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7339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具备介质支承部,其被分割成多个部件,由该 多个各部件形成支承面,利用上述支承面支承被送来的被记录介质;热传导式加热机构,其 设置于该介质支承部,对支承于该介质支承部的被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记录头,其对被记录 介质喷出墨水并进行记录。 在本申请中,记录装置包括喷墨打印机,线点打印机、激光打印机、行式打印机、复 印机、传真机等种类。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述那样,记录介质具备记录头、作为介质支承部的压板、作 为热传导式加热机构的加热器。 在此,"热传导式"是指通过物体的内部从高温部向低温部导热的方式。S卩,是作为 物体的上述压板与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接触来导热的方式。称为"接触式"。
其中,上述记录头设置成能够对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记录。此外,上述压板设置成 与上述记录头相对,能够从背面支承纸张。 进而,上述加热器设置在与支承上述压板的纸张的一侧相反侧,构成为能够经由 上述压板对该压板上的纸张进行加热。对该压板上的纸张进行加热是为了促进喷出到纸张 的墨水的干燥。此外,上述压板由于加热器的热而膨胀,因此由多个部件构成。而且,在相 邻的部件之间的边界线设置有多个间隙。因而,能够用该间隙吸收膨胀的量,能够防止上述 压板整体翘起。结果,能够使上述压板和上述记录头之间的距离稳定。 图11 (A) (B)所表示的是作为现有技术的一例的压板的图。其中,图11 (A)是表示 压板的概略的俯视图。另一方面,图11(B)是表示与图11(A)所示的压板的宽度方向的位 置对应的纸张的温度的图。 另外,纵轴表示温度。另一方面,横轴表示与压板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纸张的 位置。 如图11 (A)所示那样,现有技术的压板200由第一部件201、第二部件202和第三 部件203构成。而且,在各自相邻的部件之间的边界线204、204设置间隙205,并通过螺钉 固定在螺纹孔206、206...的下方的图中未示的板状部件上。此外,对压板200上的纸张进 行加热的加热器(未图示)以夹在压板200和板状部件(未图示)之间的方式安装。进而, 边界线204、204构成为相对于输送方向Y倾斜的一直线状。 如图ll(A)、 (B)所示,如果纸张在输送方向通过压板200,则由于被加热器加热, 所以温度上升。 在此,在图11(B)中,虚线表示的是通过压板200之前的状态的纸张的温度。另一 方面,实线表示的是通过之后的状态的纸张的温度。在通过压板200之前的状态下,纸张的 温度在宽度方向X是均匀的。 而且,当纸张在输送方向Y通过压板200时,能够将加热器的热经由压板200传递到纸张。因而,能够使纸张的温度上升。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839316号公报 但是,通过宽度方向X的、设置有边界线204、204的区域N的纸张的温度的水准与 通过没有设置边界线204、204的区域M的纸张的温度的水准相比显著降低。此外,纸张的 温度的水准低的范围和水准高的范围的偏差大。
对宽度方向X的区域M、N进行说明。 在此,区域M是在输送方向Y没有边界线204的区域。另一方面,区域N是在输送 方向Y有边界线204的区域。 通过宽度方向X的区域M的纸张,由于不受到边界线204的间隙205的影响,所以 易于接受热量。因而,通过区域M的纸张的温度成为比较高的温度。 另一方面,通过区域N的纸张以跨越相对于输送方向Y倾斜的边界线204的在输 送方向Y上的成分的间隙L的方式在输送方向Y通过边界线204。在以该跨越的方式通过 的期间,纸张成为不与压板200接触的状态,所以难以受到热量。因而,通过区域N的纸张 与通过区域M的纸张相比温度低。此外,输送方向Y成分的间隙L相对于压板200的输送 方向Y的长度所占的比例越大,温度的水准差越大。 此外,边界线204相对于输送方向Y的倾斜越大,在宽广的范围内温度变得越低。 即,温度的水准在较广的范围内不同。 因而,有可能促进宽度方向X的温度不均和干燥不均。此外,有可能因温度不均引 起的墨水的变色不均。 另外,在边界线相对于输送方向Y不倾斜而与输送方向Y平行地构成一直线状的 情况下也同样。在这种情况下,温度的水准差变得显著。 进而,在边界线204相对于输送方向Y倾斜的情况下,当纸张的端部位于边界线上 时,有可能产生该端部卡在边界线204,纸张整体的斜行,纸张的端部折曲的所谓的折纸的 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状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当对被输送的被记录介质 进行加热时,能够降低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宽度方向的被记录介质的温度的偏差的记录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介质支承 部,其被分割成多个部件,由该多个各部件形成支承面,利用上述支承面支承输送的被记录 介质;热传导式第一加热机构,其设置于该介质支承部,对支承于该介质支承部的被记录介 质进行加热;和记录头,其对被记录介质喷出墨水并进行记录,在上述介质支承部的上述支 承面上,由上述多个部件间的间隙形成的边界线,兼备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 地,以在输送方向上不成为一直线状的方式弯曲构成。 在此,"热传导式"是通过物体的内部从高温部向低温部传递热的方式。即,是通过 物体与被记录介质接触来传递热的方式。也叫做"接触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在上述介质支承部的上述支承面上,由上述多个部件间 的间隙形成的边界线,兼备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地,以在输送方向上不成为
4一直线状的方式弯曲构成。因而,在上述介质支承部的上述支承面,能够减少上述多个部件间的边界线的输送方向成分在宽度方向上的特定部位集中。即,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分散上述多个部件间的边界线的输送方向成分。 结果,当被记录介质一边被加热一边通过上述介质支承部时,能够减少宽度方向上的被记录介质的温度的偏差。即,在宽度方向上,能够防止产生难以传递热、从而使被记录介质的温度与其它相比显著低的范围。而且,能够减少宽度方向上的温度不均和干燥不均。此外,能够减少由温度不均引起的墨水的变色不均。 进而,上述边界线不构成为相对于输送方向倾斜。因而,当被记录介质的端部位于上述边界线上时,不用担心产生该端部卡在边界线,被记录介质整体的斜行,被记录介质的端部折曲的所谓的折纸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对流式第二加热机构,该上述对流式第二加热机构经由上述边界线的上述多个部件间的间隙,对上述支承面上的被记录介质吹暖风。 在此,"对流式"是通过气体、液体等的流体传递热的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除了与上述第一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在上述介质支承部还具有对流式第二加热机构,该上述对流式第二加热机构经由上述边界线的上述多个部件间的间隙,对上述支承面上的被记录介质吹暖风。因而,能够利用对流式对被记录介质的与上述间隙相对的部位积极地输送热。结果,能够减少或消除被记录介质的与上述间隙相对的部位的温度和不相对的部位的温度的差。即,能够减少或消除被记录介质的温度的偏差。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在上述介质支承部的上述支承面的多个吸引孔;和经由该吸引孔将上述介质支承部的上述支承面侧的空气向与该支承面相反一侧吸引的吸引机构,上述对流式第二加热机构,利用由上述吸引机构吸引被上述热传导式第一加热机构加热的空气时的排气,并经由上述边界线的间隙对被记录介质吹暖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除了与上述第二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上述对流式第二加热机构利用由上述吸引机构吸引被上述热传导式第一加热机构加热的空气时的排气,并经由上述边界线的间隙对被记录介质吹暖风。因而没有浪费。此外,除了上述吸引机构之外不需要另外设置其他机构。即,结构较为合理。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至第三的任一个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介质支承部,上述第一加热机构从与上述介质支承部的上述支承面相反一侧螺钉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除了与第一至第三的任一个记载的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上述第一加热机构从与上述介质支承部的上述支承面相反一侧螺钉固定。因而,在上述介质支承部的上述支承面侧,不会产生无用的凹凸或空间。 在假设作成从上述支承面侧螺钉固定的情况下,螺钉固定的部位成为凹状,热难以被传递。为了所谓的平坦,考虑在螺钉固定的部位设置罩。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罩的下面产生无用的空间,所以热难以被传递。 因此,在本方式中,如上所述,采用了上述第一加热机构从上述介质支承部的与上述支承面相反一侧螺钉固定的结构。
结果,不用担心产生热难以传导的部位。即,能够对被记录介质均匀地传递热。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一至第四的任一个记载的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介质支承部的上述支承面中的上述边界线的间隙以外的部位,是形成在同一面上的光滑的平滑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除了与第一至第四的任一个记载的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上述介质支承部的上述支承面中的上述边界线的间隙以外的部位,是形成在同一面上的光滑的平滑面。因而,在上述边界线的间隙以外的部位,上述支承面能够与被接触介质均匀地接触。结果,在上述边界线的间隙以外的部位,能够均匀地加热被记录介质。



如下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整体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2(A) (B)是表示本发明的压板的概略的俯视图和正面剖视图。 图3(A) (B)是表示本发明的压板的俯视图和对应部位的巻纸的温度的图。 图4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1的压板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5(A) (B)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2的压板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3的压板的概略的正面剖视图。 图7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4的压板的概略的正面剖视图。 图8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5的压板的概略的正面剖视图。 图9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5的压板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5的压板的下方立体图。 图11 (A) (B)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压板的俯视图和对应部位的纸张的温度的图。
符号说明 1...打印机(记录装置);10...供料部;ll...辊介质支架;12...供给台;20...搬送部;21...搬送辊对;22...搬送驱动辊;23...搬送从动辊;30...记录部;31...记录头;32...喷嘴列;33...压板;34...介质支承面;35...吸引孔;36...第一部件;37...第二部件;38...第三部件;39...螺纹孔;40...螺钉;41...边界线;42...间隙;43...第一加热机构;44...加热器;45...板状部件;46...内螺纹状部;47...流路形成部件;48...吸引机构;49...吸引风扇;50...排出部;51...排出台;60...(其它的实
施方式1的)压板;61...第四部件;62...第五部件;63...边界线;70...(其它的实施方
式2的)压板;71...第六部件;72...第七部件;73...第八部件;74...螺纹孔;75...板状部件;80...(其它的实施方式3的)压板;81...第二加热机构;82...暖风风扇;90...(其它的实施方式4的)压板;91...第一暖风风扇;92...第二暖风风扇;93...第
一边界线;94...第一间隙;95...第二边界线;96...第二间隙;100...(其它的实施方式5的)压板;101...暖风风扇;200...现有技术的压板;201...第一部件;202...第二部件;203.第三部件;204.边界线;205.间隙;206.螺纹孔;R.巻纸;X.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Z...压板和记录头相对的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记录装置"或"液体喷射装置"的作为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以下叫做"打印机")l的整体的概略的侧视图。 在此,液体喷射装置并不限定于从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31向记录纸等的被记录材料喷射墨水来进行向被记录材料的记录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复印机和传真机等的记录装置,也包含代替墨水从相当于上述记录头31的液体喷射头向相当于被记录材料的被
喷射材料喷射与特定用途对应的液体,使液体附着在被喷射材料上的装置的意思。
进而,作为液体喷射头,除了上述记录头31以外,还可举出液晶显示器等的彩色滤光片制造所使用的色料喷射头、有机EL显示器或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胶)喷射头、生物芯片制造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作为精密吸液管喷射试样的试样喷射头等。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具备供料部10、搬送部20、记录部30和排出部50。其中,供料部IO设置成能够使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辊状巻纸R成为解放了辊状态的状态并向输送方向下游侧(Y轴的箭头方向)输送。具体而言,供料部10具有保持辊状的巻纸R的辊介质支架ll,和支承解放状态的巻纸R的供给台12。 然后,通过使巻纸R向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将巻纸R向供给台12输送。接着,供给台12构成能够使巻纸R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成为解放辊的状态之后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部20引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巻纸R为例进行说明,但当然也可以是单张纸。
搬送部20设置成能够将从供料部10送来的巻纸R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记录部30搬送。具体而言,搬送部20具备具有搬送驱动辊22和搬送从动辊23的搬送辊对21。其中,搬送驱动辊22由未图示的搬送用电动机的动力驱动。 此外,搬送从动辊23构成为与搬送驱动辊22的旋转从动旋转。因而,搬送部20能够向记录部30搬送巻纸R。 另外,搬送从动辊23的轴配设在比搬送驱动辊22的轴更靠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由此,在后述的压板33和记录头31相对的Z轴方向上,产生将巻纸R按压到后述的压板33的力,能够降低巻纸R向记录头31侧浮起。 记录部30构成为能够对从搬送部20送来的巻纸R喷出墨水来进行记录。具体而言,记录部30具有记录头31、压板33、第一加热机构43、吸引机构48。其中,记录头31受到未图示的电动机的动力而一边通过未图示的引导轴引导一边向宽度方向X移动,并且从喷嘴列32喷出墨水。 另外,记录头31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引导轴向输送方向移动。 此外,记录头31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两个引导轴向宽度方向X和输送方向Y移动,这是不言而喻的。 进而,也可以是记录头31是固定式且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设置的所谓的行式头打印机。 此外,压板33设置成能够通过介质支承面34从巻纸R的背面支承该巻纸R。进而,在压板33上设置有第一加热机构43和吸引机构48。其中,第一加热机构43是热传导式,能够对压板33上的巻纸R进行加热。 在此,"热传导式"是指通过作为物体的压板33的内部从高温部向低温部导热的方式。即,是压板33通过与巻纸R接触来导热的方式。
7
加热巻纸R是为了促进从记录头31喷出到巻纸R上的墨水的干燥。 而且,通过促进墨水的干燥,能够进行从干燥的墨水的上面进一步喷出墨水滴的
所谓的重叠喷射。结果,能够进行高画质的记录。 此外,通过加热巻纸R,在后述的排出部50,排出的巻纸R被辊状巻绕的情况下,不用担心巻纸R的表面的墨水附着在在先或后续的巻纸的背面。 另外,如果是单张纸,在被排出并层叠的情况下,不用担心在先的单张纸的表面的墨水附着在层叠在其上面的后续的单张纸的背面。 具体而言,第一加热机构43是镍铬耐热合金线等的加热器44。而且,是通过使该镍铬耐热合金线通电,镍铬耐热合金线本身发热的结构。加热器44从与压板33的介质支承面34相反一侧通过板状部件45安装。换言之,加热器44以被压板33和板状部件45夹持的方式安装。而且,构成为能够通过压板33的介质支承面34将热传递到巻纸R的背面。
此外,吸引机构48构成为将压板33的介质支承面34侧的空气向与介质支承面34相反一侧吸引。因而,能够使压板33上的巻纸R吸附在介质支承面34上。具体而言,吸引机构48具有多个吸引孔35、35...,流路形成部件47,和吸引风扇49。其中,多个吸引孔35、35...形成于压板33。此外,流路形成部件47配设在板状部件45的与压板33侧相反 进而,吸引风扇49配设在流路形成部件47的与板状部件45侧相反一侧。流路形成部件47设置成从多个吸引孔35、35...向吸引风扇49连接空气的流路。而且,吸引风扇49,通过使流路形成部件47的内部为负压,从多个吸引孔35、35...吸引压板33的介质支承面34侧的空气。而且,吸引的空气通过流路形成部件47被吸引风扇49吸引,向相反一侧排出。 排出部50设置成能够将在记录部30被记录的巻纸R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并排
出。具体而言,排出部50具有排出台51和未图示的巻绕辊。排出台51设置成能够将被记
录的巻纸R向巻绕辊引导。此外,巻绕辊设置成能够巻绕被引导的巻纸R。 另外,如果是单张纸,则除了巻绕辊之外还设置排出堆积机(未图示),单张纸载
置于该排出堆积机。 接着,对本发明的压板33进行详细说明。 图2(A) (B)所示的是表示本发明的压板的概略的俯视图和正面剖视图。其中,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正面剖视图。 如图2(A) (B)所示,压板33的介质支承面34由多个部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由三个部件即第一部件36、第二部件37和第三部件38形成。 而且,由相邻的部件形成边界线41、41。此外,在边界线41、41处,在相邻的部件间设置有间隙42。 压板33的介质支承面34由多个部件形成,在边界线41、41设置间隙42的理由是吸收由第一加热机构43的加热而引起的各部件的膨胀。因而,即使在第一部件36、第二部件37和第三部件38通过加热而膨胀的情况下,也不用担心压板33整体在Z轴方向上较大地弯曲。结果,不用担心由于加热而使得记录精度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边界线41 、41左右对称,兼备宽度方向X和输送方向Y,锯齿形弯曲形成。因而,能够吸收第一部件36、第二部件37和第三部件38向宽度方向X的膨胀,和向输送方向Y的膨胀。结果,能够几乎全部消除向Z轴方向的挠曲,能够使介质支承面34和记录头31之间的距离稳定。 此外,如上所述,加热器44以被构成压板33的第一部件36、第二部件37和第三部件38和板状部件45夹持的方式配设。更具体而言,在第一部件36、第二部件37和第三部件38的介质支承面34侧形成有多个螺纹孔39、39...。而且,多个螺钉40...从图2 (A)的上方插通螺纹孔39、39...,与板状部件45的内螺纹状部46...卡合。因而,加热器44能够在以与介质支承面34平行的姿势与压板33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安装。结果,能够向压板33的介质支承面34均匀地传递热。 接着,对边界线41 、41兼备宽度方向X和输送方向Y,以在输送方向Y上不成为一直线状弯曲形成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图3(A)所示的是与图2(A)同样地表示压板的概略的俯视图。此外,图3 (B)所示的是与图3(A)所示的压板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巻纸的温度的图。纵轴表示温度。另一方面,横轴表示与压板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巻纸的位置。 如图3(A) (B)所示,如果巻纸R在输送方向Y上透过压板33,则由于被加热器44加热而温度上升。 在此,在图3(B)中,虚线所示的是通过压板33之前的状态的巻纸R的温度。另一方面,实线所示的是通过之后的状态的巻纸R的温度。 在通过压板33之前的状态下,巻纸R的温度在宽度方向X上是均匀的。 而且,如果巻纸R在输送方向Y上通过压板33,则由于巻纸R从加热器44经由压
板33接受热量,所以温度上升。 在此,在边界线41 、41处,由于有间隙42,难以向巻纸R的与间隙42相对的部位传递热。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兼备宽度方向X和输送方向Y地弯曲形成边界线41、41。对在宽度方向X上位置A G的各个进行说明。 通过宽度方向X的位置A的巻纸R,由于不受到边界线41、41的间隙42的影响,所以易于受到热量。因而,温度较高。 通过位置B的巻纸R,在输送方向Y上通过锯齿形的一段的边界线41。在压板33
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难以接受热量,但能够在压板33的输送方向中间部分和输送方向
下游侧部分充分地接受热量。因而,与通过位置A的巻纸R相比温度稍微低。 另外,越是縮短边界线41的锯齿形的输送方向Y的一段的长度,越能够使通过位
置B的巻纸R的温度接近通过位置A的巻纸R的温度,这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对位置B的附近进行说明。在位置B的附近且作为位置B的图3(A) (B)的
左侧的80位一侧不设置边界线41。因而,位置B的80位一侧附近的巻纸R的温度成为与
位置A同样的温度。另一方面,在位置B的附近且作为位置B的图3(A)(B)的右侧的l位
一侧,边界线41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因而,位置B的1位一侧附近的巻纸R的温度与后
述的位置C的温度相同。 即,通过位置B的附近的巻纸R的温度,仅在位置B的一点,与通过位置A的巻纸R的温度比较稍低。而且,在位置B的附近,与通过位置A的巻纸R的温度相同,或者与通过位置A的巻纸R的温度相比稍微低。换言之,仅在位置B的一点,温度变得稍低,在位置
9B的附近,与通过位置A的巻纸R的温度大致相同。 通过位置C的巻纸R在输送方向Y上以跨越作为边界线41的宽度即间隙42的量 的方式通过边界线41。即,虽然巻纸R在该跨越的一瞬间难以接受热量,但是在其它的部位 与压板33的介质支承面34接触,所以能够充分地接受热量。因而,与通过位置A的巻纸R 比较温度稍低。 此外,对于通过位置C附近的巻纸R的温度而言,由于与边界线41在宽度方向X 上延伸的位置C相同的条件,所以与通过位置C的巻纸R的温度相同。S卩,通过位置C附近 的巻纸R的温度在宽度方向X上是均匀的。 通过位置D的巻纸R在输送方向Y上通过锯齿形的一段的边界线41。压板33的 输送方向中间部分难以接受热量,但在压板3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能够 充分地接受热量。因而,与通过位置A的巻纸R相比温度稍低。S卩,与通过位置B的巻纸R 的温度相同的水准。 此外,对于通过位置D的附近的巻纸R的温度而言,与位置B的附近同样。省略其 说明。 通过位置E的巻纸R,与位置C同样,在输送方向Y上以跨越作为边界线41的宽度
的间隙42的方式通过边界线41。即,虽然巻纸R在该跨越的一瞬间难以接受热量,但是在
其它的部位与压板33的介质支承面34接触,所以能够充分地接受热量。因而,与通过位置
A的巻纸R比较温度稍低。S卩,与通过位置C的巻纸R的温度相同的水准。 此外,对于通过位置E的附近的巻纸R的温度而言,与位置C的附近同样。省略其说明。 通过位置F的巻纸R在输送方向Y上通过锯齿形的一段的边界线41。在压板33 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部分难以接受热量,但在压板3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和中间部分能 够充分地接受热量。因而,与通过位置A的巻纸R比较温度稍低。S卩,成为与通过位置B的 巻纸R的温度相同的水准。 此外,对于通过位置F的附近的巻纸R的温度,与位置B的附近同样。省略其说明。
通过位置G的巻纸R,与位置A同样,由于难以受到边界线41的间隙42的影响,所 以易于接受热量。因而,温度较高。即,成为与通过位置A的巻纸R的温度相同的水准。
另外,仅对两个边界线41、41的一个进行了说明,但由于是左右对称,所以另一个 也同样。省略其说明。 以上,如上所述,通过兼备宽度方向X和输送方向Y地弯曲形成边界线41 、41 ,与现 有技术(参照图11 (A) (B))比较能够降低通过压板33的巻纸R的宽度方向X的温度偏差。 结果,能够降低宽度方向X的温度不均和干燥不均。此外,也能够降低由温度不均引起的墨 水的变色不均。 此外,边界线41、41不构成为相对于输送方向Y倾斜。因而,当巻纸R的端部位于 边界线41、41上时,不用担心产生该端部卡在边界线41、41,纸张整体的斜行,纸张的端部 折曲的所谓的折纸。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边界线构成为3段的锯齿形状,但也可以是几段。 此外,边界线并不一定是锯齿形状。只要不是一直线形状,在一处或多处弯曲即可。
进而,边界线当然也可以是分支成两股、三股的结构。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打印机1具备作为介质支承部的压板33,其被分 割成多个部件即第一部件36、第二部件37和第三部件38,通过第一部件36、第二部件37和 第三部件38形成作为支承面的介质支承面34,由介质支承面34支承被送来的被记录介质 的一例的巻纸R ;加热器44,其设置于压板33,并且是对支承于压板33的巻纸R进行加热 的热传导式第一加热机构43的一例;以及对巻纸R喷出墨水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头31,在压 板33的介质支承面34上,由第一部件36、第二部件37和第三部件38间的间隙42形成的 边界线41、41,兼备巻纸R的输送方向Y和宽度方向X地、以在输送方向Y上不成为一直线 状的方式弯曲构成。
[其它实施方式l] 图4所示的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1的压板的概略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其它实施方式1的压板60的介质支承面34,由多个第四部件61、 61...,和多个第五部件62、62形成。 另外,对于特别说明的部件以外的部件,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所以使用相同 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其它实施方式1的压板60的介质支承面34,在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由三个第四 部件61、61...形成。此外,在输送方向中间部件,由配设于宽度方向X的中央侧的两个第 四部件61、61和配设于宽度方向X的两侧侧端的两个第五部件62、62形成。进而,在输送 方向下游侧部分,与上游侧部分同样,由三个第四部件61、61...形成。即,是用与上述实施 方式不同数量的部件和不同形状的部件形成介质支承面34的其它变形。
而且,由相邻的各部件形成的边界线63,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兼备宽度方向X和 输送方向Y地以在输送方向Y上不成为一直线状的方式弯曲形成。因而,能够得到与上述 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具体而言,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降低通过了压板60的巻纸R的宽度方向X的温度 偏差。 另外,优选在压板6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的在输送方向Y上延伸的边界线63a 和在输送方向下游侧部分的在输送方向Y上延伸的边界线63b的位置,在宽度方向X上不 重叠。能够减少巻纸R的温度与其它部位的温度相比下降的程度。即,能够分散温度降低 的部位。[其它实施方式2] 图5(A) (B)所示的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2的压板的概略的图。其中,图5(A)是俯 视图。另一方面,图5(B)是正面剖视图。 如图5 (A) (B)所示,在其它实施方式2的压板70上供加热器44和板状部件75安 装的多个螺纹孔74、74...形成于板状部件75。 S卩,在介质支承面34上不形成螺纹孔39、 39. .(参照图2(A))。 另外,对于特别说明的部件以外的部件,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所以使用相同 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将多个螺钉40...在螺纹孔74、74中,从Z轴方向的板状部件75侧向压板70侧 插入并螺钉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在压板70侧设置内螺纹状部46...。
因而,能够在除了边界线41、41的间隙42的部位,在没有凹凸的平滑面上形成压 板70的介质支承面34。 S卩,可构成为没有因螺纹孔39、39...(参照图2(A))引起的凹凸的结构。因而,在 除了边界线41、41的间隙42的部位,能够使介质支承面34和巻纸R均匀地接触。
结果,能够将加热器44的热通过压板均匀地传递到巻纸R。 另外,在压板70的介质支承面34上设置有螺纹孔39、39...(参照图2(A))的情 况下,能够在螺钉固定后以罩部件(未图示)盖在螺纹孔39、39...来消除凹凸。在这种情 况下,有可能在罩部件和螺钉40...之间产生无用的空间而成为热传导偏差的原因。
因此,其它实施方式2的压板70是从与介质支承面34相反一侧将加热器44安装 于该压板70的结构。因而,其它实施方式2的压板70,与用罩部件消除凹凸的结构相比,能 够更均匀地传导巻纸R。即,能够减少巻纸R的温度的偏差。 另外,当然也可以在压板70的介质支承面34的没有载置巻纸或单张纸的部分,在 介质支承面34侧设置螺纹孔。 在其它实施方式2中,其特征在于,作为第一加热机构43的加热器44,从与压板 70的介质支承面34相反一侧螺钉固定。 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2中,其特征在于,压板70的介质支承面34的边界线41 、41 的间隙42以外的第六部件71、第七部件72和第八部件73的部位,是在同一面上形成的平 滑的平滑面。[其它实施方式3] 图6所示的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3的压板的概略的正面剖视图。 如图6所示,其它实施方式3的压板80具有对压板80上的巻纸R进行加热的对
流式的第二加热机构81。 在此,"对流式"是指通过气体、液体等的流体传递热的方式。 具体而言,第二加热机构81是暖风风扇82。暖风风扇82的内部构造由镍铬耐热 合金线等的热发生机构(未图示)和风扇等的风力发生机构构成。 另外,对于特别说明的部件以外的部件,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所以使用相同 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而且,暖风风扇82配设在板状部件75的与压板80侧相反一侧。此外,能够经由 流路部83从压板80的介质支承面34的边界线41、41的间隙42向压板80上的巻纸R吹 暖风。因而,从加热器44经由压板80向巻纸R传递热时因边界线41、41的间隙42所损耗 部分,由暖风风扇82向巻纸R供给热量。 结果,能够进一步降低由边界线41、41的间隙42引起的巻纸R的温度的一点点偏差。 另外,暖风风扇82的送风力,与吸引风扇49的吸引力相比,足够小,几乎不对吸引 风扇49的吸引力造成影响。假设送风力比吸引力大,则难以利用热传导式将加热器44的 热向巻纸R传导。此外,巻纸R的姿势会变得不稳定。 在其它实施方式3中,其特征在于,在压板80中具有作为对流式第二加热机构81 的一例的暖风风扇82,其经由边界线41、41的多个部件即第六部件71、第七部件72和第八 部件73之间的间隙42,对介质支承面34上的巻纸R吹暖风。
12
[其它实施方式4] 图7所示的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4的压板的概略的正面剖视图。 如图7所示,其它实施方式4的压板90,与上述其它实施方式3同样,具有第二加
热机构81。 另外,对于特别说明的部件以外的部件,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所以使用相同 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其它实施方式4的压板90,具有多个暖风风扇作为第二加热机构81。具体而言, 具有第一暖风风扇91和第二暖风风扇92。第一暖风风扇91能够从两个边界线(41)之中 的一个的第一边界线93的第一间隙94向巻纸R吹暖风。 另外,第二暖风风扇92能够从两个边界线(41)之中的另一个的第二边界线95的 第二间隙96向巻纸R吹暖风。 并且,未图示的控制部构成为,根据巻纸R的宽度尺寸开启任何一方或双方的暖 风风扇。即、根据巻纸R的尺寸来选择与巻纸R相对的边界线(41)的间隙(42),并仅从与 该相对的间隙(42)向巻纸R吹暖风。因而,在不需要的部位,不送出暖风,因此没有浪费。
另外,暖风风扇也可以为一个,设置多个至边界线(41)的间隙(42)的暖风的流 路。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多个流路分别设置开闭阀,控制部分别控制流路的开闭。
[其它实施方式5] 图8所示的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5的压板的概略的正面剖视图。此外,图9所示 的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5的压板的立体图。进而,图10所示的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5的压 板的下方立体图。 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图9和图IO,省略框体部的侧壁的图示。 如图8至图10所示,其它实施方式5的压板100具有暖风风扇101。 另外,对于特别说明的部件以外的部件,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所以使用相同
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其它实施方式5的暖风风扇IOI,是兼备上述其它实施方式3的第二加热机构81 和上述实施方式的吸引机构48(参照图1)的结构。具体而言,暖风风扇101与上述实施方 式的吸引机构48的吸引风扇49同样地配设。因而,能够从形成于压板100的多个吸引孔 35、35…吸引介质支承面34侧的空气。 在此,由于通过第一加热机构43的加热器44加热介质支承面34,所以介质支承面 34上的附近的空气也被加热。因而,被吸引的空气是比较温和的空气。而且,暖风风扇101 将该温和的空气排出到配置于压板100的下方的框体部102。如果向框体部102进一步持 续排出温和的空气,则框体部102的内部的空气压变高,温和的空气从边界线41、41的间隙 42向介质支承面34上送出。 因而,在边界线41、41的间隙42,能够向巻纸R提供热量。即,利用吸引的温和的 空气的热量对与边界线41、41的间隙42相对的巻纸R的部位进行加热。此时,与上述其它 实施方式3的第二加热机构81同样,能够进一步降低因边界线41、41的间隙42引起的巻 纸R的温度的一点点偏差。此外,能够减少热能量的浪费。即,通过"热传导式"和"对流 式"能够从加热器44向巻纸R有效地传递热量。 另夕卜,由作为第二加热机构81的暖风风扇101引起的的来自边界线41、41的间隙
1342的送风力,比作为吸引机构48的暖风风扇101从吸引孔35、35...吸引的吸引力小,这是 不言而喻的。 假设送风力比吸引力大,则通过热传导式难以向巻纸R传递加热器44的热。此外, 巻纸R的姿势变得不稳定。 因此,为了使送风力比吸引力小,在框体部102设置孔,能够进行调整使得送风力 变小,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其它实施方式5中,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于压板100的介质支承面34的多 个吸引孔35、35...,和经由吸引孔35、35...将压板100的介质支承面34侧的空气向与介 质支承面34相反一侧吸引的作为吸引机构48的暖风风扇IOI,对流式第二加热机构81利 用由作为吸引机构48的暖风风扇101吸引被热传导式第一加热机构43加热的空气时的排 气,经由边界线41、41的间隙42对巻纸R吹暖风。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 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当然这些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介质支承部,其被分割成多个部件,由该多个各部件形成支承面,利用所述支承面支承输送的被记录介质;热传导式第一加热机构,其设置于该介质支承部,对支承于该介质支承部的被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和记录头,其对被记录介质喷出墨水并进行记录,在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支承面上,由所述多个部件间的间隙形成的边界线,兼备有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以在输送方向上不成为一直线状的方式弯曲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对流式第二加热机构,该所述对流式第二加热机构经由所述边 界线的所述多个部件间的间隙,对所述支承面上的被记录介质吹暖风。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置在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支承面的多个吸引孔;禾口经由该吸引孔将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支承面侧的空气向与该支承面相反一侧吸引 的吸引机构,所述对流式第二加热机构,利用由所述吸引机构吸引被所述热传导式第一加热机构加 热的空气时的排气,并经由所述边界线的间隙对被记录介质吹暖风。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从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支承面相反一侧螺钉固定。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支承面中的所述边界线的间隙以外的部位,是形成在同一面上 的光滑的平滑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在加热被送来的被记录介质时,能够减少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宽度方向的被记录介质的温度的偏差。记录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备介质支承部(33),由多个部件(36、37、38)形成支承面(34),利用该支承面支承输送的被记录介质(R);热传导式第一加热机构(43),其设置于该介质支承部(33),对支承于该介质支承部(33)的被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和记录头(31),其对被记录介质(R)喷出墨水并进行记录,在上述支承面,由上述多个部件间的间隙形成的边界线(41、41),兼备被记录介质(R)的输送方向(Y)和宽度方向(X)地,以在输送方向上不成为一直线状的方式弯曲构成。
文档编号B41J2/01GK101758669SQ20091022619
公开日2010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24日
发明者白泽和范, 金田秀将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