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结构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1892发布日期:2018-06-08 20:25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防伪结构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止伪造的结构体。
背景技术
:在护照或ID(Identification)卡等信息证明介质中,为了能够进行使用了信息证明介质的通过目视的个人证明,形成作为证明对象的个人的脸部图像等图像。作为对信息证明介质形成图像的方法,可使用下述方法:通过对信息证明介质所具有的变色层照射激光光束,从而在变色层上形成图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另外,在信息证明介质中,为了防止信息证明介质的伪造,将光学可变器件(OpticalVariableDevice:OVD)附加在上述变色层。OVD(例如)为全息图、衍射光栅、以及多层膜。其中,多层膜以使从各膜射出的光与从其余的膜射出的光干涉的方式而构成。在信息证明介质中,这样的光学可变器件的真假的判定被用作用于判定信息证明介质的真假的一个手段。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49-13114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23174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信息证明介质中,有时将OVD从真品的信息证明介质所具有的变色层剥离,并将所剥离的OVD附加至伪品的变色层,由此伪造信息证明介质。因此,在这样的信息证明介质中,期望防止从支撑OVD的层剥离OVD所导致的伪造。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防止对信息证明介质等防伪结构体的伪造,并不限于具有OVD的信息证明介质,在具有以防止防伪结构体的伪造而附加有OVD以外的其它光学元件(典型地,散射光的光学元件、或防止光的反射的光学元件)的防伪结构体中也共同期待。另外,防止防伪结构体的伪造并不限于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在变色层上形成图像的结构体,在通过喷墨法等其它方法而在支撑OVD的层上形成图像的结构体中也共同期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伪结构体,其可以防止从防伪结构体中取出光学元件而导致的伪造。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防伪结构体具有:变色层,其包括具有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从第1材料变成第2材料的特性的变色部;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的第1层;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的第2层,所述第2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变色层和所述第1层之间;以及被覆层,其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并且至少覆盖所述第1层。而且,所述被覆层和所述第1层的结合弱于所述第1层和所述第2层的结合,所述第1层及所述第2层中的一个为具有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从未发泡状态变成已发泡状态的特性的发泡性层,所述第1层及所述第2层中的另一个为光学元件。根据上述防伪结构体,可以通过对变色层的变色部照射激光光束而将可视信息记录于变色层,并且可以通过对发泡性层照射激光光束而使发泡性层发泡。在此,在从具有预定的可视信息的变色层剥离光学元件时,首先必须从防伪结构体剥离被覆层。此时,发泡性层和光学元件保持它们的结合,而在防伪结构体内已发泡的发泡性层的状态因用于从防伪结构体剥离被覆层的应力而难以保持。因此,在从防伪结构体剥离被覆层时,在包含光学元件的结构体中残留有剥离被覆层后的痕迹,结果,可以防止从防伪结构体中取出光学元件所导致的伪造。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防伪结构体具有:包含可视信息的含信息层;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的第1层;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的第2层,所述第2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含信息层和所述第1层之间;以及被覆层,其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并且至少覆盖所述第1层。而且,所述被覆层和所述第1层的结合弱于所述第1层和所述第2层的结合,所述第1层及所述第2层中的一个为具有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从未发泡状态变成已发泡状态的特性的发泡性层,所述第1层及所述第2层中的另一个为光学元件。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防伪结构体具有:包含可视信息的含信息层;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的第1层;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的第2层,所述第2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含信息层和所述第1层之间;以及被覆层,其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并且至少覆盖所述第1层。而且,所述被覆层和所述第1层的结合弱于所述第1层和所述第2层的结合,所述第1层及所述第2层中的一个具有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从未发泡状态变成已发泡状态的特性、并且为包含已发泡部的发泡性层,所述第1层及所述第2层中的另一个为光学元件。根据上述防伪结构体,在从具有可视信息的含信息层剥离光学元件时,首先必须从防伪结构体中剥离被覆层。此时,发泡性层和光学元件保持它们的结合,而在防伪结构体内已发泡了的发泡性层的状态因用于从防伪结构体剥离被覆层的应力而难以保持。因此,在从防伪结构体剥离被覆层时,在包含光学元件的结构体中残留有被覆层被剥离后的痕迹,结果,可以防止从防伪结构体取出光学元件所导致的伪造。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从防伪结构体取出光学元件所导致的伪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具体化了的1个实施方式中的防伪结构体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图2是表示在构成防伪结构体的各层中将防伪结构体分解后的透视结构,对防伪结构体照射激光光束之前的防伪结构体的分解透视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为了使发泡性层发泡而对防伪结构体照射激光光束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进行用于使发泡性层发泡的激光光束照射之后的防伪结构体的平面结构的平面图。图5是用于说明为了将可视信息记录于变色层而对防伪结构体照射激光光束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进行用于将可视信息记录于变色层的激光光束照射之后的防伪结构体的平面结构的平面图。图7是用于说明防伪结构体的作用的机制图。图8是用于说明防伪结构体的作用的机制图。图9是用于说明防伪结构体的作用的机制图。图10是表示用于形成防伪结构体的转印箔的一部分剖面结构的部分剖面图。图11是表示防伪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的1个工序的工序图。图12是表示防伪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的1个工序的工序图。图13是表示防伪结构体的变形例中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图14是表示防伪结构体的变形例中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12来说明将本发明的防伪结构体具体化了的1个实施方式。以下,依次说明防伪结构体的构成、对防伪结构体的激光光束的照射方法、防伪结构体的作用、防伪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实施例。[防伪结构体的构成]参照图1及图2来说明防伪结构体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从图示方便考虑,各层的厚度夸大示出。如图1所示,防伪结构体10具有:变色层11、作为第1层的一个例子的发泡性层12、位于变色层11和发泡性层12之间的作为第2层的一个例子的光学元件13、覆盖发泡性层12的被覆层14。变色层11为包含具有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从第1材料变成第2材料的特性的变色部—即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变色的变色部—的层,发泡性层12、光学元件13、以及被覆层14均为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的层。发泡性层12为具有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从未发泡状态(即未进行发泡的状态)变成已发泡状态(即发泡了的状态)的特性的层,换句话说,为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发泡的层。在防伪结构体10中,被覆层14和发泡性层12的结合弱于发泡性层12和光学元件13的结合。根据这样的防伪结构体10,可以通过对变色层11的变色部照射激光光束而将可视信息记录于变色层11,并且可以通过对发泡性层12照射激光光束而使发泡性层12发泡。在此,在从具有预定的可视信息的变色层11剥离光学元件13时,首先必须从防伪结构体10剥离被覆层14。此时,发泡性层12和光学元件13保持它们的结合,同时,在防伪结构体10内已发泡了的发泡性层的状态因用于从防伪结构体10剥离被覆层14的应力而难以保持。因此,在从防伪结构体10剥离被覆层14时,被覆层14被剥离后的痕迹残留在包含光学元件13的结构体中,结果,可以防止从防伪结构体10中取出光学元件13所导致的伪造。在上述防伪结构体10中,第1层为发泡性层12,第2层为光学元件13。因此,与发泡性层12被光学元件13和被覆层14夹持的构成相比,将激光光束从被覆层14朝向发泡性层12照射时,激光光束的能量不会被光学元件13消耗。结果,可以减少照射于防伪结构体10的激光光束的能量。发泡性层12包含发泡性部12a和发泡促进部12b。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发泡促进部12b具有与发泡性部12a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发泡促进部12b具有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促进发泡性部12a的一部分中的发泡的特性。因此,可以在发泡性部12a当中的与发泡促进部12b重叠的部分中选择性地产生发泡。发泡促进部12b由多个促进部12b1构成,在防伪结构体10的厚度方向上,各促进部12b1位于光学元件13和发泡性部12a之间。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各促进部12b1位于与其余的促进部12b1分开的位置上。防伪结构体10还具有中间层15。在防伪结构体10的厚度方向上,中间层15位于光学元件13和发泡性层12之间,并且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填充各促进部12b1和其它促进部12b1之间的间隙。若为中间层15填充促进部12b1间的构成,则可提高与光学元件13相接的面中的平坦性,因此,可以在与被覆层14平行的面内防止光学元件13中的光学特性不均匀。光学元件13(例如)为光学可变器件(OpticalVariableDevice:OVD),优选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构成。光学元件13具有:用于形成光学元件13中的凹凸结构的形成部13a、以及放大光学元件13的光学效果的放大部13b。需要说明的是,OVD为在OVD被识别的每个方向上OVD所重现的图像均发生变化的光学元件。光学元件13为衍射光栅或全息图等。光学元件13可以为由3层以上构成的多层膜,当光学元件13为多层膜时,光学元件13可以不是具有形成部13a和放大部13b的构成,而只要由折射率相互不同的多个膜形成即可。防伪结构体10还具有:将光学元件13粘接于变色层11的粘接层16、以及支撑变色层11的基材17。粘接层16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在防伪结构体10中,由发泡性层12、中间层15、光学元件13、及粘接层16构成的结构体为元件结构体10D。元件结构体10D具有第1面10D1和作为与第1面10D1相反侧的面的第2面10D2,第1面10D1为发泡性层12具有的一个面,第2面10D2为粘接层16具有的一个面。第1面10D1和被覆层14的结合弱于第2面10D2和变色层11的结合,并且在元件结构体10D中,第1面10D1和被覆层14的结合弱于彼此相邻的层之间的结合。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为第1面10D1和被覆层14的结合比第2面10D2和变色层11的结合强的构成,也需要用于将从变色层11取出的元件结构体10D贴附于伪品的变色层11的处理。因此,在伪品的防伪结构体中,使元件结构体10D被变色层11和被覆层14所夹持的状态与真品的防伪结构体相同,在此基础上,需要从元件结构体10D取出被覆层14,并且用伪品的被覆层14和伪品的变色层11将所取出的元件结构体10D再次夹住。结果,即使变色层11和元件结构体10D相互分离,除了从变色层11剥离被覆层14时的应力之外,从元件结构体10D剥离被覆层14时的应力也作用于发泡性层12,因此,可以防止从防伪结构体10取出光学元件13所导致的防伪结构体10的伪造。优选的是,在元件结构体10D中,发泡性层12和光学元件13的结合—即发泡性层12和中间层15的结合、以及中间层15和光学元件13的结合—比光学元件13在光学元件13的内部中受到的内聚破坏的力强。根据这样的构成,当要从光学元件13剥离发泡性层12时,可以在光学元件13不破坏的情况下将光学元件13和发泡性层12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发泡性层12和光学元件13的结合可以小于或等于光学元件13在光学元件13的内部中受到的内聚破坏的力。即使为这样的构成,当从光学元件13剥离发泡性层12时,仍会有一定程度的应力作用于发泡性层12或光学元件13。因此,发泡性层12中的发泡状态当然会因应力的作用而改变,而且,光学元件13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变形为无法表现出本来的光学元件13的功能的程度。因此,可以防止从防伪结构体10取出光学元件13所导致的伪造。如图2所示,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发泡性层12与变色层11的一部分重叠。变色层11当中,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的整体为变色部。即,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发泡性层12包含与变色部重叠的部分。如果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发泡性层12与变色部重叠,则发泡性层12的一部分中的发泡、以及变色部当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发泡性层12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中的变色也可以通过以使其变色为目的的激光光束的照射、1次激光光束照射来进行。即,如上所述,如果发泡性层12为包含发泡促进部12b的构成,则只要照射激光光束使得能量能够到达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发泡促进部12b以及变色层11当中与发泡促进部12b重叠的部分即可。由此,可以几乎同时进行发泡性层12中的发泡和变色层11中的变色。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多个促进部12b1以显示预定的可视信息的方式位于变色层11上方。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被覆层14中与各促进部12b1重叠的部分被构成为具有通过对各促进部12b1的激光光束照射从而由未发泡状态变成已发泡状态的特性。即,被覆层14中的与各促进部12b1重叠的部分被构成为通过对各促进部12b1进行激光光束的照射而发泡。在相对于被覆层14为与变色层11相反的一侧为防伪结构体10的观察侧时,由多个促进部12b1形成的可视信息可以被观察者识别。因此,防伪结构体10可以具有变色层11的变色部所显示的可视信息和被覆层14当中的已发泡部分所显示的可视信息。多个促进部12b1显示的可视信息为多个数字,由数字“1”、数字“2”、及数字“3”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可视信息除了数字之外,也可以由文字、符号、以及图形构成,也可以由数字、文字、符号及图形中的至少2者构成。虽然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元件结构体10D与变色层11的一部分重叠,但是元件结构体10D也可以与变色层11的整体重叠。即,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元件结构体10D中所含的光学元件13可以位于整个变色层11上,并且发泡性层12也可以位于整个变色层11上。[激光光束的照射方法]参照图3至图6,来说明对防伪结构体10照射激光光束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以下述方法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防伪结构体10中,首先为了使发泡性层12中的预定部分发泡而照射激光光束,接着,为了将可视信息记录于变色层11而照射激光光束。另外,图4及图6中,为了示意性地示出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透过被覆层14而识别的光学元件13的图像,对防伪结构体10中光学元件13所处的部分附加上圆点。但是,在对防伪结构体10照射激光光束时,可以在用于使发泡性层12发泡的激光光束的照射之前,先进行用于将可视信息记录于变色层11的激光光束的照射。或者,可以几乎同时地进行用于将可视信息记录于变色层11的激光光束的照射和用于使发泡性层12发泡的激光光束的照射。另外,以下,对于从相对于被覆层14而言为与基材17相反的一侧对防伪结构体10照射激光光束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从相对于基材17而言为与被覆层14相反的一侧对防伪结构体10照射激光光束。如图3所示,在对防伪结构体10照射激光光束时,首先,为了使发泡性层12中的预定部分发泡,对防伪结构体10照射激光光束LB。此时,使用激光20对防伪结构体10当中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的预定部分中所含的发泡促进部12b、以及该发泡促进部12b的周围部分照射激光光束LB。激光20发射的激光光束LB所具有的能量的大小被设定为可以使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发泡性部12a当中的与发泡促进部12b重叠的部分发泡。即,激光光束LB具有的能量的大小被设定为使发泡性部12a的一部分从未发泡状态变为已发泡状态的程度的能量到达发泡促进部12b。此外,激光光束LB具有的能量大小或激光光束LB的焦点位置被设定为相对于变色层11,使变色层11变色的程度的能量无法到达的大小。由此,即使对防伪结构体10当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的预定部分中所含的发泡促进部12b、以及该发泡促进部12b的周围部分照射激光光束LB,变色层11也不会变色。另一方面,与仅对防伪结构体10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发泡促进部12b所处部分照射激光光束LB的情况相比,发泡性部12a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发泡促进部12b重叠的整个部分容易发泡。如图4所示,在用于使发泡性层12发泡的激光光束LB的照射中,对被照射部分12c照射激光光束LB,该被照射部分12c包括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发泡促进部12b所在部分、以及发泡促进部12b的周围部分。由此,发泡性部12a当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发泡促进部12b重叠的部分、以及被覆层14当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发泡促进部12b重叠的部分进行发泡。结果,在发泡性层12当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发泡促进部12b重叠的部分形成已发泡部,另外,在被覆层14当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发泡促进部12b重叠的部分形成已发泡部14a。已发泡部14a在防伪结构体10的观察侧显示出可视信息18。如图5所示,为了将可视信息记录于变色层11,对防伪结构体10照射激光光束。此时,对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在变色层11中与发泡性层12重叠的部分、以及在变色层11中未与发泡性层12重叠的部分分别照射激光光束。激光20发射的激光光束LB所具有的能量的大小被设定为相对于变色层11,使变色层11变色的程度的能量能够到达。即,激光光束LB所具有的能量的大小被设定为将形成变色层11的第1材料变成第2材料这样程度的能量能够到达变色层11。此外,激光光束LB所具有的能量大小或激光光束LB的焦点位置被设定为不会使激光光束LB所透过的变色层11以外的层—即被覆层14、发泡性层12、光学元件13以及粘接层16—分别变色或发泡。由此,防伪结构体10当中在变色层11中仅照射了激光光束LB的部位发生变色。通过使形成变色层11的第1材料碳化而形成第2材料,从而可以在变色层11中形成已变色部。换句话说,变色层11的颜色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引起的变色层11的碳化,由照射前的第1色变成照射后的第2色。在该情况下,变色层11优选包含容易吸收激光光束LB的材料,可以使用颜料作为容易吸收激光光束LB的材料。形成变色层11的第1材料含有颜料时,对于颜料而言,通过激光光束LB的照射,颜料中所含的金属离子的晶体结构、或金属离子晶体中所含的水合量发生改变,由此,第1材料变成第2材料。利用这样的颜料,通过颜料的化学变化,在变色层11中形成已变色部。换句话说,变色层11的颜色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引起的颜料的化学变化,从照射前的第1色变成照射后的第2色。形成变色层11的第1材料可以含有树脂和颜料。当变色层11中含有颜料时,通过对变色层11的激光光束LB的照射,变色层11当中照射了激光光束LB的部分与变色层11的其它部分相比,变为颜料的分子密度得以提高的状态,即变为颜料的凝缩状态。由此,与变色层11中没有照射激光光束LB的部分相比,在变色层11中照射了激光光束的部位变成颜色浓度提高了的第2材料。换句话说,变色层11的颜色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引起的颜料凝缩,从颜色浓度低的第1色变成颜色浓度高的第2色。另外,形成变色层11的第1材料可以含有染料。当变色层11中含有染料时,通过对变色层11的激光光束LB的照射,与变色层11的其它部分相比,变色层11当中照射了激光光束LB的部分通过染料被分解、脱色而从第1材料变成第2材料。由此,与在变色层11中没有照射激光光束的部分相比,在变色层11中照射了激光光束LB的已变色部变成颜色浓度低的第2材料。换句话说,变色层11的颜色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引起的染料脱色而从颜色浓度高的第1色变成颜色浓度低的第2色。如图6所示,在变色层11中记录作为可视信息的一个例子的脸部图像11a和同样作为可视信息的一个例子的个人信息11b。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脸部图像11a的一部分与发泡性层12的一部分重叠,个人信息11b整体未与发泡性层12重叠。脸部图像11a典型地为与使用防伪结构体10证明的个人的脸对应的图像。个人信息11b为与使用防伪结构体10证明的个人有关的信息,包括文字及数字等,也可以为预定的图形等。[防伪结构体的作用]参照图7至图9,来说明防伪结构体10的作用。如图7所示,在照射激光光束之后的防伪结构体10中,发泡性部12a当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各促进部12b1重叠的部分具有作为已发泡部分的已发泡部12d。发泡性部12a具有多个已发泡部12d,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各已发泡部12d与其余的已发泡部12d分开。与没有已发泡部12d的部分相比,发泡性部12a当中各已发泡部12d所处的部分在防伪结构体10的厚度方向上向远离变色层11的方向突出。即,发泡性部12a当中与被覆层14接触的面为阶梯状面。因此,从防伪结构体10剥离被覆层14这样程度大的应力在发泡性层12的表面起作用时,与其它部分相比,应力更容易集中于在发泡性层12的表面上突出的部分,即已发泡部12d。在照射后的防伪结构体10中,被覆层14当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预定部分中所含的促进部12b1重叠的部分具有作为已发泡部分的已发泡部14a。被覆层14具有多个已发泡部14a,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各已发泡部14a与其余的已发泡部14a分开。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被覆层14中的各已发泡部14a的位置与发泡性层12中的1个已发泡部12d的位置几乎重叠。与没有已发泡部14a的部分相比,被覆层14当中各已发泡部14a所处的部分在防伪结构体10的厚度方向上向远离变色层11的方向突出。即,被覆层14中,在构成防伪结构体10的一部分外表面的部分中形成阶梯。因此,当从防伪结构体10剥离被覆层14这样程度大的应力作用于被覆层14的表面时,与其它部分相比,应力更容易集中于在被覆层14的表面上突出的部分,即已发泡部14a。另外,防伪结构体10的观察者通过与防伪结构体10接触,也可以识别可视信息18。在照射后的防伪结构体10中,在变色层11中照射了激光光束的部分形成已变色部11c,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已变色部11c形成上述的脸部图像11a或个人信息11b。已变色部11c为变色层11的一部分,为由第2材料构成的部分。如图8所示,尝试伪造防伪结构体10的伪造者为了得到防伪结构体10所具有的光学元件13,将覆盖包含发泡性层12和光学元件13的元件结构体10D的被覆层14从变色层11剥离。如上所述,被覆层14和发泡性层12的结合弱于发泡性层12和光学元件13的结合,并且弱于变色层11和粘接层16的结合。因此,伪造者从变色层11剥离被覆层14时,在被覆层14从发泡性层12剥离的同时,容易保持发泡性层12和光学元件13的结合、以及粘接层16和变色层11的结合。被覆层14从发泡性层12剥离时,伪造者对防伪结构体10所施加的应力作用于发泡性层12当中与其它部分相比机械强度较小的已发泡部12d。另外,伪造者对防伪结构体10所施加的应力作用于被覆层14当中与其它部分相比机械强度较小的已发泡部14a。如图9所示,伪造者从发泡性层12剥离被覆层14,从而发泡性层12中的已发泡部12d成为与从发泡性层12剥离被覆层14之前不同的状态。由此,在从发泡性层12剥离被覆层14之前已发泡部12d所处的部分中,形成了作为从发泡性层12剥离被覆层14后的痕迹的改变部12e。发泡性层12的改变部12e为:因保持在已发泡部12d和发泡促进部12b之间的气泡被放出至发泡性部12a的外部从而已发泡部12d被破坏的部分、以及已发泡部12d的形状成为与从发泡性层12剥离被覆层14之前不同的形状的部分。此外,由于伪造者从发泡性层12剥离被覆层14,被覆层14中的已发泡部14a成为与从发泡性层12剥离被覆层14之前不同的状态。由此,在从发泡性层12剥离被覆层14之前已发泡部14a所处的部分中,形成了作为从发泡性层12剥离被覆层14后的痕迹的改变部14b。被覆层14的改变部14b为:因保持于已发泡部14a和发泡性部12a之间的气泡被放出至被覆层14的外部从而已发泡部14a被破坏的部分、以及已发泡部14a的形状成为与从发泡性层12剥离被覆层14之前不同的形状的部分。这样,在将元件结构体10D从变色层11剥离时,在发泡性层12中形成改变部12e。因此,伪造者即使通过将包含发泡性层12和光学元件13的元件结构体10D附加在伪品的变色层上而伪造了防伪结构体10,在防伪结构体中也会包含具有从真品的防伪结构体10被取出后的痕迹的元件结构体10D。结果,可以防止从防伪结构体10取出光学元件13所导致的防伪结构体10的伪造。[防伪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参照图10至图12来说明防伪结构体10的制造方法。以下,在防伪结构体10的制造方法的说明之前,先说明用于制造防伪结构体10的转印箔的制造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从图示方便考虑,示出了转印箔的剖面结构的一部分。如图10所示,转印箔30具有支撑层31,在转印箔30中,在支撑层31所具有的1个面上依次层叠发泡性层12、中间层15、光学元件13、以及粘接层16。[支撑层]在形成转印箔30时,首先准备支撑层31。支撑层31只要具有针对在转印箔30的形成时施加至支撑层31的热的耐热性以及经得起在转印箔30的形成时施加至支撑层31的力的机械强度即可。支撑层31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合成树脂、天然树脂、纸、以及合成纸。支撑层31可以具有由各形成材料形成的层中的1个层构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具有由2个以上的层构成的多层结构。支撑层31的形成材料为合成树脂时,形成材料可以使用聚氯乙烯、聚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以及聚乙烯醇。从支撑层的操作性以及加工性的观点出发,支撑层31的厚度优选为25μm以上50μm以下左右。[发泡性部]接着,在支撑层31的1个面上形成构成发泡性层12的发泡性部12a。在转印箔30中,发泡性部12a也可以作为剥离层起作用使得可以进行支撑层31和层叠于支撑层31上的其它层的剥离。发泡性部12a为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发泡的部分。发泡性部12a这样构成:例如,若发泡性部12a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以上,则发泡性部12a的形成材料发生分解而产生气体。发泡性部12a只要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并且当转印箔30被热转印时,可以经得起施加至发泡性部12a的热压即可。发泡性部12a可以由树脂形成,发泡性部12a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以及电子束固化性树脂。发泡性部12a的形成材料为热塑性树脂时,形成材料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中的耐热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优选聚碳酸酯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环状聚烯烃共聚物、改性降冰片烯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以及硝基纤维素树脂。[发泡促进部]在发泡性部12a中的与和支撑层31接触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发泡促进部12b。此时,在发泡性部12a中的与和支撑层31接触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以在与支撑层31相对的俯视下1个促进部12b1与其它促进部12b1分开的方式而形成多个促进部12b1。发泡促进部12b这样构成即可:对发泡促进部12b照射激光光束时,使与发泡促进部12b接触的发泡性部12a发泡。即,发泡促进部12b这样构成即可:其具有促进使发泡性部12a中的发泡促进部12b所接触的部分从未发泡状态变成已发泡状态的特性。发泡促进部12b例如具有使照射于发泡促进部12b的激光光束的能量增强的功能,对发泡性部12a施加比发泡性部12a不与发泡促进部12b接触的状态下更高的能量。由此,就发泡促进部12b而言,将发泡性部12a的温度加热至比在未与发泡促进部12b接触的状态下照射激光光束时更高的温度,使发泡性部12a的一部分分解。在此,发泡性部12a的形成材料如上所述为各种树脂,因此,通过发泡性部12a的分解,产生含有构成发泡性部12a的碳或氧的气体。发泡促进部12b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将波长为1064nm的红外线进行散射的油墨、进行反射的油墨、或进行吸收的油墨。作为将波长为1064nm的红外线进行反射的油墨,可以使用含有珠光颜料的油墨。需要说明的是,波长为1064nm的红外线在激光印刷—即,使用激光将可视信息记录于变色层11—时使用。作为将红外线进行散射的油墨,可以使用含有颜料的油墨。可以使用化合物的粒子作为颜料,作为化合物的粒子,可以使用无机化合物。作为无机化合物,可以使用氧化钛、二氧化硅、以及氧化铝。作为吸收波长为1064nm的红外线的油墨,可以使用具有吸收1064nm波长的红外线的分子键的聚合物。珠光颜料典型地包含由云母形成的核部和被覆核部的被覆部。被覆部的形成材料只要是对云母赋予反射性的材料即可,只要是在可视区域中为透明的且折射率为2.0以上的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硒化物、以及金属氯化物等即可。被覆部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无机化合物。作为无机化合物,可以使用Sb2S3、Fe2O3、PbO、ZnSe、CdS、Bi2O3、TiO2、PbCl2、CeO2、Ta2O5、ZnS、ZnO、CdO、Nd2O3、Sb2O3、SiO、以及In2O3。被覆部可以具有由各形成材料形成的层中的1个层构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具有由2个以上的层构成的多层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珠光颜料也具有促进树脂中的激光标记即树脂变色的效果。关于珠光颜料,若在作为即使照射激光光束也不变色的树脂的聚烯烃系树脂等中含有珠光颜料,则发现其具有能够使聚烯烃系树脂变色的功能。另外,可发现形成珠光颜料的核部的云母能够将树脂中的由激光光束引起的反应敏感化。即,构成珠光颜料的核部及被覆部具有下述功能:吸收激光光束,从而使珠光颜料所接触的树脂比在未接触珠光颜料的状态下照射激光光束时的温度更高。由此,通过树脂发生分解,在树脂中生成碳,结果,所生成的碳作为黑色的已变色部而被识别。需要说明的是,在被覆部含有TiO2的构成、或者在树脂中含有TiO2的构成中,有时也会因激光光束的照射而生成具有黑色的低级的氧化钛。另外,在核部的折射率和被覆部的折射率的差大于0.4的情况下,珠光颜料对于入射至珠光颜料的白色光具有高的反射性,并且在核部和被覆部的界面处具有双折射性。因此,珠光颜料可以反射彩虹色的光。但是,用作发泡促进部12b的形成材料的珠光颜料只要具有使发泡性部12a发泡的功能即可。因此,珠光颜料可以为反射彩虹色的光的珠光颜料,也可以为反射2色的光的珠光颜料。珠光颜料的形状只要是球形及鳞片形状等即可,珠光颜料为具有球形的粒子时,珠光颜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50μm以下左右,更优选为1μm以上15μm以下左右。[中间层]在发泡性部12a中的与和支撑层31接触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中间层15使得在与支撑层31相对的俯视下填充在发泡促进部12b之间、并且在发泡性部12a的厚度方向上覆盖发泡促进部12b。中间层15的形成材料优选为保护发泡促进部12b、并且具有不妨碍光学元件13的形成的程度的耐热性的树脂。中间层15的形成材料可以为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及电子束固化性树脂中的任一者。中间层15的形成材料优选为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芳酯树脂、聚砜树脂、聚醚砜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环状聚烯烃共聚物、改性降冰片烯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及硝基纤维素树脂等。优选在形成中间层15的树脂材料中添加粒子。粒子的粒径优选为发泡促进部12b中所含的颜料的粒径以下,优选为1μm以上30μm以下。中间层15的形成材料通过包含粒径小于或等于颜料粒径的粒子,从而形成材料中的粒子容易嵌入形成于促进部12b1之间的间隙中。因此,形成于促进部12b1之间的间隙变得容易被中间层15的形成材料填充。由此,与在各促进部12b1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构成相比,各促进部12b1的形状变得容易受到中间层15的保护。粒子的形成材料可以为有机材料及无机材料中的任一者。由有机材料形成粒子时,粒子可以使用特氟龙粉末(特氟龙为注册商标)、聚乙烯粉末、硅酮系微粒、以及丙烯腈系微粒。由无机材料形成粒子时,粒子可以为(例如)二氧化硅微粒等。在中间层15的形成材料中,就粒子的含量而言,只要根据中间层15所要求的色调、透明性、以及变色层11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中间层15重叠的部分所要求的标记的效率(即相对于施加至变色层11的能量的变色程度)等来选择即可。粒子的含量相对于上述树脂优选为0.05重量%以上5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0.5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光学元件]在中间层15中的与和发泡性层12接触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光学元件13。如上所述,光学元件13优选为OVD,OVD为这样的光学元件:在OVD的识别方向从1个方向变成其它方向时,OVD的再生图像发生改变。OVD例如为全息图、衍射光栅、以及多层膜。全息图以及衍射光栅均可以为将光的干涉条纹作为微细凹凸图案而记录于平面上的浮雕型,也可以为在光学元件13的厚度方向上记录干涉条纹的体积型。其中,光学元件13为浮雕型的全息图或浮雕型的衍射光栅时,光学元件13具有:具备具有微细凹凸图案的浮雕面的形成部13a和覆盖形成部13a中的浮雕面的放大部13b。在形成浮雕型的全息图或浮雕型的衍射光栅时,首先,形成具有微细凹凸图案的浮雕面的母版,使用电镀法形成具有将母版的凹凸图案进行复制后的图案的镍制压版。而且,在中间层15中的与和发泡性层12接触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用于形成形成部13a的涂膜,在对涂膜按压压版的状态下使涂膜固化,从而形成具有浮雕面的形成部13a。接着,在形成部13a的浮雕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浮雕型的全息图、或用于提高浮雕型的衍射光栅中的衍射效率的放大部13b。形成部13a只要是通过按压压版而形成浮雕面的层即可,形成部13a的形成材料只要是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热塑性树脂、以及电子束固化性树脂等即可。形成部13a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环氧酯、及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形成部13a可以具有由上述各树脂形成的层中的1个层构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具有由2个以上的层构成的多层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形成部13a的形成材料不限于上述的材料,只要是可以形成这样的层的材料即可:该层具有浮雕面,在光学元件13的识别方向从1个方向变成其它方向时,光学元件13的再生图像发生改变。形成部13a可以使用光聚合物法形成,在使用光聚合物法时,形成部13a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具有烯属不饱和键或烯属不饱和基团的单体、低聚物、及聚合物。单体可以使用1,6-己二醇、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及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低聚物可以使用丙烯酸环氧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及聚酯丙烯酸酯。聚合物可以使用氨基甲酸酯改性丙烯酸树脂、及环氧基改性丙烯酸树脂。具有烯属不饱和键或烯属不饱和基团的单体、低聚物及聚合物可以混合上述材料中的2种以上材料而使用。另外,对于上述单体、低聚物及聚合物,也可以具有预先进行交联反应的反应基团,使用异氰酸酯化合物、硅烷偶联剂、有机钛酸酯交联剂、有机锆交联剂及有机铝酸酯等将单体、低聚物及聚合物彼此相互交联。进而,也可以将具有烯属不饱和键或烯属不饱和基团的单体、低聚物及聚合物与其它树脂混合使用。在该情况下,对于上述单体、低聚物及聚合物,也可以具有预先进行交联反应的反应基团,使用异氰酸酯化合物、硅烷偶联剂、有机钛酸酯交联剂、有机锆交联剂、有机铝酸酯等将单体等与其它树脂的骨架进行交联。如果利用这样的方法,则可以得到具有烯属不饱和键或烯属不饱和基团的聚合物,由于这些聚合物在常温下为固体且粘性小,因而浮雕面的成形性良好,且不易污染压版。在形成部13a的固化中使用光阳离子聚合时,形成部13a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具有环氧基的单体、低聚物及聚合物、含氧杂环丁烷骨架的化合物、以及乙烯基醚类。另外,在利用紫外线等使上述树脂中的电子束固化性树脂固化时,相对于电子束固化性树脂添加光聚合引发剂即可。关于光聚合引发剂,根据添加光聚合引发剂的树脂,可以使用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以及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和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并用型即混合型中的任一者。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苯偶姻、苯偶姻甲醚及苯偶姻乙醚等苯偶姻系化合物,蒽醌、甲基蒽醌等蒽醌系化合物,苯乙酮、二乙氧基苯乙酮、二苯甲酮、羟基苯乙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α-氨基苯乙酮以及2-甲基-1-(4-甲基硫代苯基)-2-吗啉代丙烷-1-酮等苯基酮系化合物,苄基二甲基缩酮、噻吨酮、酰基氧化膦、以及米蚩酮。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只要是芳香族重氮盐、芳香族碘鎓盐、芳香族鋶盐、芳香族鏻盐、及混合配体金属盐等即可。混合型的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为将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和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混合而成的光聚合引发剂,也可以为1个光聚合引发剂、且能够引发光自由基聚合和光阳离子聚合两者的光聚合引发剂。能够引发光自由基聚合和光阳离子聚合两者的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芳香族碘鎓盐、及芳香族鋶盐。光聚合引发剂相对于电子束固化性树脂的配合量只要根据电子束固化性树脂及光聚合引发剂来设定即可,光聚合引发剂只要相对于电子束固化性树脂以0.1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的比例添加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含有电子束固化性树脂和光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中,还可以添加敏化色素,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染料、颜料、各种添加剂、及交联剂等。另外,为了提高形成部13a的成形性,可以添加对光聚合反应为非反应性的树脂。各种添加剂例如为阻聚剂、流平剂、消泡剂、防垂剂(たれ止め剤)、附着性提高剂、涂面改性剂、增塑剂、及含氮化合物等,交联剂例如为环氧树脂等。非反应性的树脂可以为上述的热塑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等。放大部13b为以提高形成部13a所具有的浮雕面上的衍射效率的方式而构成的部分,形成浮雕面的树脂即高分子材料由折射率不同的材料形成。放大部13b的形成材料可以为TiO2、Si2O3、SiO、Fe2O3、及ZnS等介电材料,也可以为Sn、Cr、Ni、Cu及Au等金属材料。放大部13b可以具有由上述各材料形成的层中的仅1个层构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具有由2个以上的层构成的多层结构。放大部13b可以使用真空蒸镀法及溅射法等形成。放大部13b的厚度根据放大部13b所要求的功能而设定,为以上以下左右。放大部13b可以形成于形成部13a具有的浮雕面的整体上,也可以形成于浮雕面的一部分。在浮雕面中没有形成放大部13b的部分上印刷含有水溶性树脂的油墨,接着,在浮雕面的整体上形成用于形成放大部13b的膜,清洗水溶性树脂,由此除去形成于浮雕面的膜中的在光学元件13的厚度方向上与水溶性树脂重叠的部分中所形成的膜,从而在浮雕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放大部13b。另外,在浮雕面的整体上形成用于形成放大部13b的膜,在作为膜的一部分的、在浮雕面中形成了放大部13b的部分上形成掩模,将膜暴露于溶解用于形成放大部13b的膜的碱性药品或酸性药品,从而将放大部13b的一部分溶解而除去,由此在浮雕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放大部13b。需要说明的是,除去用于形成放大部13b的膜的一部分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激光除去法等其它方法。这样,通过在浮雕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放大部13b,具有光学元件13的防伪结构体10显示出由放大部13b形成的预定的可视信息,因此可以提高防伪结构体10的设计性。另外,粘接层16的形成材料为通过紫外线照射或电子束照射而固化的材料,并且,当放大部13b的形成材料为几乎不透过紫外线及电子束的材料时,可以通过在浮雕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放大部13b而得到以下的效果。即,在从发泡性层12朝向粘接层16照射紫外线或电子束时,在粘接层16中,在与光学元件13相对的俯视下与放大部13b重叠的部分中没有被紫外线或电子束照射,而在没有与放大部13b重叠的部分中被紫外线或电子束照射。因此,粘接层16中被紫外线或电子束照射了的部分发生固化,而没有被紫外线或电子束照射的部分则没有发生固化。因此,从变色层11剥离元件结构体10D时,在粘接层16中已固化了的部分不易从变色层11剥离,而没有固化的部分则容易从变色层11剥离。结果,在从变色层11剥离元件结构体10D时元件结构体10D的一部分容易因施加于元件结构体10D的力而被破坏。另一方面,光学元件13为由多个薄膜形成的多层膜、并且为通过光学元件13的识别方向发生改变,光学元件13显示的图像的颜色发生改变的多层膜时,光学元件13为以下描述的构成。光学元件13为由具有相互不同的光学特性的多个层构成的多层膜。典型地,折射率为1.5左右且小于2的材料为低折射率材料,折射率为2以上的材料为高折射率材料。而且,由高折射率材料形成的层为高折射率层,由低折射率材料形成的层为低折射率层。多层膜为包含低折射率层和高折射率层的构成时,可以设置为具有2层以上的高折射率层和1层低折射率层的构成、并且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交替层叠的构成。多层膜所具有的各层的形成材料可列举以下的表1所示的材料。[表1]材料折射率(n)材料折射率(n)Sb2S33.0SiO2.0Fe2O32.7Si2O32.5TiO22.6In2O32.0CdS2.6PbO2.6CeO22.3Ta2O32.4ZnS2.3ZnO22.1PbCl22.3ZrO22.0CdO2.2Cd2O31.8Sb2O32.0WO32.0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多层膜的层的形成材料除了表1所示的材料之外,也可以为Fe、Mg、Zn、Au、Ag、Cr、Ni及Cu等金属的单体、或者包含这些金属中的至少2个的合金,也可以为Si。另外,构成多层膜的层的形成材料可以为具有低折射率的有机聚合物,有机聚合物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聚苯乙烯。需要说明的是,聚乙烯的折射率为1.51,聚丙烯的折射率为1.49,聚四氟乙烯的折射率为1.35,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折射率为1.49,聚苯乙烯的折射率为1.60。另外,由这些有机聚合物形成的层为低折射率层。多层膜可以具有这样的构成:将选自上述高折射率层、以及具有30%以上60%以下的透光率的金属层中的至少1层且具有预定厚度的层、与选自低折射率层中的至少1层且具有预定厚度的层交替层叠而成。这样构成的多层膜可以被构成为具有吸收或者反射可见光中的具有预定波长的光的特性。在多层膜中,各层形成材料根据折射率、反射率及透过率等光学特性、耐候性、以及层间密合性等,从上述材料中选择即可。形成多层膜所具有的各层的方法可以为真空蒸镀法及溅射法等,根据这些方法,可以在各层中控制厚度、成膜速度及光学膜厚(光学膜厚=n·d,n:折射率、d:膜厚)等。[粘接层]在光学元件13中的与和中间层15接触的面相反一侧的整个面上形成粘接层16。粘接层16为用于将由支撑层31、发泡性层12、中间层15及光学元件13构成的结构体固定于变色层11上的层。粘接层16的形成材料优选为压敏性材料,即通过对粘接层16施加压力而表现出对变色层11的粘接性的树脂。粘接层16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丙烯酸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环氧树脂、以及EVA。粘接层16只要使用凹版涂敷机、微凹版涂敷机及辊涂机等形成即可。由此,形成用于防伪结构体10的制造的转印箔30。[变色层]在使用转印箔30制造防伪结构体10时,首先,准备变色层11。关于变色层11,只要被构成为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从而由照射前的颜色变成与照射前的颜色不同的照射后的颜色即可,即,只要被构成为具有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从而由第1材料变成第2材料的特性即可。变色层11的形成材料可以为无机系材料、金属系材料、有机系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中的任一者。优选的是,变色层11的形成材料被构成为具有通过预定强度以上的激光光束而开始变色的特性,即具有激光光束的强度的阈值。变色层11的形成材料可以为能够吸收激光脉冲能量从而在预定温度以上的温度下发生碳化并记录信息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可以使用以聚碳酸酯为主成分的材料、以及以聚酯为主成分的材料。另外,变色层11的形成材料可以为以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显色的方式构成的混合物。混合物可以使用黑色显色层或彩色显色层的混合物。在这样的混合物中,与不含有热响应性微胶囊的构成相比,含有热响应性微胶囊的混合物在可以降低为了使变色层11显色所需要的能量方面是优选的。另外,变色层11的形成材料可以为以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显色的方式构成的混合物。在混合物中包含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变色的变色化合物和感光性树脂。感光性树脂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以及电子束固化性树脂等。在这样的混合物中,优选包含在控制混合物变色温度的阈值方面可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促进变色化合物的改性的促进化合物,或者使促进化合物键合于感光性树脂的骨架。另外,变色层11的形成材料可以为含有添加材料的合成树脂。添加材料只要是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改性的合成树脂、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促进作为主成分的合成树脂的改性的无机材料、含有有机材料的合成树脂、以及吸收激光光束而发热的无机材料中的至少1者即可。另外,变色层11的形成材料可以为包含光吸收材料和热敏着色材料中的至少一者以及透明树脂的混合物。变色层11可以被形成为使用上述变色层11的形成材料而形成的膜。另外,变色层11可以通过使变色层11的形成材料溶解于溶液中而成的涂液、或者将分散于液体中的涂液湿式涂敷于其它层的一个面上而形成。另外,变色层11可以使用真空蒸镀或溅射法等干式涂布而在其它层的1个面上形成。[转印]如图11所示,在变色层11和转印箔30的粘接层16相接的状态下,在与变色层11相对的俯视下,将转印箔30转印至变色层11的一部分上。转印箔30可以通过利用上下式的斑点转印(スポット転写)而转印至变色层11,也可以通过利用辊转印方式的条纹转印而转印至变色层11。在采用上下式将转印箔30转印于变色层11时,首先,在转印箔30的粘接层16与变色层11对置的状态下将转印箔30层叠在变色层11的1个面上。然后,将加热了的烫印H按压在转印箔30的支撑层31上。由此,在与变色层11相对的俯视下,在粘接层16中与烫印H重叠的部分发生软化,并且软化了的部分与变色层11粘接。如图12所示,从转印箔30的一部分粘接时的相对位置来改变转印箔30相对于变色层11的相对位置。由此,转印箔30中的粘接有粘接层16的部分中,支撑层31从发泡性部12a剥离,结果,转印箔30的一部分被转印至变色层11。[基材]接着,准备基材17。在防伪结构体10为各种卡时,基材17的形成材料优选为聚碳酸酯(PC)。另外,基材17的形成材料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具有非结晶性且具有热塑性的聚酯(PETG)、聚氯乙烯(PVC)、及ABS树脂。基材17可以具有由上述各树脂形成的层中的任意一层构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具有由2个以上的层构成的多层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将转印箔30的一部分转印至变色层11之前,将基材17贴附于变色层11的1个面上。或者,可以在基材17的1个面上形成变色层11。[被覆层]然后,准备被覆层14,优选在基材17和被覆层14之间夹持转印有元件结构体10D的变色层11,并将基材17、被覆层14及变色层11层压。由此,得到具有前面参照图1所描述的结构的防伪结构体10。需要说明的是,被覆层14可以通过在变色层11中的转印有元件结构体10D的面上涂布含有形成被覆层14的材料的涂液而形成。被覆层14只要被构成为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即可。在被覆层14中,对可见光区域中所含的光的透过率优选为60%以上10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上100%以下。另外,被覆层14为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发泡的层。被覆层14具有下述功能:如果被覆层14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以上,则被覆层14的形成材料发生分解而产生气体。被覆层14的形成材料为具有透光性的树脂。作为具有透光性的树脂,可以使用聚碳酸酯(PC)、源自植物的聚碳酸酯(生物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硅氧烷1,4-二甲基邻苯二甲酸酯(PCT)、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透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成树脂(MABS)、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及聚乙烯(PE)聚缩醛。被覆层14只要是以对激光光束具有透过性且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发泡的方式构成,则可以被构成为吸收、反射或者散射照射至被覆层14的激光光束。被覆层14只要是吸收照射至被覆层14的激光光束的一部分的构成,则用于使变色层11变色的激光光束从基材17朝向变色层11照射时,在变色层11和被覆层14相接的部分中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即,被覆层14吸收了照射于变色层11的激光光束中的未被变色层11吸收而透过至被覆层14的激光光束。然后,被覆层14中的吸收了激光光束的部分发热,并且被覆层14发出的热的一部分传递至变色层11。因此,可以容易地使变色层11的一部分变色。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样的构成中,优选的是变色层11中的变色部和被覆层14直接接触。具有光吸收性的被覆层14可以由在上述的具有透光性的树脂中添加有光吸收材料的材料形成,也可以是在被覆层14中的与变色层11相接的面上涂布有光吸收材料的构成。光吸收材料可以使用多价金属的氢氧化物、有机铝化合物、硝酸盐类、硅酸盐类、磷酸盐类、草酸盐类、及铝盐等盐、或者花青系色素、酞菁系色素、二亚铵系色素、蒽醌系色素、及铝系色素等色素系材料。光吸收材料相对于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添加量只要根据照射于被覆层14的激光光束的波长、具有透光性的树脂、以及光吸收材料来设定即可。另外,添加量只要根据对激光光束的能量的吸收效率、被覆层14的透光性、以及对防伪结构体10具有的其它层的影响等来选择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被覆层14具有光吸收性的构成中,被覆层14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1000μm以下。被覆层14只要是将照射于被覆层14的激光光束进行反射或散射的构成,则用于使变色层11变色的激光光束从基材17朝向变色层11照射时,在变色层11和被覆层14相接的部分中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即,被覆层14反射或散射照射至变色层11的激光光束中的未被变色层11吸收而透过至被覆层14的激光光束。因此,被覆层14所反射或散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再次照射于变色层11。因此,变色层11中的激光光束的吸收效率提高。被覆层14具有光反射性时,被覆层14可以由以选择性地反射照射于被覆层14的激光光束的波长的光的方式构成的金属氧化物膜、以及多层膜形成。其中,多层膜为选自由金属形成的金属层、以及介电体层中的多个层。多层膜由金属层和低分子的介电体层中的至少一者构成时,可以通过蒸镀法及溅射法等将多层膜形成在基材17的一个面上。多层膜由高分子的介电体层构成时,可以将成形为膜状的多层膜贴合于基材17上。具有光反射性的被覆层14的厚度优选为5nm以上1000n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将激光光束照射于防伪结构体10的激光为红外激光时,被覆层14的形成材料优选为对红外光具有高反射性的氧化铟。另外,被覆层14可以具有层叠氧化铟层、金属层及金属氧化物层而成的多层结构,被覆层14也可以为具有缺氧型锐钛矿结构的氧化钛层。即使为这样的构成,被覆层14对红外光也具有高的反射性。被覆层14具有光散射性时,被覆层14可以为在具有上述光反射性的被覆层14中提高了与变色层11接触的面的表面粗糙度的构成。或者,被覆层14可以为在上述的具有透光性的树脂中分散有这样的材料的构成:该材料能够对具有照射于防伪结构体10的激光光束的波长的光进行反射。反射光的材料只要是将用于具有光反射性的被覆层14的材料进行粉碎后的材料、以及对激光光束的波长域的光的折射率与具有透光性的树脂不同的粒子等即可。优选的是,对激光光束的波长域的光的折射率在具有透光性的树脂和粒子之间相差0.3以上。[激光光束的照射]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记录于防伪结构体10中的个人信息11b可以包含生物体信息和非生物体信息中的至少一者。生物体信息为在生物体的特征中所证明的个人特有的特征,典型地,为人相、指纹、以及脉络等的图像或图案。非生物体信息为生物体信息之外的个人信息。生物体信息之外的个人信息典型地包含姓名、出生年月日、年龄、血型、性别、国籍、住所、户籍地、电话号码、所属部门、以及职位等。另外,上述激光20为包含CO2激光的远红外线激光、包含Nd:YAG激光及Nd:YVO激光的近红外线脉冲激光、可见光脉冲激光、及准分子激光等。另外,激光20可以为使用了Nd:YAG激光或Nd:YVO激光的第3高频的紫外线激光、半导体激光、飞秒激光、及皮秒激光等。从高分辨率方面、以及由于激光光束的波长包含在紫外线区域中因而变色层11对激光光束具有高吸收率方面等观点出发,在这些激光中,优选使用了Nd:YAG激光或Nd:YVO激光的第3高频的激光。另外,飞秒激光及皮秒激光等超短脉冲激光可以在不使照射了激光光束后的变色层11为高温的状态下切断构成变色层11的分子的键合。因此,可以在几乎不对变色层11施加热的状态下,对变色层11记录可视信息。另外,与其它激光相比,YAG激光及半导体激光在可以制成由小型装置发出大的热能的装置方面、以及可以按需对变色层11记录可视信息方面是优选的。[实施例][实施例1]作为转印箔具有的支撑层,准备厚度为25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然后,在支撑层的一个面上涂布具有下述组成的发泡性部用油墨以形成涂膜,在120℃下经45秒将涂膜干燥,以厚度为1μm的方式形成发泡性部。接着,在发泡性部中的与和支撑层相接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使用丝网印刷法来印刷具有下述组成的发泡促进部用油墨。此时,作为构成发泡促进部的促进部,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5μm的方式形成在与支撑层相对的俯视下显示出数字“1”的发泡促进部、显示出数字“2”的发泡促进部和显示出数字“3”的发泡促进部。以覆盖在发泡性部中发泡促进部所在的面上不存在发泡促进部的部分、以及发泡促进部的方式涂布具有下述组成的中间层用油墨从而形成涂膜。然后,在120℃下经45秒将涂膜干燥,以厚度为5μm的方式形成中间层。需要说明的是,中间层的厚度为与发泡促进部中的发泡性部相接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与中间层中相对于发泡促进部而与发泡性部相反一侧的面之间的距离。在中间层中的与和发泡性部相接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涂布具有下述组成的形成部用油墨从而形成涂膜,在120℃下经45秒将涂膜干燥,以厚度为3μm的方式形成干燥后的涂膜。然后,在干燥后的涂膜中的与和中间层相接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一边使用辊压纹法按压压版,一边对涂膜照射紫外线。由此,在与和中间层相接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具有带有微细凹凸图案的浮雕面的形成部。然后,对于形成部的浮雕面,使用真空蒸镀法形成厚度为的硫化锌膜作为具有光反射性的放大部。接着,在放大部中的与和形成部相接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涂布具有下述组成的粘接层用油墨从而形成涂膜,形成干燥后的厚度为2μm的粘接层。由此,得到了用于形成实施例1的防伪结构体的转印箔。[发泡性部用油墨]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40份二甲基乙酰胺···30份四氢呋喃···30份[发泡促进部用油墨]珠光颜料(MerckJapan社制,Iriodin111RutileFineSatin)···30份(Iriodin为注册商标)丝网油墨介质···70份[中间层用油墨]非结晶性聚酯系树脂···80份二氧化硅粒子(富士Silysia社制,Sylysia350)···5份(Sylysia为注册商标)甲苯···15份[形成部用油墨]紫外线固化性丙烯酸树脂···80份硅烷偶联剂···13份脱模剂···7份[粘接层用油墨]聚氨酯树脂···30份甲基乙基酮···70份准备厚度为100μm的变色层(Bayer社制,MakrofolID4-4laserable)(Makrofol为注册商标),对于变色层的一个面,在使转印箔的粘接层接触的状态下,以1.2t的压力将版面温度为131℃的烫印按压于支撑层。然后,通过改变转印箔相对于变色层的相对位置,从转印箔中的与变色层粘接的部分中所含的发泡性部剥离支撑层。准备厚度为400μm的基材和厚度为125μm的被覆层(Bayer社制,MakrofolID6-2_000000)。然后,在基材和被覆层之间夹持着转印有元件结构体的变色层的状态下,使用油压成型机在190℃·100kgf/cm2的条件下经3分钟层压基材、变色层及被覆层。进而,在25℃·100kgf/cm2的条件下经3分钟层压基材、变色层及被覆层。由此,得到了实施例1的防伪结构体。使用YVO4激光(Keyence社制,MD-V9600A),对防伪结构体照射激光光束。此时,对于防伪结构体,从被覆层朝向发泡性层照射激光光束,并且从被覆层朝向变色层照射激光光束。由此,在发泡性层中的照射了激光光束的部分中形成已发泡部,并且在变色层中的照射了激光光束的部分中形成已变色部。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变色层中形成已变色部,变色层将脸部图像和个人信息以可视信息的形式显示出来。可以看到,在防伪结构体中,要从变色层剥离被覆层,并从变色层中取出夹持于变色层和被覆层间的元件结构体时,在保持光学元件和发泡性层的结合的状态下,已形成于发泡性层中的已发泡部被破坏。即,可以看到,已发泡部的形状变成与剥离被覆层之前的形状不同的形状的改变部形成为剥离被覆层后的痕迹。如上说明的那样,根据防伪结构体的1个实施方式,可以得到以下列举的效果。(1)在从防伪结构体10剥离被覆层14时,剥离被覆层14后的痕迹残留在包含光学元件13的元件结构体10D中,结果,可以防止从防伪结构体10取出光学元件13所导致的伪造。(2)发泡性层12的一部分中的发泡、与变色部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发泡性层12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中的变色可以通过1次激光光束的照射来进行。(3)与发泡性层12夹持在光学元件13和被覆层14间的构成相比,从被覆层14朝向发泡性层12照射激光光束时,可以以对应于激光光束的能量没有被光学元件13消耗的量来减少照射于防伪结构体10上的激光光束的能量。(4)在发泡性部12a中的与发泡促进部12b重叠的部分中,可以选择性地产生发泡。(5)由于防伪结构体10具有中间层15,因此,提高了与光学元件13相接的面的平坦性。因此,可以防止光学元件13的光学特性在与被覆层14平行的面内不均匀。(6)相对于被覆层14而与变色层11相反的一侧为防伪结构体10的观察侧时,由多个促进部12b1形成的可视信息可被观察者识别。因此,防伪结构体10可以具有变色层11的变色部所显示的可视信息以及被覆层14中的已发泡的部分所显示的可视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地适当变更后实施。·关于防伪结构体10,可以具有包含由激光光束的照射以外的其它方法形成的可视信息的含信息层来替代具有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变色的变色部的变色层11。含信息层可以为对于记录可视信息的被记录层通过喷墨法来记录可视信息的层,也可以为通过丝网印刷法等印刷法来记录可视信息的层。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得到上述(1)所述的效果。·被覆层14中的构成防伪结构体10的外表面的部分可以为在形成已发泡部14a之后,与形成已发泡部14a之前几乎相同程度地平坦。即使为这样的构成,如果被覆层14被构成为被覆层14中的形成有已发泡部14a的部分和未形成已发泡部14a的部分被观察者区别后而识别,则被覆层14可以显示出由已发泡部14a形成的可视信息。·被覆层14即使为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发泡促进部12b重叠的部分,也可以构成为不会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发泡。即使为这样的构成,如果被覆层14具有可以朝向观察侧显示出形成于发泡性部12a中的已发泡部12d的透过性,则已发泡部12d显示的可视信息被观察者识别。·防伪结构体10也可以不具有中间层15。即使为这样的构成,光学元件13以具有作为光学元件的预定功能的方式在与发泡性层12相接的状态下形成即可。·发泡促进部12b的数量可以为在每个防伪结构体10中为1个。在这样的构成中,防伪结构体10可以具有中间层15,也可以不具有。需要说明的是,如果1个发泡促进部12b以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发泡性部12a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则防伪结构体10优选具有覆盖发泡促进部12b的中间层15。另外,如果1个发泡促进部12b以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与发泡性部12a的整体重叠的方式形成,则即使防伪结构体10不具有中间层15,也可以在光学元件13中使与发泡促进部12b相接的面几乎平坦。·在发泡性层12中,发泡性部12a和发泡促进部12b可以一体地形成。即,发泡性层12可以由起到发泡性部12a作用的材料和起到发泡促进部12b作用的材料混合而成的混合物来形成。或者,发泡性层12可以由具有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而从未发泡状态变成已发泡状态的特性的1个材料形成。·防伪结构体10中,可以为第1层为光学元件13、且第2层为发泡性层12。即使为这样的构成,也可以得到上述(1)所述的效果。·变色层11中的作为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的一部分、且包含与发泡性层12重叠的部分的部分可以为变色部。或者,变色层11中的作为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的一部分、且只有与发泡性层12重叠的部分才可以为变色部。·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发泡性层12与被覆层14的一部分重叠、且变色层11的变色部与被覆层14的一部分重叠的构成中,被覆层14和变色部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可以不重叠。即使为这样的构成,也可以得到上述(1)所述的效果。这样,被覆层14为相对于由变色层、第1层及第2层构成的结构体至少覆盖其中第1层的构成即可。对于被覆层14而言,在发泡性层12为第1层的构成中,可以为仅覆盖发泡性层12的构成,在光学元件13为第1层的构成中,可以为仅覆盖光学元件13的构成。另外,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变色层11、发泡性层12及光学元件13只要是具有相对于被覆层14而分别露出的部分的构成,则相对于变色层11、发泡性层12及光学元件13,被覆层14可以为覆盖分别露出的部分的构成。·光学元件13不限于上述的OVD,可以为其它光学元件。光学元件13可以为:将入射于光学元件13的光进行反射的元件、将入射于光学元件13的光作为散射光发出的元件、将入射于光学元件13的入射光转变为与入射光不同的颜色而发出的元件、以及防止入射于光学元件13的光的反射的元件。·防伪结构体10只要在防伪结构体10的使用状态下变色层11可以支撑元件结构体10D,另外只要可以由防伪结构体10以外的其它构件支撑它们,则可以不具有基材17。·防伪结构体10只要可以将至少包含发泡性层12和光学元件13的结构体的位置保持在变色层11和被覆层14之间,则可以不具有粘接层16。·被覆层14和发泡性层12的结合不限于被覆层14和发泡性层12的直接结合,如粘接层等其它层介于被覆层14和发泡性层12之间的构成那样,也包括被覆层14和发泡性层12的间接结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发泡性层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变色层11和光学元件13之间的构成中,被覆层14和光学元件13的结合不限于被覆层14和光学元件13的直接结合,如粘接层等其它层介于被覆层14和光学元件13之间的构成那样,也包括被覆层14和光学元件13的间接结合。·如图13所示,元件结构体10D具有仅由光学元件13和粘接层16构成的部分,元件结构体10D中的仅由光学元件13和粘接层16构成的部分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也可以与已变色部11c重叠。即使为这样的构成,在元件结构体10D的一部分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发泡性层12和光学元件13重叠,因此也可以得到上述(1)所述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元件结构体10D中,通过分别地形成由光学元件13和粘接层16构成的部分以及由发泡性层12和中间层15构成的部分,从而可以形成图13所示的元件结构体10D。·如图14所示,元件结构体10D具有仅由发泡性层12、中间层15及粘接层16构成的部分,元件结构体10D中的仅由发泡性层12、中间层15及粘接层16构成的部分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也可以与已变色部11c重叠。即使为这样的构成,在元件结构体10D的一部分中,在与被覆层14相对的俯视下发泡性层12和光学元件13重叠,因此也可以得到上述(1)所述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元件结构体10D可以通过使用以下的转印箔而在变色层11上形成。即,如参照图10前面说明的转印箔那样,在具有支撑层31、发泡性层12、中间层15、光学元件13及粘接层16的转印箔中,形成与中间层15的一部分重叠的多个光学元件13。然后,以填充彼此相邻的光学元件13之间的方式来形成粘接层16。通过将这样的转印箔中的包含光学元件13的部分和不含光学元件13的部分转印至变色层11,可以形成图14所示的元件结构体10D。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