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825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偏光片(polarizer)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自从第一台以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为工作模式的黑白电视机发明以来,显示技术便以飞快的速度不断演进。然而,由于此种以阴极射线管模式工作的显示器具有体积大、重量重、辐射量高及画质较差等缺点,因此平面显示技术便不断的开发出新技术。在这些平面显示技术中,又以具有轻薄短小、省电、无辐射、全彩及方便携带等优点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技术最为纯熟且普及化。举凡手机、语言翻译机、数位相机、数位摄影机、个人数位助理(PDA)、笔记型电脑甚至于桌上型显示器都有其应用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为现有习知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示意图。液晶显示模组100主要是由一背光模组110、第一偏光片118、第二偏光片130与一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120所构成(将详述于后)。不论是穿透式或半穿透半反射式的液晶显示模组100,都必须透过背光模组110所提供的面光源来点亮液晶显示面板120,使得液晶显示模组100能达到显示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偏光片118与第二偏光片130是分别利用粘着剂(adhesive)贴附在液晶显示面板12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因此,当背光模组110所提供的面光源穿透液晶显示面板120时,涂布于液晶显示面板12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粘着剂,便会影响面光源的穿透率,进而使液晶显示模组100的亮度下降。此外,在制造过程中,偏光片会尽可能以由下至上的方式贴附于液晶显示面板120的表面,利用重力的吸引来减少附着于液晶显示面板120上微粒(Particle)的数量,但实际上,使用粘着剂是较容易粘着微粒的,若微粒数量过多可能造成玻璃基板112与偏光片之间存在气泡或过多的微粒而须重工(rework)。再者,人工贴附定位精度难控制而会增加须重工的机率。
一般液晶显示面板120在重工时,须将粘贴失败的偏光片与液晶显示面板120利用热板(Hot plate)加热以撕去偏光片,再以溶剂清洗液晶显示面板120的表面,例如是用酒精或其它适当的溶剂,此一重工流程不但增加成本更是耗时费力,且不利于整体的产能(throughput)。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使得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降低且重工容易,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较佳的光学特性,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一面光源,固定于上述的框架内;一光学膜片,固定于上述的框架上,且位于上述的面光源上;以及一偏光片,固定于上述的框架上,且位于上述的光学膜片上。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面光源包括一导光板;以及一线光源,配置于上述的导光板旁。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框架具有一第一固定部,而上述的光学膜片具有一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固定部,且上述的偏光片具有一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三固定部。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增光片、棱镜片或该些膜片的组合。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包括一背光模组,包括一框架;一面光源,固定于上述的框架内;一光学膜片,固定于上述的框架上,且位于上述的面光源上;一第一偏光片,固定于上述的框架上,且位于上述的光学膜片上;一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于上述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偏光片上方;以及一第二偏光片,配置于上述的液晶显示面板上。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中所述的面光源包括一导光板;以及一线光源,配置于上述的导光板旁。
前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中所述的框架具有一第一固定部,而上述的光学膜片具有一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固定部,且上述的第一偏光片具有一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三固定部。
前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中所述的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增光片、棱镜片或该些膜片的组合。
前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是与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垂直。
前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更包括一粘着层,配置于上述的第二偏光片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框架、一面光源、一光学膜片与一偏光片。其中,面光源、光学膜片与偏光片固定于框架内或上,且偏光片位于光学膜片上。本发明另提出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包括前述的背光模组、一液晶显示面板与一第二偏光片。其中,背光模组更包含一第一偏光片,且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于该第一偏光片上方,而第二偏光片配置于液晶显示面板上。上述的液晶显示模组中,由于第一偏光片不需贴附于液晶显示面板,故液晶显示面板上仅有第二偏光片,因此显示模组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以及较低的制造成本。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可选择不使用粘着剂贴附偏光片,因此,制程上具有较短的时间与较高的制造良率,而重工时间也较短,进而提升产能。
2、本发明的液晶显示模组可选择不用粘着层,相较于习知的液晶显示模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模组具有较佳的光学特性。
3、本发明的液晶显示模组在制造上较为容易,且可进一步减低制造成本。
综上所述,本发明特殊结构的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可以使得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降低且重工容易。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具有较佳的光学特性。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产品、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所示为现有习知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图2A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背光模组示意图。
图2B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3A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液晶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图3B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3C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100、200液晶显示模组110、210、310背光模组118、218、318第一偏光片120、220液晶显示面板130、230第二偏光片212、312框架212a、312a第一固定部214、314光学膜片214a、314a第二固定部216、316面光源216a、316a导光板216b、316b线光源218a、318a第三固定部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液晶显示模组及其背光模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2A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背光模组示意图。如图2A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组200包括一背光模组210、一液晶显示面板220与一第二偏光片230(将于后详述)。其中,背光模组210是配置于液晶显示面板220的下方,以提供一稳定的光源,用以点亮液晶显示面板220,而第二偏光片230是贴附于液晶显示面板220上,用以辅助液晶显示面板220,进而使液晶显示模组200能达到显示的效果。
上述的背光模组210包括一框架212、一或多个光学膜片214、一面光源216与一第一偏光片218。其中,光学膜片214、面光源216与第一偏光片218皆固定于框架212内,更详细地说,框架212例如是塑胶、金属或塑钢所制成,而光学膜片214例如是扩散片、增光片、棱镜片或这些膜片的组合,用以增加液晶显示模组200的亮度及/或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面光源216例如是采用侧向入光式(Side-Lighting)的设计。具体而言,面光源216包括一导光板216a与一线光源216b,而线光源216b配置于导光板216a旁。当然,面光源216亦可以是采用其他型态的设计。
承上所述,第一偏光片218是配置于光学膜片214上,为了使第一偏光片218能够顺利组装于框架212内,本实施例将第一偏光片218的外形设计成与光学膜片214的外型一致,以使得第一偏光片218能够与光学膜片214一并进行组装。当然熟习此技艺者,也可适当更动框架212的设计,只要能达到将第一偏光片218与光学膜片214顺利组装于框架上的目的,并不限定第一偏光片218与光学膜片214的外形设计。
另一方面,第二偏光片230例如是藉由粘着层而贴附于液晶显示面板220上,而第二偏光片230的吸收轴例如与第一偏光片218的吸收轴成垂直方向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偏光片218并非以粘着的方式贴附于液晶显示面板220上,而是连同光学膜片214组装于框架212内,关于光学膜片214与第一偏光片218的组装方式将详述于后。
请同时参阅图1与图2A所示,在现有习知的液晶显示模组100中,第一偏光片118与第二偏光片130是利用粘着剂贴附于液晶显示面板12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现有习知的背光模组110内并无配置偏光片,然而,本发明与现有习知的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只须涂布一层粘着层220a以将第二偏光片230贴附于液晶显示面板220上,且第一偏光片218是组装于背光模组210的框架212内。
请参阅图2B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如图2B所示,本实施例的框架212上例如具有一第一固定部212a,而第一固定部212a例如为一嵌合凹槽或其他能够固定光学膜片214及第一偏光片的固定结构。另一方面,光学膜片214例如具有对应于第一固定部212a的第二固定部214a,此第二固定部214a例如为一凸耳或是其他外形设计。此外,第一偏光片218例如具有对应于第一固定部212a的第三固定部218a,且第三固定部218a为一凸耳或是其他外形设计。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光学膜片214的外形例如可与第一偏光片218的外形一致。
在组装背光模组210时,首先提供一具有嵌合凹槽的框架212,接着将面光源216组装于框架212内,之后再将光学膜片214配置于面光源216上,其组装方式例如是利用光学膜片214的凸耳卡合于框架212的嵌合凹槽,而光学膜片214的数目可依据所需的光学特性作适当的调整,不限定于单一的光学膜片214。接着,将第一偏光片218组装于框架212内,其组装方式是利用第一偏光片218的凸耳卡合于框架212的嵌合凹槽。至此便完成了背光模组210的组装。
承上所述,在背光模组210组装完成之后,可进一步将已贴附有第二偏光片230的液晶显示面板220组装于背光模组210上,最后再以一外框(bezel)将背光模组210、液晶显示面板220与第二偏光片230锁固为一体。
此外,上述的凸耳与对应嵌合凹槽的形状、数目与位置,可依据设计的需要作适当的调整,以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定,当然任何熟习此技艺者,亦可将第一固定部212a设计为一凸缘而第二固定部214a与第三固定部218a设计为一对应于第一固定部212a的凹槽。此外,光学膜片214以及第一偏光片218与框架212之间例如是以扣接、卡合、嵌合、粘合、锁固或其它方式进而达到组装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偏光片218是利用第三固定部218a定位于框架212内,并非藉由粘着剂贴附于液晶显示面板220之下,而液晶显示面板220仅只有涂布一层粘着层220a用以贴附第二偏光片230。因此,相较于现有习知的制程,本发明更可进一步地缩短制程进行的时间。另外,当光源穿透液晶显示面板120时,只须穿透一层粘着层220a,因此使得液晶显示模组200具有较高的显示亮度。
承前所述,在现有习知的液晶显示面板120上贴附两层偏光片时,只要上、下偏光片其中之一贴附失败,就必须进行重工,假若第一偏光片118为正常贴附,而第二偏光片130贴附失败,在重工过程中,仍必须将贴附失败的液晶显示面板120置放于热板上加热,将有可能使原本正常贴附的第一偏光片118在液晶显示面板120之间因加热而产生气泡而须重新贴附,而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220,只需贴附一层偏光片,因此本发明可大幅降低重工的机率,换言之,本发明可大幅提升制程的良率以及产能。
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3A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液晶显示模组的示意图。如图3A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其主要的差异在于
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偏光片230是利用粘着剂贴附于液晶显示面板220上,而本实施例是利用一固定框240将液晶显示面板220与第二偏光片230固定在一起,此固定框240的材质例如是塑胶或是金属。而第二偏光片230与固定框240之间例如是以扣接、卡合、嵌合、锁固或其它方式进而达到固定的目的,当然也可将此固定框240以一体成形的方式整合于外框(bezel)上。因此,本实施例不需使用粘着剂,更可提高液晶显示模组200的显示亮度。
当然熟悉此项技艺者,除了利用背光模组210的外框212与固定框240分别固定第一偏光片218与第二偏光片230外,只要对第二偏光片230的外形与背光模组210的外框212作适当的变更,仅用单一背光模组210的外框212便能同时固定第一偏光片218与第二偏光片230。无论如何,只要能达到将第一偏光片218与第二偏光片230定位的目的,并不限定框架的设计样式。
请参阅图3B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如图3B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310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210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框架312中,第一固定部312a为一具有凸形圆柱的嵌合凹槽,而对应于第二固定部314a与第三固定部318a为具有圆孔设计的凸耳,在组装时利用具有圆孔设计的凸耳卡合至对应于框架312中具有凸形圆柱的嵌合凹槽,以达到将光学膜片314与第一偏光片318定位于框架312内的目的。
请参阅图3C所示,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其显示背光模组310其中的一边,其固定部为沿用第一实施例如图2B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面光源316可设计为例如是具有一凸耳外形的卡合部,并适于卡合至框架312的嵌合凹槽内。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模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可选择不使用粘着剂贴附偏光片,因此,制程上具有较短的时间与较高的制造良率,而重工时间也较短,进而提升产能。
2、本发明的液晶显示模组可选择不用粘着层,相较于习知的液晶显示模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模组具有较佳的光学特性。
3、本发明的液晶显示模组在制造上较为容易,且可进一步减低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结构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框架;一面光源,固定于上述的框架内;一光学膜片,固定于上述的框架上,且位于上述的面光源上;以及一偏光片,固定于上述的框架上,且位于上述的光学膜片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面光源包括一导光板;以及一线光源,配置于上述的导光板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框架具有一第一固定部,而上述的光学膜片具有一固定于上述的第一固定部的第二固定部,且上述的偏光片具有一固定于上述的第一固定部的第三固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增光片、棱镜片或该些膜片的组合。
5.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背光模组,包括一框架;一面光源,固定于上述的框架内;一光学膜片,固定于上述的框架上,且位于上述的面光源上;一第一偏光片,固定于上述的框架上,且位于上述的光学膜片上;一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于上述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偏光片上方;以及一第二偏光片,配置于上述的液晶显示面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面光源包括一导光板;以及一线光源,配置于上述的导光板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框架具有一第一固定部,而上述的光学膜片具有一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固定部,且上述的第一偏光片具有一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三固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增光片、棱镜片或该些膜片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是与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粘着层,配置于上述的第二偏光片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框架、一面光源、一光学膜片与一偏光片。其中,面光源、光学膜片与偏光片固定于框架内或上,且偏光片位于光学膜片上。本发明另提出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包括前述的背光模组、一液晶显示面板与一第二偏光片。其中,背光模组更包含一第一偏光片,且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于该第一偏光片上方,而第二偏光片配置于液晶显示面板上。上述的液晶显示模组中,由于第一偏光片不需贴附于液晶显示面板,故液晶显示面板上仅有第二偏光片,因此显示模组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以及较低的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G02F1/133GK1800940SQ20051000021
公开日2006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5日
发明者庄孟儒 申请人: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