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7514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一 种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通过粘接剂将透明罩 粘贴在其液晶显示板的表面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移动电话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公知有在其液晶显示板
的表面配置例如由丙烯树脂等构成的保护罩(透明罩),并用粘接 剂对其进行粘贴的结构。
若在保护罩和液晶吸显示板之间存在空气层,则会在该空气层 的界面上发生不必要的界面反射,显示的对比度降低,因此还公知 有,预先通过所述粘接剂(具有与所述透明罩接近的折射率)在液 晶显示板上粘贴所述保护罩的结构。
这里,液晶显示板是将 一 对例如由玻璃构成的基板通过密封件 粘合,并在所述一对基板之间夹持液晶层的结构。并在各个基板的 与液晶层相反侧的表面通过粘接件配置有偏振片。
因此,所述保护罩是粘贴在配置于所述液晶显示板的观察者一 侧的偏振片的上表面上的结构。
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在下面的对比文献1中被公开。 另外,作为与本发明有关的专利文献,除专利文献1还有下面的专
利文南大2~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87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423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4-32641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22118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128129号公报但是,发现在偏振片的上表面粘贴保护罩而构成的液晶显示装 置有时会有发生辉点不良的部位。并且,已经判明其原因在于在液 晶显示板的观察者侧的基板表面形成的、被称为凹坑的化学研磨伤痕。
这样的研磨伤痕是当对液晶显示板的至少观察者侧的基板进行 化学研磨进而使板厚形成得较薄时,形成在研磨面的伤痕,通过存 在于该伤痕内的空气层的界面上的界面反射而发生辉点不良。此外, 像上述那样,通过粘接剂在所述基板的研磨面配置偏振片,但是由
于基板与偏振片之间的粘接件的厚度通常为10 25 n m这么薄,因此 不能够填埋研磨伤痕,成为在所述研磨伤痕内依然留存有空气层的状态。
因此,期望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避免基于所述研磨伤痕的辉点 不良,并由此谋求显示质量的提高。
另外,除上述凹坑问题以外,还发现粘贴保护罩而构成的液晶 显示装置在其显示区域内有时会有沿其周围带黄色的被称为黄边的 环状的显示不均。
已经判明其原因是,在配置于粘贴有保护罩的液晶显示板的观 察者一侧的基板上的偏振片中,容易吸收湿气使端部发生膨胀,由 该膨胀而导致液晶显示板变形。
即,保护罩由比较厚的材料构成,粘贴于其上的液晶显示板在 其周边由所述偏振片的端部的膨胀而受到与所述保护罩相反方向的 力,并以向所述保护罩侧凸出的方式发生变形。
这样的变形导致在液晶显示板的显示区域内,产生一对基板之 间的间隙扩大了的部分,在该部分中产生所述黄边。
因此,期望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避免所述黄边,并由此谋求显 示质量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避免因液晶显示板的靠观察者 一 侧的基板的表面形成的、被称为凹 坑的化学研磨伤痕导致的辉点不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 结构避免所谓的黄边的产生。
此外,在所述专利文献2中没有公开涉及黄边的问题,但公开 了在液晶显示板的基板上有伤痕的情况下,用透明树脂层填埋该伤 痕,并在其上通过粘接层粘结偏振片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没有 记载上述伤痕是否是因化学研磨导致的伤痕,另外,还是一种不具 有保护罩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专利文献3中没有公开涉及凹坑或黄边的问题, 而公开了在液晶显示板的靠观察者一侧的表面配置有触摸板(相当 于上述保护罩)结构,但不是触摸板粘贴在液晶显示板上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专利文献4中,与专利文献l一样,公开了在偏
振片上粘贴透明触摸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并没有公开关于凹坑的问题。
而且,在所述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通过粘接剂50将触摸板粘贴 在液晶显示板上,并在所述触摸板的上表面配置偏振片6a的结构。 另外,还公开了通过化学研磨使所述触摸板的上基板8a和液晶显示 板的下基板22b部分地变薄,并在其中配置偏振片的结构。但是并 没有对液晶显示板的上基板22a进行化学研磨的记载,并且,偏振 片也没有粘贴在触摸板的里侧。
下面对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结构的要点进行简单的说明。
(1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
液晶显示板,例如具有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比配置在 靠观察者一侧的第二基板、和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 +反之间的液晶层;
透明罩,通过第一接合部件粘贴在所述液晶显示板的所述靠观 察者一侧的表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罩具有通过第二接合部件粘贴在所述透明罩的与所述 第二基板相对的表面上的光学部件,
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对所述靠观察者一侧的表面实施化学研磨而 成的》开磨面,
所述第一接合部件与所述第二基板的研磨面和所述光学部件双 方直接接触,并覆盖与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显示区域对应的整个 部分,
所述第一接合部件的厚度是30 200 nm,所述第二接合部件的 厚度是10 25jam。
(2)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的结构为前提,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件的厚度是30 100Mm。
(3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 、 (2)的任一结构 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件是使液体固化而成的粘接 件。
(4)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 、 (2)的任一结构 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件是粘接件。
(5)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至(4)的任一结构 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合部件是粘接件。
(6)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至(5)的任一结构 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件包括偏振片和相位差板中的至 少一个。
(7)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至(6)的任一结构 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俯视时,所述透明罩的端部和所述光学部件 的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基板向外侧溢出。
(8)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至(6)的任一结构 为前提,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粘合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 板的密封件,
俯视时,所述光学部件的端部位于与所述密封件相比靠近显示 区域一侧的位置,
8所述第 一 接合部件覆盖所述光学部件的整个侧面。
(9)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至(6)的任一结构 为前提,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粘合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 板的密封件,
俯视时,所述光学部件的端部与所述密封件重叠。
(10)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至(9)的任一结 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罩是由玻璃板或树脂板构成的保护罩。
(11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 )至(9)的任一结 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罩具有触摸板的功能。
(12)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
液晶显示板,例如具有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比配置在 靠观察者一侧的第二基板、和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 板之间的液晶层;
透明罩,通过第一接合部件粘贴在所述液晶显示板的所述靠观 察者一侧的表面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罩具有通过第二接合部件粘贴在所述透明罩的与所述 第二基板相对的表面上的光学部件,
俯^L时,所述透明罩的端部和所述光学部件的端部相对于所述 第二基板向外侧溢出。
(13)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2)的结构为前提,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对所述靠观察者一侧的表面实施化 学研磨而成的研磨面,
所述第一接合部件与所述第二基板的研磨面和所述光学部件双 方直接接触,并覆盖与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显示区域对应的整个 部分,
所述第一接合部件的厚度是30 200 Mm,所述第二接合部件的 厚度是10 25nm。
(14)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2)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件的厚度是30~200|am。
(15)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2)至(14)的任一 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件的厚度是30 100nm。
(16)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2)至(15)的任一 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件是使液体固化而成的 粘接件。
(17)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2)至(15)的任一 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件是粘接件。
(18)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2)至(17)的任一 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合部件是厚度为10 25jam的
粘接件。
(19)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2)至(18)的任一 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件包括偏振片和相位差板中 的至少一个。
(20)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2)至(19)的任一 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罩是由玻璃板或树脂板构成的
保护罩。
(21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以(12)至(19)的任一 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罩具有触摸板的功能。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上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 范围内可做各种变更。
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避免由在液晶 显示板的靠观察者 一 侧的基板表面形成的、被称为凹坑的化学研磨 伤痕而导致的辉点不良。另外,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通过 简单的结构来避免所谓的黄边的产生。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相 当于图2的沿I-I线的截面。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的液晶显示板的一个
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A 图4B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 图,相当于图2的沿I-I线的截面。
图5A 图5C是对液晶显示板的显示区域中产生黄边的原因进行
说明的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避免黄边的理由的
说明图。
图7A 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用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整体结构)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表示移动电话用的液晶显示装置。
首先是液晶显示板P N L 。该液晶显示板P N L是将夹置液晶而互 相相对配置的基板SUB1和基板SUB2作为外围器件,在该基板 SUB2侧的表面的显示区域(在图3中用符号AR表示)内能够识别 图像。基板SUB1的一边形成为比基板SUB2更向外侧延伸,在该延 伸部上搭载有用于独立地驱动显示区域内的各像素的驱动电路 DRV。另外,外部信号通过安装在该基板SUB1上的柔性基板FLB 被输入到该驱动电路DRV。
另外,偏振片(未图示)(在图1中用符号POLl表示)粘贴在 基板SUB1的与液晶相反一侧的表面上。该偏振片POL1是用于^f吏液 晶的动作可视化而设置的。
另外,也在基板SUB2的与液晶相反一侧的表面配置偏振片
iipol2,该偏振片pol2并不直接粘贴在基板sub2上,而是粘贴在
后述的透明罩cov侧的结构。
此外,用图3说明该液晶显示板pnl更具体的结构。 例如作为保护罩而发挥作用的例如由玻璃基板(玻璃板)或树
脂板构成的透明罩cov配置在液晶显示板pnl的观察者一侧的表面。
该透明罩cov在与液晶显示板pnl的显示区域ar相对的部分 以外的区域形成有遮光膜blk,能够通过由该遮光膜blk围成的窗 wd识别液晶显示板pnl的显示区域ar。此外,该遮光膜blk例 如通过印刷等形成在透明罩cov的例如下表面(相对于观察者侧相 反侧的表面)。
上述偏振片pol2粘贴在该透明罩cov的液晶显示板pnl侧的 表面。在上述偏振片pol2的一侧预先形成片状的粘接件(接合部 件)adh2,通过将该粘接件adh2按压在上述透明罩cov上,从 而能够将该偏振片pol2粘贴在该透明罩cov上。粘接件adh2的 厚度是10 25 m m,与通常的带粘接件的偏振片所使用粘接件相同。 但是,与以往的通过粘接件adh2将偏振片pol2粘贴在基板sub2 上的做法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将其贴附在透明罩cov上。
另外,粘贴有上述偏振片pol2的透明罩cov是在粘贴有该偏 振片pol2的表面上,例如使用片状的粘接件(接合部件)adh1而 粘合在液晶显示板pnl的基板sub2的观察者一侧的表面。也就是 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件adh1的位置与粘接件adh2的位置, 与以往的结构相比是相反的。
上述粘接件adh1的厚度比例如形成于偏振片pol2上的粘接 件adh2大,像后面明确记载的那样,粘接件adh1还具有填埋在 液晶显示基板pnl的基板sub2上形成的、被称作凹坑的化学研磨 伤痕的功能。
进一步,在液晶显示板pnl的与透明罩cov相反的一侧配置 有背光源bl。该背光源bl具有与液晶显示板pnl的显示区域ar相对的面光源。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将透明罩cov用作保护罩的情况,但 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构成触摸板的基板。也就是说,透明罩cov 可以是具有触摸板功能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粘接件ADH1是使用片状结构的部件, 但也可以使用例如由液体材料构成的粘接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 可以在液晶显示板PNL的基板SUB2的表面(或者是粘贴在透明罩 COV上的偏振片POL2的表面)涂布由液体材料构成的粘接件,并 粘合预先粘附有偏振片POL2的透明罩COV。在这种情况下,以固 化时的厚度为30~200ym (优选30 100jum)的量将粘接件ADH1 涂布在液晶显示板PNL的基板SUB2的表面,由此,粘接件ADH1 能够可靠性良好地填埋上述基板SUB2上形成的化学研磨伤痕。 (液晶显示板PNL)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板PNL的一个实施例的大致俯视图。
在图3中,有基板SUB1,在相对于该基板SUB1的前方侧(观 察者侧)相对地配置有基板SUB2。
基板SUB2形成得比基板SUB1的面积小,例如在图中的下侧, 具有暴露上述基板SUB1的区域。在该区域中的该基板SUB1上搭载 有由独立地驱动后述各像素的半导体装置构成的驱动电路DRV。
基板SUB2通过在其周边配置的由环状的图案构成的密封件SL 而固定在上述基板SUB1上,该密封件SL用于密封在基板SUB1与 基板SUB2之间夹持的液晶。
由上述密封件SL包围的液晶封入区域构成了显示区域AR。严 密地说,该显示区域AR是指包围像素的集合体的外轮廓区域(图 中用粗虛线框围成的区域),在以下的说明中也表达该含义。因此, 有时会在该显示区域A R与密封件S L之间存在 一 定的间隙。
在上述显示区域AR中的上述基板SUB1的靠液晶 一侧的表面上 形成有向图中的x方向延伸,并在图中的y方向并列设置的栅极信号线GL;及与这些栅极信号线GL绝缘,向图中的y方向延伸, 并在图中的x方向并列设置的漏极信号线DL。
由邻接的 一对栅极信号线GL和邻接的 一对漏极信号线DL包围 的区域(例如图中虚线框B表示的区域)构成像素区域,由此各像 素区域在上述显示区域AR内以阵列状配置。
如图中虛线框B的部分放大图B,所示,在各像素区域中,通过 形成以下部件而构成像素,这些部件是由来自栅极信号线GL的信 号(扫描信号)而导通的薄膜晶体管TFT;通过该被导通的薄膜晶 体管TFT而被供给来自漏极信号线DL的信号(图像信号)的像素 电极PX;及在与驱动上述薄膜晶体管TFT的栅极信号线GL邻接的 其他栅极信号线GL和像素电极PX之间形成的电容元件Cadd。
电容元件Cadd是用于使向像素电极PX供给的图像信号长时间 地存储在该像素电极PX内而设置的。
另夕卜,在与基板SUB1相对配置的基板SUB2的靠液晶一侧的表 面中,上述像素电极PX和在各像素区域内共同形成的相对电极(未 图示)之间产生电场。
通过与上述各栅极信号线GL对应的输出端口连接并在液晶显 示区域AR的左右两侧中的任一侧延伸的配线Wg ,从驱动电路DRV 向上述各栅极信号线GL供给扫描信号。从与上述各漏极信号线DL 对应的输出端口并通过配线Wd从上述驱动电路DRV向上述各漏极 信号线DL供给图像信号。
上述扫描信号是例如以从各栅极信号线GL的上级向下级再回 到上级的顺序被供给到各栅极信号线GL,与扫描信号的供给时刻相 配合地供给图像信号。
通过固定在TFT基板SUB1的图中下侧的端边上的柔性基板 FLB向上述驱动电路DRV供给输入信号。
此外,虽然图中没有表示,在基板SUB2的液晶一侧的表面上 形成有黑矩阵(遮光膜)、滤光板及上述相对电极,在该相对电极 的表面形成有配向膜。
14另外,虽然图中没有表示,在由密封件SL包围的区域内,在基
板SUB1和基板SUB2之间分散地配置有例如球状或柱状的间隔片, 由该间隔片使基板SUB1和基板SUB2之间的间隙均匀。
图1是表示将液晶显示板PNL与透明罩COV互相粘合的情况 的图,表示沿图2的I-1线的剖视图(此外,省略了上述遮光膜BLK 的图示。在以下的剖视图中也一样)。
透明罩COV例如形成得比液晶显示板PNL大,以该液晶显示 板PNL的外轮廓位于透明罩COV的外轮廓的内侧的方式粘合透明
罩cov。
在透明罩COV的靠液晶显示板PNL —侧的表面上粘贴有偏振 片POL2。
偏振片POL2例如,其面积形成得比透明罩COV的面积小,其 外轮廓位于透明罩COV的外轮廓的内侧。
并且,上述偏振片POL2以其周边的端部与上述液晶显示板PNL 的密封件SL重叠的方式形成。由于上述偏振片POL2具有能够使显 示区域AR内的液晶的动作可视化的功能,因此配置上述偏振片 POL2使其充分地覆盖液晶显示板PNL的至少显示区域AR。
通过预先粘贴在上述偏振片POL2 —面上的片状的粘接件ADH2 粘结在上述透明罩COV上而将上述偏振片POL2粘贴在该透明罩 COV上的情况与上述相同。这里,上述粘接件ADH2的厚度比较薄, 为10 25 iu m。
然后,像这样粘贴了偏振片POL2的透明罩COV在其偏振片 POL2 —侧的表面上通过与液晶显示板PNL之间夹置例如形成为片 状的粘接件ADH1而被粘合在液晶显示板PNL上。
上述粘接件ADH1优选具有例如与液晶显示板PNL的基板 SUB2大致相同的折射率(优选两者的折射率差在0.2以下)。用于 防止在该粘接件ADH1的界面上由折射率的差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界 面反射,从而避免显示对比度的下降。
另外,粘接件ADH1的厚度为30 200|am,大于对上述透明罩COV粘贴偏振片POL2时使用的上述粘接件ADH2的厚度。
上述透明罩COV与液晶显示板PNL的粘合可以通过下面的方 式进行将上述粘接件ADH1粘结在液晶显示板PNL上,再将上述 透明罩COV的形成有偏振片POL2的一面压在上述粘接件ADH1上, 或者将上述粘接件ADH1粘结在透明罩COV的形成有偏振片POL2 的一面,再将上述液晶显示板PNL压在上述粘接件ADH1上。另夕卜, 上述粘接件ADH1可以是所谓的热固化型、光固化型、热固化型与 光固化型的混合型中的任意一种。
液晶显示板PNL的与上述透明罩COV粘合的面成为基板SUB2 的靠观察者一侧的面,在该面上,至少在显示区域AR的整个范围 内直接粘结上述粘接件ADH1。用来避免在上述显示区域AR内由上 述粘接件ADH1的有无而产生光的折射率的差。
此外,对粘结有上述粘接件ADH1的上述基板SUB2的靠观察 者一侧的表面,在其整个区域内实施化学研磨。
实施这样的化学研磨是为了谋求基板SUB2的薄型化。作为这 样的研磨,可以只进行化学研磨工序,也可以在化学研磨之后进行 机械研磨工序,还可以在机械研磨之后进行化学研磨工序。
在该情况下,通过上述化学研磨,有时会在基板SUB2的靠观 察者一侧的表面产生被称作所谓凹坑的化学研磨伤痕DNP。在该化 学研磨伤痕DNP中埋设上述粘接件ADH1,能够避免该化学研磨伤 痕DNP内存留有空气。像上述那样,上述粘接件ADH1的厚度为 30 200|am,是因为为了填埋该化学研磨伤痕DNP而具有充分的厚 度。
图中的实线圏A,内的图是放大表示基板SUB2与偏振片POL2 的分界面部分(实线圈A处)的图。如该图所示,可知,在基板SUB2 的表面形成有被称作凹坑的研磨伤痕DNP,该研磨伤痕DNP被在基 板SUB2与偏振片POL2之间形成的粘接件ADH1充分填埋。
由此,能够避免由于在基板SUB2的表面的研磨伤痕DNP中存 有空气而产生的辉点不良。也就是说,像以往那样,将上述偏振片POL2通过粘接于其上的
粘接件ADH2固定在液晶显示板PNL上,再用相当于上述粘接件 ADH1的粘接件进行该液晶显示板PNL的偏振片POL2与透明罩 COV的粘合,即,使粘接件ADH1和粘接件ADH2的位置与本实施 例相反,在这种的情况下,上述粘接件ADH2的厚度小,上述粘接 件ADH2有时不能够充分地填埋在形成于上述基板SUB2上的研磨 伤痕DNP,因此不能够充分应对所谓的辉点不良。
由于上述粘接件ADH1是为了消除在基板SUB2的显示区域AR 内形成的研磨伤痕DNP引起的不良情况而设置的,因此需要覆盖上 述显示区域AR地形成。但是,上述粘接件ADH1也可以越过上述 显示区域AR形成。换言之,上述粘接件ADH1的周边的端部可以 像图1所示的那样形成至例如密封件SL的外侧的区域。 (实施例二)
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图,与 图1相对应。在图4A中,与图1相同的符号表示与图1所示部件相
同的部件。
首先,在图4A中,与图l相比的特征结构是,透明罩COV形 成得比液晶显示板PNL大,以该液晶显示板PNL的外轮廓位于透明 罩COV的外轮廓的内侧的方式进行粘合。
另一特征结构是,偏振片POL2也形成得比液晶显示板PNL大, 其大小为使该液晶显示板PNL的外轮廓位于其外轮廓的内侧的大 小。在该透明罩COV的靠液晶显示板PNL —侧的面的整个区域、 或者在大致整个区域内,偏振片POL2通过在其与上述透明罩COV 之间夹置粘接件ADH2而被固定。
换言之,在俯视时,透明罩COV的端部和偏振片POL2的端部 相对于液晶显示板PNL的基板SUB2向外侧溢出地构成。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得到一种能够应对黄边的液晶显示装置。 下面将对该黄边及其对策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只应对上述黄边的情况下,例如图4B所示,也可以通过预先粘合在上述偏振片POL2上 的粘接件ADH2 (厚度10~25|am)将上述偏振片POL2固定在液 晶显示板PNL上,再用与实施例一所示的粘接件ADH1相同的粘接 件ADH1 ( 30 200 ju m )进行该液晶显示板PNL与透明罩COV的粘合。
但是,如图4A所示,若将上述偏振片POL2通过粘接在其上的 粘接件ADH2固定在透明罩COV上,再用上述粘接件ADH1进行该 液晶显示板PNL与透明罩COV的粘合,则能够得到与实施例一所 示相同的同时应对凹坑对策的效果。
这里,与上述实施例二的结构不同,在透明罩COV的端部和偏 振片POL2的端部构成为在俯视时位于液晶显示板PNL的基板SUB2 的内侧,相对于液晶显示板PNL的基板SUB2不向外侧溢出的情况 下,会产生上述黄边,针对该产生上述黄边的原因,使用图5A 图 5C进行说明。
图5A是表示粘合在液晶显示板PNL上的透明罩COV的端部及 夹置在该液晶显示板PNL和透明罩COV之间的偏振片POL2的端部 处于液晶显示板PNL的内侧时的图。为了便于说明,省略表示在偏 振片POL2和透明罩COV之间、以及在偏振片POL2与液晶显示板 PNL之间形成的各粘接件图示。
图5B表示偏振片POL2在其端部吸收湿气而该端部膨胀的状 态。该膨胀波及到与透明罩COV重合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由该 偏振片POL2的端部的膨胀导致的透明罩COV的变形极其微小。这 是因为通常透明罩COV形成得比液晶显示板PNL的基板SUB1、 SUB2厚。
另一方面,上述液晶显示板PNL以向上述透明罩COV侧凸出 的方式变形(弯曲)。这是因为与透明罩COV粘结的液晶显示板 PNL因在其周边偏振片POL2的膨胀而受到与透明罩COV—侧相反 方向的力。
上述液晶显示板PNL的上述变形,与粘结在上述透明罩COV一侧的基板SUB2 —起,在由该基板SUB2和密封件SL固定的基板 SUB1上也同样发生这样的变形。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基板SUB1和基板SUB2之间的封固液晶 的空间内,存在上述那样的间隔片,因此在显示区域AR的几乎整 个区域内基板SUB1和基板SUB2之间的间隙不会变小(图中的a的 间隙的部分),但是会在从密封件SL略微靠内侧一些的部分上产生 变形,在该部分上出现间隙变大(图中(3的间隙的部分)的现象。 因此,在该部分,液晶层的厚度发生变化。
在该部分中,如俯视液晶显示板PNL的示意图即图5C所示, 在液晶显示板PNL的显示区域AR内的密封件SL附近,产生环状 的黄边YB。
对此,图6是与所述图4A对应地表示本实施例的简略结构图, 示出在偏振片POL2的端部产生膨胀(图中用箭头SW表示)的情况。
但像上述那样,透明罩COV的端部和偏振片POL2的端部构成 为相对于液晶显示板PNL的基板SUB2向外侧溢出,因此,偏振片 POL2的上述膨胀不会对液晶显示板PNL产生影响,即不会对该液 晶显示板PNL —侧有力的作用。
因此,液晶显示板PNL不会由偏振片POL2的膨胀而发生变形, 从而能够避免黄边的产生。
另外,虽然期望偏振片POL2膨胀的区域不与基板SUB2重合, 但即使有一些重合,由于偏振片POL2的端部与实施例一相比位于 距显示区域AR较远的位置,因此即使液晶显示板PNL有一些变形, 液晶层的间隙变化了的位置也位于显示区域AR的外侧,因此能够 避免黄边的影响。
此外,在上述透明罩COV由例如丙烯树脂构成的情况下,与上 述偏振片POL2—样,其端部也容易膨胀,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 也优选适用本发明。 (实施例三)
图7A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是与图1对应的图。在图7A中,与图1相同符号表示与图1所示的部 件相同的部件。
在图7A中,与图1的结构相比,通过粘接件ADH2粘贴在透明 罩COV上的偏振片POL2的端部与粘接件ADH2—起,在由密封件 SL包围的区域的内侧,位于例如距该密封件SL的中心只相隔距离 cx ( 0.2mm以下)的位置。
另外,使粘贴有上述偏振片POL2的透明罩COV和液晶显示板 PNL粘合的粘接件ADH1以完全覆盖上述偏振片POL2的状态形成, 粘接件ADH1的端部在由密封件SL包围的区域的外侧,位于例如距 该密封件SL的中心只相隔距离P (O.lmm以下)的位置。
此外,上述偏振片POL2当然覆盖液晶显示板PNL的上述显示 区域AR。这是因为偏振片POL2是为了使该显示区域AR的液晶的 动作可视化而设置的。
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偏振片POL2的整个端部 (侧面)被粘接件ADH1覆盖,因此该偏振片POL2的端部不会吸 收湿气,从而能够避免该端部的膨胀。因此,能够防止黄边的产生。
另夕卜,通过将上述偏振片POL2的端部和粘接件ADH1的端部 分别设定在距密封件SL的中心上述范围的位置,能够大大地确保从 上述偏振片POL2的端部到粘接件ADH1的端部的距离,从而能够 可靠性高地阻止湿气向偏振片POL2的端部侵入。
但是不限于此,如图7B所示,上述偏振片POL2和粘接件ADH2 也可以以他们的端部与密封件SL重叠的方式、或与该密封件SL的 中心一致的方式向外侧延伸。
此外,在实施例三中,主要对应对黄边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 与实施例一同样地,在对液晶显示板PNL的基板SUB2实施化学研 磨的情况下,当然也能同时避免被称为凹坑的因化学研磨伤痕DNP 带来的损害。这是因为上述基板SUB2的表面至少在其显示区域AR 内被厚度大的粘接件ADH1覆盖。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三中,作为粘接在透明罩COV上的光学部件而将偏振片POL2作为一个实施方式举出。但是不限于此,例如还
可以是相位差板等其他光学部件。也就是说,所述光学部件包含偏 振片和相位差板中的至少 一个即可。
上述实施例一至三可以单独使用,或在互相不矛盾的情况下组 合使用,从而能够单独或相辅相承地发挥各个实施例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液晶显示板,其具有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比配置在靠观察者一侧的第二基板、和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透明罩,通过第一接合部件粘贴在所述液晶显示板的所述靠观察者一侧的表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罩具有通过第二接合部件粘贴在所述透明罩的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的表面上的光学部件,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对所述靠观察者一侧的表面实施化学研磨而成的研磨面,所述第一接合部件与所述第二基板的研磨面和所述光学部件双方直接接触,并覆盖与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显示区域对应的整个部分,所述第一接合部件的厚度是30~200μm,所述第二接合部件的厚度是10~25μm。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接合部件的厚度是30-100 n m。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接合部件是使液体固化而成的粘接件。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接合部件是粘接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接合部件是粘接件。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 部件包括偏振片和相位差板中的至少 一 个。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俯视时, 所述透明罩的端部和所述光学部件的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基板向外侧溢出。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 于粘合所述第 一 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密封件,俯视时,所述光学部件的端部位于与所述密封件相比靠近显示 区域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一接合部件覆盖所述光学部件的整个侧面。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 于粘合所述第 一 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密封件,俯视时,所述光学部件的端部与所述密封件重叠。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 明罩是由玻璃板或树脂板构成的保护罩。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 明罩具有触摸板的功能。
12. —种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液晶显示板,其具有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比配置在靠 观察者一侧的第二基板、和被夹持在所述第 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 之间的液晶层;透明罩,通过第一接合部件粘贴在所述液晶显示板的所述靠观 察者一侧的表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罩具有通过第二接合部件粘贴在所述透明罩的与所述 第二基板相对的表面上的光学部件,俯视时,所述透明罩的端部和所述光学部件的端部相对于所述 第二基板向外侧溢出。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对所述靠观察者一侧的表面实施化学研磨而成的研磨面,所述第一接合部件与所述第二基板的研磨面和所述光学部件双 方直接接触,并覆盖与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显示区域对应的整个部分,所述第一接合部件的厚度是30 200 Mm,所述第二接合部件的 厚度是10 25Mm。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接合部件的厚度是30 200y m。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接合部件的厚度是30 100 n m。
16.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接合部件是使液体固化而成的粘接件。
17.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接合部件是粘接件。
18.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接合部件是厚度为10 25^m的粘接件。
19.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 学部件包括偏振片和相位差板中的至少 一 个。
20.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 明罩是由玻璃板或树脂板构成的保护罩。
21.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 明罩具有触摸板的功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避免在液晶显示板的观察者侧的基板的表面形成的、被称为凹坑的因研磨伤痕导致的辉点不良。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液晶显示板,其具有第一基板、与第一基板相比配置在靠观察者一侧的第二基板、和夹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透明罩,通过第一接合部件粘贴在液晶显示板的靠观察者一侧的表面上,其中,透明罩具有通过第二接合部件粘贴在透明罩的与第二基板相对的表面上的光学部件,第二基板具有对该靠观察者一侧的表面实施化学研磨而成的研磨面,第一接合部件直接与第二基板的研磨面和光学部件双方接触,并覆盖整个与第二基板的表面的显示区域对应的部分,第一接合部件的厚度是30~200μm,第二接合部件的厚度是10~25μm。
文档编号G02F1/13GK101493587SQ200910002350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1日
发明者石井克彦, 高桥理纱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