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膜瓦楞纸板生产线及其工艺流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6647阅读:6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膜瓦楞纸板生产线及其工艺流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纸板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膜瓦楞纸板生产线及其工艺流程。



背景技术:

瓦楞纸生产工艺通常是先将各层原纸烘干、并按粘合的方式将各层原纸复合成瓦楞纸板,现有技术生产的瓦楞纸湿度较大,影响了纸板的抗压强度、戳穿强度等指标。目前许多生产厂家通常采用烘干的方式降低纸板的湿度,烘干设备需要用到锅炉,能耗大且对环境影响较大,成本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设计一种瓦楞纸板生产方式,既不需要锅炉加热来烘干又能达到纸板湿度适当,抗压强度、戳穿强度等指标合格,同时考虑到成本,生产过程要紧凑,生产效率要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克服了瓦楞纸生产的复膜,以及瓦楞纸板生产效率低,能耗高且生产的纸板强度不够的问题,提供一种复膜瓦楞纸板生产线。

一种复膜瓦楞纸板生产线,包括瓦楞纸成型部分、面纸输送部分、瓦楞纸处理部分、定位复膜部分、压合裁切部分、层叠固化输出部分以及成品输出部分;所述面纸输送部分设置在瓦楞纸成型部分的后端;所述定位复膜部分设置在面纸输送部分的后端;所述瓦楞纸处理部分设置在定位复膜部分的后端;所述压合裁切部分设置定位复膜部分的后端以及瓦楞纸处理部分的上端;所述层叠固化输出部分设置在压合裁切部分的后端;所述瓦楞纸成型部分成型好的瓦楞纸传输到瓦楞纸处理部分,瓦楞纸经瓦楞纸处理部分的纠偏、过胶、预热以及裁切处理后进入压合裁切部分,面纸输送部分将单张面纸传输到定位复膜部分完成定位复膜后进入压合裁切部分与瓦楞纸贴合成纸板向后传输,纸板经压合裁切部分压合裁切后传输到层叠固化输出部分通过固化处理后由成品输出部分输出。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复膜部分包括定位部分和复膜部分;所述定位部分包括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下辊,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点纸辊以及设置在下辊下端的挡规;所述点纸辊包括辊筒和摆杆,辊筒可沿摆杆上下移动;所述挡规包括L型挡板和转轴,L型挡板可沿转轴转动;所述复膜部分包括薄膜放卷装置、复膜辊a和复膜辊b。

作为优选,所述压合裁切部分包括上压合输送带、下压合输送带、横切机以及设置在上压合输送带后端以及下压合输送带上端的用于控制横切机等分横切纸板的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层叠输送固化部分包括下输送带、托辊组、浮动输送带以及浮动压辊;托辊组与下输送带配合保证下输送带承载纸板的一侧按水平方向直线传动,浮动压辊和浮动输送带配合浮动传输。

作为优选,所述瓦楞纸处理部分包括过胶机、设置在过胶机前端的吸风纠偏装置以及设置在过胶机后端的预热辊;吸风纠偏装置对瓦楞纸进行位置纠偏调整后,瓦楞纸进入过胶机过胶,过胶后的瓦楞纸经预热辊预热。

作为优选,所述面纸输送部分包括输纸机和传送带。

作为优选,所述上压合输送带和复膜辊a之间以及下压合输送带和预热辊之间均设置有托板。

作为优选,所述压合裁切部分和层叠固化输出部分之间还设置有加速带。

作为优选,所述瓦楞纸成型部分包括原纸架、瓦楞成型机和输送天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在横切机和设置在上压合输送带后端以及下压合输送带上端的传感器配合使得纸板裁切长度得到稳定的控制以及连续式的生产输出。

(2)本发明中复膜部分的设置使得面纸的复膜以及纸板的生产两道工序结合到了一起,并且配合紧凑,大大提高了复膜纸板的生产效率,降低了设备空间占用率,节约了成本。

(3)本发明中浮动输送带的设置,与下输送带配合,实现贴合好的一张张纸板呈倾斜堆叠状态向后传输,使得单张纸板在传输过程中可以向出料处缓慢输出而不会影响前面的纸板压合输出,让压合好的纸板有足够的自然固化时间。

(4)本发明中在浮动输送带的前端设置有加速带,使得裁切好的一张张纸板能被迅速抛向浮动输送带,不影响前面纸板的连续式输出裁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单张纸复面瓦楞纸板的生产工艺流程,原纸架上的纸张经瓦楞成型机成型成瓦楞纸后经输送天桥输送到瓦楞纸处理部分,在瓦楞纸处理部分先经吸风纠偏装置纠偏位置然后进入过胶机涂胶,涂胶完毕经预热辊预热后送入压合裁切部分,输纸机上的单张面纸经传送带传送到定位部分,在下辊、点纸辊以及挡规作用下完成定位,点送入复膜部分完成复膜后送入压合裁切部分与瓦楞纸贴合形成纸板,纸板送入横切机,横切机在传感器的控制下对纸板等分裁切,裁切好的纸板经加速带传送到层叠固化输出部分,经固化处理后输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中面纸输送部分设置在瓦楞纸成型部分的后端,定位复膜部分设置在面纸输送部分的后端,瓦楞纸处理部分设置在定位复膜部分的后端,压合裁切部分设置定位复膜部分的后端以及瓦楞纸处理部分的上端,层叠固化输出部分设置在压合裁切部分的后端,各部分衔接紧凑,大大提高了瓦楞纸板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复膜瓦楞纸板生产线的示意图。

图2为定位部分和复膜部分的示意图。

图3为瓦楞纸处理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一

图1为复膜瓦楞纸板生产线的示意图,图2为定位部分和复膜部分的示意图,图3为瓦楞纸处理部分的示意图。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是一种复膜瓦楞纸板生产线,包括瓦楞纸成型部分1、面纸输送部分2、瓦楞纸处理部分3、定位复膜部分4、压合裁切部分5、层叠固化输出部分6以及成品输出部分7;所述面纸输送部分2设置在瓦楞纸成型部分1的后端;所述定位复膜部分4设置在面纸输送部分2的后端;所述瓦楞纸处理部分3设置在定位复膜部分4的后端;所述压合裁切部分5设置定位复膜部分4的后端以及瓦楞纸处理部分3的上端;所述层叠固化输出部分6设置在压合裁切部分5的后端;所述瓦楞纸成型部分1成型好的瓦楞纸10传输到瓦楞纸处理部分3,瓦楞纸10经瓦楞纸处理部分3的纠偏、过胶、预热以及裁切处理后进入压合裁切部分5,面纸输送部分2将单张面纸20传输到定位复膜部分4完成定位复膜后进入压合裁切部分5与瓦楞纸10贴合成纸板30向后传输,纸板30经压合裁切部分5压合裁切后传输到层叠固化输出部分6通过固化处理后由成品输出部分7输出;所述定位复膜部分4包括定位部分41和复膜部分42;所述定位部分41包括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下辊41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点纸辊412以及设置在下辊411下端的挡规413;所述点纸辊412包括辊筒4121和摆杆4122,辊筒4121可沿摆杆4122上下移动;所述挡规413包括L型挡板4131和转轴4132,L型挡板4131可沿转轴4132转动;所述复膜部分42包括薄膜放卷装置421、复膜辊a422和复膜辊b423;所述压合裁切部分5包括上压合输送带51、下压合输送带52、横切机53以及设置在上压合输送带51后端以及下压合输送带52上端的用于控制横切机53等分横切纸板30的传感器54;所述层叠输送固化部分6包括下输送带61、托辊组62、浮动输送带63以及浮动压辊64;托辊组62与下输送带61配合保证下输送带61承载纸板30的一侧按水平方向直线传动,浮动压辊64和浮动输送带63配合浮动传输;所述瓦楞纸处理部分3包括过胶机32、设置在过胶机32前端的吸风纠偏装置31以及设置在过胶机32后端的预热辊33;吸风纠偏装置31对瓦楞纸10进行位置纠偏调整后,瓦楞纸进入过胶机32过胶,过胶后的瓦楞纸10经预热辊33预热;所述面纸输送部分2包括输纸机21和传送带22;所述上压合输送带51和复膜辊a422之间以及下压合输送带52和预热辊33之间均设置有托板8;所述压合裁切部分5和层叠固化输出部分6之间还设置有加速带9;所述瓦楞纸成型部分1包括原纸架11、瓦楞成型机12和输送天桥13。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瓦楞纸成型部分,只设置了一组瓦楞纸成型设备,满足了三层瓦楞纸板的生产要求,当然也可以设置多组瓦楞纸成型设备以满足不同层数纸板的生产要求。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是一种单张纸先复面后断张瓦楞纸板的生产工艺流程,原纸架11上的纸张经瓦楞成型机12成型成瓦楞纸10后经输送天桥13输送到瓦楞纸处理部分3,在瓦楞纸处理部分3先经吸风纠偏装置31纠偏位置然后进入过胶机32涂胶,涂胶完毕经预热辊33预热后送入压合裁切部分5,输纸机21上的单张面纸20经传送带22传送到定位部分41,在下辊411、点纸辊412以及挡规413作用下完成定位,点送入复膜部分42完成复膜后送入压合裁切部分5与瓦楞纸10贴合形成纸板30,纸板30送入横切机53,横切机53在传感器54的控制下对纸板等分裁切,裁切好的纸板经加速带9传送到层叠固化输出部分6,经固化处理后输出。

本实施例中各个设备部分的前后关系以及工作流程只是一种优选方案,当然也可以对其中的部分设备的位置关系做一定的调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

当然在本技术方案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