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791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尤其可以适当地适用于使用在载体液中分 散了调色剂的液体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感光体鼓、中间转印带等转印带、经由转印带与感光体鼓抵 接的转印部件(转印滚筒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5所示,公开有如下所述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等),g卩在 包夹中间转印带80的状态下,使转印滚筒51与感光体鼓10的上端部抵 接,并且在转印滚筒51和感光体鼓10的抵接位置的两侧形成有大致相同 长度的巻绕部分80L、 80R。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 — 166611号公报
还有,根据该以往例可知,将感光体鼓10的显影剂像转印于中间转 印带80时的转印效率不充分是实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实情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将感 光体鼓的像转印于转印带时的转印效率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人等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反复进行研究的结果,得到了以下方 面的见解。即,如图5所示,在将中间转印带80巻绕于感光体鼓10而形 成圆弧状的夹持部(nip)N的情况下,对于该夹持部N,为了便利,可以 将以下的两个分为区间。即,可以分为相对于连结一次转印滚筒51的旋 转中心(轴中心)54和感光体鼓10的旋转中心(轴中心)14的直线Pl 位于沿着中间转印带80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区间(以下,称为"上游 巻绕夹持部区间A")、和位于沿着中间转印带80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 区间(以下,"下游巻绕夹持部区间B")。还有,本发明人等发现在该夹持部N中以相同程度确保上游巻绕夹持
部区间A的宽度(以下,称为"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和下游巻绕夹持 部区间B的宽度(以下,称为"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的结构中,转印
效率降低。本发明人等将其原因设想为如下,即上游巻绕夹持部区间A
中被赋予电场的部位A1中,在中间转印带80和感光体鼓IO上的调色剂 层接触的情况下,调色剂层相对于感光体鼓10机械地被按压,调色剂层 难以从感光体鼓10脱离,或由于上游巻绕夹持部区间A的微小缝隙部中 的放电,调色剂的电荷变得不稳定,导致转印效率降低。还有,这一点的 详细情况在后叙述。
本发明人等进而经过反复的研究的结果,得到通过相对地减小上游巻 绕夹持部宽度,能够改善转印效率的见解,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感光体鼓; 转印带,其巻绕在所述感光体鼓上并且向第一方向移动;转印部件,其隔 着所述转印带在抵接位置与所述感光体鼓抵接,所述转印带在第一位置与 所述感光体鼓接触,在第二位置从所述感光体鼓离开,并且,将所述抵接 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所述感光体鼓周面距离设为比所述第一位置 和所述抵接位置之间的所述感光体鼓周面距离长。
还有,作为本说明书所示的"转印带",除了 (a)用于将从感光体鼓
转印的显影剂像输送至二次转印位置的中间转印带之外,可以例示由(b) 记录介质输送带、和在记录介质输送带上保持并与记录介质输送带一同被 输送的记录介质(纸张、薄膜、布等)构成的转印带。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感光体鼓; 转印带,其巻绕在所述感光体鼓上并且向第一方向移动;转印滚筒,其隔 着所述转印带与所述感光体鼓抵接,在以所述感光体鼓的轴向剖面观察 时,所述感光体鼓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所述转印带在相对于连结所述感 光体鼓和所述转印滚筒的轴中心的直线和所述感光体鼓的外周面的交点 位于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的接触位置与所述感光体鼓接触,相 对于所述感光体鼓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巻绕之后,在相对于所述交点位于 第一旋转方向的离开位置离开,并且,将从所述交点到所述离开位置的所 述感光体鼓的周面距离L2设为比从所述接触位置到所述交点的所述感光体鼓的周面距离L1长。
在第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可以是,具有弹性部件 和支承滚筒,该弹性部件将所述转印滚筒向所述感光体鼓按压,该支承滚 筒配设于以所述转印带为基准的所述转印滚筒侧及所述感光体鼓侧中的 所述转印滚筒侧,且将所述转印带向所述感光体鼓侧按压。
另外,在第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可以是,所述转 印带架设于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所述感光体鼓抵接于所述转印带的从所 述第一滚筒向所述第二滚筒输送的面,并且,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支承 滚筒,其配设于以所述转印带为基准的所述转印滚筒侧及所述感光体鼓侧 中的所述转印滚筒侧,且配设于比所述接触位置更靠所述第一滚筒侧。
在第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可以是,具有挤压所述
感光体鼓上的显影剂的挤压部件;回收由该挤压部件挤压的显影剂的回收
部件,所述回收部件配置于所述支承滚筒的铅垂下方,并且具有向铅垂上 方开口的开口部。
进而,在第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可以是,所述转 印带依次抵接于所述支承滚筒、所述转印滚筒、所述感光体鼓。 另外,在第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可以是,所述感
光体鼓的周面距离LhO,或所述感光体鼓的周面距离L1"0。还有,作为 "L阔"即"L1约为0"的情况,可以例示从"0<L1《1"选择的值。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黄色显影剂
用感光体鼓,其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且将黄色显影剂显影;品红色显影剂用 感光体鼓,其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且将品红色显影剂显影;青色显影剂用感 光体鼓,其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且将青色显影剂显影;黑色显影剂用感光体 鼓,其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且将黑色显影剂显影;转印带,其巻绕在所述黑
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上;第一转印滚筒,其隔着所述转印带在抵接位置与 所述黑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抵接,
所述转印带在第一位置与所述黑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接触,在第二位 置从所述黑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离开,
在所述黑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中,将所述抵接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 间的周面距离设为比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抵接位置之间的周面距离长。
6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形成圆弧状的夹持部同时将上游巻绕夹 持部宽度设为比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小,因此,能够提高将感光体鼓的像 转印于转印带时的转印效率。尤其是,在适用于具有黄色、品红色、青色、 及黑色的四个制像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从各感光体鼓向 转印带的转印效率。还有,关于与这些方面有关的详细情况,使用实验结 果在后叙述。


图1是表示构成实施例1 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要件 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用于说明一次转印滚筒的支承状态的说明图。 图4 (a)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特征的说明图,(b)是用 于说明实施例3的特征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比较例(以往例)的特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性能试验及比较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7是表示构成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要件的说明图。
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表示构成实施例5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要件的说明图。 图IO是表示构成实施例6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要件的说明图。 图11是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表示构成实施例7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要件的说明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A 1C一图像形成装置5、 5Y、 5M、 5C、 5K—制像部;10、 IOY、 IOM、 IOC、 IOK—感光体鼓;51、 51Y、 51M、 51C、 51K——次转 印滚筒;56 —转印部件;61、 61Y、 61M、 61C、 61k、 62、 62Y、 62M、 62C、 62K—支承滚筒;80—中间转印带(转印带);81—第一滚筒;82 —
第二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中,将液体显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例子来说明,但本发明还可以适 用于干式电子照片工序的图像形成装置。
A.实施例1 实施例3 a.共通结构
首先,简单说明实施例1 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共通的结构。 这些图像形成装置是所谓的"单色机",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制像
部5;中间转印带80;第一滚筒81;第二滚筒82;第一支承滚筒61;第
二支承滚筒62; 二次转印单元90。另外,制像部配设于第一滚筒81和第 二滚筒82之间,并具有感光体鼓IO、潜影清除器6、清洁装置8、带电 部件ll、曝光单元12、显影单元30、感光鼓挤压装置70、和一次转印滚 筒51。
感光体鼓10构成为在外周面形成有感光层的大致圆筒形状(外径 80mm),其外周面向依次沿潜影清除器6、清洁装置8、带电部件11、曝 光单元12、显影单元30、感光鼓挤压装置70的方向旋转。另外,感光体 鼓10的感光层由非晶硅像担载体构成。
带电部件11是使用电晕带电器构成的,从未图示的电源装置向其施 加与液体显影剂的带电极性相同极性的偏压,从而使感光体鼓10带电。 还有,还可以由带电滚筒构成带电部件11。另外,曝光单元12通过由LED 头或激光扫描光学系等向感光体鼓IO上照射光像而形成潜影。
显影单元30具有显影滚筒20;贮存黑色(K)的液体显影剂的显 影剂容器31;用于从显影剂容器31向显影滚筒20供给液体显影剂的显影 剂供给滚筒32。还有,利用显影单元30将在感光体鼓10上形成的潜影显 影。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这样在各显影剂容器31中收容的显影 剂,使用由调色剂粒子及载体液(例如,不挥发性液体载体)构成的液体 显影剂。另外,作为调色剂,可以使用向热塑性树脂中分散颜料等着色剂 的粒子。另外,作为载体液,在低粘性低浓度的液体显影剂的情况下,例 如,可以使用Isopar (商标埃克森公司)的绝缘性液体载体等。进而, 在显影剂容器31贮存的液体显影剂除了黑色(K)以外的颜色的液体显影 剂之外,例如可以为黄色(Y)、品红色(M)、或青色(C)的液体显影剂。感光鼓挤压装置70以与感光体鼓10对置的状态配置于位于显影单元
30的上方即中间转印带80的下方的部位。S卩,感光鼓挤压装置70相对于 显影单元30,配置于沿着感光体鼓10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并回收感光 体鼓10上的显影剂中的剩余量。该感光鼓挤压装置70具有两个挤压滚 筒71;在每一个挤压滚筒71设置的清洁板72;回收容器73。
挤压滚筒(直径20mm) 71构成"挤压部件"的具体例,具有金 属制的基体部、和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同时装配于基体部的外周部(例如 聚氧酯橡胶)的大致圆筒状的表层部(壁厚2.5mm、硬度JIS —30° )。 另夕卜,该挤压滚筒7.1的IOOV施加时的电阻为104Qcm。该挤压滚筒(直 径20mm) 71与感光体鼓10滑接的同时向与感光体鼓10相反的方向旋 转,从感光体鼓10上除去载体液。另外,各清洁板72是使用橡胶等弹性 体而构成的,以按压状态与对应的挤压滚筒71抵接,刮落在挤压滚筒71 上残留的载体液而除去。进而,作为回收部件的回收容器73进行各清洁 板72刮落的显影剂的回收。
第一滚筒81和第二滚筒82在水平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配设。另外, 中间转印带80构成为环状,并且构成转印带的具体例。该中间转印带80 架设在第一滚筒81和第二滚筒82之间,通过构成驱动滚筒的第二滚筒82 被旋转驱动,同时在第一滚筒81及第二滚筒82之间循环移动。还有,第 一滚筒81是用于向中间转印带80赋予张力的张紧滚筒。
在第一滚筒81及第二滚筒82之间循环的中间转印带80的外周面85 中从第一滚筒81向第二滚筒82输送的一部分85a朝向下方的同时与感光 体鼓10接触。另外,该中间转印带80是使用导电性聚酰亚胺构成的环状 带(带宽度324mm、壁厚80pm),构成转印带的具体例。还有,该中 间转印带80的"电阻(250V施加时的体积电阻值)"为"101QQcm"。但 是,也可以代替该中间转印带80,使用依次层叠了使用导电性聚酰亚胺构 成的基材层(厚度80jiim)、使用聚氨酯橡胶构成的弹性层(厚度200pm、 JIS—A30度)、和由氟系树脂(PFA等)或氟系橡胶等构成的涂层(厚度 10pm)的弹性中间转印带(带宽度324mm、壁厚290nm、全层的电阻 100Qcm)o
一次转印滚筒(外径30mm、电阻104Q ) 51是所谓的"偏压滚筒",以包夹中间转印带80的状态与感光体鼓10抵接。另外, 一次转印滚筒51
具有金属制的基体部、和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同时装配于基体部的外周
部的大致圆筒状的表层部(壁厚5.0mm、原材料聚氨酯橡胶、硬度JIS 一30° )。另外,该一次转印滚筒51的IOOV施加时的电阻值为104Q。
该一次转印滚筒51如图3所示,利用支承部件150支承为能够向上 下滑动的状态。还有, 一次转印滚筒51将其旋转中心54配设在感光体鼓 10的旋转中心14的铅垂上方(参照图2),同时使用弹性部件(施力机构) 155的作用力,被向感光体鼓10的旋转中心14的方向按压,从而向中间 转印带80、感光体鼓10施加一定的载荷(一次转印载荷5kgf)。 g卩,在 支承部件150形成的滑动孔151中,以能够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的状态装 配有将一次转印滚筒5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状态的滑块152。而且,利用在 支承部件150装配的施力机构(弹簧)155,将滑块152向铅垂下方施力, 因此,从一次转印滚筒51向中间转印带80、感光体鼓10施加一定的载荷。
若向一次转印滚筒51施加偏压,则在显影的感光体鼓10附着的调色 剂像转印于中间转印带80的外周面85,在中间转印带80的外周面85形 成单色的调色剂像。还有,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1 3中,连结一次转 印滚筒51的轴中心(旋转中心)54、和感光体鼓10的轴中心(旋转中心) 14的直线Pl形成为铅垂线,该直线Pl和感光体鼓10的外周面的交点P2 位于感光体鼓10的上端部。
潜影清除器6及清洁装置8相对于直线Pl,在感光体鼓10的下游侧 依次配置。在此,潜影清除器6用于在利用一次转印滚筒51的一次转印 工序后,消除在感光体鼓10上的潜影,清洁装置8用于从感光体鼓10除 去"在一次转印工序时,不向中间转印带80移动而在感光体鼓IO残留的 显影剂"。
第一支承滚筒61及第二支承滚筒62是金属制的滚筒(外径12mm), 如图3所示,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150的规定位置,同 时从上方按压"中间转印带80中从第一滚筒81向第二滚筒82输送的一 部分80A"。但是,第一支承滚筒61相对于一次转印滚筒51配置于第一 滚筒81侧(以下,称为"相对于一次转印滚筒51的上游侧"),第二支承 滚筒62相对于一次转印滚筒51配置于第二滚筒82侧(以下,称为"相
10对于一次转印滚筒51的下游侧")。还有,中间转印带80巻绕在感光体鼓 10上,而形成圆弧状的夹持部N。
在实施例1 3中,在相对于一次转印滚筒51的上游侧及下游侧配置 支承滚筒61、 62,将中间转印带80向下方按压。因此,中间转印带80 的输送路径蜿蜒,其张力提高,但防止一次转印滚筒51经不住中间转印 带80的张力而浮起的情况。还有,能够将一次转印滚筒51以规定压力(一 次转印载荷5kgf)抵接于感光体鼓10,因此,根据实施例1 3的图像 形成装置可知,从这一点也能够确保良好的转印效率。
二次转印单元90具有以夹着中间转印带80与第二滚筒82对置的 状态配置的二次转印滚筒91;清洁装置92。还有,在配置了二次转印滚 筒91的转印位置中,在中间转印带80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在用记录介 质输送路径L输送的记录介质(纸张、薄膜、布等)上。还有,使用未图 示的定影单元,将被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介质上。
b.特征性结构
其次,说明实施例1 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比较例的图像形 成装置的特征性结构。还有,在任何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将"沿着第一支 承滚筒61及一次转印滚筒51的旋转中心61a、54之间的水平方向的距离"、 和"沿着第二支承滚筒62及一次转印滚筒51的旋转中心62a、 54之间的
水平方向的距离"设为恒定。 b—1.实施例1及2
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如图4 (a)所示,将第一支承滚筒61的 下端部63配置于所述交点P2的下方,将第二支承滚筒62的下端部64配 置于第一支承滚筒61的下端部63的更下方。因此,圆弧状的夹持部N中 构成相对于连结一次转印滚筒51的轴中心54和感光体鼓10的轴中心14 的直线P1 "位于沿着中间转印带80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间(即下游 巻绕夹持部区间B)的部分"的中心角V2大于"构成位于沿着中间转印 带80的上游侧的区间(即上游巻绕夹持部区间A)的部分"的中心角VI。
因而,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夹持部N中构成下游巻绕夹持部区 间B的部分的宽度(以下,称为"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大于构成上游 巻绕夹持部区间A的部分的宽度(以下,称为"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即,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在用感光体鼓10的轴向剖面观察时,中
间转印带80在"相对于所述交点P2位于与感光体鼓10的旋转方向相反 的旋转方向的接触位置"与感光体鼓10接触,沿着所述旋转方向巻绕在 感光体鼓10后,在"相对于所述交点P2位于感光体鼓10的旋转方向的 离开位置"离开感光体鼓10,但将"从交点P2到离开位置的感光体鼓10 的周面距离(相当于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设为比"从接触位置到交点 P2的感光体鼓10的周面距离(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长。其中,第二支 承滚筒62的下端部64的高度位置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相等,但第一 支承滚筒61的下端部63的高度位置在实施例1中低于实施例2,因此, 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在实施例1中大。若示出具体的数值,则如图6所示, 在实施例1中,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为"3mm",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为 "7mm",相对于此,在实施例2中,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为"lmm",下 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为"7mm"。 b—2.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如图4(b)所示,将第一支承滚筒61的下端部63配 置于与一次转印滚筒51的下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将第二支承滚筒 62的下端部64配置于第一支承滚筒61的下端部63的更下方。因此,仅 由下游巻绕夹持部区间B构成圆弧状的夹持部N。换而言之,夹持部N 中构成上游巻绕夹持部区间A的部分的中心角VI为"零"。若示出具体 的数值,则在实施例l中,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为"零mm",下游巻绕夹 持部宽度为"7mm"。
b—3.比较例
为了评价实施例1 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关于"比较例的图像 形成装置",也作为后述的性能试验对象。在该比较例中,如图5所示, 第一支承滚筒61的下端部63的高度位置与第二支承滚筒62的下端部64 的高度位置相等这一点上与实施例1不同,但其他方面与实施例1相同。 因此,在比较例中,圆弧状的夹持部N中构成上游巻绕夹持部区间A的 部分的中心角VI、和构成下游巻绕夹持部区间B的部分的中心角V2相 等。还有,在比较例中,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和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均为 "7醒"。C.性能试验
其次,为了评价实施例1 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说明性能试验。 该性能试验用于评价实现"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 所产生的效果,通过计算制像部5中的转印效率来进行。该"转印效率"
是通过使用"X—Lite的光学测定"来测定感光体鼓10上的"调色剂的光 学浓度的变化"而计算出的。
具体来说,使用(i)从显影单元30接受显影剂(黑色的显影剂),进 而使其通过感光鼓挤压装置70,将调色剂像转印于中间转印带80前的阶 段下,附着在感光体鼓10的外周面的调色剂的光学浓度(以下,称为"转 印前调色剂的光学浓度")、和(ii)将调色剂像转印于中间转印带80,到 达清洁装置8之前的阶段下,附着在感光体鼓10的外周面的调色剂的光 学浓度(以下,称为"转印后调色剂的光学浓度")来计算的。
更具体来说,使用下式计算自感光体鼓10向中间转印带80的转印效率。
转印效率[%]={([转印前调色剂的光学浓度]一[转印后调色剂的光学 浓度])/ (转印前调色剂的光学浓度)}X100
另外,在本性能试验中,将试验环境设为"室温23"C"、"湿度65%", 同时将施加在一次转印滚筒51的偏压(V)设为"一400V"而进行。将 该性能试验的结果记载于图6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比较例的 图像形成装置,也进行相同的性能试验。
图6是表示"巻绕方"和"一次转印效率"的关系的图表。根据该图 表可知,在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和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相等的比较例中, 使偏压(V)达到"一400V",转印效率也停留在"80%"。相对于此,在 将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比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增大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 2、和将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设为"零"的实施例3中,若使偏压(V)达 到"一400V",则能够得到"90%"以上的高转印效率。而且,若比较实 施例1 实施例3可知,随着进一步减小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转印效率 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人等将得到以上的结果的原因设想如下。即,考虑到作为提高 转印效率的方案,形成圆弧状的夹持部N,从而扩大中间转印带80的向感光体鼓10的接触量。但是,认为如下,g卩设置有上游巻绕夹持部区 间A,该上游巻绕夹持部区间A中不被赋予电场的部位Al (参照图5)
中与中间转印带80和感光体鼓10上的调色剂层接触的情况下,调色剂层 相对于感光体鼓10机械地被按压,调色剂层难以从感光体鼓10脱离,或 由于上游巻绕夹持部区间A的微小缝隙部中的放电,调色剂的电荷变得不 稳定,导致转印效率降低。
因此,理解如下,S卩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相对于下游巻绕夹持部宽
度相对地变大的情况下,无论中间转印带80的向感光体鼓10的接触量扩
大与否,转印效率均降低。换而言之,认为如下,即形成夹持部N,中
间转印带80的向感光体鼓10的接触量扩大,同时,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 与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相比相对地变小的情况下,与"形成圆弧状的夹持 部N,扩大中间转印带80的向感光体鼓10的接触量的情况"相辅相成, 从而得到高的转印效率。 d.实施例1的效果
如以上的性能试验所示,形成圆弧状的夹持部N的同时将下游巻绕夹 持部宽度比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增大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2、和形成圆弧 状的夹持部N的同时将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设为"零"的实施例3中,偏 压(V)达到"一400V"的情况下,能够得到"90%"以上的高转印效率。
B.实施例4
实施例4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以下方面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不 同。即,在实施例4中,如图7及图8所示,代替一次转印滚筒51,使用 弹簧形状的转印部件56这一点上与实施例1不同。在此,转印部件56构 成为具有导电性并且弯曲成圆弧状的板簧状,其一端部固定于固定部件 57。另外,使用施加机构58向转印部件56施加偏压。还有,例如,可以 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树脂片来构成转印部件56。
固定部件57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150 (省略图示),同时使转印部件 56向下方突出。还有,转印部件56以增大其曲率的方式挠曲,同时其自 由端侧的部分(以下,称为"抵接部")56b与中间转印带80接触。因此, 转印部件56的抵接部56b以夹着中间转印带80的状态与感光体鼓10抵 接。还有,若向转印部件56施加偏压,则在显影的感光体鼓10附着的调色剂像转印于中间转印带80的外周面85,在中间转印带80的外周面85 形成单色的调色剂像。
在本实施例中,连结"抵接部56b与中间转印带80抵接的位置(即 抵接位置)80T"、和"感光体鼓10的旋转中心14"的直线P3形成为铅 垂线,该直线P3和感光体鼓10的交点P4位于感光体鼓10的上端部。还 有,感光体鼓10相对于抵接位置80T向图8的箭头Q的方向旋转。另外, 从第一滚筒81向第二滚筒82输送的中间转印带80在"相对于抵接位置 80T位于沿着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位置81S"开始向感光体鼓10的接 触。迸而,在巻绕在感光体鼓10上的同时,向图8的箭头Q的方向移动 后,在"相对于抵接位置80T位于沿着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位置82S" 从感光体鼓10离开。
在实施例4中,第一支承滚筒61及第二支承滚筒62的配置方式也与 实施例1相同,而且,抵接部56b隔着中间转印带80与感光体鼓10的上 端部抵接。还有,与实施例1相同地,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为"3mm", 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为"7mm"。这样,在实施例4中,也形成圆弧状的 夹持部N,同时将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比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增大,因此, 能够得到高的转印效率。还有,将实施例4构成为实施例1的变形例,但 将实施例4构成为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变形例也可。
C.实施例5
其次,简单说明实施例5的图像形成装置1A。该图像形成装置1A为 所述"彩色机"这一点上与实施例1不同。即,实施例5的图像形成装置 1A如图9所示,具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 共计四个制像部5Y、 5M、 5C、 5K;中间转印带80;第一滚筒81;第二 滚筒82;在各制像部5Y、 5M、 5C、 5K每一个配置的第一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在各制像部5Y、 5M、 5C、 5K每一个配置的第二支承 滚筒62Y、 62M、 62C、 62K; 二次转印单元90。另外,黄色(Y)、品红 色(M)、青色(C)及黑色(K)的各制像部5Y、 5M、 5C、 5K在第一滚 筒81和第二滚筒82之间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
各制像部5Y、 5M、 5C、 5K具有感光体鼓IOY、 IOM、 IOC、 10K; 潜影清除器6Y、 6M、 6C、 6K;清洁装置8Y、 8M、 8C、 8K;带电部件
15UY、 11M、 11C、 11K;曝光单元12Y、 12M、 12C、 12K;显影单元30Y、 30M、 30C、 30K;感光鼓挤压装置70Y、 70M、 70C、 70K; —次转印滚 筒51Y、 51M、 51C、 51K。还有,在表示"彩色机"的实施例中,作为对 各结构部件标注的附图编号,使用标注在单色机(实施例l等)的结构部 件中相同的结构部件的附图编号。但是,对于构成各制像部5Y、 5M、 5C、 5K的结构部件每一个,在表示各结构部件的附图编号的末尾一并记载表 示对应的制像部5Y、 5M、 5C、 5K处理的"显影剂"的颜色的"Y"、 "M"、
"C"、 "K"的文字。
实施例5的制像部5Y、 5M、 5C、 5K具有与实施例1的制像部5相 同的结构。另外,在各制像部5Y、 5M、 5C、 5K每一个配置的第一支承 滚筒61Y、 61M、 61C、 61K、和对应的感光体鼓IOY、 IOM、 IOC、 10K 的位置关系与实施例1的第一支承滚筒61的相对于感光体鼓10的位置关 系相等。另外,在各制像部5Y、 5M、 5C、 5K每一个配置的第二支承滚 筒62Y、 62M、 62C、 62K、和对应的感光体鼓IOY、 IOM、 IOC、 10K的 位置关系也与实施例1的第二支承滚筒62的相对于感光体鼓10的位置相 等。因此,在实施例5的图像形成装置1A中,在任何制像部5Y、 5M、 5C、 5K中,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均为"3mm",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均为
"7mm"。
在本图像形成装置1A中,如图9所示,均具有相同的外径的四个感 光体鼓10Y、画、IOC、 IOK使其旋转中心14Y、 14M、 14C、 14K对齐 相同高度的同时,以等间隔配置。还有,在第一滚筒81及第二滚筒82之 间循环的中间转印带80对于各感光体鼓10Y、 IOM、 IOC、 IOK,依次接 触感光体鼓10Y、感光体鼓10M、感光体鼓10C、感光体鼓10K。另夕卜, 若向各一次转印滚筒51Y、 51M、 51C、 51K施加偏压,则在显影的感光 体鼓10Y、 IOM、 IOC、 10K附着的各色的调色剂像转印于中间转印带80 的外周面85,在中间转印带80的外周面85形成全彩的调色剂像(全彩的
调色剂像或单色的调色剂像)。
在该实施例5中,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 的共计四个制像部5Y、 5M、 5C、 5K中,形成圆弧状的夹持部,同时, 将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比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增大。因此,在作为彩色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A整体中得到高的转印效率。而且,由于一并设置相同
结构的制像部5Y、 5M、 5C、 5K、和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
因此,能够抑制"用于得到转印效率高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设计/制造的劳力 或成本"。还有,将实施例5构成为了实施例1的变形例,但也可以将实 施例5构成为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变形例。 D.实施例6
实施例6相当于实施例5的变形例,以下方面与实施例5不同。即, 在实施例6中,如图10及11所示,各一次转印滚筒51Y、 51M、 51C、 51K向对应的感光体鼓IOY、 IOM、 IOC、 IOK的抵接位置不同。另外, 排除第二支承滚筒62Y、 62M、 62C、 62K,并且进行在各制像部5Y、 5M、 5C、 5K每一个配置的第一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的位置的变更。 以下,以与图像形成装置1A不同点作为中心说明实施例6的图像形成装 置1A。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B中,也如图IO所示,均具有相同的外径的四个 感光体鼓10Y、 IOM、 IOC、 IOK使其旋转中心14Y、 14M、 14C、 14K对 齐相同高度的同时以等间隔配置。但是,各一次转印滚筒51Y、 51M、 51C、 51K经由"从第一滚筒81向第二滚筒82输送的中间转印带80"向对应的 感光体鼓10Y、 IOM、 IOC、 10K抵接的位置向中间转印带80的输送方向 上游侧偏心。
在这一点上,举例说明黄色(Y)的制像部5Y的情况下,如图ll所 示,连结一次转印滚筒51Y、和感光体鼓10Y的旋转中心14Y的直线P5 以随着靠近第一滚筒81方向而上升倾斜的方式倾斜。该直线P5和感光体 鼓10C的交点P6相对于感光体鼓10Y的上端部P7,位于向中间转印带 8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偏心的位置。另外,相对于感光体鼓10Y配置于第 一滚筒81侧的第一支承滚筒61Y的下端部63Y相对于所述交点P6配置 于下方。
从第一滚筒81方向开始输送,并在第一支承滚筒61Y的下端部63向 下方被按压的中间转印带80向第二滚筒82方向上升并倾斜的同时,与感 光体鼓10Y接触,通过交点P6、上端部P7。然后,朝向"与后续的品红 色(M)的制像部5M对应的第一支承滚筒61M"的下端部63M下降并倾斜的同时被输送,因此,中间转印带80巻绕在感光体鼓IOC,形成圆弧 状的夹持部N。此时,两个"第一支承滚筒61Y、 61M"的下端部63Y、 63M的高度位置低于交点P6,而且,交点P6的位置向中间转印带80的 输送方向上游侧偏心,因此,构成下游巻绕夹持部区间B的部分的中心角 V4大于构成上游巻绕夹持部区间A的部分的中心角V3。若示出具体的数 值,则在实施例6中,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也为"3mm",下游巻绕夹持 部宽度也为"7mm"。
还有,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后续于感光体鼓10Y的感光体鼓IOM及 感光体鼓10Y中,也通过对应的第一支承滚筒61M、 61C、各个后续的制 像部5C、 5M对应的第一支承滚筒61C、 61M的作用,形成与感光体鼓 IOC相同的夹持部N。另一方面,在实施例6中,在感光体鼓10K的下游 侧(中间转印带8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不配置第一支承滚筒,因此,不 形成相同的夹持部N,但通过使一次转印滚筒51K的向感光体鼓10K的 抵接位置向中间转印带8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偏心,并且调节感光体鼓10K 及第二滚筒82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尺寸等,将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增大为 比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大。还有,将第二滚筒82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比 感光体鼓10K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降低,或在感光体鼓10K和第二滚筒 82之间配设"将中间转印带80向下方按压的支承滚筒"等,由此在制像 部5K中也能够形成与制像部5Y相同的夹持部N。但是,在本实施例中, 即使在制像部5K中使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与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相等, 或将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设为比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大,在其他制像部 5Y、 5C、 5M中,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也小于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因此, 作为"作为彩色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B整体",能够得到高的转印效率。
另外,从中间转印带80中被第一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按 压而向下方膨出的部分下落载体液的可能性高,但在本图像形成装置1B 中,该载体液的处理变得容易。总之,因为在本图像形成装置1B中,在 各制像部5Y、 5M、 5C、 5K每一个配置的第一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配置于对应的感光鼓挤压装置70Y、 70M、 70C、 70K的铅垂上方。
这些感光鼓挤压装置70Y、 70M、 70C、 70K如上所述,具有具有 向铅垂上方幵口的开口部的回收容器73Y、 73M、 73C、 73K,但在这些开口部的上方配置有第一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从而,能够将从 中间转印带80中被第一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按压的部分下落 的载体液回收于各回收容器73Y、 73M、 73C、 73K。
在该实施例6中,在作为彩色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A整体中也能够得 到高的转印效率。而且, 一并设置相同结构的制像部5Y、 5M、 5C、 5K、 和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并且减少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的数量,因此,能够抑制"用于转印效率高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设计/ 制造的劳力或成本"。而且,通过将第一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 配置于感光鼓挤压装置70Y、 70M、 70C、 70K的铅垂上方,能够防止载 体液引起的污染。
E.实施例7
实施例7也相当于实施例5,以下方面与实施例5不同。g卩,在实施 例7中,如图12及13所示,各一次转印滚筒51Y、 51M、 51C、 51K向 对应的感光体鼓IOY、 IOM、 IOC、 10K的抵接位置不同。另外,排除了 第二支承滚筒62Y、 62M、 62C、 62K。进而,进行了在各制像部5Y、 5M、 5C、 5K每一个配置的第一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和一次转印 滚筒51Y、 51M、 51C、 51K的相对位置的变更。以下,将与图像形成装 置1A的不同点作为中心,说明实施例7的图像形成装置1C。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C中,也如图12所示,均具有相同的外径的四个 感光体鼓10Y、 IOM、 IOC、 IOK使其旋转中心14Y、 14M、 14C、 14K对 齐相同高度的同时以等间隔配置。但是,各一次转印滚筒51Y、 51M、 51C、 51K经由"从第一滚筒81向第二滚筒82输送的中间转印带80"向对应的 感光体鼓10Y、 IOM、 IOC、 10K抵接的位置向中间转印带80的输送方向 上游侧偏心。
关于这一点,举例说明黄色(Y)的制像部5Y的情况下,如图13所 示,连结一次转印滚筒51Y的旋转中心54Y、和感光体鼓10Y的旋转中 心14Y的直线L6以随着靠向第一滚筒81方向而上升并倾斜的方式倾斜。 该直线L6和感光体鼓10Y的交点P8相对于感光体鼓10Y的上端部P9, 位于向中间转印带8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偏心的位置。
相对于感光体鼓10Y配置于第一滚筒81侧的第一支承滚筒61Y的下端部63Y的高度位置位于感光体鼓10C的上端部P7的下方,但位于一次 转印滚筒51Y和感光体鼓10Y的共通切线L5的上方(一次转印滚筒51Y 侧)。因此,从第一滚筒81方向开始输送,第一支承滚筒61Y到达的中间 转印带80首先与第一支承滚筒61Y抵接后,与一次转印滚筒51Y抵接。 还有,在交点P8开始向感光体鼓10C的抵接后,巻绕在感光体鼓10C, 进而朝向"与后续的品红色(M)的制像部5M对应的第一支承滚筒61M 的下端部63M"下降并倾斜的同时被输送。因此,中间转印带80巻绕在 感光体鼓10C,形成圆弧状的夹持部N。
这样,在实施例7中,中间转印带80依次与一次转印滚筒51Y、感 光体鼓10C抵接,因此,能够从在感光体鼓10C形成的夹持部N排除上 游巻绕夹持部区间A。若示出具体的数值,则在实施例6中,上游巻绕夹 持部宽度也为"零mm",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也为"8mm"。
还有,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在后续于感光体鼓10Y的感光体鼓10M 及感光体鼓10C中,也通过对应的第一支承滚筒61M、 61C、和各个后续 的制像部5M、 5K对应的第一支承滚筒61M、 61K的作用,形成与感光体 鼓10C相同的夹持部N。另一方面,在感光体鼓10K的下游侧(中间转 印带8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不配置第一支承滚筒,但在这种情况下,中 间转印带80也依次抵接一次转印滚筒51K、感光体鼓IOK,因此,能够 从在感光体鼓10k形成的夹持部N排除上游巻绕夹持部区间A。但是,也 可以在感光体鼓10K的下游侧(中间转印带8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 第二支承滚筒,形成与其他感光体鼓IOY、 IOM、 IOC相同的夹持部N。
在该实施例6中,能够从在各感光体鼓IOY、 IOM、 IOC、 IOK形成 的圆弧状的夹持部N排除上游巻绕夹持部区间A,因此,能够在作为彩色 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A整体中得到更高的转印效率。而且, 一并设置相同 结构的制像部5Y、 5M、 5C、 5K、和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 并且减少支承滚筒61Y、 61M、 61C、 61K的数量,因此,能够抑制"用 于得到转印效率高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设计/制造的劳力或成本"。
如上所述地说明了各实施例,但在各方面的发明中进而可以例示以下 的变形例。例如,在实施例5 7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可以变更制像部 5K、 5Y、 5M、 5C的配设顺序。例如,还可以在第一滚筒81和第二滚筒
2082之间,从第一滚筒81侧依次排列黑色(K)的制像部5K、黄色(Y) 的制像部5Y、品红色(M)的制像部5M、青色(C)的制像部5C。在这 种情况下,将黑色(K)的制像部5K相对于其他三色的制像部5Y、 5M、 5C配置于第一滚筒81侧。从而,利用黑色的制像部5Y转印在转印带80 的黑色的显影剂通过其他三色的制像部5Y、 5M、 5C,因此,黑色的显影 剂通过电场的次数增加。而且,在黑色的显影剂通过的所有的制像部5K、 5Y、 5M、 5C中,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大于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因此, 高的转印效率的确保变得更进一步容易。
在实施例5及6的图像形成装置1A、 1B中,在黑色(K)的制像部 5K中,进一步减小上游巻绕夹持部宽度(包含零mm),进一步增大下游 巻绕夹持部宽度也可。即,因为在湿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黑色的显影剂 在考虑含有的颜料特性(炭黑等的导电性高)从感光体鼓IOK难以向中间 转印带80移动的情况的情况下,认为有效的是,在黑色的制像部中,相 对地扩大下游巻绕夹持部宽度,进一步提高转印效率。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可以利用在进行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的销售、施工、 加工等领域。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感光体鼓;转印带,其卷绕在所述感光体鼓上并且向第一方向移动;转印部件,其隔着所述转印带在抵接位置与所述感光体鼓抵接,所述转印带在第一位置与所述感光体鼓接触,在第二位置从所述感光体鼓离开,将所述抵接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所述感光体鼓周面距离设为比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抵接位置之间的所述感光体鼓周面距离长。
2. —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感光体鼓;转印带,其巻绕在所述感光体鼓上并且向第一方向移动; 转印滚筒,其隔着所述转印带与所述感光体鼓抵接, 在以所述感光体鼓的轴向剖面观察时,所述感光体鼓向第一旋转方向 旋转,所述转印带在相对于连结所述感光体鼓和所述转印滚筒的轴中心的 直线和所述感光体鼓的外周面的交点位于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 向的接触位置与所述感光体鼓接触,相对于所述感光体鼓向所述第一旋转 方向巻绕之后,在相对于所述交点位于第一旋转方向的离开位置离开,将从所述交点到所述离开位置的所述感光体鼓的周面距离L2设为比 从所述接触位置到所述交点的所述感光体鼓的周面距离Ll长。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弹性部件和支承滚筒,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转印滚筒向所述感光体鼓按压, 所述支承滚筒配设于以所述转印带为基准的所述转印滚筒侧及所述感光体鼓侧中的所述转印滚筒侧,且将所述转印带向所述感光体鼓侧按压。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带架设于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所述感光体鼓抵接于所述转印带的从所述第一滚筒向所述第二滚筒输送的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支承滚筒,该支承滚筒在以所述转印带为基准 的所述转印滚筒侧及所述感光体鼓侧中的所述转印滚筒侧,配设于比所述 接触位置更靠所述第一滚筒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挤压所述感光体鼓上的显影剂的挤压部件;回收由该挤压部件挤压的显影剂的回收部件,所述回收部件配置于所述支承滚筒的铅垂下方,并且具有向铅垂上方 开口的开口部。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带依次抵接于所述支承滚筒、所述转印滚筒、所述感光体鼓。
7. 根据权利要求2 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光体鼓的周面距离L1=0,或所述感光体鼓的周面距离L1^0。
8. —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黄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其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且将黄色显影剂显影; 品红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其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且将品红色显影剂显影;青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其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且将青色显影剂显影; 黑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其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且将黑色显影剂显影; 转印带,其巻绕在所述黑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上; 第一转印滚筒,其隔着所述转印带在抵接位置与所述黑色显影剂用感 光体鼓抵接,所述转印带在第一位置与所述黑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接触,在第二位 置从所述黑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离开,在所述黑色显影剂用感光体鼓中,将所述抵接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 间的周面距离设为比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抵接位置之间的周面距离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将感光体鼓的显影剂像转印于转印带时的转印效率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感光体鼓(10);卷绕在感光体鼓(10)上并且向第一方向移动的中间转印带(80);隔着中间转印带(80)与感光体鼓(10)抵接的转印滚筒(51)。感光体鼓(10)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中间转印带(80)相对于连结感光体鼓(10)及转印滚筒(51)的轴中心的直线(P1)和感光体鼓(10)的外周面的交点(P2),在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的接触位置与感光体鼓(10)接触,沿第一旋转方向卷绕在感光体鼓(10)后,在相对于交点(P2)的第一旋转方向的离开位置离开。将从交点(P)到离开位置的感光体鼓的周面距离(L2)设为比从接触位置到交点(P2)的感光体鼓(10)的周面距离(L1)长。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655680SQ20091016342
公开日2010年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9日
发明者上条浩一, 千叶悟志, 外山洋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