。之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之后,再次以刮刀将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溶液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两层透明无色的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之后,第3次以刮刀将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溶液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M)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三层透明无色的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实施例4首先,将20克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溶于100克的环戊酮(CPN)中。待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完全溶解后,筛网过滤。之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实施例5首先,将20克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溶于100克的环戊酮(CPN)中。待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完全溶解后,筛网过滤。之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之后,再次以刮刀将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溶液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两层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实施例6首先,将20克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溶于100克的环戊酮(CPN)中。待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完全溶解后,筛网过滤。之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之后,再次以刮刀将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溶液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两层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之后,第3次以刮刀将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溶液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三层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
实施例7首先,将20克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溶于100克的环戊酮(CPN)中。待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完全溶解后,筛网过滤。之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之后,将15克的聚乙烯醇(PVA)溶于100克的去离子水中,待聚乙烯醇完全溶解后,筛网过滤。
之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70度及11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聚乙烯醇薄膜材料。
之后,以刮刀将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溶液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聚乙烯醇(PVA)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薄膜材料,而制作完成三层透明无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聚乙烯醇(PVA)/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薄膜材料。
实施例8首先,将50克的有机粘土(silicate)混入900克的环戊酮(CPN)中。之后,以高速研磨分散机进行研磨分散,使有机粘土在溶剂中呈现粒径为80~150纳米的粉体。之后,取上述溶液7.6克放入120克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溶液中(如实施例6)并高速搅拌,使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与有机粘土混成形成均匀单相溶液(PVCA/Silicate(98/2))。筛网过滤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有机粘土(98/2)纳米混成薄膜材料。之后,将15克的聚乙烯醇(PVA)溶于100克的去离子水中。待聚乙烯醇完全溶解后,筛网过滤。
之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有机粘土)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70度及11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聚乙烯醇薄膜材料。
之后,第3次以刮刀将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有机粘土(98/2)溶液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有机粘土)/聚乙烯醇(PVA)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有机粘土(98/2)纳米混成薄膜材料。
实施例9首先,将50克的有机粘土混入900克的环戊酮(CPN)中。之后,以高速研磨分散机进行研磨分散,使有机粘土在溶剂中呈现粒径为80~150纳米的粉体。之后,取上述溶液20克放入120克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溶液中(如实施例6)并高速搅拌,使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与有机粘土混成形成均匀单相溶液(PVCA/Silicate(95/5))。筛网过滤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有机粘土(95/5)纳米混成薄膜材料。之后,将15克的聚乙烯醇(PVA)溶于100克的去离子水中。待聚乙烯醇完全溶解后,筛网过滤。
之后,以刮刀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有机粘土)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70度及11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聚乙烯醇薄膜材料。
之后,第3次以刮刀将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有机粘土(95/5)溶液成膜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有机粘土)/聚乙烯醇(PVA)的塑料基板上。然后经加热至摄氏80度及140度各30分钟烘烤干燥后,即形成透明无色的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有机粘土(95/5)纳米混成薄膜材料。
表1

上表1公开了实施例1~9的阻气结构,其包括厚度、总透光度、水汽透过率、氧气透过率、铅笔硬度及粘着度等的物理特性。
虽然已通过如下优选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作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阻气结构,包括塑料基板;以及聚氯乙烯共聚物膜,其形成于该塑料基板上。
2.权利要求1的阻气结构,其中该聚氯乙烯共聚物系包括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或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M)。
3.权利要求2的阻气结构,其中该聚氯乙烯共聚物膜包括单层、双层或三层。
4.权利要求3的阻气结构,其中该聚氯乙烯共聚物膜至少之一包含无机粉体。
5.权利要求4的阻气结构,其中该无机粉体包括硅酸盐、氧化硅或氧化铝。
6.权利要求4的阻气结构,其中该无机粉体重量百分比为0.5~20%。
7.权利要求6的阻气结构,其中该无机粉体重量百分比为1~10%。
8.权利要求3的阻气结构,其中该等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的单层厚度为2~20微米。
9.权利要求8的阻气结构,其中该等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的单层厚度为5~10微米。
10.权利要求1的阻气结构,还包括由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组成的复合膜,该复合膜形成于该聚氯乙烯共聚物膜上,其中该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设置于该等聚氯乙烯共聚物膜之间。
11.权利要求10的阻气结构,其中该聚乙烯醇共聚物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
12.权利要求10的阻气结构,其中该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或该聚氯乙烯共聚物膜至少之一包含无机粉体。
13.权利要求12的阻气结构,其中该无机粉体包括硅酸盐、氧化硅或氧化铝。
14.权利要求12的阻气结构,其中该无机粉体的重量百分比为0.5~20%。
15.权利要求14的阻气结构,其中该无机粉体的重量百分比为1~10%。
16.权利要求10的阻气结构,其中该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或该等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的单层厚度为2~20微米。
17.权利要求16的阻气结构,其中该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或该等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的单层厚度为5~10微米。
18.一种阻气结构,包括塑料基板;以及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其形成于该塑料基板上;以及由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组成的复合膜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其形成于该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上。
19.权利要求18的阻气结构,其中该聚氯乙烯共聚物包括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A)或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VCM)。
20.权利要求18的阻气结构,其中该聚乙烯醇共聚物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
21.权利要求18的阻气结构,其中该等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设置于该聚氯乙烯共聚物膜与该塑料基板之间。
22.权利要求18的阻气结构,其中该等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或该聚氯乙烯共聚物膜至少之一包含无机粉体。
23.权利要求18的阻气结构,其中该无机粉体包括硅酸盐、氧化硅或氧化铝。
24.权利要求18的阻气结构,其中该无机粉体的重量百分比为0.5~20%。
25.权利要求24的阻气结构,其中该无机粉体的重量百分比为1~10%。
26.权利要求18的阻气结构,其中该等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或该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的单层厚度为2~20微米。
27.权利要求26的阻气结构,其中该等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或该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的单层厚度为5~10微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气结构,包括塑料基板、形成于该塑料基板上的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以及形成于该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上的由聚乙烯醇或其共聚物膜与聚氯乙烯共聚物膜组成的复合膜或聚氯乙烯共聚物膜。
文档编号B32B27/18GK101062601SQ2006100801
公开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8日
发明者田宏隆, 吕奇明, 张含章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