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补充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0831发布日期:2018-06-05 20:49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油墨补充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墨补充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油墨喷射装置的一例,已知有喷墨打印机,其通过从记录头朝着记录纸张等的记录介质喷出油墨,从而能够用油墨在记录介质上进行印刷。这种喷墨打印机中,有一种是利用者能够对储存供给到记录头的油墨的油墨盒补充油墨。而且,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适于向油墨盒注入油墨的瓶子(油墨补充容器)。

以往普通的喷嘴式容器是由具备喷嘴部的口部、肩部及主体部一体成形制造而成,其存在如下缺点:注出内容物之后,若将喷嘴容器返回到原始的垂直位置,则内容物从喷嘴部的前端经由喷嘴部的外周面朝着下方滴落。这是因为,从瓶型或管型的油墨补充容器挤出油墨之后,容器内的残余压力引发内容物滴落。此外,防止滴落的喷嘴式容器由收纳内容物的主体部、设置于主体部的前端的肩部、从肩部朝上方一致地倾斜的口部以及从口部连续的喷嘴部构成,由具备喷嘴部的口部、肩部及主体部一体成形制造而成。而且,喷嘴部具备:具有吸入口及突出口的阀室;在阀室内往返运动的阀体;以及与阀体的外周面接触的阀座。而且,收纳内容物的主体部以均匀的壁厚构成。关于这种以往的用于防止滴落的喷嘴式容器,用手保持容器,使容器倾斜挤出,由此注出液体,然后将容器返回到原始的垂直位置,阀体在阀室内迅速从上部掉落到阀座,将突出口内残留的内容物的一部分吸引到阀室内,防止液体滴落(专利文献2)。

另外,以往的容器形成为在口部安装有封盖,以确保密封性。但是,存在液体滴落的问题,有时也在容器口部设置防水性的覆膜,使得从口部注出液体时,被注出的液体不会沿着容器口部的外壁面滴落到外部。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在容器的口部设置氧化锡或氧化钛的覆膜,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在容器的口部设置烧结有硅油的覆膜。

另外,已知以往的瓶状容器安装有树脂制的注出用封盖。在这种用于注出流体的封盖中,从封盖注出容器内的流体时,流体可能会以液滴状态残留在封盖的排液部。以该液滴状态残留的流体可能会掉落,因而并不优选。因此,在这种封盖中,注出结束时的排液良好成为形成良品的条件。为了得到排液良好的封盖,以往,对封盖中的流体注出部的形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设计(专利文献5)。另外,已知一种设计是:在构成封盖的树脂中混合用以提高排液性的添加剂,在树脂表面析出该添加剂。

另外,提出了如下技术(专利文献6):以往的容器在填充有内容液的容器的口筒部安装铰链封盖,打开盖体后,借助设置于封盖主体侧的喷嘴注出内容液。在这种封盖中,关闭盖体后,设置于盖体背面的凸状的密封栓侵入到喷嘴内并且密封嵌合,由此可以防止液体泄漏。另外,提出了如下类型的封盖(专利文献7):在盖体的背面形成有顶圆筒状的栓部,关闭盖体时,圆筒状的栓部以覆盖喷嘴前端的方式被嵌合,通过这种结构进行密封。

另外,在PET瓶等容器的口部所安装的封盖存在螺纹固定类型和咬边类型等,均从实现容器的可靠密封的观点出发,在封盖的背面与容器的口部突出端之间配置具有按压行程的衬垫等的密封部件,由此密封容器。可是,如上所述的以往的密封部件通常是一体或另行配置在封盖的内侧,在配置时可能会产生位置偏差,另外,在频繁地安装和取下封盖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密封部件的按压行程逐渐减少,密封性降低。作为消除这种不良情况的封盖,已知如下封盖(专利文献8):在封盖的内表面设置接触环,使该接触环适合于容器的注出口顶面上所形成的环槽,提高容器的密封性。

另外,以往,具有流动性材料的容器由限制流动的中栓、及以保管收纳为目的封盖构成。通常,市场上售卖如下的带中栓的容器类:为了排出容器内的液体,取下封盖,倾斜容器,借助中栓排出所需量的液体之后,使容器返回到直立方向,这时为了防止附着于中栓喷出口的最后的液滴滴落污染容器及中栓、封盖,在中栓的液体排出部分精心设计了防止液体滴落的形状。通常,喷出口的口内径较大,以连续排出的方式凭眼睛感觉使用所需量。

另外,以往,在顶板具有的注出口部的封盖主体上,密封注出口部的盖部借助铰链连结到该封盖主体,在具备这种封盖的容器中,使用时,向其他容器注出使用,例如在收容内容液的容器中使用了如下封盖:为了容易向其他容器注出,在顶板具备注出口部且在侧壁内表面具备螺合到容器的口部的内螺纹(卡合部)的封盖主体上,具备密封注出口部的注出孔的接触环(嵌插部)的盖部,借助铰链进行连结的封盖。

另外,以往,作为使容器主体倾斜,由此从喷嘴部喷出内容液的容器,已知挤压容器。挤压容器是如下容器(专利文献9):使收容有内容液、具备可挠性的合成树脂制的瓶状的容器主体倾倒,并且将容器主体的口颈部上所安装的喷嘴封盖的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朝向喷出位置,在这种状态下,通过挤压(按压)容器主体的主体部,提高内部的压力,从而能够使内容液从前端喷出口以线状连续喷出。另外,通过使容器主体倾倒以喷出内容液的挤压容器的喷嘴部,在内部具备具有相当长度的喷出引导流路,通过使内容液经过该喷出引导流路从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喷出,从而能够使内容液朝向喷出引导流路的延长方向,并且以稳定的状态喷出。

另外,以往,挤压容器是如下容器:以手握持容器主体的主体部并挤压(压迫),从而使容器主体变形,将内容液从喷嘴前端的喷出口朝着喷出位置喷出规定量。通常,挤压容器多在由可挤压变形的塑料构成的容器主体的口颈部,可拆装地安装具备注出喷嘴的封盖,从而使得能够补充或更换内容液。在这种挤压容器中,例如拆下覆盖注出喷嘴前端的喷出口的外盖之后,使握持的挤压容器倾倒或倒立,将喷出口朝向喷出位置,在这种状态下,通过挤压容器主体,喷出规定量的内容液。这种挤压容器在释放挤压状态后,容器主体的变形复原,内部变为负压,通过所谓的反吸效应吸引液体,从而能够将注出喷嘴前端的喷出口周围残留的内容液回吸到容器主体的内部。另一方面,挤压容器也可以是,握持容器主体的主体部使其倾倒或倒立,通过容器主体的内压或内容液的自重,而不挤压容器主体,使得内容液从注出喷嘴前端的喷出口漏出或滴落。这种意外的内容液的漏出或滴落会导致弄脏挤压容器的外观或者在使用时弄脏手等,因而开发了如下技术(专利文献10):在注出喷嘴竖立设置的封盖顶面部的下面侧,设置用于储存液体的中空有底筒体的捕集室,由此防止内容液的漏出或滴落。

另外,以往,已知一种如下的双层结构的挤压容器(专利文献11):由外层体以及配设于该外层体内的内层体构成,从外侧对外层体加压,由此将内层体内的内容液注出,内容液注出后,通过形成于外层体的外部空气导入孔在外层体与内层体之间导入外部空气,从而仅仅使外层体的胴体部分复原到原始形状。这种容器作为液体的填充瓶,近年来在众多领域广泛使用,从保证内容液的品质(防止内容液的氧化或成分挥发等)的观点出发,配置有单向阀,其可开闭地堵塞形成于中栓的中栓开口部,仅在注出内容液时打开。

另外,以往,将粘稠性的液体内容物填充到容器中,当使用时倾斜容器或者挤压容器,注出所需量的液体内容物,在上述形式的容器中,将具备喷嘴的注出工具安装到容器的口部,通过该喷嘴注出液体内容物。在这种具备喷嘴的注出工具中,所需量的注出完成之后,将容器恢复到原始的姿势,或者停止挤压容器,释放容器,喷嘴内的液体内容物返回到容器内,但是液体内容物的一部分会附着残留在喷嘴前端,这是导致喷嘴前端污损的原因,或者是导致液体从喷嘴滴落的原因。为了防止该液体内容物残留在喷嘴前端,将容器的倾斜复原,或者利用从容器的挤压释放容器时的容器内部的减压而引起的空气吸入,可有效地从喷嘴回吸残留的液体内容物,将其回收到容器内,以往,为了有效地发挥回吸功能,对于喷嘴的形状、结构及瓶子的形状、结构已进行了许多开发(专利文献12、13、14)。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82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13785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9738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19393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29766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9-286451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1-130600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7-30895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8-24339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03-226377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2014-028642号公报

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2003-47890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日本实开昭49-95041号公报

专利文献14:日本特开昭57-13385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2的容器中,需要在喷嘴部的前端设置突出口,在喷嘴部内形成阀室,在阀室内插入阀体,并且在阀室下形成阀座,结构复杂,部件数量多,因而存在制造成本较高的缺点。

由此,期望能够防止墨滴落,并且能够减少容器内的残留油墨,部件数量少、低成本的容器。

在专利文献3、4中,在容器的口部设置防水性的覆膜的方式虽然可有效防止液体滴落,但是为了覆盖容器口部,必须用特别的材料设置覆膜,不仅导致成本增加,而且存在不易形成覆膜的问题。特别是,在容器口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封盖紧固用的螺纹的情况下,由于螺纹延伸至容器口部的上端附近,导致在容器口部上端附近形成凹凸,如上所述的覆膜更加难以形成,并且覆膜厚度容易产生偏差。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螺纹的上端位置设定在较低的位置,就能够增大与容器口部上端相连的平坦侧壁面的面积,容易形成覆膜,但是由于容器口部或封盖的高度增大到必要以上,并不是理想的方式。在专利文献3中,关闭封盖时,通过封盖上所设置的内环与注出筒的内表面密接,由此确保了密封性,但是由于在内环密接的部分形成有多个细槽,因而无法确保足够的密封性。

由此,期望在容器内所收容的液体注出时的液体滴落得以改善,不会损害密封性的容器。

另外,如专利文献5所示,虽然对封盖中的流体的注出部的形状进行各种设计,但是尚未提出能够切实发挥良好性能的设计。即,虽然以往提出了很多对于封盖中的流体的注出部的形状的设计以提高排液性,但均未获得充分的效果。另外,关于在树脂中混合添加剂的设计,成本高,并且容器内的流体为食品的情况下,该添加剂可能会混入到食品中。

由此,通过研究液体注出用封盖的结构,期望能够显著提高该排液性能的容器。

另外,打栓式封盖的情况下,用密封部件将封盖主体上所形成的喷嘴的前端密封,如果用专利文献6所述的凸状的密封栓对喷嘴进行密封,可能会使密封部件破裂。在专利文献7所述的封盖中,将封盖主体打栓到容器上时,喷嘴朝着上方突出变形,此时的突出位移量容易受到封盖主体与容器侧的口筒部的成形精度的影响。因此,在喷嘴前端与盖体的背面之间形成间隙,如果没有适当地限制该间隙的尺寸,则存在液体泄漏过大的问题。

由此,期望具备如下封盖的容器:喷嘴前端事先用密封材料进行密封,在容器的口筒部上通过打栓安装的封盖中,由剥离密封材料之后难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液体泄漏的合成树脂制成。

在专利文献8中,封盖在容器的口部突出端的表面粗糙引起波状的微小变形的情况(例如为了附与耐热性而在容器的口部实施了热处理(白化处理)的情况、或者通过热焊接粘贴铝片的情况、或者在吹塑成形之际对容器的口部进行精加工时等可能产生)下,无法避免其与密封部件之间产生间隙并导致容器的密封性降低的状况。

由此,期望具备如下新颖的容器用封盖的容器:不管容器的口部突出端的表面性状如何,能够切实地进行密封,将容器保持在高密封状态。

现有技术的中栓的液体排出部分有时也会瞬间排出液体,液体喷出口的口径在某种程度上取得较大,在不小心使用时常常会使液体附着到衣服等上而弄脏衣服。另外,即便在中栓的液体排出部分设计了防止液体滴落形状的中栓,在液体排出后容器返回到直立方向的瞬间,中栓的喷出口部中残留的最后一滴没有返回中栓的喷出口内,而是溢出到中栓的外侧,从而导致液体在中栓的侧面滴落,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弄脏容器的螺纹部,给人以似乎发生了液体泄漏的感觉,影响美观。进而,如果需要对液体的原液等进行少量的测量,则需要带刻度功能的杯等。

由此,期望具备中栓的容器,该中栓具有简单的中栓前端形状。

为了在使用时方便使用,封盖有可能形成为注出口部的注出孔沿着前端方向呈喇叭状扩大,将内容液注出到其他容器时,流出的内容液扩散,有时很容易飞散到容器外。

由此,期望内容液的注出操作简单、容易注出、并且内容液不易飞散到容器外的容器。

包括专利文献9的挤压容器,在使容器主体倾倒以喷出内容液的挤压容器中,喷出内容液时,使容器主体倾倒,所收容的内容液被送到口颈部,通过送出时的内容液的势能,即便在积极地喷出内容液的挤压操作前的状态中,内容液也不经意且强力地从喷嘴封盖的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喷出,可能会弄脏周围的部件。另外,关于挤压容器,被送到口颈部的内侧区域且被填充到该内侧区域的内容液受到来自握持具有可挠性的容器主体的主体部的手或手指的压力,即便在没有积极地按压主体部的挤压前的状态中,也不经意且强力地使内容液从喷嘴封盖的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喷出,可能会弄脏周围的部件。

由此,期望带喷嘴封盖的挤压容器,其能够有效地避免以下情况:从在可执行通过使其倾倒以喷出内容液的挤压操作的容器主体的口颈部,所安装的喷嘴封盖的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积极地喷出内容液的操作前的状态下,内容液不经意且强力地喷出。

专利文献10的挤压容器中所安装使用的封盖,由于捕集室的存在,能够有效地避免在挤压容器主体之前的、内容液的意外漏出或滴落,捕集室形成为适当大小的中空部,因此,例如导致了在挤压容器主体后,内容液从注出喷嘴的喷出口被喷出为止耗费的时间过长、或者残留在捕集室的内容液被回收到容器主体为止耗费的时间过长等各种使用不便。特别是,不使挤压容器形成为颠倒或倒立的状态,而是保持倾倒的状态挤压使用容器主体的情况下,内容液不易流入捕集室的内部,导致内容液被喷出为止耗费的时间进一步增加。

由此,期望具备如下封盖的容器:可以有效利用适当大小的中空部、即捕集室,有效地避免挤压容器主体前的内容液漏出或滴落,并且可以缩短从挤压容器主体到喷出内容液的时间,或者残留在捕集室的内容液被回收到容器主体的时间,能够提高使用容易度。

在如专利文献11所示的容器中,有时需要根据内容液的种类,机型内容液的注出量调整,作为执行这种注出量调整的一种方法,举出了中栓开口部的尺寸调整。但是,扩大中栓开口部的尺寸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内容液的注出量,随着中栓开口部的尺寸的扩大,可开闭地堵塞中栓开口部的单向阀的阀体的尺寸也需要扩大,其结果是,导致中栓开口部与阀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或姿势容易产生偏差,容易损害基于单向阀的密闭性。另外,扩大中栓开口部的尺寸的情况下,由于内容液的最大注出量变大,因此,如果强力对外层体加压,内容液猛地注出等,导致难以增加或减少对外层体施加的力。

由此,期望具备带单向阀的容器用封盖的容器,既可以确保单向阀的密闭性,结构简单,又能够容易地增加或减少内容液的注出量。

存在专利文献12所示的喷嘴或容器,这是与喷出头发用泡沫剂等的喷嘴相关的内容,设置连结到喷嘴的前端口部的喉部,通过选择该喉部的长度或直径,以改善液体内容物的喷出状态,在喷嘴前端部的开口端部设置用以防止液体滴落的弯曲或球面状的凹部,反而该凹部形成储液部,容易导致喷嘴前端的污损或液体滴落。另外,专利文献13中示出了喷出口相对于喷嘴中心轴形成为斜面的容器,但是该容器中的液体内容物的喷出的断续通过喉部的收紧器进行控制。因此,喷嘴通常没有与容器内连通,仅在打开收紧器时连通,容器不仅需要形成为可回弹的结构,而且收紧器也需要构成为可回弹的结构,结构上的限制变多。进而,专利文献14中示出了小桶用的啤酒注出口,在该注出口的前端形成有由朝下方弯曲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发挥用以将液体内容物、即啤酒的喷出方向向下控制的功能,但是,液体内容物不是啤酒而是番茄酱等粘稠性的液体时,残液滞留在弯曲部,会导致喷嘴部的污损、液体泄漏。

由此,期望具有如下喷嘴的容器:能够防止喷嘴部的残液的滞留产生,且能够更好地防止喷嘴部的污损、液体泄漏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乐油墨补充容器,在向油墨盒注入油墨的油墨补充容器中,提高从油墨补充容器向油墨盒注入油墨的操作容易度,并且防止油墨的滴落。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实用新型可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部,收纳油墨;肩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以及口部,与所述肩部连续,在所述主体部形成有薄壁部,从所述口部向上方形成有喷嘴部。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通过将主体部的一部分设为厚壁,由此使形成为容器厚壁的主体部具备恢复力,发挥吸气功能,通过防止油墨滴落,能够改善排液。

[应用例2]根据上述应用例记载的油墨补充容器,优选在所述肩部的正下方附近的所述主体部形成有所述薄壁部,在所述薄壁部的下方的所述主体部形成有厚壁部。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通过在肩部正下方附近的主体部形成薄壁部,在使其倾倒将油墨注入油墨盒时,通过按压该薄壁部,能够减少容器内的残留油墨。另外,通过在薄壁部的下方的主体部形成厚壁部,能够使厚壁部具备恢复力,发挥吸气功能,防止油墨滴落。

[应用例3]根据上述应用例所述的油墨补充容器,优选所述油墨补充容器是管状容器。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能够防止油墨滴落,发挥减少管状容器内的残留油墨的效果。另外,发挥部件数量较少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的效果。

[应用例4]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补充容器具备:容器,被填充有油墨;以及封盖,安装于所述容器的口部,在注出被填充到所述容器中的所述油墨时成为注墨口的部分具有细小的凹凸部,在所述凹凸部形成有以堵塞被注出的所述油墨的流动的方式进行延伸的阻塞面。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在注出容器中所收容的油墨时的注墨口(例如,容器口部的上端面或设于封盖的注出筒的上端部),形成有细小的凹凸部,通过这种凹凸部,能够提高注出油墨时的排液性,有效地防止被注出的油墨沿着容器口部的外壁面朝外部滴落、即油墨的滴落。

即,在注墨口形成细小的凹凸部,油墨流经该凹凸部上被注出,此时,油墨一边与凹部内的空气接触一边流动。然而,油墨与空气的接触角大于,与形成注墨口的原材料(例如聚酯、聚烯烃等的塑料)的接触角。因此,该微小凹凸部作为利用表面张力的疏液性表面发挥作用,示出了优异的排液性,能够防止油墨滴落。

另外,在凹凸部,形成有以堵塞被注出的油墨的流动的方式进行延伸的阻塞面。其结果是,关闭油墨补充容器的封盖时,有效地防止通过凹凸部的油墨的泄漏,有效地避免了因凹凸部的形成而导致的密封性降低。

[应用例5]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补充容器具备封盖,所述封盖在注出部具有流动方向上的多条细槽。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通过在注出部具备流动方向的多条细槽,能够获得油墨的良好排液性。

[应用例6]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油墨补充容器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封盖,封盖具备:封盖主体,在顶壁具备能通过打栓安装到容器的口筒部的安装部以及注出油墨的中空状的喷嘴;密封材料,能剥离地接合到喷嘴前端;有顶筒状的盖体,被嵌入具备喷嘴的顶壁;以及卡合单元,维持盖体嵌入到封盖主体的状态,在盖体的顶壁部的背面具备:圆筒状的密封周壁,从外侧与喷嘴基端抵接并密封;环状外肋,与喷嘴前端的外缘部相对,限制环状外肋和喷嘴前端的外缘部之间的流路面积;以及环状内肋,与喷嘴前端的内缘部相对,限制环状内肋和喷嘴前端的内缘部之间的流路面积。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与喷嘴前端的外缘部相对置的环状外肋以及与喷嘴前端的内缘部相对置的环状内肋缩小流路面积,由此,能够抑制油墨从喷嘴前端泄漏。进而,即便从喷嘴前端发生了油墨泄漏,从外侧与喷嘴基端抵接并密封的圆筒状的密封周壁也能够堵塞油墨朝封盖外的泄漏。这样,通过具备双重、三重结构,能够防止在实际上使用中的油墨泄漏。

[应用例7]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油墨补充容器具备封盖,封盖由顶面壁和周壁构成,顶面壁位于容器的口部突出端上,周壁一体地连接到顶面壁的缘部且在整个圆周上包围容器的口部侧壁,封盖使周壁的内表面与口部侧壁联动卡合,密封保持容器,在顶面壁设有环状密封体,环状密封体与容器的口部突出端弹性接触,将其间保持为液密状态,环状密封体由主接触部和子接触部构成,主接触部直接形成在顶面壁的背面,子接触部设置于主接触部且与主接触部一起与容器的口部突出端弹性接触。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通过在主接触部的最前端(在安装了封盖时,最先与容器的口部突出端接触的最下部所对应的部位)设置子接触部,使该子接触部沿着容器的口部突出端的表面灵活地变形,由此,在口部突出端与环状密封体之间没有形成间隙,能够以单一的构件将容器保持为较高的密封状态。

[应用例8]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补充容器具备:容器主体,收容油墨;以及中栓,被压嵌到形成在所述容器主体的一端部的容器开口部,在所述容器开口部嵌合限制流量的所述中栓,将所述中栓的上部设为窄小的形状,使所述窄小部分的所述油墨排出的所述中栓的顶面形状形成为喷水形状,从而结束排出并使所述容器主体返回到直立状态时排出的所述油墨被所述喷水形状的终端部切断,所述油墨不会流经所述中栓的侧面。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将容器主体返回直立状态时,位于喷水形状的位置的最后的油墨回到中栓所设置的例如小孔后,有时会朝着喷水形状的外侧滴落。在喷水形状的外侧滴落的油墨不会流经中栓的侧面,而是被终端部切断。由此,能够防止油墨的滴落。

[应用例9]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补充容器具备封盖,盖部借助铰链连结到封盖主体而形成所述封盖,所述封盖主体在顶板具有注出口部,所述盖部具有堵塞所述注出口部的注出孔的嵌插部,所述封盖主体的所述注出口部由第一环状突起和第二环状突起构成,所述第一环状突起以所述注出孔为内表面,所述第二环状突起设置在所述第一环状突起的外侧。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使封盖的注出口部的第二环状突起的外周面与其他容器的口部或侧壁前端部等抵接以保持容器,注出油墨,因此,从注出容易度以及流出的油墨的扩散来看,无需担心油墨飞散到容器外。另外,即便油墨在第一环状突起的内表面前端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朝着下方被注出,第二环状突起的前端也设置在比第一环状突起的前端更高的位置,由此,与第二环状突起的内表面抵接,油墨进一步在第二环状突起的内表面下降,从第二环状突起的前端注出。因此,能够减少油墨飞散到容器外。

[应用例10]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其是在能进行使所述油墨补充容器倾倒以喷出油墨的挤压操作的容器主体的口颈部安装有喷嘴封盖的带喷嘴封盖的油墨补充容器,所述喷嘴封盖的喷嘴部由封盖主体的封闭板部支撑,在内部具备喷出引导流路,所述喷出引导流路以从所述口颈部的内周面隔开的状态,沿所述口颈部的轴向,从所述封闭板部向喷出方向前方侧延伸设置且引导所述油墨从前端喷出口喷出,在所述封闭板部,在通往所述喷出引导流路的流入口的周围,从所述封闭板部向喷出方向后方侧突出设置有多个突起。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能够有效地避免以下情况:从使其倾倒以喷出油墨的可执行挤压操作的容器主体的口颈部所安装的、喷嘴封盖的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中,积极地喷出油墨的操作前的状态下,油墨不经意且强力地喷出。

[应用例11]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补充容器具备挤压容器用的封盖,所述封盖安装在由能挤压变形的塑料构成的容器主体的口颈部进行使用,通过所述容器主体的主体部的挤压变形而使油墨从注出喷嘴的前端的喷出口喷出,在所述封盖的所述注出喷嘴竖立设置的顶面部的下面侧,设有基于中空的有底筒体的储液用的捕集室,在所述有底筒体的底部,开口形成有流入流出口,所述流入流出口兼作为所述容器主体与所述捕集室之间的所述油墨的流入口及流出口,在所述有底筒体的所述底部形成有底部抬高部,所述底部抬高部在包括通往所述注出喷嘴的注出口的正下方部分的区域高于底面。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可以有效利用适当大小的中空部、即捕集室,有效地避免挤压容器主体前的油墨漏出或滴落,并且可以缩短从挤压容器主体到喷出油墨的时间,或者残留在捕集室油墨被回收到容器主体的时间,提高使用方便性。

[应用例12]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补充容器具备挤压容器用的封盖,所述封盖安装在由能挤压变形的塑料构成的容器主体的口颈部进行使用,通过所述容器主体的主体部的挤压变形而使油墨从注出喷嘴的前端的喷出口喷出,在所述封盖的所述注出喷嘴竖立设置的顶面部的下面侧,设有基于中空的有底筒体的储液用的捕集室,在所述有底筒体的底部,开口形成有流入流出口,所述流入流出口兼作为所述容器主体与所述捕集室之间的所述油墨的流入口及流出口且具有通向所述注出喷嘴的注出口的开口面积的25%~300%的开口面积,在所述有底筒体的所述底部,形成有在所述容器主体的直立状态中朝着所述流入流出口以下行坡度倾斜的倾斜面,且所述流入流出口在所述底部的最下部开口。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可以有效利用适当大小的中空部、即捕集室,有效地避免挤压容器主体前的油墨漏出或滴落,并且可以缩短从挤压容器主体到喷出油墨的时间,或者残留在捕集室的油墨被回收到容器主体的时间,提高使用方便性。

[应用例13]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补充容器具备配置在容器的口部的带单向阀的封盖,所述封盖具备封盖部、中栓、以及安装到所述中栓的单向阀,在所述中栓,至少形成有第一注出口及第二注出口,所述单向阀具备:基部,安装于所述中栓;第一开闭阀,从外侧能开闭地堵塞所述第一注出口;第二开闭阀,从外侧能开闭地堵塞所述第二注出口;第一弯曲部,形成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开闭阀之间;以及第二弯曲部,形成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开闭阀之间,所述第一弯曲部具有低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强度。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将第一注出口及第二注出口形成在中栓,将通过强度互不相同的强度的弯曲部连结到基部的第一开闭阀及第二开闭阀形成在单向阀,由此,在由封盖部、中栓、及单向阀这三个部件构成的简单结构中,通过增加或减少对容器施加的力,能够分别使用仅打开第一注出口的状态、以及第一注出口及第二注出口两者均打开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从而既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又能够容易且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油墨的注出量。另外,通过在中栓形成第一注出口及第二注出口,既能够确保足够的油墨的注出量,又能够避免各注出口及各开闭阀的尺寸的大型化,由此,各注出口及各开闭阀之间的相对位置或姿势不易产生偏差。

[应用例14]本应用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补充容器具有:喷嘴,配设在容器的口部且具有对油墨的注出进行引导的回吸功能;以及流路,由所述喷嘴的壁的壁内表面划分形成,所述流路将所述油墨的流动沿预定的流动方向引导并使其流通,所述流路具备:喷出口,与在所述喷嘴的前端具有的所述流动方向垂直;导入口,与在所述喷嘴的后端具有的所述容器的内部连通;以及延长部,液体引导面在所述喷嘴的注出姿势中在所述喷出口的所述油墨滴落下的下端的上方与所述壁内表面连续,所述延长部使所述液体引导面从所述喷出口呈尖细状地沿着所述流动方向或者比所述流动方向更靠近所述下端的方向延长。

根据本应用例的油墨补充容器,关于喷嘴的前端部的结构,通过在喷嘴喷出口的流路的前端设置前端延长部,例如像钢笔笔尖那样,将喷嘴壁内表面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为尖细状并且使其朝着前方延长,由此,在喷出油墨时,使得附着在喷嘴喷出口附近的残留液中、根据表面张力附着在上壁内表面的分量大于附着在下壁内表面的分量,从下壁内表面向下滴落的分量减少,从而能够防止液体滴落的产生。另外,根据重力附着在上壁内表面的残留液经由壁面流到下壁内表面,利用这种情况,使残留液均匀地分布在喷嘴的壁内表面,结束注出动作,解除手指对容器的挤压力,在容器恢复原形时,空气根据回吸从喷嘴的前端流入喷嘴内时,吸引力均匀地作用于喷嘴内周面的残留液,很好地进行回吸。由此,避免了喷嘴前端部的污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喷射系统的主要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油墨补充容器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放大示出图5的油墨补充容器的A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5的油墨补充容器的注墨口(瓶口部的上端面)的俯视图。

图8A是示出注墨口形成有凹凸部的情况下的油墨的排液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8B是示出注墨口没有形成凹凸部的情况下的油墨的排液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示出凹凸部的优选图案的局部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凹凸部的其他图案的局部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凹凸部的其他图案的局部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油墨补充容器的其他例子的侧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油墨补充容器的俯视图。

图14A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封盖的开盖状态的俯视图。

图14B是示出封盖的开盖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放大示出封盖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封盖的细槽的剖面形状的图。

图17是形成有细槽的注出部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封盖的闭盖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封盖的开盖状态的透视图。

图20是示出处于开盖状态的封盖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处于开盖状态的封盖的纵剖视图。

图22是示出处于闭盖状态的封盖的纵剖视图。

图23是图22的局部放大图,且是示出打栓前的状态的封盖的纵剖视图。

图24是示出打栓后的状态的封盖的纵剖视图。

图25是示出从图24剥离密封材料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6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容器用的封盖的剖视图。

图27A是示出封盖的环状密封体的变形状况的剖视图。

图27B是示出封盖的环状密封体的变形状况的剖视图。

图27C是示出封盖的环状密封体的变形状况的剖视图。

图28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中栓的嵌合的剖视图。

图29是示出中栓的滴落瞬间的剖视图。

图30是示出中栓的滴落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中栓的定量滴落的剖视图。

图32是示出油墨补充容器的剖视图。

图33是示出拆除了封盖的状态的油墨补充容器的透视图。

图34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封盖的注出口部的剖视图。

图35是切除了封盖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36是示出将封盖的注出口部卡挂在油墨盒的口部前端,使油墨流出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7是示出将封盖的注出口部卡挂在其他油墨盒的口部前端,使油墨流出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8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喷嘴封盖的油墨补充容器的前视图。

图39是安装有喷嘴封盖的容器主体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0是多个突起从封闭板部突出的喷嘴封盖的底部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41是使容器主体倾倒,从喷嘴部喷出油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大致剖视图。

图42A是对握持油墨补充容器,将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朝向油墨盒的操作进行说明的大致透视图。

图42B是对握持油墨补充容器,将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朝向油墨盒的操作进行说明的大致透视图。

图43A是举例示出其他方式的多个突起的主要部分透视图。

图43B是举例示出其他方式的多个突起的主要部分透视图。

图44A是进一步举例示出其他方式的多个突起的主要部分透视图。

图44B是进一步举例示出其他方式的多个突起的主要部分透视图。

图45是第十实施方式涉及的安装有封盖的油墨补充容器的剖视图。

图46A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46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47是对通过挤压容器主体而经由捕集室从注出口朝向注出喷嘴注出油墨的状况进行说明的封盖的大致剖视图。

图48A是第一变形例涉及的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48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49A是第二变形例涉及的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49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50是对通过有底筒体经由捕集室从注出口朝向注出喷嘴注出油墨的状况进行说明的封盖的大致剖视图。

图51A是第三变形例涉及的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51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52A是第四变形例涉及的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52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53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53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54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54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55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55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56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56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57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57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58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58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59是第十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安装有封盖的油墨补充容器的剖视图。

图60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61A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61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剖视图。

图62是对通过挤压容器主体而经由捕集室从注出口朝向注出喷嘴注出油墨的状况进行说明的封盖的大致剖视图。

图63A是第一变形例涉及的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

图63B是对经由有底筒体形成的捕集室从注出口朝向注出喷嘴注出油墨的状况进行说明的封盖的大致剖视图。

图64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封盖的剖视图。

图64B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封盖的剖视图。

图65是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安装有封盖的容器的剖视图。

图66是表示注出少量油墨时的封盖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7是表示注出大量油墨时的封盖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8是示出残液回收时的封盖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9A是示出构成封盖的中栓的俯视图。

图69B是示出构成封盖的中栓的剖视图。

图70A是示出构成封盖的单向阀的上方的俯视图。

图70B是示出构成封盖的单向阀的剖视图。

图70C是示出构成封盖的单向阀的下方的俯视图。

图71是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注出工具的纵剖视图。

图72是注出工具的正面局部视图。

图73是喷嘴的前端部的放大剖面说明图。

图74是示出喷嘴的注出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75是示出喷嘴的回吸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76A是示出喷嘴的纵剖视图。

图76B是示出喷嘴的横剖视图。

图76C是示出喷嘴的其他横剖视图。

图77A是示出喷嘴的纵剖视图。

图77B是示出喷嘴的横剖视图。

图77C是示出喷嘴的其他横剖视图。

图77D是示出喷嘴的其他形态的喷嘴的纵剖视图。

图78A是示出其他例子的喷嘴的纵剖视图。

图78B是示出其他例子的喷嘴的纵剖视图。

图78C是示出其他例子的喷嘴的纵剖视图。

图79A是示出其他例子的喷嘴的纵剖视图。

图79B是示出其他例子的喷嘴的纵剖视图。

图80A是示出安装于容器中的喷嘴的俯视图。

图80B是示出安装于容器中的喷嘴的侧视图。

图81是其他注出工具的纵剖视图。

图82是其他注出工具的正面局部视图。

图83A是示出通过铰链封盖打开罩盖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3B是示出通过铰链封盖打开罩盖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83C是示出通过铰链封盖打开罩盖的状态的底视图。

图84A是示出关闭罩盖的状态的铰链封盖的前视图。

图84B是示出关闭罩盖的状态的铰链封盖的侧视图。

图84C是示出关闭罩盖的状态的铰链封盖的后视图。

图84D是示出打开罩盖的状态的铰链封盖的前视图。

图84E是示出打开罩盖的状态的铰链封盖的侧视图。

图85是示出第十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的整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86是对油墨补充容器中的油墨喷出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纵剖视图。

图87是对油墨喷出后油墨补充容器复原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纵剖视图。

图88是由上盖覆盖的状态的喷出封盖的透视图。

图89是打开上盖的状态的喷出封盖的透视图。

图90是打开上盖的状态的喷出封盖的侧视图。

图91是打开上盖的状态的喷出封盖的俯视图。

图92是示出由上盖覆盖的状态的喷出封盖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93是对图92的一部分进行放大显示的图。

图94是示出涉及变形例的油墨补充容器的整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95是示出油墨补充容器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附图中,为简化说明,使各构件的尺度与实际不同,进行图示。

图1是模式性地示出涉及以下实施方式的油墨喷射系统1的主要结构的透视图。此外,图1中,将相互垂直的坐标轴标记为XYZ轴,示出了在与水平面一致的XY平面上配置油墨喷射系统1的情况下的使用状态。这种情况下,X轴与使滑架7往返移动的方向一致,Y(Y(+))轴与输送记录介质P的方向一致,Z轴与油墨喷射系统1的高度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喷射系统1具备:作为油墨喷射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2、以及油墨供给装置3。打印机2具备控制部4及记录部5。在打印机2中,控制部4及记录部5收容在壳体6中。记录部5在通过输送装置(省略图示)沿着Y轴向输送的记录介质P上,用油墨进行记录。此外,省略图示的输送装置沿着Y(+)方向,间歇性地输送记录纸张等的记录介质P。记录部5构成为通过移动装置(省略图示),可沿着X轴往返移动。油墨供给装置3向记录部5供给油墨。控制部4对上述各构成的驱动进行控制。

记录部5具备滑架7及记录头8。记录头8是油墨喷射部的一例,将油墨作为墨滴喷出,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记录。滑架7搭载记录头8。此外,记录头8电连接到控制部4。从记录头8的墨滴喷出由控制部4进行控制。

油墨供给装置3具备油墨盒9。本实施方式的油墨供给装置3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油墨盒9。多个油墨盒9收容于壳体10的内部。由此,可以通过壳体10保护油墨盒9。此外,壳体10与壳体6既可以彼此分开形成,又可以一体形成。壳体10与壳体6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多个油墨盒9可以与记录头8及油墨供给管12一同收容在壳体6的内部。

油墨盒9内部收容(储存)有油墨。油墨盒9上形成有油墨注入部11。油墨盒9中,可以经由油墨注入部11,从油墨盒9的外部向油墨盒9的内部注入(补充)油墨。此外,作业人员可以从壳体10的外侧接近油墨盒9的油墨注入部11。另外,油墨注入部11由盖子(省略图示)密封。作业人员对油墨盒9注入(补充)油墨的情况下,揭开盖子,打开油墨注入部11,通过后述的油墨补充容器15注入(补充)油墨。

各油墨盒9上连接有油墨供给管12。油墨盒9内的油墨从油墨供给装置3经由油墨供给管12被供给到记录头8。而且,供给到记录头8的油墨从面向记录介质P侧的喷嘴(省略图示),以墨滴形式喷出。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将打印机2与油墨供给装置3分别作为单独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将油墨供给装置3包括在打印机2的结构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墨供给装置3设置在打印机2的X(+)侧的侧面。但是,油墨供给装置3(油墨盒9)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在打印机2的X(-)侧的侧面、或者打印机2的Y(+)侧的侧面(前面侧的侧面)等。

在具备上述结构的油墨喷射系统1中,一边将记录介质P朝着Y轴向(Y(+)方向)输送,并且使滑架7沿着X轴往返移动,一边在规定位置向记录头8喷出墨滴,由此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记录。这些动作由控制部4进行控制。

油墨不限定于水性油墨及油性油墨的任意一方。另外,水性油墨可以是以下任意一种:具备染料等的溶质溶解于水性溶剂中的结构的油墨;具备颜料等的分散质分散于水性分散介质中的结构的油墨。另外,油性油墨可以是以下任意一种:具备染料等的溶质溶解于油性溶剂中的结构的油墨;具备颜料等的分散质分散于油性分散介质中的结构的油墨。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油墨补充容器15,对油墨盒9注入油墨。下面,对油墨补充容器15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2及图3是示出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的剖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是管状容器,由以下部分构成:口部103,在上方形成有用以取出和放入油墨的喷嘴部102;锥状的肩部104,从口部103朝着下方一致地倾斜;以及主体部105,连接在肩部104的下方,用以收容油墨。

喷嘴部102、口部103及主体部105形成为圆筒状。在口部103的外周壁,形成有与封盖(省略图示)螺合的外螺纹106。下端部分压成扁平状,朝着口部103弯折二重或三重,由此封闭。另外,在肩部104的正下方附近、即主体部105的上端位置,形成有壁厚较薄的薄壁部107。

薄壁部107从肩部104朝着下方以10mm~50mm,优选为以20mm左右的长度形成。薄壁部107的t=0.07mm~0.15mm,优选为t=0.09mm~0.13mm。另外,主体部105的厚壁部108的T=0.09mm~0.17mm,优选为T=0.11mm~0.15mm。优选的是,厚壁部108构成为比薄壁部107厚10%~40%。

主体部105的薄壁部107及厚壁部108的壁厚根据油墨的种类,尤其是根据粘度,可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即,油墨补充容器15根据容器内填充的油墨的种类,可考虑各种尺寸的壁厚。主体部105的厚壁部108形成得比薄壁部107稍厚,可有效防止油墨的滴落。另外,关于薄壁部107的壁厚,必须设计成:具备在折叠主体部105时,不会使主体部105产生破损的强度。

薄壁部107的外周壁形成为阶梯状,但是不一定局限于这种形式,也可以以内周壁变为阶梯状的方式形成薄壁。通过这种结构,使形成油墨补充容器15的厚壁的主体部具备恢复力,发挥吸气功能,从而能够防止油墨的滴落。

另外,使油墨补充容器15倾倒,将主体部105内的油墨注出到油墨盒9内的情况下,由于可以按压肩部104的正下方附近的薄壁部107、或者可以容易地将薄壁部107折叠到肩部104内,因此通过挤压肩部104内的油墨,可以减少残留油墨,从而能够减少油墨补充容器15内的残留油墨。

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由金属管、层压管、单层或多层的树脂制成。在原材料为铝等的金属管状容器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油墨腐蚀金属,优选为在油墨补充容器15的内周面,涂抹内表面涂料。

作为内表面涂料,列举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分散型涂料或低温固化型涂料,通过在管状容器的内周面涂抹其中的1种或2种内表面涂料,能够更有效地防止金属腐蚀。使用环氧酚醛作为热固性树脂,使用乙烯基有机溶胶作为热塑性树脂,使用酸改性聚乙烯或酸改性聚丙烯作为分散型涂料,使用环氧三聚氰胺作为低温固化型涂料,非常有效,因而优选。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示出涉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A的剖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A是瓶状容器,由聚乙烯、聚丙烯等单层或多层的树脂管制成。油墨补充容器15A由以下部分构成:口部113,在上方形成有用以取出和放入油墨的喷嘴部112;锥状的肩部114,从口部113朝着下方一致地倾斜;以及主体部115,连接在肩部114的下方,用以收容油墨。

喷嘴部112、口部113及主体部115形成为圆筒状,在口部113的外周壁,形成有与封盖(未图示)螺合的外螺纹116。在肩部114的正下方附近、即主体部115的上端位置,形成有壁厚较薄的薄壁部117。薄壁部117从肩部114朝着下方以10mm~50mm,优选为20mm左右的长度形成。

薄壁部117的t=0.05~0.3mm,优选为t=0.09~0.2mm。另外,主体部115的厚壁部118的壁厚的T=0.08~1.0mm,优选为T=0.11~0.6mm。优选的是,厚壁部118构成为比薄壁部117厚10~40%。主体部115的薄壁部117及厚壁部118的壁厚根据油墨的种类,特别是根据粘度,可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薄壁部117的外周壁形成为阶梯状,但是不一定局限于这种形式,也可以以内周壁变为阶梯状的方式形成薄壁。通过这种结构,使形成油墨补充容器15A的厚壁的主体部具备恢复力,发挥吸气功能,从而能够防止油墨的滴落。

另外,使油墨补充容器15A倾倒,将主体部115内的油墨注出到油墨盒9内的情况下,由于可以按压肩部114的正下方附近的薄壁部117,或者可以容易地将薄壁部117折叠到肩部114内,因此,通过挤压肩部114内的油墨,可以减少残留油墨,从而能够减少油墨补充容器15A内的残留油墨。

如上所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15A可以作为用以防止油墨滴落或者用以减少残留油墨的瓶状容器、或管状容器,加以广泛使用。

此外,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15A中,油墨量较多的情况下,按压厚壁部108、118更有效,油墨量变少的情况下,按压薄壁部107、117对于油墨注出更有效。因此,作业人员观察容器即可理解,在油墨量较多的情况下按压厚壁部108、118,在油墨量变少的情况下按压薄壁部107、117,优选为使用文字或插图等在厚壁部108、118及薄壁部107、117进行显示。通过打印等即可容易地进行显示,因而优选。

根据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15A中,通过将主体部105、115的一部分形成为厚壁,由此使形成为容器的厚壁的主体部(厚壁部108、118)具备恢复力,发挥吸气功能,防止油墨的滴落,从而能够改善排液。

(2)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15A中,通过在肩部104,114正下方附近的主体部105、115形成薄壁部107、117,从而在使其倾倒,对油墨盒9注入油墨时,通过按压薄壁部107、117,能够减少容器内的残留油墨。另外,通过在薄壁部107、117下方的主体部105、115形成厚壁部108、118(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的厚壁部108、118形成为比薄壁部107、117的壁厚厚10~40%),由此能够使厚壁部108、118具备恢复力,发挥吸气功能,从而能够防止油墨的滴落。

(3)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15A具备既能够防止油墨的滴落,又减少能够管状容器内的残留油墨的效果。另外,具备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以及低廉的成本进行制造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5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B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涉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B,由具备口部201的塑料瓶、以及安装于口部201的封盖(螺丝封盖)203构成,塑料瓶内收容有油墨。在油墨补充容器15B中,塑料瓶没有图示,口部201的下方与弯曲的肩部相连,该肩部与主体部相连,主体部的下端由底部封闭。

在这种塑料瓶中,其外表面上形成有用以保持封盖203的螺纹205,在螺纹205的下侧形成有环状突起207,在环状突起207的下方,形成有在输送时等,用以保持瓶子的支撑环209。

另一方面,封盖203具备顶板部210、以及从顶板部210的边沿下降的筒状侧壁211,在顶板部210的内表面(特别是边沿部),设有密封用的衬垫213,在筒状侧壁211的内表面,形成有与瓶口部201的螺纹205啮合的螺纹215。

即,封盖203通过螺丝啮合安装在口部201,安装封盖203时,口部201的上方部分与衬垫213密接,由此,瓶内被密封。另外,为了确保这种密封,衬垫213具备较长的内环213a以及较短的外环213b,口部201的上端部分进入到其间的空间,该上端部分的内侧侧面、上端面及外侧侧面的上端部分与衬垫213密接,由此确保密封性。

此外,虽然图5中省略了,一般而言,在封盖203的筒状侧壁211的下端,隔着可断开的弱化线设有拆封警示包装带(TE带),打开该封盖203从口部201断开弱化线后,TE带从封盖203脱离,由此,向一般的作业人员明示封盖203的开封履历,防止恶作剧等的未经授权使用。

这种TE带的结构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在TE带的内表面,设有翼片等的锁定件,这种锁定件伴随着封盖203的开盖而上升,与瓶口部201的下方所设置的环状突起207的下表面抵接,由此,限制了TE带的上升。因此,进一步使封盖203朝着开盖方向旋转,封盖203上升,而TE带不会上升,因此,连接封盖203与TE带的弱化线断开,TE带从被打开的封盖203分离。

在上述的油墨补充容器15B中,从瓶口部201取下封盖203之后,倾斜瓶子,从口部201将收容于瓶内的油墨注出。由此可知,这种安装有封盖203(螺丝封盖)的油墨补充容器15B的注墨口是瓶口部201的上端面X。

图6是放大示出图5的油墨补充容器15B的A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7是示出图5的油墨补充容器15B的注墨口(瓶口部201的上端面X)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B中,作为油墨的注墨口的口部201的上端面X(以下,有时也仅称作“注墨口X”),具备凹凸部220。凹凸部220以与通过注墨口X被注出的油墨的流动方向Y相交的方式,特别是通过垂直延伸的交叉槽223的列而形成。

图8A是示出在注墨口X形成有凹凸部220的情况下的油墨的排液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8B是示出在注墨口X没有形成凹凸部220的情况下的油墨的排液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如图8A所示,排列多个上述交叉槽223形成凹凸部220,在注墨口X形成有成凹凸部220的情况下,注墨口X处的疏液性提高,从瓶中注出油墨时,其排液良好,可有效防止液体滴落。反之,如图8B所示,在注墨口X没有形成凹凸部220的情况下,注墨口X处的疏液性低(与形成瓶的塑料相同),从瓶中注出油墨时,其排液不良,被注出的油墨沿着口部201的外表面滴落,弄脏螺纹205等。

另外,在注墨口X形成上述凹凸部220时,关闭封盖203时,可能会导致衬垫213与注墨口X的密封性降低。然而,通过上述多个交叉槽223的列形成凹凸部220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其外表面侧的侧面223a称为阻塞被注出油墨的流动的阻塞面(以下,有时将侧面223a称作阻塞面223a),根据交叉槽223的数量,形成有多重的阻塞面223a。

即,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注墨口X的内侧侧面与内环213a的密接,确保了主要的密封性,进而较短的外环213b与注墨口X的外侧侧面的密接补充了密封性,上述阻塞面223a发挥了有效防止油墨泄漏的作用。因此,通过形成凹凸部220,可有效防止密封性的降低。

在上述油墨补充容器15B中,形成凹凸部220的交叉槽223的间距p或交叉槽223之间的凸部的宽度w,以可确保良好的排液性的方式进行设定。即,油墨通过注墨口X时,油墨与交叉槽223内存在的空气接触,油墨与空气的接触角大于油墨与形成该注墨口X的塑料原材料的接触。这样,通过形成利用了表面张力的凹凸部220,提高注墨口X的疏液性,从而提高排液性。

因此,交叉槽223的间距p、交叉槽223间的凸部的宽度w应当设定成,流经凹凸部220的油墨与交叉槽223内的空气充分接触,提高了疏液性,由此确保排液性。例如,交叉槽223的间距p与交叉槽223间的凸部的宽度w的比、即p/w优选设定为大于1.0,进而w优选为500μm以下。如果w过大,则油墨与空气的接触不充分,导致疏液性不充分。进而,交叉槽223的深度d优选为5μm以上,凹凸部220的宽度L优选为50μm以上。

即,如果交叉槽223的深度d过浅,则油墨通过凹凸部220上时,交叉槽223的空气通过流动的油墨而被排出,通过与空气的接触以提高疏液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另外,如果凹凸部220的宽度L过短,油墨与空气的接触不充分,疏液性不充分,导致无法充分提高排液性。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交叉槽223的侧面223a、223b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θa、θb表示为直角,但是从通过后述交叉槽223形成凹凸部220的方法上的观点出发,侧面223a、223b也可以形成为稍微倾斜的面,例如,角度θa、θb为60~90度的范围,可以分别取不同的角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B中,在注墨口X(瓶口部201的上端面X)形成的凹凸部220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交叉槽223形成的图案,也可以通过其他图案形成凹凸部220。图9中示出了该图案的优选示例。

图9是示出凹凸部220的优选图案的局部俯视图。

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交叉槽223分别具备波形形状,以Z字形、并且以与油墨的流动方向Y垂直的方式延伸。即,在该实施例中,由于作为阻塞面的外侧的侧面形成为波浪状,相比于图7的图案,作为阻塞面发挥作用的侧面223a的长度增加,其结果是,能够以更高的水平抑制液滴泄漏,能够防止密封性的降低低。

此外,在这种波形图案中,与图7的图案相同,交叉槽223的间距p、交叉槽223间的凸部的宽度w、间距p与宽度w的比p/w、交叉槽223的深度d及凹凸部220的宽度L优选为位于上述范围中。另外,关于波形的程度,为了明确体现有助于提高密封性的波浪效果,波形的间距P可设为1000μm以下,波形的高度h可设为3μm以上程度的范围。如果P过大、h过小,则侧面223a的增大效果较小,无法防止密封性的降低。

进而,也可以以其他图案形成凹凸部220,这种其他图案的例子示出在图10及图11中。

图10、图11是示出凹凸部220的其他图案的局部俯视图。

图10及图11所示的凹凸部220的图案均为:通过与被注出的油墨的流动方向Y平行延伸的平行槽230的列,提高疏液性,使其具备防止液体滴落的效果。

例如,在图11中,由该平行槽230本身形成凹凸部220。这种情况下,平行槽230的位于瓶外侧的侧面230a作为阻塞面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其面积变小,该防漏功能小于图7所示的图案。

在图11中,通过交叉槽223的列与平行槽230的列,形成凹凸部220。这种情况下,在与被注出的油墨的流动方向Y垂直延伸的交叉槽223中,如前所述,位于瓶外侧的侧面223a作为阻塞面发挥作用。当然,与被注出的油墨的流动方向Y平行延伸的平行槽230的外侧侧面230a也可作为阻塞面发挥作用,但是由于交叉槽223的侧面223a以与流动方向Y垂直的方式连续延伸,因此,显示出了远高于平行槽230的侧面230a的阻塞作用。

在上述图11的图案中,交叉槽223的列相对于平行槽230的列,优选为配置在瓶外侧,当然,也可以配置在平行槽230的列的瓶中心侧,或者还可以配置在平行槽230的列的瓶外侧与中心侧的双方。另外,也可以使平行槽230位于交叉槽223的列之间。进而,交叉槽223可以仅形成有1条,进而,如图9所示那样,图11的交叉槽223也可以具备波形形状。

另外,图10及图11的图案中的平行槽230或交叉槽223也优选为具备上述的间距p、凸部的宽度w、间距p与宽度w的比p/w、深度d。

此外,在上述图5~图11的例子中,由于从瓶口部201的上端面X的任意位置注出油墨,因此,该上端面的整个圆周形成为注墨口X。因此,通过上述图案的槽而形成的凹凸部220,形成在口部201的上端面的整个圆周上。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B中,用以提高排液性的凹凸部220选择性地限定形成为注墨口X,在极大提高密封性的部分(与密封用的衬垫213的内环213a、外环213b密接的部分)没有形成凹凸部220,尤其能够回避密封性的降低,因而优选。

进而,在上述例子中,瓶口部201形成为注墨口X,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B中,也可以在封盖侧形成注墨口X。这种油墨补充容器15B的例子示出在图12及图13中。

图12是示出油墨补充容器15B的其他例子的侧剖视图。图13是图12的油墨补充容器15B的俯视图。

在图12及图13中,该油墨补充容器15B通过在与图5所示的油墨补充容器15B同样的塑料瓶的口部201安装封盖(图中用250表示)而形成。但是,在图5的例子中,封盖被称作通过螺丝啮合安装到口部201的螺丝封盖,而在本例中采用的封盖250被称作所谓的铰链封盖,这一点有很大不同。

即,封盖250由以下部分构成:封盖主体251,通过嵌入到瓶口部201等而固定;以及铰链盖255,借助铰链带253铰链连接到封盖主体251。

封盖主体251由顶板261、以及从顶板261的边沿部下降的筒状侧壁263构成,在顶板261的内表面,与筒状侧壁263隔着间隔设有朝下方延伸的环状突起265。即,通过打栓,瓶口部201的上方部分被嵌入到筒状侧壁263与环状突起265之间的空间,由此,封盖主体251牢固地固定到瓶口部201。

另外,在顶板26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作为注出油墨时的流路的开口267,在顶板261的上表面,以围绕该开口267的方式竖立设置有注出筒269。此外,一般而言,直至油墨补充容器15B被制造、贩卖、使用为止,该开口267处于阻塞状态,一般的作业人员最初从瓶中注出油墨时,剥离该部分的壁,形成开口267。

另一方面,铰链盖255由顶板部271、以及从顶板部271的边沿延伸的裙部273构成,裙部273的端部连结到铰链带253,该铰链带253连结到封盖主体251的筒状侧壁263的上端。通过以该铰链带253为支点的回旋,执行铰链盖255的打开和关闭。

另外,在该铰链盖255的顶板部271的内表面(在图12中为上表面),形成有密封圈275,在与顶板部271的铰链带253的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开封用凸缘277。即,关闭铰链盖255时,密封圈275的外表面与注出筒269的内表面密接,由此,可确保用以注出油墨的开口267形成时的密封性。另外,设有开封用凸缘277,使得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以打开和关闭铰链盖255的回旋。

在这种油墨补充容器15B中,由于是打开铰链盖255,从注出筒269注出油墨,因此,该注出筒269的上端具有呈大致喇叭状向外扩散的形态。另外,该注出筒269的上端部分、尤其是位于与铰链带253相反侧的部分,是形成注墨口X的部分。即,由于在铰链带253存在的一侧,存在着被打开的铰链盖255,因此,向存在铰链带253一侧的相反侧注出油墨。

由上述说明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B中,在注出筒269的上端的至少形成为注墨口X的部分,形成有上述图7、图9~图11中所示的图案的凹凸部220。另外,凹凸部220也可以沿着注出筒269的内表面下侧延伸。

此外,在图12及图13中,作为用以确保形成开口267后的密封性的构件,使用了铰链盖255,但是也可以取代该铰链盖255,采用使用了螺丝盖(省略图示)的结构的封盖。即,螺丝盖通过螺丝啮合装卸自如地安装到封盖主体251上,这种情况下,与图5~图11的例子相同,由于注出筒269的上端的整个圆周形成为注墨口X,因此,在该整个圆周上形成有凹凸部220。

在上述图5~图13的例子中,形成具有口部201的塑料瓶的塑料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与公知的塑料瓶相同,可以由各种热塑性树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烯烃类树脂,或者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代表的聚酯树脂形成。特别是,该瓶口部201的上端面形成为注墨口X,在该部分形成凹凸部220的情况下,从凹凸部220的形态稳定性、强度等观点出发,最优选为聚酯树脂。此外,封盖侧形成为注墨口X,形成有凹凸部220的情况下,该瓶也可以是由玻璃制成或者由金属制成。

进而,形成封盖203、250的塑料材料也没有特别限定,与公知的塑料封盖相同,通过各种热塑性树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烯烃类树脂形成。另外,瓶形成为注墨口X,形成有凹凸部220的情况下,该封盖也可以是金属制成的螺丝封盖。

进而,形成设置于封盖203等的衬垫213的塑料材料,也由公知的弹性材料,例如乙烯-丙烯共聚物弹性体或苯乙烯类弹性体等的热塑性弹性体形成。

此外,在上述油墨补充容器15B中,在作为预先成形的瓶或封盖的注墨口的部分,通过对由雕刻着凹凸部220所对应的图案的刚性材料(例如各种金属乃至合金)构成的压模进行加热并按压,由此转印形成凹凸部220是最容易的,进而成本低廉。

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B能够有效防止注出油墨时的液体滴落,因此,只要是要求防止液体滴落,瓶以外的容器也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但是优选为选择容器的形态及油墨的种类,使得防止液体滴落的优点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作为油墨,从高粘性到低粘性的油墨均可使用,没有特别限制。另外,在瓶中没有剩余顶部空间,以几乎装满的状态充填油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注出时,以稍微倾斜容器的状态(容器接近直立的状态)开始注出液体,因而极容易产生液体滴落。在本实用新型中,即便在这种初始注出时,也能够有效地防止液体滴落。

另外,作为容器,塑料制瓶优选,通过用以附与耐热性的热结晶化形成白色的瓶口部,同时油墨为有色液体的情况下,当产生液体滴落时,油墨导致的口部脏污非常显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有效防止液体滴落的本实用新型极为有用。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B中,在注出所收容的油墨时的注墨口X(例如,口部201的上端面X或者设置于封盖203的注出筒的上端部),形成有细小的凹凸部220,通过这种凹凸部220,提高注出油墨时的排液性,能够有效防止被注出的油墨沿着口部201的外壁面滴落到外部的液体滴落。即,在注墨口X形成细小的凹凸部220,油墨流经该凹凸部220上被注出,此时,油墨一边与凹部内的空气接触一边流动。然而,油墨相对于空气的接触角大于其相对于形成注墨口X的原材料(例如聚酯或聚烯烃等的塑料)的接触角。因此,该细小凹凸部220作为疏液性表面发挥作用,示出了优异的排液性,能够防止液体滴落。

(2)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B中,在凹凸部220,形成有以堵塞被注出的油墨的流动的方式延伸的阻塞面223a。其结果是,关闭油墨补充容器15B的封盖203、250时,有效防止了通过该凹凸部220的油墨的泄漏。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或改良等。变形例在下面进行说明。

(1)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交叉槽223的间距p、交叉槽223间的凸部的宽度w等的各种值仅为一例,不限定于该值。凹凸部220的各种尺寸可以通过油墨的种类或粘度等设定为适当的值。

(2)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油墨补充容器15B的凹凸部220中,如图6所示,交叉槽223的间距p、交叉槽223间的凸部的宽度w形成为固定。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相同的上端面X(注墨口X),改变交叉槽223的间距p或宽度w而形成。

(3)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油墨补充容器15B的凹凸部220中,如图6所示,交叉槽223的深度d形成为固定。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相同的上端面X(注墨口X),改变交叉槽223的深度d而形成。

(4)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油墨补充容器15B的凹凸部220中,如图6所示,交叉槽223的间距p、交叉槽223间的凸部的宽度w、交叉槽223的深度d形成为固定。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相同的上端面X(注墨口X),改变交叉槽223的间距p、宽度w、深度d而形成。

(5)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油墨补充容器15B的凹凸部220中,如图6所示,交叉槽223形成在口部201的上端面X。但是不限于此,交叉槽223除上端面X以外,也可以在从上端面X下方到形成有螺纹205的位置之间的口部201的外侧面部形成。这种情况下的交叉槽可以形成为,与油墨的流动方向Y垂直。

〔第四实施方式〕

图14A是示出涉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封盖300的开盖状态的俯视图。图14B是示出封盖300的开盖状态的剖视图。图15是放大示出封盖300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封盖300的细槽311的剖面形状的图。图17是示出形成有细槽311的注出部305的剖视图。图18是示出封盖300的闭盖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14A~图18所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流体注出用的封盖300由聚丙烯或聚乙烯等的树脂形成。而且,封盖300安装在玻璃瓶或合成树脂制容器等的容器(省略图示)的开口部分,由此构成油墨补充容器15C。封盖300构成为具备:安装在容器的开口部分的封盖主体301;以及用以打开和关闭形成于封盖主体301的注出口302的上盖303。

封盖主体301具备顶面壁304,在该顶面壁304上,一体形成有用以形成注出口302的圆筒状的注出部305。另外,具备从顶面壁304的边沿下垂的圆筒状的侧壁306,该侧壁306构成为外装于容器的开口部。上盖303具备与封盖主体301的侧壁306相同直径的圆筒状的侧壁307。封盖主体301与上盖303彼此的侧壁306、307,通过铰链部308一体地连结。

在注出部305的前端,形成有发挥排液功能的截面为J字形的缘部309。在上盖303,一体地形成有圆筒状的内环310。如图18所示,在使上盖303覆盖封盖主体301进行闭盖时,该内环310构成为被内装到注出部305中,由此注出部305的内表面与内环310的外表面密接,从而实现所需的密封。

如上所述,注出部305形成为圆筒状,但是实际注出不是在该注出部305的整个圆周上进行,而是主要在形成有铰链部308的部分的相反侧的部分进行。

这样,注出部305中实际进行注出的部分、即形成有铰链部308的部分的相反侧的部分中,在其内表面上,沿着从该注出部305被注出的油墨的流动方向,形成有多条细槽311。

具体而言,图15是注出部305中形成有细槽311的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16是细槽311的放大剖视图。该细槽311从注出部305的基端部形成在前端,特别是形成在截面为J字形的缘部309的前端。如图16所示,细槽311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槽状。

相邻的细槽311、311彼此时间的间隔W优选为300μm以下,间隔W的下限值为10μm左右。间隔W大于300μm的情况或者小于10μm的情况,均无法发挥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提高排液性的效果。

细槽311的槽深度D优选为5μm以上。槽深度D的上限值为200μm左右。槽深度D浅于5μm的情况下,无法发挥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提高排液性的效果。槽深度D大于200μm的情况下,细槽311的内部反而容易附着液滴,产生排液性变差的倾向。

槽间距P优选为600μm以下,槽间距P的下限值为20μm左右。槽间距P大于600μm的情况或者小于20μm的情况,均无法发挥提高排液性的效果。

如上所述,细槽311的剖面形状优选为矩形。通过设为矩形,在注液时能够很好地将空气卷入到细槽311的内部,能够使得油墨相对于注出部305的接触角变得足够大,基于此,能够实现排液性的提高。

此外,在图16中,将细槽311模式性地描绘为完整的矩形,而实际的细槽311难以形成如此完整的形态,例如在槽的角落具有R部等,只要是以正常的精度形成的细槽,就足够了。关于这一点,剖面形状例如是带圆弧的U字形的情况下,虽然难以获得如矩形那样充分的接触角,即便如此,仍然能够得到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接触角,从而能够发挥所需的提高排液性的效果。

如图17所示,细槽311以规定的槽深度D,形成在截面为J字形的缘部309的前端。与此相对,在注出部305的基端部中,形成为沿着细槽311的长度方向,槽深度D逐渐变小。即,形成为所谓的渐隐形状。将渐隐形状的部分图示为渐隐部312。

具备该细槽311的树脂制的封盖300例如使用模具成形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放电加工或切削加工等在该模具上形成微小的凹凸,但是如上所述那样,细槽311形成为渐隐形状,则具备能够容易地形成模具的凹凸的优点。

如上所述,在注出部305的内表面形成有多条细槽311,从而能过利用表面张力,实现良好的排液性。

如上所述,使用具有凹凸的模具作为用以形成封盖300的模具,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细槽311。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在注出部305形成细槽311。

如上所述,如图18所示,在使上盖303覆盖封盖主体301进行闭盖时,注出部305的内表面与内环310的外表面密接,由此实现所需的密封。但是,由于在缘部309形成有细槽311,因而在该细槽311的底部,不能说没有注出部305的密封不完整的情况。由此,在图示的封盖300中,构成为将内环310形成得较高,在闭盖时使注出部305与内环310内外重合,使得容器内的油墨难以到达缘部309。

此外,在上述中,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C,说明了流体注出用的封盖300安装在玻璃瓶或合成树脂制容器等的容器开口部分。但是,作为油墨补充容器15C,除此以外,流体注出用的封盖300也包含例如注墨口与瓶一体形成的PET瓶等中的该注墨口等的概念。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注墨口与瓶一体形成的PET瓶等中的该注墨口形成细槽。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C,在封盖300中,使注出部305具备流动方向的多条细槽311,从而能够获得油墨的良好的排液性。

〔第五实施方式〕

图19是示出涉及第五实施方式的封盖400的开盖状态的透视图。图20是示出处于开盖状态的封盖400的俯视图。图21是示出处于开盖状态的封盖400的纵剖视图。图22是示出处于闭盖状态的封盖400的纵剖视图。图23是图22的局部放大图,是示出打栓前的状态的封盖400的纵剖视图。图24是示出打栓后的状态的封盖400的纵剖视图。图25是示出从图24剥离密封材料440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如图19~图21所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封盖400具备,通过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形从而一体形成的封盖主体410、盖体420及铰链部430,构成为封盖主体410与盖体420经由铰链部430开闭自如地连结。而且,填充油墨后,封盖400被安装到合成树脂制容器等的容器401的口筒部402,由此构成油墨补充容器15D。

封盖主体410是具备圆筒状的安装周壁411及顶壁412的有顶筒状的构件,在安装周壁411的内周面411A,环绕设置有向内突出用以嵌合到容器401的口筒部402的安装部413。此外,安装部413通过在圆周方向上以固定的中心角度形成的纵槽413a隔开。

在安装周壁411与顶壁412之间,环绕设置有周面台阶部414,在该上端形成有卡合凹部415,能够与后述的形成于盖体420侧的卡合凸部424相卡合。

在顶壁412的上面侧的中心部,形成有向上突出的中空状的喷嘴416。喷嘴416具备设置在下部侧的圆筒状的喷嘴基端416A,以及上部侧的喷嘴前端416B,形成为从喷嘴基端416A朝着上部侧的喷嘴前端416B直径尺寸逐渐缩小的截面大致圆弧状。而且,在喷嘴416的内侧形成有开口部417。

另外,内环部418下垂设置在顶壁412的下面。此外,如图22所示,容器401的口筒部402被夹在该内环部418与外侧的安装周壁411之间。

盖体420是有顶圆筒状,具备与安装周壁411具有相同直径的圆筒状的周壁421、以及覆盖周壁421的一端的顶壁部422。在周壁421的内表面421A侧的前端形成有卡合凸部424,能够与封盖主体410侧的卡合凹部415相卡合。

在顶壁部422的背面423,在最外侧的位置垂直设置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密封周壁425,在该密封周壁425的内侧一体形成有环状外肋426,进而在该环状外肋426的内侧呈同心圆状一体形成有环状内肋427。密封周壁425的内径尺寸是能够密封喷嘴基端416A的程度的尺寸,也就是形成为与喷嘴基端416A的外径尺寸同等的尺寸。在密封周壁425的前端设有密封部425a,其在闭盖状态时与喷嘴基端416A的外表面抵接形成密封嵌合状态。

如图23所示,环状外肋426的内径尺寸形成为稍微大于喷嘴前端416B的外径尺寸。在闭盖状态时,环状外肋426隔着微小的第一间隙S,与喷嘴前端416B的外缘部416b相对置。

如图23所示,最内侧的环状内肋427是起伏和缓的弯曲形状的肋,形成为具有前端的弯曲部427a以及相当于其坡值的倾斜部427b。此外,在闭盖状态时,相当于外侧坡值的倾斜部427b隔着微小的第二间隙S2,与喷嘴前端416B的内缘部416a相对置。

另外,密封周壁425、环状外肋426及环状内肋427的高度的关系如下:最外侧的密封周壁425最高,环状外肋426第二高,最内侧的环状内肋427最低。

可承受容器401的内压变动的密封材料440以可剥离的状态被接合固定到喷嘴前端416B。密封材料440是纸制或合成树脂制成的薄片状的构件,构成为在其一部分上层叠具备气体阻隔性及遮光性的铝箔。该密封材料440上延伸设置有捏手部441,用手捏住捏手部441并提起,由此能够将密封材料440从喷嘴前端416B剥离。

铰链部430将封盖主体410的安装周壁411与盖体420一体地连结。具体而言,铰链部430构成为具备中央的主臂部431、以及其两侧的第一辅助臂部432及第二辅助臂部433。主臂部431形成得较宽,第一辅助臂部432及第二辅助臂部433形成为在从主臂部431隔着规定间隔的两侧位置夹住主臂部431的状态。

这些主臂部431、第一辅助臂部432及第二辅助臂部433与封盖主体410及盖体420一体地形成。此外,第一辅助臂部432及第二辅助臂部433相比于主臂部431形成得较窄,增强基于主臂部431的封盖主体410与盖体420的连结,谋求盖体420的开闭动作的稳定化。

而且,如图22所示,如果以铰链部430为中心转动盖体420,则能够使盖体420侧的卡合凸部424与封盖主体410侧的卡合凹部415相卡合。由此,设定成盖体420嵌入到封盖主体410具有喷嘴416的顶壁412的闭盖状态。即,卡合凹部415与卡合凸部424作为维持盖体420嵌入到封盖主体410的状态的卡合单元B发挥作用。

如图23放大所示,在将封盖400打栓到容器401前的闭盖状态中,密封周壁425的前端的密封部425a与喷嘴基端416A的外表面抵接,形成密封嵌合状态。在该闭盖状态中,在喷嘴416与密封周壁425之间形成有储存空间SP。另外,通过密封材料440处于密封状态的喷嘴前端416B,位于从盖体420的背面423隔开的下方位置(相对距离L)。此外,密封材料440的捏手部441及其他的外缘部分通过环状外肋426朝下方弯折。

如图22所示,将封盖400打栓到容器401的口筒部402之后,口筒部402进入到内环部418与安装周壁411之间。此时,安装部413越过形成为环状的卡定凸部403,牢固地卡合到口筒部402的周围,从而能够将封盖400牢固地安装到容器401的口筒部402。由此,构成油墨补充容器15D。

此时,如图22所示,口筒部402将内环部418朝着封盖400的中心方向按压。通过该按压,如图24所示,喷嘴416以朝着上方被挤出的方式突出变形。此外,在图24中,用虚线表示变形前的状态,用实线表示变形后的突出状态。

在此,由打栓引起的喷嘴416的突出位移量,根据封盖400的成形精度或容器401的成形精度而存在偏差,因此,剥离密封材料440后的喷嘴前端416B与盖体420的背面423之间的相对距离L(图23)因具备封盖400的容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第一间隙S1的间隙尺寸W1及第二间隙S2的间隙尺寸W2均为零的情况下,例如即使加压压扁容器401,也能够完全防止从喷嘴前端416B泄漏液体。另外,即使不能将第一间隙S1的间隙尺寸W1及第二间隙S2的间隙尺寸W2完全设为零,如以下的实施例所示,通过将其控制在规定的尺寸内,适当地限制由第一间隙S1或第二间隙S2构成的流路面积,也能够抑制从喷嘴前端416B泄漏液体。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环状外肋426与喷嘴前端416B的外缘部416b之间的第一间隙S1的间隙尺寸W1,以及环状内肋427的倾斜部427b与喷嘴前端416B的内缘部416a之间的第二间隙S2的间隙尺寸W2,分别设定为平均0.2mm。这是考虑到密封材料440的设计上的厚度尺寸为0.15mm,由密封材料440密封喷嘴前端416B的状态中的第一间隙S1的间隙尺寸W1及第二间隙S2的间隙尺寸W2,大致与密封材料440的厚度尺寸相当的尺寸。

在这种情况下,油墨根据毛细管现象进入到第一间隙S1、第二间隙S2内,而油墨通过表面张力的作用,被残留保持在流路面积较小的第一间隙S1或第二间隙S2内。因此,在使容器401滑移或横倒的程度的使用过程中,能够抑制液体泄漏。此外,对容器401施加较大外力将其压扁时,残留在第一间隙S1或第二间隙S2内的油墨有可能被挤出到储存空间SP,但是在该情况下,与喷嘴基端416A的外表面紧密嵌合的密封周壁425也能够防止液体泄漏到封盖400的外部。

在此,间隙尺寸W1、W2为0mm的情况下,能够完全阻塞喷嘴前端416B,从而能够切实防止液体泄漏的产生。另外,考虑到制造误差等,通过将间隙尺寸W1、W2设为0.3mm以下,从而能够形成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使容器401滑移、横倒的程度的使用状态)中难以发生液体泄漏的封盖400。因此,第一间隙S1的间隙尺寸W1及第二间隙S2的间隙尺寸W2优选为0mm以上0.3mm以下。

此外,如图24所示,喷嘴416由于打栓而朝着上方突出变形后,喷嘴前端416B进入到环状外肋426与环状内肋427之间,同时环状内肋427稍稍进入开口部417内。此时,环状内肋427的前端与密封材料440的表面抵接,强制地将密封材料440下压,而环状内肋427的前端由截面弯曲形状的弯曲部427a形成,因此密封材料440不会断裂。因此,能够切实防止在剥离密封材料440之前,即开始使用容器401之前的阶段(流通阶段)中的液体泄漏。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D,在封盖400中,通过使环状内肋427与喷嘴前端416B的内缘部416a相对置,适当地限制由其间的间隙构成的流路面积,能够抑制液体泄漏。另外,通过使环状外肋426与喷嘴前端416B的外缘部416b相对置,适当地限制由其间的间隙构成的流路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液体泄漏。由此,在使容器401滑移、横倒的程度的使用中,能够形成不会发生液体泄漏的封盖400。而且,即便在通过从外侧与喷嘴基端416A抵接并密封的圆筒状的密封周壁425,加压容器401将其压扁的情况下,也能够堵住朝封盖外泄漏的液体。在这种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中,通过具备二重、三重的防液体泄漏对策,能够几乎完全防止使用时实际油墨泄漏的发生。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D,在封盖400中,打栓后的盖体420的背面与喷嘴前端416B的密封材料440之间的相对距离,朝着比打栓前的相对距离变窄的方向位移时,环状外肋426与喷嘴前端416B的外缘部416b之间的第一间隙S1以及环状内肋427与喷嘴前端416B的内缘部416a之间的第二间隙S2的至少一方,构成为形成有与密封材料440的厚度尺寸相当的间隙尺寸。由此,在剥离密封材料440之后的状态中,能够缩小第一间隙S1与第二间隙S2的一方或双方的间隙尺寸,从而能够抑制使用时油墨的泄漏。

(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D,在封盖400中,构成为,第一间隙S1的间隙尺寸与第二间隙S2的间隙尺寸的至少一方设为0mm以上0.3mm以下的范围。由此,根据毛细管现象浸入到第一间隙S1或第二间隙S2的油墨中,表面张力发挥作用,油墨被保持在第一间隙S1或第二间隙S2内而不会泄漏到外部,从而能够抑制油墨泄漏到封盖外。

(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D,在封盖400中,采取将环状内肋427的前端设为弯曲形状的结构,即使在打栓时环状内肋427按压密封材料440,弯曲形状的环状内肋427的前端也不会刺破密封材料440,能够防止密封材料440的破裂。

(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D,在封盖400中,采取盖体420相对于封盖主体410,借助铰链部430开闭自如的进行连结的结构,构成所谓的铰链封盖,从而能够防止开盖的盖体420的丢失。

(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D,在封盖400中,卡合单元B构成为,封盖主体410的周面台阶部414与盖体420的周壁421的内表面421A的一侧所设置的卡合凹部415,与另一侧所设置的卡合凸部424的组合。由此,能够维持盖体420嵌入到封盖主体410的上面的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处于闭盖状态的封盖400违反作业人员的意图,由于故障的产生而变为开盖状态。由此,能够形成稳定性优异的封盖400。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或改良等。变形例在下面进行说明。

(1)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示出说明了具备第一间隙S1与第二间隙S2两者的结构,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构成为具备第一间隙S1与第二间隙S2的任意一方。但是,具备外侧的第一间隙S1与内侧的第二间隙S2的双方的上述结构能够双重抑制液体泄漏,相比于仅具备一个间隙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液体泄漏,因而优选。

(2)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卡合单元B,示出说明了在盖体420侧设置卡合凸部424,在封盖主体410侧设置卡合凹部415的结构,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取在盖体420侧设置卡合凹部,在封盖主体410侧设置卡合凸部的结构。

(3)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示出说明了盖体420相对于封盖主体410,借助铰链部430开闭自如地连接而成的合成树脂制的铰链型的封盖400,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形成为盖体420从封盖主体410脱离的类型的合成树脂制的封盖。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封盖预先以密封材料密封喷嘴前端,能够将容器的口筒部上通过打栓安装的合成树脂制的封盖的领域的用途进一步扩展。

〔第六实施方式〕

图26是示出涉及第六实施方式的封盖502的剖视图。图27A、图27B、图27C是示出封盖502的环状密封体503的变形状况的剖视图。

涉及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E由填充有油墨的容器501、以及螺纹固定到容器501的口部511的封盖502构成。此外,容器用的封盖502除螺纹固定,也可以是通过基于咬边的卡合而安装到口部的结构。

封盖502由以下部分构成:位于容器501的口部突出端512上的顶面壁521;以及与该顶面壁521的缘部一体相连,在整个圆周上包围容器501的口部511的周壁522。

封盖502一体地设置在顶面壁521的背面,在拧入(安装)封盖502时与容器501的口部突出端512接触,具备将其相互之间保持为液密状态的环状密封体503。该环状密封体503由与顶面壁521、周壁522相同的树脂一体成形,也可以通过对橡胶或弹性体等软质弹性构件进行嵌件成形而构成。

环状密封体503由以下部分构成:直接形成在顶面壁521的主接触部531;以及设置在该主接触部531的最前端(最下端部)的子接触部532。主接触部531具备外侧周壁531a与内侧周壁531b,形成以该连接部为最前端的倒三角形。而且,关于主接触部531,外侧周壁531a相对于顶面壁521的背面的壁角度θ1大于内侧周壁531b相对于顶面壁521的背面的壁角度θ2。

另外,为了确保柔性,子接触部532由薄壁带构成,朝封盖502的内侧倾斜。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子接触部532最好设置在主接触部531的最前端,也可以根据主接触部531的剖面形状的变更,适当地变更子接触部532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最前端)。

形成上述结构的封盖502是具备主接触部531的弹性接触的密封、以及子接触部532的弹性接触密封的双重密封结构,而且如图27A~图27C中示出的变形状况,子接触部532沿着口部突出端512的表面,在整个区域接触。因此,即便封盖502(油墨补充容器15E)在口部突出端512的表面有凹凸等(不影响品质的程度的凹凸等),也不会产生导致油墨泄漏的间隙。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E,构成为在封盖502的主接触部531的最前端(在安装了封盖502时,最先与容器501的口部突出端512接触的最下部所对应的部位)设置子接触部532。而且,使该子接触部532沿着容器501的口部突出端512的表面灵活地变形,由此,在口部突出端512与环状密封体503之间没有形成间隙,能够以单一的构件将容器501保持为较高的密封状态。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E,构成为将封盖502的主接触部531设为倒三角形,外侧周壁531a相对于顶面壁521的背面的壁角度θ1形成为大于内侧周壁531b相对于顶面壁521的背面的壁角度θ2。由此,主接触部531朝着容器501的口部511的内侧位移(引起例如主接触部531朝内侧倾倒的变形),该倾倒状态形成为阻止随着容器501的内压上升而导致的密封部件的变形(朝向口部511的外侧的变形)的阻力,改善了密封性。

(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E,为了使封盖502的子接触部532具备柔性,通过薄壁带成形,采取朝封盖502的内侧倾斜的配置(外观形成为如漏斗的锥形),由此,与主接触部531一同朝着口部511的内侧倾倒,从而进一步改善密封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环状密封体503,举例示出了设置单一的主接触部531及子接触部532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适当地设置多个。

〔第七实施方式〕

图28是示出涉及第七实施方式的中栓602的嵌合的剖视图。图29是示出中栓602的滴落瞬间的剖视图。图30是示出中栓602的滴落的剖视图。图31是示出中栓602的定量滴落的剖视图。图32是示出油墨补充容器15F的剖视图。图33是示出拆除了封盖615的状态的油墨补充容器15F的透视图。

如图32所示,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F由瓶601、中栓602及封盖615构成。瓶601中收容有油墨。中栓602压入并嵌合到瓶601的口部611的内表面侧。封盖615构成为具备,与形成于口部611的外表面的螺纹612相螺合的螺纹616,以及与中栓602的喷出口608相嵌合的嵌合凸台617。而且,以覆盖中栓602的方式盖上封盖615,使螺纹616与螺纹612相螺合,由此,嵌合凸台617压入并嵌合到喷出口608,并且固定到口部611。由此,形成密封存储状态。

下面,根据图28~图33,对本实施方式的中栓602进行说明。

关于中栓602的喷出口608,在中栓602的喷出口内具备,倾倒瓶601设为倒立状态时非连续喷出油墨的小孔604。喷出口608的液体吐出侧之后的嵌合孔605是,被压入用以堵塞油墨的封盖615的嵌合凸台617的堵塞部分。

喷出口608形成为与嵌合孔605相连的顶面形状呈卷曲状的喷水形状606。为了改善油墨的排液,喷水形状606的最外径的端面构成了作为终端部的边缘部607,并且,构成了以最后的油墨不会通过中栓侧面603的方式进行排液的怀部609。

通过缩小中栓602的喷出口后的小孔604,由此,在倾倒嵌合了中栓602的瓶601时,收容在瓶601的油墨不会立即喷出,而是通过轻轻挤压瓶601的主体部,从小孔604通过嵌合孔605自喷出口608朝着目标部位喷出油墨。倾倒后不立即喷出油墨,具备能够防止油墨弄脏衣服的优点。

如图31所示,将嵌合了中栓602的瓶601设为倒立状态,通过轻轻挤压瓶601的主体部,可以将瓶601内所收容的油墨一滴一滴喷出。该一滴由中栓602的喷水形状606的最外径尺寸确定,能够喷出大致固定量的油墨。因此,只要预先了解一滴的滴下量,就能够根据滴下数测算油墨量。另外,也可以根据用途强力挤压瓶601的主体部,从而连续喷出油墨。

如果使收容油墨且嵌合了中栓602的瓶601倾倒,则以如下方式喷出油墨:瓶601内的油墨通过设置在中栓602的中央的小孔604及嵌合孔605,并且,从喷出口608通过喷水形状606,从喷水形状606最外径的边缘部607端部脱落。此外,构成为,以从边缘部607的终端位置刨削的方式形成怀部609,进一步提高油墨的排液性能。

被喷出的油墨在临近滴下时,在边缘部607部分,形成为某种程度大小的墨滴610。因此,为了防止回漏,该墨滴610需要不与中栓602的中栓侧面603接触。因此,需要事先将边缘部607与其附近相当位置的中栓侧面603之间的径差尺寸取得较大。另外,为了使大致由喷出口608确定的墨滴610迅速地从中栓602切断,边缘部607及怀部609的存在是重要的元素。

从瓶601通过中栓602喷出油墨,喷出后,将瓶601返回原始的直立位置时,喷出口608中残留的油墨作为墨滴610的一滴向外喷出,或者作为不足一滴,回流到喷水形状606的面,经由嵌合孔605及小孔604返回到瓶601内。

但是,当中栓602不存在改良油墨排液的边缘部607的情况下、或者作为喷出口608的最外径位置的终端部的边缘部607与中栓侧面603之间不存在外径尺寸差的情况下,溢出的墨滴610与中栓侧面603接触,经由中栓侧面603滴落到瓶601的螺纹部(螺纹612)。进而,即便拧紧封盖615以存储密封,也会弄脏封盖615的螺纹部(螺纹616),看起来好像发生了油墨的泄漏,影响美观。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F中,中栓602是简单的中栓结构,通过缩小小孔604,倾倒瓶601后油墨不会立即滴落,也不会因油墨滴落弄脏衣服等,能够一滴一滴的定量滴下。进而,利用表面张力,并且喷出口608以卷曲状(喷水形状606)朝着外周敞开,终端部形成为边缘部607(也形成怀部609)。另外,通过设置喷出口608的直径与中栓侧面603的直径之间的尺寸差,最后滴落的墨滴610不会弄脏中栓侧面603,实现防止回漏。

(2)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F中,油墨补充容器15F的口部611的侧面或瓶601的侧面没有附着油墨,由此,油墨供给装置3向油墨盒9注入油墨时,能够防止油墨附着到油墨盒9。

(3)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F中,油墨补充容器15F的口部611的侧面或瓶601的侧面、以及油墨盒9上没有附着油墨,由此,能够防止油墨干燥固化形成的物质(异物)混入到油墨中。

〔第八实施方式〕

图34是示出涉及第八实施方式的封盖700的注出口部715的剖视图。图35是切除了封盖700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36是示出将封盖700的注出口部715卡挂在油墨盒9的口部前端,使油墨流出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7是示出将封盖700的注出口部715卡挂在其他油墨盒9的口部前端,使油墨流出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G由封盖700、以及收容油墨的容器(省略图示)构成。封盖700构成为,具备封盖主体710、盖部720以及铰链730。

封盖主体710在顶板713具备注出口部715,另外,在侧壁711的内表面,具备与容器的口部(省略图示)相螺合的内螺纹(卡合部)712。盖部720具备接触环(嵌插部)721,对注出口部715的注出孔714进行密封。封盖700借助铰链730,连结封盖主体710与盖部720。此时,盖部720的接触环721对封盖主体710的注出孔714进行密封。

此外,封盖700通过螺合等连结到容器的口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封盖700使用合成树脂材料的聚丙烯或聚乙烯,通过注塑成形法制成。另外,收容油墨的容器通过高密度聚乙烯吹塑成形而制成。此外,封盖700及容器的成形材料不限于上述材料。

如图34所示,封盖700在注出口部715中,具备:以注出孔714为内表面的第一环状突起716、以及该形成于第一环状突起716的外侧的第二环状突起717。第二环状突起717在外周面具备卡挂凹部718,形成为,第一环状突起716的内表面侧的前端A的切线的延长线与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内表面侧的前端B相接。

如图36所示,将油墨补充容器15G的油墨注入到油墨供给装置3的油墨盒9的情况下,将封盖700的注出口部715的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外周面的卡挂凹部718卡挂到油墨盒9的口部(油墨注入部11),按压油墨补充容器15G的容器,从注出口部715注出油墨。该操作极为简单,注出容易,而且能够减少注出的油墨飞散到油墨盒9外。

此外,设置在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外周面的卡挂凹部718在对象容器的口部或侧壁前端部等,设计成容易卡挂的形状即可。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G中,封盖700构成为,具有对注出口部715的注出孔714进行密封的嵌插部721的盖部720,借助铰链730连结到在顶板713具有注出口部715的封盖主体710。而且,如图34所示,封盖主体710的注出口部715由以下部分构成:以注出孔714为内表面的第一环状突起716、以及设置在第一环状突起716的外侧的第二环状突起717。

另外,如图34所示,在封盖700上,在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外周面设置卡挂凹部718。

另外,如图34所示,在封盖700上,相比于第一环状突起716的内表面侧的前端A,将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内表面侧的前端B设置在较高位置。

另外,如图36所示,在封盖700上,设置在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外周面的卡挂凹部718,在作为对象的油墨盒9的口部或侧壁前端部等,设计成容易卡挂的形状。

根据第八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如图3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G中,使封盖700的注出口部715的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外周面与油墨盒9的油墨注入部11抵接以保持容器,注出油墨,因此,从注出容易度以及流出的油墨的扩散来看,无需担心油墨飞散到容器外。

(2)如图3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G中,注出的油墨的液压较低的情况下,即便油墨在第一环状突起716的内表面侧的前端A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朝着下方被注出,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内表面侧的前端B也设置在比第一环状突起716的内表面侧的前端A更高的位置。由此,与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内表面相接,油墨进一步在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内表面下降,从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前端注出。因此,能够减少油墨飞散到油墨盒9外。

(3)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G中,在封盖700的注出口部715的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外周面,设有卡挂凹部718,因此,容易将封盖700的注出口部715卡挂到作为对象的油墨盒9的油墨注入部11进行保持。换言之,能够提高注出时的油墨补充容器15G的姿势稳定性。由此,能够稳定地从油墨补充容器15G向油墨盒9内注出油墨。

(4)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G中,第二环状突起717形成为,包围在内表面具有注出孔714的第一环状突起716。另外,第二环状突起717的内表面侧的前端B设置在高于第一环状突起716的内表面侧的前端A的位置。由此,完成注出时,从使油墨补充容器15G倾倒的状态返回到直立状态的情况下,第二环状突起717作为防止注出口部715(注出孔714)中残留的油墨滴落的结构而发挥作用。因此,在使油墨补充容器15G倾倒的状态返回到直立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油墨的滴落。

此外,对于封盖主体710与盖部720分离的封盖,也可以使用封盖700的注出口部715的结构。

〔第九实施方式〕

图38是示出涉及第九实施方式的带喷嘴封盖的油墨补充容器15H的前视图。图39是安装有喷嘴封盖814的容器主体811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40是多个突起817从封闭板部816a突出的喷嘴封盖814的底部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图41是使容器主体811倾倒,从喷嘴部815喷出油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大致剖视图。图42A、图42B是对握持油墨补充容器15H,将喷嘴部815的前端喷出口815a朝向油墨盒9的操作进行说明的大致透视图。此外,图42A示出了油墨注入部11朝向正上方的结构的油墨盒9。与之相对,图42B示出了油墨注入部11朝向斜上方的结构的油墨盒9。图43A、图43B是举例示出其他方式的多个突起817A、817B的主要部分透视图。图44A、图44B是进一步举例示出其他方式的多个突起的主要部分透视图。

如图38所示,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带喷嘴封盖的油墨补充容器15H构成为包括:收容有油墨的合成树脂制的瓶状的容器主体811、以及安装在该容器主体811的口颈部812的喷嘴封盖81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H中,容器主体811的主体部813具备可挠性,能够使表里一对的正面壁部813a沿着彼此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例如,在握持主体部813使其倾倒的状态下,以夹持一对正面壁部813a的方式进行挤压(按压),由此,一边使容器主体811挤压变形一边对内部施加压力,从而能够从喷嘴封盖814的喷嘴部815的前端喷出口815a喷出油墨。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H具备如下功能:例如如图42A、图42B所示,在一边使容器主体811倾倒,一边将喷嘴封盖814的前端喷出口815a朝向喷出位置移动的操作途中,在没有积极按压主体部813的挤压前的状态下,能够有效抑制油墨不经意且强力地从前端喷出口815a喷出。

此外,如图3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H是在使其倾倒以喷出油墨的容器主体811的口颈部812,安装有喷嘴封盖814的可挤压变形的容器。而且,如图39所示,喷嘴封盖814的喷嘴部815由封盖主体816的封闭板部816a支撑。而且,喷嘴部815在从口颈部812的内周面分开的状态下,沿着口颈部812的轴向,从封闭板部816a延伸设置到喷出方向X的前方侧,并且在内部具备喷出引导流路815b,引导油墨从前端喷出口815a喷出。

如图40所示,在封闭板部816a上,在通往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流入口815c的周围,多个突起817从封闭板部816a朝着喷出方向X的后方侧突出设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封闭板部816a突出的多个突起817的突出方向前端部(喷出方向X的后方侧的前端部)中的内接圆S(参照图40)的内径(直径)D2设置成,大于或等于通往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流入口815c的内径D1(参照图39)。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811例如是由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合成树脂构成的吹塑成形品,具备可挤压变形的瓶状。如图38所示,容器主体811由主体部813、口颈部812、及底部823构成。容器主体811形成为:通过将底部823放置在载置面上,能够以竖立设置的状态将其陈列于店面,或者在家庭内进行保管。

容器主体811的主体部813例如是具有长轴及短轴的扁平的大致椭圆或者大致长圆的中空剖面形状。另外,主体部813在与底部823的相反侧的上端部分中,具备渐缩形状的颈部813b,该颈部813b是一边使其中心位置从主体部813的纵向中心轴C朝着长轴一侧的端部侧偏心,一边使其中空剖面形状逐渐缩径而形成。

另外,如图42A所示,容器主体811设为容易朝向油墨盒9的内壁面91喷出油墨的形状,具备所谓的弯颈瓶状。由此,能够以流经油墨盒9的内壁面91方式注入油墨。特别是,如图42B所示,油墨盒9的油墨注入部11设为朝向朝向斜上方的结构,由此能够进一步以流经油墨盒9的内壁面91的方式注入油墨,从而能够进一步发挥具备弯颈瓶状的容器主体811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8所示,容器主体811具备如下的弯颈瓶状:使与颈部813b的前端连接的口颈部812,从相对于主体部813的纵向中心轴C朝侧方偏心的位置,朝着该偏心方向的相反侧倾斜并突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811在形成为上端部分的渐缩部的颈部813b中,具备如下形状:使颈部813b偏心的一个端部侧的侧面,经由弯曲凸面813c接合到口颈部812的基端部而形成,该弯曲凸面813c的纵向截面是向外凸的平滑曲面。进而,容器主体811在形成为上端部分的渐缩部的颈部813b中,具备如下形状:使另一个端部侧的侧面,经由弯曲凹面813d接合到口颈部812的基端部而形成,该弯曲凹面813d的纵向截面是向内凹的平滑曲面。

由此,当通过以倾斜状态突出的口颈部812被配置在下方的方式,使容器主体811倾倒时(参照图42A、图42B),容器主体811使收容在容器主体811的油墨,经由形成为渐缩部的颈部813b的弯曲凸面813c的棱线部813e的内侧面,平滑且顺畅地流下。此外,能够朝向安装有喷嘴封盖814的口颈部812,强力地送出油墨(参照图4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811具备使颈部813b相对于主体部813的纵向中心轴C朝向一侧倾斜突出而形成的弯颈瓶状,从底部823到颈部813b形成弯曲状的棱线部813e。进而,容器主体811相对于主体部813的纵向中心轴C,握持使用弯颈侧或者弯颈侧的相反侧,由此,瓶内的油墨沿着弯曲状的棱线部813e的形状流动,从而强力地与喷嘴部815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封盖814例如是由聚乙烯、聚丙烯等的合成树脂构成的注塑成形品。如图39所示,喷嘴封盖814具备封盖主体816,该封盖主体816由以下部分构成:圆环状嵌入卡合部818;朝着该圆环状嵌入卡合部818的内侧壁部818a的下方延伸设置的内筒壁819;以及作为一体接合到内筒壁819的下端部,与内筒壁819一同阻塞口颈部812的内侧的流出口的封闭板部816a。另外,喷嘴封盖814具备喷嘴部815,该喷嘴部815由封盖主体816的封闭板部816a支撑,从该中央部分竖立设置,一体设置而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配置在口颈部812的内侧区域的圆环状嵌入卡合部818的内侧壁部818a、内筒壁819、以及封闭板部816a包围四周,在喷嘴部815的外侧,储液凹部824形成在口颈部812的前端开口面812a的下方。

例如使容器主体811倾倒,优选为使其挤压变形,从喷嘴部815的前端喷出口815a喷出规定量的油墨之后,释放按压返回到直立状态时,流经喷嘴部815的外周面沿着下方滴落的油墨被储存在储液凹部824中。由此,能能够有效地防止流经喷嘴部815的外周面并滴落的油墨附着到口颈部812的外周面。

圆环状嵌入卡合部818具备由内侧壁部818a、顶面壁部818b、以及外侧壁部818c构成的大致“コ”形的剖面形状。在外侧壁部818c的下端部内周面,设有卡合凸肋818d。通过将该卡合凸肋818d卡合到设置在容器主体811的口颈部812的前端部外周面的被卡合凸肋812c,由此,将口颈部812的前端部夹入到内侧壁部818a与外侧壁部818c之间,并且以使口颈部812的前端面抵接到顶面壁部818b的下表面的状态,将喷嘴封盖814安装固定到容器主体811的口颈部812。

喷嘴部815例如使具有1~10mm左右的内径、并且具有15~60mm左右的长度的纵长中空的圆筒状部分。喷嘴部815在其内部具备沿着轴向贯通的喷出引导流路815b。喷嘴部815通过封盖主体816的封闭板部816a进行支撑,从其中央部分竖立设置,由此,在喷嘴封盖814被安装固定到容器主体811的口颈部812的状态下,从口颈部812的内周面隔开,并且优选地使喷嘴部815的轴向与容器主体811的口颈部812的轴向一致或者大致抑制,进行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部815沿着口颈部812的轴向,从封闭板部816a仅朝着喷出方向X的前方侧延伸设置。

在喷嘴部815的封闭板部816a的下表面,通往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圆形的流入口815c例如以1~10mm左右的内径(直径)D1进行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围在封闭板部816a的下表面开口的流入口815c的四周,多个突起817朝着喷出方向X的后方侧突出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0所示,包围流入口815c的四周设置而成的多个突起817,例如形成为具备1~15mm左右的直径的圆形剖面形状的圆柱状突起。多个突起817例如以2~30mm左右的高度从封闭板部816a突出,并且优选为在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的中心间距,包围流入口815c的四周,例如设置有2~15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起817分别从自通往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流入口815c的开口边沿朝着外侧稍微隔开的位置,相对于封闭板部816a沿着垂直下方突出,设置而成(参照图39)。由此,多个突起817的突出方向前端部中的内接圆S(参照图40)设置成,其内径(直径)D2大于流入口815c的内径D1(参照图39)。

多个突起817的突出方向前端部中的内接圆S的内径D2设置成大于或等于流入口815c的内径D1,由此,能够在以较小的力喷出内容液而不会喷出时的压力损耗。而且,油墨的一部分与通往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流入口815c的开口边沿附近的封闭板部816a碰撞,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流入喷嘴部815的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油墨的力量和流速。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起817形成为具备圆形的剖面形状的圆柱状突起。因此,各个突起817的、以流入口815c的中心部为中心的放射方向外侧的大致半圆区域的外周面,可以作为外周倾斜面部817a发挥作用,使得相邻的各一对突起817之间的间隙817b从放射方向外侧朝着放射方向内侧的流入口815c变窄。

即,多个突起817通过具有圆形的剖面形状,由此,在放射方向外侧的大致半圆的区域分别具备一边呈弧状弯曲一边倾斜的外周倾斜面部817a,使得各一对突起之间的间隙817b从多个突起817的外侧朝着内侧的流入口815c变窄。

多个突起817具备外周倾斜面部817a,使得相邻的各一对突起817之间的间隙817b从多个突起817的外侧朝着内侧的流入口815c变窄。由此,握持并挤压容器主体811的主体部813以喷出油墨时,通过多个突起817产生乱流,从而既能够有效地防止油墨强力地喷出,油墨本身也容易借助外周倾斜面部817a,从多个突起817的外侧流入到内侧的流入口815c。

如图3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H具备盖罩820,在不使用油墨补充容器15H时,覆盖喷嘴封盖814的喷嘴部815可拆装地进行安装。盖罩820由大致截锥形的盖主体部821,以及从盖主体部821的下端部连续地朝下方延伸设置的大致圆筒状的安装裙部822构成。

盖罩820例如通过将设置在安装裙部822的内侧面的螺合突条822a,与设置在容器主体811的口颈部812的外周面的螺合突条812d进行螺合,由此,在通过盖主体部821的顶面部内侧面阻塞喷嘴部815的前端喷出口815a的状态下,覆盖容器主体811的口颈部812进行安装。

另外,从盖主体部821的顶面部内侧面朝下方突出地,设置有内环部821a。覆盖容器主体811的口颈部812安装盖罩820时,内环部821a沿着喷嘴部815的前端喷出口815a的内边沿部被嵌入,从而能够以牢固地防水状态阻塞前端喷出口815a。

进而,从盖主体部821的中间部内侧面朝下方突出地,设置有抵接环部821b。覆盖容器主体811的口颈部812安装盖罩820时,抵接环部821b的前端隔着喷嘴封盖814的圆环状嵌入卡合部818的顶面壁部818b与口颈部812的前端面相抵接。由此,安装裙部822被过度地螺合到口颈部812,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内环部821a或喷嘴部815的前端部的破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墨补充容器15H以在容器主体811中收容有油墨、并且覆盖喷嘴封盖814的喷嘴部81安装有盖罩820的状态,作为容器产品被产品化。

而且,根据具备上述结构的油墨补充容器15H,能够有效地避免以下情况:从使其倾倒以喷出油墨的容器主体811的口颈部812所安装的、喷嘴封盖814的喷嘴部815的前端喷出口815a中,积极地喷出油墨的操作前的状态下,油墨不经意且强力地喷出。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喷嘴封盖814的喷嘴部815由封闭板部816a支撑,以从口颈部812的内周面间隔的状态从封闭板部816a朝着喷出方向X的前方侧延伸设置而成。而且,喷嘴部815在内部具备喷出引导流路815b,在封闭板部816a上,在通往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流入口815c的周围,多个突起817从封闭板部816a朝着喷出方向X的后方侧突出设置。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H,如图41所示,使容器主体811倾倒以喷出油墨时,伴随着使容器主体811倾倒,油墨强力地朝着口颈部812及喷嘴部815送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送出的油墨被包围通往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流入口815c的四周设置而成的多个突起817阻挡,由此,难以直接流入喷嘴部815的流入口815c,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流入到喷嘴部815的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油墨的力量和流速。

另外,朝着喷嘴部815被送出的油墨借助多个突起817的突出方向前端部的内接圆部分、或者相邻的各一对突起817之间的间隙817b,流入到由多个突起817包围的内侧区域之后,经由流入口815c流入到喷出引导流路815b。

流入到由多个突起817包围的内侧区域的油墨,通过从突出方向前端部的内接圆部分或者多个相邻的突起817之间的间隙817b流入的油墨的彼此碰撞,以及通往其他间隙817b等,在由多个突起817包围的内侧区域或其周围,产生复杂的油墨流动。

另外,从多个突起817的突出方向前端部的内接圆部分流入的油墨,可以借助多个相邻的突起817之间的间隙817b,流出到内侧区域的外侧,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流入到喷嘴部815的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油墨的力量和流速。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H,能够有效地避免以下情况:喷出油墨时,使容器主体811倾倒而被送入到口颈部812的内侧区域的油墨,在积极地喷出油墨的操作前的状态下,不经意且强力地从喷嘴部815的前端喷出口815a喷出,弄脏周围部件。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811设为容易地朝向油墨盒9的侧面的内壁面91喷出油墨的形状(参照图42A、图42B),是具备所谓的弯颈瓶状的挤压容器。另外,当通过以倾斜状态突出的口颈部812被配置在下方的方式,使容器主体811倾倒时,收容在容器主体811的油墨,经由颈部813b的弯曲凸面813c的内侧面平滑且顺畅地流下,进而强力地朝着口颈部812被送出。

进而,容器主体811具备使颈部813b相对于主体部813的纵向中心轴C朝向一侧倾斜突出而形成的弯颈瓶状,从底部823到颈部813b形成弯曲状的棱线部813e。进而,容器主体811相对于主体部813的纵向中心轴C,握持使用弯颈侧或者弯颈侧的相反侧,由此,瓶内的油墨沿着弯曲状的棱线部813e的形状流动,从而强力地与喷嘴部815接触。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喷嘴封盖814具备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可有效地避免以下情况:一边使容器主体811倾倒一边将前端喷出口815a朝向油墨盒9的油墨注入部11的途中,油墨不经意且强力地从前端喷出口815a喷出,分散到油墨注入部11(油墨盒9)的外侧。

另外,由于喷嘴封盖814具备如上所述的结构,因而能够有效地避免以下情况:在没有积极地按压主体部813的挤压前的状态中,油墨不经意且强力地从前端喷出口815a喷出,飞散到油墨注入部11(油墨盒9)的外侧。

图43A、图43B举例示出了形成在喷嘴封盖814的封闭板部816a的通往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流入口815c的周围所设置的多个突起的其他方式。

如图43A所示,突起817A设为三角形的剖面形状,优选形成为具备等腰三角形的剖面形状的三角柱状突起。三角柱状的突起817A将其顶部配置在以流入口815c的中心部为中心的放射方向外侧,将底边部配置在放射方向内侧,在流入口815c的周围以等角度的中心间距设置有多条。由此,三角柱状的突起817A的两侧的斜边部可以作为外周倾斜面部817c发挥作用,使得相邻的各一对突起817A之间的间隙817d从多个突起817A的外侧朝着内侧的流入口815c变窄。

如图43B所示,突起817B形成为圆柱状突起。而且,圆柱状的突起817B包围流入口815c的周围设置有多条。各个圆柱状的突起817B从在突出基端部中自流入口815c的开口边沿朝着外侧隔开适当距离的位置,朝向突出方向前端部,以向内侧倾斜的状态突出设置而成。多个突起817B的该突出方向前端部中的内接圆S1的内径,保持大于或等于流入口815c的内径D1的状态进行设置。

根据图43A、图43B所示的具备设有多个突起817A、817B的喷嘴封盖814的油墨补充容器,可以获得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H相同的作用效果。

根据第九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H中,使容器主体811倾倒以喷出油墨时,伴随着使容器主体811倾倒,虽然油墨强力地朝着口颈部812及喷嘴部815送出,但是被送出的油墨被包围通往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流入口815c的四周设置而成的多个突起817阻挡。由此,油墨难以直接流入喷嘴部815的流入口815c,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流入到喷嘴部815的喷出引导流路815b的油墨的力量和流速。换言之,多个突起817相对于流入到流入口815c的油墨发挥阻挡作用,能够调整流入的油墨的流量和流速。由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在积极地喷出油墨的操作前的状态下,油墨不经意且强力地喷出。

(2)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H能够抑制油墨的注入速度,由此,在向油墨盒9注入(补充)油墨时,能够抑制油墨中混入(卷入)空气。由此,通过抑制气泡混入油墨盒9内的油墨中,由此,在油墨喷射系统1(打印机2)中,从记录头8喷出油墨时,能够防止气泡进入喷嘴内形成空排、即所谓的喷嘴脱落。

(3)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H能够抑制油墨的注入速度,由此,在向油墨盒9注入(补充)油墨时,能够抑制油墨中混入(卷入)空气。由此,能够防止以下情况:向油墨盒9注入油墨时在油墨盒9内产生气泡,或者由于该气泡导致体积增加,使得油墨从油墨注入部11溢出等。

(4)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H的容器主体811构成为弯颈瓶状。由此,能够以流经油墨盒9的内壁面91的方式注入油墨,并且能够抑制油墨的注入速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油墨的注入而导致的气泡产生。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或改良。变形例在下面进行说明。

(1)通往喷出引导流路的流入口的周围所设置的多个突起不一定需要具备圆形或三角形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具备如图44A、图44B所示的平板形状等矩形的剖面形状的突起817C、817D等,具备各种剖面形状的突起。

(2)多个突起配置在流入口的周围,有2处或3处以上突出设置即可。

(3)多个突起的突出方向前端部中的内接圆不一定需要是正圆,可以采用大致圆形或椭圆形等,适于与多个突起的突出方向前端部内接的形状。

(4)内接圆不是正圆的情况下,内径(直径)是截面2次半径的2倍。

(5)容器主体不一定需要具备弯颈瓶状。另外,收容在容器主体的液体除了记录用(打印用)的油墨以外,也可以是清洗记录头的清洗液。

〔第十实施方式〕

图45是第十实施方式涉及的安装有封盖910的油墨补充容器15I的剖视图。图46A是构成封盖910的有底筒体915的剖视图。图46B是构成封盖910的有底筒体915的透视图。图47是对通过挤压容器主体912,经由捕集室914从注出口916朝向注出喷嘴919喷出油墨的状况进行说明的封盖910的大致剖视图。

图48A是构成第一变形例的封盖的有底筒体921的剖视图。图48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921的透视图。图49A是构成第二变形例的封盖的有底筒体923的剖视图。图49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923的透视图。图50是对通过有底筒体923经由捕集室914从注出口916朝向注出喷嘴919注出油墨的状况进行说明的封盖的大致剖视图。图51A是构成第三变形例的封盖的有底筒体925的剖视图。图51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925的透视图。图52A是构成第四变形例的封盖的有底筒体927的剖视图。图52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927的透视图。

图53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928的剖视图。图53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928的透视图。图54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930的剖视图。图54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930的透视图。图55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932的剖视图。图55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932的透视图。图56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934的剖视图。图56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934的透视图。图57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936的剖视图。图57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936的透视图。图58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有底筒体938的剖视图。图58B是构成封盖的有底筒体938的透视图。

如图45所示,第十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I由以下部分构成:由可挤压变形的塑料构成的容器主体912;以及安装在容器主体912的口颈部912a的挤压容器用的封盖910。此外,封盖910具备在前端形成有喷出口913a的注出喷嘴919。

作业人员首先握持容器主体912的主体部912b,使油墨补充容器15I倾倒或倒立,由此将注出喷嘴919前端的喷出口913a朝向喷出位置。然后,作业人员挤压(压迫)容器主体912的主体部912b,使容器主体912变形,由此,能够将油墨从主体部912b送出到封盖910的注出喷嘴919,从喷出口913a喷出规定量。

另外,封盖910在顶面部910a的下面侧具备储液用的捕集室914,由此具备可避免如下情况的功能:在将注出喷嘴919的喷出口913a朝向喷出位置后,直至挤压容器主体912的主体部912b之间,油墨因容器主体912的内压或油墨的自重而从喷出口913a漏出或滴落。进而,封盖910具备在挤压主体部912b时,使油墨顺利地喷出的功能,并且具备将捕集室914中残留的油墨顺利地回收到容器主体912的功能。

即,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封盖910是如下封盖:被安装在由可挤压变形的塑料构成的容器主体912的口颈部912a进行使用,通过容器主体912的主体部912b的挤压变形,使油墨从注出喷嘴919的前端的喷出口913a喷出。

在封盖910中,如图46A、图46B所示,在封盖910的注出喷嘴919竖立设置的顶面部910a的下面侧,设有由中空的有底筒体915构成的储液用的捕集室914。另外,在有底筒体915的底部915a,开口形成有流入流出口917,兼作为容器主体912与捕集室914之间的油墨的流入口及流出口。另外,在有底筒体915的底部915a,如图46A、图46B所示,在包含通往注出喷嘴919的注出口916的正下方部分在内的区域中,形成有高于底面915c的底部抬高部91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封盖910中,通往注出喷嘴919的注出口916开口形成在顶面部910a的中央部分(参照图45),底部抬高部918形成为通过该顶面部910a的中央部分的正下方部分,在直径方向上呈带状延伸设置的台阶部(参照图46B)。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封盖910中,如图45所示,通往注出喷嘴919的注出口916开口形成为,朝顶面部910a的下面侧突出的注出喷嘴919的内侧突出部分919a的下端开口。流入流出口917分别开口形成在隔着底部915a的底部抬高部918的两侧的底面915c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912是具备可挤压变形的可挠性的瓶状塑料容器,如图45所示,由以下部分构成:收容油墨的主体部912b;以及从主体部912b的上端部朝着上方突出而形成,上端作为开口面的口颈部912a。封盖910借助公知的各种螺合单元或嵌合单元,可装拆地安装在口颈部912a上。另外,容器主体912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合成树脂,例如通过吹塑成形容易地形成。

封盖910例如是塑料制的成形品,构成为包含以下部分:圆形的顶面部910a;以及从顶面部910a的边沿部分作为一体地朝着下方延伸设置的圆环裙部形状的周壁部910b。

在顶面部910a,从其中央部分朝着上方突出地设有注出喷嘴919。本实施方式的注出喷嘴919形成为内径例如是6mm左右的圆筒状的喷嘴,从顶面部910a垂直地竖立设置,并且下端部分越过顶面部910a朝下面侧突出,形成内侧突出部分919a。注出喷嘴919的中空内部形成为使油墨注出的喷出流路913。在注出喷嘴919的前端形成有喷出口913a,在内侧突出部分919a的下端形成有注出口916,双方均形成为内径例如是6mm左右的圆形开口。

此外,注出喷嘴919的喷出口913a可以通过可开闭地对其进行覆盖的公知的各种盖体(省略图示),事先适当地进行阻塞。

另外,在封盖910的圆环裙部形状的周壁部910b,例如在内侧面设有内螺纹突条,该内螺纹突条与例如设置在容器主体912的口颈部912a的外周面的外螺纹突条相螺合,由此,封盖910可拆装地安装到口颈部912a。

进而,在周壁部910b的内侧,一体地设有安装套筒920,该安装套筒920与周壁部910b同心地配置,从顶面部910a的下表面朝着下方突出。在该安装套筒920的内侧,以从下方嵌入的方式安装并卡合中空的有底筒体915,由此,在顶面部910a的下面侧形成储液用的捕集室914。

作为安装套筒920的形状,可以采用同心地配置在周壁部910b的环状套筒、或者将多个卡合肋等在圆周方向上以套筒状连续配置而成的结构。另外,在该安装套筒920的下端内侧面,嵌入有底筒体915时,也可以设置对其下端边沿部进行卡合的卡合用肋。

如图46A、图46B所示,用以形成捕集室914的有底筒体915例如是塑料制的成形品,是如下的中空的安装构件:由圆筒状的筒体周壁部915b及底部915a一体成形,筒体周壁部915b具备可与安装套筒920的内周面形状密接的外周面形状,直径例如是30mm左右,高度例如是10~20mm左右;底部915a开口形成有流入流出口917;上端形成为开口面。

此外,有底筒体915的直径及高度例如由:捕集室914中的油墨的保留性或容器主体912的挤压性;以及通1次挤压操作应当喷出的油墨的容量;进而其与容器主体912的口颈部912a的内径的关系,来确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有底筒体915的底部915a设有底部抬高部918,该底部抬高部918是在直径方向上横截该中央部分,具有矩形剖面形状,从两侧的底面915c高出一级的台阶部。如图46A所示,矩形剖面形状的底部抬高部918的宽度B优选为与注出口916的直径相同,或者稍大。

例如,如果注出口916的内径为6mm左右,有底筒体915的直径为30mm左右且高度为10~20mm,则底部抬高部918可以设置成宽度B为6~10mm左右、高度H为5~10mm左右的矩形剖面形状。另外,作为注出喷嘴919的内侧突出部分919a的下端开口的注出口916、与该正下方部分的底部抬高部918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P(参照图45),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被缩小到例如3~10mm左右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46B所示,在隔着底部抬高部918的两侧的、比底部抬高部918低一级的平坦的底面915c,在接近筒体周壁部915b的边沿部分,分别开口形成有圆形的流入流出口917,该流入流出口917配设在与底部抬高部918垂直相交的直径方向的两端部分。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有底筒体915的底部915a的2个流入流出口917的总计开口面积优选形成为,通往注出喷嘴919的注出口916的开口面积的25~300%的大小。如果形成在有底筒体915的底部915a的流入流出口917的开口面积相比于注出口916的开口面积过大,则油墨容易从容器主体912大量流入捕集室914,导致无法充分发挥捕集室914的储液功能。

另外,如果流入流出口917的开口面积相比于注出口916的开口面积过小,则油墨难以流入捕集室914,导致即使挤压容器主体912也无法顺利地喷出油墨,并且导致无法将残留在捕集室914的油墨顺利地回收到容器主体912。

通过将流入流出口917的总计开口面积与注出口916的开口面积的比例设为上述范围,能够均衡有效地发挥:后述捕集室914的储液功能、挤压容器主体912时使油墨顺利地喷出的功能、以及将残留在捕集室914的油墨顺利地回收到容器主体912的功能。从这个观点出发,流入流出口917的总计开口面积相对于注出口916的开口面积,更优选形成为75~200%的大小,特别优选形成为100~150%的大小。

根据第十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I,可以有效利用适当大小的中空部、即捕集室914,有效地避免挤压容器主体912前的油墨漏出或滴落,并且可以缩短从挤压容器主体912到喷出油墨的时间,或者残留在捕集室914的油墨被回收到容器主体912的时间,提高使用方便性。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I,在本实施方式的封盖910中,在顶面部910a的下面侧设有由有底筒体915构成的捕集室914,在有底筒体915的底部915a开口形成有流入流出口917,并且在有底筒体915的底部915a,在包含通往注出喷嘴919的注出口916的正下方部分在内的区域中,形成有高于底面915c的底部抬高部918。由此,在使用油墨补充容器15I时,例如在将注出喷嘴919配置在下方使其倾倒的状态下,挤压容器主体912以喷出油墨时,能够在从使油墨补充容器15I倾倒到挤压的例如1~3秒左右的瞬间,使从容器主体912朝向注出喷嘴919的油墨经由流入流出口917以适度的流量流入到捕集室914,暂时储存并滞留在适当大小的中空部、即捕集室914中。由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因容器主体912的内压或油墨的自重而导致的油墨意外漏出或滴落。

(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I,在挤压容器主体912时,油墨经由流入流出口917以适度的流量流入捕集室914,相当程度的量已经滞留在捕集室914的内部。而且,在通往注出喷嘴919的注出口916的正下方部分的区域形成有底部抬高部918,由此,与注出口916的正下方部分的底部915a之间的间隔P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被缩小的状态。因此,容易形成通往注出口916的流入路径,流入捕集室914内部的油墨迅速流入注出口916,由此,可以借助注出喷嘴919的喷出流路913及喷出口913a使油墨顺利地喷出。

(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I,释放挤压操作再次将油墨补充容器15I恢复到直立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在通往注出喷嘴919的注出口916的正下方部分的区域形成有底部抬高部918,由此,残留在捕集室914的油墨朝着配设在底部915a的底面915c的流入流出口917顺利地流下,并且从具有适当开口面积的流入流出口917被顺利地回收到容器主体912。

(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I,通过在通往注出喷嘴919的注出口916的正下方部分的区域形成有底部抬高部918,由此,油墨从流入流出口917经由沿着底部抬高部918的一种迂回流路流入到注出口916。另外,流入流出口917的位置俯视时,必然配设在与注出口916偏离的位置。因此,在使用油墨补充容器15I时,例如即便使油墨补充容器15I以陡峭的坡度倾倒,或者上下颠倒,也可以避免油墨直接从流入流出口917流向注出口916,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捕集室914的储液功能。

(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I,通往注出喷嘴919的注出口916形成为,朝顶面部910a的下面侧突出的注出喷嘴919的内侧突出部分919a的下端开口。由此,从流入流出口917流入的油墨不会直接流入注出口916,而是储存在捕集室914内之后被喷出,从而能够抑制液体滴落。

〔第一变形例〕

图48A、图48B示出了有底筒体921,其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变形例的挤压容器用的封盖,用以在顶面部910a的下面侧形成捕集室914。

根据本变形例,封盖除有底筒体921以外的部分,具备与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封盖910相同的结构,有底筒体921具备与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有底筒体915大致相同的结构。

在本变形例中,有底筒体921是由底部921a及圆筒状的筒体周壁部921b一体成形的中空的安装构件。另外,底部抬高部918形成为在直径方向上呈带状延伸设置的台阶部。而且,在本变形例中,流入流出口922没有形成在底面921c,而是分别开口形成在底部抬高部918的两侧的侧面918a中与底面921c接近的部分、即侧面基端部。

根据第一变形例,除了发挥与第十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I相同的作用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的油墨补充容器15I中,封盖的流入流出口922形成在底部抬高部918的侧面基端部。因此,从流入流出口922流入的油墨在有底筒体921内沿着底部抬高部918迂回,通过形成这种流路,与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相比,可以更均衡地发挥:捕集室914的储液功能、挤压容器主体912时使油墨顺利地喷出的功能、以及将残留在捕集室914的油墨顺利地回收到容器主体912的功能。

〔第二变形例〕

图49A、图49B示出了有底筒体923,其构成涉及本实用新型的第一0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挤压容器用的封盖,用以在顶面部910a的下面侧形成捕集室914。

根据本变形例,封盖除有底筒体923以外的部分,具备与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封盖910相同的结构,有底筒体923具备与上述第一变形例的有底筒体921大致相同的结构。

在本变形例中,有底筒体923是由底部923a及圆筒状的筒体周壁部923b一体成形的中空的安装构件。另外,底部抬高部918形成为在直径方向上呈带状延伸设置的台阶部。另外,流入流出口922形成在底部抬高部918的两侧的侧面918a中与底面923c接近的部分、即侧面基端部。而且,在一个流入流出口922与注出口916之间的部分,设有阻壁924,该阻壁924从底部抬高部918到超过注出喷嘴919的内侧突出部分919a的下端开口(注出口916)的高度位置进行竖立设置。

根据第二变形例,除了发挥与第一0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I相同的作用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的油墨补充容器15I中,封盖中,在一个流入流出口922与注出口916之间的部分设有阻壁924。由此,例如如图50所示,以将设有阻壁924一侧的一个流入流出口922配置在上侧的方式,使油墨补充容器15I倾倒并挤压容器主体912时,通过阻壁924切断从一个流入流出口922直接流向注出口916的油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避免挤压油墨补充容器15I的过程中产生的油墨意外漏出或滴落。

〔第三变形例〕

图51A、图51B示出了有底筒体925,其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三变形例的挤压容器用的封盖,用以在顶面部910a的下面侧形成捕集室914。

根据本变形例,封盖除有底筒体925以外的部分,具备与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封盖910相同的结构,有底筒体925具备与上述第二变形例的有底筒体923大致相同的结构。

在本变形例中,有底筒体925是由底部925a及圆筒状的筒体周壁部925b一体成形的中空的安装构件。另外,底部抬高部918形成为在直径方向上呈带状延伸设置的台阶部。另外,流入流出口922形成在底部抬高部918的两侧的侧面918a中与底面925c接近的部分、即侧面基端部。

另外,在一个流入流出口922与注出口916之间的部分,设有阻壁924。另外,在直径方向上呈带状延伸设置的底部抬高部918的上方空间中,通过在其两端部分,有底筒体925的筒体周壁部925b的内周面作为具有大致コ字剖面形状的内侧突出部926朝径向内侧,由此缩小直径方向的间隔。

根据第三变形例,除了发挥与第十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I相同的作用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的油墨补充容器15I中,在直径方向上呈带状延伸设置的底部抬高部918的上方空间中,通过在其两端部分,内侧突出部926突出,由此缩小直径方向的间隔。因此,通往注出喷嘴919的注出口916的正下方部分的空间变小,进而容易形成使流入捕集室914内部的油墨通往注出口916的流入路径,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喷出油墨。

〔第四变形例〕

图52A、图52B示出了有底筒体927,其构成涉及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挤压容器用的封盖,用以在顶面部910a的下面侧形成捕集室914。

根据本变形例,封盖除有底筒体927以外的部分,具备与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封盖910相同的结构,有底筒体927具备与上述第三变形例的有底筒体925大致相同的结构。

在本变形例中,有底筒体927是由底部927a及圆筒状的筒体周壁部927b一体成形的中空的安装构件。另外,底部抬高部918形成为在直径方向上呈带状延伸设置的台阶部。另外,流入流出口922形成在底部抬高部918的两侧的侧面918a中与底面927c接近的部分、即侧面基端部。

而且,在直径方向上呈带状延伸设置的底部抬高部918的上方空间的两端部分,有底筒体927的筒体周壁部927b的内周面作为具有大致“コ”形剖面形状的内侧突出部926朝径向内侧突出。而且,在一个流入流出口922与注出口916之间的部分,设有阻壁924。而且,从有底筒体927的底部927a的底部抬高部918下降一级的底面927c形成为,从筒体周壁部927b侧朝着底部抬高部918的侧面基端部的流入流出口922变为下行坡度的倾斜面。另外,底部抬高部918的上面也形成为,从设有阻壁924的一侧朝着相反侧变为下行坡度的倾斜面。

根据第四变形例,除了发挥与第十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I相同的作用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的油墨补充容器15I中,底部927a的底面927c形成有朝着流入流出口922变为下行坡度的倾斜面。另外,底部抬高部918的上表面是倾斜面。由此,能够使残留在捕集室914的油墨更顺利地朝着流入流出口922流下,并且能够更加顺利地将油墨从流入流出口922回收到容器主体912。

〔其他变形例〕

本实用新型只要是在封盖的注出口916的正下方部分形成底部抬高部918即可,不限定于上述第一0实施方式及第一~第四变形例,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通往注出喷嘴的注出口不一定需要在顶面部的中央部分进行开口,也可以在从中央部分偏离的进行开口。

进而,底部抬高部除了形成为通过中央部分的正下方部分,在直径方向上呈带状延伸设置的台阶部以外,作为形成在注出口916的正下方部分的方式,例如如图53A~图58B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各种形状。下面示出变形例。

例如,在图53A、图53B所示的有底筒体928中,底部抬高部929形成在平面圆形的有底筒体928的底部的大致半圆部分的区域。另外,在图54A、图54B所示的有底筒体930中,底部抬高部931形成为两级结构。另外,在图55A、图55B所示的有底筒体932中,底部抬高部933以弯曲为圆弧状的剖面形状,形成在平面圆形的有底筒体932的底部的大致半圆部分的区域。另外,在图56A、图56B所示的有底筒体934中,底部抬高部935以大致半圆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在直径方向上呈带状延伸设置的台阶部。

另外,在图57A、图57B所示的有底筒体936中,底部抬高部937在平面圆形的有底筒体936的底部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呈扁平的有顶圆筒状突出的台阶部。另外,在图58A、图58B所示的有底筒体938中,底部抬高部939以大致半圆的剖面形状,在平面圆形的有底筒体938的底部的中央部分,呈圆顶状突出形成。

通过上述的有底筒体928、930、932、934、936、938,形成与上述第十实施方式、及第一~第四变形例相同的封盖910的一部分,发挥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59是第十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安装有封盖950的油墨补充容器15J的剖视图。图60是构成封盖950的有底筒体955的剖视图。图61A是构成封盖950的有底筒体955的透视图。图61B是构成封盖950的有底筒体955的剖视图。图62是对通过挤压容器主体952,经由捕集室954从注出口956朝向注出喷嘴959注出油墨的状况进行说明的封盖950的大致剖视图。图63A是构成第一变形例的封盖的有底筒体的透视图。图63B是对经由有底筒体形成的捕集室从注出口朝向注出喷嘴喷出油墨的状况进行说明的封盖的大致剖视图。图64A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封盖的剖视图。图64B是举例示出其他变形例的封盖的剖视图。

如图59所示,第十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J由以下部分构成:由可挤压变形的塑料构成的容器主体952;以及安装在容器主体952的口颈部952a的挤压容器用的封盖950。此外,封盖950具备在前端形成有喷出口953a的注出喷嘴959。

作业人员首先握持容器主体952的主体部952b,使油墨补充容器15J倾倒倒立,由此将注出喷嘴959的前端的喷出口953a朝向喷出位置。然后,作业人员挤压(压迫)容器主体952的主体部952b,使容器主体952变形,由此,能够将油墨从主体部952b送出到封盖950的注出喷嘴959,从喷出口953a喷出规定量。

另外,封盖950在顶面部950a的下面侧具备储液用的捕集室954,由此具备可避免如下情况的功能:在将注出喷嘴959的喷出口953a朝向喷出位置后,直至挤压容器主体952的主体部952b之间,油墨因容器主体952的内压或油墨的自重而从喷出口953a漏出或滴落。进而,封盖950具备在挤压主体部952b时,使油墨顺利地喷出的功能,并且具备将捕集室954中残留的油墨顺利地回收到容器主体952的功能。

即,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封盖950是如下封盖:被安装在由可挤压变形的塑料构成的容器主体952的口颈部952a进行使用,通过容器主体952的主体部952b的挤压变形,使油墨从注出喷嘴959的前端的喷出口953a喷出。

在封盖950中,如图60所示,在封盖950的注出喷嘴959竖立设置的顶面部950a的下面侧,设有由中空的有底筒体955构成的储液用的捕集室954。另外,如图61A、图61B所示,在有底筒体955的底部955a,开口形成有流入流出口957,兼作为容器主体952与捕集室954之间的油墨的流入口及流出口。

流入流出口957相对于通往注出喷嘴959的注出口956的开口面积,具有25~300%的开口面积。另外,底部955a形成有在容器主体952的直立状态中朝向流入流出口957以下行坡度倾斜的倾斜面958,并且流入流出口957在底部955a的最下部进行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的封盖950中,流入流出口957在俯视时,配设在与通往顶面部950a开口的注出喷嘴959的注出口956偏离的位置(在图59及图60的剖视图中,流入流出口957与注出口956配设在左右方向上偏离的位置)。进而,通往注出喷嘴959的注出口956开口形成为,朝顶面部950a的下面侧突出的注出喷嘴959的内侧突出部分959a的下端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952始具备可挤压变形的可挠性的瓶状塑料容器,如图59所示,由以下部分构成:收容油墨的主体部952b;以及从主体部952b的上端部朝着上方突出而形成的,上端作为开口面的口颈部952a。封盖950借助公知的各种螺合单元或嵌合单元,可装拆地安装在口颈部952a。另外,容器主体952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合成树脂,例如通过吹塑成容易地形成。

如图60所示,封盖950例如是塑料制的成形品,构成为包含以下部分:圆形的顶面部950a;以及从顶面部950a的边沿部分作为一体地朝着下方延伸设置的圆环裙部形状的周壁部950b。在顶面部950a,从其中央部分朝着上方突出地设有注出喷嘴959。

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出喷嘴959形成为内径例如是6mm左右的圆筒状的喷嘴,从顶面部950a垂直地竖立设置,并且下端部分越过顶面部950a朝下面侧突出,形成内侧突出部分959a。注出喷嘴959的中空内部形成为使油墨注出的喷出流路953。在注出喷嘴959的前端形成有喷出口953a,在内侧突出部分959a的下端形成有注出口956,形成为内径例如是6mm左右的圆形开口。

此外,注出喷嘴959的喷出口953a可以通过可开闭地对其进行覆盖的公知的各种盖体(未图示),事先适当地进行阻塞。

另外,在封盖950的圆环裙部形状的周壁部950b,例如在内侧面设有内螺纹突条,该内螺纹突条与例如设置在容器主体952的口颈部952a的外周面的外螺纹突条相螺合,由此,封盖950可拆装地安装到口颈部952a。进而,在周壁部950b的内侧,一体地设有安装套筒960,该安装套筒960同心地配置,从顶面部950a的下表面朝着下方突出。

在该安装套筒960的内侧,以从下方嵌入的方式安装并卡合中空的有底筒体955,由此,在顶面部950a的下面侧形成储液用的捕集室954。作为安装套筒960的形状,可以采用同心地配置在周壁部950b的环状套筒、或者将多个卡合肋等在圆周方向上以套筒状连续配置而成的结构。另外,在该安装套筒960的下端内侧面,嵌入有底筒体955时,也可以设置对其下端边沿部进行卡合的卡合用肋。

如图61A、图61B所示,用以形成捕集室954的有底筒体955例如是塑料制的成形品,是如下的中空的安装构件:由圆筒状的周壁部955b及底部955a一体成形,周壁部955b具备可与安装套筒960的内周面形状密接的外周面形状,直径例如是30mm左右,高度例如是10~20mm左右;底部955a开口形成有流入流出口957;上端形成为开口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底筒体955的底部955a的大致整体形成为,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平坦的倾斜面958,在位于倾斜面958的最下部的底部955a的边沿部分,开口形成有流入流出口957。由此,倾斜面958在容器主体952的直立状态中,朝向流入流出口957以下行坡度倾斜。

另外,流入流出口957形成在有底筒体955的底部955a的边沿部分,由此,在俯视时配设在与形成在封盖950的顶面部950a的中央部分的通往注出喷嘴959的注出口956偏离的位置,并且配置成流入流出口957与注出口956不彼此相对。

在本实用新型中,将形成在有底筒体955的底部955a的流入流出口957的开口面积设为注出口956的开口面积的25~300%的大小。如果形成在有底筒体955的底部955a的流入流出口957的开口面积相比于注出口956的开口面积过大,则油墨容易从容器主体952大量流入捕集室954,导致无法充分发挥捕集室954的储液功能。

反之,如果流入流出口957的开口面积相比于注出口956的开口面积过小,则油墨难以流入捕集室954,导致即使挤压容器主体952也无法顺利地喷出油墨。并且,导致无法将残留在捕集室954的油墨顺利地回收到容器主体952。

通过将形成在有底筒体955的底部955a的流入流出口957的开口面积与注出口956的开口面积的比例设为上述范围,能够均衡有效地发挥:后述捕集室954的储液功能、挤压容器主体952时使油墨顺利地喷出的功能、以及将残留在捕集室954的油墨顺利地回收到容器主体952的功能。

从这种观点出发,流入流出口957的开口面积优选形成为注出口956的开口面积的50~250%的大小,更优选形成为75~200%的大小,为了均衡有效地发挥油墨的流畅的喷出功能、捕集室954将残留液回收到容器主体952的回收功能,特别优选形成为100~150%的大小。

根据第十一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J,可以有效利用适当大小的中空部、即捕集室954,有效地避免挤压容器主体952前的油墨漏出或滴落,并且可以缩短从挤压容器主体952到喷出油墨的时间,或者残留在捕集室954的油墨被回收到容器主体952的时间,提高使用方便性。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J,在本实施方式的封盖950中,在顶面部950a的下面侧设有由有底筒体955构成的捕集室954。另外,在有底筒体955的底部955a开口形成有流入流出口957,其具备通往注出喷嘴959的注出口956的25~300%的开口面积。另外,在有底筒体955的底部955a,形成有在容器主体952的直立状态下朝着流入流出口957倾斜的倾斜面958,流入流出口957在底部955a的最下部进行开口。通过该结构,在使用油墨补充容器15J时,例如在将注出喷嘴959配置在下方使其倾倒的状态下,挤压容器主体952以喷出油墨时,能够在从使油墨补充容器15J倾倒到挤压的例如1~3秒左右的瞬间,如图62所示,使从容器主体952朝向注出喷嘴959的油墨经由流入流出口957以适度的流量流入到捕集室954,暂时储存并滞留在适当大小的中空部、即捕集室954中。由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因容器主体952的内压或油墨的自重而导致的油墨意外漏出或滴落。

(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J,在挤压容器主体952时,油墨经由流入流出口957以适度的流量流入捕集室954,相当程度的量已经滞留在捕集室954的内部。因此,通过挤压容器主体952,油墨迅速被填充到通往注出喷嘴959的注出口956的周围并流入注出口956,由此,能够借助喷出流路953及喷出口953a使油墨顺利地喷出。

(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J,释放挤压操作再次将油墨补充容器15J恢复到直立状态的情况下,残留在捕集室954的油墨沿着倾斜面958朝向配设在底部955a的最下部的流入流出口957顺利地流下,并且从具有适当开口面积的流入流出口957被顺利地回收到容器主体952。

(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J,流入流出口957在俯视时,配设在与通往注出喷嘴959的注出口956偏离的位置。由此,在使用油墨补充容器15J时,例如即便使油墨补充容器15J以陡峭的坡度倾倒,或者上下颠倒,也可以避免油墨直接从流入流出口957流向注出口956,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捕集室954的储液功能。

(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J,有底筒体955的底部955a的大致整体形成为,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平坦的倾斜面958,在位于倾斜面958的最下部的底部955a的边沿部分,开口形成有流入流出口957。由此,例如如图62所示,以将有底筒体955的底部955a的流入流出口957配置在下侧的方式,使油墨补充容器15J倾倒并挤压容器主体952时,能够在通往注出喷嘴959的注出口956的下方部分的捕集室954中确保充足大小的储液空间。因此,能够缩小无法作为储液空间发挥作用的注出口956的上方部分的空间,由此,能够使油墨更顺利地喷出。

(7)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J,通往注出喷嘴959的注出口956形成为,朝顶面部950a的下面侧突出的注出喷嘴959的内侧突出部分959a的下端开口,由此,从流入流出口957流入的油墨不会直接流入注出口956,而是储存在捕集室954内之后被喷出,从而能够抑制液体滴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可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下面示出变形例。

〔第一变形例〕

图63A示出了有底筒体975,其用以在构成涉及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封盖的顶面部950a的下面侧,形成捕集室954。

根据本变形例,封盖除有底筒体975以外的部分,具备与上述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封盖950相同的结构,有底筒体975具备与上述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封盖950的有底筒体955大致相同的结构。

在本变形例的封盖中,有底筒体975由底部955a及周壁部955b构成。而且,底部955a的大致整体形成为,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平坦倾斜面958,在倾斜面958的最下部开口形成有流入流出口957。进而,如图63B所示,俯视时,优选为在配设于偏离位置的流入流出口957与注出口956之间的部分,设有具备圆弧剖面形状的阻壁961,该阻壁961从有底筒体975的底部955a到超过注出喷嘴959的内侧突出部分959a的下端开口(注出口956)的高度位置进行竖立设置。

根据第一变形例,除了发挥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J相同的作用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的油墨补充容器15J中,在俯视封盖时,在配设于偏离位置的流入流出口957与注出口956之间的部分,设有阻壁961。因此,例如,以将有底筒体975的底部955a的流入流出口957配置在上侧的方式,使油墨补充容器15J倾倒并挤压容器主体952时,通过阻壁961切断从流入流出口957直接流向注出口956的油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避免挤压油墨补充容器15J的过程中产生的油墨意外漏出或滴落。

〔其他变形例〕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第十一实施方式及第一变形例,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通往注出喷嘴へ的注出口不一定需要在朝顶面部的下面侧突出的内侧突出部分进行开口。另外,在俯视时,不一定需要在配设于偏离位置的流入流出口与注出口之间的部分设置阻壁,阻壁也可以具备圆弧剖面形状以外的、例如平坦的剖面形状。

进而,形成在有底筒体的底部的倾斜面,其大致整体不一定需要形成为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底部的最下部进行开口的流入流出口不一定需要形成在底部的边沿部分的一个部位。下面示出变形例。

例如,如图64A所示,也可以将倾斜面958设为从有底筒体955的底部955a的边沿朝向中央部分以下行坡度倾斜的研钵状的倾斜面,并且将流入流出口957开口形成在底部955a的中央部分。在图64A中,相对于形成在中央部的流入流出口957,注出喷嘴959形成在从封盖950的圆形顶面部950a的中央朝向边沿侧偏离的位置。

另外,例如,如图64B所示,也可以将倾斜面958设为,从底部955a的中央朝向边沿部分以下行坡度倾斜的丘状的倾斜面,并且将流入流出口957开口形成在底部的边沿部分的2个部位。

〔第十二实施方式〕

图65是是示出涉及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封盖130的容器190的剖视图。图66是表示注出少量油墨时的封盖130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7是表示注出大量油墨时的封盖130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8是示出残液回收时的封盖130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9A是示出构成封盖130的中栓170的俯视图。图69B是示出构成封盖130的中栓170的剖视图。图70A是示出构成封盖130的单向阀180的上方的俯视图。图70B是示出构成封盖130的单向阀180的剖视图。图70C是示出构成封盖130的单向阀180的下方的俯视图。

第十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K由以下部分构成:可挤压变形的双层结构的容器190;以及安装在容器190的口部的封盖130。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封盖130是带单向阀的封盖。

下面,对作为封盖130的安装对象的容器19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90有以下部分构成:作为外容器的瓶191;以及配设在瓶191内的内容器、即内袋195。容器190从外侧对瓶191加压,由此将内袋195内的油墨注出。

容器190构成为:在油墨注出后,通过封盖主体150的外部空气导入孔156、封盖主体150的裙壁152及瓶191的口筒部192的间隙,以及瓶191的外部空气导入孔194,将外部空气导入到瓶191与内袋195之间,从而仅仅使瓶191的瓶身部分恢复到原始的形状。容器190在不使用时,将封盖部140侧放置在上侧进行保存。

瓶191的材料、形状及厚度等被设计成:能够进行挤压动作,即,因来自外部的加压而变形,解除加压力后,通过弹性可恢复到原始的形状。如图65所示,在瓶191的口筒部192的外周,形成有与封盖主体150的螺旋螺纹部157相螺合的螺旋螺纹部193,另外,在螺旋螺纹部193的下侧,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入孔194。

如图65所示,内袋195被装填在瓶191内,其口筒部196与瓶191的口筒部192密接固定。内袋195的材料、形状及厚度等被设计成:伴随着油墨的减少,其与瓶191之间的空间的容积可自由变化。

下面,对带单向阀的封盖13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5所示,带单向阀的封盖130由以下部分构成:覆盖在瓶191的口筒部192的封盖部140;配置在瓶191的口部的中栓170;以及安装到中栓170的单向阀180。

如图65或图66所示,封盖部140构成为合成树脂制的带铰链的封盖,一体地具备:封盖主体150;可开闭地连结到封盖主体150的上盖160;以及连结封盖主体150与上盖160的铰链连结部141。

如图65所示,封盖主体150具备:在中央部具有开口的圆板状的顶壁151;从顶壁151的边沿垂下的圆筒状的裙壁152;从顶壁151的开口缘部朝上方延伸的注出筒部153;以及将形成在顶壁151的下面的中栓170朝着下方按压的环状的按压突起154。

如图65所示,封盖主体150的裙壁152外嵌到瓶191的口筒部192,在瓶191的外部空气导入孔194的下方,紧密地嵌合到瓶191的口筒部192。在裙壁152的上部外周,形成有主体侧卡合部155,通过使上盖卡合部165锁扣嵌合到该主体侧卡合部155,维持关闭状态。在裙壁152的上端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入孔156,另外,在裙壁152的内周形成有螺旋螺纹部157。

如图65所示,上盖160具备:圆板状的顶面壁161;以及从顶面壁161的边沿垂下的圆筒状的侧壁162。密封壁部163朝向下方突出形成在顶面壁161的下面,在关闭状态时,通过使密封壁部163的外周与封盖主体150的注出筒部153的内周侧密接,由此提高关闭状态时的密封性。

在铰链连结部141的相反侧、即与铰链连结部141呈180°对置的位置,在侧壁162的外周,形成有在作业人员揭开上盖160时用以捏住的开闭用捏手164。在侧壁162的内周的下端,形成有上盖卡合部165。

中栓170由合成树脂等形成,被安装到瓶191(及内袋195)的口筒部192。如图65或图69A、图69B所示,中栓170一体地具备:圆板状的基座部171;形成在基座部171的第一注出口172及第二注出口173;形成在基座部171的上表面中央的细长形状的卡合突起174;形成在基座部171的外缘的薄壁状的空气阀体175;以及从基座部171的下表面突出的环状部176。

如图69A、图69B所示,第一注出口172及第二注出口173形成为,以上下轴A1、A2为中心的圆形。如图65所示,第一注出口172配置在上盖160的开闭用捏手164侧(换言之,注出方向侧),第二注出口173配置在铰链连结部141侧。如图69A、图69B所示,在第一注出口172及第二注出口173的内边沿,形成有从上方朝向下方缩径的环状的锥形部172a、173a。

如图70A所示,将卡合突起174插入到单向阀180的卡合孔181a,由此将单向阀180安装到中栓170。由图66可知,空气阀体175弹性卡合到瓶191的口筒部192的上端外周与封盖主体150的裙壁152的内周,由此仅容许外部空气朝着进入瓶191及内袋195之间的方向流动。如图65所示,环状部176被插入口筒部192、196内,由此其外周与内袋195的口筒部196的内周密接。

单向阀180安装在中栓170的上方,由具备聚乙烯或硅类树脂等的比重为0.9~0.95g/cm3的弹性材料形成。

如图65或图70A~图70C所示,单向阀180一体地具备:安装在中栓170的基部181;经由第一弯曲部184连结到基部181的第一开闭阀182;以及经由第二弯曲部185连结到基部181的第二开闭阀183。

如图70A~图70C所示,在基部181的中央,形成有用以插入中栓170的卡合突起174的卡合孔181a。该卡合孔181a形成为长孔状,用以阻止单向阀180对于中栓170的旋转。

如图70A~图70C所示,第一开闭阀182及第二开闭阀183形成为以上下轴A1、A2为中心的圆形,配置成从外侧(上侧)可开闭地对中栓170的第一注出口172及第二注出口173进行堵塞。在第一开闭阀182及第二开闭阀183的外边沿,形成有在上下轴A1、A2上具有中心的环状的R部(在上下轴A1、A2上具有中心的球面的一部分)182a、183a。

如图70A~图70C所示,在第一弯曲部184及第二弯曲部185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切口槽184a及第二切口槽185a。第一切口槽184a的槽深度比第二切口槽185a的槽深度更深,随之,第一弯曲部184的强度比第二弯曲部185的强度低。

具体而言,第一弯曲部184的强度是指,在使第一弯曲部184弯曲的情况下由于油墨的浮力而无法弹性复位的强度,第二弯曲部185的强度是指,在使第二弯曲部185弯曲的情况下,可对抗油墨的浮力以实现弹性复位的强度。

接着,下面,对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封盖130的容器190中、油墨的注出方法以及注出时各部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注出油墨时,如图66或图67所示,打开上盖160,以使封盖部140的铰链连结部141位于上侧的方式,倾斜握持容器190。

接着,想要注出少量油墨的情况下,如图66所示,以较小的力对瓶191进行加压,使瓶191变形,根据该压力仅使第一开闭阀182打开,通过第一注出口172将内袋195内的油墨注出。此时,由于第一注出口172位于下侧,因而能够使油墨经由封盖主体150的内周面(按压突起154及注出筒部153的内周面)顺利地注出。

另一方面,想要注出大量油墨的情况下,如图67所示,以较大的力对瓶191进行加压,使瓶191变形,根据该压力使第一开闭阀182及第二开闭阀183两者打开,通过第一注出口172及第二注出口173将内袋195内的油墨注出。

这样,通过增加或减少对瓶191施加的力,能够分别使用仅打开第一注出口172的状态、以及第一注出口172及第二注出口173两者均打开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从而能够容易且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油墨的注出量。

接着,下面,对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封盖130的容器190中、油墨的残液回收时各部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如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90中,注出油墨之后,如图68所示,油墨可能会残留在封盖主体150内的中栓170及单向阀180的上部空间。

产生这种油墨残留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比油墨更轻的材料形成单向阀180,并且以使第一弯曲部184弯曲的情况下因油墨的浮力而无法弹性复位的强度,形成第一弯曲部184,如图68所示,由此,第一开闭阀182根据残留的油墨而上浮,维持打开第一注出口172的状态。其结果是,通过该打开的第一注出口172,将油墨回收到内袋195中。

然后,通过第一注出口172将油墨回收到内袋195内,在第一开闭阀182的外缘与第一注出口172的内缘接触的时机,根据内袋195内外的压力差,第一开闭阀182被按压到第一注出口172,第一注出口172确切地被第一开闭阀182堵塞。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开闭阀182的外边沿形成有R部182a,并且在第一注出口172的内边沿形成有锥形部172a,由此,即便第一开闭阀182的位置或姿势产生了一些偏差,也能够使第一开闭阀182的外边沿在整个圆周上与第一注出口172的内边沿接触,从而能够通过第一开闭阀182确切地阻塞第一注出口172。

另外,如图67所示,在注出油墨时,即便在第一注出口172及第二注出口173的两者均打开的情况下,第二弯曲部185的强度被设计成,在使第二弯曲部185弯曲的情况下对抗油墨的浮力并弹性复位。因此,根据残留在所述上部空间的油墨,第二开闭阀183不会上浮。

根据第十二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K,将第一注出口172及第二注出口173形成在中栓170,将通过强度互不相同的弯曲部(第一弯曲部184、第二弯曲部185)连结到基部181的第一开闭阀182及第二开闭阀183形成在单向阀180。由此,在由封盖部140、中栓170、及单向阀180这三个部件构成的简单结构中,通过增加或减少对容器190施加的力,能够分别使用仅打开第一注出口172的状态、以及第一注出口172及第二注出口173两者均打开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从而既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又能够容易且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油墨的注出量。另外,通过在中栓170形成第一注出口172及第二注出口173,既能够确保足够的油墨的注出量,又能够避免各注出口及各开闭阀的尺寸的大型化,由此,各注出口及各开闭阀之间的相对位置或姿势不易产生偏差。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K,第一开闭阀182形成为,从上侧堵塞第一注出口172的方式进行配置、且具有比油墨更轻的比重。由此,油墨注出后,即便油墨残留在中栓170及单向阀180的上部空间内,第一开闭阀182也能够根据油墨而上浮,由此可以维持打开第一注出口172的状态,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和较少的部件数量,将残留的油墨顺利地回收到内袋195中。

(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K,第一开闭阀182根据0.9~0.95g/cm3的比重的材料形成,由此,能够很好地使第一开闭阀182上浮到残留在中栓170及单向阀180的上部空间的油墨,从而确切地实现油墨的回收。

(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K,通过在形成于上盖160的开闭用捏手164侧配置第一开闭阀182,由此,通过将比第二开闭阀183更容易打开的第一开闭阀182,形成在注出油墨时朝向下侧的位置,仅打开第一注出口172注出少量油墨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注出油墨。

(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K,通过在第一弯曲部184的下表面形成第一切口槽184a,第一弯曲部184容易朝着上方侧弯曲,第一弯曲部184容易根据残留在中栓170的上部空间内的油墨而上浮。另外,通过在第一弯曲部184及第二弯曲部185的下表面形成第一切口槽184a、第二切口槽185a,既能够避免制造负担的增加,又能够对第一弯曲部184及第二弯曲部185附与适当的强度差。

(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K,在第一注出口172及第二注出口173的内边沿,形成从上方朝向下方缩径的锥形部172a、173a,并且在第一开闭阀182及第二开闭阀183的外边沿,形成在上下轴A1、A2上具备中心的R部182a、183a。由此,即便各开闭阀相对于各注出口的位置或姿势产生了一些偏差,也能够使各开闭阀的外边沿在整个圆周方向上与各注出口的内边沿接触,从而能够通过各开闭阀确切地阻塞各注出口。

(7)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K,根据对瓶191的加压量,可以打开或关闭单向阀180(开闭阀),增加或减少注出量。另外,也可回收注出后的残留油墨,并且在回收后,单向阀180(开闭阀)可以根据压力差,确地地堵塞注出口。由此,能够极力避免油墨与空气接触,从而维持油墨的脱气。因此,在油墨喷射系统1(打印机2)中,从记录头8喷出油墨时,可以防止气泡进入喷嘴内,形成空排即所谓的喷嘴脱落。

〔变形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可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下面示出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形成为封盖的安装对象的容器,作为所谓的挤压容器形成为双层结构容器,但是形成为封盖的安装对象的容器的具体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封盖安装到单层结构的容器。此外,单层结构的容器的情况下,随着油墨的残存量变少,容器缩小,容器难以保持直立状态,因而在单层结构的容器的情况下,优选设置,即便油墨的残存量变少的情况下,也可用以保持容器的直立状态的支架等单元。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中栓形成有两个注出口,并且在单向阀形成有两个开闭阀,但是注出口及开闭阀的数量只要是两个以上,可以设为三个或四个等任意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封盖部、中栓、单向阀分开形成,但是这些部件也可以一体地形成,例如,可以将封盖部与中栓一体地形成,或者,也可以将中栓与单向阀一体地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形成在单向阀的卡合孔与形成在中栓的卡合突起嵌合,由此将单向阀安装到中栓安,但是,单向阀相对于中栓的安装方式例如也可以是接合等的任意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单向阀的第一弯曲部的强度与第二弯曲部的强度互不相同,使形成在第一弯曲部的下表面的第一切口槽的槽深度与形成在第二弯曲部的下表面的第二切口槽的槽深度各不相同。但是,用以使第一弯曲部的强度与第二弯曲部的强度互不相同的具体单元不限定于上述,例如,也可以使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的宽度或厚度各不相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单向阀一体地形成,单向阀的各部的密度(比重)均匀,但是也可以使单向阀的各部的密度各不相同,例如,可以形成为第一开闭阀的密度小于单向阀的其他部的密度。

〔第十三实施方式〕

图71是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L的注出工具621的纵剖视图。图72是注出工具621的正面局部视图。图73是喷嘴625的前端部的放大剖面说明图。图74是示出喷嘴625的注出状态的纵剖视图。图75是示出喷嘴625的回吸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76A是示出喷嘴625的纵剖视图。图76B是示出喷嘴625的横剖视图。图76C是示出喷嘴625的其他横剖视图。图77A是示出喷嘴625纵剖视图。图77B是示出喷嘴625的横剖视图。图77C是示出喷嘴625的其他横剖视图。图77D是示出喷嘴625的其他方式的喷嘴625的纵剖视图。图78A是示出其他例子的喷嘴625的纵剖视图。图78B是示出其他例子的喷嘴625的纵剖视图。图78C是示出其他例子的喷嘴625的纵剖视图。图79A是示出其他例子的喷嘴625的纵剖视图。图79B是示出其他例子的喷嘴625的纵剖视图。图80A是示出安装于容器中的喷嘴625的俯视图。图80B是示出安装于容器的喷嘴625的侧视图。

图81是示出其他注出工具621的纵剖视图。图82是示出其他注出工具621的正面局部视图。图83A是示出通过铰链封盖691打开罩盖696的状态的俯视图。图83B是示出通过铰链封盖691打开罩盖696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83C是示出通过铰链封盖691打开罩盖696的状态的底视图。

图84A是示出关闭罩盖696的状态的铰链封盖691的前视图。图84B是示出关闭罩盖696的状态的铰链封盖691的侧视图。图84C时示出关闭罩盖696的状态的铰链封盖691的后视图。图84D是示出打开罩盖696的状态的铰链封盖691的前视图。图84E是示出打开罩盖696的状态的铰链封盖691的侧视图。

如图71、图72所示,第十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L由容器622、及注出工具621构成。注出工具621安装在容器622的颈部623。在容器622中填充油墨。油墨补充容器15L通过注出工具621关闭容器622的开口629进行使用,被引导至注出工具621,注出油墨。

容器622是具有弹性恢复力的挤压容器以外的容器,主要收容具有粘稠性及流动性的油墨。注出工具621具备:安装到容器622的颈部623,关闭开口629的注出工具基部624;以及与其形成一体并突出的喷嘴625。该喷嘴625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对象。

喷嘴625具有喷嘴孔631,使喷嘴孔631贯通到喷嘴625的壁628内。喷嘴孔631由流路626及前端延长部632构成。流路626限制油墨的流动,且进行引导,使油墨沿着设计的流动方向流通。喷嘴625的壁628形成为筒状,具有内表面633、端面634及外表面635,该内表面633划分流路626的外表面627,进而该延长的部分划分前端延长部632的外表面636。

流路626在前端637具有喷出口638,且在后端641具有导入口642。导入口642连通到容器622的开口629。

如图77A~图77D所示,流路626具有沿着预定的油墨的流动方向640的直线状或曲线状的中心线643,从图71中的导入口642到喷出口638,形成为直管状(图77A),或者曲管状(图77D)。流路626形成为与流动方向640(中心线643)垂直的流路626的截面积固定的直圆筒状,或者越往前端637、截面积越减小的尖细状。喷出口638与流动方向640垂直。

流路626不论是直圆筒状的情况,还是锥状的尖细的情况,如图76A~图77D所示,与其流动方向640垂直的喷出口638的形状可以采用圆(图76B、图77B)、纵向的椭圆、横向的椭圆(图76C、图77C)等。

喷出口638与流动方向640垂直,因此,流路626是直圆筒状的情况下,喷出口638的法线683与中心线643平行,如图77D所示,流路626是曲管状的情况下,喷出口638的法线683与中心线643的切线平行。

如图73所示,喷嘴625的前端延长部632是设置在比流路626的前端的喷出口638更靠前方的流路,该前端延长部632呈尖细状沿着流动方向640朝前方延长,尖细状是指液体引导面685从喷出口638越往前方、宽度越小,该液体引导面685由围绕喷出口638的中心线643的内表面633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645b构成。

换言之,前端延长部632从流路626的喷出口638,朝着喷出口638的中心线643的方向(流动方向640)的前方延长。即,如图73所示,在与喷出口638的一个直径D638方向相对的一侧645a与另一侧645b中,相比于一侧645a,另一侧645b进一步朝着喷出口638的流动方向640的前方延伸。但是,如图73所示,用截面示出了另一侧645b的情况下,中心线643的方向与另一侧645b的方向不一致。

喷出口638的一个直径D638是喷出口638为圆形时的直径,是喷出口638为椭圆形或长圆时的长径或短径,另外,喷出口638为矩形时则是中央的宽度部分。由于一侧645a与喷出口638一致,形状上不会沿着喷出口638的前方延长。

考虑到注出时的容器622及喷嘴625的倾斜,一侧645a形成为,在喷嘴625的注出姿势中喷出口638的油墨滴落的下端681的部分。另外,另一侧645b形成为上端部分,其前端形成为在喷嘴625的注出姿势中位于最上方的上端682的部分。

最终,油墨从前端延长部632的前端的延长部开口651被喷出。将该延长部开口651的形状设为由轮廓限定的面的形状时,延长部开口651由包含前端(上端682)及下端681的面构成。

作为该延长部开口651的形状,如图78A所示,可以由1个平面或曲面650a构成。另外,作为延长部开口651的形状,如图78B所示,也可以是,使包含一侧645a的下端681的平面646a以及包含另一侧645b的上端682的平面646b在边界648邻接而形成的形状的面650b。

另外,作为延长部开口651的形状,如图78C所示,也可以是,喷出口的一侧645a也延长形成下端681,使平面646a及平面646b,经由不包含下端681、上端682的其他平面647,通过边界649a、649b连接而成的形状的面650c。

由两个平面646a、646b构成的前端开口部形状中,流经流路626内受流路626限制的油墨,在喷出口638上的边界648,被解除限制,因而流出喷出口638之后的流动状态稳定。

使用了中间的平面647的图78C的情况下,流经流路626的油墨最先被解除限制的部分是中间的平面647,因此,如图78B所示,能够兼顾油墨的流动稳定及流量,这样,能够控制油墨对于另一侧的壁面645b的附着状态。进而,作为其前端的延长部开口651的形状,也可以如图79A所示那样设为部分球面、或者如图79B所示那样设为部分椭圆体面的曲面。

弯曲前端部形状形成的情况下,选择曲率,调节喷出的流动状态,能够控制油墨对于另一侧的壁面645b的附着状态。

任何情况均如图73所示所示,将连结喷嘴625的前端延长部632的下端681及上端682的虚拟直线652,与喷出口638的面形成的角度θ设为15°~60°,由此,能够控制油墨对于另一侧的壁面645b的附着状态。另外,如图78C的情况,只要包含点681及点682的虚拟直线652、与喷出口638的面形成的角度θ为15°~60°即可。

接着,对如此构成的喷嘴625中的油墨的注出动作及回吸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74所示,倾斜容器622采取注出姿势的情况下,作为容器622的倾斜方向,喷嘴625的前端延长部632的下端681朝下,另一侧645b的上端682朝上。

从该状态开始,挤压图71所示的容器622,油墨671从喷嘴625的喷出口638,沿着由流动方向640所示的方向被按压。此时,喷射流沿着前端延长部632的另一侧645b的壁内表面、即液体引导面685流动。而且,重力也作用于流动方向640的力,油墨671如箭头672所示那样滴落。

接着,油墨的注出结束后,消除容器622的挤压,如图75所示,吸引力作用于喷嘴625的前端,但是由于液体引导面685自下端681开始表面积较大,因此,油墨671根据表面张力而残留。该残留的油墨671倾向于朝着下端681流经液体引导面685并滴落,其结果是,在前端延长部632,油墨均匀地分布在内表面633,吸引力没有浪费地均匀地发挥作用,如箭头673所示那样良好地回吸。由此,在喷嘴前端不会产生油墨的残留。

接着,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图73、图74所示的喷嘴625的流路626中,以使前端延长部632的另一侧645b朝上、一侧645a朝下的方式进行倾斜,并注出油墨时,发挥了显著的效果。这样,喷嘴625具备用以发挥效果的使用上的方向性。

为了让作业人员了解该方向性,如图80A、图80B所示,可以在喷嘴625上设置用以指示方向性的标记661。图80A、图80B所示的实施例情况下,箭头662显示在喷嘴625的上表面。此外,也可以是表示上下方向的“上”的符号或文字。

如上所述,通过箭头662、符号或文字,用作指示使用时的倾斜情况的标记,此外,也可以通过在容器622的侧面部设置把手(抓手)等,将把手作为指标使用。

接着,在形成喷嘴625的前端延长部632时,采用以平面或曲面切割喷嘴625的前端而形成的形状的情况下,如图71所示,在喷嘴孔631的内表面633的前方,喷嘴孔631的端面634及外表面635进一步延伸,端面634与外表面635的边界线663构成喷嘴625的最前端。

另一方面,由于油墨的粘性以外的性状,残留在该前端延长部632的油墨可能会从内表面633到达端面634,进而绕过最前端的边界线663回到外表面635,这是导致前端延长部632附近污损的原因。

由此,在图81、图8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喷嘴625中,将最前端部分形成为倒角形状。即,喷嘴625的端面634及外表面635从内表面633与端面634的边界棱线664后退到后方,边界棱线664变为最前端。由此,可以良好地保持前端延长部632的内表面633中的残液,抑制油墨对于另一侧的壁面645b的附着状态。此外,在图78B、图78C中,也示出了喷嘴625的前端形成为倒角形状。

图83A~图83C、及图84A~图84E所示的实施方式,适用于将以上说明的喷嘴625作为注出工具621的铰链封盖691。铰链封盖691安装到图71所示的容器622的开口629,通过铰链692,将关闭开口629的铰链封盖基部694、与打开和关闭铰链封盖基部694的上表面的罩盖696进行连结。

在铰链封盖基部694,配设有本实用新型的喷嘴625。而且,如前所述,喷嘴625在注出时的倾斜方向具有方向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喷嘴625的功能,需要指定注出时的倾斜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指示喷嘴625的方向性的标记,利用了铰链692及罩盖696。详细地,喷嘴625配置在从铰链封盖基部694的中心697偏心的位置,并且,配置在铰链封盖基部694的中心697与周边部698之间。此时,以使喷嘴625的前端延长部632的一侧645a靠近周边部698,另一侧645b靠近中心697的方式,确定并配置方向。

通过如此配置,即便不设置指示使用时的倾斜的其他标记,在朝相反方向倾斜时罩盖696会妨碍注出,因而可以将罩盖696作为标记使用。

如上所述,将铰链封盖691的罩盖696作为指示使用时的倾斜的标记使用的情况下,也通过在容器622的侧面部设置把手(抓手)等,可以将把手作为指标使用。

进而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提供了油墨补充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由喷嘴以及所述喷嘴壁的壁内表面划分形成的、将所述油墨的流动沿着预定的流动方向引导并使其流通的流路,所述喷嘴配设在容器口部,具备对油墨的注出进行导向的回吸功能;所述流路具备以下部位:在所述喷嘴的前端具有的与所述流动方向垂直的喷出口;在所述喷嘴的后端具有的与所述容器的内部连通的导入口;以及延长部,其使液体引导面呈尖细状地沿着所述流动方向或者比所述流动方向更靠近所述一个端部的方向延长,所述液体引导面从包含所述喷出口的所述流动方向的虚拟平面中的、包含所述喷出口的一个端部与另一个端部中的所述壁内表面的圆周方向的所述另一个端部的一部分连续到所述壁内表面。

根据第十三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L,关于喷嘴的前端部的结构,使喷嘴喷出口的一个直径方向、即与喷出口的直径方向或者半径方向平行的方向中相对的两个喷嘴内壁面延伸,也就是在上内壁面与下内壁面中,使上内壁面比下内壁面更靠近喷嘴中心线方向的前方进行延伸。由此,在喷出油墨时,使得附着在喷嘴喷出口附近的残留液中、根据表面张力附着在上内壁面的分量大于附着在下内壁面的分量,从下内壁面向下滴落的分量减少,从而能够防止液体滴落的产生。另外,根据重力附着在上内表面的残留液经由壁面流到下内壁面,利用这种情况,使残留液均匀地分布在喷嘴的内壁面,结束注出动作,接触手指对容器的挤压力,容器恢复原形时,空气根据回吸从喷嘴的前端流入喷嘴内时,减压力均匀地作用于喷嘴内周面的残留液,很好地进行回吸。由此,能够避免喷嘴前端部的汚污损。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L,通过将喷嘴内的流路沿着流动方向设为直线、曲线状,由此能够使油墨顺利地流动,良好地发挥回吸效果。

(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L,通过设置成喷嘴内的流路的开口截面积的变化率固定的直管状或尖细锥状,由此能够使油墨顺利地流动,良好地发挥回吸效果。

(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L,通过使2平面或3平面邻接以形成喷嘴的前端面的形状、也就是喷嘴的切口的形状,由此能够良好地保持油墨的残留液,防止液体滴落,回吸良好。

(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L,以部分球面或部分椭圆体面构成喷嘴的前端面的形状时,容易使从上侧的壁内表面迂回到下侧的壁内表面的残留液均匀地分布,回吸效果更显著。

(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L,通过将喷嘴前端的延长部的开口面与喷出口的角度设为15°~60°,由此油墨的喷出状态顺畅,不易发生液体滴落,也可很好地进行回吸。

(7)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L,通过将喷嘴设置在从容器口部偏心的位置,由此能够限定注出操作中容器的倾斜方向,对喷嘴附与方向性,防止液体滴落,切实发挥回吸效果。

(8)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L,由于可以根据储存油墨的油墨盒9的油墨注入部11的形状,设定喷嘴的长度或形状,因此,在从油墨补充容器15L对油墨盒9补充油墨时,通过设为将喷嘴收纳到油墨注入部11的内侧的形态,能够防止油墨飞散。特别是,能够有效防止在油墨注入结束时易产生的油墨呈气球在膨胀裂开而导致的油墨飞散。

(9)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L,特别是使用高粘度的油墨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显著地发挥防止液体滴落的效果以及回吸效果。

〔第十四实施方式〕

图85是示出第十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M的整体的局部剖视图。图86是对油墨补充容器15M中的油墨喷出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纵剖视图。图87是对油墨喷出后,油墨补充容器15M复原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纵剖视图。

图88是由上盖336覆盖的状态的喷出封盖335的透视图。图89是打开上盖336的状态的喷出封盖335的透视图。图90是打开上盖336的状态的喷出封盖335的侧视图。图91是打开上盖336的状态的喷出封盖335的俯视图。图92是示出由上盖336覆盖的状态的喷出封盖335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图93是对图92的一部分进行放大显示的图。

图94是示出变形例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M的整体的局部剖视图。图95是示出涉及变形例的油墨补充容器15M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如图85所示,第十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墨补充容器15M具备:容器主体333、喷出封盖335、以及上盖336等。容器主体333具备:收容着油墨,并且随着油墨的减少而收缩变形的富有可挠性的内容器331;以及内置有内容器331,并且可弹性变形的外容器332。喷出封盖335安装在容器主体333的口部333a,形成有喷出油墨的喷出口334。上盖336拆装自如地配设在喷出封盖335。

在此,容器主体333形成为有底筒状,上盖336形成为有顶筒状。在将上盖336安装到喷出封盖335的闭盖状态中,以使该容器主体333及上盖336的各中心轴位于公共轴上的方式进行配置(参照图93等)。

以下,将公共轴称为容器轴O,沿着容器轴O方向将上盖336侧称为上侧,将容器主体333的未图示的底部侧称为下侧,并且将与容器轴O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容器轴O为中心环绕的方向称为圆周方向。

此外,上盖336可以通过铰链部336a,连接到喷出封盖335(参照图86等)。从喷出口334喷出油墨时,为了使上盖336不产生阻碍,该铰链部336a配置成:以使喷出口334朝下的方式倾斜油墨补充容器15M,在处于喷出姿势的状态下,位于比喷出口334更高的位置。

容器主体333形成为,内容器331可剥离地层叠在外容器332的内表面、即所谓的脱胶瓶(delami)。容器主体333例如通过对共挤成形的双层结构的型坯进行吹塑成形而成。外容器332例如采用聚乙烯树脂或聚丙烯树脂等制成,并且内容器331例如采用与形成外容器332的树脂不相溶的聚酰胺类的合成树脂或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等制成。

容器主体333的口部333a形成为二级筒状,具备:位于上侧的上筒部337;以及位于下侧、形成为直径大于上筒部337的下筒部338(参照图86等)。在上筒部337中,由外容器332构成的部分(以下称为外上筒部337a)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349。另外,在外上筒部337a中,位于外螺纹部349下侧的部分,形成有将外部空气吸入到与内容器331之间的吸气孔339(参照图87等)。在外螺纹部349中位于吸气孔339的上侧的部分,形成有沿着容器轴O方向延伸的连通槽340。

外上筒部337a的内周面设为圆筒面,在该内周面,层叠有在上筒部337中,由内容器331构成的部分(以下称为内上筒部337b)(参照图86等)。内上筒部337b的上端部也可以朝径向外侧折返,配置在外上筒部337a的开口端上。

喷出封盖335具备:阻塞容器主体333的口部333a的中栓构件341;以及覆盖中栓构件341,并且形成有喷出口334的有顶筒状的主体筒构件343(参照图86等)。中栓构件341具备:外边沿部被配置在容器主体333的口部333a的开口端上的栓主体367;以及从栓主体367竖立设置的连通筒部342。

栓主体367具备:内筒部344、凸缘部345、外筒部346、以及中间筒部347(参照图86等)。

内筒部344在容器主体333的口部333a内,与口部333a之间隔着间隙进行配置,形成为有底筒状。凸缘部345从内筒部344的上端朝着径向的外侧突出设置,配置在容器主体333的口部333a的开口端上。外筒部346从凸缘部345的外边沿朝着上方延伸设置。中间筒部347以从径向外侧包围内筒部344的方式从凸缘部345朝着下方延伸设置,液密地嵌合到容器主体333的口部333a内。

上述内筒部344、凸缘部345、外筒部346及中间筒部347与容器轴O同轴地进行配设。并且,在外筒部346的下端部,形成有在径向贯通、且朝着下方开口的外部空气流通孔348。

在内筒部344的底壁部,配设有上述的连通筒部342。并且,在该底壁部,贯通设置有在内容器331内及连通筒部342内的双方进行开口的贯通孔362。贯通孔362例如通过以容器轴O为中心均匀地配置而成的多个小孔构成(参照图86等)。

主体筒构件343形成为,与容器轴O同轴地配置而成的有顶筒状。在该主体筒构件343的周壁部343a的内周面,形成有螺合到容器主体333的口部333a的外螺纹部349的内螺纹部350。并且在周壁部343a中,位于形成有内螺纹部350的螺纹部分下侧的下端部内,容器主体333的口部333a中的下筒部338以气密状态被嵌合,在位于上述螺纹部分上侧的上端部内,中栓构件341的外筒部346被嵌合。

在喷出封盖335的顶面部351,形成有喷出油墨的喷出口334(参照图89等)。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M中,该喷出口334形成为与容器轴O同轴(参照图86等),但是也可以形成在从容器轴O偏离的位置。

进而,在喷出封盖335的顶面部351,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外部空气导入用突起353,在外部空气导入用突起353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入孔354(参照图86等)。为了避免油墨从外部空气导入孔354被吸入,该外部空气导入用突起353在为了从喷出口334喷出油墨而倾斜油墨补充容器15M,设为喷出姿势的状态下,形成在高于喷出口334的位置(参照图86等)。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空气导入用突起353形成为竖立设置在喷出口334与铰链部336a之间,外部空气导入孔354从顶面部351隔着空间距离,配置在高于顶面部351的位置。因此,即使从喷出口334滴落的油墨附着到喷出封盖335的外表面,滴落的油墨也很难从外部空气导入孔354被吸入。另外,为了从喷出口334喷出油墨而倾斜油墨补充容器15M,设为喷出姿势时,外部空气导入孔354形成为上方开口的状态,更优选地形成为在外部空气导入用突起353的垂直向上的方向开口的状态(参照图86等)。

上述外部空气导入用突起353的具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通往圆周方向的长度比喷出封盖335的径向(与容器轴O垂直的方向)的厚度更长,沿着以喷出口334为中心的圆弧弯曲而成的形状(参照图89)。

根据这种形状的外部空气导入用突起353,能够阻止液体滴落而附着到喷出封盖335的外表面的油墨接近外部空气导入孔354,避免从外部空气导入孔354被吸入。这种外部空气导入用突起353优选为沿着以喷出口334为中心的圆弧进行弯曲。

在喷出封盖335,形成有闭盖状态时的上盖336进行卡合的卡合部352。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出封盖335的顶面部351的周围,形成有在径向上稍微伸出的台阶部,通过台阶部,形成有闭盖状态时的上盖336进行卡合的卡合部352(参照图86、图89等)。

另外,顶面部351优选为平滑地形成。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M中,在顶面部351中,除去形成有喷出口334的部位、以及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入用突起353的部位以外的部分,形成为平滑面。这种情况下,即便发生液体滴落的油墨附着到喷出封盖335的顶面部351,也可一擦即掉,容易擦除。

在顶面部351,朝着下方延伸设置,形成有承受筒部355,该承受筒部355的外径与后述的外嵌筒部360的内径设为相同。进而在顶面部351,贯通设置有喷出筒356,该喷出筒356的内部被设为上述喷出口334。

此外,在喷出筒356内,嵌合有内密封筒部(密封部)357,该内密封筒部357从上盖336朝着下方延伸设置(参照图85、图89、图92等)。另外,在内密封筒部357的周围,形成有环状突部358(参照图89等),该环状突部358从上盖336的背面朝着下方突出设置。

进而,在上盖336,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入孔密封部359,当上盖336被安装到喷出封盖335的状态下,外部空气导入孔密封部359堵塞外部空气导入孔354(参照图91、图92)。在不使用油墨补充容器15M时或输送时等,只要事先设为将上盖336安装到喷出封盖335的状态,该外部空气导入孔密封部359则可避免油墨从外部空气导入孔354被不经意地吸入(参照图91、图92)。

此处,在中栓构件341与主体筒构件343之间,配设有外嵌到中栓构件341的连通筒部342的外嵌筒部360。外嵌筒部360与容器轴O同轴地进行配置,外嵌筒部360的下端部被外嵌到连通筒部342,并且嵌合到中栓构件341的内筒部344内,外嵌筒部360的上端部外嵌到主体筒构件343的承受筒部355。

在外嵌筒部360的容器轴O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有朝着径向外侧突出设置的环状的空气阀部361(参照图86、图87)。空气阀部361设为可弹性变形,对吸气孔339与外部空气导入孔354的连通及其阻断进行切换。

并且在中栓构件341,形成有连通喷出筒356与内容器331内的连通凹部363。连通凹部363由连通筒部342的内部构成,与容器轴O同轴地进行配置。由此,容器轴O方向与连通凹部363的轴线方向一致。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连通凹部363位于喷出筒356的下侧、也就是沿着容器轴O方向的内容器331的内侧。进而连通凹部363的内容积大于喷出筒356的内容积。

在中栓构件341的连通筒部342内,配设有阀体部364,该阀体部364沿着容器轴O方向可滑动地被嵌合,沿着容器轴O方向滑动以打开和关闭连通凹部363。阀体部364形成为与容器轴O同轴地配置而成的有底筒状,进而被限制为,具备从容器轴O方向的上侧端部(上端部)朝着径向外侧突出设置而成的环状的凸缘部的形状。

对于该阀体部364,连通筒部342的环状的上端面与该凸缘部抵接,作为承接阀体部364的阀座(阀压紧器)发挥功能。此时,可以设为阀体部364的外周面与连通凹部363的内周面不易接触的结构,也可以设为,阀体部364的底面在栓主体367中与位于连通筒部342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不相抵接。

另外,阀体部364的上端与连通筒部342的上端面抵接,或者位于该上端面的上侧。而且,如图86及图87所示,连结阀体部364与外嵌筒部360的连结片365的一端被连结到阀体部364的上端,。

连结片365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隔设有多个,图示的例子中设有三个,各连结片365沿着圆周方向弯曲并延伸。另外,连结片365的两端部的容器轴O方向的位置相同。此外,阀体部364、外嵌筒部360、连结片365机空气阀部361一体成形,构成连结体368。

接着,对如上构成的油墨补充容器15M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86所示,从油墨补充容器15M喷出油墨时,首先,从喷出封盖335拆下上盖336。然后,以使喷出口334朝向水平面下方的方式倾斜油墨补充容器15M,在设为喷出姿势的状态下,对油墨补充容器15M加压,使其朝着径向内侧压入的方式挤压变形(弹性变形),使内容器331与外容器332一并变形并减容。

这样,内容器331内的压力上升,内容器331内的油墨通过贯通孔362按压阀体部364,连结片365被迫弹性变形,阀体部364被迫沿着容器轴O方向朝着内容器331的外侧滑动,连通凹部363被打开。由此,内容器331内的油墨通过贯通孔362、连通凹部363、外嵌筒部360内以及喷出口334被喷出到外部(参照图86)。

然后,使油墨补充容器15M的压入停止或解除,减弱内容器331内的油墨对于阀体部364的按压力,从而根据由油墨补充容器15M的弹性恢复力产生的压力差,阀体部364沿着容器轴O方向滑到到内容器331的内侧(参照图87)。

此时如图87所示,阀体部364进入连通凹部363内,阀体部364的外周面与连通凹部363的内周面滑接,连通凹部363与阀体部364之间的间隙被阻塞。由此,在主体筒构件343与中栓构件341之间,形成未返回内容器331的油墨残存的内空间366。该内空间366与喷出口334连通,并且将阀体部364作为隔壁的一部分,由阀体部364阻断与连通凹部363的连通。

而且,如此形成内空间366之后,阀体部364继续在连通凹部363内沿着容器轴O方向滑动,伴随着滑动,内空间366的内容积增大。由此,可以将喷出口334内的油墨引入内空间366内,由此,能够将空气A从外部吸引到喷出口334内。

在此,在由阀体部364阻塞连通凹部363的状态下,解除容器主体333的按压,内容器331保持减容变形,外容器332即将恢复变形。此时,在内容器331与外容器332之间产生负压,该负压经由吸气孔339作用于空气阀部361,由此,空气阀部361变为打开状态。

这样,外部空气经由外部空气导入孔354、外部空气流通孔348、连通槽340以及吸气孔339,被吸入到外容器332与内容器331之间(参照图87)。而且,外容器332与内容器331之间的内压上升至大气压后,空气阀部361复原变形,阻断吸气孔339与外部。由此,在油墨喷出后,保持了内容器331的减容形状。

从该状态,再次使容器主体333的外容器332挤压变形,由于空气阀部361被设为阻断状态,因此,外容器332与内容器331之间的内压变为正压,内容器331根据该正压减容变形,通过上述作用喷出油墨。

此外,在喷出油墨之后,由阀体部364阻塞连通凹部363之前,停止并解除油墨补充容器15M的压入的情况下,内容器331跟随外容器332复原变形。这样,内容器331内的压力降低,产生负压,该负压作用于阀体部364,由此,阀体部364沿着容器轴O方向朝向内容器331的内侧顺利地移动。

根据第十四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M,在油墨喷出后,由于能够将喷出口334内的油墨引入内空间366内,将空气A从外部吸引到喷出口334内,因此,可以控制未返回内容器331的油墨残存到喷出口334内。由此,可以在油墨喷出后,抑制油墨从喷出口334漏出。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M,贯通孔362的直径小于连通凹部363,因此,即便阀体部364无意地朝向沿着上述轴线方向的内容器331的内侧位移,阀体部364的凸缘部在栓主体367中与连通筒部342的环状的上端面抵接,从而能够限制阀体部364的上述位移。

(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M,未操作油墨补充容器15M时,阀体部364与栓主体367抵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阀体部364阻断连通凹部363与贯通孔362的连通。进而在这种情况下,如前所述般喷出油墨形成有上述的内空间366之后,阀体部364复原位移时,阀体部364可以在连通凹部363内沿着容器轴O方向的全长滑动。由此,可切实增大内空间366的内容积,从而显著地发挥前述的作用效果。

(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M,由于在上盖336设有内密封筒部357,因此,能够抑制在关闭上盖336的状态下,油墨从喷出口334意外漏出。并且如前所述,油墨喷出后,未返回内容器331的油墨难以残存在喷出口334内,因此,在油墨喷出后使上盖336安装到喷出封盖335,将内密封筒部357嵌合到喷出口334内时,能够抑制油墨通过内密封筒部357从喷出口334被按压到外部,或者油墨附着到内密封筒部357。

(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补充容器15M,能够极力抑制油墨与空气的接触,能够维持油墨的脱气。因此,在油墨喷射系统1(打印机2)中,从记录头8喷出油墨时,能够防止气泡进入喷嘴内形成空排、即所谓的喷嘴脱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可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下面示出变形例。

〔变形例〕

将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表示在图94、图95中。

在该变形例中,在内容器331内预先收容气体形成气体空间S。该气体空间S中的气体相比于油墨更容易被压缩,因此,特别是在油墨变少的阶段中,作业人员在油墨即将用完、对油墨补充容器15M进行加压时(使其挤压变形时),能够发挥更有效地喷出油墨的作用。

在此,对气体空间S的作用进行说明。

气体的比重比油墨轻,因此,在以使喷出封盖335朝上的方式放置油墨补充容器15M的正常状态中,气体空间S存在为油墨的垂直方向上方的顶部空间(参照图95等)。在此,以使喷出口334朝向水平面下方的方式倾斜油墨补充容器15M,设为喷出姿势后,气体空间S朝着油墨补充容器15M的底部,在内容器331内移动。通过这种喷出姿势,作业人员对油墨补充容器15M进行加压后,仅油墨从喷出口334被喷出,形成气体空间S的气体残留在内容器331内。

在该油墨补充容器15M中,随着油墨变少,气体空间S相比于油墨余量的比例变大,因此,由加压时被压缩的气体空间S发挥的油墨挤出作用(使其喷出的作用)变大。因此,特别是在油墨变少的阶段中,被加压压缩的气体空间S发挥作用,更有效地挤出油墨使其喷出。另外,最终,气体空间S的气体代替油墨残留在内容器331内。因此,根据油墨补充容器15M,能够容易地喷出全部油墨,比以往减少残留量。

气体优选为:为了从喷出口334喷出油墨而倾斜油墨补充容器15M,设为喷出姿势时,在内容器331内迅速移动的气体。这种情况下的气体的移动速度容易因为气体的容量、内容器331的形状等而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油墨粘度的影响。从容易喷出全部油墨、减少残留量的观点出发,油墨的粘度优选设为,存在可迅速移动的范围内。此外,气体优选为氮气等、使油墨氧化等的反应性较低的气体。

符号说明

1…油墨喷射系统、2…打印机、9…油墨盒、11…油墨注入部、15…油墨补充容器、16…容器、18…容器口部。

15A…油墨补充容器、102…喷嘴部、103…口部、104…肩部、105…主体部、107…薄壁部、108…厚壁部。

15B…油墨补充容器、201…口部、203、250…封盖、220…凹凸部、223a…阻塞面、X…注墨口。

15C…油墨补充容器、300…封盖、305…注出部、311…细槽、Y…流动方向。

15D…油墨补充容器、400…封盖、401…容器、402…口筒部、410…封盖主体、412…顶壁、413…安装部、416…喷嘴、416A…喷嘴基端、416a…内缘部、416B…喷嘴前端、416b…外缘部、420…盖体、422…顶壁部、423…背面、425…密封周壁、426…环状外肋、427…环状内肋、440…密封材料、B…卡合单元。

15E…油墨补充容器、501…容器、502…封盖、503…环状密封体、512…口部突出端、521…顶面壁、522…周壁、531…主接触部、532…子接触部。

15F…油墨补充容器、601…作为容器主体的瓶、602…中栓、603…中栓的侧面、606…喷水形状、607…作为终端部的边缘部、611…作为容器开口部的口部。

15G…油墨补充容器、700…封盖、710…封盖主体、713…顶板、714…注出孔、715…注出口部、716…第一环状突起、717…第二环状突起、720…盖部、721…嵌插部、730…铰链。

15H…油墨补充容器、811…容器主体、812…口颈部、814…喷嘴封盖、815…喷嘴部、815a…前端喷出口、815b…喷出引导流路、815c…流入口、816a…封闭板部、817…突起。

15I…油墨补充容器、910…封盖、910a…顶面部、912…容器主体、912a…口颈部、912b…主体部、913a…喷出口、914…捕集室、915…有底筒体、915a…底部、916…注出口、917…流入流出口、918…底部抬高部、919…注出喷嘴。

15J…油墨补充容器、950…封盖、950a…顶面部、952…容器主体、952a…口颈部、952b…主体部、953a…喷出口、954…捕集室、95…有底筒体、955a…底部、956…注出口、957…流入流出口、958…倾斜面、959…注出喷嘴。

15K…油墨补充容器、130…封盖、140…封盖部、170…中栓、172…第一注出口、173…第二注出口、180…单向阀、181…基部、182…第一开闭阀、183…第二开闭阀、184…第一弯曲部、185…第二弯曲部、190…容器、192…作为口部的口筒部。

15L…油墨补充容器、622…容器、623…作为口部的颈部、625…喷嘴、628…喷嘴的壁、626…流路、632…延长部(前端延长部)、633…壁的内表面、638…喷出口、640…流动方向、642…导入口、685…液体引导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