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800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从喷嘴中喷出油墨而进行印字的喷墨记录装置。
在美国专利文献4072959的说明书中公开了这样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它配备了开有多个喷嘴孔的喷嘴底板和在底板背后与油墨直接接触并对油墨施加压力的压电变换器。该记录装置具有这样的优点,即,由于构成压电变换器的振子是在大致与底板成直角的方向上振动的,而且油墨到喷嘴孔之间的流动路程短,所以油墨滴的喷出效率高,稳定性好,而且,只要用少许动力,即可使振子获得所需要的变形量。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记录装置必须把压电变换器浸在油墨中,所以必须使用不是导电体的油墨,例如,以有机溶剂为主要成份的油性油墨里。这样一来,当用这种油性油墨在粗糙的纸上印字时,附着在记录纸上的油墨滴会向周围渗透,产生字迹轮廓不鲜明,字的颜色浓度不够等等有损字迹质量的缺点。
以往,对于这样的问题,例如在特开昭61-98547号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那样,是采用使用热熔性油墨的喷墨记录装置来保持高水平的印字质量的,但是这种油墨有个缺点,即当从固态变为液态时,必定会产生气泡,由于油墨中混进了气泡,所以在压电变换器对油墨施加压力时,气泡会吸收压力而使得喷墨不能正常进行。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它能够充分发挥热熔性油墨在提高印字质量方面的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这种装置能排除热熔性油墨从固态变为液态时伴生的气泡,使得墨滴总是能稳定地喷出。
此外,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使得采用热熔性油墨的喷墨记录装置中的油墨的温度分布均匀,而且为加热油墨所需要的热量尽可能的少。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这种装置的起动特性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停止工作的状态进入可以印字的状态。


图1是配备有本发明喷墨记录装置的印字机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最基本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表示了上述记录装置的动作状态。
图4是压电应变常数的温度特性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动作状态图。
图6是固体油墨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个更具体化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其动作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压电变换器的示意图。
在图1中所示的印字机中载有本发明的喷墨头,该印字机由下列部件构成能沿着导向轴01在印张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喷墨头03;带动该喷墨头03的牙轮皮带02;从所安装的贮墨盒04向喷墨头03供应油墨的油墨供应装置05;以及使印张移动的送纸机构06。
图2中所示的是本发明的喷墨头的主要构造图,该喷墨头03由喷嘴板09、压电振子、容器状的框架012,以及为使油墨加热用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013所组成,其中,喷嘴板09上有许多喷嘴孔08…,压电振子是把压电元件010与厚度为20~50微米的金属板01.1结合成一体而做成的,容器状的框架012则由绝热性能良好的陶瓷材料制成。
如图3所示,喷嘴板09上有向内侧扩大的漏斗状的喷嘴孔08。
压电振子平行地设置在喷嘴板09的内侧,与喷嘴板之间隔开一个间隙。构成该压电振子的金属板011兼作公共电极之用,而结合在金属板011上的多个压电元件010分别通过单独的金属导线与外部通电。
该压电元件010有一个表示它们特性的参数-压电应变常数,该常数可用下式表示d=KεT]]>/Y 〔m/v〕式中K电气机械偶合系数εT介电常数Y杨氏模数通常,介电常数εT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居里点上达到最大值,电气机械偶合系数K则根据压电元件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温度特性。由于压电应变常数d是按照上式变化的,所以如图4所示,有的压电元件材料在温度升高时压电应变常数增大,如材料a;相反,也有温度升高时压电应变常数减小的,如材料b。在本实施例中所用的压电元件10具有材料a的特性,而且,由于使用加热到120℃的油墨,所以要用居里点在300℃以上的材料,因为必须把该压电元件010的实际使用温度限制在居里点的大约1/2的温度上。而且,由于使用了由这种材料a制造的压电元件010,当油墨处在高温下而设置在油墨之中的压电振子暴露在高温下时,压电应变常数变大,因而能获得更大的变形量。还有,如果组成压电振子的压电元件010的线膨胀系数大于1.0×10-6而小于3.0×10-6、金属板011的线膨胀系数大于1.0×10-6而小于2.0×10-6,则当压电振子从常温升温到100℃时,它会向线膨胀系数大的金属板011一侧变形,使它总是在向这一方向弯曲的状态下使用,因此可以更进一步增大压电振子的变形量。
为了使压电振子的位置设置得与喷嘴板09的内侧离开一些间隙,使用了垫板014。该垫板014在向喷嘴孔08压送油墨的时间方面,在从压电振子向喷嘴孔08传递压力方面,以及在使压电振子与喷嘴孔之间不残留气泡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实验可知,该垫板014的厚度以20~50微米为佳。
此外,上述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013是把固态油墨015熔化成液态的元件,在本实施例中,它设置在构成容器的整体框架012内。这样,当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013把油墨015熔化为液体的时候,即使产生了气泡,气泡也能很顺利地上升到压电振子的上方,进入集气腔016中。
本实施例中所用的油墨015是用硬脂酮、硬脂酸酰胺和染料调配而得的、熔点为100℃的不导电的固体油墨,其物理参数为,120℃时的粘度为3.5毫泊,表面张力为30达因/厘米。把这种油墨的温度稳定地保持在120℃并向压电元件010加上电压时,压电元件在长度方向发生收缩,与金属板011形成双金属的结构,于是压电振子就像图3(b)中所示的那样在厚度方向发生变形。由于这一变形,就把压力传到充满压电振子与喷嘴板09之间的空腔的油墨015上,使油墨滴从喷嘴孔08喷射出去。油墨滴一喷在记录纸上就立即凝固成固态,粘附在记录纸上,从而获得鲜明而颜色浓的字迹,即使有摩擦,也不会使字迹污损。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的振子的构造与图3中所示的双压电晶片构造不同,它是在金属板011的两端设置压电元件010、010,借助于两端的伸长和缩短,使金属板011的中央部分产生向上向下两个方向的变形,从而产生喷射油墨滴的压力。当金属板011处在予备状态时,它呈向上方弯曲的形态(图5(a)),通电时,两端的压电元件010、010都缩短,金属板011变成平板形状(图5(b)),于是油墨滴019即从喷嘴孔08中喷出。
图6是向喷墨头03供应油墨的油墨供应部件的实施例的示意图。油墨023在常温下是固体,呈粒状贮存在油墨存储器04内,由具有螺旋式推送机构的油墨供应装置把这些油墨023输送到喷墨头03中。在存储器内用弹簧025向油墨023加压,使油墨下落到筒身026里,由设置在筒身026外壁上的加热器027对其加热。小型电机028驱动螺旋杆029旋转,把油墨023向出口024的方向推送出去,并且,在螺旋杆029旋转的时候,对靠剪切应力处在螺旋杆029与筒身026之间的空隙中的油墨023产生摩擦热而使其加热熔化。利用这一作用,就能连续而且高效地供应加热了的、最低必要量的油墨023。喷墨头03的油墨进口是常闭的,但在补充油墨时打开,以便供应从上述油墨供应装置送来的液态油墨。并且,在油墨进口上设置了过滤器,以防止垃圾等异物进入。
图7是更具体化了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1是用电成形加工法制成的镍制的带喷嘴的部件,在它的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喷嘴孔2。3是用厚度为100微米的压电跃变材料(PZT)制造的压电元件,分别设置在每个喷嘴孔2的对面,它在与带喷嘴的部件1相对的表面上叠上一层厚度为0.5~1,5微米的镍制电极4,而在其里表面上则叠上一层10~30微米的镍制振动板5,从而构成电量机械量变换装置。6是用来确定压电元件3与带喷嘴的部件1之间的空隙G而夹在两者之间的垫板,其由金属薄板制成。7是固定纸电容器(FPC),它可以和许多个电极4及公共电极8通电。电极4是分开的,分别对应于每个压电元件3,而公共电极8则把与压电元件3成对的各个振动板5连接起来。9是用氧化铝压铸成的框架,其底部装有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10,上部的侧面设有通气孔11。12是用氧化铝压铸法制作的油墨供应保持部件,装在框架9上。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隔着压电元件3与带喷嘴的部件1相对,中间间隔的间距13为0.3~1.5毫米。在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的下部配备了用不锈钢筛网做的过滤器14,以该过滤器14为界,把框架9的内部分隔为头部15和油墨贮存部16。在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与框架9之间,形成一条宽度大约不到1毫米的缝隙状的油墨返回部分17,由于毛细管作用,在此处形成了油墨的弯液面。18是开有通气孔20的贮存部的盖,它装在框架9开口的一边的轴19上,并能以轴19为支点转动。
当把图中未示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电源接通时,先由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10把框架9加热,随着框架9的加热,带喷嘴的部件1、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过滤器14也加热到120℃。这样一来,置于带喷嘴的部件1和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之间的全部油墨21,以及与框架9、过滤器14和油墨贮存部16的内表面接触的固态油墨21-S就都熔化成了液态油墨21-L,与此同时,固态油墨21-S中所含的孔隙中的气体都变成气泡23。过了10~30秒之后,当必需数量的固态油墨21-S转变为液态油墨21-L时,按照图中未示出的控制电路所发来的信号,对压电元件3加上电压,于是压电元件3便向箭头B所指的方向发生变形。这个变形压缩压电元件3与带喷嘴的部件1之间的油墨21,使油墨呈滴状从喷嘴孔2喷出,附着在图中未示出的记录纸上,冷却固化后便固定在纸上。在产生了予定的驱动脉冲之后,撤去加在压电元件3上的电压,压电元件3便回复到初始位置。
由于这一连串的压电元件3的振动,处在压电元件3与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之间的液态油墨21-L被激烈地搅动,气泡23C随着这一搅动过程在液态油墨21-L内上升,从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与压电元件3之间所形成的弯液面24的表面逸出,再通过通气孔11而进入大气中。此外,在处于压电元件3和带喷嘴的部件1之间的气泡23中,离开喷嘴孔2的位置较远的气泡23a,因为此处的压电元件的变形很小,而且空隙又很窄,所以仍留在原处不动,这种气泡对于油墨的喷射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另一种离喷嘴孔2近的气泡23b,由于该处压电元件3的变形大,使气泡产生激烈的运动,就从这一部位被排除出去。
从喷嘴孔2喷射出去而耗费掉的油墨21-L,依次由油墨贮存部16通过过滤器14来补充。油墨贮存部16中的液面25随着油墨21-L的消耗而下降,但在压电元件3与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之间的油墨21-L,和油墨返回部分17中的油墨21-L,都由于毛细管作用而仍保持其高度。另一方面,油墨贮存部16中的固态油墨21-S,因为其周围都是液态油墨,便靠自重下沉而与油墨贮存部16的里面相接触,经加热后顺序熔化为液态油墨21-L。
在与记录纸作相对运动的同时进行印字的时候,弯液面24因运动受到冲击而被破坏,一部分液态油墨21-L会溢过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流入油墨返回部分17,然后又从油墨返回部分17流回油墨贮存部16内而被回收。由于上述油墨返回部分17里的油墨21,因毛细管作用而形成了弯液面,所以流进来的油墨21不会积存在其上部。当由于印字而把油墨贮存部16中的油墨都用完、最后弯液面24的高度降低到喷嘴孔2的位置时,就是油墨最后用完的位置。在油墨最后用完之后,该装置的使用者打开贮存部分的盖18,把另外准备好的固态油墨倒进油墨贮存部16里。于是,经加热而变成了液态的油墨21-L通过过滤器14,借助于毛细管作用,又充满了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与带喷嘴的部件1之间以及与压电元件3之间的空隙,这时就又恢复到能再次开始印字的状态。
印字作业结束之后,使用者切断电源,头部15便冷却下来,液态油墨21-L渐渐凝结成固态油墨21-S。此时,油墨的体积大约收缩20%,在头部15和油墨贮存部16内的各处都产生了空隙22。在最初生成空隙时,空隙22内部只有油墨21中所包含的空气析出,所以内部所保持的气压比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从外部扩散进来,不久,空隙22内便充满了压力几乎和大气压力相同的空气,在下一次再开始运转时,又变成了气泡23。
参照图8进一步详细说明气泡的运动状况。由于压电元件向箭头B的方向发生变形,一部分液态油墨21-L呈滴状从喷嘴孔2中沿箭头C的方向喷射出来,而其余的液态油墨则向箭头D的方向流走。此时,如果向箭头D方向流走的油墨21的量比向着箭头C方向喷射出来的油墨的量多,就能更容易地使气泡23b远离喷嘴孔2。
没流走的油墨量为Q6,喷射出来的油墨量为Qn,当把这两个量的比K=Qb/Qn选为大于3时,虽然能有效地把气泡23b驱赶开,但偶尔也会有气泡23从喷嘴孔2中喷嘴出来,发生印字网点有空白的情况。如选取油墨的流走量与喷嘴量的比K≥10,则几乎能把气泡23全部从喷嘴孔2处驱赶开,使印字的稳定性增加。油墨的流走量与喷嘴量的比例K,和流走方向的油墨的液流阻力与喷嘴孔2方面的液流阻力的比例是反比关系,而液流阻力可以用两部分来表示液流量的惯性阻力部分和粘性阻力部分,如将流走方面与喷嘴孔2方面的惯性阻力部分的比例和粘性阻力部分的比例分别定为大于规定值,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一般,驱动频率高的喷墨头惯性阻力部分的影响大,而频率低的喷墨头则粘性阻力部分的作用大。此外,粘性阻力和惯性阻力有下述关系式〔粘性阻力〕∝ ((流程长度))/((液流的断面积)2) ;
〔惯性阻力〕∝ (〔流程长度〕)/(〔流程的断面积〕) ;
根据这两个关系式和在我们所做的实验的范围内可知,粘性阻力部分的比例Kr和惯性阻力部分的比例Ki可以用下面两个式子概略地表示Kr≈4·〔 (W)/(2(g ·w)2) + (t)/((sw)2) 〕÷〔 (l)/((πr2)2) 〕……(1)Ki≈4( (l)/(2g) + (t)/(sw) )÷( (l)/(πr2) )……(2)
式中,w压电元件的宽度;
g喷嘴与压电元件间的间隙;
t压电元件的总厚度;
s压电元件间的间隙;
l喷嘴孔的长度;
r喷嘴孔半径。
如上所述,如果要符合油墨的流走量与喷射量的比例大于3的条件,则应使Kr≥3,Ki≥3,例如,当取喷嘴孔的长度l=50微米,喷嘴孔直径d=60微米,压电元件宽度w=100微米,压电元件的厚度t=50微米,喷嘴与压电元件间的间隙g=50微米时,则当压电元件之间的间隙s=50微米时,粘性阻力部分的比值Kr=6.2,惯性阻力部分的比值Ki=3.5,这样就满足了上述条件,实验结果也证实,没有发生由于气泡23而使印字不稳定的情形。另一个例子是,在喷嘴孔直径d=100微米,喷嘴与压电元件之间的间隙g=10微米,压电元件之间的间隙s=50微米的条件下,Kr=0.06,Ki=0.36,没有满足Kr≥3和Ki≥3的条件实验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因为有气泡23,印字不稳定。
另一方面,当油墨流走量和喷射量的比例K定得太大时,虽然驱赶气泡23的效果更强了,但对于喷射效率这方面却是不利的,例如,会产生驱动电压上升之类的缺点。因此,有必要使油墨的流走量和喷射量的比例K不超过100,在实际使用时最好使它小于50。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只描述了常温下是固态的热熔性油墨,但是常温下呈高粘度状态、在普通纸张上印字不会渗开的油墨也能适用于本发明。这时,虽然不会产生因冷却凝固的空隙而造成的气泡23,但是随着温度从常温升高到100℃附近,由于溶解在油墨中的空气在油墨中的溶解度急剧下降,也会生成气泡23。所以本发明对于把高粘度的油墨加热到高温再进行使用也是有效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通气孔11是常开的,但也可以使通气孔常闭,只在必要时才打开,使它和大气相通。
也可以不设通气孔11,而使弯液面24直接敞开在大气中。还有,上述实施例中是在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与压电元件3之间形成弯液面24的,但也可以把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进一步向上延伸,使它和框架9的上部之间形成弯液面,而把压电元件3全部浸没在油墨21中。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和带喷嘴的部件1之间只有不到1.5毫米的缝隙,所以能限制因油墨21凝固成固体后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别而产生的对压电元件3的局部应力。也就是说,油墨21的热膨胀系数虽然几乎比压电元件3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但因为带喷嘴的部件1和油墨供应保持部件12具有和压电元件3比较接近的热膨胀系数,所以能缓和由油墨21所施加的应力。与此相对比,当油墨层的厚度超过3毫米时,由于来自常温时呈固态的油墨21-S的应力,压电元件3会被破坏,寿命缩短。
图9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在该图中,与图7中的实施例共有的部件均标以同样的标号。
9是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容器状的外壳,在外壳9的底面装有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10。在外壳9的朝向压纸卷筒30的侧壁9a上,向着压纸卷筒的轴线方向开有所要求数量的油墨滴喷射孔9b,而且,在与每个油墨滴喷射孔9b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具有多个喷嘴孔2的带喷嘴的部件1,该部件1通过垫板9C整体地安装在9a这个壁的内侧。
电量机械量变换部件安装在带喷嘴孔的部件1的背面,中间垫一块垫板6。如图10所示,在这种电量机械量变换部件上,用真空镀敷法在用压电跃变材料(PZT)做的压电元件3的一面镀有共用电极5,在另一面镀有成形电极4,另外,以和喷嘴孔2的间距相等的间隔,从一侧开出缺口3C,这样就在支承基体3a的一边形成了许多振子3b。这种电量机械量变换部件把支承基体3a朝上,安装在外壳9上,而且,各振子3b的前部分别与各喷嘴孔2相对。
在电量机械量变换部件的后面设有隔开油墨贮存部16的限制板112。这块限制板112的结构中有从后面支承带喷嘴的部件1的凸台112a,并且在带喷嘴的部件1和限制板112之间形成油墨室113,中间的缝隙D在0.2~2.0毫米之间。这条缝隙D必须狭窄得能借助于毛细管作用把油墨吸上来,使油墨室113中的油墨始终高于喷嘴孔2的轴线,并且,即使贮墨盒移动也不会使这个油墨顶面的高度发生变化。并且,这条缝隙D除了应该能让油墨在熔化成液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泡向上方逸出之外,还必须在连续地以高频率喷射出油墨的情况下能供应充足的新油墨。
另一方面,在上述外壳9上设置了盖住油墨贮存部16的开口的盖板18,开口的位置略低于喷嘴孔的高度,使得熔化成液体的油墨的液面L经常保持在低于喷嘴孔2的高度的位置上。此外,还有图9中省略掉的结构,即,在油墨贮存部16中设有能检测出液面达到下限位置的传感器,一当传感器测出油墨的液面达到了下限,就从图中未示出的固体油墨贮存槽中把固体油墨块输入到该油墨贮存部16内,并且所输入的油墨的体积以不超过喷嘴孔2的高度为限。
14是设置在连结油墨贮存部16与油墨室113的油墨通路的入口处的过滤器。
首先,设置在外壳9下面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10通电,使得导热性能良好的外壳9全部均匀加热,于是原来填塞在油墨室113狭窄的缝隙D内的凝固着的油墨便熔化,很快就可以用它来印字。
接着,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向成形电极4通电,于是,支承基体3a朝上安装的、大部分露出在油墨上面的电量机械量变换部件,便使得许多振子3b中通电的振子向着带喷嘴的部件1产生有效而稳定的振动。这时,该电量机械量变换部件在带喷嘴的部件1与限制板112之间,对由毛细管作用抽吸上来的油墨施加压力,把那里的油墨从位于它的正前方的喷嘴孔2中,高效地把油墨滴喷射出去,使它粘附在压在压纸卷筒30上的记录纸上。
另一方面,在油墨贮存部16里的呈固态的油墨,则由外壳9下面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10从下面对它快速地加热,使它液化,由于对流的结果,在将热量传递到各部分的同时,油墨通过经过均匀加热的外壳9中的通路,毫无阻凝地依次输入油墨室113中。
完成了规定的印字作业,最后切断电源。随着外壳9的冷却,积存在油墨室113里的少量油墨,由于其热容量很小,所以最早凝固,把振子3b固定住。这样,在予先防止了因以后凝固的其它部分的油墨的收缩力而使振子3b变形的同时,进入停机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它具有下列各部件具有多个喷嘴孔的整体底板;对着上述喷嘴孔设置的、两者之间设有能让气泡通过的最小限度间隙的、对油墨加压用的电量机械量变换装置;把在常温下是固体或高粘度液体的油墨加热熔化成低粘度液体的加热装置;容纳上述油墨用的整体油墨存贮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油墨存贮器的内部有一个收容气体的空腔。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量机械量变换装置和上述加热装置设置在上述整体的油墨存贮器内。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油墨存贮器由绝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对油墨加压用的电量机械量变换装置是用压电振子做成的。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电振子是由线膨胀系数不同的压电元件与金属薄板结合为一体做成的。
7.按照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电元件是用具有温度越高压电应变常数越大的特性的元件制成的。
8.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它具有下列各部件;具有多个喷嘴孔的整体底板;对着上述喷嘴孔设置的、两者之间设有能让气泡通过的最小限度间隙的、对油墨加压用的电量机械量变换装置;在与上述底板离开一个间距处设置的板状的油墨供应保持部件,上述间距的尺寸,能借助于毛细管作用,把加热熔化了的油墨提高到高于喷嘴孔以上的位置;由上述油墨供应保持部件划分为喷墨头部分和油墨存贮部分的油墨存贮器;把在常温下是固体或高粘度液体的油墨加热熔化成低粘度液体的加热装置。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油墨供应保持部件是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的。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油墨存贮器喷墨头部分的上部设有通气孔。
11.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油墨存贮器的油墨存贮部分的上部设有固体油墨的补充口。
12.按照权利要求8或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油墨存贮器的油墨存贮部份的上部,设置有位置比喷嘴孔的高度低、盖住上述固体油墨补充口的盖子。
13.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量机械量变换装置是由在支承底板的一侧,对着喷嘴孔的许多分开的振子所形成的压电振子所构成的。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量机械量变换装置的支承底板露出在上述油墨上面,上述振子对着上述喷嘴孔。
15.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油墨供应保持部件与上述油墨存贮部分之间设有与油墨存贮部分相通,并且能借助于毛细管作用形成油墨的弯液面的狭窄的油墨返回部份。
16.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油墨供应保持部件的下方设有连通喷墨头部份与油墨存贮部分的通路,并且在该通路上设有过滤器。
全文摘要
用加热器10把常温下是固体或高粘度液体的油墨加热熔化,借助于在油墨中振动的压电振子对熔化了的油墨加压,使它从开设在底板1的喷嘴孔2中喷射到记录纸上,同时,驱赶油墨熔化时所产生的气泡,使之通过底板与压电振子之间的间隙,然后从上部放出。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36362SQ881092
公开日1989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1988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1988年4月6日
发明者小藤治彦, 宫泽芳典, 中村修, 仓鸟宪彦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