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3272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送放置有记录介质的托盘及片材的传送装置、向通过该传送装置传送的记录介质及片材喷出墨滴的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背景存在下述喷墨记录装置通过传送装置传送放置有⑶、DVD等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介质的托盘及片材,向记录介质及片材记录图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所述的传送装置具有供片材及托盘通过的传送路径;在传送路径中传送托盘及片材的传送辊;与传送辊一起夹持片材的齿盘;与传送辊一起夹持托盘的从动辊。齿盘及从动辊分别由在径向上可弹性变形的弹性轴进行轴支撑。齿盘设置成能够在与传送辊抵接的抵接位置和离开传送辊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齿盘在传送片材时移动到抵接位置,在传送托盘时移动到不与托盘抵接的分离位置。从动辊与传送辊分离和托盘的厚度尺寸基本相同的距离,不与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片材抵接,而与插入到传送路径的托盘抵接。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136802号公报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传送装置中,可以在相同的传送路径上进行片材及托盘的传送。但是,除了对齿盘施力的弹性轴外,还需要设置对从动辊施力的弹性轴,存在弹性轴的使用个数较多的问题。因此,配置弹性轴的空间增加,装置难以小型化。
发明内容本发明鉴于以上情况而出现,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弹性轴的使用个数的机构。(I) 一种传送装置,具有托盘,放置记录介质;传送路径,供上述托盘及片材通过;第I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齿盘辊,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I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I辊抵接的第I姿势及比上述第I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弹性轴,对上述齿盘辊进行轴支撑,并在上述第I姿势时向上述第I辊对上述齿盘辊施力;旋转轴,沿着与上述弹性轴平行的轴线方向延伸出,并能够在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进行旋转;第I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I位置处向上述传送路径突出,并且,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以及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2位置处使上述弹性轴变形并使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姿势。片材由第I辊和处于第I姿势的齿盘辊夹持并传送。通过由用户插入到传送路径的托盘,处于第I位置的第I抵接部被推压而变为第2位置时,第I抵接部被推上到托盘的一面上并与该面滑动接触。第I抵接部被托盘推压,旋转轴旋转时,第2抵接部使弹性轴变形,使齿盘辊从第I姿势变为第2姿势。使弹性轴变形的第2抵接部被弹性轴施力。通过第2抵接部被施力,第I抵接部推压托盘。托盘由第I抵接部和第I辊夹持并传送。传送的托盘不与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的齿盘辊抵接。即,使齿盘辊离开传送的托盘的同时,利用对齿盘辊施力的弹性轴将第I抵接部按压在托盘上。(2)上述第I抵接部可具有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设置在转动前端部上,在上述第2位置处在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上滑动,并且,滑动阻力比上述第I抵接部的滑动阻力小。降低了第I抵接部在托盘的传送过程中施加给托盘的阻力。(3)上述第I抵接部可具有第2辊,该第2辊设置在转动前端部上,在上述第2旋转位置处在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上滚动。可进一步降低第I抵接部在托盘的传送中施加给托盘的阻力。(4)上述齿盘辊为上述第2姿势时的上述弹性轴的变形量可比上述齿盘辊为上述第I姿势时的上述弹性轴的变形量大。第I辊和第I抵接部可以以比由第I辊和齿盘辊夹持片材的力大的力来夹持托盘,从而可切实地传送片材及托盘。 (5)上述第2抵接部可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上述齿盘辊抵接。通过第2抵接部与齿盘辊抵接,弹性轴变形。(6)上述第2抵接部可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上述弹性轴抵接。通过第2抵接部直接与弹性轴抵接,弹性轴变形。因第2抵接部不与齿盘辊抵接,所以可防止齿盘辊的破损。(7)可进一步设置第3抵接部件,该第3抵接部件以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弹性轴抵接并向径向弹性变形的第3姿势及不使上述弹性轴弹性变形的第4姿势的方式设置;上述第2抵接部在姿势从上述第I位置向上述第2位置变化的过程中推压处于上述第4姿势的上述第3抵接部件而使该第3抵接部件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3姿势。第2抵接部通过第3抵接部件使弹性轴变形。因第2抵接部不与齿盘辊抵接,所以可防止齿盘辊的破损。(8)可如下构成,上述第I辊以姿势能够变化为与处于上述第I姿势的上述齿盘辊抵接的第5姿势及与处于上述第I姿势的上述齿盘辊分离的第6姿势的方式设置;上述旋转轴以能够从上述第2位置越过上述第I位置而旋转至上述第I抵接部从上述传送路径退避的第3位置的方式设置;上述传送装置还具有姿势变化单元,该姿势变化单元能够设定为使上述第I辊为上述第5姿势、使上述旋转轴为上述第3位置的第I状态;及使上述第I辊为上述第6姿势、上述旋转轴为上述第2位置的第2状态;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与上述第I位置处的上述第I抵接部抵接,上述旋转轴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位置。当旋转轴处于第3位置时,第I辊处于第5姿势,齿盘辊处于第I姿势,片材由第I辊和齿盘辊夹持并传送。第I抵接部从传送路径退避,不与传送的片材抵接。当旋转轴处于第I位置时,第I抵接部向传送路径突出,通过由用户插入到传送路径的托盘被推压,使旋转轴从第I位置旋转到第2位置。通过旋转轴变为第2位置,齿盘辊从传送路径退避,且第I抵接部被托盘推压。并且,第I抵接部变为第I位置的同时,变为第I辊从处于第I姿势的齿盘辊离开的第6姿势。即,第I辊和齿盘辊彼此离开地移动。因此,可减小使齿盘辊不与托盘接触地退避所需的齿盘辊的移动量。因可减小齿盘辊的移动所需的空间,所以可使装置小型化。(9)可还具有与上述弹性轴的轴线方向相向地配置的一对第I框架;以及由上述第I框架支撑并沿着上述弹性轴的轴线方向延伸出的第2框架;上述弹性轴及上述齿盘辊组装到上述第2框架上。由于不使齿盘辊连同第2框架一起进行移动,所以可由第I框架和第2框架形成牢固的框架。(10)本发明也可作为具有以下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托盘,放置记录介质;传送路径,供上述托盘及片材通过;第I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齿盘辊,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I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I辊抵接的第I姿势及比上述第I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弹性轴,对上述齿盘辊进行轴支撑,并在上述第I姿势时向上述第I辊对上述齿盘辊施力;旋转轴,沿着与上述弹性轴平行的轴线方向延伸出,并能够在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旋转;第I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I位置处向上述传送路径突出,并且,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2位置处使上述弹性轴变形并使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姿势;以及记录部,向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片材及记录介质喷出墨滴而进彳丁图像记录。(11)本发明也可作为具有以下装置的传送装置传送路径,供放置记录介质的托盘及片材通过;第I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齿盘辊,在上 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I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I辊抵接的第I姿势及比上述第I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弹性轴,对上述齿盘辊进行轴支撑,并在上述第I姿势时向上述第I辊对上述齿盘辊施力;旋转轴,沿着与上述第I辊平行的轴线方向延伸出,并能够在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旋转;第I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I位置处向上述传送路径突出,并且,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以及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2位置处使上述弹性轴变形并使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姿势。在本发明中,可利用齿盘辊的弹性轴将第I抵接部按压在托盘上,结果可减少弹性轴的使用个数。

图I是图像记录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打印部的示意剖视图。图3是打印部的立体图。图4A、图4B是托盘引导件及侧框的立体图。图5是托盘的立体图。图6是从第2传送辊对周边的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7是第2传送辊对周边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8A、图8B、图8C是表示旋转部件的动作的立体图。图9A、图9B、图9C、图9D是表示旋转部件的动作的剖视图,图9E及图9F是说明弹性轴的变形的说明图。图10A、图10B、图10C、图IOD是说明片材及托盘的传送的说明图。图11是说明第2传送辊对对片材的传送的说明图。附图标记[0033]9左右方向(轴线方向)10喷墨记录装置14 片材26链板(姿势变化单元)31第I传送路径32第2传送路径35直线部(传送路径)50第I传送辊对 54第2传送辊对55第2驱动辊(第I辊)56第I齿盘辊(齿盘辊)63弹性轴84记录媒体(记录介质)90托盘弓丨导件(姿势变化单元)100上支架110下支架(第3抵接部件)120旋转部件121第4旋转轴(旋转轴)122第I抵接部123第2抵接部124第3抵接部125滑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适当变更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喷墨记录装置10被设置成能够使用的状态(图I的状态)作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以设置有显示部13的一侧作为前侧(正面侧)来定义前后方向8,从前侧(正面侧)观察喷墨记录装置10来定义左右方向9。[喷墨记录装置10]喷墨记录装置10呈具有下部的打印部11和上部的扫描部12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是具有打印、扫描、复印功能的一体机。另外,扫描部12是任意结构。打印部11的控制由未图示的控制部进行。控制部由例如基板上所安装的微型计算机等来实现。控制部根据从未图示的输入部、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的信息控制打印部11的动作而在片材14(图2)、托盘80上所放置的记录媒体84(图5)上记录图像。片材14为记录纸、光泽纸、明信片、信纸等。记录媒体84为⑶-ROM、DVD-ROM等。此外,控制部控制打印部11的动作而在片材14的表面和背面上双面记录图像。片材1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片材。记录媒体8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片材14容纳于图I所示的供纸盒15中。供纸盒15容纳于打印部11的下部,且能够从设置于打印部11的前表面侧的开口 19向前方拉出。供纸盒15呈上部开口的扁平长方体状的外形。在供纸盒15的上部设置有排纸接收部18。如图2所示,片材14放置于供纸盒15的底部16。供纸盒15的后壁17从底部16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由后述的进给部20送出的片材14被后壁17引导而朝向斜后上方。 如图2、图3所示,打印部11具有进给部20、传送装置30、记录部40、主框65、左右一对侧框70、未图示的检测机构及驱动部。驱动部具有由控制部进行驱动控制的多个驱动电机和将该驱动电机的驱动力传递到进给部20、传送装置30、记录部40的滑架41等的驱动传递机构。[进给部2O] 如图2所示,进给部20具有由主框65 (图3)可旋转地支撑的支轴21、从支轴21向后斜下方延伸的臂22及设置在臂22上的左右一对进给辊23。支轴21沿着左右方向9延伸,通过未图示的第I驱动电机旋转。臂22的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撑于支轴21,在另一端能够旋转地支撑进给辊23。臂22在供纸盒15向前后方向8滑动时与设置于供纸盒15上的未图示的倾斜面滑动接触而转动,从上方将进给辊23按压在供纸盒15中所容纳的片材14上。进给辊23被多个传递齿轮24传递支轴21的旋转而旋转,向后方送出供纸盒15中所容纳的片材14。向后方送出的片材14由传送装置30传送。[传送装置30]如图2所示,传送装置30具有夹着片材14进行传送的第I传送辊对50、第2传送辊对54及转向辊对58、供片材14通过的空间即第I传送路径31及第2传送路径32。第I传送路径31及第2传送路径32是由配置在供纸盒15的上方的稿台38及多个引导部件33划分成的空间。第I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的第2驱动辊55如图IOD所示地也用于传送托盘80。详细情况在后文描述。如图2所不,第I传送路径31具有使片材14弯曲而向第I传送方向36传送的弯曲部34,和从第I传送方向36上的弯曲部34的下游端向前后方向8以直线状延伸、且通过稿台38的上侧的直线部35。托盘80如后文所述地在直线部35上传送。直线部3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路径。第2传送路径32通过稿台38和供纸盒15之间,在第I传送方向36上的稿台38的上游侧的第I连接位置45和下游侧的第2连接位置46与第I传送路径31连接。第I传送辊对50配置于处于第I传送方向36上的第I连接位置45与稿台38之间的位置。第2传送辊对54配置于处于第I传送方向36上的稿台38与第2连接位置46之间的位置。转向辊对58处于第I传送方向36上的第2连接位置46的下游侧,且配置于排纸接收部18的上方,以能够将片材14排出。关于第I传送辊对50、第2传送辊对54及转向棍对58的详细情况,在后文进行描述。[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具有图2所示的传感器48和未图示的编码器。传感器48配置于第I传送方向36上的第I传送棍对50的上游侧。传感器48例如由具有发光二极管及光电二极管的光断续器和能够出没地设置于第I传送路径31的检测件构成。根据所传送的片材14,检测件改变姿势,由此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被阻止到达光电二极管,或者光到达光电二极管,传感器48的输出变化。即,在片材14通过设置有检测件的位置的期间和没有通过时,传感器48的输出不同。编码器具有光断续器和安装在第I传送辊对50的第I旋转轴53上的盘片,在该盘片上设置有透过光的透光部及遮挡光的遮光部(未图示)。盘片旋转,从而透光部和遮光部交替地通过光断续器的光路,编码器的输出变化。即,编码器的输出以与第I驱动辊51的旋转量对应的次数进行变化。因此,编码器的输出变化的次数相当于片材14及托盘80的移动量。控制部具有对编码器的输出变化进行计数的计数器,根据计数器的计数值来检测片材14及托盘80的移动量。控制部根据传感器48的输出变化后的编码器的输出变化的次数来检测片材14或托盘80的在传送方向上的前端或后端的位置。[记录部40]如图2所示,记录部40具有配置在稿台38的上方的滑架41和搭载于滑架41上的记录头42。滑架41由后述的第I导轨140及第2导轨(未图示)以能够向左右方向9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滑架41通过驱动部的第3驱动电机及驱动传递机构向左右方向9·进行移动。通过供给电力,记录头42向在稿台38上通过的片材14及放置在托盘80上的记录媒体84喷出墨滴。记录部4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记录部。从供纸盒15由进给部20送出的片材14通过第I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向第I传送方向36传送。在稿台38上通过后述的记录部40对片材14记录图像。在单面打印的情况下,通过记录部40在一面(表面)上记录了图像后的片材14从转向棍对58向排纸接收部18排出。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通过记录部40在一面上记录了图像后的片材14,在第I传送方向36上的上游端(后端)超过第2连接位置46之前,通过转向辊对58向一个方向的旋转而被向第I传送方向36传送后,通过转向棍对58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而从第2连接位置46进入第2传送路径32。片材14由转向辊对58在第2传送路径32中向第2传送方向39传送,从第I连接位置45进入第I传送路径31,表面和背面反过来而在第I传送路径31中被向第I传送方向36传送。片材14在由记录部40在背面记录图像后,被从转向辊对58向排纸接收部18排出。[主框的]如图3所示,主框65具有底板66、左右侧板130、顶板67、第I导轨140 (图6)及未图示的第2导轨。底板66和侧板130通过将金属板的左右两端部向上弯折而形成,是一体的。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图6所示的第I导轨140、第2导轨、由第I导轨140及第2导轨支撑的记录部40 (图2)的图示。主框65的左右侧板13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I框架。第I导轨14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框架。如图3所示,从左右侧板130的上端面突出用于固定第I导轨140的前后一对第I插入片131 ;用于固定第2导轨的第2插入片132 ;用于固定顶板67的前后一对第3插入片133。第3插入片133设置在侧板130的前部。第I插入片131设置在侧板130的中央部。第2插入片132设置在侧板130的后部。如图6、图7所示,在第I导轨140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插入了第I插入片131 (图3)的前后一对第I插入孔141。在第2导轨上设置插入了第2插入片132(图3)的未图示的第2插入孔。如图3所示,顶板67上设置插入了第3插入片133的前后一对第3插入孔68。第I插入片131、第2插入片132及第3插入片133分别插入到第I插入孔141、第2插入孔及第3插入孔68后,弯曲并扭转,结合侧板130、第I导轨140、第2导轨、顶板67。通过底板66、侧板130、第I导轨140、第2导轨及顶板67形成框状的主框65。机架41跨越在前后方向8排列的第I导轨140和第2导轨设置,在第I导轨140及第2导轨延伸的左右方向9上可移动地由第I导轨140及第2导轨支撑。如图7所示,第I导轨140具有插入了设置在下述上支架100上的钩爪101的前侧的多个第I嵌合孔142 ;和使设置在上支架100上的扣合爪102弹性变形而插入的后侧的左右一对第2嵌合孔143。多个第I嵌合孔142在左右方向9上排列。如图3所示,侧板130具有第I传送辊对50的第I旋转轴53嵌入的圆形的切口134 ;第2传送辊对54的第2旋转轴57插通的、上下较长的第I长孔135 ;转向辊对58的第3旋转轴61插通的、上下较长的第2长孔136。[第I传送辊对50] 如图2所示,第I传送辊对50具有设置在通过驱动部的第2驱动电机及驱动传递机构进行旋转的第I旋转轴53上的第I驱动辊51 ;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由第I驱动辊51推压的第I从动辊52。第I驱动辊51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上侧。第I从动辊52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下侧。如图3所示,第I旋转轴53嵌入到设置在主框65的左右侧板130上的切口 134中,并固定到主框65上。第I从动辊52由稿台38支撑,如下文所述,通过链板26的前后方向8的移动,与稿台38 —起向上下方向7移动。[第2传送辊对54]如图2所示,第2传送辊对54具有设置在通过驱动部的第2驱动电机及驱动传递机构进行旋转的第2旋转轴57上的第2驱动辊55 ;被第2驱动辊55推压的第I齿盘辊56。第2驱动辊55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下侧。第I齿盘辊56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上侧。如图3所示,第2旋转轴57插通到设置在主框65的左右侧板130上的第I长孔135中,可向上下方向7移动。设置在第2旋转轴57上的第2驱动辊55通过第2旋转轴57向上下方向7的移动,姿势变化为图2中实线所示的上侧的第7姿势及图2中虚线所示的下侧的第8姿势。第2驱动辊5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I辊。第7姿势及第8姿势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7姿势及第8姿势。通过链板26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及托盘引导件90 (图4)的姿势变化,如图10A、图IOB所示,第2旋转轴57向上下方向7移动。如图6、图7所示,第I齿盘辊56通过由上支架100及下支架110保持的弹性轴63进行支撑,其姿势可变为下侧的第I姿势及上侧的第2姿势。弹性轴63通过缠绕线材而形成,可在径向弹性变形。当第2驱动辊55处于上侧的第7姿势、第I齿盘辊56处于下侧的第I姿势时,如图9E所示,第I齿盘辊56被第2驱动辊55推压,弹性轴63弹性变形。通过变形后的弹性轴63,第I齿盘辊56被处于第5姿势的第2驱动辊55推压。第I齿盘辊5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齿盘辊。弹性轴6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弹性轴。如图9F所示,处于第2姿势的第I齿盘辊56和处于第I姿势时相比位置靠上,因此第I齿盘辊56处于第2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比第I齿盘辊56处于第I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大。如图9F所示,第I齿盘辊56通过从第I姿势变为第2姿势,从处于下侧的第8姿势的第2驱动辊55离开比托盘80的厚度T(图5)大的分离距离L。S卩,如图IOC所示,托盘80不被第2驱动辊55和第I齿盘辊56夹持。托盘80被第2驱动辊55和旋转部件120的第I抵接部122夹持并传送。稍后详述。[转向辊对58]如图2所示,转向辊对58具有设置在通过驱动部的第2驱动电机及驱动传递机构进行旋转的第3旋转轴61上的第3驱动辊59 ;通过受扭螺旋弹簧64(图3)推压第3驱动辊59的第2齿盘辊60。第3驱动辊59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下侧。第2齿盘辊60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上侧。如图3所示,第3旋转轴61插通到设置在主框65的左右侧板130上的第2长孔136中,可向上下方向7移动。设置在第3旋转轴61上的第3驱动辊59通过第3旋转轴61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姿势变化为上侧的第11姿势及下侧的第12姿势。第3旋转轴61通过下述链板26(图3)向上下方向7移动。第3驱动辊59的上下方向7上的移动量设定得大于托盘80的厚度T (图5)。如图IOC所示,由用户从开口 19(图I)朝后方插入的托盘80,不会与姿势变化为下侧的第12姿势的第3驱动辊59及第2齿盘辊60接 触地通过第3驱动辊59和第2齿盘辊60之间。[稿台38]稿台38支撑第I从动辊52,通过链板26 (图3)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姿势可变化为图2实线所示的上侧的第13姿势及虚线所示的下侧的第14姿势地被支撑。稿台38通过下述链板26 (图3)向上下方向7移动。稿台38的移动量与托盘80的厚度T(图5)设定得基本相同。即,稿台38处于下侧的第14姿势时,第I驱动辊51和第I从动辊52以和托盘80的厚度T基本相同的距离相分离,如图IOD所示,可通过第I传送辊对50夹持托盘80并传送。如图IOA所示,片材14在稿台38、第I从动辊52、第2驱动辊55及第3驱动辊59处于上侧的姿势的状态下,由第I传送辊对50、第2传送辊对54及转向辊对58夹持并传送。如图IOB所示,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前拉出时,通过与托盘引导件90的移动相联动地向前方移动的下述链板26 (图3),稿台38、第I从动辊52、第2驱动辊55及第3驱动辊59向下方移动。通过第I从动辊52、第2驱动辊55及第3驱动辊59向下方移动,第I传送路径31的直线部35向上下方向7扩张,如图IOD所示,托盘80可通过直线部35。[托盘80]如图5所示,托盘80为板状的树脂成型品。在托盘80的上表面81上设置有嵌入记录媒体84的圆形的凹部82。从凹部82的底面的中央部突出有插通在记录媒体84的中央部上形成的孔85的圆形的凸部83。记录媒体84嵌入到凹部82中,与托盘80 —起由传送装置30在直线部35上传送。[侧框7O]左右一对侧框70是和左右方向9相向的矩形板状的树脂成型品。侧框70分别配置在主框65的左右侧板130的前方。各侧框70分别具有设置在以下说明的托盘引导件90上的插通第I轴93的第I凸轮槽71及插通第2轴94的第2凸轮槽72。[托盘引导件90]如图4所示,托盘引导件90具有矩形板状的底板91、设置在底板91的上表面92一侧的左右一对侧引导件95、多个上引导件96。上引导件96从侧引导件95的上端部向底板91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突出,与底板91的上表面92在上下方向7上相向。多个上引导件96在前后方向8上排列。托盘80从前方插入到由底板91、侧引导件95及上引导件96所围成的空间。托盘引导件90配置在左右一对侧框70之间,位于第I传送方向36(图2)上的转向辊对58的下游侧(前方)。如图I所示,托盘引导件90位于开口 19的上部侧。左右一对第I轴93从底板91的左右侧端面的后部突出,其插通到设置在侧框70上的第I凸轮槽71中。第2轴94从底板91的左右侧端面的前部突出,其插通到设置在侧框70上的左右一对第2凸轮槽72中。托盘引导件90由侧框70支撑,其姿势可变化为图4A所示的上侧的第11姿势及图4B所示的下侧的第12姿势。如图IOA所示,处于第11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位于第I传送路径31的直线部35的上侧,如图IOB所示,处于第12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1位于直线部35的下侧。第11姿势是传送片材14时的姿势,托盘引导件90不会阻碍片材从转向辊对58的排出。如图IOD所示,第12姿势是传送托盘80时的姿势,将托盘80引导到转向辊对58之间。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前方拉出,从而从第11姿势变化为第12姿势。[链板26] 左右一对链板26配置在主框65的左右侧板130和稿台38之间。链板26的前端部位于左右一对侧框70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9上的外侧。链板26的前端部上设置与托盘引导件90的第I轴93扣合的未图示的扣合部。处于图2中实线所示的第11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前方拉出而变为图2中虚线所示的第12姿势后,图3所示的链板26在扣合部处被托盘引导件90拉伸而从图3所示的位置向前方移动。当使托盘引导件90从第12姿势向第11姿势返回时,在扣合部处,链板26被托盘引导件90向后推压,返回到图3所示的位置。链板26例如具有支撑以下部件的3个倾斜面稿台38、保持第2旋转轴57的第I支架、保持第3旋转轴61的第2支架。各倾斜面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地形成。链板26向前方移动时,稿台38、第2旋转轴57及第3旋转轴61沿倾斜面滑下。链板26向后方移动时,稿台38、第2旋转轴57及第3旋转轴61沿倾斜面滑上。即,当托盘引导件90被从第11姿势拉出为第12姿势时,稿台38、设置在第2旋转轴57上的第2驱动辊55及设置在第3旋转轴61上的第3驱动辊59,从图2的实线所示的上侧位置向图2的虚线所示的下侧位置移动,直线部35向上下方向7扩张。托盘80通过扩张的直线部35。并且,链板26具有插入了下述旋转部件120的第4抵接部124的未图示的第3凸轮槽。通过链板26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第3凸轮槽的周壁推压旋转部件120的第4抵接部124,旋转部件120旋转。链板126及托盘引导件9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姿势变化单
J Li ο[上支架100]图6、图7所示的上支架100及下支架110是用于支撑第I齿盘辊56及旋转部件120的部件。如图7所示,上支架100具有插入到设置在第I导轨140上的多个第I嵌合孔142的前侧的多个钩爪101 ;扣合爪102,弹性变形并插入到第2嵌合孔143中。钩爪101如下形成,其突出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扣合爪102也形成钩状,突出的前端部向后方延伸地形成。从第I导轨140的下侧将钩爪101插入到第I嵌合孔142中,使上支架100向前方错开,将钩爪101的突出的前端部挂到第I导轨140上后,将上支架100按压在第I导轨140上,使扣合爪101挠曲并插入到第2嵌合孔143中而将扣合爪102的突出的前端部挂到第I导轨140上,从而将上支架100安装到第I导轨140上。上支架100的上表面侧设有嵌入了下述旋转部件120的第4旋转轴121的凹部103。上支架100和第I导轨140的下表面一起通过凹部103的壁面旋转自如地保持旋转部件120。上支架100具有嵌入了下支架110的多个嵌入部104。各嵌入部104中分别嵌入下支架110。上支架100可转动地支撑下支架110。并且,如图9E、图9F所示,上支架100具有支撑弹性轴63的左右两端部的轴承部105。[下支架110]如图9E及图9F所示,下支架110是推压弹性轴63并使第I齿盘辊56向上方移动的部件。如图7所示,各下支架110在后端部具有可转动地被上支架100支撑的转动轴 112。下支架110通过前端部被下述旋转部件120的第2抵接部123从下方推压而转动,从 图9C所示的下侧的第4姿势变化为图9D所示的上侧的第3姿势。下支架110设置在托盘80上放置的记录媒体84(图5)在托盘80的传送中通过下方的第I齿盘辊56上。具体而言,相对于图7中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的四个第I齿盘辊56,在上支架100上安装四个下支架110。如图9E所示,下支架110具有第3抵接部111,其在第4姿势时不与弹性轴63抵接,如图9F所示,在第3姿势时与弹性轴63抵接。当第3抵接部111为第3姿势时,在由上支架100支撑的弹性轴63的左右两端部和设置了第I齿盘辊56的中央部之间与弹性轴63抵接。下支架110从图9C所示的第4姿势向图9D所示的第3姿势变化姿势后,推压弹性轴63而使其变形,使第I齿盘辊56改变姿势,从图9E所示的下侧的第I姿势变为图9F所示的上侧的第2姿势。通过下支架110,记录媒体84通过下方的中央部的第I齿盘辊56向上方退避,通过第I齿盘辊56,防止对记录媒体表面造成损伤。第I姿势及第2姿势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I姿势及第2姿势。第3姿势及第4姿势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3姿势及第4姿势。下支架11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抵接部件。[旋转部件120]如图7所示,旋转部件120具有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第4旋转轴121、从第4旋转轴121的周面突出的左右一对第I抵接部122、从第4旋转轴121的周面突出的多个第2抵接部123、从第4旋转轴121的周面突出的左右一对第4抵接部124。第I抵接部122、第2抵接部123及第4抵接部124从第4旋转轴121基本向相同方向突出。旋转部件120通过将第4旋转轴121嵌入到上支架100的凹部103中而由上支架100支撑,并且,如图IOA所示,位于第I齿盘辊56的前方。第4旋转轴12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轴。第I抵接部12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I抵接部。第2抵接部12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抵接部。多个第2抵接部123设置在和第4旋转轴121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及中央部的两侧的各下支架110分别对应的位置上。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了四个第2抵接部123。在第I抵接部122的突出的前端部(转动前端部)上,设置和托盘80的上表面81滑动接触的滑动部件125。滑动部件125是由滑动阻力小的POM等形成的树脂成型品。滑动部件12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滑动部件。第4旋转轴121由上支架100支撑,其能够从第I抵接部122大致向前方突出的图8A的第3位置开始、经过第I抵接部122大致向下方突出的图SB的第I位置直至第I抵接部122大致向后斜下方突出的图8C的第2位置地旋转。第4旋转轴121向第I旋转方向150旋转,从而从图IOA的第3位置开始经过图IOB的第I位置而到达图IOC的第2位置,向第2旋转方向151旋转,从而从第2位置开始经过第I位置并到达第3位置。如图IOB所示,第4旋转轴121位于第I位置并大致向下方突出的第I抵接部122,与通过第4旋转轴121的下方的直线部35重叠。如图9C所示,第I抵接部122向和第2抵接部123大致相同的方向从第4旋转轴121突出,但在第I位置上一部分比第2抵接部123靠近前侧地形成。即,用户从前方插入的托盘80与第I抵接部123抵接而推压第I抵接部123。第4抵接部124分别设置在第4旋转轴121的左右两端部。从第4抵接部124的突出的前端部突出左右一对插入突起126。左侧的插入突起126朝左突出,右侧的插入突起126朝右突出。插入突起126插入到设置在左右链板26上的未图示的第3凸轮槽中。第4旋转轴121通过由在前后方向8移动的链板26推压第4抵接部而旋转。链板26的第3凸轮槽如下形成仅在第I位置和第3位置之间使第4旋转轴121旋转。S卩,第4旋转轴121·能够在第3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旋转,但通过链板26进行旋转的仅是第3位置和第I位置之间。[旋转部件120的动作]如图IOA所示,旋转部件120在托盘引导件90位于上侧的第11姿势时,位于第3位置。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拉出而姿势变化为图IOB所示的第12姿势时,与托盘引导件90向前方的移动相联动,链板26 (图3)向前方移动。当链板26向前方移动时,第4抵接部124 (图7)被链板26推压,第4旋转轴121向第I旋转方向150旋转。旋转的第4旋转轴121从第I抵接部122向前方突出的图IOA的第3位置变为第I抵接部122向下方突出的图IOB的第I位置。从前方由用户插入到直线部35的托盘80与向下方突出并和直线部35重叠的第I抵接部122抵接,向后推压第I抵接部122。第I抵接部122被托盘80向后方推压,从而如图IOC所示,滑动部件125上升到托盘80的上表面81,与上表面81滑动接触。并且,第I抵接部122被托盘80向后方推压,从而使第4旋转轴121向第I旋转方向150旋转,第4旋转轴121从第I位置变为第2位置。第4旋转轴121从第I位置变为第2位置时,如图9C所示,从位于第I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大致向下突出的第2抵接部123向第I旋转方向150旋转,如图9D所示,上推下支架110的前端部。下支架110的前端部通过第2抵接部123被上推,从而绕转动轴112向第3旋转方向152转动。通过使下支架110向第3旋转方向152转动,如图9E所示,离开弹性轴63的第3抵接部111如图9F所示地向上方推压弹性轴63而使之变形。通过弹性轴63变形,由弹性轴63轴支撑的第I齿盘辊56从图9E所示的下侧的第I姿势变为图9F所示的上侧的第2姿势。S卩,当插入托盘80时,如图IOC所示,第I齿盘辊56向上方退避。从位于第2位置的第4旋转轴大致向后方突出的第2抵接部123,通过下支架110使弹性轴63变形,从而通过弹性轴63被朝下施力。通过第2抵接部123的转动前端部被朝下施力,第4旋转轴121被朝向第2旋转方向151进行旋转的方向施力,第I抵接部122被按压在托盘80的上表面81上。即,托盘80通过第I抵接部122被按压在第2驱动辊55上。托盘80通过第I抵接部122和第2驱动辊55夹持并传送。在向记录媒体84上记录图像后,托盘80被用户从直线部35拉出时,失去了托盘80的支撑的旋转部件120在弹性轴63的作用力下向第2旋转方向151 (图10B)旋转,从第2位置返回到第I位置。之后,处于第12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后推入,变为第11姿势,当链板26被托盘引导件90推压并向后移动时,通过链板26向后推压第4抵接部124,处于图IOB的第I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返回到图IOA的第3位置。[动作]在向片材14上记录图像的情况下,由图2所示的进给辊23向第I传送路径31送出供纸盒15中所容纳的片材14。所送出的片材14由第I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向第I传送方向36传送。片材14在稿台38上通过记录部40进行I行打印之后,以预定 的移动量进行传送而进行换行。交替地反复进行I行打印和换行,从而在片材14上记录图像。预定的距离通过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记录了图像后的片材14通过第I传送辊对50、第2辊对54及转向辊对58传送,单面打印时,被排出到排纸接收部18。双面打印时,通过记录部40在一面上记录了图像后的片材14由转向辊对58传送到第2传送路径32,从第I连接位置45进入第I传送路径31,表面和背面反过来而在第I传送路径31上向第I传送方向36传送。片材14由记录部40在背面记录图像之后,从转向棍对58向排纸接收部18排出。在片材14的传送过程中,如图11所示,第4旋转轴121在第3位置,第I抵接部122及第2抵接部123从第4旋转轴121大致向前方突出,不与从转向辊对58排出的片材14接触。在向记录媒体84(图5)上记录图像的情况下,处于图IOA所示的第11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前方拉出而向图IOB所示的第12姿势改变姿势。托盘引导件90被向前方拉出,由此使链板26向前方移动。通过向前方移动的链板26,处于图IOA所示的位置的稿台38、第2驱动辊55及第3驱动辊59下降至图IOB所示的位置,直线部35向上下方向7扩张。并且,通过向前方移动的链板26向前方推压旋转部件120的第4抵接部124,使第4旋转轴121向第I旋转方向150旋转。S卩,链板26向前方移动,由此,使打印部的状态从第I状态向第2状态变化;其中,上述第I状态下,第2驱动辊55处于第5姿势,旋转部件120处于第3位置;上述第2状态下,第2驱动辊55处于第6姿势,旋转部件120处于第I位置。第2驱动辊55处于第5姿势、且旋转部件120处于第3位置的第I状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I状态,第2驱动辊55处于第6姿势、且旋转部件120处于第I位置的第2状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状态。第4旋转轴121通过向第I旋转方向150旋转,从第3位置变为第I位置。第I抵接部122从处于第I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朝下方突出,与直线部35重叠。由用户从开口 19(图I)向后方插入的托盘80被托盘引导件90引导,通过第3驱动棍59和第2齿盘辊60之间,与进入直线部35的第I抵接部122抵接并向后方推压。被托盘80向后方推压的第I抵接部122如图IOC所示地推上托盘80的上表面81。第I抵接部122被托盘80推压,从而使第4旋转轴121向第I旋转方向150旋转,从第I位置变为第2位置。从处于第I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大致向下方突出的图9C的第2抵接部123,变为从处于第2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大致向后方突出的图9D的状态,上推下支架110的前端部,绕转动轴112使下支架110向第3旋转方向152转动。转动的下支架110从第3抵接部111离开弹性轴63的图9E的第4姿势,变为图9F的第3姿势,在第3抵接部111处使弹性轴63向上方上推变形。由弹性轴63轴支撑的第I齿盘辊56通过弹性轴63的变形向上方退避。如图IOC所示,由用户插入到直线部35的托盘80被旋转部件120的第I抵接部122和第2驱动辊55夹持并传送,而不会与向上方退避的第I齿盘辊56接触。由第2驱动辊55传送到后方的托盘80到达图2所示的第I传送辊对50,由第I驱动辊51及第2驱动辊55传送。托盘80在记录媒体84通过记录部40的下方后,被向前方传送。向前方传送记录媒体84时,通过记录部40排出墨滴,记录图像。在记录媒体84上记录了图像后,托盘80由第2驱动辊55向前方传送,如图IOC所示,返回到托盘引导件90上。返回到托盘引导件90的托盘80由用户从打印部11拉出。[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第I齿盘辊56向上方退避,且通过第I抵接部122将托盘80 按压在第2驱动辊55上。其结果是,可通过第2驱动辊55传送片材14和托盘80双方。 并且,可利用对第I齿盘辊56施力且进行轴支撑的弹性轴63将第I抵接部122按压在托盘80上。结果,无需设置对第I抵接部122施力的弹性轴,可减少弹性轴的个数。并且,因无需设置对第I抵接部122施力的弹性轴,所以可使装置小型化。并且,如上所述,和第I齿盘辊56位于下侧第I姿势时相比,第I齿盘辊56位于上侧的第2姿势时,弹性轴63的变形量大。即,可以以比由第2驱动辊55和第I齿盘辊56夹持片材14的力大的力、由第2驱动辊55和第I抵接部122夹持托盘80。结果,可通过第2驱动辊55更为可靠地传送质量比片材大的托盘8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驱动辊55与托盘引导件90的姿势变化相联动地向下方退避,因此仅通过使第I齿盘辊56略向上方退避,即可防止第I齿盘辊56和托盘80的接触,可减小用于使第I齿盘辊56向上方退避的空间。结果可进一步使装置小型化。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托盘引导件90的姿势变化相联动地使第4旋转轴121旋转,使从直线部35退避的第I抵接部122进入直线部35,因此,在向片材14上进行图像记录的过程中,第I抵接部122不会与片材14接触。在第I抵接部122 —开始就不与直线部35重叠地配置的现有结构中,在直线部35上传送的片材14与第I抵接部122仅可分离比托盘80的厚度尺寸小的距离,片材14有可能会与第I抵接部122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上述可能性。并且,第2抵接部123大致向和第I抵接部相同的方向突出,因此当然不会出现传送的片材14和第I抵接部122抵接的情况。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仅使第I齿盘辊56向上下方向7退避,和按照各第I导轨140使第I齿盘棍56向上方移动的结构相比,可提高主框65的强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链板26推压的第4抵接部124设置在第4旋转轴121的左右两端部,因此第4旋转轴124在左右两端部受力而旋转,抑制了扭转。此外,通过以刚性强的材质形成第4旋转轴121,可仅在一个端部上设置第4抵接部124。[变形例]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经由下支架110以第2抵接部123使弹性轴63变形的例子,也可采用通过第2抵接部123直接推压弹性轴63而使弹性轴63变形的结构。并且,也可采用通过第2抵接部123直接推压第I齿盘辊56而使弹性轴63变形的结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设置在旋转部件120的第I抵接部122的转动前端部的滑动部件125与托盘80滑动接触的例子,但也可不设置滑动部件125,而采用使第I抵接部122的转动前端部直接与托盘80的上表面81抵接的构成。并且,也可替代滑动部件125,设置第2从动辊。通过设置第2从动辊,可降低托盘80传送时的阻力。其结果是,由检测机构检测出的第I驱动辊51的旋转量与托盘80的实际移动量之间的偏差变小,图像记录精度提高。第2从动辊相当于第2辊。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第2传送路径32及转向辊对58并可进行双面打印的喷墨记录装置10,但也可将本实用新型用于未设置第2传送路径32及转向辊对58的单面打印的喷墨记录介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下例子 第I齿盘辊56处于第2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设置得比第I齿盘辊56处于第I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大,第2驱动辊55和旋转部件120的第I抵接部122以比由第2驱动辊55和第I齿盘辊52夹持片材14
的力大的力来夹持托盘80。但是,只要可传送托盘80,第I齿盘辊56处于第2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也可设置成比第I齿盘辊56处于第I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小。
权利要求1.一种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托盘,放置记录介质; 传送路径,供上述托盘及片材通过; 第I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 齿盘辊,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I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I辊抵接的第I姿势及比上述第I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 弹性轴,对上述齿盘辊进行轴支撑,并在上述第I姿势时向上述第I辊对上述齿盘辊施力; 旋转轴,沿着与上述弹性轴平行的轴线方向延伸出,并能够在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进行旋转; 第I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I位置处向上述传送路径突出,并且,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以及 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2位置处使上述弹性轴变形并使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姿势。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上述第I抵接部具有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设置在转动前端部上,在上述第2位置处在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上滑动,并且,滑动阻力比上述第I抵接部的滑动阻力小。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上述第I抵接部具有第2辊,该第2辊设置在转动前端部上,并且,在上述第2位置处在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上滚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上述齿盘辊为上述第2姿势时的上述弹性轴的变形量比上述齿盘辊为上述第I姿势时的上述弹性轴的变形量大。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上述第2抵接部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上述齿盘辊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上述第2抵接部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上述弹性轴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还设有第3抵接部件,该第3抵接部件以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弹性轴抵接并向径向弹性变形的第3姿势及不使上述弹性轴弹性变形的第4姿势的方式设置; 上述第2抵接部在姿势从上述第I位置向上述第2位置变化的过程中推压处于上述第4姿势的上述第3抵接部件而使该第3抵接部件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3姿势。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上述第I辊以姿势能够变化为与处于上述第I姿势的上述齿盘辊抵接的第5姿势及与处于上述第I姿势的上述齿盘辊分离的第6姿势的方式设置; 上述旋转轴以能够从上述第2位置越过上述第I位置而旋转至上述第I抵接部从上述传送路径退避的第3位置的方式设置;上述传送装置还具有姿势变化单元,该姿势变化单元能够设定为使上述第I辊为上述第5姿势、使上述旋转轴为上述第3位置的第I状态;及使上述第I辊为上述第6姿势、上述旋转轴为上述第2位置的第2状态; 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与上述第I位置处的上述第I抵接部抵接,上述旋转轴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上述传送装置还具有与上述弹性轴的轴线方向相向地配置的一对第I框架;及 由上述第I框架支撑,并沿着上述弹性轴的轴线方向延伸出的第2框架; 上述弹性轴及上述齿盘辊组装到上述第2框架上。
10.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托盘,放置记录介质; 传送路径,供上述托盘及片材通过; 第I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 齿盘辊,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I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I辊抵接的第I姿势及比上述第I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 弹性轴,对上述齿盘辊进行轴支撑,并在上述第I姿势时向上述第I辊对上述齿盘辊施力; 旋转轴,沿着与上述弹性轴平行的轴线方向延伸出,并能够在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旋转; 第I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I位置处向上述传送路径突出,并且,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 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2位置处使上述弹性轴变形并使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姿势;以及 记录部,向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片材及记录介质喷出墨滴而进行图像记录。
11.一种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传送路径,供放置记录介质的托盘及片材通过; 第I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 齿盘辊,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I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I辊抵接的第I姿势及比上述第I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 弹性轴,对上述齿盘辊进行轴支撑,并在上述第I姿势时向上述第I辊对上述齿盘辊施力; 旋转轴,沿着与上述第I辊平行的轴线方向延伸出,并能够在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旋转; 第I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I位置处向上述传送路径突出,并且,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以及 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2位置处使上述弹性轴变形并使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姿势。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减少了弹性轴个数的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传送装置的第2传送辊对具有第2驱动辊(55)及第1齿盘辊(56)。在第1齿盘辊的前方配置旋转部件。旋转部件(120)具有第4旋转轴(121)、从第4旋转轴的圆周面突出的第1抵接部(122)及第2抵接部(123)。第1抵接部(123)通过托盘引导件(90)的移动进入第1传送路径的直线部(35),并被所插入的托盘(80)推压而推上到托盘的上表面。第1抵接部被托盘推压,由此第2抵接部(123)上推下支架(110),使弹性轴(63)变形,使第1齿盘辊从直线部退避。第2抵接部被变形后的弹性轴(63)施力而将第1抵接部按压在托盘(80)上。
文档编号B41J2/01GK202716564SQ20122002794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1日
发明者饭岛章太, 佐野岩根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