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面光源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803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光板及面光源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导光板及采用该导光板的面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具有轻、薄、耗电小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位助理等现代化资讯设备。因为液晶本身不具有发光特性,因而需要为其提供面光源模组来实现其显示功能。
现有面光源模组包括光源和导光板,光源是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该导光板用来引导从光源发出的光束的传输方向,将线光源或点光源转换成面光源射出。该导光板的底面分布有多个网点,用来破坏光束在导光板内部传输的全反射条件,并且使其散射以提高导光板射出光束的均匀性,从而提高面光源模组的整体性能。该网点的形状、疏密、大小均可以有不同设计以适应不同的面光源模组。
一种现有技术的面光源模组可参阅图1,该面光源模组1`包括一灯管11、一围绕灯管11的灯罩111和一端部固定在灯罩111上的导光板12,该导光板12的底面120设置有多个圆弧状网点121(参见图2)。该灯管11相对该导光板12的入光面(未标示)设置。工作时,从灯管11发出的光束和经灯罩111反射的光束在该导光板12内部传输,并且转换为面光源经导光板12的出光面(未标示)射出。为增加光束的利用率,该面光源模组1还包括设置在导光板12的底面120一侧的反射板13用来反射从底面120射出的部分光束。并且该面光源模组1在导光板12的出光面一侧依次排列一扩散板14、两棱镜板15,该扩散板14用来增强面光源模块1射出光束的均匀度,两棱镜板15则起聚光作用,用以增强面光源模组1的辉度。
请一同参阅图3,该导光板12的底面120设置的多个网点121呈半圆球状,其具有一定高度,在底面120的投影是圆形,并且该高度等于该圆形的半径。但是,导光板12和面光源模组1的辉度是影响液晶显示器(图未示)光学性能的重要因素,而该半圆球状设计的网点121对光束的作用不够充分,使得该导光板12的出光辉度无法符合更高性能的液晶显示器的需求。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导光板出光辉度不高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出光辉度较高的导光板。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面光源模组出光辉度不高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出光辉度较高的面光源模组。
本发明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导光板,其包括至少一入光面、一和该入光面相连的出光面及一与该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该底面分布多个具有预定高度的网点,该网点在该底面的投影是圆形,其中该网点的高度小于该圆形的半径。
本发明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面光源模组,其包括一导光板和至少一置于导光板一侧的光源,该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光面、一和该入光面相连的出光面及一与该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该底面分布多个具有预定高度的网点,该网点在该底面的投影是圆形,其中该网点的高度小于该圆形的半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导光板的底面分布多个具有预定高度的网点,该网点在该底面的投影是圆形,并且该网点的高度小于该圆形的半径,从而可加强对光源所发光线的作用,使得导光板出光辉度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均匀性。本发明面光源模组采用该导光板和光源的组合,其出光辉度较高,可适应更高性能的液晶显示器的需求。

图1是现有技术面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导光板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导光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导光板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导光板的侧视图。
图6是图5所示导光板网点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导光板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面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导光板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该导光板200是楔形,包括一入光面201、一和入光面201相连的出光面202以及一与出光面202相对的底面203,该底面203与入光面201倾斜相交。该底面203设置有多个网点204。该网点204的材质是SiO2等高发散光物质,其可与导光板200一体成型,该网点204也可以采用印刷式制程形成在该导光板的底面203上。
请一并参阅图5,该多个网点204均匀分布在该底面203上,但是,为进一步提高该导光板200的光学性能,增强其出光辉度的均匀性,该网点204的分布密度可以沿远离入光面201的方向逐渐变大。并且该网点204的大小也可沿远离入光面201的方向逐渐变大。该出光面202也可设置微棱镜结构(图未示)以进一步提高辉度。
一并参阅图6,设置于本发明导光板200的底面203上的网点204具有一定高度D,其是椭圆球状,其在该底面203上的投影是呈圆形,当然,其它在底面203上的投影是圆形的网点都可以采用,如圆柱状、圆台状或圆锥状。该圆形的半径为r,为增强该网点对光线的作用,以提高导光板的出光辉度,该高度D小于该圆形的半径r。并且随着高度D与半径r的比值变化,该导光板200的出光辉度也随着变化。具体来说,随高度D与半径r的比值变小,该导光板200的出光辉度逐渐变大。该比值的取值范围是0.037到0.92,优选范围是0.067到0.86。
与现有技术比较,由于本发明导光板200的底面203分布有多个具有预定高度的网点204,该网点204在该底面203的投影是圆形,并且该网点204的高度小于该圆形的半径。从而可加强对光线的作用,使得导光板200出光辉度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均匀性。
请参阅图7,是本发明导光板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该导光板300是平板形,其包括一入光面301、一与入光面301相交的出光面302以及一与出光面302相对的底面303,该底面303与入光面301垂直相交。该底面303上设置有多个网点304。该网点304具有一定高度,其在底面303的投影是圆形,并且该高度小于该圆形的半径。
该多个网点304均匀分布在该底面303上,用来破坏光束在导光板300内部传输的全反射条件,并且使其散射以提高导光板300射出光束的均匀性,从而提高面光源模组(图未示)的整体性能。但是,为进一步提高该导光板300的光学性能,增强其出光辉度的均匀性,该网点304的分布密度可以沿远离入光面301的方向逐渐变大,并且该网点304的大小也可沿远离入光面301的方向逐渐变大,也可以在该出光面302上设置扩散结构(图未示)以进一步提高出光辉度的均匀性,如在该出光面302设置多个微棱镜结构。
如图8所示,是本发明面光源模组100的结构示意图,该面光源模组100包括一光源(未标示)、一用以引导该光源所发出光线的导光板200。该导光板200是楔形,其包括一入光面201、一和入光面201相连的出光面202以及一与出光面202相对的底面203,该底面203和入光面201倾斜相交。该光源设置在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01一侧,包括一灯管110和一反射罩120。
该导光板200的底面203设置有多个网点204。该网点204具有一定高度,其在底面203上的投影是圆形,并且该高度小于该圆形的半径。随着高度与半径的比值的变化,该导光板200和面光源模组100的出光辉度也随着变化。具体来说,随高度与半径的比值变小,该导光板200的出光辉度逐渐变大。该比值的取值范围是0.037到0.92,优选范围是0.067到0.86。
为增加光束的利用率,该面光源模组100还包括一个设置在导光板200的底面203一侧的反射板210用以反射从底面203射出的部分光束。并且在该面光源模组100的导光板200的出光面202一侧依次排列一扩散板220、两棱镜板230、240,该扩散板220是用来增强面光源模组100射出光束的均匀度,两棱镜板230、240则起聚光作用,以增强面光源模组100的辉度。
但是,本发明导光板和面光源模组也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如该导光板可以是三角形、双楔形等;该导光板的底面可以设置反射膜;该面光源模组的光源可以是发光二极管等;该导光板可具有二个或四个入光面。
权利要求
1.一种导光板,其包括至少一入光面、一和该入光面相连的出光面及一与该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该底面分布多个具有预定高度的网点,该网点在该底面的投影是圆形,其特征在于该网点的高度小于该圆形的半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网点可以是圆柱状、圆台状、圆锥状或椭球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网点均匀分布在底面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网点的大小沿远离入光面的方向逐渐增加。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网点的密度沿远离入光面的方向逐渐增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可以是平板形、楔形或三角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网点高度与该圆形半径的比值范围是0.037到0.9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网点高度与该圆形半径的比值的优选范围是0.0687到0.86。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出光面设置有多个微棱镜结构。
10.一种面光源模组,其包括一光源和至少一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位于光源的一侧。
全文摘要
一种导光板,其包括至少一入光面、一和该入光面相连的出光面及一与该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该底面分布多个具有预定高度的网点,该网点在该底面的投影是圆形,其中该网点的高度小于该圆形的半径。
文档编号G02F1/13GK1542463SQ0311438
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3日
发明者余泰成, 陈杰良, 吕昌岳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