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931446阅读:来源:国知局
个实例);和内引导构件19以及引导构件31。外引导构件18与内引导构件19和引导构件31相对,其间插入记录片材能够经过的空间。由于直路径65B基本笔直延伸,所以介质托盘71能够不变弯地经过其中。直路径65B由下列构件限定:记录部24和压盘42,两者彼此相对,其间插入记录片材和介质托盘71能够经过的空间;和引导构件31以及引导构件32(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引导构件的一个实例),两者彼此相对,其间插入记录片材和介质托盘71能够经过的空间。内引导构件19和引导构件31组成本发明的第三引导构件的一个实例。
[0091]在本实施例中,弯曲路径65整体由外引导构件18、内引导构件19和引导构件31限定。外引导构件18、、内引导构件19和引导构件31可仅限定部分弯曲路径65A。在本实施例中,引导构件31、32仅限定部分直路径65B。引导构件31、32可限定整体直路径65B。
[0092]由供应托盘20的供应辊25沿输送路径65供应的记录片材被沿弯曲路径65A从下侧向上输送,然后做出U形转弯,并且最后被沿直路径65B从后侧向前输送。也就是说,以图2中的点划线指示的输送方向17输送记录片材。
[0093]外引导构件18提供外引导表面,用于在沿弯曲路径65A输送记录片材时引导记录片材。内引导构件19提供内引导表面,用于在沿弯曲路径65A输送记录片材时引导记录片材。引导构件31提供下引导表面,用于在沿直路径65B输送记录片材时引导记录片材。引导构件32提供上引导表面,用于在沿直路径65B输送记录片材时引导记录片材。引导构件32也限定将解释的旁路路径66。每个引导表面都可由单个表面,或多个肋的一组远端面组成。
[0094]<外引导构件18的枢轴运动>
[0095]如图4中所示,外引导构件18由外壳14可枢转地支撑。外引导构件18限定外壳14的部分后表面。外引导构件18被外壳14在轴76处支撑,轴76被分别设置在外引导构件18的下右端和左端上。
[0096]如图2和4C中所示,当外引导构件18采取相对于外壳14的直立姿势时,外引导构件18提供弯曲路径65A的外引导表面。该情况下的外引导构件18的状态对应于本发明的关闭状态。当外引导构件18绕轴76相对于外壳14枢转时,即如图4A中所示,当外引导构件18的上部(远端部)相对于外壳14向后倾斜时,弯曲路径65A开启,或者向外壳14之外暴露。该情况下的外引导构件18的状态对应于本发明的开启状态。
[0097]通过不同于枢轴运动的任何方式,诸如通过将外引导构件18附接至外壳14,以及使外引导固件14与外壳14分离,外引导构件18的状态可在关闭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改变。
[0098]<第一输送辊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
[0099]如图2中所示,第一输送辊对54被布置在直路径65B中的输送方向17中的记录部24的上游。第一输送棍对54包括第一输送棍60和压带棍61。第二输送棍对55被布置在直路径65B中的输送方向17中的记录部24的下游。第二输送辊对55包括第二输送辊62和直齿棍63。第一输送棍60和第二输送棍62通过向其传递的马达(未不出)的旋转而旋转。
[0100]〈记录部24>
[0101]如图2中所不,记录部24被布置在直路径65B中的第一输送棍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之间。记录部24包括滑架41和记录头39。滑架41由设置在压盘42之上的导轨43、44支撑,以便可在左右方向9中往复移动。导轨44具有已知的皮带机构。滑架41被连接至皮带机构的环带,并且通过环带的旋转运动,在左右方向9中沿导轨43、44往复。在滑架41和记录头39与压盘42相对,其间之间插入空间的状态下,滑架41、记录头39和压盘42限定部分直路径65B。
[0102]记录头39被安装在滑架41上。在记录头39的下表面中形成多个喷嘴(未示出)。向记录头39供应来自墨盒(未示出)的墨。记录头39选择性地从喷嘴喷射微小的墨滴。当滑架40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时,从喷嘴朝着经过直路径65B输送的记录片材,或介质托盘71支撑的记录介质喷射墨滴。所喷射的墨滴附在压盘42上的记录片材或介质托盘71上的记录介质上,使得图像被记录在记录片材或记录介质上。
[0103]<每个辊对54、55、压盘42和引导构件31的运动>
[0104]下部辊,即第一输送辊对54的压带辊61,下部辊,即第二输送辊对55的第二输送辊62和压盘42都可在上下方向7中移动。此外,引导构件31可相对于外壳14,绕设置在引导构件31的后端部处的轴75枢转。在本实施例中,引导构件31被内引导构件19可枢转地支撑。除了内引导构件19,引导构件31还可由诸如外壳14的任何构件可枢转地支撑。
[0105]压带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可在下列位置之间移动:接触位置(图2中的实线所示),在该位置处,压带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分别接触第一输送辊60和直齿辊63 ;和远离位置(图2中的虚线所示),在该位置处,压带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分别远离第一输送辊60和直齿辊63。
[0106]通过已知结构实现上述压带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的运动。在本实施例中,被布置在连接至开口 13的内部空间中的连杆95 (图1),以及支撑压带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的支撑构件(未示出)彼此联接。当用户移动连杆95时,支撑构件在上下方向7中移动。支撑构件在上下方向7中的移动导致压带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在接触位置和远离位置之间移动。可通过任何其它结构实现压带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的运动。例如,压带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可通过马达(未示出)产生的驱动力移动。
[0107]当压带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位于接触位置时,记录片材能够被夹在第一输送辊对54的棍和第二输送棍对55的棍之间。当压带棍61和第二输送棍62位于远离位置时,介质托盘71能够被夹在第一输送棍对54的棍和第二输送棍对55的棍之间。第一输送棍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55被配置成在夹紧记录片材或介质托盘71的状态下,通过第一输送辊60和第二输送辊62的旋转,沿直路径65B和标签路径67 (将解释)输送记录片材或介质托盘71。
[0108]压盘42可在下列位置之间移动:上部位置(图2中的实线所示),在该位置处,上下方向7中的压盘42支撑的记录片材和记录头39之间的距离等于适合在记录片材上记录图像的距离;和下部位置(图2中的虚线所示以及图7中所示),该位置低于上部位置,并且位于经过直路径65B输送的介质托盘71之下。通过类似于用于移动辊61、62的已知结构来实现压盘42的运动。例如,支撑压盘42的支撑构件被联接至上述连杆95,并且支撑构件在上下方向7中结合连杆95的运动导致压盘42在上下方向7中移动。
[0109]引导构件31可在下列位置之间枢转:用于引导记录片材经过输送路径65的第一枢轴位置(图2中的虚线所示);和用于引导介质托盘71经过直路径65B的第二枢轴位置(图2中的虚线所示)。与引导构件31位于第一枢轴位置处时相比,当引导构件31位于第二枢轴位置处时,引导构件31的远端部位于较低位置处。通过已知结构实现引导构件31的枢转运动。例如,引导构件31被联接至上述连杆95的支撑构件支撑,以便保持位于第一枢轴位置处,并且当支撑构件对引导构件31的支撑取消时,引导构件31从第一枢轴位置枢转至第二枢轴位置。此外,通过被结合连杆95的运动而移动的支撑构件提升,引导构件31从第二枢轴位置枢转至第一枢轴位置。引导构件31可通过不同于枢转运动的任何方式移动,诸如在上下方向7中滑动。
[0110]〈引导构件31的凹进部51>
[0111]如图5和6中所示,引导构件31具有凹进部51。凹进部5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9中彼此隔开。凹进部51在左右方向9中的位置对应于将解释的引导构件34的枢轴远端的位置。
[0112]〈标签路径67>
[0113]如图2中所示,标签路径67在外壳14内形成。标签路径67从输送路径65中的弯曲路径65A和直路径65B之间的边界向后延伸。标签路径67和直路径65B组成基本在前后方向8中延伸的单条路径。标签路径67能够与直路径65B —起使介质托盘71不被变弯地来引导介质托盘71。
[0114]标签路径67由彼此相对的外引导构件18和引导构件33限定,两者之间插入介质托盘71能够经过的空间。
[0115]标签路径67可被配置成,介质托盘71在接触外引导构件18或引导构件33的同时经过其中。替代地,标签路径67可被配置成,使得介质托盘71不接触外引导构件18和引导构件33中的任何一个地经过其中。换句话说,“标签路径67能够引导介质托盘71”不仅意味着介质托盘71在接触外引导构件18或引导构件33的同时经过其中,而且也意味着介质托盘71不接触外引导构件18和引导构件33中的任何一个地经过其中。
[0116]〈旁路路径66>
[0117]如图2中所示,旁路路径66在外壳14中形成。旁路路径66在直路径65B之上并且向直路径65B之后形成,以便朝着输送路径65,即朝着本实施例中的直路径65B延伸。旁路路径66在外壳14中从图2中的右上侧倾斜地延伸至左下侧,并且在前后方向8中从后侧朝着前侧延伸。旁路路径66在直路径65B和标签路径67彼此汇合的结合位置80处连接至直路径65B。旁路路径66位于比弯曲路径65A、直路径65B和标签路径67任一个都高的位置处。旁路路径66由彼此相对的引导构件32和引导构件33限定,其间插入记录片材能够经过的空间。
[0118]旁路托盘70(将解释)支撑的记录片材沿着旁路路径66,从图2中的右上侧倾斜地被引导至左下侧。然后,沿着输送路径65的直路径65B引导记录片材,并且由第一输送辊对54输送记录片材。之后,记录片材经过记录部24执行的图像记录,并且最后被排出至输出托盘21。
[0119]〈旁路托盘70>
[0120]如图2中所示,旁路托盘70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托盘的一个实例)被设置在MFP10的后侧上的外引导构件18之上。旁路托盘70被配置成独立于供应托盘20地支撑记录片材。
[0121]旁路托盘70包括用于支撑记录片材的支撑部68、和接触部69,支撑部68所支撑的记录片材的前缘与接触部69接触。接触部69连接支撑部68和引导构件33。
[0122]在接触部69上设有分离构件72。旁路托盘70支撑的记录片材的前缘接触分离构件72的上表面。在分离构件72的上表面上形成排列在前后方向8中的多个齿(未示出),以便从上表面向上突出。
[0123]虽然未示出,但是旁路托盘70设置有供应单元,该供应单元具有与供应单元15类似的结构。供应单元具有布置在支撑部68之上的供应辊。供应辊通过从马达对其传递的驱动力而旋转,使得将被旁路托盘70的支撑部68支撑的记录片材中的最上面一个供应给旁路路径66。最上面的片材通过分离构件72的齿与最上面片材之下存在的其它片材分离。因此,最上面的片材之下存在的其它片材保持被支撑在旁路托盘70上,而不与最上面的片材拖在一起。
[0124]〈引导构件34>
[0125]如图2中所示,引导构件34(作为第一引导构件的一个实例)被布置在更靠近直路径65B的一部分弯曲路径65A处。引导构件34具有图3中所示的弯曲板状形状。应注意,可设置多个引导构件34,以便在左右方向9 (作为本发明的宽度方向的一个实例)中彼此隔开。在该情况下,多个引导构件34中的每个引导构件都是本发明的引导器的一个实例。
[0126]引导构件34由外引导构件18可枢转地支撑。特别地,引导构件34被外引导构件18可枢转地支撑在轴83处,轴83被分别设置在引导构件18的后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