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9920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涉及作为光源具有使发光二极管等固体发光元件的光源光在液晶显示板的背面呈面状展开地进行漫射的导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作为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信息终端等小型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显示器件,小型、轻便并且功耗低的液晶显示装置被广泛运用。在该种液晶显示装置中,采用了利用外光作为用于使已形成在液晶显示板上的电子潜像可视化的照明装置的构造,以及在液晶显示板的前面侧或者背面侧设置辅助照明装置的构造。设置于液晶显示板的背面侧的辅助照明装置称为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显示板的前面侧的辅助照明装置称为前光源装置。
作为这样的小型便携式终端的辅助照明装置用光源,虽然存在具有显示画面尺寸比较大的笔记本电脑等那样将冷阴极荧光灯配置于侧壁(side edge)侧的导光板的构造,但是在便携式电话、小型便携式信息终端装置(所谓PDA等)上,仍大多使用以功耗低的发光二极管(LED)为代表的固体发光元件来替代上述冷阴极荧光灯。
在这种将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背光源装置中,人们提出了各种在将从作为点光源的发光二极管射出的光高效地转换成面光源的导光板上形成的光反射图形的形状。以点光源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光反射图形效率最高。同心圆状光反射图形的问题在于,在将多个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时,同心圆状光反射图形相互之间产生重叠的部分,就该部分的亮度不均的对策,各公司都在进行研究和开发。
图10是示意地说明具有在导光板上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件的背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例的主要部分剖面图。这种背光源装置BL构成为,与设置于液晶显示板PNL的背面侧的由透光性树脂材料等构成的导光板GLB的侧壁(side edge)相对地配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LED,此外,在该导光板GLB的前面,粘接配置有光漫射片DIS,在其背面粘接配置有光反射片RES。另外,此处发光二极管LED被竖立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CB上。
印刷电路板PCB使用硬质印刷电路板或者挠性印刷电路板等,在该印刷电路板的PCB的背面侧(与发光二极管相反的一面),安装有未图示的驱动IC和其它电子部件EP等。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光部E靠近导光板GLB的侧壁进行配置。从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光部E发出的光,以该侧壁为入光面被导入到导光板GLB的内部。
在该光导板GLB的前面的光射出面上,如图11的主要部分平面图所示,形成有多个放射状的漫射图形DIP,并构成光漫射面DIF。该漫射图形DIP由多个漫射区域DIA构成,各漫射区域DIA,作为半圆柱状的凹部形成在导光板GLB的光漫射面上。此外,该漫射图形DIP,由在光漫射面DIF的大致下半部分和大致上半部分分别形成的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以及在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之间以导光板GLB的纵向中心线C为中心形成的迁移区域RT构成。
第1区域R1的所有漫射区域DIA的轴AX的方向(以下称为“漫射区域的轴方向”),与俯视时的以第1发光二极管LED1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一致,第2区域R2的所有漫射区域DIA的轴的方向,与俯视时的以第2发光二极管LED2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一致。
即,导光板GLB,构成为一边使从多个发光二极管LED1、LED2射入的光在其内部传播,一边被在光漫射面DIF上形成的多个漫射区域DIA漫射并从光射出面射出,作为多个漫射区域DIA的配置图形的漫射图形DIP,具有由漫射区域DIA构成的多个子配置图形区域R1、R2,该漫射区域DIA的漫射的方向性(漫射区域的轴方向)分别与来自多个发光二极管LED1、LED2的入射光相关联地进行配置,相邻的子配置图形区域R1、R2的漫射区域DIA的漫射方向性(漫射区域的轴方向),经由迁移区域RT,与位置一起从一方迁移到另一方,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在从任意方位看到的输出光的射出面上产生明暗的边界线,照射液晶显示板PNL的背面,获得亮度一致的显示画面。
另外,由图10所示的液晶显示板PNL,以及配置于该液晶显示板PNL的背面侧、形成了多个由使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光漫射的多个漫射区域DIA构成的光漫射图形DIP的导光板GLB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已经被Japanese Patent Laid-Open No.149639/2003(文献1)所公开。

发明内容
但是,在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存在如下的课题原则上需要漫射图形DIP垂直接触来自发光二极管LED1、LED2的光,而迁移区域RT部分的漫射图形DIP并非一定垂直接触来自发光二极管LED1、LED2的光,因此,在光射出面的观察方向(视角方向)上,明显地产生配置图形区域R1和配置图形区域R2的交界线,在液晶显示板PNL上产生亮度不均。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使光垂直接触在导光板的光反射面上形成的光反射图形,消除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的视角方向上产生的配置图形区域间的交界线,能实现高亮度、不产生亮度不均的清晰的图像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在内面具有形成像素用的电极的一对透明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地构成的液晶显示板;设置于该液晶显示板的背面、并且在与该液晶显示板相对的前面具有使光呈面状展开地进行漫射的光射出面和在与该光射出面方向相反的背面具有使光反射到该光射出面的光反射面的导光板;以及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侧壁、并且将光照射到该导光板内的多个发光元件;该导光板的光反射面,沿着与发光元件的各主光线的前进方向相同的方向、具有以该发光元件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沟的多个光反射图形,分开形成与发光元件分别相对应的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并且在该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之间具有该光反射图形的端部彼此交叉的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由此,通过使各发光元件的光垂直接触各光反射图形,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的视角方向上,难以产生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的交界线,因此能够解决背景技术的课题。
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以等间隔形成光反射图形的排列节距,并且使沟的深度离发光元件越远形成得越深,由此使光反射量从各发光元件的正面朝扩展开的方向增大,使视角方向的面内亮度均匀化,因此,能够解决背景技术的课题。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通过将其范围设置在上述发光元件间的间隔的5%~15%,在配置图形区域彼此之间难以产生交界线,因此能够解决背景技术的课题。
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在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所形成的光反射图形的沟的深度,比在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的光反射图形的沟的深度深,由此,使光反射量从各发光元件的正面朝扩展开的方向增大,使视角方向的面内亮度均匀化,因此能够解决背景技术的课题。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1的除去了液晶显示板和收容外壳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展开立体图。
图2A、图2B是表示将导光板收容到图1所示的模制外壳内并与安装了发光二极管的印刷电路板组合并且一体化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实施例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4是说明发光二极管彼此间的尺寸与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的间隔之间的关系的导光板的平面图。
图5A~图5D是说明在导光板的光反射面上所形成的剖面呈大致V字状沟的形成例的图。
图6是表示在导光板的光反射面上所形成的剖面呈大致V字状沟的沟分布的图。
图7A、图7B是表示导光板的入光面的构造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其它实施例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9A、图9B是说明在导光板上安装了液晶模块的便携式电话的构造例的图。
图10是示意地说明具有将发光二极管用于导光板的背光源装置的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例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的导光板的光漫射面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以下的说明所参照的附图中,对于具有同一功能的部分赋予同一参考标号,尽可能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1)图1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1的除去了液晶显示板和收容外壳等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展开立体图。在图1中,模制外壳MLD为大致矩形的框状体。该模制外壳MLD整体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在该模制外壳MLD的第1边LW1的内壁上形成有作为发光元件的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的收容部AV1、AV2、AV3。此外,在作为该模制外壳MLD的第1边LW1的对边的第2边LW2上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弯曲突起JI、J2。
与第1边LW1、第2边LW2邻接的第3边LW3、第4边LW4具有平行的内壁SW1、SW2。参考标号GLB为由透明树脂材料构成的导光板,模制外壳MLD的发光二极管的收容部AV1、AV2、AV3一侧为入光面LP。而且,在该导光板GLB的前面(与液晶显示板的背面相对的面)形成有具有多个光漫射图形的光射出面(光漫射面),在其背面形成有后述的具有多个光反射图形的光反射面。这些光漫射图形和光反射图形构成为利用成形加工法等在由透明树脂体构成的板材的正反面形成沟,例如多个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
此外,利用粘接在该导光板GLB的光漫射面上配置了光漫射片DIS,在其光反射面上配置了光反射片RES。另外,也可以使用光漫射板替代光漫射片DIS,使用光反射板替代光反射片。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发光元件使用了3个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其发光部E1、E2、E3朝向导光板GLB的入光面LP地被竖立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CB上。印刷电路板PCB可以使用硬质印刷电路板,但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挠性印刷电路板,在其背面安装有未图示的驱动IC和其它的电子部件等。
图2A、图2B是表示将导光板收容到图1所示的模制外壳并与安装了发光二极管的印刷电路板组合而一体化之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A为平面图,图2B为沿着图2A的A-A’线的剖面图。与图1相同的参考标号对应于相同的功能部分。对于组装,先安装印刷电路板PCB,使得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被收容到模制外壳MLD的发光二极管的收容部AV1、AV2、AV3中。在图2A、图2B中,虽然表示为收纳部AV1、AV2、AV3的沿着第1边LW1方向的尺寸比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的尺寸大,但是,当要在该方向上限制发光二极管的移动时,使该尺寸为近似于发光二极管的对应尺寸。
安装完印刷电路板PCB后,使导光板GLB的入光面LP(参照图1)与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的发光部抵接,并且抵住第2边LW2所具有的弯曲突起PJ1、PJ2地将其压入模制外壳MLD。与导光板GLB的入光面LP邻接的边的移动,受第3边LW3、第4边LW4的内壁面SW1、SW2(参照图1)的限制。
通过采用这样的构造,总是对导光板GLB施加由弯曲突起PJ1、PJ2的弹力产生的箭头F所示的挤压力,其入光面LP(参照图1)与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的发光部紧密接触,并长期保持该紧密接触的状态。因此,从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的发光部照射的光被有效地导入到导光板GLB的内部,而不会泄漏到导光板GLB之外,并且两者间没有反射。
图3是说明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1的导光板的结构的平面图,与发光二极管一起示出了导光板的背面侧,即与液晶显示板相反一侧的面的使导入光反射到光射出面(光漫射面)侧的光反射面侧。此外,图3表示的是发光二极管为2个时的情况。
在图3中,在导光板GLB的光反射面REF上,在0.1mm~0.5mm的范围内以等节距形成有多个光反射图形REP,该多个光反射图形REP朝向与由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照射的光的射出方向(前进方向)相同的方向,成以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具有光反射功能,在光漫射面侧由形成为凹状的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构成。另外,节距的大小根据导光板GLB的厚度、大小和液晶显示板的像素节距等适当地确定。
此外,与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对应地形成的多个同心圆状的光反射图形REP,分别形成第1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1和第2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2。而且,在第1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1和与其邻接形成的第2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2上形成的多条各光反射图形REP的两端部,彼此交叉地形成,由两者的各光反射图形REP的交叉部分形成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
此外,如图4的主要部分平面图所示,形成该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的范围形成为,在将发光二极管LED1和与其邻接排列的发光二极管LED2之间的间隔设为b时,该形成区域a设定在5%~15%的范围。
并且,在该导光板GLB的光反射面REF上形成同心圆状的具有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的多个光反射图形REP具有如下的构造如图5A的主要部分平面图所示,从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侧向与箭头所示的主光线的前进方向相同的方向,以等节距间隔形成,并且,如图5B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所示,在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侧,沟的深度形成得浅,该沟的深度,如图5C所示,朝着主光线的前进方向(箭头方向)逐渐变深。
此外,在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上形成的具有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的多个光反射图形REP,如图5D所示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所示,在该光反射图形REP的两端部T,沟的深度形成得比其中央部C深。即,在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中,在第1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1和第2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2上形成的各光反射图形REP的两端部T,沟的深度形成得深。
另外,构成同心圆反射图形REP的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的大小,如图5B的要部放大剖面图所示,其顶角α在70°~130°的范围内形成,并且V字状沟的底边角度β在10°~55°的范围内形成。此外,图5C所示的沟的深度深的光反射图形REP的沟的顶角和底边角度,也以与图5B几乎相等的范围内的大小形成。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的深度,设定为在导光板GLB的光射出面的发光区域中,能够得到最小亮度/最大亮度在大约70%以上,并且其角度设定为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彼此间的亮度差在大约5%以下。
图6是表示在安装了3个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的情况下,光反射图形REP的反射沟的深度的分布的图。如图6所示,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在各发光二极管LED侧,沟的深度形成得浅,离发光二极管LED越远,沟的深度形成得越深。并且,在各发光二极管LED彼此之间,其沟的深度形成得深。
此外,在图1所示的导光板GLB的各发光二极管LED接触的入光面LP上,沿着该导光板GLB的厚度方向,利用成形加工法等形成如图7A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所示的剖面呈大致梯形的凹部DIT1,或者如图7B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所示的剖面呈大致半圆弧状的凹部DIT2,使由发光二极管LED照射的光,在经由入光面LP的凹部DIT1或者凹部DIT2入射到导光板GLB内后,朝着尽可能宽的方向放射,提高了入射光的利用效率。
另外,图7A所示的呈大致梯形的凹部DIT1,形成为沟的深度D为约0.04mm、底边角度β为约70°、节距P为0.107mm的大小。而且,图7B所示的呈大致半圆弧状的凹部DIT2,形成为沟的深度D为约0.04mm、半径R为0.02mm、节距P为0.08mm的大小。
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相对于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分别使在以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形成了多个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的光反射图形REP形成为第1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1和第2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2,在第1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1和与之邻接的第2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2之间,形成了各光反射图形REP的两端部交叉的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因此,来自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的光,分别垂直接触同心圆光反射图形REP,有效地利用光进行漫反射和光漫射,因此在成为光反射图形区域的切换部分的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中,在视角方向上观察到的不自然得到改善,不会产生亮度不均。
并且,由于使在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上所形成的光反射图形REP的沟的深度形成得比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的光反射图形的沟的深度深,因此,能够使在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中在视角方向上观察到的不自然得到改善,完全不产生亮度不均,并且,根据发明人的实验,已确认能将亮度提高至现有产品的约1.4倍。
此外,由于在同心圆状反射图形形成区域R1、R2上所形成的各光反射图形REP的节距为等间隔,并使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的深度形成得朝着发光二极管LED1、LED2的主光线的前进方向变深,因此,降低了光量大的发光二极管LED1、LED2侧的反射量,光量从发光二极管LED1、LED2的入光面沿着扩展开的方向变少,因此能增大其反射量,从而能够修正亮度平衡,在整个光反射面REF上获得均匀的反射光。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使在第1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1和第2同心圆反射图形区域R2之间所形成的构成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的两边侧的光反射图形REP的两端部都进行交叉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不言而喻,可以每隔一条交替交叉,或者也可以每隔数条交替交叉地形成,都能获得与上述大致同等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在导光板GLB的光反射面REF上,形成了同心圆状的由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构成的多个光反射图形REP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导光板GLB的光射出面(光漫射面)上,形成由与光反射图形REP同等构造构成的光漫射图形。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进一步改善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彼此间的亮度不均。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作为形成光反射图形REP的凹沟使用了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不用说,使用剖面呈大致三角形状的尖端(山形)状的图形等来替代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大致同等的效果。
图8是说明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的其它结构例的平面图,对于与上述附图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8中,与图3的不同点在于构成如下的构造在导光板GLB的光反射面REF上,具有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的多个直线状的光反射图形REF,在斜向上彼此具有等节距间隔并交叉而形成网眼状,并且,沟的深度,在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3侧形成得浅,朝着主光线的前进方向(箭头方向)逐渐变深。
此外,这些光反射图形REP,与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对应地形成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R1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R2,在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R1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R2之间所形成的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中,这些光反射图形REP的沟的深度形成得深。
在这样构成的导光板GLB中,由于来自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2的光分别垂直接触光反射图形REP并进行漫反射和光漫射,因此,在成为光反射图形区域的切换部分的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中,在视角方向上观察到的不自然得到改善,不会产生亮度不均。
图9是说明安装了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便携式电话的构造例的图。该便携式电话是由主体部框体MB和显示部框体DB构成的折叠式电话。主体框体部MB内置有发送接收电路和数据处理电路等,表面设置有键盘KB和功能操作按钮MP等。此外,在显示部框体DB中,由在内面具有形成像素用的电极的一对透明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而构成的液晶显示板PNL、印刷电路板PCB、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说明的在光反射面REF上形成了由同心圆状的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构成的多个光反射图形REP的导光板GLB、以及发光二极管LED等构成的背光源装置BL,被安装收容在支架(holder)HLD中。
在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板PNL,能够使来自由实施例1所说明的导光板GLB、发光二极管LED等构成的背光源装置BL的没有亮度差的高亮度的反射光进行漫射,因此,能够获得高亮度、没有亮度不均的清晰的显示图像。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应用于安装了使用具有LED背光源装置BL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模块的便携式电话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应用于使用了该液晶显示板的液晶电视、液晶车载导航器、支持数字介质的监视器、医疗用液晶监视器、印刷/设计用液晶监视器等显示装置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的形成区域间设置光反射图形的端部彼此交叉的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由各发光元件照射的所有的光都垂直接触各光反射图形并进行反射和漫射,由此,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的视角方向上,在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彼此间的交界线上难以产生亮度差,因此可以获得能够获得高亮度、没有亮度不均的显示图像,能够提高显示像质等极其优异的效果。
此外,最好将光漫射图形交叉区域的范围设定在发光元件间的间隔的5%~15%,由此,在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彼此之间难以产生有亮度差的交界线,因此,能获得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等极其优异的效果。
此外,最好以等间隔形成光反射图形的排列节距,并且沟的深度形成得离开发光元件越远越深,由此,能使光反射量从各发光元件的正面朝着扩展开的方向增大,能使视角方向的面内亮度均匀化,从而可以获得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等极其优异的效果。
此外,最好使在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所形成的光反射图形的沟的深度比在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的光反射图形的沟的深度深,由此,能使光反射量从各发光元件的正面朝着扩展开的方向增大,能使视角方向的面内亮度均匀化,从而可以获得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等极其优异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在内面具有形成像素用的电极的一对透明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地构成的液晶显示板;设置于上述液晶显示板的背面、并且在与上述液晶显示板相对的前面具有使光呈面状展开地进行漫射的光射出面和在与上述光射出面方向相反的背面具有使光反射到该光射出面的光反射面的导光板;以及设置于上述导光板的侧壁、并且将光照射到上述导光板内的多个发光元件;上述光反射面,朝向与上述发光元件的各主光线的前进方向相同的方向、具有以上述发光元件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沟的多个光反射图形,与上述发光元件相对应地分开形成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并且在上述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上述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之间具有上述光反射图形的端部彼此交叉的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光反射图形的沟,为剖面呈大致V字状的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其区域(a)设置在上述发光元件间的间隔(b)的5%~15%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反射图形,以等间隔的排列节距形成,并且上述沟的深度形成得朝与上述发光元件的主光线的前进方向相同的方向变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形成的上述光反射图形的沟的深度,比在上述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形成的上述光反射图形的沟的深度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发光元件为点光源的发光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点光源的发光元件为LED。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实现高亮度、没有亮度不均的清晰的图像显示。本发明的结构,包括设置于导光板(GLB)的侧壁、并且将光照射到该导光板(GLB)内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ED),导光板(GLB)的光反射面(REF)的、朝向与发光二极管(LED)的各主光线的前进方向相同的方向、具有以该发光二极管(LED)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沟的多个光反射图形(REP),分开形成分别与发光二极管(LED)对应的第1光漫射图形区域(R1)和第2光漫射图形区域(R2),并且在该第1光反射图形区域(R1)和第2光反射图形区域(R2)之间设置光反射图形(REP)的端部彼此交叉的光反射图形交叉区域(RT)。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680853SQ200510063239
公开日2005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7日
发明者斋藤健, 岛野重雄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