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5365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卡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卡连接装置,例如将其装载在利用IC卡自动进行有偿道路的收费的ETC系统、或银行用的CD装置、或其它使用IC卡的设备上,特别地,涉及可以自动输送IC卡的卡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采用带有IC芯片等存储器的卡进行收费的卡连接装置,例如有自动进行有偿道路收费的ETC(Electron Toll Cellection)系统中的车载用卡连接装置,和设置在银行等金属机构中的CD(高速缓存器、分配器)装置等。
在前述ETC系统中的车载用卡连接装置中,通过手动将卡从装置内的插入口向装置内部的插入方向推入。
另一方面,在前述CD装置中,当将卡插入到设置在CD装置中的插入口内时,设置在CD装置内的输送辊保持向卡面方向对卡的单面或双面加压。而且,通过使前述输送辊旋转,以用输送辊夹持着卡的状态将卡自动地输送到装置内部。
在前述ETC系统用的卡连接装置和使用输送辊的连接装置中,在前述插入口的内部突出设置有可以沿卡的表面方向自由地弹性进退的端子部,当将卡插入到装置内部中时,将前述端子部电连接到卡的存储器的外部连接部上。
因此,可以从装置的控制部进行对卡的存储器的存取,在这种状态下,在汽车和有偿道路的通行门之间进行通信并进行自动收费,或者进行现金提取等规定操作。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卡连接装置中,由于通常采用装置侧的端子部与卡的表面接触的结构,所以在对卡进行插入和排出操作时,前述端子部随着卡的表面、存储器和存储器的外部连接部等的凹凸一边进、出一边滑动,因而,前述端子部和存储器的外部连接部易于磨损,存在这些触点的寿命易于缩短的问题。
并且,由于磨损所产生的粉末,有可能导致触点之间的接触不良和外部连接部之间的断路等的危险,这些缺点造成卡连接装置的可靠性下降。
进而,由于通常采用利用前述端子部对卡进行加压的结构,所以卡表面易于受到损伤。并且,当将卡插入到装置内时的插入阻力变大,存在使用者和前述输送辊上受到较大负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卡连接装置,对于这种自动输送卡的卡连接装置,防止在装置侧的端子部和卡侧的外部连接部之间的滑动造成的磨损并延长触点的寿命。
本发明为,一种卡连接装置,设有使带有外部连接部的IC卡出入的出入口、和与从前述入口插入的前述IC卡的前述外部连接部接触的端子部,其特征在于,设有保持从前述出入口插入的前述IC卡的保持机构,和导向机构,可使由前述保持机构保持的IC卡向其厚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对前述保持机构进行引导、并使前述外部连接部与前述端子部接触。
在该卡连接装置中,IC卡向其厚度方向移动,外部连接部以与前述端子部向面对的状态接近并与其接触,因而可以防止外部接触部和端子部之间产生不必要的滑动。但是,在外部连接部和端子部接触之后,通过使前述保持机构略微沿着卡的表面移动,使外部连接部与端子部略微滑动,更好地进行接触部的自我清理操作。
例如,若设置沿前述导向机构移动保持机构的驱动机构,则当插入IC卡时,可以进行自动装入操作。
并且,前述导向机构最好具有向装置内侧引导前述保持机构的水平导向部、和向前述水平导向部内侧延续的上升导向部,当利用前述上升导向部引导前述保持机构时,使前述IC卡向其厚度方向移动,并且使前述外部连接部与前述端子部接触。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IC卡向着其厚度方向垂直移动、即表面不倾斜地向着端子部移动、外部连接部与端子部接触的方式,但是如下所述,若采用IC卡以倾斜的方式移动的结构,则可以使装置更薄,并且可以防止IC卡的后端偏离出入口,当从出入口排出卡时,防止卡的后端卡在出入口的内侧等问题。
即,前述导向机构具有以IC卡在装置内侧的端部向着前述端子部倾斜的状态对保持在前述保持机构中的IC卡进行引导的上升导向部,保持倾斜状态的IC卡的前述外部连接部可以与前述端子部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前述导向机构最好具有向装置内侧引导前述保持机构的水平导向部,前述上升导向部与前述水平导向部的内侧相连续。
即,本发明,虽然若仅具有在插入IC卡之后将该IC卡向端子部移动的导向部,则可以使从出入口插入的IC卡的外部连接部与端子部接触,但是若具有前述水平导向部,则由于自动地水平引入IC卡,所以可以进行向其厚度方向移动的操作。
并且,最好是,前述上升导向部,沿着以出入口侧的规定位置为中心的圆弧轨迹形成,当利用前述上升导向部对前述保持机构进行引导时,前述IC卡以前述中心为支点向前述倾斜状态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在前述出入口内侧设置导向通路,在前述IC卡的出入口侧端部被限制在前述导向通路内的状态下,使IC卡的装置内侧的端部向朝向前述端子部的方向移动。
这样做时,可以防止形成倾斜状态的IC卡的端部过大地偏离出入口。
并且,若设置当前述保持机构沿前述上升导向部移动时、辅助其导向动作的施力构件,则可以减小自动装入方式时的马达负荷。
并且,最好是,前述端子部相对于IC卡的插入方向倾斜设置,形成前述倾斜状态的IC卡的前述外部连接部平行地与前述端子部向面对并接触。
进而,在向厚度方向移动前述IC卡时,在直到前述外部连接部与前述端子部接触的期间,将前述IC卡限制在前述IC卡的位置偏离作为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导向部,可以朝向装置的高度方向设置。
例如,前述导向部是夹住前述保持机构的基础的两侧部、沿前述高度方向延伸导向肋。
进而,最好是,设有当前述IC卡的前述外部连接部与前述端子部接触时、利用前述IC卡直接操作的检测装置,并且设有当利用该检测装置检测IC卡时、可以向前述外部连接部和前述端子部之间传递信号的控制机构。
通过利用检测机构直接检测IC卡,可以直接检测外部连接部和端子部的接触和操作结束,可以防止在IC卡在未正常设置的状态下开始进行读取操作等误操作。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卡连接装置的上半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卡连接装置的下半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表示输送构件和保持机构的动作,A是等待接受卡的插入的待机状态,B是保持机构成倾斜状态的连接状态。
图5是对应于图4的卡连接装置的内部结构,A是表示待机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6表示保持臂,A是正视图,B是平面图,C是右侧视图。
图7是从卡的表面观察的平面图。
图8是局部放大表示保持机构的动作的平面图,A是保持臂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退避状态(退避位置),B是保持臂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保持状态(保持位置)。
图9是表示强制排出卡的机构的卡连接装置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1卡连接装置2框体2A顶面2a、2b导向长槽2e、2g隆起部2h、2i导向槽2j倾斜面2k贯通孔2m、2n凸轮槽(第二凸轮槽)2m3、2n4圆弧部2q导向通路2p1狭窄部2r齿条2s导向肋3底板3a、3b、3c导向槽
3c1切换部4输送构件(输送机构)4e、4f凸轮槽(第一凸轮槽)4g推压片5保持机构5D保持基座5a、5b支撑销5f接触片5m开口部7闭锁构件7c遮蔽部7d被推压部10蜗轮11第一轴12第二轴13第三轴14第一两级齿轮15第二两级齿轮16第三两级齿轮20印刷基板21第一开关22第二开关(检测机构)23连接单元23a端子部25拉伸盘簧(施力构件)30保持臂31保持部
34保持槽37保持导向部38第一对向保持部39第二对向保持部37a、38a、39a保持槽C卡(IC卡)CTIC芯片(存储机构)的外部连接部M驱动马达L移动余量发明的实施形式图1和图2是将本发明的卡连接装置分成上下两部分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1主要表示由框体和输送构件构成的上半部分,图2表示由保持机构和底板构成的下半部分。图3是图1和图2所示的卡连接装置的III-III线剖视图,图4是从侧方观察的表示输送构件和保持机构的动作的剖视图,A是等待插入卡的待机状态,B是保持机构形成倾斜状态的连接状态。另外,在图4B中省略了卡C。图5是卡连接装置的内部结构与图4对应的情况,A是表示待机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连接状态的剖视图,图6表示保持臂,A是从卡侧观察的正视图,B是平面图,C是右侧视图。图7是从插入卡连接装置的下半部分的卡的表面侧观察的平面图,图8是表示将保持臂的动作局部放大的图7的局部放大平面图,A表示保持臂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退避状态(退避位置)、B表示保持臂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保持状态(保持位置)。图9是表示将卡强制排出的机构的卡连接装置的平面图。
以下说明的卡连接装置主要用于进行以下操作将在卡的表面设有作为存储机构的IC芯片的IC卡(以下,称为卡)自动地输入,对前述IC芯片进行存取,并将保存在内部的数据读出,或者对IC芯片写入新的数据。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卡连接装置1由设置在图示Z1方向上部的框体2、和作为设置在图示Z2方向下部侧的下部框体的底板3构成机箱。
如图1所示,前述框体2由合成树脂制成,具有顶板2A和侧板2B、2C。在框体2的Y1方向的前面,形成卡C通过的开口部2D。
在前述顶板2A的X1侧的端部上形成沿Y方向排成一列地延伸的一对导向长槽2a、2b,在X2侧的端部上形成沿Y方向前后平行延伸的一对导向长槽2c、2d。并且,在前述顶板2A的中央附近,设有沿图示的Z1方向以截面呈凸起状隆起的长方形的隆起部2e,在其中央,形成沿Y方向延伸的导向槽2f。如图3所示,在前述隆起部2e的下面形成沿图示Z1方向凹下的凹陷部,在隆起部2e的边缘部上成一体地形成沿Y方向延伸的齿条2r。
并且,在前述导向长槽2a、2b的附近还设有向图示Z1方向隆起且沿图示Y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的隆起部2g,在前述隆起部2g的下面还沿图示Z1方向凹下的凹部。如后面所说明的那样,在隆起部2g的下面的凹部内配置驱动马达M。进而,在前述隆起部2e和隆起部2g之间,形成沿Y方向延伸的两个导向槽2h、2i。
在顶板2A的图示Y2侧,从顶板2A的中央附近向图示Y2方向形成以逐渐向着Z1方向抬起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2j。如图5A等所示,前述倾斜面2j的内部,形成随着向着图示Y2侧与底板3的距离逐渐变宽的内部空间。
在前述倾斜面2j的X1侧端上,形成沿图示Y方向成长槽形状且贯穿顶板2A的贯通孔2k,并且,在图示的Y2侧,于顶板2A和倾斜面2j的交界部分中形成沿图示的Z方向贯穿的孔2t。
如图1所示,在前述侧面2B上,形成构成引导插入到框体内的IC卡的导向机构的凸轮槽(第二凸轮槽)2m、2n。在前述凸轮槽2m中形成具有水平导向部功能的水平部2m1、在图示Y1方向的端部向下方(Z2方向)切口的缺口部2m2、在图示Y2方向的边缘向着图示Z1方向沿圆弧轨迹延伸的具有旋转导向部和上升导向部功能的圆弧部2m3。并且,在前述凸轮槽2n中,形成同样具有水平导向部功能的水平部2n1、在图示Y1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切口的切口部2n2、从水平部2n1的图示Y2方向的端部倾斜延伸的倾斜部2n3、与其连接并向着图示Z1方向沿圆弧轨迹延伸的具有旋转导向部和上升导向部功能的圆弧部2n4。
图4A、B表示为Y1方向向右,但是在前述凸轮槽2m和凸轮槽2n中,水平部2m1和水平部2n1从前述底板3起的高度位置设定得相同。另一方面,在圆弧部2m3和圆弧部2n4中,位于里部侧(Y2侧)的凸轮槽2n的圆弧部2n4的一方以具有倾斜部2n3的程度形成于比位于排出方向(Y1侧)的凸轮槽2m的圆弧部2m3更靠图示上方(Z1方向)的位置上。
如图4B所示,形成于前述框体2中的凸轮槽2m、2n的圆弧部2m3、2n4,沿着以后面说明的导向通路2q的狭小部2q1为圆心的曲率半径R1、R2的圆弧轨迹形成。
另外,在图示X2侧的侧板2C中,形成前述同样的凸轮槽2m和凸轮槽2n,分别设置水平部2m1、缺口部2m2、圆弧部2m3和水平部2n1、缺口部2n2、倾斜部2n3、圆弧部2n4。
如图1所示,在框体2的开口部2D的两个内面上形成支撑后面所说明的闭锁构件7的旋转轴7a、7b的凹部形状的轴承2p、2p。而且,如图1和图5A、B所示,在前述轴承2p、2p的下部,形成当沿Y2方向输送卡C时对作为卡C的宽度方向的X方向的两侧边缘部加以保持和导向的槽状导向通路2q、2q。前述导向通路2q沿卡C的移动方向(Y方向)延伸,在图示的Y2侧上形成Z方向的开口尺寸最狭小的狭小部2q1,从该狭小部2q1向着Y1方向的端部开口尺寸逐渐变宽。另外,前述狭小部2q1的开口尺寸比卡C的厚度尺寸宽一些,并且X1侧的导向通路2q和X2侧的导向通路2q的对向间隔,形成得比前述卡C的X方向的宽度尺寸宽一些。
如图1所示,在前述侧板2B、2C的内壁上,形成从内壁向框体2的内部方向呈凸状突出且沿图示的Z方向延伸的导向肋2s、2s。
如图2所示,前述底板3由金属板或合成树脂形成。在底板3上形成沿Y方向排成一列延伸的导向槽3a、3b,在其相邻的位置上形成沿Y方向延伸的导向槽3c。在前述导向槽3c的Y1方向的前端,设有以较细的宽度尺寸形成的切换部(控制部)3c1。并且,在底板3的X方向的两侧部上,形成底板3的一部分向图示的Z1方向弯曲的制动件3d、3d和制动件3e、3e。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前述框体2和底板3之间,设置构成输送机构的输送构件4和保持机构5,在Y1方向的开口部2D中设有头部构件6、和位于其内侧的前述闭锁构件7。
前述输送构件4由合成树脂形成,制成设有上板4A和侧板4B、4C的大致コ字形截面。在前述上板4A的图示X1侧形成向Z1方向突出的大致L字形的支撑凸起4a、4b,在X2侧形成向图示Z1方向突出的大致T字形的支撑凸起部4c、4d。前述支撑凸起部4a、4b分别插入到前述框体2的前述导向长槽2a、2b内,前述支撑凸起4c、4d分别插入到前述导向长槽2c、2d中,前述输送构件4,以支撑在框体2的顶面4A上的状态向作为卡的移动方向的图示的Y方向自由移动。
在前述输送构件4的一个侧板4B上,形成凸轮槽(第一凸轮槽)4e、4f。前述凸轮槽4e、4f具有阶梯,图示Z2侧是下部阶梯4e1、4f1,图示Z1侧是上部阶梯4e2、4f2。如图4A、B所示,前述凸轮槽4e的下部阶梯4e1和凸轮槽4f的下部阶梯4f1,从底板3起的高度位置相同。另一方面,在前述上部阶梯4f2和上部阶梯4e2中,位于内部侧(Y2侧)的凸轮槽4f的上部阶梯4f2的一方,形成于比位于排出方向(Y1方向)的凸轮槽4e的上部阶梯4e2更靠上方(Z1方向)的位置上。另外,在另一个侧板4C中形成同样的凸轮槽4e、4f,同时设置下部阶梯4e1、4f1和上部阶梯4e2、4f2。
在前述输送构件4的上板4A上形成上下贯通的切口部4D,在该切口部4D的内部固定前述驱动马达M。前述驱动马达M的下半部分(Z2侧)位于比前述上板4A更靠下方的位置上,包含马达轴Ma的驱动马达M的上半部分(Z1侧)位于上板4A的上方。因而,驱动马达M的高度尺寸的一部分可以由前述输送构件4的上板4A的厚度尺寸吸收,可以使整体薄型化。
即,在现有的这种装置中,驱动马达M的高度尺寸和输送构件4的上板4A的厚度尺寸的合计成为整体的高度尺寸,然而在本申请中,由于仅是驱动马达M的高度尺寸形成整体的高度尺寸,所以可以使卡连接装置1薄型化。另外,在前述马达轴Ma的前端固定涡轮10。
在前述输送构件4中,在比前述上板4A更靠图示的Z2侧上成一体地形成下降一节的第一阶梯部4E和进一步下降一节的第二阶梯部4F。
如图3所示,在前述第二阶梯部4F中固定有沿图示的Z1方向延伸的第一轴11和第二轴12,在前述第一阶梯部4E中固定第三轴13。在前述第一至第三轴11、12、13中,分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第一个两级尺寸14、第二两级齿轮15、第三个两级尺寸16。
前述第一至第三两级齿轮14、15、16具有分别成一体地形成的大直径齿轮14a、15a、16a和小直径尺寸14b、15b、16b。前述第一两级齿轮14,其小直径齿轮14b与第二阶梯部2F相对向,前述驱动马达M的前述涡轮齿轮10与上方的大直径齿轮14a啮合。而且,第二两级齿轮15的大直径齿轮15a啮合到第一两级齿轮14的小直径齿轮14b上,第二两级齿轮15的小直径齿轮15b啮合到第三两级齿轮16的大直径齿轮16a上。因而,从前述涡轮10至前述第三个齿轮16,形成使驱动马达M的旋转动力减速的减速机构。
如图3所示,在将输送构件4的前述支撑突起4a、4b、4c、4d可自由滑动地支撑在前述框体2的前述导向长孔2a、2b、2c、2d上的状态下,前述第一至第三轴11、12和13的前端部分别插入到前述框体2的前述导向槽2i、2h和2f中。前述第一至第三轴11、12和13,其基端部被固定在前述输送构件4的第一阶梯部4E和第二阶梯部4F上,但是各轴11、12、13的顶端为自由状态。通过将呈自由状态的各轴11、12、13的顶端部几乎没有间隙地插入到前述导向槽2i、2h、2f中,各轴的顶端部向着两级齿轮14、15、16的排列方向进行定位和约束。但是,输送构件4向Y方向移动期间,前述轴11、12、13的顶端部可以沿前述导向槽2i、2h、2f移动。
因此,即使各轴11、12、13处于仅有基部被固定的状态,也可以防止各轴11、12、13向两级齿轮14、15、16的并列方向歪斜,各两级齿轮14、15、16的啮合状态,即可以将齿隙总是保持在最佳状态。另外,由于不需要保持各轴11、12、13的顶端部的机构,所以在框体2的下面安装输送构件4的状态下,可以使整体更薄。
如图3所示,前述第三两级齿轮16的小齿轮16b进入框体2的隆起部2e下面的凹部内,该小直径齿轮16b与形成于前述隆起部2e的前述凹部的侧壁上的前述齿条2r啮合。而且,前述小直径齿轮16b进入到前述隆起部2e下面的凹部内,同样地,前述驱动马达M也进入到隆起部2g的下面的凹部内。这样,小直径齿轮16b和驱动马达M,通过进入到框体2的隆起部2e、2g的内部,进而在将输送构件4安装到框体2之下的状态下,可以使整体薄型化。
当利用前述驱动马达M驱动前述涡轮10时,该涡轮10的动力顺序传递给第一至第三两级齿轮14、15、16并被减速,第三两级齿轮16的小直径齿轮16,通过传动到前述齿条2r上,前述输送构件4自由地在作为卡C的移动方向的Y方向上移动前述框体2的下面。即,装载在输送构件4上的前述驱动马达M、涡轮10、第一至第三两级齿轮14、15、16,构成使前述输送构件4向卡C的移动方向移动的输送驱动机构A。
当前述输送构件4向卡C的移动方向移动时,输送构件4的支撑突起4a、4b和支撑突起4c、4d在前述框体2的导向长槽2a、2b和导向长槽2c、2d内移动。并且,设置在输送构件4中的第一至第三轴11、12、13,在如前面所述借助框体2的导向槽2i、2h、2f抑制向Y方向的歪斜的状态下在前述导向槽2i、2h、2f内移动。进而,前述第三两级齿轮的小直径齿轮16b在前述框体2的隆起部2e的下面的凹部内移动,驱动马达M在隆起部2g的下面的凹部内移动。这样,装载前述输送驱动机构A的输送构件4,在框体2之下沿Y方向直线地往复运动。
如图1和图5B所示,在前述输送构件4上,形成从上板4A的端部起的向图示Y1方向突出的推压片4g。并且,如图5A所示,在上板4A的下面形成沿图示Z2方向延伸的大致呈L字形的钩挂制动部4h。
前述闭锁构件7是由合成树脂等形成薄板状的构件,在图示的X1和X2方向的两侧上设有向侧方凸起的前述旋转轴7a、7b。在前述闭锁构件7之一(Y1侧)的顶端形成遮蔽部7c、7c,在另一个(Y2侧)的端部上隙向图示Y2方向突出的被推压部7d。另外,前述遮蔽部7c、7c可以如图1所示部分形成于闭塞构件7的两侧上,或者可以部分形成与中间部上。进而,也可以形成于整个闭塞部分7上。
前述闭锁构件7,其前述旋转轴7a、7b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形成于框体2的开口部2D的两个内面上的前述轴承2p、2p上。在该实施形式中,如图1所示,在闭锁构件7之一的旋转轴7b侧设有由扭转盘簧等形成的施力构件18,如图5A、5B所示,以旋转轴7b为中心恒定地向顺时针方向(闭锁方向)对闭锁构件7施力。
如图1所示,前述喷嘴构件6固定在配有前述闭锁构件7的框体2的开口部2D的前方。在前述喷嘴构件6上形成沿图示X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出入口6a,通过该出入口6a可以沿作为移动方向的图示Y方向插入和排出卡C。
如图5A所示,当输送构件4向Y1侧移动时,设置在输送构件4上的前述推压片4g搭在闭锁构件7的前述被推压部7d上,使闭锁构件7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遮蔽部7c、7c向出入口6a的上方逃逸,可以从出入口6a将卡插入。而且,如图5B所示,当输送构件4向框体的内侧(Y2侧)移动时,前述推压片4g离开前述被推压部7d,利用前述施力构件18的施加力使闭锁构件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遮蔽部7c、7c闭锁住出入口6a的内侧。
如图1和图5A、B所示,在前述框体2的倾斜面2j的下部固定印刷基板20。在前述印刷基板20上固定第一开关21、第二开关(检测机构)22和连接单元23,使印刷基板20以配有前述第一、第二开关21、22和连接单元23的面朝向框体2的内部方向(Z1方向)的方式固定。
前述第一开关21配有可沿图示的X方向进退的促动器21a,前述第二开关22配有可以沿图示的Z方向进退的促动器(检测部)22a。另外,在连接单元23上设有可以沿图示Z方向弹性变形的多个金属制的端子部23a。前述连接单元23的多个端子部23a以可以连接到设置在卡C的表面上的IC芯片(存储装置)的外部连接部上的方式配置。
在图2中,表示出了前述保持机构5的详细情况。该保持机构5设置在输送构件4和底板3之间,可以与前述输送构件4相对移动,并且可以与输送构件4一起在框体2内向Y方向移动。前述保持机构5具有由薄金属制成的板材形成的保持基座5D,该保持基座5D构成前述保持机构5的一部分,同时也作为前述输送构件4的一部分。
前述保持基座5D,在具有较宽的面积的主面(平面)5A的X方向的两端,通过压力加工形成沿图示的Z1方向弯曲的侧面5B、5C。前述侧面5B、5C之一(Y2侧)的端部沿图示的Y2方向从主面5A延伸出来,形成相互向内弯曲的导向片5B1、5C1。
在前述侧面5B、5C的外面上,分别设有在插入侧和排出侧前后沿X1和X2方向(外侧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撑销5a、5a,和一对支撑销5b、5b。如图1和图2所示,前述支撑销5a、5a、5b、5b的各前端分别贯穿前述输送构件4的凸轮槽4e、4f、4e和4f,进而各自的前部分别插入到前述框体2的两侧板2B、2C的凸轮槽2m、2n、2m和2n中。即,前述保持机构5的保持基座5D,被可沿设置在框体2的两侧板2B、2C上的凸轮槽2m、2n、2m和2n向Y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撑,并且借助前述输送构件4的移动力,该输送构件4和前述保持基座5D可以一起向Y方向移动。
在前述保持基座5D的图示Y2方向的端部上,形成向图示Z1方向弯曲的弯曲片5e。在前述弯曲片5e上,在前端形成向图示Y2方向弯曲的接触片5f,并且,形成贯穿图示Y方向的钩挂制动孔5g。而且,如图5A所示,在前述钩挂制动孔5g和前述输送构件4的钩挂制动部4h之间,挂设有拉伸盘簧(施力构件)25。即,前述输送构件4和保持机构5通过拉伸盘簧25连接起来,两者相互牵引。
如图2所示,在保持基座5D之一的侧面5C上形成凸片5h,相对于前述主面5A平行地弯曲。而且,在该凸片5h和主面5A之间设有轴5I。
在前述轴5i上设有保持臂30。如图6A、B、C所示,前述保持臂30是以图示的Y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构件,在其Y2方向的端部上形成向图示X1方向突出的保持部31,在图示的Y1方向的端部上形成向图示Z2方向延伸的钩挂制动销32。并且,在保持臂30的中央形成贯穿图示的Z方向的贯穿孔33,通过将前述轴5i贯穿插入到该贯穿孔33中,在保持基座5D的侧面5C的内侧,沿主面5A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保持臂30。
在夹住前述轴5i且略为离开图示的Y1侧和Y2侧的位置上,在前述主面5A上贯穿设置形成切口的贯通孔5k和开口5m,前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的下端进入到前述开口5m内。因而,保持臂30的一部分,在前述开口5m内可以位于保持基座5D的厚度尺寸内。即,通常,保持臂30的厚度尺寸和主面5A的板厚尺寸的合计成为整体的高度尺寸,但是,在本申请中,仅有保持臂30的厚度尺寸成为整体的高度尺寸,因而,可以实现卡连接装置1的薄型化。
在前述主面5A上设有沿图示Z1方向延伸的钩挂制动部5j,在该钩挂制动部5j上设有由扭转盘簧构成的施力构件36。前述施力构件36的卷取中心部分贯穿插入到前述钩挂配合部5j中,一个的腕部受到侧面5C的抑制,另一个的腕部被钩挂在前述保持臂30的钩挂制动销32上。因而,如图2所示,对保持臂30恒定地向顺时针方向施力。利用该施加力,如图8B所示,可以形成保持臂3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保持状态,前端的保持部31向图示的X1方向移动并且可以保持卡的边缘部。
如图6C所示,当从作为卡C的移动方向的Y方向表示时,前述保持部31截面大致呈コ字形。更详细地说,在前述保持部31的保持卡C的部分中,形成图示X2方向的内部的对向尺寸最窄、对向间隔W1朝着图示X1方向的顶端逐渐变宽的大致V字形的保持槽34。而且,前述保持槽34的X1侧的边缘部的对向间隔W1比卡C的板厚尺寸Wc宽,X2侧内部的对向间隔W2比前述板厚尺寸Wc窄(W2<Wc<W1)。因而,即使在插入在板厚尺寸Wc中存在公差的卡C的情况下,也可以可靠地保持卡C。
如图6A所示,从正面观察时,前述保持部31呈从上下凸起的顶点彼此对向的形状,前述定点彼此对向重合的Y方向的中心部分设定在前述对向间隔W2中,以前述对向间隔W1设定其两端的缓坡部分。
如图2所示,在前述保持基座5D的侧面5C的内侧中,固定与前述保持臂30并列的保持导向部37。并且,在保持基座5D的侧面5B的内侧,设置与前述保持导向部37对向的第一对向保持部38、和与前述保持臂30对向的第二对向保持部39。前述保持导向部37固定在比前述钩挂制动部5j更靠Y1侧的前方位置上。另一方面,第一、第二对向保持部38、39在Y方向上间隔开,固定在前后两个位置上。
第二对向保持部39固定在与前述保持臂30的前述保持部31对向的位置上。而且,如图7所示,当将卡插入到保持基座5D上时,利用前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和前述对向保持部39,可以在设有卡的存储器和外部连接部的部分的两侧中保持该卡的两侧部。
另外,在图示的实施形式中,分别设有第一、第二对向保持部38、39,但也可以按照沿前述侧面5B向图示Y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一个对向保持部。但是,在分成第一、第二对向保持部38、39的情况下,当抬起保持机构5时,不易对卡C产生不合理的力。因而,可以防止卡C的破损和变形。
前述保持导向部37和第一、第二对向保持部38、39均为截面呈大致コ字形的构件,如图3所示,在与卡C的侧边缘部对向的部分中,形成与前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 1同样的大致V字形的保持槽37a、38a和39a。前述保持槽37a、38a和39a的开口侧端部的对向间隔比卡C的板厚尺寸Wc宽,宽度方向(X方向)的内侧对向间隔形成得比前述板厚尺寸Wc窄。因而,卡C的两侧边缘部可以可靠地保持前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和前述对向保持部38、39。
如图2所示,在前述保持基座5D的主面5A上,形成向图示Z1方向隆起且承载被插入的卡的下面的承载部5r。并且,在前述主面5A的下面设有向图示Z2方向突出的导向凸部5p、5q。前述导向凸部5p、5q插入到前述底板3的导向槽3a、3b中。当保持机构5沿框体2向Y方向移动时,前述导向凸部5p、5q向卡的移动方向(Y方向)在前述导向槽3a、3b中滑动。
并且,设置在前述保持机构5中的前述保持臂30的钩挂销32,从形成于保持基座5D中的前述贯通孔5k向下方突出,其顶端(下端)在底板3的导向槽3c内移动。
并且,在卡连接装置1的内部设有控制部(图中未示出),该控制部对装置内的各种操作和设置在卡C中的前述IC芯片(存储机构)的各种信号的存取进行控制。
以下,对卡连接装置的操作进行说明。
插入该卡连接装置1的卡C,如图7所示,平面视图大致为长方形,其边缘部上没有形成钩挂制动用的凹部和槽等。并且,在卡C的插入方向前方表面上露出多个外部连接部CT,在该外部连接部CT之下,内置薄存储器,前述外部连接部CT分别与设置在前述存储器上的端子导通。
如图4A和图5A所示,在卡C插入到卡连接装置1的出入口6a中之前的待机状态中,使输送构件4和保持机构5沿图示Y1方向的待机位置移动。在该待机状态下,前述输送构件4的推压片4g推压闭锁构件7的被推压部7d,闭锁构件7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而,闭锁构件7的遮蔽部7c、7c从与出入口6a对向的位置抬起到图示的上方(Z1方向),因而,可以从出入口6a将卡C插入到内部。
并且,在待机状态下,如图5A所示,前述保持机构5的接触片5f与前述印刷基板20的第一开关21对向,促动器21a压入到前述开关21的内部。因而,将第一开关21设定在ON的位置上。因此,卡连接装置1内的控制部可以确认前述保持机构5向Y1方向的待机位置移动。
如图8A所示,在前述待机状态下,设置在保持机构5上的保持臂30的钩挂销32保持在形成于图2所示的底板3上的导向槽3c的Y1侧端部中较细的前述切换部3c1上,受到约束。因而,保持臂30被限制在反抗施力构件36的施加力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退避状态(退避状态。而且,设置在保持臂30的前部上的保持部31,向图示X2方向移动,保持部31和对向的保持部39之间变宽。卡C从出入口6a插入到输送构件4和保持基座5D之间,但在这时,可以将卡C不受阻力地插入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和对向的保持部39之间。
进而,如图4A所示,在前述待机状态下,底板3的制动件3d与框体2的凸轮槽2m的缺口部2m2对向,制动件3e与凸轮槽2n的缺口部2n2对向,保持机构5的支撑销5a与前述制动件3d接触,支撑销5b与前述制动件3e接触。保持机构5借助拉伸盘簧25对输送构件4向图示Y1方向牵引,而利用前述制动件3d和制动件3e限制向前述Y1方向的移动。并且这时,前述保持机构5的支撑销5a位于输送构件4的凸轮槽4e内的下部阶梯4e1上,支撑销5b位于输送构件4的凸轮槽4f内的下部阶梯4f1上。
在前述待机状态中,当从头部构件6的出入口6a向Y2方向将卡C插入到装置内时,首先,卡C的两侧边缘部进入到前述开口部2D的前述导向通路2q、2q中。进而,当插入卡C时,卡C的两侧边缘部插入到设置在保持机构5中的保持导向部37的保持槽37a、和第一对向保持部38的保持槽38a内。而且,卡C的两侧边缘部,利用两侧的前述导向通路2q和导向通路2q、以及保持导向部37的保持槽37a和第二对向保持部38的保持槽38a,使上下方向受到约束,被以没有向与面垂直的方向的大的振动方式进行导向。
当将卡C插入至图7所示的位置时,卡C的X1侧的侧边部进入到第二对向保持部39的保持槽39a内,卡C的X2侧的侧边缘部进入到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的保持槽34内。
进而,当推入卡C时,如图8A所示,卡C的Y2侧的顶端部与设置在保持基座5D的顶端上的弯曲片5e接触。这时,如图7所示,设置在卡C上的IC芯片的外部连接部CT重合到设置在保持机构5的主面5A上的承载部5r之上。
进而,当推入卡C时,用前述卡C的前端部向Y2方向推压前述弯曲片5e,作用以当用手向保持机构5的保持基座5D推压卡C时的力。借此,如图4A所示,从前述保持基座5D的两侧突出的支撑销5a、5b在输送构件4的凸轮槽4e、4f的下部阶梯4e1、4f1内具有沿图示Y方向的移动余量L、L。因而,当利用卡C向Y2方向推压前述保持基座5D时,反抗拉伸扭转弹簧25的拉伸力、前述移动余量L、L的范围内于停止的输送构件4之下用卡C推压保持基座5D并相对于Y2方向移动。
这时,如图8B所示,保持臂30的钩挂销32从形成于底板3的凸轮槽3的Y1侧端部上的切换部3c1内脱离,并到达前述凸轮槽3c的宽度部分。因而,保持臂30借助施力构件36的施加力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切换至保持状态(保持位置)。
当保持臂30借助施力构件36的施加力旋转至前述保持状态(保持位置)时,作为卡C的X2侧的一个侧边缘部被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推向图示的X1方向,因而,卡C的X1侧的侧边缘部被推压在前述第一、第二对向保持部38、39的保持槽38a、39a内。因而,在卡C在X1侧的侧边缘部被压在第一、第二对向保持部38、39的保持槽38a、39a上并且定位于X1侧的状态下,利用前述第一和第二对向保持部38、39的V字形的保持槽38a、39a、和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的V字形的保持槽34,不向宽度方向移动、受到约束,在三个部位上被稳定地保持。并且,借助前述V字形的保持槽34、38a、39a,不向与面垂直的方向运动地保持卡C。
在本实施形式中,利用手的力插入卡C,卡C的顶端部被压在保持基座5D的弯曲片5e上,当由于这时的推压力使保持基座5D向Y2方向略为移动时,前述保持臂30在保持位置上旋转,结束保持臂30和对向保持部38、39对卡C的保持。这样,在卡C的顶端部被推压在保持基座5D的弯曲片5e上的状态下,由于卡C被保持在该保持基座5D上,因而,此后卡C和保持基座5D不会在Y方向和X方向上相互偏离位置,在卡C和保持基座5D相互可靠定位的状态下,可以一起向框内移动。因而,此后,当使卡C的外部连接部CT与框体2内的端子部23a接触时,不会产生前述外部连接部CT和端子部23a的相对位置偏离的现象。
如前面所述,当推压卡C并使保持基座5D向Y2方向移动时,前述保持基座5D的接触片5f与第一开关21分离,因而,促动器21a向X2方向突出,将前述第一开关21切换至OFF状态。检测向该OFF状态的切换的控制部启动构成前述输送驱动机构A的驱动马达M。
当启动驱动马达M时,其动力经由第一两级齿轮14、第二两级齿轮15传递给第三两级齿轮16,第三两级齿轮16的小直径齿轮16b转动形成于框体2下面的齿条2r,输送构件4在框体2之下向Y2方向移动。这时,当使用者将手从卡C上离开时,借助挂在输送构件4之间的拉伸盘簧25向Y1方向牵引保持基座5D,设置在保持基座5D上的支撑销5a、5b,在与输送构件4的凸轮槽4e、4f的下部阶梯4e1、4f1的Y1侧端部接触的状态下,随后使输送构件4和保持基座5D成一体地向Y2方向移动。
并且,在前述输送构件4开始向插入方向移动之后,由于前述推压片4g与闭锁构件7的被推压部7d离开,所以借助施力构件18使闭锁构件7向图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顶端的遮蔽部7c、7c跨于卡C的表面上。进而,当卡C与输送构件4和输送机构5一起向Y2方向移动时,如图5B所示,卡C的Y1方向的端部与遮蔽部7c分离开,闭锁构件7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前述遮蔽部7c闭锁头部构件6的出入口6a。因而,在插入卡C的状态下,可以从外部防止其它的卡插入到出入口6a中,可以防止卡C的重复插入。
利用前述驱动马达M的动力,在输送构件4和保持机构5一起向Y2方向移动期间,设置在前述保持基座5D上的支撑销5a、5b在框体2的凸轮槽2m的水平部2m1和凸轮槽2n的水平部2n1内移动。而且,当前述支撑销5a达到作为凸轮槽2m水平部2m1的Y2侧端部的插入结束位置、并且支撑销5b到达作为凸轮槽2n水平部2n1的Y2侧端部的插入结束位置时,在其之前,倾斜地设置在前述保持基座5D的侧面5B、5C上的导向片5B1、5B2进入到设置在框体2内部的X方向两端的导向肋2s和导向肋2s、2s之间。而且,如图7所示,保持基座5D的侧面5B、5C夹在前述导向肋2s、2s之间,这时,保持基座5D受到约束,不会向X方向移动。
然后,前述输送驱动机构A的驱动马达M旋转,接着,输送构件4进一步向图示的Y2方向移动。但是,设置在保持基座5D上的前述支撑销5a与凸轮槽2m的水平部2m1的Y2侧端部(插入结束位置)接触,并且,支撑销5b与凸轮槽2n的水平部2n1的Y2侧端部(插入结束位置)接触,因而,保持基座5D不向其上的Y2方向移动,输送构件4从前述保持基座5D进一步向Y2方向移动。
利用这时的输送构件4的移动力,前述支撑销5a从输送构件4的凸轮槽4e的下部阶梯4e1和上部阶梯4e2之间的倾斜面受到前述移动力的Z1方向的分力而向图示的Z1方向抬起,到达前述上部阶梯4e2。同样,支撑销5b从输送构件4的凸轮槽4f的下部阶梯4f1和上部阶梯4f2之间的倾斜面受到前述移动力的Z1方向的分力而被抬起,到达前述上部阶梯4f2。这时,前述支撑销5a从形成于框体2上的凸轮槽2m的水平部2m1向上方(Z1方向)的圆弧部2m3移动,同样,支撑销5b从凸轮槽2n的水平部2n1经由倾斜部2n3向上方的圆弧部2m4移动。
前述Y2侧的凸轮槽4f的上部阶梯4f1形成于比Y1侧的凸轮槽4e的下部阶梯4e1更靠上方的位置上,并且,前述Y2侧的凸轮槽2n的圆弧部2n4形成于比Y1侧的凸轮槽2m的圆弧部2m3更靠上方的位置上。因而,如图4B所示,保持基座5D被设定为按照以位于Y1侧的支撑销5a为支点、Y2侧额的端部抬起至比Y1侧的端部更靠上方(Z1方向)的位置上的方式旋转的倾斜状态。这时,如图5B和图9所示,设置在保持基座5D顶端的前述接触片5f的一部分进入到形成于前述框体2的倾斜面2j上孔2t内。
另外,如图5A所示,与设置在保持基座5D的弯曲片5e上的钩挂制动孔5g相比,输送构件4侧的钩挂部4h位于图示的上方(Z1侧),挂在前述钩挂固定孔5g和前述钩挂固定部4h之间的拉伸盘簧的倾斜方向在图5A中是图示的右上方。因而,前述拉伸盘簧25的施加力F的图示Z1方向的垂直成分F1作用在保持基座5D上。
另一方面,形成于框体2上的前述圆弧部2m3和圆弧部2n4一起作为以前述导向通路2q侧为中心的曲率半径R1和R2的圆弧轨迹。因而,借助输送构件4的凸轮槽4e和4f向Y2方向的移动力,前述支撑销5a、5b描绘出前述弯曲半径R1和R2的圆弧轨迹,但是,在前述支撑销5a、5b进入到前述圆弧轨迹的前述圆弧部2m3和圆弧部2n4中时,作用以较大的阻力。但是,在保持基座5D中,由于作用以前述垂直成分F1的施加力,所以当移动输送构件4时,前述支撑销5a、5b易于进入到前述圆弧部2m3和圆弧部2n4中。因而,可以降低当输送构件4进一步向Y2方向移动时的驱动马达M的负荷。
而且,如图5B所示,利用处于倾斜状态的卡C直接将第二开关22的促动器22a推压向Z1方向,将第二开关22切换至ON的状态。这时,控制部识别出卡C以正常的状态在卡连接装置1内输送,使驱动马达M的驱动停止。这样,为了利用卡C直接推压第二开关22,可以可靠地检测出卡C是否被正常地输送。
并且,当在第一开关21切换至OFF状态并开始启动前述驱动马达M之后、在规定时间内不切换前述第二开关22而保持OFF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识别出卡C没有被正常地输送。在这种情况下,前述控制部通过反向驱动驱动马达M,使前述输送构件4和保持机构5向图示Y1方向的待机位置移动,返回到等待接受卡C的插入的待机状态。
这样,当以倾斜的状态抬起前述卡C时,设置在卡C表面上的IC芯片(存储机构)的多个外部连接部CT分别与设置在框体2内部的连接单元23的多个端子部23a接触,形成连接状态。这时,在具有IC芯片的部分中,以卡C的内侧被承载部5r压住的方式可靠地使外部连接部CT和端子部23a接触。因而,可以使卡C的IC芯片和卡连接装置1的控制部电连接,控制部对前述卡C的IC芯片进行存取,可以对存储在前述IC芯片内的数据进行读取并且可以向IC芯片写入新的数据。
在该实施形式中,当将卡C送入到框体内时,卡C的外部连接部CT和设置在框体2内的端子部23a不会滑动,在卡C的输入操作的最终操作中,卡C的外部连接部CT从对向侧接近并接触端子部23a。因而,没有滑动力作用于卡C的外部连接部CT上,可以防止该外部连接部CT的损伤。
并且,在框体2内部,当保持基座5D形成倾斜状态时,如图5B所示,保持在保持基座5D中的卡C的图示Y1侧的端部处于被保持在形成于框体2的开口部2D处的导向通路2q的狭窄部2q1中的状态。因而,卡C的图示Y1侧的一方的端部保持在狭窄部2q1中,以该部分为中心,卡C的Y2侧端部抬起,在卡C上不会受到不必要的挠曲力,不易在卡C的IC芯片容纳部分上作用意外的弯曲力。并且,形成倾斜状态的卡C的Y1侧的端部在出入口6a的内侧不会很大地上下偏离。
进而,如图7所示,在卡C的设置有前述IC芯片和外部连接部CT的部分的两侧中,在由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和对向保持部39保持卡的两侧部的状态下,抬起卡C的前方部分。因而,卡C的外部连接部CT可以可靠地与端子部23a接触。并且,由于保持IC芯片两侧并将卡C抬起,所以当卡C成倾斜状态时,意外的弯曲力不易作用于IC芯片上,就这一点而言,可以防止IC芯片的破损。
并且,当保持基座5D如图4所示旋转至倾斜状态时,如图5B所示,保持基座5D的主面5A的下部导向凸部5p、5q从前述底板3的导向槽3a、3b向上方脱出。这时,前述导向凸部5p、5q不会受到导向槽3a、3b的约束。但是,如图4B和图7所示的导向肋2s、2s呈直线向Z方向延伸,前述保持基座5D被前述导向肋2s、2s夹持并同时以倾斜状态移动。因而,形成倾斜状态的保持基座5D和保持其的卡C被向着X方向定位,并且到达倾斜状态。
因而,前述导向凸部5p、5q在Z方向上比所需长度更长是没有必要的。因而,当保持基座5D以水平状态移动时,前述导向凸部5p、5q不会从底板3向下方过大地突出,因而,可以使卡连接装置1薄型化。
其次,在排出卡的情况下,当利用设置在卡连接装置1的头部构件6上的操作部、或者遥控装置等上的操作部进行卡的排出操作时,进行与卡插入时相反的动作。
在该卡的排出操作中,利用控制部反向驱动输送驱动机构A的驱动马达M,使输送构件4向排出方向(Y1方向)移动。当向排出方向移动输送构件4时,设置在保持机构5上的支撑销5a、5b在前述输送构件4的凸轮槽4e、4f和框体2的凸轮槽2m、2n内向Z2方向下降,前述保持机构5返回到水平状态。这时,由保持机构5保持的卡C与第二开关22的促动器22a相分离,第二开关22切换至OFF状态。因而,前述控制部可以检测出保持机构5移动至水平状态。
这时,形成于保持机构5的主面5A下部的导向凸部5p、5q和保持臂30的钩挂销32被插入到前述底板3的导向槽3a、3b和3c中(参照图5B)。
进而,当向排出方向移动输送构件4时,卡C的Y1方向的端部向Y1方向推压闭锁构件7的遮蔽部7c,前述闭锁构件7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这种状态下,卡C从前述头部构件6的出入口6a向外侧排出。如前面所述,在图5B的连接状态中,由于卡C的Y1侧端部保持在狭窄部2q1中,所以在排出卡C时,卡C的Y1侧端部不会从前述出入口6a上脱落,可以可靠地排出。
而且,当输送构件4向Y1侧的终端移动时,由于前述保持臂30的钩挂销32保持在前述导向槽3c的切换部3c1中,所以保持臂30设定为退避状态(退避位置)。因而,解除保持臂30的保持部31和第一、叠如对向保持部38、39对卡C的保持。因而,可以用手没有阻力地将从出入口6a突出的卡C拔出。
如上所述,形成于前述框体2中的凸轮槽2m、2n的圆弧部2m3、2n4以导向通路2q的狭窄部2q1为圆心、以曲率半径R1、R2形成(参照图4B),因而,当向上方抬起保持机构5时,前述卡C借助以狭窄部2q1为中心的旋转动作而抬起,不会在卡C上作用很大的变形力。
并且,采用以狭窄部2q1为中心抬起卡C、使外部连接部CT和端子部23a电连接的结构。因而,可以使向着与卡C的面正交的方向的移动量最短。即可以形成很薄的形状,又可以通过面重合使外部连接部CT和端子部23a接触。
并且,由于没有必要在框体内设置输送辊,所以可以促进卡连接装置1的薄型化。进而,由于采用保持并牵引卡C的两侧部的结构,所以可以减少位于卡的上下面上的构件,易于使装置薄型化。
而且,在采用输送辊的机构中,易于端子部和外部连接部之间产生磨损,但是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卡C相对于设置在框体2的倾斜面2j上的连接单元23以平行的状态抬起,所以可以使卡C的多个外部连接部CT和连接单元23的多个端子部23a几乎同时接触。即,卡C的外部连接部CT和连接单元23的端子部23a之间的滑动距离可以缩短,因而,可以防止前述外部连接部CT和前述端子部23a的磨损,可以延长两者的触点寿命。
并且,由于形成于保持机构5的主面5A上的承载部5b位于卡C的多个外部连接部CT的下面,因而,可以可靠地进行卡C的外部连接部CT和连接单元23的端子部23a之间的连接。
如上所述,在将卡C正常地插入到卡连接装置1内的状态下,例如,在切断电源供应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将卡C取出到外部的情况,而采用前述卡连接装1,即使在这种状态下,也可以强制性地将卡C排出。
即,如图9所示,从形成于卡连接装置1的顶板2A的倾斜面2j上的贯通孔2k的图示Y2方向的端部(符号I)将针等较细的销40插入到框体2的内部(图示的Z2方向)。而且,当使前述销40向作为卡C的排出方向的Y1方向移动至符号II的位置时,由于卡C的Y2方向的端部压在销40的前端上,所以仅将卡C沿排出方向推出。这时,如图5B所示,由于卡C的Y1方向的端部对闭锁构件7的遮蔽部7c向Y1方向加压,所以前述闭锁构件7可以向图中的虚线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因而,通过前述头部构件6的出入口6a,可以强制性地将卡C的Y1方向的端部排出到卡连接装置1的外部。
发明的效果在上述本发明中,由于可以使装置侧的端子部和卡侧的外部连接部的滑动达到最小,所以可以防止前述端子部和外部连接部的磨损、并且延长触点的寿命。
权利要求
1.一种卡连接装置,设有能使带有外部连接部的IC卡出入的出入口、和与从前述入口插入的前述IC卡的前述外部连接部接触的端子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保持从前述出入口插入的前述IC卡的保持机构,和导向机构,以使由前述保持机构保持的IC卡向其厚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对前述保持机构进行引导、并使前述外部连接部与前述端子部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装置,设置有能使保持机构沿前述导向机构移动的驱动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装置,前述导向机构具有向装置内侧引导前述保持机构的水平导向部、和在前述水平导向部内侧延续的上升导向部,当利用前述上升导向部引导前述保持机构时,使前述IC卡向其厚度方向移动,并且使前述外部连接部与前述端子部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装置,前述导向机构具有上升导向部,其可在IC卡在装置内侧的端部向着前述端子部倾斜的状态下、对保持在前述保持机构中的IC卡进行引导,保持倾斜状态的IC卡的前述外部连接部可以与前述端子部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装置,前述导向机构具有向装置内侧引导前述保持机构的水平导向部,前述上升导向部与前述水平导向部的内侧相连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装置,前述上升导向部,沿着以出入口侧的规定位置为中心的圆弧轨迹形成,当利用前述上升导向部对前述保持机构进行引导时,前述IC卡以前述中心为支点向前述倾斜状态旋转。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装置,在前述出入口内侧设置导向通路,在前述IC卡的出入口侧端部被限制在前述导向通路内的状态下,使IC卡的装置内侧的端部向朝向前述端子部的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装置,设有当前述保持机构沿前述上升导向部移动时、辅助其导向动作的施力构件。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装置,前述端子部相对于IC卡的插入方向倾斜设置,形成前述倾斜状态的IC卡的前述外部连接部平行地与前述端子部相面对并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装置,在向厚度方向移动前述IC卡时,在直到前述外部连接部与前述端子部接触的期间,对前述IC卡在作为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离加以限制的导向部,被朝向装置的高度方向而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卡连接装置,前述导向部是夹住前述保持机构的基础的两侧部、沿前述高度方向延伸导向肋。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装置,设有检测装置,当前述IC卡的前述外部连接部与前述端子部接触时、利用前述IC卡直接操作;还设有控制机构,当利用该检测装置检测IC卡时、可以在前述外部连接部和前述端子部之间传递信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装置内的端子部与卡侧的IC芯片的外部连接部的磨损、延长触点寿命的卡连接装置。当插入卡C时,由保持机构(5)保持卡C的两边缘部。向Y2方向驱动输送构件(4),当使输送构件(4)和前述保持机构(5)成一体地向卡C的插入方向的终端移动时,保持机构(5)的Y2侧的端部被抬起,保持机构以倾斜的状态移动。这时,卡C的外部连接部从对面侧接近并接触框体(1)内的连接单元(23)的端子部(23a)。因而,前述端子部(23a)和外部连接部之间不产生滑动,可以防止它们之间的摩擦,可延长触点寿命。
文档编号B42D15/10GK1461074SQ0312370
公开日2003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14日
发明者菊地秀夫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