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842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并尤其涉及一种在液晶显示模块和外壳之间具有增强的连接强度的液晶显示装置,该装置可用于笔记本计算机。
背景技术
近来,信息处理器在结构、功能和更快的信息处理速度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些信息处理器需要液晶显示装置这样的显示器把处理的信息显示给用户。
液晶显示装置给具有预定分子排列的液晶施加电压以将液晶改变成另一种排列。液晶显示器把根据液晶的分子排列的诸如双折射、旋转偏振、二向色性和光散射等光学特性的变化转变成视觉特性的变化,由此显示图象。
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小根据用户的要求逐渐增大,并且液晶显示模块和安放液晶显示模块的外壳也具有相应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小而逐渐增大的尺寸。因而,不仅对涉及液晶显示模块和外壳之间的组装结构,而且还对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的部件的外形进行了研究,从而满足了当今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扩大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重量、大小和厚度的减小。
特别是,对于液晶显示模块和外壳之间的安装结构,对应液晶显示模块和外壳组合的组合空间变得更加重要。
图1是示意性表示常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1,液晶显示装置60有一个用于显示图象的液晶显示模块30和包括前壳(未示出)和后壳40以便安放液晶显示模块30的外壳。
液晶显示模块30包括一个用于显示图象的显示单元,一个用于给显示单元提供光线的背光总成,一个用于安放显示单元和背光总成的模框,和一个与模框结合以把显示单元和背光总成固定到模框上的顶框,该模框与顶框面对。当背光总成和显示单元相继安放到模框中时,顶框与模框结合到一起。
用顶部安装法把液晶显示模块30安装到后壳40中。具体地说,在液晶显示模块30的顶框10的四个角落上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安装部分11、12、13和14。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安装部分11、12、13和1 4中分别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螺纹结合孔11a、12a、13a和14a。在后壳40的对应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安装部分11、12、13和14的四个角上形成对应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螺纹结合孔11a、12a、13a和14a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磨毛口41、42、43和44。
当顶框100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螺纹结合孔11a、12a、13a和14a分别对应于后壳40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磨毛口41、42、43和44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螺丝11b、12b、13b和14b穿过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螺纹结合穿孔11a、12a、13a和14a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磨毛口41、42、43和44结合,由此把液晶显示模块30固定到后壳40上。
但是顶部安装法有下列一些缺陷。
首先,因为液晶显示模块30利用螺丝与外壳结合,所以制造液晶显示装置60的组装步骤数增多。因而,制造液晶显示装置60的生产率以及工作效率降低。
另外,因为需要附加的部件如螺丝来将液晶显示模块30与外壳结合,所以液晶显示装置60的制造成本和时间增加。
另外,因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安装部分11、12、13和14从顶框的侧壁向外侧延伸,所以液晶显示装置60的尺寸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液晶显示模块及其外壳之间具有增强的连接强度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减少制造液晶显示装置所需的部件数而具有提高的生产率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凸伸部分的液晶显示模块;一个用于安放液晶显示模块的后壳,其中后壳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引导并固定至少一个第一凸伸部分的第一固定部分;以及与面对前壳的后壳结合的前壳,其中前壳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凸伸部分,用于固定液晶显示模块。
液晶显示模块包括一个用于发光的背光总成,用于接收光线以显示图象的显示单元,用于安放背光总成和显示单元的模框,以及用于通过与面对顶框的模框结合把显示单元和背光总成固定到模框的顶框,该顶框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侧壁上形成至少一个具有预定高度的第一凸伸部分。
分别在后壳的对应于顶框第一和第二侧壁的第三和第四侧壁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部分。在此情况下,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部分包括至少一个从后壳的第三和第四侧壁的上表面向后壳的下表面延伸的第一固定槽,以及平行于后壳下表面的第二固定槽,其中第二固定槽从第一固定槽向设置在后壳的第三和第四侧壁之间的第五侧壁延伸。
当顶框的至少一个第一凸伸部分被安放到后壳的第一固定槽中时,液晶显示模块向后壳的第二固定槽滑动,从而与后壳结合。
至少一个第二凸伸部分从前壳的对应于后壳第三和第四侧壁的第一和第二上表面伸出,并且至少一个第二凸伸部分被安放在后壳的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槽中。此时,前壳的至少一个第二凸伸部分的下表面与后壳的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槽的下表面直接接触。
另外,在位于后壳的对应于后壳第五侧壁的第六侧壁上的前壳的第三上表面上形成一个向后壳的下表面凸伸的第三凸伸部分。同时,前壳的第三凸伸部分被安放在形成于后壳的第六侧壁和液晶显示模块之间的隔离空间内,且第三凸伸部分的下表面与后壳的下表面直接接触。
另外,在顶框的对应于后壳第五侧壁的第七侧壁上形成一个向后壳的第五侧壁凸伸的第四凸伸部分。同时,在后壳的第五侧壁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部分,其中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部分具有一个从安放在后壳中的液晶显示模块向后壳的第五侧壁形成的第三固定槽。因此,当液晶显示模块向后壳的第五侧壁滑动时,液晶显示模块将随顶框的第四凸伸部分被安放在形成于后壳第二固定部分上的第三固定槽内而被固定。
另外,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部分是从后壳的第三和第四侧壁的上表面向后壳的下表面延伸的第三固定槽。至少一个第二凸伸部分从前壳的对应于后壳第三和第四侧壁的第一和第二上表面凸伸预定的高度。液晶显示模块通过安放在第三固定槽下部中的顶框的第一凸伸部分和安放在第三固定槽上部的前壳的第二凸伸部分而与后壳结合,从而压着第一凸伸部分。第三固定槽的高度基本上与顶框第一凸伸部分和前壳第二凸伸部分的高度之和一致。
另外,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个具有第一凸伸部分和第二凸伸部分的液晶显示模块,和一个安放液晶显示模块的后壳,其中后壳具有用于导引并安放第一凸伸部分的固定槽和用于固定液晶显示模块的固定凸起。
液晶显示模块包括一个用于产生光线的背光总成,一个用于接收光线并显示图象的显示单元,一个用于安放背光总成和显示单元的模框,和一个与模框结合的顶框,模框与顶框面对,用于固定显示单元和背光总成,顶框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第一和第二凸伸部分从第一和第二侧壁凸出预定的高度。
在后壳的对应于顶框第一和第二侧壁的第三和第四侧壁上形成固定槽。在此情况下,固定槽包括一个从后壳的第三和第四侧壁的上表面向着后壳的下表面形成的第一固定槽,和一个从第一固定槽向后壳的第五侧壁延伸的第二固定槽。
顶框的第一凸伸部分安放到后壳的第一凹槽中之后,液晶显示模块向着后壳的第二固定槽滑动,与后壳结合。
在后壳的第三和所述第四侧壁上形成固定凸起,与顶框第一和第二侧壁上形成的第二凸伸部分对应。另外,每个固定凸起有一个朝彼此相对的侧壁有预定高度的支撑部分,一个从支撑部分的端部向第五侧壁延伸一距离第三和第四侧壁预定间隔的主体,以及从主体伸出并与朝着第五侧壁移动以被安放的顶框的第二凸伸部分啮合,从而避免液晶显示模块被移动的悬置部分。悬置部分有一种朝着后壳的所述第五侧壁逐渐变宽的斜坡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模块随着形成在顶框上的凸起与形成在后壳上的固定部分结合而固定在后壳中,并且液晶显示模块通过形成在前壳上的固定凸起而被牢固地固定。因此,液晶模块及其外壳之间的连接强度可以增强,并且液晶显示装置的产量可以通过减少制造液晶模块和外壳所需的部件数而提高。


通过下面参考附图所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晰,其中图1是示意性显示常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显示图2所示顶框的结构的平面图;图4是显示图2所示后壳的结构的平面图;图5是显示图2所示前壳的结构的平面图;图6是说明图5所示前壳的局部切割透视图;图7A是显示顶框和后壳之间的组装结构的平面图;图7B是表示图7A中所示顶框和后壳之间的组装结构的沿C1-C2线截取的截面图;图8是图7A所示前壳、顶框和后壳之间的组装结构的平面图;图9至11是表示顶框和后壳组合的方法的局部切割透视图;图12和13是表示顶框和后壳组合的方法的截面图;图14是表示图7A中所示顶框和后壳之间的组装结构的沿A1-A2线截取的截面图;图15是表示图8中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组装结构的沿B1-B2线截取的截面图;图1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前壳的平面图;图17和18是表示图16中所示前壳的组合的截面图;图1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0是显示图19中所示的后壳结构的平面图;图21是显示图19中所示的前壳结构的平面图;图22和23是表示图19中所示顶框和后壳组合的方法的局部切割透视图;图24是表示顶框、后壳和前壳的组装结构的截面图;图2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6是显示图25所示顶框结构的平面图;
图27是图25所示顶框结构的局部透视图;图28和29是说明图25所示顶框的侧视图;图30是显示图25所示后壳的局部切割透视图;图31是显示顶框与后壳组合之前图25所示顶框和后壳的平面图;图32是表示图31所示“B”的放大平面图;以及图33是图25所示顶框和后壳的组装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详细地描述。
图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顶框的结构的平面图。图4是显示图2所示后壳的结构的平面图。图5是显示图2所示前壳的结构的平面图。图6是显示图5所示前壳的局部切割透视图。
参见图2,液晶显示装置600有一个用于显示图象的液晶显示模块300,和用于安放液晶显示模块300的外壳。此外壳包括前壳500和后壳400。
液晶显示模块300包括用于显示图象的显示单元310,和一个设置在显示单元310之下的背光总成360,用于给显示单元310提供光线(见图7B所示)。显示单元310和背光总成360安放在模框200中。另外,设置一个顶框100,用于把显示单元310和背光总成360固定到面对顶框100的模框200上。
特别是,当背光总成360和显示单元310相继安放到模框200中时,顶框100设置在显示单元310上。顶框100具有矩形夹具的形状。此顶框100除了覆盖显示单元310的有效显示区之外,还覆盖显示单元310的上部。顶框100与模框200组合,使得顶框100的四个侧壁与模框200的侧壁的表面对应。
如图2和3所示,顶框100有一个第一侧壁110,一个第二侧壁120,一个第三侧壁130和一个第四侧壁140。在顶框100的第一侧壁110上分别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一至第三凸起111、112和113,并且在顶框100的第二侧壁120上形成分别具有预定高度的第四至第六凸起121、122和123。第二侧壁120与第一侧壁110相对。另外,在位于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之间的第三侧壁130上形成第七和第八凸起131和132。第一至第三侧壁110、120和130的预定部分被部分地切割之后,第一至第八凸起111、112、113、121、122、123、131和132分别从顶框100的第一至第三侧壁110、120和130的预定部分伸出。在此情况下,当从外壳500和400的方向观察第一至第八凸起111、112、113、121、122、123、131和132时,第一至第八凸起111、112、113、121、122、123、131和132具有半圆形、梯形或矩形。优选地,第一至第八凸起111、112、113、121、122、123、131和132分别具有梯形形状。
参见图2和4,后壳400包括第五至第八侧壁410、420、430和440以及由第五至第八侧壁410、420、430和440围绕的底面450。后壳400对应于底面450的上表面敞开。此时,在后壳400的第五侧壁410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一至第三凸伸部分411、412和413,该部分对应于顶框100的第一侧壁110并与之结合。另外,在后壳400的第六侧壁420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四至第六凸伸部分421、422和423,该部分对应于顶框100的第二侧壁120并与之结合。另外,在后壳400的第七侧壁430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七和第八凸伸部分431和432,该侧壁对应于顶框100的第三侧壁130并与之结合。
第一至第六固定槽411a、412a、413a、421a、422a和423a分别形成在第一至第六凸伸部分411、412、413、421、422和423,从而与形成在顶框100的第一和第二侧壁110和120上的第一至第六凸起111、112、113、121、122和123结合。另外,在第一至第六凸伸部分411、412、413、421、422和423上形成第七至第十二固定槽411b、412b、413b、421b、422b和423b。此时,第一至第六固定槽411a、412a、413a、421a、422a和423a分别从后壳400的第五和第六侧壁410和420的上端朝着后壳400的底面450形成。第七至第十二固定槽411b、412b、413b、421b、422b和423b分别形成而与后壳400的底面450平行且朝向后壳400的第七侧壁430。形成第七至第十二固定槽411b、412b、413b、421b、422b和423b以围绕第一至第六凸伸部分411、412、413、421、422和423的上表面。
第十三和第十四固定槽431a和432a形成在位于后壳400第七侧壁430上的第七和第八凸伸部分431和432上,使得第十三和第十四固定槽431a和432a与形成在顶框100的第三侧壁130上的第七和第八凸起131和132结合。
同时,后壳400包括分别从底面450和第八侧壁440延伸的第一和第二悬置凸起411和442。第一和第二悬置凸起441和442将参考图7A和7B详细描述。
参见图5和6,前壳500有四个侧壁和第一至第四上表面510、520、530和540。前壳500的第四侧壁与面对前壳500的后壳400的第五至第八侧壁410、420、430和440结合,并且第一至第四上表面510、520、530和540覆盖液晶显示模块300的无效显示区。另外,前壳500对应于液晶显示模块有效显示区的下表面敞开。
在位于后壳400的第八侧壁440之上的前壳500的第一上表面510上形成第九和第十凸起511和512。第九和第十凸起511和512从后壳400的底面450朝着第六侧壁400的上端形成,以具有图6中所示的相同的高度。第九和第十凸起511和512将参考截面图更详细地描述。
图7A是显示顶框和后壳之间的组装结构的平面图,图7B是表示顶框和后壳之间的组装结构的沿C1-C2线截取的截面图,图8是显示前壳、顶框和后壳之间的组装结构的平面图。
参见图7A,当液晶显示模块300安放在后壳400中时,形成在顶框100第一侧壁110上的第一至第三凸起111、112和113分别与形成在后壳400第五侧壁410上的第一至第三固定槽411a、412a和413a结合。另外,形成在顶框100第二侧壁120上的第四至第六凸起121、122和123分别与形成在后壳400的第六侧壁420上的第四至第六固定槽421a、422a和423a结合。
然后,第一至第六凸起111、112、113、121、122和123朝着后壳400的第七侧壁430移动,使得第一至第六凸起111、112、113、121、122和123分别安放到第七至第十二固定槽411b、412b、413b、421b、422b和423b中。在此情况下,形成在顶框100第三侧壁130上的第七和第八凸起131和132分别与形成在后壳400第七侧壁430上的第十三和第十四固定槽431a和432a结合。
当液晶显示模块300朝着后壳400的第七侧壁430移动、从而与后壳400结合时,在后壳400的第八侧壁440和顶框100的第四侧壁140之间形成一个隔离空间A。
参见图7B,第一和第二悬置凸起441和442从后壳400的第八侧壁440沿后壳400的底面450朝向液晶显示模块300延伸。第一和第二悬置凸起441和442具有从第八侧壁440向液晶显示模块300逐渐降低的台阶形状。第一和第二悬置凸起441和442的总宽度与液晶模块300和后壳400的第八侧壁440之间的隔离空间A的宽度W1一致。因此,当液晶显示模块300在被安放到后壳400中之后向着第七侧壁430移动时,液晶显示模块300的一端沿后壳400的第一和第二悬置凸起441和442移动。此时,当液晶显示模块300完全移动时,顶框100的第四侧壁140的预定部分对应于第一和第二悬置凸起441和442的台阶形部分,从而防止液晶显示模块300被移向后壳400的第八侧壁440。
如图8所示,在液晶显示模块300安放到后壳400中的同时,前壳500与面对前壳500的后壳400结合。在此情况下,第十二和第十三凸起511和512插入到后壳400和顶框100之间的隔离空间A中。第十二和第十三凸起511和512的宽度基本上与隔离空间A的宽度W一致,使得第十二和第十三凸起511和512严密地插入到隔离空间A中。因而,液晶显示模块300借助第十二和第十三凸起511和512而不会在隔离空间A中移动。
图9至11是表示将顶框与后壳结合的方法的局部切割透视图,图12和13是表示顶框和后壳结合的方法的截面图。
参见图9至13,形成在后壳400第六侧壁420上的第五凸起422包括从第六侧壁420的上表面朝着后壳400的底面450形成的第五固定槽422a,以及与底面450平行并朝着后壳400的第七侧壁430形成的第十一固定槽422b。在此情况下,第五固定槽422a高于第十一固定槽422b。即第十一固定槽422b的上表面被第五凸起422覆盖。
在顶框100对应于后壳400第六侧壁420的第二侧壁120上形成向后壳400的第四侧壁420凸出预定高度的第五凸起122。顶框100第二侧壁120的一部分在与后壳400的底面450平行的方向上被部分地截取,顶框100第二侧壁120的截取部分向后壳400的第六侧壁420凸出。第五凸起122凸向顶框100第二侧壁120的截取部分。
当顶框100安放到后壳400中时,顶框100的第五凸起122插入到后壳400的第五固定槽422a。当第五凸起122与第五固定槽422a的底面开始接触时,液晶显示模块300移向后壳400的第七侧壁430。此时,第五凸起122与第十一固定槽422b结合,使得液晶显示模块300固定到后壳400中。即,第五凸起122通过与第十一固定槽422b相邻的第五凸伸部分422的上端固定,由此防止液晶显示模块300移动经过后壳400的敞开的上表面。因此,安放在后壳400中的液晶显示模块300不会穿过后壳400的敞开的上表面移动。
图14是用于表示图7A中所示顶框和后壳的组装结构的沿A1-A2线截取的截面图,图15是用于表示图8中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组装结构的沿B1-B2线截取的截面图。
参见图14,背光总成360主要安放在模框200中。具体地,反射板340安放在模框200的底面上,然后导光板330安置其上。光学片350安置在导光板330上,使得背光总成360被安放在模框200中。显示单元310安置在背光总成360上。
当背光总成360和显示单元310被安放在模框200中时,设置顶框100以把背光总成360和显示单元310固定到模框200中。顶框100与面对顶框100的模框200结合,由此完成液晶显示模块300。
完成的液晶显示模块300安放在后壳400中。在此情况下,在顶框100第二侧壁120上形成的第六凸起123与形成在后壳400第六侧壁420上的第六和第十二固定槽423a和423b结合。即顶框100的第六凸起123沿第六固定槽423a向第十二固定槽423b移动,与之结合。因此,液晶显示模块300固定到后壳400中,使得液晶显示模块300不通过后壳400敞开的上表面而与后壳400分开。
参见图15,当液晶显示模块300安放到后壳400中之后,前壳500与面对前壳500的后壳400结合。第十二凸起511形成在前壳500的第一上表面510上。第十二凸起511从第一上表面510伸向后壳400并具有与形成在液晶显示模块300和后壳400之间的隔离空间A的宽度W1大致相等的宽度。另外,第十二凸起511的高度与后壳400的底面450和第八侧壁440的上端之间的距离相等。
当液晶显示模块300安放在后壳400中时,液晶显示模块300朝着后壳400的第七侧壁430移动,与之结合。此时,在后壳400的第八侧壁440和顶框100的第四侧壁140之间形成隔离空间A。形成在前壳500第一上表面510上的第十二凸起511插入到隔离空间A中。因此,液晶显示模块300不朝后壳400的第八侧壁440移动。
图1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前壳的平面图,图17和18是表示图16中所示前壳的结合的截面图。
参见图16,分别在除前壳500的第一和第二上表面510和520以外的前壳500的第三和第四上表面530和540上形成朝向后壳400底面450的第十四至第十九凸起531、532、533、541、542和543。第十四至第十九凸起531、532、533、541、542和543分别对应于后壳400的第一至第六固定槽411a、412a、413a、421a、422a和423a。另外,第十四至第十九凸起531、531、533、541、542和543与前壳500的侧壁分开一个与后壳400的第五和第六侧壁410和420的宽度相同的间隔。
如图17和18所示,在液晶显示模块300安放在后壳400中之后,当前壳500与后壳400结合时,第十四至第十六凸起531、532和533分别插入到第一至第三固定槽411a、412a和413a中。在此情况下,第十四至第十六凸起531、532和533基本上与第一至第三固定槽411a、412a和413a的高度相同。结果,当第十四至第十六凸起531、532和533安放到第一至第三固定槽411a、412a和413a中时,第十四至第十六凸起531、532和533的壁闭合第七至第九固定槽411b、412b和413b的入口。因此,液晶显示模块300不能朝后壳400的第八侧壁440移动。
以下将参考图19至24,对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壳的组装结构进行描述。
图1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0是显示图19中所示的后壳结构的平面图,图21是显示图19中所示的前壳结构的平面图。在图19中,与图2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去对其有关功能的描述。
参见图19,液晶显示装置900有一个用于显示图象的液晶显示模块300和一个用于安放液晶显示模块300的外壳。该外壳包括前壳800和后壳700。
当背光总成360和显示单元310相继安放在模框200中时,在显示单元310上安置一个顶框100。顶框100覆盖住显示单元310的上部和显示单元310的有效显示区,并且顶框100的四个侧壁的内侧分别与模框200的侧壁的外侧结合。
在顶框100的第一侧壁110上形成第一至第三凸起111、112和113,并且在面对顶框100的第一侧壁110的第二侧壁120上形成第四至第六凸起121、122和123。
如图20所示,后壳700包括一个底面750和第九至第十二侧壁710、720、730和740。在后壳700的与顶框100的第一侧壁110结合的第九侧壁710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九至第十一凸伸部分711、712和713。另外,在后壳700与顶框100的第二侧壁120结合的第十侧壁720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十二至第十四凸伸部分721、722和723。
分别在第九至第十一凸伸部分711、712和713上从第十侧壁710的上端向后壳700的底面730形成第十五至第十七固定槽711a、712a和713a。分别在第十二至第十四凸伸部分721、722和723上从后壳700的第十侧壁720的上端向后壳700的底面730形成第八至第十二固定槽721a、722a和723a。
参见图21,在液晶显示模块300安放到后壳700中之后,前壳800与后壳700结合。在与后壳700的第九侧壁710相邻的前壳800的第五上表面810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十二至第二十二凸起811、812和813。第十二至第二十二凸起811、812和813朝着后壳700的底面750形成。另外,在与后壳700的第十侧壁720相邻的前壳800的第六上表面820上形成朝着后壳700的底面750的具有预定高度的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凸起821、822和823。第二十至第二十五凸起811、812、813、821、822和823与结合到后壳700第九和第十侧壁710和720的前壳800的侧壁相隔一个与第九和第十侧壁710和720的厚度相同的间隔。
图22和23是表示图19中顶框与后壳组合的方法的局部切割透视图,图24是表示图19所示顶框、后壳和前壳的组装结构的截面图。
参见图22和23,形成在后壳700的第九侧壁710上的第十凸伸部分712包括一个从第九侧壁710的上端朝着后壳700的底面750形成的第六固定槽712a。
在顶框100的对应于后壳700第九侧壁710的第一侧壁110上形成一个朝向后壳700的第九侧壁710且具有预定高度的第二凸起112。顶框100的第一侧壁110平行于后壳700的底面750并朝向后壳700的第九侧壁710而被部分切割,且第二凸起112向着顶框100的第一侧壁110的切割部分伸出。当顶框100安放在后壳700中时,顶框100的第二凸起112插入到后壳700的第六固定槽712a中。
参见图24,当液晶显示模块300安放到后壳700中时,前壳800安置其上。此时,从前壳800的第五上表面810凸伸的第二十至第二十二凸起811、812和813分别插入到第十五至第十七固定槽711a、712a和713a内。即,第十五至第十七固定槽711a、712a和713a具有与顶框100的第一至第三凸起111、112和113的高度及前壳800的第二十至第二十二凸起811、812和813的高度之和相同的深度。前壳800的第二十至第二十二凸起811、812和813推压第一至第三凸起111、112和113,由此防止液晶显示模块300偏离后壳700。
以下将参考附图25至33对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模块和外壳的组装结构进行描述。
图2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6是显示图25所示顶框结构的平面图,图27是显示图25所示顶框结构的局部透视图,图28和29是说明图25所示顶框的侧视图。
参见图25,液晶显示装置1600有一用于显示图象的液晶显示模块1300和用于安放液晶显示模块1300的外壳。该外壳包括前壳1500和后壳1400。
当背光总成和显示单元相继安放在模框1200中时,顶框1100安置在显示单元上,顶框1100具有矩形夹具形状。此顶框1100除覆盖显示单元的有效显示区之外,还覆盖显示单元的上部,并且顶框1100的四个侧壁的内部分别与模框1200侧壁的外部结合。
如图26至29所示,顶框1100具有第十三至第十六侧壁1110、1120、1130和1140。在顶框1100的第十三侧壁1110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凸起1111、1112和1113,并且在对应于第十三侧壁1110的第十四侧壁1120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二十九至第三十一凸起1121、1122和1123。另外,在顶框1100的第十五侧壁1130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三十二和三十三凸起1131和1132。通过截取顶框1100第十三至第十五侧壁1110、1120和1130的预定部分形成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凸起1111、1112、1113、1121、1122、1123、1131和1132。在此情况下,第二十七至第三十一凸起1112、1113、1122和1123平行于后壳1400的底面1450延伸。当从前和后壳1500和1400观看第二十七至第三十一凸起1112、1113、1122和1123时,第二十七至第三十一凸起1112、1113、1122和1123分别具有半圆形、梯形或矩形形状。优选地,第二十七至第三十一凸起1112、1113、1122和1123具有梯形形状。同时,第二十六和二十九凸起1111和1121垂直于后壳1400的底面1450延伸。当从后壳1400的第十九侧壁1430观察第二十六和二十九凸起1111和1121时,第二十六和二十九凸起1111和1121具有梯形形状。
图30是表示图25所示后壳的局部切割的透视图。
参见图25和30,后壳1400具有第十七至二十侧壁1410、1420、1430和1440,以及由第十七至二十侧壁1410、1420、1430和1440围合的底面1450。后壳1400对应于底面1405的上表面敞开。在此情况下,在后壳1400的与顶框1100的第十三侧壁1110结合的第十七侧壁1410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十五和第十六凸伸部分1412和1413。在后壳1400与顶框1100的第十四侧壁1110结合的第十八侧壁1420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第十七和第十八凸伸部分1422和1423。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四固定槽1412a、1413a、1422a和1423a形成在第十五至第十八凸伸部分1412、1413、1422和1423上。第二十一至第二十四固定槽1412a、1413a、1422a和1423a从后壳1400的第十七和第十八侧壁1410和1420的上端朝着后壳1400的底面1450形成。另外,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固定槽1412b、1413b、1422b和1423b形成在第十五至十八凸伸部分1412、1413、1422和1423上。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固定槽1412b、1413b、1422b和1423b与后壳1400的底面1450平行并向第十九侧壁1430凸伸。
同时,第一和第二定位凸起1411和1412分别形成在后壳1400的第十七和十八侧壁1410和1420上,并且第一和第二定位凸起1411和1412分别与第二十六和第二十九凸起1111和1121结合。第一和第二固定凸起1411和1412分别具有支撑部分1411a和1421a以及主体1411b和1421b。支撑部分1411a和1421a朝着相反的侧壁凸出预定的高度,主体1411b和1421b从支撑部分1411a和1421a的端部向着第十九侧壁1430延伸。悬置部分1411c和1421c形成在主体1411b和1421b的侧面上,并且这些悬置部分1411c和1421c从主体1411b和1421b凸伸。这些悬置部分1411c和1421c与第二十六和二十九凸起1111和1121啮合。
这些主体1411b和1421b与第十七和十八侧壁1410和1420分开预定的间隔,并且这些悬置部分1411c和1421c具有倾斜的形状,该斜坡形状朝着后壳1400的第十九侧壁1430逐渐变宽。
第二十九和三十固定槽1431a和1432a形成在第十九和二十凸伸部分1431和1432上并向着第二十侧壁1440伸出预定的高度,该第十九和二十凸伸部分1431和1432形成在后壳1400的第十九侧壁1430上。第二十九和三十固定槽1431a和1432a分别与形成在顶框1100的第十五侧壁1130上的第三十二和三十三凸起1131和1132结合。
图31是显示顶框与后壳完全组合之前,图25中所示顶框和后壳的平面图,图32是表示图31中所示“B”的放大平面图,图33是图25中所示顶框和后壳的组装结构平面图。
参见图31,当液晶显示模块1300安放在后壳1400中时,形成在顶框1100第十三侧壁1110上的第二十七和二十八凸起1112和1113分别与形成在后壳1400第十七侧壁1410上的第二十一和二十二固定槽1412a和1413a结合。另外,顶框1100的第三十和三十一凸起1122和1123分别与后壳1400的第二十三和二十四固定槽1422a和1423a结合。
同时,第二十六和二十九凸起1111和1121与位于第一和第二定位凸起1411和1421的支撑部分1411a和1421a及悬置部分1411c和1421c之间的主体部分1411b和1421b接触。
当液晶显示模块1300移向后壳1400的第十九侧壁1430时,形成在顶框1100第十三侧壁1110上的第二十七和二十八凸起1112和1113分别与形成在后壳1400第十七侧壁1410上的第二十五和二十六固定槽1412b和1413b结合。另外,形成在顶框1100第十四侧壁1120上的第三十和三十一凸起1122和1123分别与形成在后壳1400第十八侧壁1420上的第二十七和二十八固定槽1422a和1423b结合。
参见图32,随着主体1411b和1421b的弹力使主体1411b和1421b向后壳的第十七和十八侧壁1410和1420倾斜,当经过具有斜坡形状的悬置部分1411c和1421c移向后壳1400的第十九侧壁1430时,第二十六和二十九凸起1111和1121向后壳1400的第十七和十八侧壁1410和1420倾斜。
如图33所示,第二十六和二十九凸起1111和1121与主体1411b和1421b在悬置部分1411c和1421c的端部啮合,并且主体1411b和1421b通过主体1411b和1421b的回复力而支撑第二十六和二十九凸起1111和1121。此时,第二十六和二十九凸起1111和1121被悬置部分1411c和1421c挂住,由此防止液晶显示模块300移向对应于后壳1400第十九侧壁1430的第二十侧壁1440。
另外,当液晶显示模块1300移向后壳1400的第十九侧壁1430时,形成在顶框1100第十五侧壁1130上的第三十二和三十三凸起1131和1132分别与形成在后壳1400第十九侧壁1430上的第二十九和三十固定槽1431a和1432a结合。因此,液晶模块1300不会通过后壳1400的敞开的上表面而与后壳1400分开。
同时,在图33所示的后壳1400的液晶显示模块1300和第二十侧壁1440之间形成一个隔离空间A。另外,在前壳1500对应于后壳1400第二十侧壁1440的上表面上可以形成至少一个插入到隔离空间A中的凸起,从而更有效地避免液晶显示模块1300移向隔离空间A。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模块,在顶框上形成凸起,在面对顶框的后壳上形成与凸起结合的固定部分。另外,固定凸起形成在前壳的预定部分上,并且这些定位部分插入在液晶显示模块和后壳之间。
因此,随形成在顶框上的凸起与形成在后壳上的定位部分相结合,液晶显示模块固定在后壳中,并且通过形成在前壳上的固定凸起,液晶显示模块还牢固地固定在其中。
另外,可以增强液晶模块和外壳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可以通过减少组装液晶显示模块和外壳所需的部件数而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产量。
虽然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得以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如权利要求所述的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做各种变化和改型。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凸伸部分的液晶显示模块;一个用于安放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后壳,所述后壳具有用于引导并固定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凸伸部分的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部分;以及与面对所述前壳的所述后壳结合的前壳,所述前壳具有用于固定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至少一个第二凸伸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液晶显示模块包括用于发光的背光总成;用于接收光线以显示图象的显示单元;用于安放所述背光总成和所述显示单元的模框;以及用于通过与面对所述顶框的所述模框结合而将所述显示单元和所述背光总成固定到所述模框上的顶框,所述顶框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分别在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侧壁上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一凸伸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分别在所述后壳的对应于所述顶框的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三和第四侧壁上形成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部分包括至少一个从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三和所述第四侧壁的上表面向所述后壳的下表面延伸的第一固定槽;以及平行于所述后壳的所述下表面的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槽从所述第一固定槽向设置在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三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第五侧壁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当所述顶框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凸伸部分被安放到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一固定槽中时,所述液晶显示模块向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二固定槽滑动,从而与所述后壳结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凸伸部分从所述前壳的对应于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三和所述第四侧壁的第一和第二上表面伸出,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凸伸部分被安放在所述后壳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槽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前壳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凸伸部分的下表面与所述后壳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槽的下表面直接接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在位于所述后壳的对应于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五侧壁的第六侧壁上的所述前壳的第三上表面上形成一个向所述后壳的所述下表面凸出的第三凸伸部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前壳的所述第三凸伸部分被安放在形成于所述后壳的所述第六侧壁和所述液晶显示模块之间的隔离空间内,所述第三凸伸部分的下表面与所述后壳的所述下表面直接接触。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顶框的对应于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五侧壁的第七侧壁上形成一个向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五侧壁凸出的第四凸伸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五侧壁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部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部分具有一个第三固定槽,该第三固定槽从安放在所述后壳中的所述液晶显示模块向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五侧壁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当所述液晶显示模块朝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五侧壁滑动时,所述液晶显示模块随所述顶框的所述第四凸伸部分被安放在形成于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二固定部分上的所述第三固定槽内而被固定。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部分是分别从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三和所述第四侧壁的上表面向所述后壳的所述下表面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三固定槽。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凸伸部分从所述前壳的对应于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三和所述第四侧壁的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上表面凸出预定的高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液晶显示模块通过安放在所述第三固定槽下部内的所述顶框的所述第一凸伸部分和安放在所述第三固定槽上部内的所述前壳的所述第二凸伸部分而与所述后壳结合,从而压住所述第一凸伸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固定槽的高度与所述顶框的所述第一凸伸部分和所述前壳的所述第二凸伸部分的高度之和大致相等。
1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第一凸伸部分和第二凸伸部分的液晶显示模块;以及用于安放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后壳,所述后壳具有用于导引并安放所述第一凸伸部分的固定槽,以及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二凸伸部分结合而将所述液晶显示模块固定到所述后壳上的固定凸起。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液晶显示模块包括用于产生光线的背光总成;用于接收光线以显示图象的显示单元;用于安放所述背光总成和所述显示单元的模框;以及与所述模框结合的顶框,该模框与所述顶框面对,用于将所述显示单元和所述背光总成固定到所述模框上,所述顶框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第一和第二凸伸部分从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侧壁凸出预定的高度。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后壳的对应于所述顶框的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三和第四侧壁上分别形成所述固定槽,所述固定槽被形成来对应于分别形成在所述顶框的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侧壁上的所述第一凸伸部分。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槽包括从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三和所述第四侧壁的上表面向所述后壳的下表面形成的第一固定槽;以及平行于所述后壳的所述底面的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槽从所述第一固定槽向所述后壳的第五侧壁延伸。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当所述顶框的所述第一凸伸部分安放到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一凹槽中时,所述液晶显示模块向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二固定槽滑动,以与所述后壳结合。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分别在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三和所述第四侧壁上对应于分别形成在所述顶框的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侧壁上的所述第二凸伸部分形成所述固定凸起,其中每个固定凸起具有朝彼此相对的所述侧壁凸出预定高度的支撑部分,从所述支撑部分的端部向所述第五侧壁延伸并与所述第三和所述第四侧壁隔开预定间隔的主体,以及从所述主体凸出并与朝所述第五侧壁移动以被安装的所述顶框的所述第二凸伸部分啮合的悬置部分,从而避免液晶显示模块被移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悬置部分具有向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五侧壁逐渐变宽的斜坡形状。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一个与面对所述前壳的所述后壳结合的前壳,所述前壳具有对应于所述后壳的所述第三和所述第四侧壁的第一和第二上表面,其中,在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上表面上形成第三凸伸部分,该第三凸伸部分面向所述后壳的底面具有一预定高度。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前壳的所述第三凸伸部分安放在所述固定槽中,且所述第三凸伸部分的底面与所述后壳的所述固定槽的底面直接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液晶显示模块和外壳之间具有增强的连接强度的液晶显示装置。形成在液晶显示模块顶框上的至少一个凸起与在后壳的对应于至少一个凸起的部分上形成的至少一个固定部分结合。此外,形成在前壳一部分上的固定凸起插入到液晶显示模块和后壳之间,从而防止液晶显示模块被移动。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制造液晶显示模块及其外壳所需的部件数而提高液晶显示模块及其外壳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生产率。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409207SQ02107318
公开日2003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27日
发明者金东哲, 周荣备, 姜邰佶, 李英宰, 金靖基, 催在昌, 吴晶锡, 郭容奭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