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635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下述这样的喷墨式打印机:该喷墨式打印机具有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而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以及收纳墨水的多个墨罐(液体收纳体),记录头与各个墨罐经由多个管进行连接。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中,多个管以并列状态被一体化地聚到一起。此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的打印机中,具有在维持着多个管的并列状态下进行连接的接头。

为了将多个管以并列状态一体化地进行配置,例如,优选的是,在具有收纳黑色墨水以及黄色、洋红色、青色等彩色墨水的多个墨罐的打印机中,与记录头连接的一侧的多个管的端部的排列和与多个墨罐连接的一侧的多个管的端部的排列相同。但是,由于存在与彩色墨水相比,补充黑色墨水的频率较高的倾向,因此,存在这样的打印机:该打印机将收纳黑色墨水的墨罐配置于正面侧。在这种打印机中,存在与记录头连接的一侧的多个管的端部的排列和与多个墨罐连接的一侧的多个管的端部的排列不同的情况。因此,为了与跟记录头连接的一侧的多个管的端部的排列对应,在从墨罐朝向记录头的中途,使管交叉而变更多个管的与多个墨罐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排列。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67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61624号公报

可是,为了使管交叉,就必须设置管重叠部分的空间区域,因此,存在打印机大型化的课题。

此外,难以在使管交叉的状态下进行将管配置于打印机的壳体内的作业。而且,在设有包覆管的部件的情况下,为了确认管的交叉状态而需要进行拆掉包覆管的部件的作业。即,在使管交叉的状态下将管配置于打印机的壳体内时,存在组装打印机时的作业效率降低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通过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得以实现。

[应用例1]

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记录头,所述记录头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并喷出液体;多个液体罐,所述多个液体罐在内部收纳用于记录的液体;多个第1液体供给管,所述多个第1液体供给管的一端部与所述液体罐侧连接;多个第2液体供给管,所述多个第2液体供给管的一端部与所述记录头侧连接;以及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连接所述多个第1液体供给管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多个第2液体供给管的另一端部,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多个第1连接部,所述多个第1连接部分别与所述多个第1液体供给管的另一端部连接;多个第2连接部,所述多个第2连接部分别与所述多个第2液体供给管的另一端部连接;以及多个流路,所述多个流路将分别对应的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2连接部连通,所述多个流路中的至少一部分流路交叉。

根据本应用例,所述多个流路中的至少一部分流路交叉。由此,在一端部与液体罐侧连接的多个第1液体供给管的排列与一端部与记录头侧连接的多个第2液体供给管的排列不同的情况下,无需在使第1液体供给管或第2液体供给管交叉的状态下将这些液体供给管配置于记录装置的壳体内。因此,无需确保用于在使第1液体供给管或第2液体供给管重叠的状态下使这些液体供给管交叉的空间区域,因此,能够抑制记录装置的大型化。此外,在设有包覆第1液体供给管和第2液体供给管的部件的情况下,无需将所述包覆的部件拆掉的作业。因此,能够抑制配置第1液体供给管和第2液体供给管时的组装作业的效率降低。

[应用例2]

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中设有将位于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最端部的所述第1连接部与位于所述第1方向上的另一方的最端部的所述第2连接部连通的所述流路。

进行下述操作:将收纳有补充频率较大的液体的液体罐配置于液体罐所排列的方向上的最靠前表面侧的位置(最端部的位置),以使液体的补充作业变得容易。这种情况下,要将供给补充频率较大的液体的第1液体供给管配置于最端处,当与记录头的连接部的排列不同时,就必须使第1液体供给管或第2液体供给管交叉来与记录头的连接部进行连接。根据本应用例,无需使第1液体供给管或第2液体供给管交叉地配置。

[应用例3]

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最端部的所述第1连接部与位于所述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最端部的所述第2连接部被设置于偏错开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在第2方向上,在第1连接部的相反侧和第2连接部的相反侧未设有任何部件。由此,能够增大位于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最端部的第1连接部和位于第1方向上的另一方的最端部的第2连接部与流路连通的部分的开口截面积,能够增加液体的供给量。此外,只要设置一个将位于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最端部的第1连接部与位于第1方向上的另一方的最端部的第2连接部连通的流路即可,因此,能够抑制连接部件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应用例4]

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支承所述第1连接部和所述第2连接部,在所述主体部上,利用槽部以及封闭所述槽部的开口侧的封闭部而形成所述流路。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在主体部的外侧部分设置流路。因此,能够抑制连接部件的大型化。

[应用例5]

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搭载所述记录头往复移动的滑架,所述多个第2液体供给管由随着所述滑架的往复移动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可动部以及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非可动部构成,所述连接部件连接所述多个第1液体供给管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多个第2液体供给管的非可动部的另一端部。

根据本应用例,配置连接部件时的操作性良好。

[应用例6]

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搭载所述记录头往复移动的滑架,

所述多个第1液体供给管由随着所述滑架的往复移动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可动部以及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非可动部构成,所述连接部件设置于所述滑架,并连接所述多个第1液体供给管的可动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多个第2液体供给管的另一端部。

根据本应用例,也可以不在滑架的外侧设置连接部件,因此,能够抑制记录装置的大型化。

[应用例7]

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1液体供给管中的至少一个第1液体供给管的内径最大,所述多个第2液体供给管中的至少一个第2液体供给管的内径最大。

根据本应用例,即使在第1液体供给管和第2液体供给管中流动的液体的供给量增加,也能够使流速较缓。由此,能够抑制在滑架移动时第1液体供给管或第2液体供给管的可动部随着液体的流动而以起伏的方式发生变形的情况。

[应用例8]

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液体罐上具有用于将液体注入到所述液体罐的内部的注入口。

根据本应用例,即使液体罐内的液体随着记录装置的使用而被消耗,只要从注入口将液体注入到液体罐内进行补充,就能够维持在液体罐内收纳有液体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复合机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从液体罐朝向滑架侧配置的供给管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液体罐的配置以及滑架所具有的中继部件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5是从连接有供给管的一侧观察液体罐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上侧观察接头的立体图。

图7是将封闭部件拆掉后的状态下的接头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下侧观察接头的立体图。

图9是将封闭部件拆掉后的状态下的接头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利用接头变更供给管的排列而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中的滑架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方式3中的接头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方式3中的、将封闭部件拆掉后的状态下的接头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4中的接头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2:记录装置;17:上部壳体;31:滑架;32:记录头;33、33c、33k、33m、33y:中继部件;40、40c、40k、40m、40y:液体罐;41:注入口;62:可动部;63:非可动部;64、64c、64k、64m、64y、65、65c、65k、65m、65y、66、66c、66k、66m、66y:供给管;80、100、110:接头;81、81c、81k、81m、81y、101、101c、101k、101m、101y、111、111c、111k、111m、111y:第1连接部;82、82c、82k、82m、82y、102、102c、102k、102m、102y、112、112c、112k、112m、112y:第2连接部;83、103:主体部;84、90:作为封闭部的封闭部件;87m、87y:流路;106c、106m、106y:贯穿孔;88、91、107:槽部;r1、r2、r3:流路;x:前后方向;y:宽度方向;z:铅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包含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机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例如由喷墨式打印机构成,该喷墨式打印机具有记录头,该记录头使用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在介质上进行文字或图像的记录。在各附图中,箭头x表示记录装置的前后方向x,箭头y表示记录装置的宽度方向y,箭头z表示铅直方向z。

图1是从正面观察时的复合机1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复合机11的主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复合机11具有:记录装置12,其对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纸张s进行记录;和图像读取部13,其重叠配置于记录装置12的上部。图像读取部13例如由扫描仪等构成,被设置成能够自动运送载置于载置台14上的原稿,并能够读取记录于原稿上的文字或图像。记录装置12具有长方体状的壳体15,在壳体15的内部设有对纸张s进行记录的记录部30。

记录装置12的壳体15具有:下部壳体16,其构成壳体15的下部;和上部壳体17,其重叠配置于下部壳体16的上方。在上部壳体17上设有开口部18,该开口部18供壳体15内露出。在此,以在上部壳体17上形成有开口部18的面作为记录装置12的前表面,以其相反一侧的面作为后表面。

此外,在上部壳体17的前表面且在开口部18的下方设有能够朝向记录装置12的前方拉出的排出托盘19。此外,该排出托盘19的下方设有上层盒安装部21,该上层盒安装部21能够安装上层盒20,纸张s以层叠的状态载置于该上层盒20。并且,在下部壳体16的前表面还设有下层盒安装部23,该下层盒安装部23能够安装与上层盒20同样地构成的下层盒22。

设置于壳体15内的记录部30具有:滑架31,其能够沿着在壳体15的宽度方向y上延伸的引导板25往复移动;和记录头32,其搭载于滑架31。在记录头32上设有未图示的多个喷嘴,在纸张s上进行记录时,从该喷嘴喷出墨水。

记录装置12沿着从记录装置12的后表面侧朝向前表面侧的方向(与箭头x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纸张s的输送方向,逐张地输送载置于上层盒20和下层盒22中的纸张s,并使搭载于沿着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宽度方向y)往复移动的滑架31的记录头32喷出墨水来进行记录。

记录装置12将进行了记录后的纸张s从开口部18朝向排出托盘19排出至壳体15外。另外,在图像读取部13的前表面上设有朝向记录装置12的前方突出的操作部24,经由该操作部24而使图像读取部13和记录装置12进行各种动作。

在处于图2的图右侧的上部壳体17的侧面上安装有液体罐保持部50,该液体罐保持部50保持液体罐40并包覆液体罐40。在液体罐40中收纳有墨水,记录头32对纸张s喷出所述墨水。在液体罐40的上部设有注入口41,该注入口41能够用于将墨水注入到液体罐40内。

液体罐保持部50具有罩51,该罩51开闭自如地设置于液体罐保持部50的上部。通过打开罩51而使液体罐40的注入口41露出。在液体罐保持部50上设有外侧开口的窗部52,液体罐40的外装的一部分从窗部52露出。基座部26突出设置于下部壳体16,该基座部26从下方支承安装于上部壳体17的液体罐保持部50。

图3是示出从液体罐40朝向滑架31侧配置的供给管64、65的立体图。在以虚线所示的液体罐保持部50的内部具有作为第1液体供给管的供给管64和接头80。供给管64的一方的端部以能够与液体罐40连通的方式进行连接,供给管64的另一方的端部以能够与接头80连通的方式进行连接。

在以虚线所示的上部壳体17的内部具有作为第2液体供给管的供给管65。在滑架31上设有与记录头32(参照图2)连通的中继部件33。供给管65的一方的端部以能够与接头80连通的方式进行连接,供给管65的另一方的端部以能够与中继部件33连通的方式进行连接。

收纳于液体罐40中的墨水经由供给管64、接头80、供给管65、中继部件33而被供给至记录头32。

在上部壳体17的内部具有支承供给管65的支承部70。支承部70构成为轨道状,具有从下方支承供给管65的一部分的底壁71以及从底壁71的两端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延伸的两个侧壁72。在支承部7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y)上的中央位置,用于抑制供给管65的脱落的板状的卡定部73架设于侧壁72的上部。

在供给管65的比卡定部73靠中继部件33的一侧构成弯曲部61,从前后方向x观察时,该弯曲部61的形状被弯折成弯曲形状。弯曲部61的形状随着滑架31在宽度方向y上的往复移动而发生变化。

即,供给管65的位于滑架31侧的范围、即比卡定部73靠墨水的供给方向的下游侧(之后仅称作下游侧)的范围是随着滑架31的往复移动而能够活动的可动部62,位于处于比卡定部73靠墨水的供给方向上的上游侧(之后仅称作上游侧)的液体罐侧的范围是沿着支承部70而被固定的非可动部63。

图4是示出液体罐40的配置以及滑架31所具有的中继部件33的配置的立体图。中继部件33k与形成于记录头32上的喷出黑色墨水的喷嘴连通。同样地,中继部件33y、33m、33c与形成于记录头32上的分别喷出黄色、洋红色、青色墨水的喷嘴连通。

中继部件33k、33y、33m、33c在宽度方向y上从图左侧朝向右侧(箭头y所朝向的方向)依次排列配置。供给管65k、65y、65m、65c是分别供给黑色、黄色、洋红色和青色墨水的管。因此,供给管65k、65y、65m、65c的下游侧的端部在宽度方向y上从图左侧朝向右侧依次排列,并分别与中继部件33k、33y、33m、33c连接。

图3的液体罐40在液体罐保持部50内沿前后方向x排列设置有多个,分别收纳有不同颜色的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部壳体17的前表面侧朝向后表面侧(箭头x所朝向的方向),按照图4的液体罐40k、40m、40y、40c的顺序排列设置有4个液体罐,分别收纳有黑色、洋红色、黄色和青色的墨水。在此,四个液体罐40k、40m、40y、40c中位于最靠前表面侧的液体罐40k相比于其它三个被设置成大容量,收纳有消耗量较大的黑色墨水。

液体罐40是呈箱形状的树脂制成的容器,在液体罐40的上部具有注入口41(参照图2)。可以利用栓部件43来封闭注入口41。在将墨水注入液体罐40时,从注入口41将栓部件43卸下,经由敞开的注入口41将墨水注入到液体罐40的内部。

在液体罐40的外装的一部分形成有目视确认面46,该目视确认面46可用于目视确认液体收纳室42(参照图5)中收纳的墨水的液量,目视确认面46利用设置于液体罐保持部50的窗部52(参照图1)而露出。图4的目视确认面46由玻璃或塑料等透明部件构成,具有表示液体罐40所收纳的墨水的优选上限量的上限刻度47。

图5是从连接有供给管64的一侧观察液体罐40的立体图。在处于上部壳体17的后表面侧的液体罐40的侧面,通过热融合而安装有片部件45,由此来封闭液体收纳室42的侧面。

在液体罐40中设有大气连通路径44,该大气连通路径44将收纳墨水的液体收纳室42与液体罐40的外侧(大气)连通。大气连通路径44用于抑制随着液体收纳室42中收纳的墨水被供给至记录部32而液体收纳室42成为负压。

在液体罐40上的连接有供给管64的一侧,用于将墨水从液体收纳室42导出的导出口48朝向上部壳体17的前表面侧延伸。供给管64的上游侧的端部与导出口48连接。

从上部壳体17的前表面侧朝向后表面侧,液体罐40k、40m、40y、40c依次排列配置。供给管64k、64y、64m、64c是分别供给黑色、洋红色、黄色和青色墨水的管。因此,与导出口48连接的供给管64k、64m、64y、64c的上游侧的端部从上部壳体17的前表面侧朝向后表面侧依次排列配置。

在液体罐40的导出口48的上方设有多个夹持件49,所述多个夹持件49能够保持从导出口48延伸的供给管64。供给管64k、64m、64y、64c被配置成沿着液体罐40的上部壳体17侧的侧面不交叉地分别被夹持件49保持。

在此,对接头80的结构详细进行说明。图6是从铅直方向z上的上侧观察设置于液体罐保持部50的状态下的接头80的立体图。在接头80的上游侧(图左侧),管状的第1连接部81k、81m、81y、81c沿从上部壳体17的前表面侧朝向后表面侧(箭头x所朝向的方向)的方向依次排列,并被固定于主体部83上。在接头80的下游侧(图右侧),管状的第2连接部82c、82m、82y、82k沿从前表面侧朝向后表面侧的方向依次排列,并被固定于主体部83上。

图7是将图6的封闭部件84拆掉后的状态下的接头80的立体图。在第1连接部81k、81m、81y、81c分别形成有以虚线所示的贯穿孔85k、85m、85y、85c。在第2连接部82c、82m、82y、82k分别形成有以虚线所示的贯穿孔86c、86m、86y、86k。

第1连接部81k与第2连接部82c在前后方向x上设置于相同的位置,并且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同样地,第1连接部81m、81y、81c与第2连接部82m、82y、82k在前后方向x上设置于相同的位置,并且分别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

在主体部83形成有流路87m(以虚线所示),该流路87m沿宽度方向y贯穿主体部83。贯穿孔85m、流路87m、贯穿孔86m连通。即,流路87m将对应的第1连接部81m与第2连接部82m连通。

同样地,在主体部83上形成有流路87y(以虚线所示),该流路87y沿宽度方向y贯穿主体部83。贯穿孔85y、流路87y、贯穿孔86y连通。即,流路87y将对应的第1连接部81y与第2连接部82y连通。

在主体部83上利用槽部88而形成有流路r1,该槽部88在铅直方向z的上侧开口,沿前后方向x延伸,并在前后方向x的一方侧(第1连接部81k侧)沿宽度方向y延伸。贯穿孔85c与形成于槽部88的凹部88a连通。贯穿孔86c与形成于槽部88的凹部88b连通。

即,流路r1将对应的第1连接部81c与第2连接部82c连通。由此,从第1连接部81c的贯穿孔85c供给的墨水如箭头所示地通过流路r1而从第2连接部82c的贯穿孔86c流出。

图8是在铅直方向z上从相反一侧观察图6的接头80的立体图、即从铅直方向z的下侧观察设置于液体罐保持部50的状态下的接头80的立体图。图9是将图8的封闭部件90拆掉后的状态下的接头80的立体图。

在主体部83上利用槽部91而形成有流路r2,该槽部91在铅直方向z的下侧开口,沿前后方向x延伸,并在前后方向x的一方侧(第1连接部81c侧)沿宽度方向y延伸。贯穿孔85k与形成于槽部91的凹部91a连通。贯穿孔86k与形成于槽部91的凹部91b连通。

即,流路r2将对应的第1连接部81k与第2连接部82k连通。由此,从第1连接部81k的贯穿孔85k供给的墨水如箭头所示地通过流路r2而从第2连接部82k的贯穿孔86k流出。

从铅直方向z观察时,流路r1、r2的配置与流路87m、87y交叉。

槽部88的开口侧被图6的封闭部件84封闭,槽部91的开口侧被图8的封闭部件90封闭。封闭部件84、90由薄膜部件形成,被熔接在主体部83上。也可以利用橡胶部件来形成封闭部件84、90,并利用粘结剂将封闭部件84、90与主体部83接合。

如图6所示,供给管64k、64m、64y、64c分别与设置于接头80的上游侧的第1连接部81k、81m、81y、81c连接。供给管65c、65m、65y、65k分别与设置于接头80的下游侧的第2连接部82c、82m、82y、82k连接。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接头80将供给管64k、64m、64y、64c的下游侧的端部与供给管65c、65m、65y、65k的上游侧的端部在前后方向x上并列的状态下连接起来。

图10是示出利用上述接头80变更供给管64、65的排列后的状态的立体图。与接头80的上游侧连接的供给管64的下游侧的端部从上部壳体17的前表面侧朝向后表面侧(箭头x所朝向的方向)按照供给管64k、64m、64y、64c的顺序排列配置。

接头80的下游侧处连接的供给管65的上游侧的端部从前表面侧朝向后表面侧按照供给管65c、65m、65y、65k的顺序排列配置。

即,在接头80的上游侧供给黑色、洋红色、黄色和青色的墨水的供给管64k、64m、64y、64c的排列在接头80的下游侧被变更为供给青色、洋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墨水的供给管65c、65m、65y、65k的排列。

供给管65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在按照供给管65c、65m、65y、65k的顺序排列的并列状态下,在弯曲部61处弯折而在宽度方向y上向液体罐40侧延伸。而且,供给管65被图4的立起设置于滑架31的顶板部35的壁部36引导而从宽度方向y朝前后方向x改变方向进行配置。

并且,供给管65的下游侧的端部与中继部件33连接,从图10的宽度方向y上的图左侧朝向图右侧按照供给管65k、65y、65m、65c的顺序排列配置。

收纳于液体罐40k、40m、40y、40c中的黑色、洋红色、黄色和青色的墨水经由供给管64k、64m、64y、64c、接头80、供给管65k、65m、65y、65c、中继部件33k、33m、33y、33c而被分别供给至记录头32。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3的记录装置12具有:作为壳体的上部壳体17;记录头32(参照图2),其设置于上部壳体17的内部,喷出墨水;4个液体罐40,在它们的内部收纳有用于记录的墨水;4个供给管64(第1液体供给管),它们的一端部与液体罐40侧连接;4个供给管65(第2液体供给管),它们的一端部与记录头32侧连接;以及作为连接部件的接头80,其将供给管64的另一端部与供给管65的另一端部在前后方向x(第1方向)上并列的状态下分别连接起来。

并且,图6的接头80具有:4个第1连接部81k、81m、81y、81c,它们分别与供给管64k、64m、64y、64c的另一端部连接;4个第2连接部82c、82m、82y、82k,它们分别与供给管65c、65m、65y、65k的另一端部连接;以及流路r2、87m、87y、r1,它们将对应的第1连接部81k、81m、81y、81c与第2连接部82k、82m、82y、82c分别连通。

从与前后方向x(第1方向)和宽度方向y(从第1连接部81朝向第2连接部82的第2方向)相交的铅直方向z观察时,流路r1、r2的配置与流路87m、87y交叉。

根据该结构,一端部与液体罐40侧连接的供给管64k、64y、64m、64c的排列和一端部与记录头32侧连接的供给管65k、65y、65m、65c的排列不同,在该情况下,无需在使供给管64k、64y、64m、64c或供给管65k、65y、65m、65c交叉的状态下将这些供给管配置于记录装置12的上部壳体17内。

因此,无需确保用于在使供给管64k、64y、64m、64c或供给管65k、65y、65m、65c重叠的状态下使这些供给管交叉的空间区域,因此,能够抑制记录装置12的大型化。此外,在设有包覆供给管64或供给管65的部件的情况下,无需将所述包覆的部件拆掉的作业。因此,能够抑制配置供给管64或供给管65时的组装作业的效率降低。

此外,在图7的前后方向x上,位于一方的最端部的第1连接部81c与位于另一方的最端部的第2连接部82c对应,并设有连通第1连接部81c与第2连接部82c的流路r1,在图9的前后方向x上,位于一方的最端部的第1连接部81k与位于另一方的最端部的第2连接部82k对应,并设有连通第1连接部81k与第2连接部82k的流路r2。

进行下述操作:将收纳有相较于其它墨水消耗量较多且进行补充的频率较大的黑色墨水的液体罐40k配置于前后方向x上最靠前表面侧(最端部的位置)的位置,以使墨水的补充作业变得容易。这种情况下,要将供给补充频率较大的黑色墨水的供给管64k配置于最端处,当与成为记录头32的连接部的中继部件33的排列不同时,就必须使供给管64或供给管65交叉来与中继部件33进行连接。通过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接头80,由此,无需使供给管64或供给管65交叉地进行配置。

此外,接头80具有支承第1连接部81和第2连接部82的主体部83,在主体部83上,利用槽部88、91以及封闭槽部88、91的开口侧的封闭部件84、90而形成流路r1、r2。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主体部83的外侧部分设置流路r1、r2。因此,能够抑制接头80的大型化。

此外,具有搭载记录头32往复移动的滑架31,供给管65由随着滑架31的往复移动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可动部62以及被固定于上部壳体17的非可动部63构成,接头80连接供给管64的下游侧的端部与供给管65的非可动部63的上游侧的端部。

根据该结构,将供给管64和供给管65连接于接头80进行配置时的操作性良好。

此外,供给管64k、64y、64m、64c中的供给管64k具有最大的内径,供给管65k、65y、65m、65c中的供给管65k具有最大的内径。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供给管65k中流动的黑色墨水的供给量增加,也能够使流速较缓。由此,能够抑制在滑架31移动时供给管65的可动部62随着墨水的流动而以起伏的方式发生变形的情况。另外,内径最大的供给管也可以是2个以上。

此外,在液体罐40上具有用于将墨水注入到液体罐40的内部的注入口41。

根据该结构,即使液体罐40内的墨水被消耗,只要从注入口41将墨水注入到液体罐40内进行补充,就能够维持在液体罐40内收纳有墨水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接头80设置于液体罐保持部50的内部,但是,也可以将接头80设置于上部壳体17的内部,并使其与供给管65k、65y、65m、65c的非可动部63的上游侧的端部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罐40虽然处于上部壳体17的外侧设置的液体罐保持部50的内部,但是,液体罐也可以设置于上部壳体17的内部。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将接头80与供给管65的非可动部63的上游侧的端部连接,在实施方式2中,对将接头80与供给管65的可动部62的下游侧的端部连接的记录装置进行说明。

图1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滑架31的局部的立体图。作为第1液体供给管的供给管65的上游侧的端部与液体罐40侧连接。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供给管65具有弯曲部61,由可动部62和非可动部63构成(参照图4)。

作为第2液体供给管的供给管66的下游侧的端部与中继部件3连接。供给管66k、66y、66m、66c是分别供给黑色、黄色、洋红色和青色墨水的管,与中继部件33k、33y、33m、33c接合。

在滑架31的顶板部35上设置有接头80。接头80的下游侧与供给管66的上游侧的端部连接,接头80的上游侧与供给管65的下游侧的端部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体罐40k、40m、40y、40c所排列的顺序下,在从上部壳体17的前表面侧朝向后表面侧的方向(箭头x所朝向的方向)上,按照供给管65k、65m、65y、65c的顺序排列并与接头80的上游侧连接。

在接头80的下游侧,在从前表面侧朝向后表面侧的方向上,供给管66的上游侧的端部按照供给管66c、66m、66y、66k的顺序排列连接。

即,在接头80的上游侧的连接部,供给黑色、洋红色、黄色和青色的墨水的供给管65k、65m、65y、65c的排列在接头80的下游侧的连接部被变更为供给青色、洋红色、黄色和黑色墨水的供给管66c、66m、66y、66k的排列。

并且,供给管66的下游侧的端部在宽度方向y上从图左侧朝向右侧按照供给管66k、66y、66m、66c的顺序排列,并与从图左侧朝向右侧依次排列的中继部件33k、33y、33m、33c连接。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2的其它结构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记录装置12的结构相同。

以上,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记录装置具有搭载记录头32往复移动的滑架31,作为第1液体供给管的4个供给管65由随着滑架31的往复移动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可动部62以及被固定于上部壳体17的非可动部63构成,作为连接部件的接头80设置于滑架31,将供给管65的可动部62的下游侧的端部与作为第2液体供给管的4个供给管66的上游侧的端部连接起来。

根据该结构,也可以不在滑架31的外侧设置接头80,因此,能够抑制记录装置的大型化。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对具有下述接头的记录装置进行说明,该接头的在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所排列的方向上处于两端部的位置的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位于不对置的位置。图1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接头100的立体图。

在主体部103的图左侧,第1连接部101k、101c、101m、101y在前后方向x上的箭头x的方向上排列并被固定。此外,在主体部103的图右侧,第2连接部102c、102m、102y、102k在前后方向x上的箭头x的方向上排列并被固定。

第1连接部101c与第2连接部102c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并且在前后方向x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同样地,第1连接部101m与第2连接部102m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在前后方向x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第1连接部101y与第2连接部102y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在前后方向x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第1连接部101k位于前后方向x上的一方的端部的位置,第2连接部102k位于前后方向x上的另一方的端部的位置。

在第1连接部101和第2连接部102所排列的前后方向x上,位于两端部的位置上的第1连接部101k与第2连接部102k位于不对置的位置。

图13是将图12的封闭部件104卸下后的状态下的接头100的立体图。在第1连接部101c、101m、101y形成有贯穿孔104c、104m、104y。在第2连接部102c、102m、102y形成有贯穿孔105c、105m、105y。在主体部103形成有贯穿孔106c、106m、106y。

贯穿孔104c、105c、106c连通,贯穿孔104m、105m、106m连通,贯穿孔104y、105y、106y连通。因此,第1连接部101c、101m、101y与第2连接部102c、102m、102y经由贯穿孔106c、106m、106y而分别连通。

在主体部103上形成有由槽部107形成的流路r3。设置于槽部107的前后方向x上的一方(图上侧)的端部的凹部107a与设置于第1连接部101k的贯穿孔104k连通。同样地,设置于槽部107的前后方向x上的另一方(图下侧)的端部的凹部107b与设置于第2连接部102k的贯穿孔105k连通。

因此,从第1连接部101k供给的墨水如箭头方向所示地通过流路r3而从第2连接部102k流出。从铅直方向z观察时,流路r3的配置与贯穿孔106c、106m、106y交叉。

在图13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对应的第1连接部101c、101m、101y与第2连接部102c、102m、102y在宽度方向y上分别对置地设置。位于前后方向x上的一方的最端部的第1连接部101k与位于前后方向x上的另一方的最端部的第2连接部102k对应,经由流路r3而连通。并且,第1连接部101k与第2连接部102k被设置在下述位置上:将设置于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的第1连接部101c、101m、101y和第2连接部102c、102m、102y夹在中间。即,位于前后方向x上的一方的最端部的所述第1连接部101k与位于所述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最端部的所述第2连接部102c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宽度方向y上,在第1连接部101k的相反侧和第2连接部102k的相反侧未设有任何部件。由此,能够增大第1连接部101k和第2连接部102k与流路r3连通的部分的开口截面积,能够增加墨水的供给量。此外,只要在主体部103的铅直方向z上的一方侧设置一个成为将第1连接部101k与第2连接部102k连通的流路r3的槽部107即可,因此,能够抑制接头100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第1连接部101k位于前后方向x(第1方向)上的一方的最端部。在第1连接部101k的宽度方向y(第2方向)上的相反侧未设有任何部件。此外,第2连接部102k位于前后方向x上的另一方的最端部。在第2连接部102k的宽度方向y上的相反侧未设有任何部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较深地形成凹部107a,能够增大凹部107a的第1连接部101k侧的开口部。同样地,能够较深地形成凹部107b,能够增大凹部107b的第2连接部102k侧的开口部。即,能够增大第1连接部101k和第2连接部102k与流路r3连通的部分的开口截面积,因此能够增加在流路r3中流动的墨水的量。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接头80、100中,利用贯穿主体部83、103的流路87y、87m、贯穿孔106y、106m、106c以及形成于主体部上的槽部而形成槽部88、91、107,但是,也可以将利用管状的部件形成流路的接头设置于记录装置中。

图1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接头110的立体图。第1连接部111由管状的部件形成,被固定于构成支承部115的上游侧支承部115a。第2连接部112由管状的部件形成,被固定于构成支承部115的下游侧支承部115b。

中间连接部116由管状的部件形成,被固定于上游侧支承部115a和下游侧支承部115b。

第1连接部111在前后方向x上的箭头x所朝向的方向上按照第1连接部111k、111y、111m、111c的顺序排列设置,第2连接部112按照第2连接部112k、112m、112y、112c的顺序排列设置。从铅直方向z观察时的中间连接部116y、116m的配置交叉。

第1连接部111k、中间连接部116k、第2连接部112k连通。同样地,第1连接部111y、111m、111c、中间连接部116y、116m、116c、第2连接部112y、112m、112c分别连通。

与第1连接部111k、111y、111m、111c连接并用于供给黑色、黄色、洋红色和青色的墨水的供给管(未图示)的排列被变更为与第2连接部112k、112m、112y、112c连接并供给黑色、洋红色、黄色和青色的墨水的供给管(未图示)的排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