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6939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经由送出芯对从墨带盒送出的墨带施加反张力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下述部分的处理装置墨带盒,其通过将卷绕于送出芯的墨带和用于卷取墨带的卷取芯收纳于壳体而形成;处理装置主体(打印装置),其供墨带盒以能够装卸自如的方式进行安装;和装置侧制动机构,其设置于处理装置主体,用于对经由送出芯送出的墨带施加反张力(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处理装置的送出芯的一端部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形成为凹凸形状。另一方面,在装置侧制动机构设置有卡合部件(卡合凸部),其在墨带盒安装于处理装置主体 时与送出芯的卡合部卡合;和扭矩限制器,其用于对墨带施加反张力。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006666号公报在现有的处理装置中,在送出芯的卡合部的凹凸位置和装置侧制动机构的卡合凸部的位置没对准而发生碰撞的情况下,通过使没有制动力作用的送出芯旋转,来使卡合凸部进入卡合部的凹部并与其连结起来。可是,在送出芯向送出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送出至卷取芯侧的墨带会发生松弛,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墨带传送动作。另一方面,装置侧制动机构无法在以单体搬运墨带盒时防止墨带松弛。由于装置侧制动机构的扭矩限制器要求制动力长期不变化(劣化)的性能,因此存在成本升高的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处理装置,其成本较低,能够不使墨带发生松弛地将墨带盒安装至处理装置主体。本发明的处理装置包括墨带盒,其收纳有墨带;和处理装置主体,其将墨带盒安装成能够装卸自如,利用设置于墨带盒的盒侧制动机构和设置于处理装置主体的装置侧制动机构,经由送出芯将反张力施加至被墨带盒的卷取芯卷取的墨带,所述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相对于盒侧制动机构的制动力,将装置侧制动机构的制动力设定得较小。根据该结构,未安装至处理装置主体的墨带盒内的送出芯被盒侧制动机构提供有旋转制动力,从而能够防止墨带的松弛。而且,如果将墨带盒安装至处理装置主体,则除了盒侧制动机构以外,还通过装置侧制动机构对送出的墨带施加反张力。并且,装置侧制动机构的制动力设定得比盒侧制动机构的制动力小。因此,在将墨带盒安装至处理装置主体时,即使装置侧制动机构与送出芯抵接而欲使其旋转,送出芯也因为盒侧制动机构的制动力而不会旋转。由此,安装于处理装置主体并向卷取芯侧送出的墨带不会发生松弛,从而能够正常地搬送墨带。而且,由于盒侧制动机构和墨带盒都以一次性为前提,因此不要求耐用性。另一方面,只要使装置侧制动机构发挥较小的制动力即可。因此,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构成各制动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处理装置还具备制动传递机构,在将墨带盒安装至处理装置主体时,所述制动传递机构能够将装置侧制动机构的制动力传递至送出芯。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制动传递机构具有盒侧支承轴,其嵌合固定于送出芯,并被墨带盒的侧壁部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盒侧齿轮,其被枢轴安装于盒侧支承轴;装置侧齿轮,其与盒侧齿轮以卡合脱开自如的方式啮合;以及装置侧支承轴,其被处理装置主体的框架支承,并将装置侧齿轮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并且该装置侧支承轴与装置侧制动机构连结。根据这些结构,能够经由制动传递机构将装置侧制动机构的制动力传递至送出芯。由此,利用盒侧制动机构和装置侧制动机构对安装于处理装置主体的墨带盒的旋转进行制动,从而能够对墨带施加稳定的反张力。
而且,在将墨带盒安装至处理装置主体时,如果盒侧齿轮和装置侧齿轮抵接,则与制动力较小的装置侧制动机构相连的装置侧齿轮会旋转。由此,由于盒侧制动机构的制动力的作用而使得送出芯(盒侧齿轮)的旋转被限制,从而能够防止墨带发生松弛。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盒侧齿轮兼做用于手动使送出芯旋转的操作旋钮。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送出芯意外旋转而导致墨带松弛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盒侧齿轮作为操作旋钮来将松弛的墨带重新卷绕于送出芯。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盒侧制动机构与送出芯的一个端部连结并对送出芯施加旋转制动力,装置侧制动机构与送出芯的另一端部连结并对所述送出芯施加旋转制动力。根据该结构,送出芯被盒侧制动机构和装置侧制动机构以在轴向两端施加了旋转制动力的状态进行轴支承。由此,能够对送出芯提供均匀且稳定的制动力,因此能够对送出的墨带施加均匀的反张力。


图I是本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敞开盖壳体并安装有带盒和墨带盒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敞开盖壳体并卸下了带盒和墨带盒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侧剖视图。图5是带搬送机构的搬送驱动装置的侧视图。图6的(a)是印刷带和热敏头的俯视图,图6的(b)是印刷带、热敏头以及压辊的侧视图。图7的(a)是带盒的立体图,图7的(b)是带体和轴保持器的立体图,图7的(C)是图7的(b)的沿A-A线的剖视图。图8是带盒的分解立体图。图9的(a)是轴保持器的主视图,图9的(b)是轴保持器的侧视图和图9的(a)的沿B-B线的剖视图。图10的(a)是装置侧制动机构和装置侧制动传递机构的立体图,图10的(b)是装置侧制动机构和装置侧制动传递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的(a)和(b)是墨带盒的立体图。图12是墨带盒的分解立体图。图13的(a)是盒侧制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3的(b)是盒侧制动机构的剖视图。标号说明I :带印刷装置;10 :装置主体壳体;12 :带盒;13 :装置侧制动机构;14 :装置侧制动传递机构;15 :盖壳体;17 :墨带盒;18 :控制终端;20 :薄片排出口 ;21 :带安装部;22 :带搬送机构;22a :压辊;51 :墨带安装部;62 :送出芯;63 :卷取芯;64 :墨带壳体;65 :盒侧制动机构;65a :送出侧制动机构;65b :卷取侧制动机构;71 :送出侧制动传递机构;72 :送出侧支承轴;73 :送出侧齿轮;75 :卷取侧驱动传递机构;76 :卷取侧支承轴;77 :卷取侧齿轮;521 :热敏头。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进行说明。该带印刷装置安装有带盒和墨带盒,所述带盒收纳有卷绕成卷状的印刷带,所述墨带盒收纳有墨带,该带印刷装置送出印刷带和墨带,一边使印刷带和墨带同时行进一边进行印刷,并将印刷带的已经印刷的部分切断,从而制作成标签。参照图I至图5对带印刷装置I进行说明。图I是带印刷装置I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敞开盖壳体15并安装有带盒12和墨带盒17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I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敞开盖壳体15并卸下了带盒12和墨带盒17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I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带印刷装置I的侧剖视图。图5是带搬送机构22的搬送驱动装置22b的侧视图。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各图中箭头所示那样规定上下和前后左右。如图I至图4所示,带印刷装置I包括装置主体壳体10,其形成带印刷装置I的主要外壳;搬送组件11,其组装在装置主体壳体10内;带盒12,其以能够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搬送组件11内;装置侧制动机构13 (参照图5和图10),其对从墨带盒17送出的墨带61提供反张力;装置侧制动传递机构14 (参照图5和图10),其将装置侧制动机构13的制动力传递至墨带61 ;盖壳体15,其覆盖在装置主体壳体10上,并设置成能够开闭自如;印刷组件16,其组装在盖壳体15内;以及墨带盒17,其以能够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印刷组件16内。而且,在带印刷装置I中内置有控制装置(省略图示),所述控制装置用于驱动控制各结构装置。而且,在带印刷装置I经由连接端口连接有控制终端18 (个人电脑等),用户经由控制终端18操作带印刷装置1,以使其执行印刷动作。并且,装置主体壳体10和盖壳体15构成了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形成带印刷装置I整体的外观。在装置主体壳体10的前方中央设置有薄片排出口 20,该薄片排出口 20用于将印刷后的印刷带32排出至外部。将印刷带32从配设于后部的带盒12送出,并在朝向薄片排出口 20传送的途中进行印刷。〈搬送组件〉搬送组件11包括带安装部21,其用于安装带盒12 ;带搬送机构22 (参照图4和图5),其从带盒12送出印刷带32并进行传送;切断机构23,其将已印刷的印刷带32切断;以及带检测机构24,其对送出到搬送路径上的印刷带32的有无进行检测。带安装部21在装置主体壳体10的后方朝内侧凹入形成,并构成为能够将带盒12设置在所谓的靠近中间(左右方向的中心)的位置。如图3至图5所示,带搬送机构22配设在带安装部21的前方,并具有所谓的压辊22a和搬送驱动装置22b,所述搬送驱动装置22b用于驱动所述压辊22a旋转。压辊22a与从带盒12送出的印刷带32的下表面抵接,并且压辊22a与后述的热敏头521协作将印刷带32朝向与其前方连通的薄片排出口 20进行搬送(参照图4的虚线)。如图5所示,搬送驱动装置22b具有作为动力源的DC马达221 ;蜗杆222,其与DC马达221的输出轴连接;蜗轮223,其与蜗杆222啮合;压辊侧齿轮组224,其用于将旋转力传递至压辊22a ;以及卷取侧齿轮组225, 其用于将旋转力传递至后述的墨带盒17的卷取芯63。搬送驱动装置22b使压辊22a和卷取芯63同步旋转。压辊侧齿轮组224具有压辊输入齿轮226,其与蜗轮223啮合;和压辊输出齿轮227,其与压辊输入齿轮226啮合,并且枢轴安装(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压辊22a的一端。卷取侧齿轮组225具有卷取输入齿轮组228,其与蜗轮223啮合;和卷取输出齿轮229,其与卷取输入齿轮组228的输出侧齿轮啮合,并且与连接于卷取芯63的卷取侧驱动传递机构75的卷取侧齿轮77 (后述)啮合。当然,在各个齿轮与齿轮之间存在齿隙。因此,基于齿隙的游隙成为压辊22a在旋转方向上轻微晃动的原因。本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I (控制装置)在印刷开始前和切断机构23实施带切断的前后进行用于去除基于齿隙的游隙的DC马达221的驱动控制。并且,可以忽略作为螺旋齿轮(才、^歯車)的蜗杆222和蜗轮223之间的齿隙,而且,即使对压辊22a施加旋转力,也无法使蜗杆222旋转。如图4所示,切断机构23是固定刃和可动刃夹着印刷带32上下对置地面对的、所谓剪刀式的构件,切断机构23设置在压辊22a的前方。完成印刷处理后的印刷带32被切断机构23切断,并从薄片排出口 20排出至外部。如图2和图4所示,带检测机构24是所谓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带检测机构24具有第I光电元件26,其组装在第I滑动接触部件25上,所述第I滑动接触部件25设置在带盒12和带搬送机构22之间;和第2光电元件28,其组装在第2滑动接触部件27上,并且设置于切断机构23的前方的薄片排出口 20。第I光电兀件26和第2光电兀件28配设成与印刷带32的下表面面对。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I光电元件26和第2光电元件28分别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根据受光元件是否接受到从发光元件放射出的光来检测后述的各被检测孔323和印刷带32的有无。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I (控制装置),在没有印刷带32而导致第I光电元件26无法接受到反射光(持续检测到后述的传感器对峙部841 (标签贴842))的情况下,使带搬送机构22和印刷机构52停止。具体而言,第I光电元件26通过检测各被检测孔323来找出印刷带32(标签322)的开头(頭出^ ),而且,通过检测印刷带32的有无来进行所谓的带尾端检测。通过进行带尾端检测,能够防止所谓的空印刷,从而能够有效防止空印刷所导致的压辊22a或热敏头521的劣化或损伤。而且,第2光电元件28用于检测印刷带32的排出。第I滑动接触部件25和第2滑动接触部件27构成以滑动接触的方式对送出的印刷带32进行搬送的路径(搬送路径),并以与印刷带32的最大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形成为工作台状。而且,在第I滑动接触部件25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作为第I光电元件26的光路的第I开口部25a,同样,在第2滑动接触部件27形成有作为第2光电元件28的光路的第2开口部27a。第I光电元件26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省略图示)以不从第I滑动接触部件25的上端面突出的方式配设在第I开口部25a内,同样,第2光电元件28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省略图示)以不从第2滑动接触部件27的上端面突出的方式配设于第2开口部27a。这样,带检测机构24能够检测出各滑动接触部件25、27上的印刷带32,并且,使各光电元件26、28和印刷带32之间的距离维持恒定。由此,即使在搬送中的印刷带32在搬送路径上稍微摆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印刷带32和各光电元件26、28之间的间隔保持固定,从而能够进行可靠且稳定的印刷带32的检测。并且,为了尽可能减少光的扩散和反射,也可以省略第I滑动接触部件25和第2滑动接触部件27。< 带盒 >
接下来,参照图2、图4、图6至图9对带盒12详细地进行说明。图6的(a)是印刷带32和热敏头521的俯视图,图6的(b)是印刷带32、热敏头521以及压辊22a的侧视图。图7的(a)是带盒12的立体图,图7的(b)是带体30和轴保持器34的立体图,图7的(c)是图7的(b)的沿A-A线的剖视图。图8是带盒12的分解立体图。图9的(a)是轴保持器34的主视图,图9的(b)是轴保持器34的侧视图和图9的(a)的沿B-B线的剖视图。带盒12包括带体30,其将印刷带32卷绕于带芯33而成;和盒壳体31,其将带芯33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并且,带盒12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带安装部21装卸。在带盒12内收纳有宽度或颜色等为不同种类的印刷带32。而且,考虑到用户方便,准备了所谓的卷纸或模切带。如图6的(a)所示,印刷带32是将多个标签322以等间隔粘贴在长条的剥离纸321上而成的所谓的模切带。剥离纸321形成为粘度比标签322弱的薄片。在剥离纸321的位于各标签322之间的部分,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被检测孔323。所述多个被检测孔323被上述的带检测机构24检测。带检测机构24通过检测各被检测孔323,来计算对各标签322的印刷时刻,从而进行没有错位的正确的印刷。各被检测孔323在剥离纸321 (印刷带32)的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沿着剥离纸321的厚度方向贯穿地形成。各被检测孔323的位于印刷带32的正传送方向的后侧的孔端与宽度方向平行地形成,各被检测孔323的位于正传送方向的前侧的孔端相对于宽度方向呈圆弧状(非平行)地形成。即,俯视观察时,各被检测孔323形成为“D”字状。并且,“正传送”是指印刷带32在平常的印刷动作时的搬送,“逆传送”是指朝向正传送的相反方向的搬送。在此,在搬送形成有多个被检测孔323的印刷带32时,在印刷带32上作用有欲向中间(宽度方向中央)靠近的微小分力(参照图6的(a)的虚线箭头),传送方向的后侧的孔端卡挂于后述的热敏头521或墨带路径变更轴522,从而存在印刷带32损伤的情况(参照图6的(b))。因此,通过使各被检测孔323的平面形状形成为“D”字状,本实施方式的印刷带32防止了上述印刷带32的卡挂和损伤。具体而言,在对印刷带32进行逆传送的情况下,对于逆传送方向的前侧的孔端,压辊22a的按压起作用而使得孔端的隆起被抑制,而且,对于逆传送方向的后侧的孔端,压辊22a的按压慢慢起作用而最终使得孔端的隆起被抑制。另一方面,对于正传送方向的前侧的孔端,压辊22a的按压起作用而使得孔端的隆起被抑制,而且,对于正传送方向的后侧的孔端,当压辊22a的一部分面对被检测孔323时,压辊22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变形而进入被检测孔323,使被检测孔323扩展,由此,使得隆起被抑制。即,通过使正传送方向前侧(逆传送方向后侧)的孔端相对于宽度方向形成为圆弧状(非平行),能够使压辊22a的按压有效地作用于被检测孔323和其周围,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被检测孔323与热敏头521等卡挂。而且,对于在压辊22a传送时产生的欲·使印刷带32向中间(宽度方向中央)靠近的微小分力,由于被检测孔323的圆弧部分形成为对抗所述分力的形状,因此能够尽可能减少在两个孔端产生的隆起。而且,由于正传送方向后侧(逆传送方向前侧)的孔端与宽度方向平行地形成,因此,能够利用带检测机构24 (第I光电元件26和第2光电元件28)正确地检测被检测孔323的位置。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叙述,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进行印刷带32的逆传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逆传送方向上游侧的印刷带32面对薄片排出口 20,因此在印刷带32上没有作用反张力。如果在印刷带32上没有施加反张力的情况下利用压辊22a进行传送,则欲使印刷带32向中间靠近的微小分力会直接作用于印刷带32。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带32,也能够使压辊22a的按压有效地作用至被检测孔323和其周围。并且,对于被检测孔323,只要使正传送方向前侧(逆传送方向后侧)的孔端不与宽度方向平行即可,因此并不限定为圆弧状,例如,可以形成为具有多个角的形状,或者使被检测孔323的开口形状形成为三角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模切带,但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下述这样的印刷带32 :在印刷面的背面具有粘着层和剥离层,通过利用切断机构23将完成了印刷的部分切断来形成标签。并且,可以使用感热卷纸作为印刷带32。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省略墨带盒17。如图7和图8所示,带体30形成为使印刷面朝向内侧的印刷带32卷绕于纸制且中空圆筒状的带芯33的外周、即所谓的内卷的形态。而且,带体30被位于带芯33的轴向两端的轴保持器34轴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这样,由于印刷带32将作为记录面的标签322朝向内侧卷绕,因此,能够防止标签322在印刷前弄脏或损伤。并且,在带体30的两端面粘贴有粘着片(省略图示),所述粘着片用于防止卷绕的印刷带32散开。盒壳体31具有一对制动机构36,其对带体30 (带芯33)的两端进行轴支承;一对轴保持器34,其使各制动机构36向内突出设置;以及主体壳体35,其收纳一对轴保持器34和带体30。如图7至图9所示,各个轴保持器34形成为板状,在其大致中央位置突出设置着制动机构36。一对轴保持器34位于将带体30从两端夹住的位置,并经由一对制动机构36(卷轴37)对带芯33进行轴支承。如图7和图8所示,主体壳体35具有覆盖带体30的下侧周面的带罩部351、和在带罩部351的左右方向两端立起设置的一对侧壁部352。带罩部351形成为其后方沿着带体30的周面弯曲。各侧壁部352形成为比带体30的直径大的圆板状。并且,在带罩部351的下表面设置有作为用于检测印刷带32的类别的被检测部的多个突起(省略图示)。
在各侧壁部352的内侧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位置限制槽353,所述位置限制槽353在上下方向的范围内稍微凹陷成与轴保持器34大致互补的形状。当使轴支承有带体30的一对轴保持器34和各侧壁部352的位置限制槽353嵌合时,带体30和各侧壁部352位于大致同一轴线上。而且,在各侧壁部352的外侧上端部形成有卡合突起354,所述卡合突起354与各个轴保持器34上部的卡合头部341卡合,在带罩部351的立起设置有各侧壁部352的部分贯穿形成有一对卡合孔355,所述一对卡合孔355与各个轴保持器34下端的卡合凸部342卡合。如图7至图9所示,各制动机构36具有卷轴37,其突出设置于轴保持器34的大致中央,用于轴支承带芯33 ;和制动构件38,其组装于卷轴37,并与旋转的带芯3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以对带体30提供旋转制动力。
各卷轴37整体上形成为大致中空圆筒状,并且具有能够与带芯3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外径。各制动构件38具有一对弹簧片部381,其沿轴向延伸地形成于卷轴37的一部分,且具有弹性;制动弹簧382,其对一对弹簧片部381向带芯33的内周面施力。一对弹簧片部381由在各卷轴37的前后位置(180°对称的位置)被分别沿轴向切入的一对狭缝切开的卷轴37的一部分形成。在一对弹簧片部381的末端部的内侧形成有卡定部383,所述卡定部383用于卡定制动弹簧382的一对线材端。各弹簧片部381由于是卷轴37的一部分,因此沿周向形成为圆弧状。由此,由于沿着带芯3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因此不会损伤纸制的带芯33的内周面。由此,能够稳定地获得所希望的旋转载荷(制动力)。而且,由于卷轴37的一部分兼做弹簧片部381,因此,能够一边对带体30 (带芯33)施加旋转载荷,一边将带体30轴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由此,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简单地构成制动构件38。各制动弹簧382由所谓的扭转螺旋弹簧构成。各制动弹簧382的线材卷绕部分由设置于卷轴37的轴心基部的弹簧位置限制部384定位,各制动弹簧382通过使一对线材端与上述的卡定部383卡定来进行固定。各制动弹簧382通过以预定的力向带芯33的内周面按压一对弹簧片部381来对带芯33 (带体30)的旋转施加载荷。并且,卷轴37的除一对弹簧片部381以外的部分与旋转的带芯3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从而使带芯33 (带体30)的旋转稳定。如以上所述,各制动弹簧382的作用力经由一对弹簧片部381作用于带芯33的内周面。可以考虑带芯33的材质和与内周面的接触面积来自由设定各弹簧片部381。由此,能够以稳定的作用力将弹簧片部381按压于带芯33的内周面,从而维持稳定的滑动接触状态。而且,通过在卷轴37的对称位置设置一对弹簧片部381,能够对带体30 (带芯33)提供没有偏心的平衡的旋转载荷。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扭转螺旋弹簧作为制动弹簧382,因此将一对弹簧片部381设置在180°对称的位置,但优选的是,弹簧片部381的形成位置和形成数量(一个以上)根据制动弹簧382的种类、线材端的位置和数量来任意设定。例如,可以考虑以120°间隔设置3个弹簧片部381的情况,或者,以90°间隔设置4个弹簧片部381的情况,或者,以72°间隔设置5个弹簧片部381的情况等。而且,也可以省略制动弹簧382,仅利用具有弹性的一个以上的弹簧片部381来制动带体30 (带芯33)。<装置侧制动机构和装置侧制动传递机构>接下来,参照图10对装置侧制动机构13和装置侧制动传递机构14进行说明。图10的(a)是装置侧制动机构13和装置侧制动传递机构14的立体图,图10的(b)是装置侧制动机构13和装置侧制动传递机构14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0的(b)所示,装置侧制动机构13具有环状的装置侧板簧131和使与装置侧板簧131之间的滑动阻力稳定的环状的密封圈132。如图10所示,装置侧制动传递机构14具有装置侧齿轮41,其与后述的墨带盒17的送出侧制动传递机构71的送出侧齿轮73以能够卡合脱开自如(能够啮合和解除啮合)的方式啮合;和装置侧支承轴43,其被带印刷装置I的框架42支承,并将装置侧齿轮41支承成能够转动自如。 装置侧齿轮41具有齿轮主体44,其在周面上形成有多个齿;和凸缘部45,其在齿轮主体44的框架42侧形成为比齿轮主体44大的直径。在装置侧齿轮41的中心贯穿形成有供装置侧支承轴43插入的轴孔46,装置侧齿轮41被装置侧支承轴43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在装置侧齿轮41的凸缘部45侧凹入形成有用于安装装置侧制动机构13的环状凹设部47。将密封圈132和装置侧板簧131以这个顺序嵌入到该环状凹设部47。并且,当使在环状凹设部47安装有装置侧制动机构13的装置侧齿轮41轴支承于装置侧支承轴43时,装置侧板簧131位于环状凹设部47的底面和框架42之间。即,通过使装置侧板簧131与环状凹设部47的底面和框架42滑动接触,来对装置侧齿轮41的旋转施加载荷(制动力)。并且,由于装置侧板簧131隔着密封圈132与环状凹设部47的底面滑动接触,因此能够防止该底面的磨损。并且,将装置侧制动机构13产生的制动力设定得比后述的盒侧制动机构65 (正确来说是送出侧制动机构65a)的制动力小。〈盖壳体〉如图I至图4所示,盖壳体15被设置成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转动,S卩,以设置于后端部的铰链15a为中心将前方弹起,盖壳体15被用作使搬送组件11 (带安装部21)敞开的开闭盖。而且,通过敞开盖壳体15,印刷组件16 (墨带安装部51)敞开。由此,能够更换带盒12和墨带盒17,并且能够进行各机构的维护。〈印刷组件〉如图2至图4所示,印刷组件16包括安装墨带盒17的墨带安装部51、和在印刷带32上进行印刷处理的印刷机构52。墨带安装部51在盖壳体15的内侧具有送出安装部511,其凹入形成于印刷机构52的后侧;和卷取安装部512,其凹入形成于印刷机构52的前侧。S卩,墨带盒17跨过印刷机构52安装于墨带安装部51。并且,在图2和图3中,送出安装部511位于比卷取安装部512靠近前侧的位置(在关闭了盖壳体15的状态下的下方)。印刷机构52由下述部分构成所谓的热敏头521 ;头驱动装置(省略图示),其用于驱动控制热敏头521 ;—对墨带路径变更轴522,其为了使墨带61和热敏头521的发热部面对而配设于热敏头521的前后,用于变更墨带61的行走路径66。热敏头521在压辊22a的配设位置配设成从上侧隔着墨带61与印刷带32滑动接触(参照图4)。
<墨带盒>接下来,参照图2、图4、图11至图13对墨带盒17进行说明。图11是墨带盒17的立体图。图12是墨带盒17的分解立体图。图13的(a)是盒侧制动机构65的分解立体图,图13的(b)是盒侧制动机构65的剖视图。如图2和图4所示,墨带盒17包括墨带体60,其将墨带61卷绕至送出芯62而成;卷取芯63,其用于卷取使用后的墨带61 ;墨带壳体64,其将送出芯62和卷取芯63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以及盒侧制动机构65 (参照图11的(b)),其对墨带体60 (送出芯62)和卷取芯63提供制动力。如图11和图12所示,送出芯62和卷取芯63分别形成为中空圆筒状。在送出芯62的右端安装有送出侧制动传递机构71,在卷取芯63的右端安装有卷取侧驱动传递机构75。
送出侧制动传递机构71具有送出侧支承轴72,其嵌合固定于送出芯62的轴心,并被墨带壳体64的侧壁部352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和送出侧齿轮73(盒侧齿轮),其枢轴安装于送出侧支承轴72。送出侧支承轴72具有送出凸缘部74,所述送出凸缘部74与送出芯62(墨带体60)的右端面抵接,并且与后述的送出壳体部80的右侧内侧面滑动接触。在关闭盖壳体15的状态下,送出侧齿轮73与上述的装置侧制动传递机构14的装置侧齿轮41啮合(参照图5)。由此,对送出芯62的旋转作用有来自装置侧制动机构13的载荷(转矩),从而该载荷对墨带61提供反张力。同样,卷取侧驱动传递机构75具有卷取侧支承轴76,其嵌合固定于卷取芯63的轴心,并被墨带壳体64的侧壁部352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和卷取侧齿轮77,其被枢轴安装于卷取侧支承轴76。卷取侧支承轴76具有卷取凸缘部78,所述卷取凸缘部78与卷取芯63的右端面抵接,并且与后述的卷取壳体部81的右侧内侧面滑动接触。在关闭盖壳体15的状态下,卷取侧齿轮77与上述的搬送驱动装置22b的卷取输出齿轮229啮合(参照图5)。由此,来自搬送驱动装置22b (DC马达221)的驱动力被传递至卷取芯63,从而使卷取芯63向卷取墨带61的方向旋转。送出侧齿轮73和卷取侧齿轮77兼做用于手动使送出芯62和卷取芯63旋转的操作旋钮。由此,即使在送出芯62或卷取芯63意外旋转而导致墨带61松弛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送出侧齿轮73或卷取侧齿轮77作为操作旋钮来使松弛的墨带61重新卷绕于各个芯 62,63ο墨带壳体64具有送出壳体部80,其将送出芯62收纳成能够旋转自如;卷取壳体部81,其将卷取芯63收纳成能够旋转自如;一对连结部82,其在送出壳体部80和卷取壳体部81的左右两端部夹着墨带61的行走路径66沿前后方向连结送出壳体部80和卷取壳体部81。从墨带体60送出的墨带61从形成于送出壳体部80的墨带送出口 83露出并通过行走路径66被引入形成于卷取壳体部81的墨带引入口 87,并被卷绕至卷取芯63 (参照图2和图4)。在送出壳体部80中,上侧送出壳体85相对于下侧送出壳体84被设置成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转动,即,以后端部为中心将前侧弹起。同样,在卷取壳体部81中,上侧卷取壳体89相对于下侧卷取壳体88被设置成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转动,即,以前端部为中心将后侧弹起。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下侧送出壳体84的下表面形成有传感器对峙部841,所述传感器对峙部841与第I光电元件26对峙。传感器对峙部841形成为与印刷带32的搬送路径(参照图4的虚线)一致的形状。因此,第I光电元件26能够配置在露出的墨带61的附近、进而配置在热敏头521的附近。而且,能够使传感器对峙部841和搬送路径上的印刷带32最大限度靠近地进行配置。由此,能够尽可能阻止从装置壳体的间隙部分等侵入的外部光线到达第I光电元件26。并且,通过精度良好地检测各被检测孔323和印刷带32的有无,能够精度良好地找出标签322的开头和进行带尾端检测(卷绕于带芯33的印刷带32被全部送出)。S卩,通过局部变更墨带壳体64的形状,能够有效地防止印刷带32 (各被检测孔323)的误检测。而且,在传感器对崎部841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粘贴有黑色的标签贴842。标 签贴842与下侧送出壳体84 —致地弯折成“ L ”字状并粘贴于该下侧送出壳体84 (参照图2)。由此,能够使到达传感器对峙部841 (标签贴842)的来自第I光电元件26的发光被该部分可靠地吸收。而且,无需对墨带壳体64实施涂装等着色加工,就能够简单地构成传感器对峙部841。并且,也可以省略标签贴842,以黑色等暗色对传感器对峙部841进行着色。根据以上内容,传感器对峙部841形成于与从墨带盒17露出的墨带61及一对墨带路径变更轴522错开的位置,第I光电元件26在与传感器对峙部841对置的位置面对印刷带32的下表面,来检测搬送路径上的印刷带32等。因此,即使在墨带61和印刷带32为同系色的情况下,第I光电元件26也不会将墨带61误检测为印刷带32。由此,能够可靠进行带尾端检测,能够作为用于进行停止印刷处理或通知更换带盒12等适当的处理的契机。并且,也可以使第2光电元件28形成为与第I光电元件26相同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下侧卷取壳体88的下表面形成与第2光电元件28对峙的传感器对峙部841。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送出壳体部80和卷取壳体部81的左右两端面分别形成有轴承开口 86。右侧的各轴承开口 86形成为圆形,以便能够经由送出侧支承轴72和卷取侧支承轴76将送出芯62和卷取芯63轴支承成能够转动自如。另一方面,左侧的各轴承开口 86形成为一侧具有直线部的大致圆形(D字状),以使后述的盒侧制动机构65的支承部件91不能旋转。在此,在墨带盒17中,为了防止送出的墨带61松弛,重要的是,一边对送出芯62进行制动以提供反张力,一边送出墨带61。而且,为了在更换墨带盒17时防止将贴附于压辊22a的墨带61拉开时的松弛、或者防止操作(搬运等)墨带盒17时的墨带61的松弛,需要对卷取芯63进行制动。如图11至图13所示,盒侧制动机构65具有送出侧制动机构65a,其将送出芯62和卷绕于送出芯62的墨带61作为制动对象物;和卷取侧制动机构65b,其将卷取芯63和卷绕于卷取芯63的墨带61作为制动对象物。并且,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但是,将送出侧制动机构65a的制动力设定成比装置侧制动机构13的制动力大得多。送出侧制动机构65a和卷取侧制动机构65b分别包括一对旋转部件90,其从送出芯62和卷取芯63的左侧固定于轴心,并与各芯62、63成一体地旋转;一对支承部件91,其与各旋转部件90配设在同一轴线上,并且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左侧的各轴承开口86 ;单一的弹簧收纳部92,其分别形成于各支承部件91和各旋转部件90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以及两种环状的盒侧板簧93,其收纳于弹簧收纳部92,用于对旋转部件90施加旋转制动力。盒侧板簧93存在直径和作用力较大的大径板簧93a以及直径和作用力比大径板簧93a小的小径板簧93b两个种类,大径板簧93a组装于送出侧制动机构65a,小径板簧93b组装于卷取侧制动机构65b。并且,除了组装的弹簧的种类不同以外,送出侧制动机构65a和卷取侧制动机构65b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各旋转部件90具有可动筒状部94,其与各芯62、63的中空的轴心嵌合;和可动凸缘部95,其设置于可动筒状部94的一个端部,并构成弹簧收纳部92的对置面。可动筒状部94突出设置于可动凸缘部95的作为弹簧收纳部92的对置面的表面的背面。在可动凸缘部95的作为该对置面的表面上突出设置有可动侧环状突起96,所述可动侧环状突起96用于使大径板簧93a以外周部分进行定位。并且,可动筒状部94、可动凸缘部95以及可动侧环状突起96配设在同一轴线(同心圆)上。而且,在可动筒状部94和可 动凸缘部95形成有供支承部件91的固定轴部98贯穿插入的贯穿孔97。各支承部件91具有固定轴部98,其将可动筒状部94在防脱状态下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和固定凸缘部99,其设置于固定轴部98的一个端部,并构成弹簧收纳部92的对置面。固定轴部98突出设置于固定凸缘部99的作为弹簧收纳部92的对置面的表面上。固定轴部98的末端部分被分割成4片,在各片的外侧形成有钩挂部981。由此,当固定轴部98贯穿插入于旋转部件90的贯穿孔97时,各钩挂部981与可动筒状部94的末端面卡合,从而使旋转部件90和支承部件91成为防脱状态。在固定凸缘部99的作为该对置面的表面和固定轴部98之间的接口部分突出设置有固定侧环状突起100,所述固定侧环状突起100用于使小径板簧93b以内周部分进行定位。在固定凸缘部99的作为该对置面的表面的背面形成有“D”字状的D字环状突起101,以便与左侧的“D”字状的各轴承开口 86嵌合。通过使D字环状突起101与左侧的各轴承开口 86嵌合,各支承部件91被固定成不能旋转。固定凸缘部99形成为与可动侧环状突起96的外径大致相等的直径。在将固定轴部98贯穿插入于贯穿孔97从而将旋转部件90和支承部件91连结起来的状态下,固定凸缘部99与可动侧环状突起96抵接。即,由可动侧环状突起96的内侧面、可动凸缘部95以及固定凸缘部99的对置面所围成的范围构成弹簧收纳部92。收纳于弹簧收纳部92的大径板簧93a (小径板簧93b)以支承部件91为支承件而向轴向(右方向)对旋转部件90施力。即,由于该作用力,使得送出芯62 (卷取芯63)被夹在旋转部件90和送出壳体部80 (卷取壳体部81)的右侧内侧面之间,并被施加有制动力(旋转载荷)。由此,对未安装于墨带安装部51的墨带盒17内的送出芯62和卷取芯63施加有旋转制动力,从而防止了墨带61的松弛。而且,可动侧环状突起96形成为下述这样的尺寸(高度):在与固定凸缘部99抵接着的状态下,使盒侧板簧93 (大径板簧93a或小径板簧93b)的压溃处于弹性极限内。SP,即使在组装时对板簧施加超过弹性极限的力,通过使可动侧环状突起96作为止动件发挥作用,可以防止压溃盒侧板簧93。由此,组装后,盒侧板簧93能够在弹簧收纳部92内发挥正常的作用力。由此,能够对旋转部件90的旋转恰当地进行制动。大径板簧93a在可动凸缘部95侧(可动侧环状突起96)定位,小径板簧93b在固定凸缘部99侧(固定侧环状突起100)定位。由此,能够在准确无误地对大径板簧93a和小径板簧93b中的任意一方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简单地组装盒侧制动机构65。具体而言,在使用大径板簧93a的情况下,在使可动侧环状突起96朝上的状态下,将大径板簧93a载置于可动侧环状突起96的内侧,然后,从上方嵌入支承部件91。另一方面,在使用小径板簧93b的情况下,在使固定侧环状突起100 (固定轴部98)朝上的状态下,使小径板簧93b贯穿插入于固定轴部98从而嵌入于固定侧环状突起100,然后,从上方嵌入旋转部件90。如上所述,能够简单且精度良好地组装盒侧制动机构65。如上所述,将作用力较大的大径板簧93a组装于送出侧制动机构65a,另一方面,将小径板簧93b组装于卷取侧制动机构65b,由此能够对送出芯62和卷取芯63分别提供不同的旋转制动力。由此,能够一直对墨带61提供张力(反张力)。而且,由于能够在单一的 弹簧收纳部92选择性地收纳作用力不同的大径板簧93a或小径板簧93b,因此,无需对支承部件91和旋转部件90进行设计变更就能够容易地变更旋转部件90 (送出芯62和卷取芯63)的制动力。而且,由于大径板簧93a和小径板簧93b分别整体与支承部件91和旋转部件90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弹簧收纳部92)滑动接触,因此,能够对旋转部件90等提供稳定的制动力。<墨带盒的安装>如图2所示,在将墨带盒17安装至墨带安装部51时,首先将送出壳体部80安装至送出安装部511,然后以送出壳体部80为轴,使卷取壳体部81转动而将其安装至卷取安装部512。由此,送出至行走路径66的墨带61与热敏头521和一对墨带路径变更轴522抵接。此时,为了安装至卷取安装部512而转动的卷取壳体部81有可能与热敏头521或下游侧的墨带路径变更轴522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增大送出壳体部80和卷取壳体部81之间的间隔(行走路径66),能够防止该接触。可是,在增长行走路径66的情况下,存在墨带盒17 (带印刷装置I)的大型化和墨带61容易发生松弛等问题。因此,如上所述,在图2和图3中,通过使本实施方式的墨带安装部51的送出安装部511位于比卷取安装部512靠近前侧的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送出壳体部80的安装。即,在将墨带盒17安装至墨带安装部51并关闭盖壳体15的状态下,送出安装部511位于比卷取安装部512靠下方的位置(参照图4)。而且,由此,无需扩大行走路径66,就能够防止转动的卷取壳体部81与热敏头521或下游侧的墨带路径变更轴522接触。<送出侧制动机构和装置侧制动机构之间的关系>在此,在关闭盖壳体15的状态下,设置于墨带盒17的送出侧制动传递机构71的送出侧齿轮73在比装置侧制动传递机构14的装置侧齿轮41靠前方的位置与所述装置侧齿轮41互相啮合(参照图3)。假设在装置侧齿轮41的旋转载荷较大、且送出侧齿轮73的旋转载荷较小的情况下,当将墨带盒17安装于墨带安装部51并关闭盖壳体15时,装置侧齿轮41不旋转,送出侧齿轮73向墨带61的送出方向旋转,同时,这两个齿轮互相啮合。在这种情况下,行走路径66上的墨带61会发生松弛,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墨带61的搬送动作。因此,将本实施方式的送出侧制动机构65a的制动力设定得比装置侧制动机构13的制动力大得多。在未安装的墨带盒17上施加有来自盒侧制动机构65的旋转制动力,由此能够防止墨带61的松弛。而且,在安装后的墨带盒17上,除了盒侧制动机构65之外,还通过装置侧制动机构13对送出的墨带61施加了反张力。并且,由于将装置侧制动机构13的制动力设定得比送出侧制动机构65a的制动力小,因此,在设置墨带盒17并关闭盖壳体15时,即使装置侧齿轮41与送出侧齿轮73 (送出芯62)抵接而欲使该送出侧齿轮73 (送出芯62)旋转,送出芯62也因为盒侧制动机构65的制动力而不会旋转。由此,能够防止安装于墨带安装部51并向卷取芯63侧送出的墨带61发生松弛,从而能够进行正常的搬送。而且,由于盒侧制动机构65和墨带盒17都以一次性为前提,因此不要求耐用性。另一方面,只要使装置侧制动机构13发挥较小的制动力即可。因此,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构成各制动机构13、65。
并且,送出芯62被送出侧制动机构65a和装置侧制动机构13以在轴向两端施加了旋转制动力的状态进行轴支承。由此,能够对送出芯62提供均匀且稳定的制动力,因此能够对送出的墨带61施加均匀的反张力。并且同样,卷取侧驱动传递机构75的卷取侧齿轮77也位于比搬送驱动装置22b的卷取输出齿轮229靠前方的位置,且与所述卷取输出齿轮229互相啮合,向搬送方向旋转,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墨带61向卷取方向的旋转,不会在墨带61中产生松弛。<印刷带的搬送路径>如图4所示,印刷带32隔着墨带61夹在热敏头521和压辊22a之间,通过压辊22a的旋转,印刷带32 —边从带体30送出一边被热敏头521进行印刷处理。利用DC马达221使卷取芯63和压辊22a同步旋转来进行印刷处理。印刷处理后的印刷带32被传送至薄片排出口 20,另一方面,墨带61被卷绕于卷取芯63。并且,热敏头521和压辊22a形成为宽度与印刷带32的最大宽度大致相同。带盒12安装在位于装置主体壳体10后方的带安装部21,印刷带32以内卷的形态被轴支承在带盒12内。印刷带32从下侧解开卷绕,将标签322朝向热敏头521侧送出至薄片排出口 20。即,由于将印刷带32向斜上前方送出,因此搬送的印刷带32不会与送出安装部511发生干涉,所述送出安装部511在关闭盖壳体15的状态下位于比卷取安装部512靠下方的位置(参照图4)。因此,无需变更印刷带32的搬送路径,就能够使印刷带32恰当地面对热敏头521。而且,由于无需变更搬送路径,因此也无需强迫印刷带32弯曲。因此,标签322不会在印刷前从剥离纸321剥离。而且,由于无需使带安装部21离开热敏头521 (印刷机构52)和墨带盒17 (墨带安装部51)超出需要的距离,因此能够使带印刷装置I小型化。<带盒的安装和确定开头的控制>用户将盖壳体15敞开,将收纳有带体30的带盒12安装至带安装部21,所述带体30通过将印刷带32以内卷方式卷绕而成。然后,用户将印刷带32从盒壳体31抽出,将该印刷带32的末端插入到薄片排出口 20,然后,关闭盖壳体15。对于带印刷装置I,在开始印刷前,为了防止面对薄片排出口 20的标签322在没有印刷的状态下被切断,将印刷带32向逆传送方向搬送(确定开头的控制)。详细而言,带印刷装置I使压辊22a反转,对印刷带32进行逆传送,直至设置于薄片排出口 20的第2光电元件28初次检测到在印刷带32 (剥离纸321)上开口的被检测孔323的圆弧状(逆传送方向的后侧)的孔端。然后,与平常的印刷处理相同地,使压辊22a正转,并基于上游侧的第I光电元件26对被检测孔323的检测,来对面对热敏头521的标签322进行印刷。由此,能够防止白白消耗未处理的标签322。
并且,本发明完全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定,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以各种形态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处理装置,其具备墨带盒,其收纳有墨带;和处理装置主体,其将所述墨带盒安装成能够装卸自如, 利用设置于所述墨带盒的盒侧制动机构和设置于所述处理装置主体的装置侧制动机构,经由送出芯将反张力施加至被所述墨带盒的卷取芯卷取的墨带, 所述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盒侧制动机构的制动力,将所述装置侧制动机构的制动力设定得较小。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装置还具备制动传递机构,在将所述墨带盒安装至所述处理装置主体时,所述制动传递机构能够将所述装置侧制动机构的制动力传递至所述送出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传递机构具有 盒侧支承轴,其嵌合固定于所述送出芯,并被所述墨带盒的侧壁部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 盒侧齿轮,其被枢轴安装于所述盒侧支承轴; 装置侧齿轮,其与所述盒侧齿轮以卡合脱开自如的方式啮合;以及装置侧支承轴,其被所述处理装置主体的框架支承,并将所述装置侧齿轮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并且该装置侧支承轴与所述装置侧制动机构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侧齿轮兼做用于手动使所述送出芯旋转的操作旋钮。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侧制动机构与所述送出芯的一个端部连结并对所述送出芯施加旋转制动力, 所述装置侧制动机构与所述送出芯的另一端部连结并对所述送出芯施加旋转制动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装置,其成本较低,能够不使墨带发生松弛地将墨带盒安装至处理装置主体。带印刷装置(1)具备将收纳有墨带(61)的墨带盒(17)安装成能够装卸自如的主体壳体(10),利用设置于墨带盒(17)的盒侧制动机构(65)和设置于带印刷装置(1)的装置侧制动机构(13),经由送出芯(62)将反张力施加至被墨带盒(17)的卷取芯(63)卷取的墨带(61),相对于盒侧制动机构(65)的制动力,将装置侧制动机构(13)的制动力设定得较小。
文档编号B41J35/08GK102848751SQ20121016750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佐佐木泰志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