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0828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用作信息终端、个人计算机或电视的显示器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方法或装置,还涉及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等离子体显示板作为可用于计算机或电视的大屏幕、薄且轻的显示器件而受到关注。
等离子体显示板通过使气体中发生等离子体放电以产生紫外线并且用所产生的紫外线照射荧光粉(红、绿和蓝)来实现彩色显示。
等离子体显示板由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装置控制各个子场的放电数量以提供彩色灰度图像显示,其中一帧图像由在时域中分为多个子场的一场来表示。


图1说明典型等离子体显示板100中电极的结构以及用于灰度图像显示的三个驱动电路,即数据驱动器200、扫描驱动器220以及维持驱动器210。
等离子体显示板100包括前玻璃衬底和后玻璃衬底。在屏幕上水平延伸的多个扫描电极101和多个维持电极102设置在前玻璃衬底的表面上,而在屏幕上垂直延伸的多个数据电极103设置在后玻璃衬底的表面上。
数据驱动器200有选择地把电压施加到多个数据电极103。扫描驱动器220有选择地把电压施加到多个扫描电极101。维持驱动器210同时把电压施加到多个维持电极102。
垂直于相互平行地设置的扫描电极101和维持电极102来设置数据电极103。
在数据电极103与一对扫描电极101和维持电极102的两个交叉点附近的区域形成的单元104是显示中的最小单位。
现在将说明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中通过在时域中把一场分为多个子场来实现灰度显示。
图2说明通过典型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施加到扫描电极101、维持电极102以及数据电极103的电压波形。
以下描述在一个子场中的电压施加程序。
把擦除脉冲301施加到维持电极102,以便擦除在覆盖各电极的电介质中积累的电荷(擦除过程)。
子场中的执行擦除过程的周期称作擦除周期。
然后,把高压初始化脉冲302施加到扫描电极101,从而在板中所有单元中引起放电(以下称作初始化放电),在覆盖扫描电极101的电介质中积累负电荷以及在覆盖数据电极的电介质中积累正电荷(初始化过程)。
子场中的执行初始化过程的周期称作初始化周期。
在初始化过程中,通过初始化放电在整个板上均匀地产生空间电荷。均匀产生的空间电荷用作引导电荷,促进在下一个写入过程中执行的写入放电的产生。
初始化过程还使在覆盖扫描电极101和数据电极的电介质中积累的电荷能够有效地起作用,减小下一个写入过程中要施加的扫描脉冲和数据脉冲的幅度。
然后,负极性扫描脉冲303被依次施加到扫描电极101。同时,正极性数据脉冲304被施加到某些数据电极103。这些组合起来的操作在位于电极交叉点的单元中引起写入放电。
根据从外部获取的图像信号来确定将向其施加正极性数据脉冲304的某些数据电极103。
在负极性扫描脉冲303被依次施加到扫描电极101的同时,正极性维持写入脉冲306被施加到维持电极102,使得每次引起写入放电时,在扫描电极101上的电介质中积累正电荷,并在维持电极102上的电介质中积累负电荷(写入过程)。
子场中的执行写入过程的周期称作写入周期。
高压维持脉冲305交替施加到扫描电极101和维持电极102。
仅在已经在写入周期引起写入放电的单元中,也就是在维持电极102上的电介质中积累了负电荷的单元中产生维持放电(维持过程)。
子场中的执行维持过程的周期称作维持周期。
维持放电使最后提供图像显示的光能够发出。
维持周期在把维持脉冲施加到扫描电极101之后结束。因此,在维持周期之后,立即在维持电极102中积累了正电荷。
上述电压施加程序在构成一场的各子场中执行。
各子场中包含初始化过程、写入过程、维持过程以及擦除过程的这种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被称作ADS(寻址显示周期分离子场)驱动方法。
在例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No.6-186927“显示板驱动方法和装置”以及日本公开特许公报No.5-307935“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公开了ADS驱动方法。
同时,等离子体显示板比同样屏幕尺寸的CRT消耗更多功率。因此,一直需要降低等离子体板的功率要求。
在日本公开特许公报No.2000-227778“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公开了响应上述需求的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
在这种驱动方法中,仅在一组相继子场其中之一中执行写入,而且只有该组相继子场其中的最后一个才具有擦除周期。
在这种驱动方法中,一直到执行写入的子场之前的各子场的维持周期中都不点亮单元(“熄灭”状态),以及在此后包括执行写入的子场在内的各子场的维持周期中点亮单元(“点亮”状态)。
也就是说,在这种方法中,“点亮”或“熄灭”状态仅当在一组相继子场其中之一中执行写入时才转换一次。
这种驱动方法被称作STCE(单触发连续发光)驱动方法,其中写入不是对各子场执行的,而是仅执行一次,并且写入被用作触发操作,其中单元在写入之前连续“熄灭”,而在写入之后连续“点亮”。
ADS驱动方法和STCE驱动方法的上述实例中,采用了其中初始状态为“熄灭”的正逻辑写入。但是,也存在其中初始状态为“点亮”的负逻辑写入。
在各子场中采用负逻辑写入的ADS驱动方法中,单元在初始化周期中被点亮,并且仅当在写入周期中执行了写入时,单元才在维持周期被熄灭。
在采用负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中,单元从初始状态开始连续“点亮”,并在一组相继子场的各子场的维持周期中被点亮,直到在该组子场其中之一中执行了写入,该单元在写入之后的其余子场中连续“熄灭”。
在以下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假定STCE驱动方法基于正逻辑写入。
图3说明通过STCE驱动方法施加到扫描电极101、维持电极102以及数据电极103的电压波形。
在图3中,时间顺序是从左到右。这也适用于说明场的其它附图。
STCE驱动方法与ADS驱动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只有一组相继子场中的第一子场才具有初始化周期,并且在初始化周期中施加初始化脉冲332,以及仅在该组相继子场其中的最后一个子场中才执行擦除过程,并且正极性高压擦除脉冲在擦除过程中被施加到维持电极102。
与ADS驱动方法相比,STCE驱动方法的优点在于,它为写入或写入放电消耗较少量的功率,因为写入是在较少时间中执行的。另一方面,与ADS驱动方法相比,STCE驱动方法的缺点在于,由于较少数量的子场组合可用于点亮单元,因此可获得有限数量的灰度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4所示提供一种改进。在图4所示的方法中,一场被分为两个子场组。在一个子场组中,通过STCE驱动方法来施加电压,在另一个子场组中,通过ADS驱动方法来施加电压。
在本文件中,通过STCE驱动方法来施加电压的子场组被称作子场组S,而通过ADS驱动方法来施加电压的子场组被称作子场组A。
还要注意,在本文件中,当一场在时域中被分为n个子场时,这些子场可由SF1、SF2、SF3、...、SFn来表示。这同样适用于附图。在图4所示的实例中,n为10。
近年来,在改进该技术的一些尝试中,在一场中包括多个子场组S,或者结合STCE驱动方法和ADS驱动方法。
通过结合STCE驱动方法和ADS驱动方法,功耗被降低而且可用灰度级的数量得到增加。但是,这种方法有以下问题。
当观看图像更新速率低于每秒60帧的图像时,人们感觉整个屏幕闪烁(这种现象以下称作闪烁)。这是因为对于这种低图像更新速率,人们不会从余象的作用中受益。欧洲流行的PAL(逐行倒相)视频标准把图像更新速率定义为每秒50帧,这会产生闪烁。
在ADS驱动方法中,发光往往在时间上以分布方式出现。相反,在STCE驱动方法中,其中光点亮的子场往往集中于各场的特定周期。这使亮度峰值存在于各场的这种周期中。峰值周期通常符合每秒50帧。因此,在STCE驱动方法中易于出现闪烁问题。
发明公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或装置或者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它确保低功耗和令人满意的灰度级数量,并且即使在以低图像更新速率(帧/秒)显示图像时仍然提供改善的图像质量。
上述目的通过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来实现,所述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通过根据输入图像信号的亮度级从在时域中构成一场的一组子场中选择子场,在所选子场中在写入周期把电压施加到一个单元并且在维持周期中维持该单元的状态,从而在屏幕上显示灰度图像,其中一场被分为F个第一子场组和M个第二子场组,其中F为不小于2的自然数,以及M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各子场组由相继的子场组成,两个相继的第一子场组的相应起始点或相应结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一场的时间周期×1/F,在各第一子场组中,“点亮”或“熄灭”发光状态在执行写入之前是连续的,此后,在每个随后的维持周期中保持相反的发光状态,而在构成第二子场组的各子场中,仅当执行写入时才在维持周期中设置“点亮”或“熄灭”发光状态。
通过上述结构,其中可连续发光的F个第一子场组在一场中被均匀分布。其中连续发光的周期往往具有亮度峰值。因此,上述结构使F个高亮发光周期在一场中均匀地出现。这把视在图像更新速率提高到F倍,使屏幕上的闪烁得到抑制。在这里,具有多个第一子场组和多个第二子场组的一场的结构提供两种作用(i)整体功耗通过第一子场组而被降低,其中在第一子场组的整个周期上仅执行一次写入来转换“点亮/熄灭”发光状态,从而比第二子场组消耗更少量的功率;以及(ii)通过第二子场组的存在而在整体上增加了灰度级数量。这里应该指出,第一子场组又称作子场组S,对该子场组应用STCE驱动方法,以及第二子场组又称作子场组A,对该子场组应用ADS驱动方法。其中一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场组S和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场组A构成的上述结构确保低功耗和令人满意的灰度级数量,同时提供改善的图像质量。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两个相继的第一子场组的相应起始点或相应结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的范围可以是从(一场的时间周期)×1/F×0.9至(一场的时间周期)×1/F×1.1。
上述结构还确保第一子场组在一场中均匀地分布。这是因为亮度峰值在时域中以高精确度在各场中均匀分布,这使F个亮度峰值被识别,从而更精确地抑制闪烁。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在每个第一子场组中,“熄灭”的发光状态可以一直持续,直到执行写入为止,此后“点亮”的发光状态在各个后续维持周期中是持续的,在构成第二子场组的各子场中,仅当执行写入时才在维持周期中设置“点亮”的发光状态,而且至少一个第一子场组之后跟随第二子场组。
通过上述结构,在第一子场组中的发光和后续第二子场组中的发光之间的间隔被减少。这往往把两个亮度峰值合并成一个。在基于正逻辑写入的驱动中,这抑制了由于在这些子场组中发光之间存在不发光周期而出现移动图像虚边。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值F和M可以相等,而且场中的子场组按照先出现第一子场组、然后出现第二子场组的顺序重复排列。
通过上述结构,每对的第一子场组和相邻第二子场组中发光的出现被结合到一个周期中发光的一次出现,从而提高亮度。这往往增强F个亮度峰值,促使视在图像更新速率提高到F倍,从而在基于正逻辑写入的驱动中产生对闪烁的抑制。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在各个第一子场组中,“点亮”的发光状态可一直持续,直到执行写入为止,此后“熄灭”的发光状态在各个后续维持周期中是持续的,在构成第二子场组的各子场中,仅当执行写入时才在维持周期中设置“熄灭”的发光状态,而且第二子场组之后跟随至少一个第一子场组。
通过上述结构,在第一子场组中的发光和后续第二子场组中的发光之间的间隔被减少。这往往把两个亮度峰值合并成一个。在基于负逻辑写入的驱动中,这抑制了由于在这些子场组中发光之间存在不发光周期而出现移动图像虚边。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值F和M可以相等,而且场中的子场组按照先出现第二子场组、然后出现第一子场组的顺序重复排列。
通过上述结构,每对的第一子场组和相邻第二子场组中发光的出现被结合成一个周期中发光的一次出现,从而提高亮度。这往往增强F个亮度峰值,促使视在图像更新速率提高到F倍,从而在基于负逻辑写入的驱动中产生对闪烁的抑制。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任一对第一子场组之间的子场数量的差异可不超过“1”。
上述结构防止亮度偏向第一子场组之一。当一个第一子场组亮度提高时,人们难以识别其它第一子场组的峰值。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和闪烁,应该在灰度增加时确保第一子场组中的亮度峰值之间的平衡。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在第二子场组的写入状态不应被改变的条件下,对于某个灰度级就第一子场组而言存在多个子场组合时,可从多个组合中选取在各个第一子场组中发光的“点亮”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被最均匀设置的子场组合。
上述结构防止亮度偏向第一子场组之一。也就是说,通过在灰度增加时允许亮度加权值在多个第一子场组之间交替增加,上述结构更准确地防止闪烁出现。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分配给第一子场组中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可以相等,而且在一场的第二子场组中总共包含S个子场,其中S是不小于1的自然数,把各为2的N次幂(N是范围为0到S-1且包括0和S-1的自然数)的不同亮度加权值分配给S个子场。
通过上述结构,实现更细腻的灰度表达。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值F和M可以都为2,场中的子场组按照先出现第一子场组、然后出现第二子场组的顺序重复排列,亮度加权值64、48、48、32和16按所述顺序分配给两个第一子场组其中第一个的五个子场,亮度加权值32、16和8按所述顺序分配给两个第二子场组其中第一个的三个子场,亮度加权值48、32、32和32按所述顺序分配给两个第一子场组其中第二个的四个子场,以及亮度加权值4、2和1按所述顺序分配给两个第二子场组其中第二个的三个子场。
通过上述结构,一场具有两个连续发光的周期。这使视在图像更新速率变为原来的两倍,抑制了闪烁出现。另外,在第一子场组中,在第一子场组的整个周期中仅执行一次写入以转换“点亮/熄灭”发光状态,比第二子场组消耗更少的功率。此外,由于一场中存在第二子场组,因此灰度级数量的总数增加,可获得0-415个灰度级。
上述目的还通过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来实现,所述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通过根据输入图像信号的亮度级从在时域中构成一场的一组子场中选择子场,在所选子场中在写入周期中把电压施加到单元并且在维持周期中维持该单元的状态,从而在屏幕上显示灰度图像,其中一场被分为F个第一子场组和M个第二子场组,其中F为不小于2的自然数,而M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各子场组由相继的子场组成,在各个第一子场组中,“熄灭”的发光状态一直持续,直到执行写入为止,此后,在每个随后的维持周期中维持“点亮”的发光状态,在构成第二子场组的各子场中,仅当执行写入时才在维持周期中设置“点亮”的发光状态,在一场中的第二子场组中总共包含S个子场,其中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把各为2的N次幂(其中N是范围为0到S-1并包括0和S-1的自然数)的不同亮度加权值分配给S个子场,以及在各个第一子场组中,分配给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等于或小于分配给前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
通过上述结构,其中可连续发光的F个第一子场组在一场中被均匀分布。其中连续发光的周期往往具有亮度峰值。因此,上述结构使F个高亮发光周期在一场中均匀地出现。这把视在图像更新速率提高到F倍,使屏幕上的闪烁得到抑制。同时,在第一子场组中,越小的亮度加权值被分配给越靠后的子场。这实现了更细腻的灰度表达,因为在越靠后的子场中越频繁地发光。此外,在第一子场组中,在第一子场组的整个周期中仅执行一次写入以转换“点亮/熄灭”的发光状态,比第二子场组消耗更少的功率。上述结构确保低功耗以及令人满意的灰度级数量,同时提供改善的图像质量。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分配给至少一个第一子场组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中的最小亮度加权值可不高于分配给所有第二子场组的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
通过上述结构,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在第二子场组的所有子场中发出光的阶段之后的阶段中,在前一阶段的发光子场的一部分中持续发光。这减少了这些阶段之间的亮度中心的移动量,并抑制了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分配给第一子场组中首先发出光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不高于分配给第一子场组中首先发光的子场之前的第二子场组的发光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
通过上述结构,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在第二子场组的所有子场中发光的阶段之后的阶段中,在前一阶段的发光子场的一部分中持续发光。这减少了这些阶段之间亮度中心的移动量,并抑制了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在一场中的第二子场组上,分配给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小于分配给前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
通过上述结构,当在第二子场组中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亮度中心移动较少,从而抑制了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包含第一子场的第一子场组可与包含第二子场的第二子场组相邻,第一子场是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在第一子场组中首先发光的子场,而第二子场是在第一子场之前的第二子场组的发光子场之中被分配了最大亮度加权值的子场。
通过上述结构,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当首先在第一子场组中发光时亮度中心移动较少,这抑制了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第一子场可与第二子场相邻。
通过上述结构,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当首先在第一子场组中发光时亮度中心移动较少,这抑制了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上述目的还通过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来实现,所述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通过根据输入图像信号的亮度级从在时域中构成一场的一组子场中选择子场,在所选子场中在写入周期中把电压施加到单元并且在维持周期中维持该单元的状态,从而在屏幕上显示灰度图像,其中一场被分为F个第一子场组和M个第二子场组,其中F为不小于2的自然数,而M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各子场组由相继的子场组成,在各个第一子场组中,“点亮”的发光状态一直持续到执行写入为止,此后,在每个随后的维持周期中维持“熄灭”的发光状态,在构成第二子场组的各子场中,仅当执行写入时才在维持周期中设置“熄灭”的发光状态,在一场中的第二子场组中总共包含S个子场,其中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把各为2的N次幂(其中N是范围为0到S-1并包括0和S-1的自然数)的不同亮度加权值令配给S个子场,以及在各个第一子场组中,分配给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等于或大于分配给前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
通过上述结构,其中可连续发光的F个第一子场组在一场中被均匀分布。其中连续发光的周期往往具有亮度峰值。因此,上述结构使F个高亮发光周期在一场中均匀地出现。这把视在图像更新速率提高到F倍,使屏幕上的闪烁得到抑制。同时,在第一子场组中,越小的亮度加权值被分配给越靠后的子场。这实现了更细腻的灰度表达,因为在越靠后的子场中越频繁地发光。此外,在第一子场组中,在第一子场组的整个周期中仅执行一次写入以转换“点亮/熄灭”的发光状态,比第二子场组消耗更少量功率。上述结构确保低功耗以及令人满意的灰度级数量,同时提供改善的图像质量。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分配给至少一个第一子场组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中的最小亮度加权值可不高于令配给所有第二子场组的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
通过上述结构,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在第二子场组的所有子场中发光的阶段之后的阶段中,在前一阶段的发光子场的一部分中持续发光。这减少了这些阶段之间亮度中心的移动量,并抑制了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分配给第一子场组中首先发光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可不高于分配给第一子场组中的首先发光的子场之前的第二子场组的发光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
通过上述结构,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在第二子场组的所有子场中发光的阶段之后的阶段中,在前一阶段的发光子场的一部分中持续发光。这减少了这些阶段之间亮度中心的移动量,并抑制了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在一场中的第二子场组上,分配给子场的亮度加权值可大于分配给前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
通过上述结构,当在第二子场组中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亮度中心移动较少,从而抑制了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包含第一子场的第一子场组可与包含第二子场的第二子场组相邻,第一子场是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在第一子场组中首先发光的子场,以及第二子场是在第一子场之前的第二子场组的发光子场之中被分配了最大亮度加权值的子场。
通过上述结构,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当首先在第一子场组中发光时亮度中心移动较少,抑制了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所述第一子场可与第二子场相邻。
通过上述结构,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当首先在第一子场组中发光时亮度中心移动较少,抑制了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值F和M可以都为2,场中的子场组按照先出现第二子场组、然后出现第一子场组的顺序重复排列,亮度加权值1、2和4按所述顺序分配给两个第二子场组其中第一个的三个子场,亮度加权值32、32、32和48按所述顺序分配给两个第一子场组其中第一个的四个子场,亮度加权值8、16和32按所述顺序分配给两个第二子场组其中第二个的三个子场,以及亮度加权值16、32、48、48和64按所述顺序分配给两个第一子场组其中第二个的五个子场。
通过上述结构,一场具有两个连续发光的周期。这使视在图像更新速率变为原来的两倍,抑制了闪烁出现。另外,在第一子场组中,在第一子场组的整个周期中仅执行一次写入以转换“点亮/熄灭”的发光状态,比第二子场组消耗更少量功率。此外,由于一场中存在第二子场组,因此灰度级数量的总数增加,可得到0-415个灰度级。
上述目的还通过利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之一来驱动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装置来实现。
通过上述结构,其中可连续发光的F个第一子场组在一场中被均匀分布。其中连续发光的周期往往具有亮度峰值。因此,上述结构使F个高亮发光周期在一场中均匀地出现。这把视在图像更新速率提高到F倍,使屏幕上的闪烁得到抑制。此外,在第一子场组中,在第一子场组的整个周期中仅执行一次写入以转换“点亮/熄灭”的发光状态,比第二子场组消耗更少量功率。此外,灰度级数量因一场中存在第二子场组而在整体上被增加。其中一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场组S和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场组A构成的上述结构确保低功耗和令人满意的灰度级数量,同时提供改善的图像质量。
上述目的还通过包括以下部分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来实现等离子体显示板;以及利用以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之一来驱动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装置。
通过上述结构,其中可连续发光的F个第一子场组在一场中被均匀分布。其中连续发光的周期往往具有亮度峰值。因此,上述结构使F个高亮发光周期在一场中均匀地出现。这把视在图像更新速率提高到F倍,使屏幕上的闪烁得到抑制。此外,在第一子场组中,在第一子场组的整个周期中仅执行一次写入以转换“点亮/熄灭”发光状态,比第二子场组消耗更少量功率。此外,灰度级数量因一场中存在第二子场组而整体被增加。其中一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场组S和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场组A构成的上述结构确保低功耗和令人满意的灰度级数量,同时提供改善的图像质量。
附图简介图1说明典型等离子体显示板中的电极结构以及用于灰度图像显示的三个驱动电路。
图2说明通过典型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施加到扫描电极、维持电极以及数据电极的电压波形。
图3说明通过STCE驱动方法施加到扫描电极、维持电极以及数据电极的电压波形。
图4说明在同时采用STCE驱动方法和ADS驱动方法时一场的结构。
图5说明实施例1中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6说明通过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方法在一场中执行的操作。
图7说明用于STCE驱动和ADS驱动的、存储在子场转换单元中的转换表的一个实例。
图8说明其中不考虑分配给子场组A的亮度加权值的大小和顺序的场中子场的安排。
图9说明为灰度图像显示定义图8所示的场中的写入位置和顺序的表。
图10说明构成对其应用了实施例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的场的15个子场的安排。
图11说明为灰度图像显示定义图10所示的场中的写入位置和顺序的表。
图12说明通过实施例2中的驱动方法在一场中执行的操作。
图13说明用于基于负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和ADS驱动的、存储在子场转换单元中的转换表的一个实例。
图14说明通过基于负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施加到扫描电极、维持电极以及数据电极的电压波形。
图15说明对其应用了实施例2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的一场中的15个子场的安排。
图16说明为灰度图像显示定义图10所示的场中的写入位置和顺序的表。
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应当指出,这些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实例,并且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结构图5说明实施例1中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等离子体显示板340、数据检测单元350、显示控制单元360、子场转换单元370、数据驱动器400、扫描驱动器420以及维持驱动器410。
等离子体显示板340包括一对前衬底和后衬底。在屏幕上水平延伸的多个扫描电极401和多个维持电极402设置在前衬底的表面上,而在屏幕上垂直延伸的多个数据电极403设置在后衬底的表面上。
如图5所示,数据电极403垂直于扫描电极401和维持电极402来设置,以便形成矩阵。
放电单元404在数据电极403与一对扫描电极401和维持电极402的两个交叉点附近的区域形成。
各放电单元404填充了放电气体。
屏幕上的一个像素由屏幕上水平相邻的三个放电单元(红、绿和蓝)组成。
数据检测单元350接收表明等离子体显示板340上各单元的灰度级的图像数据。例如,当一个单元能够表示256级灰度中任一级时,单元的灰度级由8位图像数据表示。
数据检测单元350把图像数据(各单元的灰度级)依次传送到子场转换单元370。在这个操作中,图像数据(各单元的灰度级)例如按照在等离子体显示板340上设置各单元的顺序来传送。
子场转换单元370包含转换表,在该转换表中,各灰度级对应于场中的子场的不同组合。例如,一场在时域中被分为10个子场。从数据检测单元350接收到一个单元的图像数据(灰度级)后,子场转换单元370根据转换表为对应于所接收图像数据的单元产生一段写入子场指定数据(即指明写入数据的场中子场的信息)。然后,根据屏幕上的所有各段写入子场指定数据,子场转换单元370产生为场中各子场指明屏幕上被写入数据的放电单元的写单元指定数据,并把所产生的写单元指定数据发送到数据驱动器400。
显示控制单元360接收彼此同步地发送的图像信号和同步信号(例如,水平同步信号(Hsyc)或垂直同步信号(Vsyc))。
显示控制单元360根据同步信号提供以下定时信号为数据检测单元350提供指明图像数据传送定时的定时信号;为子场转换单元370提供指明从子场存储器371读取数据或把数据写到子场存储器371的定时的定时信号;以及分别为数据驱动器400、扫描驱动器420和维持驱动器410提供指明施加脉冲的定时的定时信号。
显示控制单元360具有定义稍后将说明的“非工作周期”在每对相邻子场之间应该如何分配的信息,并根据这个信息产生每个上述定时信号。
数据驱动器400连接到多个数据电极403,并在各子场的写入周期中有选择地把写入脉冲施加到多个数据电极403,使得各放电单元404能够稳定地执行写入放电。
扫描驱动器420连接到多个扫描电极401,并在各子场的初始化周期、写入周期或擦除周期中把初始化脉冲、维持脉冲、扫描脉冲或擦除脉冲施加到多个扫描电极401,使得各放电单元404能够稳定地执行初始化放电、写入放电、维持放电或擦除放电。
维持驱动器410连接到多个维持电极402,并在各子场的初始化周期、写入周期或擦除周期中把维持脉冲或者用于写入或擦除的脉冲施加到多个维持电极402,使得各放电单元404能够稳定地执行初始化放电、写入放电、维持放电或擦除放电。
驱动方法现在将说明本实施例的驱动方法。
图6说明通过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方法在一场中执行的操作。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场在时域中分为1 2个子场(SF1-SF12)。
STCE驱动方法应用于称作子场组S的SF1-SF4和SF7-SF9。也就是说,在各子场组S中,或者仅执行一次数据写入,或者不执行数据写入。例如,在图6所示的情况下,如果数据写入在第一子场组S的SFm中执行,则紧靠SFm之前的SF1至SFm-1中不发光,而在第一子场组S的SFm至最后一个子场SF4中发光。
如果在子场组S中没有执行数据写入,则在子场组S的任何子场中都不发光。
以同样方式来控制在12个子场的集合中的后一个子场组S。
ADS驱动方法应用于称作子场组A的SF5-SF6和SF10-SF12。也就是说,在子场组A的各子场中,执行初始化、写入、维持和擦除过程。
亮度加权值32、32、16、8、16、8、32、16、16、4、2、1分别分配给SF1至SF12,从而提供183个灰度级。
图7说明用于STCE驱动和ADS驱动的、存储在子场转换单元370中的转换表的一个实例。
图7中,星号表示在子场中执行了写入且发出光,而黑圈表示在子场中发出光但没有执行写入,这是STCE驱动方法所特有的。
本实施例的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一场中的子场组S和A的相应数量及其安排,还在于各子场组的子场数量和相对亮度比,即亮度加权值分配给子场的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这些设定。
设定(1)根据正逻辑写入来驱动所有子场。
(2)一场包含两个子场组S和两个子场组A。
(3)一个子场组S之后始终跟随一个子场组A。
(4)在两个子场组A的写入状态不应被改变的条件下,当对于某个灰度级就两个子场组S而言存在多个子场组合时,从中选择子场组合,使得在(i)两个子场组S其中之一的“点亮”子场(其中发出光)的总亮度加权值与(ii)另一个的“点亮”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之间的差值最小。
例如,在图7所示的情况下,为了显示灰度级“48”,可在SF8而不是SF3中发光,因为对它们分配了相同的亮度加权值。但是,根据设定(4),两个子场组S(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子场组S包含SF1-SF4,而一个子场组S包含SF7-SF9)中“点亮”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之间的差异应该最小。因此,选取图7所示的子场组合用于灰度级“48”。
(5)两个子场组S之间的时间间隔(从开始到开始,或者从结束到结束)的范围是从(a)“(一场的时间周期)×1/2×0.9”到(b)“(一场的时间周期)×1/2×1.1”。
虽然图中没有说明,但在每对相邻子场之间存在“非工作”周期。一般来讲,每对相邻子场之间具有均匀分配的非工作周期。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为每对相邻子场确定非工作周期,以便实现两个相继子场组S之间的时间间隔的上述设定。
在设置两个相继子场组S之间的时间间隔时,获取相应子场组S的第一子场的起始点或者相应子场组S的最后子场的结束点作为标准。
通过从一场的总时间周期中减去在各子场中执行每个过程所需的时间来获得一场中总的非工作周期。本发明基于以下假设图像更新速率如PAL视频标准那样低至每秒50帧。因此,与图像更新速率如NTSC(全国电视标准委员会)视频标准中那样为每秒60帧的情况相比,总的非工作周期很长。因此,有足够的非工作周期总长来确保两个子场组S之间的时间间隔处于上述范围内。
(6)两个子场组S之间的子场数量的差异不高于“1”。
(7)在各子场组S中,分配给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等于或小于分配给前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
(8)分配给所有子场组A中的最后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为“1”,以及分配给从最后子场开始的第k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为“2的(k-1)次幂”。
在这里,具有等于k的最大值的值L的子场被称作“最大值子场A”。
(9)分配给所有子场组S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之中的最小亮度加权值不高于“2L-1”,它是分配给所有子场组A的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
在这里,子场组S中被分配了最小亮度加权值的子场被称作“最小值子场S”。
当子场组S中存在被分配了最小亮度加权值的多个子场时,最小值子场S是在显示灰度级从最低灰度级开始增加时在子场组S中首先发光的子场。
(10)最小值子场S与构成一场的各组子场中的最大值子场A相邻。
更具体地讲,在图6所示的实例中,分配了亮度加权值S2-1的SF4(最小值子场S)与分配了亮度加权值A5的SF5(最大值子场A)相邻。
现在,将参照上述设定(1)至(10)的原因详细说明本驱动方法。
设定的原因(1)基于正逻辑写入的驱动是本实施例的前提。基于负逻辑写入的驱动将在稍后进行描述。
(2)一场应该包含两个子场组S和两个子场组A的原因如下。
如图7所示,与子场组A相比,对于子场组S更频繁出现相继子场中发光。因此,亮度峰值往往在各子场组S中出现。
当图像更新速率为每秒50帧时,通常在一场中会出现两个峰值。出现这种情况时,视在图像更新速率变为每秒100帧,对于这种更新速率,人们不会感觉到屏幕上的闪烁。
通过把两个子场组A添加到一场中,所提供的灰度级数量增加。也就是说,当一场仅具有子场组S时,所提供的灰度级数量较少。
通过把“1”加到构成子场组S的子场数量上来获得可由一个子场组S表示的灰度级的最大数量,同时通过把1加到2(1-J)来获得可由一个子场组A表示的灰度级的最大数量,其中“J”表示构成子场组A的子场的数量。
例如,如果子场组S和子场组A各具有4个子场,则可用灰度级的最大数量分别为5和9。这意味着子场组A的可用灰度级比子场组S多4个。
(3)一个子场组S之后始终跟随一个子场组A的原因如下。
在基于正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中,各子场组S中的发光集中在后半部分。因此,如果子场组A之后始终跟随子场组S,则在子场组A中的发光和随后的子场组S中的发光之间常常产生时间间隔。这使发光间歇性出现,导致“移动图像虚边”出现。
因此,作出设定(3)以防止这个问题。
(4)即使一场具有两个子场组S,如果发光偏向于两个子场组S中任一个、尤其是在低灰度级的表达中,则仍然无法使一场中出现两个峰值。
因此,为了确保一场中对各灰度级出现两个峰值,需要把亮度加权值均匀地分配给一场中的两个子场组S,如图7所示。
为此原因而作出设定(4)。
(5)作出设定(5),以便使一场中出现两个其间有一定时间间隔的亮度峰值。
如果两个亮度峰值的出现相隔短的时间间隔,则肉眼常把它们识别为一个亮度峰值。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们感觉到屏幕上的闪烁,因为视在图像更新速率没有提高。
通过作出设定(5),使两个子场组S之间的时间间隔(从开始到开始,或者从结束到结束)能够处于上述范围内,确保了一场中的两个亮度峰值以足够的时间间隔出现,使肉眼识别出两个亮度峰值,从而防止出现闪烁。
这里应该指出,两个子场组S之间的时间间隔的上述范围是根据经验获取的。
(6)作出设定(6),使得当灰度级增加时,第一和后续子场组S中的亮度峰值的增加彼此保持同步。
当两个子场组S其中任一个中亮度峰值增加时,人们往往感觉难以识别另一个子场组S中的亮度峰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进行设置,使亮度峰值的增加在两个子场组S之间交替出现。这防止亮度峰值的增加偏向于子场组S中任一个,从而防止闪烁。
(7)在基于正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中,在各子场组S中,发光的频率随着子场继续进行而增加,因为一旦出现发光,则在其余子场中持续发光。因此,通过作出设定(7),可用灰度级的数量增加。
(8)图8说明没有作出设定(8)的场的实例。图9说明具有与图8所示相同的亮度加权值分配、极少出现闪烁问题的低灰度级的发光模式。从图9中可理解,当通过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灰度级来显示屏幕时,亮度中心通常移动较大,因为常常在两个子场组A之间交替发光,其中亮度中心表示时域中一场的亮度平衡点。这往往产生移动图像虚边。
例如,假定在一场中,光在具有亮度加权值“3”的子场中(时间轴上的点A)发出,则在一定时段之后,光在另一个具有亮度加权值“1”的子场中(时间轴上的点B)发出。在这种情况下,亮度中心是点A和点B之间的一个点,其中从该点到点A和点B的长度之比为“1∶3”。
通过作出设定(8),当灰度级增加时,发光逐渐从SF12移动到SF10,以及从SF6移动到SF5。这减少了低灰度级(0-31级)的显示中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9)当通过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灰度级来显示屏幕时,仅在子场组A中为第一组一定数量的连续灰度级发出光,然后也在子场组S中发出光。这里,如果分配给最小值子场S的亮度加权值大于分配给所有子场组A的总亮度加权值,则逻辑结论是在上述情况下,当子场组S中第一次发出光时,在最小值子场S中发出光,而在子场组A的任何子场中不进行发光。
换句话说,这是从阶段1到阶段2的转移,其中在阶段1,在子场组A的多个子场中发出光,即光间歇地多次发出,以及在阶段2,仅在子场组S的最小值子场S中发出光。
另一方面,如果分配给最小值子场S的亮度加权值不高于“2L-1”、即分配给所有子场组A的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则在上述情况下,当子场组S中第一次发出光时,则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即,在最小值子场S中以及在子场组A的一个或多个子场中发出光。
这种情况将称作从阶段1至阶段3的转移,其中,在最小值子场S中和在子场组A的一个或多个子场中发出光。
这里,在从阶段1到阶段2的转移与从阶段1到阶段3的转移之间针对亮度中心来进行比较。那么,显然,亮度中心在从阶段1到阶段2的转移中比在从阶段1到阶段3的转移中移动得更多,如图7所示。这是因为阶段3包括阶段1的发光子场的部分。
在图7所示的实例中,灰度级32的亮度中心处于SF5中。这里假定分配给SF4的亮度加权值为“32”而不是“8”,则灰度级32的亮度中心将处于SF4中。这意味着亮度中心移动得更多。
亮度中心移动越少,则出现移动图像虚边的机会就越低。因此,作出设定(9)以减少亮度中心的移动量。
(10)设定(10)的原因与设定(9)的原因相同。
如图9所示,当最大值子场A为SF10以及最小值子场S为SF4时,则亮度中心在阶段1中大约在SF9中。相反,如图7所示,当最大值子场A为SF5以及最小值子场S为SF4时,则亮度中心在阶段1中大约在SF7中,它比图9所示情况中的SF9更接近阶段3中的亮度中心(SF5)。
通过这种设置,当显示从阶段1转移到阶段3时,亮度中心移动更少。这进一步抑制了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通过为以下效果而提供上述设定(1)至(10)来提高图像质量(a)通过结合基于ADS驱动方法的子场组A来增加可用灰度级的数量,从而弥补在一场仅包括基于STCE驱动方法的子场组S时可用的灰度级的不足;(b)闪烁的出现受到抑制,因为亮度峰值往往在两个子场组S其中每一个中出现,从而使视在图像更新速率变为原来的两倍;以及(c)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受到抑制,因为亮度中心移动更少。
在本实施例中,一场包含两个子场组S。但是,一场可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子场组S。这将是防止图像更新速率(每秒的帧数)极低时闪烁的有效对策。
例如,当应用以上变化时,设定(5)应该作如下改变。
当一场由F(不小于2的自然数)个子场组S和M(不小于1的自然数)个子场组A组成时,两个子场组S之间的时间间隔(从开始到开始,或者从结束到结束)的范围是从(a)“(一场的时间周期)×1/F×0.9”到(b)“(一场的时间周期)×1/F×1.1”。
在以下说明中,上述设定被称作(5)-A。
在本实施例中,一场包含两个子场组A。但是,对此数量没有限制,一场可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场组A。
当一场包含一个子场组A时,在一场中的子场组将被设置为S-A-S。
在本实施例中,一场包含12个子场。但是,一场中的子场数量不限于这个数目。
例如,如图10所示,一场可包含15个子场。在本例中,若干组相继子场SF1至SF5和SF9至SF12是子场组S,以及若干组相继子场SF6至SF8和SF13至SF15是子场组A。
对子场SF1至SF15分别分配亮度加权值64、48、48、32、16、32、16、8、48、32、32、32、4、2、1。如图11所示,一场中子场的这种结构通过确保分配给两个子场组S的亮度加权值之间平衡来提供灰度级“0”-“415”,并且抑制闪烁和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如本实施例中所述。
在图10中,说明了第一子场组S的开始和后一个子场组S的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的范围是从(a)“(一场的时间周期)×1/2×0.9”到(b)“(一场的时间周期)×1/2×1.1”。但是,第一子场组S的结束和后一个子场组S的结束之间的时间间隔的范围可以是从(a)“(一场的时间周期)×1/2×0.9”到(b)“(一场的时间周期)×1/2×1.1”。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全部设定(1)至(10)。但是,也可采用设定(1)加上设定(2)至(10)中至少一个,其中设定(5)可由设定(5)-A代替。
本实施例中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在防止基于定义了低图像更新速率(每秒的帧数)的PAL视频标准的图像显示中闪烁的出现方面是有效的。但是,该驱动方法可用于基于NTSC视频标准等的图像显示中。
实施例2结构实施例2中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具有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装置执行基于负逻辑写入的驱动。
驱动方法现在将说明本实施例的驱动方法。
图12说明通过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方法在一场中执行的操作。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场在时域中分为12个子场(SF1-SF12)。
基于负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被应用于称作子场组S的SF4-SF6和SF9-SF12。也就是说,在各子场组S中,或者仅执行一次数据写入,或者不执行数据写入。例如,在图12所示的情况下,如果数据写入在第一子场组S中的SFm中执行,则紧靠SFm之前的SF4至SFm-1中发光,而在第一子场组S中的SFm至最后一个子场SF6中不发光。
如果在子场组S中没有执行数据写入,则在子场组S中的各子场中发出光。
以同样方式来控制在12个子场的集合中的后一个子场组S。
ADS驱动方法应用于称作子场组A的SF1-SF3和SF7-SF8。也就是说,在子场组A的各子场中,执行初始化、写入、维持和擦除过程,如正逻辑写入的情况一样。
亮度加权值1、2、4、16、16、32、8、16、8、16、32、32分别分配给SF1至SF12,提供183个灰度级。
图13说明用于STCE驱动和ADS驱动的、存储在子场转换单元370中的转换表的一个实例。
在图13中,黑星号表明执行了写入,黑圈表示已经从初始状态连续地发出光,这是STCE驱动方法所特有的,以及黑三角形表示在子场中执行了写入并且仅在该子场中没有发出光。
图14说明通过基于负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施加到扫描电极101、维持电极102以及数据电极103的电压波形。
基于负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与基于正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初始化周期中,其起始部分具有负极性且其余部分具有正极性的电压脉冲322a被施加到各扫描电极101,而正极性电压脉冲322b被施加到各维持电极102。
此外,基于负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与基于正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在写入周期中,没有电压被施加到维持电极102,而且只有负极性电压脉冲323仅被施加到对应于要停止发光的单元的扫描电极101。
本实施例的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场中的子场组S和A的相应数量及其配置,还在于各子场组的子场数量和相对亮度比、即亮度加权值分配给子场的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这些设定。
设定(1)根据负逻辑写入来驱动所有子场。
(2)一场包含两个子场组S和两个子场组A。
(3)一个子场组A之后始终跟随一个子场组S。
(4)在两个子场组A的写入状态应改变的条件下,对于某个灰度级就第二子场组S而言存在多个子场组合时,从其中选择子场组合,使得在(i)两个子场组S其中之一的“点亮”子场(其中发出光)的总亮度加权值与(ii)另一个子场组S的“点亮”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之间的差值最小。
例如,在图13所示的情况下,为了显示灰度级“40”,可在SF10而不是SF4中发出光,因为对它们分配了相同的亮度加权值。但是,根据设定(4),两个子场组S(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子场组S包含SF4-SF6,而一个子场组S包含SF9-SF12)中“点亮”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之间的差值应该最小。因此,选取图13所示的子场组合用于灰度级“40”。
(5)两个子场组S之间的时间间隔(从开始到开始,或者从结束到结束)的范围是从(a)“(一场的时间周期)×1/2×0.9”到(b)“(一场的时间周期)×1/2×1.1”。
由于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原因,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设定(5)是可行的。也就是说,虽然图中没有说明,但在每对相邻子场之间存在“非工作”周期。一般来讲,每对相邻子场之间具有均匀分配的非工作周期。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为每对相邻子场确定非工作周期,以便实现两个相继子场组S之间的时间间隔的上述设定。
另外,由于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原因,因此有足够的非工作周期总长来确保两个子场组S之间的时间间隔处于上述范围内。
(6)两个子场组S之间的子场数量的差异不高于“1”。
(7)在各子场组S中,分配给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等于或大于分配给前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
(8)分配给所有子场组A中的第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为“1”,以及分配给第k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为“2的(k-1)次幂”。
这里,具有等于k的最大值的值L的子场被称作“最大值子场A”。
(9)分配给所有子场组S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之中的最小亮度加权值不高于“2L-1”,也就是分配给所有子场组A的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
这里,子场组S中被分配了最小亮度加权值的子场被称作“最小值子场S”。
当子场组S中存在被分配了最小亮度加权值的多个子场时,最小值子场S是在显示灰度级从最低灰度级开始增加时在子场组S中首先发出光的子场。
(10)最小值子场S与构成一场的各组子场中的最大值子场A相邻。
更具体地讲,在图12所示的实例中,分配了亮度加权值S2-1的SF9(最小值子场S)与分配了亮度加权值A5的SF8(最大值子场A)相邻。
现在,将参照上述设定(1)至(10)的原因详细说明本驱动方法。
设定的原因(1)基于负逻辑写入的驱动是本实施例的前提。
(2)由于与用于正逻辑写入的设定(2)相同的原因而进行用于负逻辑写入的设定(2),以便抑制闪烁的出现。
(3)一个子场组A之后始终跟随一个子场组S的原因如下。
在基于负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中,各子场组S中的发光集中在前半部分。因此,如果子场组S之后始终跟随子场组A,则在子场组S中的发光和随后子场组A中的发光之间通常产生时间间隔。这使发光间歇性地出现,导致产生“移动图像虚边”。
因此,作出设定(3)以防止这个问题。
(4)由于与用于正逻辑写入的设定(4)相同的原因而进行用于负逻辑写入的设定(4),以便抑制闪烁的出现。
(5)由于与用于正逻辑写入的设定(5)相同的原因而进行用于负逻辑写入的设定(5),以便抑制闪烁的出现。
(6)由于与用于正逻辑写入的设定(6)相同的原因而进行用于负逻辑写入的设定(6),以便抑制闪烁的出现。
(7)在基于负逻辑写入的STCE驱动方法中,在各子场组S中,发光频率随子场继续进行而降低。因此,通过进行设定(7),可用灰度级的数量得到提高。
(8)由于与用于正逻辑写入的设定(8)相同的原因而进行用于负逻辑写入的设定(8),以便抑制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9)由于与用于正逻辑写入的设定(9)相同的原因而进行用于负逻辑写入的设定(9),以便抑制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10)由于与用于正逻辑写入的设定(10)相同的原因而进行用于负逻辑写入的设定(10),以便抑制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通过为以下效果而提供上述设定(1)至(10)来提高图像质量(a)通过结合基于ADS驱动方法的子场组A来增加可用灰度级的数量,从而弥补在一场仅包括基于STCE驱动方法的子场组S时可用的灰度级的不足;(b)闪烁的出现受到抑制,因为亮度峰值往往在两个子场组S其中每一个中出现,从而使视在图像更新速率变为原来的两倍;以及(c)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受到抑制,因为亮度中心移动更少。
在本实施例中,一场包含两个子场组S。但是,一场可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子场组S。这将是防止图像更新速率(每秒的帧数)极低时闪烁的有效对策。
例如,当应用以上变更时,设定(5)应该作如下改变。
当一场由F(不小于2的自然数)个子场组S和M(不小于1的自然数)个子场组A组成时,两个子场组S之间的时间间隔(从开始到开始,或者从结束到结束)的范围是从(a)“(一场的时间周期)×1/F×0.9”到(b)“(一场的时间周期)×1/F×1.1”。
在以下说明中,上述设定被称作(5)-B。
在本实施例中,一场包含两个子场组A。但是,对此数量没有限制,一场可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场组A。
当一场包含一个子场组A时,在一场中的子场组将被设置为A-S-S。
在本实施例中,一场包含12个子场。但是,一场中的子场数量不限于这个数目。
例如,如图15所示,一场可包含15个子场。在本例中,若干组相继子场SF4至SF7和SF11至SF15是子场组S,以及若干组相继子场SF1至SF3和SF8至SF10是子场组A。
对子场SF1至SF15分别分配亮度加权值64、48、48、32、16、32、16、8、48、32、32、32、4、2、1。如图16所示,一场中子场的这种结构通过确保分配给两个子场组S的亮度加权值之间平衡来提供灰度级“0”-“415”,并且抑制闪烁和移动图像虚边的出现,如本实施例中所述。
在图15中,说明了第一子场组S的开始和后一个子场组S的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的范围是从(a)“(一场的时间周期)×1/2×0.9”到(b)“(一场的时间周期)×1/2×1.1”。但是,第一子场组S的结束和后一个子场组S的结束之间的时间间隔的范围可以是从(a)“(一场的时间周期)×1/2×0.9”到(b)“(一场的时间周期)×1/2×1.1”。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全部设定(1)至(10)。但是,也可采用设定(1)加上设定(2)至(10)中至少一个,其中设定(5)可由设定(5)-B代替。
本实施例中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在防止基于定义了低图像更新速率(每秒的帧数)的PAL视频标准的图像显示中闪烁的出现方面是有效的。但是,该驱动方法可用于基于NTSC视频标准等的图像显示中。
工业适用性本发明可应用于用来驱动用作电视接收器、个人计算机等的显示器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根据输入图像信号的亮度级从在时域中构成一场的一组子场中选择子场,并且在所述选择的子场中在写入周期中把电压施加到单元并在维持周期中维持所述单元的状态,从而在屏幕上显示灰度图像,其中一场被分为F个第一子场组和M个第二子场组,其中F为不小于2的自然数,而M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各个子场组由相继的子场组成,两个相继的第一子场组的相应起始点或相应结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一场的时间周期×1/F,在每个第一子场组中,“点亮”或“熄灭”的发光状态一直持续到执行写入为止,此后,在各个后续维持周期中保持相反的发光状态,以及在构成所述第二子场组的每个子场中,仅当执行写入时才在维持周期中设置“点亮”或“熄灭”的发光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相继的第一子场组的相应起始点或相应结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的范围是从(一场的时间周期)×1/F×0.9至(一场的时间周期)×1/F×1.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个第一子场组中,“熄灭”的发光状态一直持续到执行写入为止,此后,在各个后续维持周期中保持“点亮”的发光状态,在构成所述第二子场组的每个子场中,仅当执行写入时才在维持周期中设置“点亮”的发光状态,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子场组之后跟随第二子场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值F和M相等,以及所述场中的所述子场组按照先出现第一子场组、然后出现第二子场组的顺序重复排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个第一子场组中,“点亮”的发光状态一直持续到执行写入为止,此后,在各个后续维持周期中保持“熄灭”的发光状态,在构成所述第二子场组的每个子场中,仅当执行写入时才在维持周期中设置“熄灭”的发光状态,以及第二子场组之后跟随至少一个第一子场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值F和M相等,以及所述场中的所述子场组按照先出现第二子场组、然后出现第一子场组的顺序重复排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任一对第一子场组之间的子场数量的差异不高于“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子场组的写入状态不应被改变的条件下,当就所述第一子场组而言对于某个灰度级存在多个子场组合时,从所述多个组合中选取其中各个第一子场组中发光的“点亮”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被最均匀设置的子场组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分配给所述第一子场组中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相等,而且在一场中的所述第二子场组中总共包含S个子场,其中S是不小于1的自然数,以及把各为2的N次幂的不同亮度加权值分配给所述S个子场,其中N是范围为0到S-1且包括0和S-1的自然数。
10.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根据输入图像信号的亮度级从在时域中构成一场的一组子场中选择子场,并且在所述选择的子场中在写入周期中把电压施加到单元并在维持周期中维持所述单元的状态,从而在屏幕上显示灰度图像,其中一场被分为F个第一子场组和M个第二子场组,其中F为不小于2的自然数,而M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各个子场组由相继的子场组成,在每个第一子场组中,“熄灭”的发光状态一直持续到执行写入为止,此后,在各个后续维持周期中保持“点亮”的发光状态,在构成所述第二子场组的每个子场中,仅当执行写入时才在维持周期中设置“点亮”的发光状态,在一场的所述第二子场组中总共包含S个子场,其中S是不小于1的自然数,以及把各为2的N次幂的不同亮度加权值分配给所述S个子场,其中N是范围为0到S-1且包括0和S-1的自然数,以及在每个第一子场组中,分配给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等于或小于分配给前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分配给至少一个第一子场组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之中的最小亮度加权值不高于分配给所有所述第二子场组的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分配给在所述第一子场组中首先发光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不高于分配给所述第一子场组中的所述首先发光的子场之前的第二子场组的发光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场的所述第二子场组上,分配给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小于分配给前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子场的第一子场组与包含第二子场的第二子场组相邻,所述第一子场是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在所述第一子场组中首先发光的子场,以及所述第二子场是在所述第一子场之前的第二子场组的发光子场之中被分配了最大亮度加权值的子场。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场与所述第二子场相邻。
16.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根据输入图像信号的亮度级从在时域中构成一场的一组子场中选择子场,并且在所述选择的子场中在写入周期中把电压施加到单元并在维持周期中维持所述单元的状态,从而在屏幕上显示灰度图像,其中一场被分为F个第一子场组和M个第二子场组,其中F为不小于2的自然数,而M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各个子场组由相继的子场组成,在每个第一子场组中,“点亮”的发光状态一直持续到执行写入为止,此后,在各个后续维持周期中保持“熄灭”的发光状态,在构成所述第二子场组的每个子场中,仅当执行写入时才在维持周期中设置“熄灭”的发光状态,在一场的所述第二子场组中总共包含S个子场,其中S是不小于1的自然数,以及把各为2的N次幂的不同亮度加权值分配给所述S个子场,其中N是范围为0到S-1且包括0和S-1的自然数,以及在每个第一子场组中,分配给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等于或大于分配给前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分配给至少一个第一子场组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之中的最小亮度加权值不高于分配给所有所述第二子场组的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分配给在所述第一子场组中首先发光的子场的亮度加权值不高于分配给所述第一子场组中的所述首先发光的子场之前的第二子场组的发光子场的总亮度加权值。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场中的所述第二子场组上,分配给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大于分配给前一个子场的亮度加权值。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子场的第一子场组与包含第二子场的第二子场组相邻,所述第一子场是当灰度从最低灰度级开始逐渐增加时在所述第一子场组中首先发光的子场,以及所述第二子场是在所述第一子场之前的第二子场组的发光子场之中被分配了最大亮度加权值的子场。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场与所述第二子场相邻。
22.如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值F和M都为2,所述场中的所述子场组按照先出现第一子场组、然后出现第二子场组的顺序重复排列,把亮度加权值64、48、48、32和16按所述顺序分配给所述两个第一子场组其中第一个的五个子场,把亮度加权值32、16和8按所述顺序分配给所述两个第二子场组其中第一个的三个子场,把亮度加权值48、32、32和32按所述顺序分配给所述两个第一子场组其中第二个的四个子场,以及把亮度加权值4、2和1按所述顺序分配给所述两个第二子场组其中第二个的三个子场。
23.如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值F和M都为2,所述场中的所述子场组按照先出现第二子场组、然后出现第一子场组的顺序重复排列,把亮度加权值1、2和4按所述顺序分配给所述两个第二子场组其中第一个的三个子场,把亮度加权值32、32、32和48按所述顺序分配给所述两个第一子场组其中第一个的四个子场,把亮度加权值8、16和32按所述顺序分配给所述两个第二子场组其中第二个的三个子场,以及把亮度加权值16、32、48、48和64按所述顺序分配给所述两个第一子场组其中第二个的五个子场。
24.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装置,所述装置采用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来驱动等离子体显示板。
25.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等离子体显示板;以及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装置,所述装置采用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来驱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板。
全文摘要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根据输入图像信号的亮度级从在时域中构成一场的一组子场中选择子场,并且在所选子场中在写入周期中把电压施加到单元并在维持周期中维持该单元的状态,从而显示灰度图像。一场被分为两个子场组S和两个子场组A。子场组S的相应起始点或结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一场长度的一半。在各子场组S中,“熄灭”的发光状态一直持续到执行写入为止,此后,在各维持周期中保持“点亮”。在子场组A的每个子场中,仅当执行写入时才在维持周期中设置“点亮”的发光状态。
文档编号G09G3/293GK1596428SQ028238
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3日
发明者山田和弘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