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熔体纺丝横动侧吹风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4078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熔体纺丝横动侧吹风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熔体纺丝的横动侧吹风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服装面料发展的主题有纯真、激情、优雅、快乐等。纯真,即通过求新求异的面料风格、手感,具体在织物上通过纱线变化如圈圈纱、疙瘩纱改变织物的装饰效果,通过物理或化学的作用,获得织物的表面效应如泡、绉、波浪及粗犷型的泡绉织物;或者采用天然纤维、人造纤维获得不规则的针织及机织物;或者印染加工中采用模糊不清的图案进行印花等。即通过多重的色彩体现出面料的层次感,这种轻薄透明的面料充分地呈现朦胧之美,轻柔与透明之效果。

熔体纺制的丝纤维是目前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品种,如涤纶、丙纶、锦纶等。熔融的纺丝熔体从喷丝板的喷丝孔喷出,再经冷却风冷却固化成纤、集束成一束丝、上油、牵伸、卷绕成丝筒。一块喷丝板喷出的丝由几十根到几千根不等,喷丝孔喷出的丝长度可以制成沿纤维轴向无限长的长度,且保持单丝的线密度、单丝纵向结构、单丝截面形状、单丝性能(包括强度、伸度、模量、结晶度、取向度、收缩性、染色性等)始终保持不变。当今社会,这种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丝纤维已难于满足人们在服饰、装饰领域求新求异的要求,尚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熔体纺丝的横动侧吹风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应能使丝纤维发生多种变化,提高面料的美观程度,而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技术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熔体纺丝横动侧吹风冷却装置,包括风室、分配孔板、风网及喷丝板,分配孔板、风网依次竖直固定在风室内,风网的外侧为风室的出风口,喷丝板水平固定在出风口的上方,向下喷出丝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的上侧安装有一横动挡风滑板,该横动挡风滑板位于风网与丝束之间,横动挡风滑板通过滑块可滑动地安装在导轨上,导轨水平布置且两端固定在出风口两侧的墙板上,两侧的墙板之间还通过轴承水平安装有一丝杆,该丝杆与风室外的电机连接,该电机由PLC模块控制,丝杆通过螺母与所述挡风滑板连接,从而驱动横动挡风滑板在导轨上作横向往复移动。

所述横动挡风滑板的高度为15~30cm,宽度为喷丝板直径的50~8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横向往复移动的横动挡风滑板,阻挡一部分侧吹风对部分丝的冷却,同一丝束的不同丝因冷却作用的不同而使丝的内部结构发生相应变化,最终获得强度、伸度、模量、结晶度、取向度、收缩性、染色性等性能变化的纤维,最终提高面料的美观程度,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熔体纺丝横动侧吹风冷却装置,包括风室1、分配孔板2、风网3及喷丝板6,分配孔板2、风网3依次竖直固定在风室1内,风网3的外侧为风室1的出风口,出风口的外侧设有两块竖直的墙板1.1,喷丝板6水平固定在出风口的上方,向下喷出丝束4,从两块墙板之间由上而下穿过出风口被冷却固化成丝束(纤维)。上述结构与现有侧吹风冷却装置相同,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如图2(图中省略风网)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出风口的上侧安装有一矩形的横动挡风滑板5,该横动挡风滑板5位于风网3与丝束4之间,横动挡风滑板5通过滑块可滑动地安装在导轨8上,导轨水平布置且两端固定在出风口两侧的墙板1.1上,两侧的墙板之间还通过轴承11水平安装有一丝杆7,该丝杆与风室外的电机9连接,该电机由PLC模块控制,丝杆通过螺母10与所述挡风滑板5连接,电机根据PLC模块预设的指令动作,驱动横动挡风滑板5在导轨上以一定的速度作横向往复移动,挡柱一部分吹向丝束的风。所述横动挡风滑板5的高度为15~30cm,宽度为喷丝板6直径的50~80%。

熔融的纺丝熔体从喷丝板6底部的喷丝孔喷出细流,经冷却风冷却固化成丝束4,然后集束成一束丝,经过上油、牵伸后再卷绕成丝筒。横动挡风滑板5往复阻挡来自风室1侧吹风对丝的冷却,横动挡风滑板5只能遮挡横向的一部分冷却风,因此有一部分丝线被挡柱,另一部分丝线未被挡柱,随着挡风滑板5的移动,挡住部分也随之变化,使丝的凝固位置发生波动,同一位置的丝出现线密不均匀地发生变化,同一丝束因冷却作用的不同而使丝束及丝的内部结构发生相应变化,最终获得强度、伸度、模量、结晶度、取向度、收缩性、染色性等性能变化莫测的纤维。挡风滑板横向移动的速度越快,纤维性能变化的周期就越短,反之越长,具体可根据客户需要确定。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中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