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收容容器、液体收容容器单元、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268420阅读:来源:国知局
[0116]图34为表示第I实施方式中的支撑框架和第2盒体的其他例子的截面图。
[0117]图35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立体图。
[0118]图36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立体图。
[0119]图37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墨水罐和第2盒体的分解立体图。
[0120]图38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2盒体的立体图。
[0121]图39为沿图35中的E-E线的截面图。
[0122]图40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0123]图41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0124]图42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0125]图43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机构单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26]以包含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的液体喷射系统为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使各自的结构达到可认识程度的大小,结构或部件的比例尺有所不同。
[0127](第I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I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I具有作为液体喷射装置一例的打印机3和墨水罐单元5。打印机3具有第I盒体6。第I盒体6构成打印机3的外壳。墨水罐单元5具有第2盒体7和多个(2个以上)的墨水罐9。第I盒体6和第2盒体7构成液体喷射系统I的外壳。墨水罐9为液体收容容器的一个例子。液体喷射系统I能够利用作为液体一例的墨水对印刷用纸等印刷媒介P进行印刷。
[0128]另外,在图1中附有相互正交的坐标轴XYZ轴。在此以后的示意图中也根据需要附有XYZ轴。XYZ轴的各轴中,箭头的朝向表示+方向(正方向),与箭头的朝向相反的朝向表示-方向(负方向)。在液体喷射系统I被使用的状态下,液体喷射系统I配置于由X轴和Y轴规定的水平平面。在液体喷射系统I的使用状态下,Z轴为与水平平面正交的轴,-Z轴方向为铅直朝下的方向。
[0129]在第I盒体6中收容有打印机3的机构单元10(图4)。机构单元10为打印机3中实行印刷动作的机构部分。关于机构单元1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陈述。如图1所示,多个墨水罐9被收容于第2盒体7内,并各自收容有供于印刷的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4个墨水罐9。在4个墨水罐9中每个墨水罐9中墨水的种类都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墨水的种类采用了黑色、黄色、洋红、青色4种。而且,收容黑色墨水的墨水罐9、收容黄色墨水的墨水罐9、收容洋红墨水的墨水罐9和收容青色墨水的墨水罐9各设有I个。在液体喷射系统I中,多个墨水罐9设于第I盒体6的外侧。因此,在液体喷射系统I中,多个墨水罐9没有内置于覆盖机构单元10的第I盒体6中。
[0130]此外,在打印机3中设有排纸部11。在打印机3中,印刷媒介P从排纸部11中排出。在打印机3中,以设有排纸部11的面为正面13。此外,打印机3在与正面13交叉的上表面15上具有操作面板17。操作面板17上设有电源按钮18A和其他的操作按钮18B等。在第I盒体6中,墨水罐单元5设于与正面13和上表面15交叉的侧部19上。在第2盒体7设有窗口部21。在第2盒体7中,窗口部21设于与正面23和上表面25交叉的侧部27上。窗口部21具有透光性。而且,在与窗口部21重合的位置上设有上述4个墨水罐9。因此,使用液体喷射系统I的操作者能够透过窗口部21辨认4个墨水罐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窗口部21被设置为形成于第2盒体7的开口。由于窗口部21被设为开口,因此具有透光性。作为窗口部2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开口,例如,也可以为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的板状的部件。
[0131]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各墨水罐9的窗口部21相对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从各墨水罐9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位能够确认墨水罐9内的墨水。因此,操作者通过透过窗口部21确认4个墨水罐9,从而能够确认各墨水罐9中的墨水量。S卩,在墨水罐9中,与窗口部21相对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用作能够确认墨水量的视认部。在各墨水罐9中,与窗口部21相对的部位设有表示墨水量上限的上限标记28和表示墨水量下限的下限标记29。操作者能够以上限标记28及下限标记29为记号而掌握各墨水罐9中的墨水量。另外,第I盒体6与第2盒体7互相分开地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能够将第2盒体7从第I盒体6上分离。第2盒体7通过安装螺钉31而结合于第I盒体6上。此外,如图2所示,第2盒体7覆盖4个墨水罐9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正面、上表面、侧面。
[0132]此外,墨水罐单元5具有支撑框架32。4个墨水罐9被支撑框架32支承。支撑框架32与第I盒体6分开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能够将支撑框架32从第I盒体6上分离。支撑框架32通过安装螺钉33而结合于第I盒体6上。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罐单元5 (图1)安装于第I盒体6的外侧。
[0133]如表示机构单元10的立体图即图4所示,打印机3具有印刷部41和供给管43。印刷部41具有托架45、印刷头47和4个中继单元49。印刷头47和4个中继单元49搭载于托架45。供给管43具有可挠性,被设于墨水罐9和中继单元49之间。墨水罐9内的墨水通过供给管43被输送至中继单元49。中继单元49将通过供给管43从墨水罐9供给而来的墨水转送到印刷头47。印刷头47将供给来的墨水以墨水滴的方式喷出。
[0134]此外,打印机3具有媒介输送机构(未图示)和印刷头输送机构(未图示)。媒介输送机构以来自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动力驱动输送辊51,从而沿Y轴方向输送印刷媒介P。印刷头输送机构将来自发动机53的动力通过同步齿形带55传递至托架45,从而沿X轴方向输送托架45。印刷头47搭载于托架45。因此,能够利用印刷头输送机构通过托架45在X轴方向上输送印刷头47。另外,印刷头47以与印刷媒介P相对的状态被托架45支承。利用媒介输送机构及印刷头输送机构改变印刷头47相对印刷媒介P的相对位置的同时,通过从印刷头47喷出墨水而对印刷媒介P进行印刷。
[0135]对墨水鍾9进彳丁说明。如图5所不,墨水鍾9具有作为墨水鍾本体一例的盒体61和薄片部件63。盒体61例如由尼龙或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此外,薄片部件63利用合成树脂(例如尼龙或聚丙烯等)而形成膜状,并且具有可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部件63具有透光性。墨水罐9具有将盒体61和薄片部件63接合的结构。盒体61上设有接合部64。在图5中,为了简单易懂地表示结构,对接合部64施加影线。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61的接合部6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熔敷来接合盒体61和薄片部件63。
[0136]如图6所示,墨水罐9具有收容部65和连通部67。连通部67具有大气室68和连通路73。在墨水罐9中,墨水收容于收容部65内。另外,图6中表示了从薄片部件63侧平视墨水罐9时的状态,并隔着薄片部件63在图中表示出了盒体61。收容部65、大气室68、连通路73被接合部64相互分隔。盒体61具有基壁80、第I壁81、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第5壁85、第6壁86和第7壁87。在第2壁82的与收容部65侧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大气室68和连通路73的一部分。从薄片部件63侧平视基壁80时,收容部65被第I壁81、第2壁82、第3壁83和第4壁84包围。另外,第4壁84与第2盒体7的窗口部21相对。即,在墨水罐9中,第4壁84上包含具有透光性的部位。
[0137]此外,从薄片部件63侧平视基壁80时,大气室68被第2壁82、第5壁85、第6壁86和第7壁87包围。另外,收容部65的基壁80和大气室68的基壁80互为同一壁。艮P,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部65和大气室68共有基壁80。如图7所示,第I壁81、第2壁82、第3壁83及第4壁84分别与基壁80交叉。第2壁82位于第I壁81的Z轴方向侧。第I壁81和第2壁82隔着基壁80相对。第4壁84位于第3壁83的X轴方向侧。第3壁83和第4壁84隔着基壁80相对。第3壁83与第I壁81及第2壁82分别交叉。第4壁84也与第I壁81及第2壁82分别交叉。
[0138]第I壁81、第2壁82、第3壁83和第4壁84从基壁80向-Y轴方向突出。由此,以基壁80为主壁,从主壁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I壁81、第2壁82、第3壁83和第4壁84构成凹部91。凹部91形成为向Y轴方向形成凹状的朝向。凹部91朝向-Y轴方向,即朝向薄片部件63 (图5)侧开口。换言之,凹部91设为向Y轴方向,即向与薄片部件63 (图5)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凹状的朝向。而且,一旦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61,则凹部91被薄片部件63塞住,从而构成收容部65。另外,基壁80、第I壁81?第7壁87分别不限定为平坦的壁,也可为包含凹凸的壁。
[0139]如图6所示,第5壁85从第2壁82向第2壁82的与第I壁81侧相反的一侧,即向第2壁82的+Z轴方向侧突出。第6壁86从第2壁82向第2壁82的与第I壁81侧相反的一侧,即第2壁82的+Z轴方向侧突出。第6壁86位于第5壁85的X轴方向侧。第5壁85和第6壁86设于隔着大气室68互相相对的位置。第7壁87位于第2壁82的Z轴方向侧。第2壁82和第7壁87设于隔着大气室68互相相对的位置。第5壁85与第2壁82及第7壁87分别交叉。第6壁86也与第2壁82及第7壁87分别交叉。
[0140]第5壁85、第6壁86和第7壁87从基壁80向-Y轴方向突出。由此,以基壁80为主壁,从主壁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2壁82、第5壁85、第6壁86和第7壁87构成凹部99。凹部99形成为向Y轴方向形成凹状的朝向。凹部99朝向-Y轴方向,即朝向薄片部件63(图5)侧开口。换言之,凹部99设为向Y轴方向,即向与薄片部件63(图5)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凹状的朝向。而且,一旦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61,则凹部99被薄片部件63塞住,从而构成大气室68。另外,第I壁81?第7壁87从基壁80突出的突出量设定为互相相同。
[0141]第3壁83和第5壁85具有断层差。第3壁83位于第5壁85的靠第4壁84 —侦牝即第5壁85的X轴方向侧。此外,第4壁84和第6壁86具有断层差。第6壁86位于第4壁84的靠第3壁83 —侧,即第4壁84的-X轴方向侧。而且,在从薄片部件63侧平视基壁80的状态下,在第4壁84和第6壁86之间设有墨水注入部101。墨水注入部101设于第2壁82。
[0142]如图7所示,盒体61设有伸出部105。连通路73设于伸出部105。在第2壁82中第6壁86的X轴方向侧的区域中,伸出部105具有沿凹部91的开口边缘从第2壁82向Z轴方向侧伸出的部位105A。部位105A也在第6壁86中沿凹部99的开口边缘从第6壁86向X轴方向侧伸出。此外,伸出部105具有从第7壁87朝向Z轴方向侧伸出的部位105B。此外,伸出部105具有在第5壁85中沿凹部99的开口边缘从第5壁85向-X轴方向侧伸出的部位105C。此外,伸出部105具有在第3壁83中沿凹部91的开口边缘从第3壁83朝向-X轴方向侧伸出的部位10?。连通路73以设于伸出部105的向与薄片部件63 (图5)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凹状的槽108的方式构成。
[0143]在此,如图7所示,凹部91内设有凹部109。凹部109被第8壁111、第9壁112、第10壁113和第4壁84包围。凹部109设为从第I壁81向第I壁81的与第2壁82侧相反的一侧的朝向,即从第I壁81向-Z轴方向侧形成凹状的朝向。第8壁111及第9壁112分别设于第I壁81,从第I壁81朝向第I壁81的与第2壁82侧相反的一侧,即从第I壁81朝向-Z轴方向侧突出。
[0144]第8壁111位于第4壁84和第3壁83之间,隔着第10壁113与第4壁84相对。第9壁112位于基壁80和薄片部件63 (图5)之间,隔着第10壁113与薄片部件63相对。第10壁113位于第I壁81的靠与第2壁82侧相反的一侧,即第I壁81的-Z轴方向侧。第10壁113与第2壁82相对。第8壁111与第I壁81、第9壁112和第10壁113交叉。第9壁112与第I壁81、第4壁84和第10壁113交叉。第10壁113与第4壁84交叉。
[0145]如图7所示,包围凹部109的第8壁111、第9壁112、第10壁113和第4壁84构成供给部114。供给部114设有连接部115。连接部115设于第8壁111。连接部115设于第8壁111的与凹部109侧相反的一侧。连接部115从第8壁111朝向与凹部109侧相反的一侧,即从第8壁111朝向第3壁83侧突出。如图8所示,连接部115形成为筒状。连接部115上形成有供给口 116。供给口 116为形成于连接部115的开口,是墨水从墨水罐9流出的出口。连接部115连接有供给管43 (图4)。收容于墨水罐9的墨水从连接部115经过供给口 116而被送出至供给管43。送出至供给管43的墨水被供给管43引导至印刷头47。
[0146]此外,如图7所示,第7壁87设有大气连通口 118。大气连通口 118从第7壁87向第7壁87的与第2壁82侧相反的一侧,即向第7壁87的Z轴方向侧突出。在平视第7壁87时,即于XY平面平视第7壁87时,大气连通口 118设于与凹部99重合的位置。大气连通口 118使盒体61的外侧和凹部99的内侧连通。大气连通口 118为能够将盒体61外侧的大气导入凹部99内侧的大气通路。另外,在盒体61中,接合部64沿着凹部91、凹部99、凹部109及连通路73各自的轮廓设置。
[0147]如图5所示,薄片部件63隔着第I壁81?第7壁87与基壁80相对。平视观察薄片部件63,其具有覆盖凹部91、凹部99、凹部109及伸出部105 (图7)的大小。薄片部件63熔接于接合部64。由此,凹部91、凹部99、凹部109及连通路73被薄片部件63密封。因此,能够将薄片部件63看作是盒体61的盖子。
[0148]如图6所示,连通路73具有连通口 121和连通口 122。连通口 121为向大气室68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连通口 122为向收容部65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大气室68从连通口 121通过连通路73并经过连通口 122而与收容部65相通。根据上述内容,收容部65通过连通路73、大气室68及大气连通口 118而与墨水罐9的外部相通。S卩,连通部67连通大气连通口 118和收容部65之间。从大气连通口 118流入大气室68内的大气通过连通路73流入收容部65内。
[0149]墨水注入部101设于第2壁82。如图7所示,墨水注入部101设于由第6壁86、伸出部105、第4壁84和基壁80围成的凹部131内。如上所述,伸出部105向第2壁82的靠第7壁87—侧突出。此外,第6壁86也向第2壁82的靠第7壁87—侧突出。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壁80及第4壁84也分别向第2壁82的靠第7壁87 —侧突出。而且,伸出部105与第6壁86及第4壁84双方交叉。此外,基壁80与第4壁84及第6壁86双方交叉。因此,第2壁82中第6壁86的靠第4壁84—侧的区域形成由第6壁86、伸出部105、第4壁84和基壁80所围成的凹部131。凹部131设为从第2壁82侧向第I壁81侧形成凹状的朝向。
[0150]根据上述结构,墨水注入部101被第6壁86、伸出部105、第4壁84和基壁80包围。换言之,墨水注入部101设于第2壁82中由第6壁86、伸出部105、第4壁84和基壁80所围成的区域内。而且,凹部131具有墨水承接部的功能。墨水承接部例如能够承接从墨水注入部101中溢出的墨水或注入时滴下的墨水。如此,凹部131便具有作为承接墨水的墨水承接部的功能。
[0151]如以XZ平面横截墨水注入部101、供给口 116及大气连通口 118时的截面图即图9所示,墨水注入部101具有开口 132和侧壁133。开口 132为设于第2壁82的贯通孔。开口 132也为墨水注入部101和收容部65交叉的交叉部。作为墨水注入部101的结构,能够采用侧壁133向收容部65的内侧突出的结构。在侧壁133向收容部65的内侧突出的结构中,将墨水注入部101和收容部65交叉的交叉部定义为开口 132。凹部91通过作为贯通孔的开口 132而与凹部91的外侧相通。侧壁133设于第2壁82的与第I壁81侧相反的一侦牝包围开口 132的周围,并形成墨水注入路。侧壁133从第2壁82向与第I壁8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133向基壁80及第4壁84各自的与第I壁8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利用侧壁133能够妨碍蓄积于凹部131的墨水流入开口 132。
[0152]如从薄片部件63侧平视墨水罐9时的侧面图即图10所示,在墨水罐9中,墨水141收容于收容部65的内部。在图10中,为了简单易懂地表示结构,省略薄片部件63的图示,并且对接合部64施加影线。收容部65内的墨水141从形成于连接部115的供给口116(图9)被供给至印刷头4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液体喷射系统I用于印刷的状态下,在供给口 116上连接供给管43,并在墨水注入部101上加盖143。收容部65内的墨水141通过中继单元49而被吸取到供给管43内,从而从供给口 116到达印刷头47。
[0153]随着使用印刷头47的印刷,收容部65内的墨水141被输送至印刷头47侧。因此,随着使用印刷头47的印刷,收容部65内的压力变得低于大气压。一旦收容部65内的压力变得低于大气压,则大气室68内的大气将经由连通路73流入收容部65内。由此,容易将收容部65内的压力保持为大气压。根据上述内容,墨水罐9内的墨水141被供给至印刷头47。一旦墨水罐9中的收容部65内的墨水141被消耗,墨水141的残量变少,则操作者能够从墨水注入部101向收容部65内补充新的墨水。
[0154]如图11所示,连通路73可被划分为第I通路151、第2通路152、第3通路153、第4通路154、第5通路155和第6通路156。第I通路151以连通口 121为起点,沿着第2壁82,即沿着X轴方向通往第4壁84。第I通路151为从连通口 121至反转部161。反转部161为连通路73中的流路朝向发生反转的部位。在反转部161中,流路的朝向从X轴方向反转为-X轴方向。另外,从大气连通口 118到收容部65的大气路径中,以大气连通口 118侧为上流侧,连通口 122侧为下流侧。
[0155]第2通路152从反转部161沿第I通路151的延伸方向,沿即-X轴方向通往第6壁86。第2通路152为从反转部161至屈曲部162。屈曲部162为连通路73中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