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固定装置的装置和该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895477阅读:来源:国知局
>[0038](装置的结构)
[0039]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装置的概略图。如图1所示,装置50分为固定装置30和作为装置主体的打印机部分10和支承腿部分20。为了容易地进行装置50的设置搬入时或者设置位置改变时等的移动,在支承腿部分20的底面设置有脚轮21。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30使脚轮21内置于其中,同时支承支承腿部分20,从而以不使装置主体移动的方式对装置主体进行固定。
[0040]图2?图5表示固定装置30的概略图。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装置30具有相面对的两个侧壁31a、31b、将该两个侧壁31a、31b的相对的侧端部彼此相连的后壁32以及将该两个侧壁31a、31b的相对的下端部彼此相连的底壁33(底面部)。S卩、固定装置30具有从中空的长方体切下了相邻的两个面而成的形状。
[0041]如图4所示,在底壁33,用于进行脚轮21的导入和导出的导入导出路34与底壁33连续地形成,在对装置主体进行固定时,脚轮21经过导入导出路34上被导入至固定装置30内。在底壁33,于在对装置主体进行固定时脚轮21最终到达的位置形成有凹部或者开口部。在图2?图5中,在底壁33形成有开口部35。
[0042]在这里,如图5所示,在侧壁31a设有保持部36a,在侧壁31b的与该保持部36a相对的位置设有保持部36b。保持部36a、36b是在脚轮21被导入固定装置30内时用于保持支承腿部分20的构件。具体而言,在脚轮21被导入固定装置30内时,通过使保持部36a、36b从下方对支承腿部分20的底面进行支承,而使保持部36a、36b保持支承腿部分20。在这里,自开口部35(或者凹部)的底至保持部36a、36b的保持面的距离比自导入导出路34至保持部36a、36b的距离长。
[0043]图6表示将支承腿部分20的脚轮21导入至固定装置30的状态的侧视图。在图6中,为了使固定装置30的结构容易理解,使固定装置30透明并图示出来。如图6所示,保持部36a、36b形成在比形成于底壁33的开口部35(或者凹部)高的位置。更具体而言,保持部36a、36b形成在自与脚轮21相对的底壁33的壁面的开口部35 (或者凹部)至保持部36a,36b的保持面的距离比自脚轮21的底面至支承腿部分20的底面的距离长的位置。在图6中,保持部36a、36b形成在距开口部35的底(即、地面)的距离比自脚轮21的底面至支承腿部分20的底面的距离大的位置。另外,在底壁33形成有凹部的情况下,保持部36a、36b形成在距凹部的底的距离比自脚轮21的底面至支承腿部分20的底面的距离大的位置。
[0044]由此,在对装置主体进行固定时,脚轮21经过导入导出路34到达底壁33,当到达被形成于底壁33的开口部35 (或者凹部)时,脚轮21落下至开口部35 (或者凹部)内。伴随着脚轮21落下,支承腿部分20下降,由此保持部36a、36b保持支承腿部分20的底面,脚轮21的底面处于悬空的状态。即、为了不使脚轮21的底面与底壁33接触,成为在脚轮21的底面与底壁33之间设有间隙的状态。因此,装置主体所产生的振动的起因仅在于固定装置30 (更具体而言是保持部36a、36b)与支承腿部分20之间的间隙。由此,即使在脚轮21的结构零件之间产生间隙,或者在脚轮21和装置主体(更具体而言是支承腿部分20)之间产生间隙,也能够抑制因这些间隙而产生的振动,能够将装置主体所产生的振动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装置50,能够利用固定装置30更可靠地对装置主体进行固定。
[0045]在这里,装置主体所产生的振动的起因在于保持部36a、36b和支承腿部分20之间的间隙,因此,优选的是,支承腿部分20的底面与用于保持该底面的保持部36a、36b的保持面是彼此平行的面。由此,能够将保持部36a、36b和支承腿部分20之间的间隙抑制到最小限度。
[0046]另外,优选的是,开口部35(或者凹部)的高度差部分37形成为斜面状。由此,在自固定装置30卸下装置主体时,脚轮21顺畅地移动并容易越上至底壁33上,能够不花费多余力量地自固定装置30卸下装置主体。
[0047]另外,优选的是,导入导出路34和地面之间的高度差部分38也形成为斜面状。由此,在将装置主体固定于固定装置30时,脚轮21容易越上至导入导出路34上。另外,即使在导入导出路34具有厚度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容易地使脚轮21越上至导入导出路34上,无需为了使脚轮21越上至导入导出路34上而使装置主体大幅运动。
[0048](变形例I)
[0049]以上,示出了在底壁33形成有开口部35或者凹部的结构,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固定装置30也可以形成为底壁33的厚度比导入导出路34的厚度薄的结构。即、形成为自底壁33的壁面至保持部36a、36b的保持面的距离比自导入导出路34至保持部36a、36b的距离长的结构即可。
[0050]在该情况下,在对装置主体进行固定时,脚轮21经过导入导出路34到达底壁33,在到达底壁33时脚轮21落下至底壁33。伴随着脚轮21落下,支承腿部分20下降,保持部36a、36b保持支承腿部分20的底面,脚轮21的底面处于悬空的状态。即、为了不使脚轮21的底面与底壁33接触,成为在脚轮21的底面和底壁33之间设有间隙的状态。
[0051]另外,优选的是,底壁33和导入导出路34之间的高度差部分形成为斜面状。由此,在自固定装置30卸下装置主体时,脚轮21容易越上至导入导出路34上。
[0052](变形例2)
[0053]以上,示出了自底壁33的壁面至保持部36a、36b的保持面的距离比自导入导出路34至保持部36a、36b的距离长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固定装置30也可以形成为不另外设置底壁33和导入导出路34,而将地面作为底壁33和导入导出路34的结构。S卩、底壁33和导入导出路34可以是连续的平面。
[0054]在该情况下,保持部36a、36b形成在比地面(或者、由底壁33和导入导出路34构成的平面)高的位置。更具体而言,保持部36a、36b形成在自地面(或者、由底壁33和导入导出路34构成的平面)至保持面的距离比自脚轮21的底面至支承腿部分20的底面的距离大的位置。由此,为了不使脚轮21的底面与地面(或者、由底壁33和导入导出路34构成的平面)接触,在脚轮21的底面和地面(或者、由底壁33和导入导出路34构成的平面)之间设有间隙。此时,通过在保持部36a、36b的靠支承腿部分20的导出导入侧的部分设置斜面,即使不使脚轮21旋转移动就能够容易地提升支承腿部分20的底面。
[0055]在所述结构中,需要使支承腿部分20的底面越至保持部36a、36b上的动作,如果是轻型的装置主体,就能够毫无问题地使用。
[0056](总结)
[0057]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装置50在装置主体的底面安装有脚轮21,该装置50具有固定装置30,该固定装置30使所述脚轮21内置于其中,同时支承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面,所述固定装置30具有:导入导出路34,其用于进行所述脚轮21的导入和导出;底面部(底壁33),其与所述导入导出路30连续地形成,并与所述脚轮21相对;以及保持部36a、36b,其形成在比所述底面部高的位置,用于保持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面,为了不使所述脚轮21的底面与所述底面部接触,在所述脚轮21的底面与所述底面部之间设有间隙。
[0058]采用所述结构,保持部36a、36b保持装置主体的底面,使脚轮21的底面处于悬空的状态。即、脚轮21的底面处于不与底面部接触的状态。因此,装置所产生的振动的起因仅在于固定装置30(更具体而言是保持部36a、36b)与底面之间的间隙。由此,即使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