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涂辊的上下导辊张紧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7269发布日期:2019-03-19 21:00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涂辊的上下导辊张紧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刷涂辊的上下导辊张紧调节机构,应用于塑料薄膜印刷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印刷涂辊是对印刷薄膜进行辊刷涂料的部件,塑料薄膜经下导向辊导向至印刷涂辊进行涂料作业,并由上导向辊导向输出,现有的印刷涂辊的来料方向以及输出方向上的上导向辊与下导向辊均是固定安装设置,不能对印刷薄膜的上下张紧状态进行调节,会造成张紧力较松时,印刷薄膜会在印刷涂辊上打滑,而张紧力较紧时,会造成印刷薄膜断裂情况发生,不利于生产的连续性。为此,我们设计一种印刷涂辊的上下导辊张紧调节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方案的缺陷,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印刷涂辊的上下导辊张紧调节机构。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印刷涂辊的上下导辊张紧调节机构,包括两侧的机架侧板,两侧所述的机架侧板上均固定安装设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与印刷涂辊的印刷辊轴端相转动装配安装,所述印刷涂辊的右侧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张紧导辊、下张紧导辊,所述上张紧导辊的两侧上导辊轴端通过滚动轴承转动安装在调节套块内,所述下张紧导辊的两侧下导辊轴端通过滚动轴承转动安装在调节套块内,且与所述的上张紧导辊、下张紧导辊相转动配合安装的调节套块分别设置在上弧形调节槽孔、下弧形调节槽孔内,所述上弧形调节槽孔、下弧形调节槽孔分别为上安装块、下安装块上开设的凹槽孔,所述上安装块、下安装块的右侧壁上相螺纹配合安装有上调节拉杆、下调节拉杆,所述上调节拉杆、下调节拉杆的尾端分别与上弧形调节槽孔、下弧形调节槽孔内装配安装的调节套块侧壁相固定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印刷涂辊与上张紧导辊、下张紧导辊之间通过印刷薄膜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安装块、下安装块分别通过固接螺栓与机架侧板相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弧形调节槽孔的弧度朝向下侧设置,所述下弧形调节槽孔的弧度朝向上侧设置。

有益效果是:其结构简单,装配安装方便,对上张紧导辊与下张紧导辊的上下张紧力调节方便,分别是通过转动上调节拉杆、下调节拉杆来实现调节,调节操作便捷,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一种印刷涂辊的上下导辊张紧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用新型一种印刷涂辊的上下导辊张紧调节机构的调节套块与上导辊轴端装配安装示意图。

其中:1-机架侧板;2-轴承座;3-印刷涂辊;30-印刷辊轴端;4-上张紧导辊;40-上导辊轴端;5-下张紧导辊;6-调节套块;7-滚动轴承;8-上安装块;9-下安装块;10-上弧形调节槽孔;11-下弧形调节槽孔;12-上调节拉杆;13-下调节拉杆;14-印刷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印刷涂辊的上下导辊张紧调节机构,包括两侧的机架侧板1,两侧所述的机架侧板1上均固定安装设有轴承座2,所述轴承座2与印刷涂辊3的印刷辊轴端30相转动装配安装,所述印刷涂辊3的右侧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张紧导辊4、下张紧导辊5,所述上张紧导辊4的两侧上导辊轴端40通过滚动轴承7转动安装在调节套块6内,所述下张紧导辊5的两侧下导辊轴端通过滚动轴承7转动安装在调节套块6内。

所述的上张紧导辊4、下张紧导辊5相转动配合安装的调节套块6分别设置在上弧形调节槽孔10、下弧形调节槽孔11内,所述上弧形调节槽孔10、下弧形调节槽孔11分别为上安装块8、下安装块9上开设的凹槽孔,所述上安装块8、下安装块9的右侧壁上相螺纹配合安装有上调节拉杆12、下调节拉杆13,所述上调节拉杆12、下调节拉杆13的尾端分别与上弧形调节槽孔10、下弧形调节槽孔11内装配安装的调节套块6侧壁相固定焊接连接。

所述印刷涂辊3与上张紧导辊4、下张紧导辊5之间通过印刷薄膜14相连接。

所述上安装块8、下安装块9分别通过固接螺栓与机架侧板1相固定连接。

所述上弧形调节槽孔10的弧度朝向下侧设置,所述下弧形调节槽孔11的弧度朝向上侧设置。

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上张紧导辊4的上导辊轴端40通过滚动轴承7转动安装在调节套块6内,下张紧导辊5的辊轴端也是通过滚动轴承7转动安装在调节套块6内,在调节上张紧导辊4的导向输出以及下张紧导辊5的导向输入时,分别通过转动上安装块8、下安装块9的右侧壁上相螺纹配合安装的上调节拉杆12、下调节拉杆13,使得上调节拉杆12、下调节拉杆13拉动调节套块6沿上弧形调节槽孔10、下弧形调节槽孔11内上下滑动,使得上张紧导辊4与下张紧导辊5在张紧状态下的弧形高度进行调节,从而适应不同张紧力的上下调节。采用本技术方案,其结构简单,装配安装方便,对上张紧导辊与下张紧导辊的上下张紧力调节方便,分别是通过转动上调节拉杆、下调节拉杆来实现调节,调节操作便捷,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