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301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装置,特别是一种光学装置中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主要是利用机体的置放位置及其本身的重量,固定移动装置的自动锁定装置。
在扫描器或其它类似的光学装置的机体中,通常装设有一个移动模组,用以进行扫描、影像识别或其他光学或感应操作;在操作时,这种移动模组是在机体中利用皮带装置、齿条装置或其他类似的传动装置进行一定行程的往反运动;而在移动模组停止操作期间,通常是利用原机械设定而将其移动至一定的归位位置。
在这种机体中,因驱动动力的功率限制以及移动模组本身的重量因素,故在传动机构与移动模组的配合上,往往无法使移动模组在传动机构上自锁;这样,会造成机体在搬运过程中易损坏。
当前,上述机体进行较大加速度或较大倾角的移动时,机体内的移动模组极有可能会因传动机构无法提供有效阻止移动模组在其上滑移的静摩擦力,而造成移动模组在机体内非预期的移动,此种移动轻者会使移动模组脱离其原归位位置,重者则会造成移动模组与机体内壁或元件间的撞击,更甚者,会造成机械内或移动模组中零件的偏位或损坏。
为解决前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有利用手控操作的定位装置,将移动模组固定在其归位位置上,以避免机体移动时可能引起移动模组的盲动,例如美国专利第5,769,515与5,973,866中公开的方式即属此类手段。
利用前述手控操作的定位装置,虽可在预期搬动机体时使用,但在操作人员疏忽或者机体不正常位移(如遭意外摔落)情形下,机体往往是在定位装置尚未处于其固定位置时即行位移,很明显,在这种情形下,即便原机体设有适当的定位装置,移动模组可能的偏移甚至是元件损坏仍是不可避免的。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机体所处的位置及其本身的重量回馈控制移动模组定位状态的自动锁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机体脱离置放面时,可自动将移动模组锁定在其归位位置上的自动锁定装置,而在机体置放在置放面上时,可自动将移动模组释放。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措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机体上设有一个具有一底面的壳壁,移动模组以可移动方式装设在机体内,机体的正常置放状态是以该底面向下的方式置放在一个置放面上;其特征在于,自动锁定装置包括一个输入部,设置于壳壁上,用以确认该机体置放状态是否正常;一个转移部,设于机体内并与输入部连接,用以依据输入部所确认的机体置放状态产生反应;一个输出部,设于机体内并与转移部连接,用以将转移部的反应执行为将移动模组在机体内固定与否的状态;其中,所述转移部包括一个滑杆及一个弹簧,滑杆贯穿滑动在所述壳壁的一个装置穴中,弹簧装置在滑杆与壳壁间,滑杆向下穿过所述底面的部分形成一作为所述输入部的抵压端,滑杆向上在机体内形成一个作为输出部的定位突缘,移动模组上设有一个与定位突缘相对应的配合限位;机体的正常置放状态为抵压端抵压在置放面上,弹簧为储存位能状态;机体的非正常置放状态为抵压端未抵压在置放面上,且弹簧为释放位能状态,定位突缘与移动模组上的配合限位形成限位的固定状态。
其中,所述定位突缘呈倒勾状,所述配合限位为定位突缘穿入一个定位孔。
其中,所述滑杆上分别形成一个下限位与一个上限位,用以分别与所述壳壁相对应处形成所述滑杆在所述装置穴中滑动的下死点与上死点。
其中所述输入部包括一个贯穿设置在所述壳壁的一装置孔的输入杆与一的个设在装置孔中的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该壳壁与输入杆上;所述输出部包括一个输出杆,输出杆的自由末端形成一个限位装置,用以与一个设在所述移动模组上的一个相应限位配合装置配合;所述转移部包括一个连接在输入杆与输出杆间的枢接装置及一个设在输出杆中段与所述机体成转滑动配合的装置;其中,机体的正常置放状态为输入杆低于所述底面的一端抵压在所述置放面上,输出杆与移动模组上的限位配合装置为非干涉状,且弹簧为储存位能状态;机体的非正常置放状态为输入杆未抵压在置放面上,且弹簧处于释放位能状态,输出杆的限位装置与移动模组上的限位配合装置形成限位的固定状态。
其中,所述限位装置为一个扣入臂,所述限位配合装置为一个限位突缘。
其中,所述限位装置为一个磁性物,所述限位配合装置为与磁性物磁性相吸的另一个磁性物。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详细说明如下附图简单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的电路方框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机自动锁定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自动锁定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自动锁定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本实用新型自动锁定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自动锁定装置包括一个用以确认机体状态并产生状态信号的输入部100、一个由输入部100输入状态信号并转化为反应信号的转移部200以及一个执行反应信号的输出部300;在本实用新型的系统中,所需执行的作业状态如下1、在机体正常置放在一个置放面上时,机体内的移动模组处于具正常操作功能的可移动状态;2、在上述状态外时,机体内的移动模组应定位在一个特定区域中,并与机体形成一个固定状态。
上述本实用新型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可使用机电组合装置或是纯机械装置,其中的输入部100可为感测器、触控开关、机械式位移元件或是其他可产生如电压或机械位移等信息作为机体状态信号或状态改变信号的部件;输出部300可适时连接机体与移动模组的销孔配合、键槽配合、电磁配合或其它类似的机体与移动模组间的机械或电气配合部件;而移转部200则为一个输入信号的处理中心,用以产生符合机体状态需要的反应信号至输出部300,其可为适当的电路系统、机构或其他具类似功能的装置。
以下即结合几个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的结构特征。
请参阅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移动模组2在机体1内操作移动,在正常置放状态下,机体1以设于其底面13下的多个支脚11(图中仅显示一个支脚11)支撑在置放面10上,在此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锁定装置的输入部为一个设在机体1底面13下具探针301的感测器30,转移部为一个设在机体11内的电控单元31,而输出部则为一个设在机体1内适当位置的致动器32,致动器32最好设置在移动模组2的归位位置处,并具有一个可延伸顶出的磁控或电控顶销321;在此实施例中,感测器30、电控单元31以及致动器32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电路系统,此电路系统的电源可由独立于机体1的电源系统外的电池或与机体1电源系统连接的充电电池供应,以在机体1搬运断电时,仍能维持自动锁定装置的操作。
如图2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当机体1正常置放在一个置放面10上时,因机体1的重量故可将感测器30的探针301利用置放面10压回并产生一个状态信号至电控单元31,电控单元31接收此信号后即控制致动器32,将其顶销321收回,避免与移动模组2形成干涉状态;而当机体1脱离置放面10时,因感测器30的探针301即会回复至原自由位置(虚线所示)并产生另一个状态信号至电控单元31中,电控单元31接收此信号后即可控制致动器32将其顶销321突出,穿过机体1的一个突缘12上的通孔121,并进入移动模组2的一个定位孔21中(如虚线所示),形成将移动模组2在机体1上锚定的状态,此时,即可避免移动模组2与机体1间的相对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移动模组2上供自动锁定装置定位的定位孔21为移动模组上相对应的限位设计,本实施例中,其为定位孔21,亦可为移动模组2上可起限位作用的各种构形。
在本实用新型中,机体1的突缘12主要用以辅助顶销321对于移动模组2的定位,利用突缘12,任何移动模组2可能移动的抗力,是由金属制或塑料制的顶销321提供;若无此突缘12,则当移动模组2与致动器32形成限位状态时,则主要的移动抗力需由致动器32与机体1间的设置面提供。
在第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锁定装置是以机电组合方式制成,故需考虑电源供应问题;而在以下其他实施例中,则是以纯机械方式制成,无须相关电路的考虑。
再请参阅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锁定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机体1的底面适当处形成一部分穿透壳壁的装置穴14,在装置穴14中装设有一个贯穿的滑杆40,滑杆40位于机体1底面13下的部分形成一个作为输入部100的抵压端402,滑杆40在与抵压端402相对并位于机体1内的另一端形成有一个倒勾状作为输出部300的定位突缘405,在装置穴14中的滑杆40与壳壁间又形成有一个装设空间401,利用装设空间401设置至少一个压缩弹簧41,而为限制滑杆40在装置穴14中的活动范围,在滑杆40上又可分别形成下限位403与上限位404,以分别与壳壁相对应处形成滑杆在装置穴14中运动的下死点与上死点。
如图所示,为配合定位突缘405的动作,移动模组2上又形成有一个与其配合的定位孔21,供定位突缘405进行穿过限位用。
在本实施例中,转移部200由机体1壳壁上的装置穴14、滑杆40与压缩弹簧41组合而成;如图3所示,当机体1正常置放在一个置放面10上时,因机体1的重量故可利用抵压端402与置放面10的作用将滑杆40向上推移,以使其另一端的定位突缘405脱离与移动模组2的定位孔21间的限位状态,此时,压缩弹簧41处于压缩储存能量的状态,且移动模组2能于机体1内进行正常的滑移操作,而当机体1脱离与置放面10时,因压缩弹簧41能量的释放,故可将滑杆40下推并使其定位突缘405得以下移至定位孔21中(虚线所示),利用滑杆40与移动模组2所形成的限位作用,达到移动模组2在机体1上的锚定状态,此时,即可避免移动模组2与机体1间的相对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主要以单一个滑杆40达到本发明的目的,而在以下的第三与第四实施例中,则将以一个连杆的方式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锁定装置。
请参阅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锁定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自动锁定装置主要由一个输入杆50枢接一个输出杆52构成,输入杆50设置在机体1壳壁中的一个装置孔15中,以作为自动锁定装置的输入部100,如图所示,输入杆50的底端延伸出机体1的底面13外,于置放面10的抵顶下可在装置孔15中移动,输入杆50的另一端则在机体1内与输出杆52的一端枢接。
为能使输入杆50在置放面10抵压作用移除后得自动回复其自由延伸长度,故可在装置穴15中装置一个弹簧51,弹簧51可为一压缩用弹簧或一拉伸用弹簧;当弹簧51为一个压缩弹簧时,其上端应限制在机体1上或是装置孔51中,而其下端则应与输入杆50连动;而当弹簧51为一拉伸弹簧时,其下端应限制在机体1上或是装置孔51中,其上端则应与输入杆50连动。
如图4所示,输出杆52的一端(图中的左端)与输入杆50形成自由枢接状态,而其另一端则成形为一个扣入臂构形,此输出杆52于其中点处与一个设于机体1上的支枢点17形成转动连接,以使输出杆52形成可滑动的杠杆构形,为与输出杆52的扣入臂构形形成一有效的干涉,故在移动模组2上又包括有一个适当构形的限位突缘22。
在第三实施例中,输入部100由输入杆50与弹簧51构成,输出部则由输出杆52构成,而转移部200则为输入杆50与输出杆52间的枢接以及输出杆52中段与机体1的支枢点17的转滑动配合构成;如图4所示,当机体1正常置放在置放面10上时,因机体1的重量可利用输入杆50抵靠在置放面10上的作用而将输入杆50向上推移,并且将位能储存于弹簧51中,此时输出杆52与移动模组2的限位突缘22间构成分离状态,而移动模组2能于机体1内进行正常的滑移操作;而当机体1脱离置放面10时,因弹簧51的能量释放,故可将输入杆50下推并连动输出杆52的扣入臂端上旋与限位突缘22形成限位配合(图中的虚线位置),形成移动模组2在机体1上的锚定状态,避免移动模组2与机体1间的相对运动。
再请参阅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机的自动锁定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第四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其输出杆52与移动模组2间限位配合的构形上,在第三实施例中,其限位配合采由扣入臂与限位突缘所构成的限位机构,而在图5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则是采用磁力配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的第一磁铁521设于输出杆52的自由端,而可与第一磁铁521磁性相吸的第二磁铁23则设在移动模组2的相对应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中,弹簧元件的运用,除上述的压缩或拉伸弹簧外,亦可采用扭转弹簧,例如在图4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即可以设于各枢接位置上的扭转弹簧取代其原弹簧51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图中虽以二维平面方式辅助说明,但在实际运用上,应采取适当的空间调配以适应不同机体间的运用,而此类空间调配设计属于熟习此类技术者所熟知,故在此不再详叙,同时,此类相关于空间上调配所获得的机体亦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由于利用机体所处的置放状态及其本身重量的驱动,可有效将其状态信息回馈以控制机体内移动模组的定位,藉此,可以在机体脱离置放面时,可自动将移动模组锁定在其归位或任何适当的位置上,避免因机体移动所可能导致的移动模组的碰撞问题。
上述内容是利用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即使有人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稍作变动,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机体上设有一个具有一底面的壳壁,移动模组以可移动方式装设在机体内,机体的正常置放状态是以该底面向下的方式置放在一个置放面上;其特征在于,自动锁定装置包括一个输入部,设置于壳壁上,用以确认该机体置放状态是否正常;一个转移部,设于机体内并与输入部连接,用以依据输入部所确认的机体置放状态产生反应;一个输出部,设于机体内并与转移部连接,用以将转移部的反应执行为将移动模组在机体内固定与否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部包括一个滑杆及一个弹簧,滑杆贯穿滑动在所述壳壁的一个装置穴中,弹簧装置在滑杆与壳壁间,滑杆向下穿过所述底面的部分形成一作为所述输入部的抵压端,滑杆向上在机体内形成一个作为输出部的定位突缘,移动模组上设有一个与定位突缘相对应的配合限位;机体的正常置放状态为抵压端抵压在置放面上,弹簧为储存位能状态;机体的非正常置放状态为抵压端未抵压在置放面上,且弹簧为释放位能状态,定位突缘与移动模组上的配合限位形成限位的固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突缘呈倒勾状,所述配合限位为定位突缘穿入一个定位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上分别形成一个下限位与一个上限位,用以分别与所述壳壁相对应处形成所述滑杆在所述装置穴中滑动的下死点与上死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包括一个贯穿设置在所述壳壁的一装置孔的输入杆与一的个设在装置孔中的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该壳壁与输入杆上;所述输出部包括一个输出杆,输出杆的自由末端形成一个限位装置,用以与一个设在所述移动模组上的一个相应限位配合装置配合;所述转移部包括一个连接在输入杆与输出杆间的枢接装置及一个设在输出杆中段与所述机体成转滑动配合的装置;其中,机体的正常置放状态为输入杆低于所述底面的一端抵压在所述置放面上,输出杆与移动模组上的限位配合装置为非干涉状,且弹簧为储存位能状态;机体的非正常置放状态为输入杆未抵压在置放面上,且弹簧处于释放位能状态,输出杆的限位装置与移动模组上的限位配合装置形成限位的固定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为一个扣入臂,所述限位配合装置为一个限位突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为一个磁性物,所述限位配合装置为与磁性物磁性相吸的另一个磁性物。
专利摘要一种机体内移动模组的自动锁定装置,利用机体置放位置及其本重量进行机体内一移动模组固定的装置,其包括一个输入部、一个转移部及一个输出部;输入部设置在机体的壳壁上;转移部设在机体内并与输入部连接;输出部设在机体内并与转移连接;其中,当输入部所确认的机体置放状态正常时,输出部将移动模组在机体内的固定状态解除,使移动模组可在机体内移动;当输入部所确认的机体置放状态不正常时,输出部将移动模组在机体内定位为固定状态。
文档编号G02B26/10GK2428789SQ0020698
公开日2001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8日
发明者卢志勇 申请人:明碁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