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17867发布日期:2019-11-01 20:0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显示器是一种自发光器件,不需要设置背光源即可实现显示,该种显示器与液晶显示器相比,因无需设置背光源所以可以制作的更加轻薄,从而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

电致发光显示器中的显示面板一般具有显示区域和边框区域,边框区域围绕显示区域,边框区域内可以设置有摄像头等光学器件,由于摄像头的体积的较大,所以使得占用的边框区域的面积较大,导致在实现高屏占比、实现窄边框设计时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那么,如何提高显示面板的高屏占比,实现窄边框设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提高显示面板的高屏占比,实现窄边框设计。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光学部件设置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像素,所述像素包括第一像素和第二像素,所述第一像素位于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所述第二像素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

所述第一像素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与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异层设置的第一块状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一块状电极电连接的第一金属走线,所述第一块状电极与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互交叠;在同一个所述第一像素中,所述第一块状电极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栅极的面积;

所述第二像素包括第二驱动晶体管、与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异层设置的第二块状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二块状电极电连接的第二金属走线,所述第二块状电极与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互交叠;

所述第一块状电极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块状电极的透光率。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

光学部件设置区对应设置有光学部件。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第一方面,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光学部件设置区,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光学部件设置区,在光学部件设置区内设置有光学部件时,可以避免光学部件设置在边框时占用面积较大的问题,从而可以使得边框设置的较窄,提高屏占比,实现窄边框的设计。

第二方面,通过在光学部件设置区内设置第一像素,可以提高画面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的观看感受。

第三方面,通过将第一块状电极的透光率设置为大于第二块状电极的透光率,可以使得光学部件设置区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在光学部件设置区内设置有光学部件时,使得光学部件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光线,以使光学部件可以正常稳定地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像素部分版图设计示意图;

图4为沿着图3中的n1-n2方向所示的剖示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沿着图3中的n1-n2方向所示的另一种剖示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a-显示区,a1-第一显示区,c-光学部件设置区,p-像素,p1-第一像素,p2-第二像素,td1-第一驱动晶体管,td1-g-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s1-第一块状电极,y1-第一金属走线,y3-第三金属走线,10-显示面板,20-光学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中,图1为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和图2中仅示出了部分像素,图3为第一像素中的部分版图示意图,图4为沿着图3中的n1-n2方向所示的剖视图。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

显示区a,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a1和光学部件设置区c,第一显示区a1至少部分围绕光学部件设置区c;

显示区a包括多个像素p,像素p包括第一像素p1和第二像素p2,第一像素p1位于光学部件设置区c,第二像素p2位于第一显示区a1;

参见图3和图4所示,第一像素p1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td1、与第一驱动晶体管td1的栅极异层设置的第一块状电极s1、以及与第一块状电极s1电连接的第一金属走线y1,第一块状电极s1与第一驱动晶体管td1的栅极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如图4中所示的y方向)上相互交叠;在同一个第一像素p1中,第一块状电极s1的面积大于第一驱动晶体管td1栅极的面积;

第二像素p2包括第二驱动晶体管、与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异层设置的第二块状电极、以及与第二块状电极电连接的第二金属走线,第二块状电极与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互交叠;其中,因第二像素p2的版图示意图与第一像素p1的版图示意图类似,所以可以参见图3所示。

第一块状电极s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块状电极的透光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a1和光学部件设置区c,第一显示区a1至少部分围绕光学部件设置区c,在光学部件设置区c内设置有光学部件时,可以避免光学部件设置在边框时占用面积较大的问题,从而可以使得边框设置的较窄,提高屏占比,实现窄边框的设计。

并且,通过在光学部件设置区c内设置第一像素p1,可以提高画面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的观看感受。

在实际情况中,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td1和第二驱动晶体管)一般设置的较长,栅极的面积较大,且存储电容(具体可参见下文内容中的介绍)的面积设置的较大,对应的,用于构成存储电容的两个电极的面积也较大,在光学部件设置区c设置有光学部件时,例如但不限于光学部件为摄像头,因摄像头在摄像时需要利用接收到的光线,若接收到的光线较少时,会影响到摄像效果。

并且,虽然在光学部件设置区c内设置有第一像素p1,且相邻第一像素p1之间的区域为透光区域,以便于为摄像头提供光线,但如果第一像素p1中像素电路中的某个结构设置的较大,且采用具有较低透光率的材料制作时,也会对穿透至摄像头中的光线的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摄像效果降低。

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块状电极s1的面积大于第一驱动晶体管td1栅极(如图4中的td1-g)的面积时,可以理解为第一块状电极s1具有较大的面积,此时将第一块状电极s1的透光率设置为大于第二块状电极的透光率,可以使得光学部件设置区c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在光学部件设置区c内设置有光学部件时,使得光学部件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光线,以使光学部件可以正常稳定地工作。

此外,说明一点,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透光率均是针对同一光源而言,并且在同一个第一像素p1中,第一块状电极s1的面积大于第一驱动晶体管td1栅极的面积,此时在第一块状电极s1中可以存在至少一个特定区域(如图3中虚线框1所示的区域),且该特定区域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不与任何由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结构交叠。因将第一块状电极s1的透光率设置为大于第二块状电极的透光率,使得第一块状电极s1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且第一块状电极s1是位于光学部件设置区c的。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光学部件设置区c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在光学部件设置区c内设置有光学部件时,使得光学部件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光线,以使光学部件可以正常稳定地工作。

当然,对于第二像素p2而言,因第二像素p2位于第一显示区a1,而第一显示区a1可以理解为正常的显示区域,以便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第二块状电极与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之间的面积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二块状电极的面积大于第二驱动晶体管栅极的面积(可以参见图3所示),或者第二块状电极的面积等于第二驱动晶体管栅极的面积(未给出图示),又或者第二块状电极的面积小于第二驱动晶体管栅极的面积(未给出图示),以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要。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块状电极s1的透光率可以设置为大于预设阈值,以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c的透光率。其中,预设阈值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并不限定。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光学部件设置区c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图1中所示的椭圆形,或者图2中所示的方形,又或者圆形(未给出图示),再或者多边形(未给出图示)等,在此并不限定,可以根据光学部件的外形以及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从而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可以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在每个像素中均包括电连接的像素电路和发光单元,未给出图示,其中,发光单元包括:阳极、发光层和阴极,像素电路与阳极电连接,通过像素电路和阳极可以向发光层提供正电荷,通过阴极向发光层提供负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在发光层内复合后产生能量并激发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发光,从而实现显示功能。

对于像素电路而言,像素电路可以至少包括一个驱动晶体管、一个开关晶体管和一个存储电容,当然,像素电路的结构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像素电路功能的结构,在此并不限定。下面均是以像素电路为2t1c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的。

在像素电路为2t1c的结构时,如图5所示,驱动晶体管用md表示,开关晶体管用ts表示,存储电容用c表示,开关晶体管ts的栅极与栅线gate电连接,源极与数据线data电连接,漏极分别与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和存储电容c的第一端电连接,存储电容c的第二端分别与驱动晶体管md的漏极和第一电压信号线(如pvdd)电连接,驱动晶体管md的源极与发光单元d电连接。

像素电路的工作过程为:

在栅线gate输入栅极开启信号时,开关晶体管ts开启,将数据线data上传输的数据信号传输至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使得驱动晶体管md打开,将第一电压信号线pvdd提供的第一电压信号传输至发光单元d,以使发光单元d发光;在此阶段,存储电容c处于充电状态。

在栅线gate停止输入栅极开启信号时,开关晶体管ts关闭,无法将数据线data上传输的数据信号传输至驱动晶体管md的栅极,但在存储电容c的作用下,可以使得驱动晶体管md处于打开状态,将第一电压信号线pvdd提供的第一电压信号传输至发光单元d,以使发光单元d持续发光。

说明一点,不管是第一像素p1中的像素电路,还是第二像素p2中的像素电路,像素电路的结构可以设置为相同,例如但不限于图5所示,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复杂度,便于显示面板的制作。

当然,第一像素p1中的像素电路与第二像素p2中的像素电路的结构还可以设置为不同,可以按照需要进行设计,以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要。

下面均是以第一像素p1中的像素电路与第二像素p2中的像素电路的结构相同为例进行说明。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像素p1中,第一块状电极可以复用为图5中的像素电路中的存储电容的第二端,此时第一金属走线可以理解为用于实现第一电压信号线(如pvdd)与存储电容电连接的连接线,以便于为存储电容的第二端(即第一块状电极)提供第一电压信号。

同理,在第二像素p2中,第二块状电极可以复用为图5中的像素电路中存储电容的第二端,此时第二金属走线可以理解为用于实现第一电压信号线(如pvdd)与存储电容电连接的连接线,以便于为存储电容的第二端(即第二块状电极)提供第一电压信号。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块状电极与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互交叠,且在图5所示的像素电路中也给出了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存储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此时可以将第一块状电极与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复用为像素电路中的存储电容的两个电极。

同理,第二块状电极与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互交叠,且在图5所示的像素电路中也给出了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存储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此时可以将第二块状电极与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复用为像素电路中的存储电容的两个电极。

在具体实施时,因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和第二驱动晶体管)一般设置的较长,栅极的面积较大,且存储电容的面积设置的较大,对应的,用于构成存储电容的两个电极的面积也较大,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第一驱动晶体管的进行设置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方式1: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透光率大于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透光率。

如此,在第一像素p1内,因第一块状电极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块状电极的透光率,且第一块状电极与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互交叠,所以在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透光率大于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透光率时,增加两个较大的电极的透光率,可以大大增加光学部件设置区c的透光率,使得位于光学部件设置区c内的光学部件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光线,以保证光学部件的正常工作。

并且,因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的面积一般较小,对光线的遮挡面积有限,所以可以使得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的材料也均包括金属。由于金属具有较优的导电性,较低的电阻,如此,可以使得第一驱动晶体管具有较优的性能,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透光率可以设置为大于预设阈值,以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c的透光率。其中,预设阈值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并不限定。

可选地,在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金属走线y3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td1-g与第三金属走线y3电连接,如图6所示,该图为沿着图3中的n1-n2方向所示的另一种剖视图。

其中,第三金属走线y3可以理解为:以使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td1-g与其他结构(例如栅线,图6中未示出)电连接的走线。

如此,通过对第三金属走线y3的设置,可以实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td1-g与其他结构的电连接,以保证像素电路可以正常工作,进而保证第一像素p1可以正常显示。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td1-g厚度大于第三金属走线y3的厚度,如图6所示,h1表示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td1-g厚度,h2表示第三金属走线y3的厚度。

其中,对于h1和h2的具体取值范围,在此并不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计。

这是由于:

为了提高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透光率,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来制作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该透明导电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氟掺二氧化锡以及铝掺氧化锌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就是说,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氟掺二氧化锡以及铝掺氧化锌中的一种或多种。

因第三金属走线的材料包括金属,且金属的电阻较小,透明导电材料(如氧化铟锡、氟掺二氧化锡或铝掺氧化锌)的电阻较大,为防止第三金属走线上的负载过大,可以降低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电阻,此时,可以通过增加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厚度来降低电阻,在保证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金属走线电连接的同时,降低第三金属走线的负载,进而降低第三金属走线上的压降,以保证第三金属走线上的信号可以正常有效地传输。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金属走线同层设置时,由于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氟掺二氧化锡以及铝掺氧化锌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三金属走线的材料包括金属,即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金属走线包括不同的材料,所以在制作时,可以通过掩模版来实现。

并且,在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金属走线同层设置且直接搭接电连接时,只需要利用掩模版,采用两次制作工艺即可得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金属走线,且无需使用用于制作过孔的掩模版,使得掩模版的图案更加简单,从而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难度。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像素p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关晶体管,第一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源极以及漏极材料均包括金属;

第二像素p2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开关晶体管,第二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源极以及漏极材料均包括金属。

例如,以图5所示为例,第一开关晶体管可以看作是图5中的开关晶体管ts。第一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源极以及漏极的材料均包括金属钼(mo)或金属铝(al)等,在此并不限定。

同理,第二开关晶体管也可以看作是图5中的开关晶体管ts。第二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源极以及漏极的材料均包括金属钼(mo)或金属铝(al)等,在此也并不限定。

也就是说,在制作第一开关晶体管、第二开关晶体管时,可以同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第一金属走线、第二金属走线和第三金属走线一样均采用金属制作,因金属的导电性较好,所以可以使得第一开关晶体管和第二开关晶体管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具有较低的电阻,便于信号的传输,降低信号的传输压降,提高第一开关晶体管和第二开关晶体管的性能。

方式2: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材料包括金属。

例如,图5中的md可以看作是第一驱动晶体管,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材料包括金属钼(mo)或金属铝(al)等,在此并不限定。

此时,在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制作材料均相同,且制作厚度均相同时,可以认为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透光率相近,并无较大差别。

也就是说,在制作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时,可以同第一金属走线和第二金属走线一样采用金属制作,因金属的导电性较好,电阻较小,所以可以使得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具有较低的电阻,便于信号的传输,降低信号的传输压降,提高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性能。

并且,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的材料也均包括金属。如此,可以使得第一驱动晶体管具有较优的性能,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在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金属走线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金属走线电连接,未给出图示。

如此,通过对第三金属走线的设置,可以实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其他结构的电连接,以保证像素电路可以正常工作,进而保证第一像素p1可以正常显示。

并且,因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材料包括金属,所以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厚度可以等于第三金属走线的厚度,以便于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制作,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难度。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像素p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关晶体管,第一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源极以及漏极的材料均包括金属;

第二像素p2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开关晶体管,第二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源极以及漏极材料均包括金属。

也就是说,在制作第一开关晶体管、第二开关晶体管时,可以同第一驱动晶体管、第一金属走线和第二金属走线一样采用金属制作,因金属的导电性较好,所以可以使得第一开关晶体管和第二开关晶体管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具有较低的电阻,便于信号的传输,降低信号的传输压降,提高第一开关晶体管和第二开关晶体管的性能。

因此,通过上述方式1和方式2对第一驱动晶体管的设置,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c的透光率,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驱动晶体管进行设置,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说明一点,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管是上述方式1还是方式2,除了上述提及的开关晶体管(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和第二开关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一驱动晶体管和第二驱动晶体管)、第一金属走线、第二金属走线、以及第三金属走线之外,在像素电路(并不限于图5所示)中还包括多种连接线、栅线、数据线、以及第一电压信号线pvdd等,由于透明导电材料的电阻较高,为了保证显示面板可以正常有效地工作,可以将各种连接线、栅线、数据线、以及第一电压信号线pvdd等走线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以降低这些走线的电阻,进而降低负载,提高信号的传输性能。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块状电极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氟掺二氧化锡以及铝掺氧化锌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二块状电极的材料包括金属。

其中,金属可以为钼(mo)、铝(al)等金属,在此并不限定。

如此,可以使得第一块状电极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块状电极的透光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c的透光率,以保证光学部件设置区c内的光学部件可以正常有效地工作。

说明一点,对于第一块状电极而言,因其与第一金属走线电连接,且第一金属走线的材料包括金属,所以在第一块状电极与第一金属走线同层设置时,可以直接搭接电连接。此时,在制作第一块状电极与第一金属走线时,同样可以需要利用掩模版,采用两次制作工艺即可得到第一块状电极与第一金属走线,且无需使用用于制作过孔的掩模版,使得掩模版的图案更加简单,从而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难度。

对于第二块状电极而言,因第二块状电极的材料包括金属,且第二金属走线的材料包括金属,所以在第二块状电极与第二金属走线同层设置时,可以采用一次制作工艺制作完成,以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

具体地,因第一块状电极s1与第一金属走线y1电连接,为了减少第一金属走线y1上的负载,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块状电极s1的厚度大于第一金属走线y1的厚度,如图4所示,在图中,h3表示第一块状电极s1的厚度,h4表示第一金属走线y1的厚度。

其中,对于h3和h4的具体取值,在此并不限定,同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计。

如此,通过增加第一块状电极的厚度,可以降低第一块状电极的电阻,以防止第一金属走线上的负载过大造成的时延和压降增加的问题,从而提高第一金属走线上传输的信号的有效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块状电极的电阻值可以为0.5欧姆至50欧姆,同样地,在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透光率时,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电阻值也可以设置为0.5欧姆至50欧姆。

当然在实际情况中,第一块状电极和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电阻值并不限于上述范围,还可以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的其他范围,只要能够保证显示面板可以正常有效地工作,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c的透光率即可,在此并不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光学部件设置区c的像素密度小于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像素p1的设置密度小于第二像素p2的设置密度。

如此,在提高显示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c的透光率,使得位于光学部件设置区c内的光学部件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光线,以保证光学部件的正常工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7所示,可以包括: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10;

其中,光学部件设置区c对应设置有光学部件20。

可选地,光学部件20可以是摄像头、指纹识别器件等利用光学工作的部件,在此并不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如图8所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第一方面,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光学部件设置区,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光学部件设置区,在光学部件设置区内设置有光学部件时,可以避免光学部件设置在边框时占用面积较大的问题,从而可以使得边框设置的较窄,提高屏占比,实现窄边框的设计。

第二方面,通过在光学部件设置区内设置第一像素,可以提高画面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的观看感受。

第三方面,通过将第一块状电极的透光率设置为大于第二块状电极的透光率,可以使得光学部件设置区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在光学部件设置区内设置有光学部件时,使得光学部件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光线,以使光学部件可以正常稳定地工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